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成人礼:“弱冠”和“及笄”是什么礼,现在为何不推广?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这些称谓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传统哲学。
在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社会上都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的经验结晶。一个小孩到成人,每个身份界定,都是通过所处年龄礼仪来确定的。那么我们常说的“弱冠”和“及笄”分别是指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倡导这些礼仪呢?
弱冠礼前文我们已经说了“二十曰弱冠”,也就是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仪式差不多。
为什么古代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这样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还是《孝经》说法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弱冠是男子成人礼,所以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冠礼也是很讲究的礼仪。据《礼记》中记载,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先挑选黄道吉日,通告嘉宾,然后准备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在父亲的主持下(如果没父亲可以让长兄主持),带着行礼的人进入太庙,完成祭告天地祖先的礼仪,然后再由嘉宾加冠3次:第一次用黑麻布材质缁布冠,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当官。第二次用白鹿皮军帽,代表当兵保卫国家;第三次用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用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参加祭祀典礼。
加冠礼完成后,主人设宴款来宾,也就是所谓的“礼宾”,然后再拜见母亲,再由宾客取“字”,代表着此后自己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再拜见兄弟姐妹。当然,身份不同,程序不同,身份高还会拜见皇帝或者大臣。
弱冠礼从周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方面礼仪的记载,但到了清末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弱冠礼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及笄礼我们所说的及笄礼是指女子15岁的成人礼仪,据《礼仪·内则》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孩子15岁以后就可嫁人成为妇了。
这里所说的“笄”是指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孩子到15岁就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束好。此后女子随时可以出嫁。
女子的及笄礼并不像男子的弱冠礼那样隆重,主要与我国社会重男轻女有关。但也有一定礼仪程序,并不能随随便便的成人,也算是一个见证。北宋的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女子的及笄礼都有相关的记载。
但女子的成人礼一般在世家大族里才会有,像司马光这样的家庭,普通家庭很少有,贫困家庭更不用说了。《宋史》有专门公主的笈礼记载。
古代女子必须经过笈礼才能让男子迎娶。没有举行过笈礼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不过并不是15岁就要举行笈礼的,二十岁也可以。
谈传承现在关于弱冠礼和笈礼大都在汉服爱好者还举行,社会上很少见到这种古代的礼仪。不过这种礼仪之所以无法继承和推广下去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是礼仪繁琐。从古代礼仪来看,太过繁琐,就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条件来看,很难实施。我们所看到一些汉服爱好者通过挖掘而组织起来实施的礼仪,有些却民间推广遇到瓶颈。
二是造成误解。如果推广弱冠礼可以理解,但笈礼与弱冠礼分开举行,就会给人造成重男轻女的之闲。
三是中间断层。清末民初,一些倡导新潮的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是好的,否定我国传统礼仪,再加之战乱贫困,弱冠与及笄礼消失了,也被人淡忘了。
现在学校组织的成人礼,既有西方式的,也有中式的。即使中式的,也是一种简化程序,只是穿穿汉服,而且男生女生同时参加。年龄也与古代年龄不同,现在的成人礼都定格在18岁。
如果汉服深入推广下去,继续按照史料记载,挖掘这两种礼仪,相信也会继续在民间推广,让所有国人通过这种繁琐的仪式感,找到民族自豪感。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汉服》
中国古代成人礼:“弱冠”和“及笄”是什么礼,现在为何不推广?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这些称谓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传统哲学。
在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社会上都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的经验结晶。一个小孩到成人,每个身份界定,都是通过所处年龄礼仪来确定的。那么我们常说的“弱冠”和“及笄”分别是指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倡导这些礼仪呢?
弱冠礼前文我们已经说了“二十曰弱冠”,也就是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仪式差不多。
为什么古代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这样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还是《孝经》说法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弱冠是男子成人礼,所以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冠礼也是很讲究的礼仪。据《礼记》中记载,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先挑选黄道吉日,通告嘉宾,然后准备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在父亲的主持下(如果没父亲可以让长兄主持),带着行礼的人进入太庙,完成祭告天地祖先的礼仪,然后再由嘉宾加冠3次:第一次用黑麻布材质缁布冠,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当官。第二次用白鹿皮军帽,代表当兵保卫国家;第三次用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用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参加祭祀典礼。
加冠礼完成后,主人设宴款来宾,也就是所谓的“礼宾”,然后再拜见母亲,再由宾客取“字”,代表着此后自己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再拜见兄弟姐妹。当然,身份不同,程序不同,身份高还会拜见皇帝或者大臣。
弱冠礼从周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方面礼仪的记载,但到了清末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弱冠礼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及笄礼我们所说的及笄礼是指女子15岁的成人礼仪,据《礼仪·内则》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孩子15岁以后就可嫁人成为妇了。
这里所说的“笄”是指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孩子到15岁就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束好。此后女子随时可以出嫁。
女子的及笄礼并不像男子的弱冠礼那样隆重,主要与我国社会重男轻女有关。但也有一定礼仪程序,并不能随随便便的成人,也算是一个见证。北宋的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女子的及笄礼都有相关的记载。
但女子的成人礼一般在世家大族里才会有,像司马光这样的家庭,普通家庭很少有,贫困家庭更不用说了。《宋史》有专门公主的笈礼记载。
古代女子必须经过笈礼才能让男子迎娶。没有举行过笈礼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不过并不是15岁就要举行笈礼的,二十岁也可以。
谈传承现在关于弱冠礼和笈礼大都在汉服爱好者还举行,社会上很少见到这种古代的礼仪。不过这种礼仪之所以无法继承和推广下去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是礼仪繁琐。从古代礼仪来看,太过繁琐,就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条件来看,很难实施。我们所看到一些汉服爱好者通过挖掘而组织起来实施的礼仪,有些却民间推广遇到瓶颈。
二是造成误解。如果推广弱冠礼可以理解,但笈礼与弱冠礼分开举行,就会给人造成重男轻女的之闲。
三是中间断层。清末民初,一些倡导新潮的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是好的,否定我国传统礼仪,再加之战乱贫困,弱冠与及笄礼消失了,也被人淡忘了。
现在学校组织的成人礼,既有西方式的,也有中式的。即使中式的,也是一种简化程序,只是穿穿汉服,而且男生女生同时参加。年龄也与古代年龄不同,现在的成人礼都定格在18岁。
如果汉服深入推广下去,继续按照史料记载,挖掘这两种礼仪,相信也会继续在民间推广,让所有国人通过这种繁琐的仪式感,找到民族自豪感。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汉服》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几岁?11月17日蚂蚁庄园课堂答案
“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这是蚂蚁庄园11月17号今日庄园小课堂的问题,很多用户还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编会为大家详细介绍11月17日今天蚂蚁庄园课堂小鸡饲料答案。
蚂蚁庄园回答知识送饲料活动开始啦!
蚂蚁庄园非常好玩,养鸡的同时还能做慈善,最近的知识问答还可以免费送饲料。
今天的问题是:
“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15岁
20岁
答案:20岁
答案解析: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小伙伴们快去领小鸡饲料吧!
以上就是11月17日蚂蚁庄园小课堂的问题答案。
来源:闽南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豆蔻、及笄、天命、花甲、古稀分别什么意思?
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一直以来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仅仅从年龄上一说,中国就有豆蔻、及笄、天命、花甲等等词语。怪不得老外学汉语一个个学得咬牙切齿,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哪能是一下子就学会的呢?
好了,现在我们说回正题,关于年龄这一说,我们古人到底有哪些称呼呢?下面从小到大,关关依次进行阐述:
1、襁褓—1岁以下
襁褓原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2-3岁
孩提一般指2-3岁的幼儿或者儿童,像唐朝元稹的诗句中就有“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床”。
3、垂髫—3-8岁
髫是指儿童垂下的头发,古时候3-8岁的儿童不束发,任由头发垂下来,所以垂髫也指儿童。
4、总角—8-14岁
总角是指将未成年人的头发扎成左右两个髻,就像两个羊角一样,这是比垂髫稍微大一点的少年的装扮。像《诗·卫风·氓》中就有一句著名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豆蔻—女13-15岁
豆蔻其实是一种中草药,因为它开的是含苞花,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样娇羞,因此古人也将豆蔻比喻为少女,泛指13-15岁的少女。
用豆蔻形容少女的诗句有很多,如杜甫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将这种女子的娇羞和青春体现得淋漓尽致。
6、束发—男15岁
古人男子到了15岁,就需要将头发束成髻,以此和儿童区别开来。男子束发后也会开始学习各种技艺、成为一名标准的学童。
7、及笄—女15岁
笄是古代女子用来挽住头发的簪子,和男子15岁束发相对应,女子满了15岁就开始结发,也称之为及笄。及笄后的女子,在古代就是指到了结婚的年龄。
8、弱冠—男20岁
冠本意是指帽子,冠礼是指男子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象征着已经成年。但20岁的年纪毕竟还未壮,因此20岁也称之为弱冠,泛指20岁左右的男子。
9、而立—30岁
“三十而立”出自于《论语》,这里的立其实有三层含义:“立德、立言、立身”。30岁相较于20岁,身体和心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10、不惑—40岁
不惑是指遇事能辨明是非,解答心中的疑惑。40岁的人,已经经历过很多人和事,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更清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往往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11、知命—50岁
50岁可以称之为知命,也可以称为知非。知命是指已经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知非是指醒悟出以往的错误,两者都有乐天安命的意思。
人到了50岁的年龄,身体和心理都慢慢进入了一个倒退期,再也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和冲劲。
12、花甲—60岁
花甲出自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循环,多次循环故命名为花甲,因此60岁也被雅称为花甲。
13、古稀—70岁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它的意思是指自古以来活到70岁的人很少见。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七八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并没有古人所说的那么稀少,这种说法就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古代生存环境艰难。
先不说古代婴儿存活率低,再加上医疗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还受到各种战乱影响,因此人类很少能活到70岁。据统计,清朝人均寿命男45岁、女50岁,唐宋时期甚至只有30岁左右。
14、耄耋—80-90岁
耄是指80-90岁的人,耋是指80岁的人,合起来就是指80、90岁白发苍苍的老人。
16、期颐—100岁
期是指期待,颐是指供养,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旁人服侍。到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需要亲人在一旁照顾,因此期颐也指100岁的老人。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15岁、16岁、20岁的女子又有什么雅称呢?
豆蔻年华,是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岁。形容女子的年龄,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小李杜中的小杜(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提起这首诗,话说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的风尘女子的。诗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比喻,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看来杜牧也是个多情之人)
在中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的称呼,别有一番韵味,而且每个名称都非常美。那么,不同年龄都有哪些特殊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据说古时的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髫。到了十三岁左右时,为豆蔻年华,就是取自杜牧的这首《赠别》诗。
再大一点,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笄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的意思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古代的女孩子到了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挽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之年就是年满15岁的女子。
接下来,十六岁称为破瓜年华,或者是碧玉年华。在汉字中,瓜字可以形象地拆分为两个“八”字,二八十六,所以破瓜年华代指十六岁的女子。古时女子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可以结婚嫁人了。
到了二十岁,人们称之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就像桃李盛开时一样艳丽动人、令人难忘。
女子到了二十四岁时,被称为花信之年,春天多风,刮过二十四花信风后,才会进入到夏天,这就形容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如夏天般火热绽放。
再往后,年龄再大一些,就到中年了,那么,半老徐娘就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这些特有的称谓,都是形容不同年龄段的女子。而有些描写年龄的词语是男女通用,如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但不会有人用半老徐娘来形容中年男子的。
本期文字,紫仟也做了视频讲解,欢迎观看:豆蔻年华是多少岁?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女子称谓,都很美!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古诗中的这些词,有什么含义?
前言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这些词语代表的是年龄。这些词语,有的出自于古人诗词,有的另有出处,只是在诗词中常见而已。
例如豆蔻,代表十三四岁,出自杜牧绝句《赠别》。古稀,代表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诗。
一、豆蔻大和九年(835年),晚唐诗人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时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 。作有七言绝句《赠别二首》, 其中一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所称的“豆蔻”,形容指女孩的年龄段在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花,嵇含《南方草木状》云: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
北宋时,著名的词人秦观《满庭芳》中写道: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化用的就是杜牧的两句诗,一句:豆蔻梢头二月初;另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 。
二、及笄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 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宋·刘黻《 贤女祠》诗云:
山崦人家聚,路旁贤女祠。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
古木有生意,清潭即旧知。吾宗女犹尔,况复号男儿。
据说,这个贤女姓刘,在及笄时,父亲将他许给了蔡家,不久就改了注意,嫁给了吴氏男子。但是吴氏命短,刘女之父又想把女儿再嫁给蔡氏。
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女儿说,当年已经辜负了蔡氏,如今又让我辜负吴氏。于是投水而亡。
三、知天命知天命有两个意思,其一,宋朝诗僧释智圆《读项羽传》诗云:
发叹虞姬势已穷,乌江此夕丧英雄。当时若也知天命,佐汉应居第一功。
《读项羽传》里的知天命,是指项羽不识时势。
其二,唐朝宰相张说(yuè)(667-730年),曾经因得罪姚崇而被贬谪到岳州,曾有诗《岳州夜坐 》云: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五十知天命,即五十岁。典出《论语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张说在岳州写这首诗时,正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第二年苏颋担任宰相,想办法把赵说调到荆州去了。
四、花甲有个关于张先和苏轼的民间传说,据说张先八十岁娶妾,而且在娶亲时还得意地作了一首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也很有意思,也作了一首词调侃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有多个版本,最有名的版本就是苏轼这个。
五、古稀诗圣杜甫有七言律诗《曲江二首》,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颔联是借义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对七十。学诗的时候,讲到对仗,都会把杜甫的这首七律作为诗例。
古稀,代表七十岁。
六、耄耋曹操有《对酒 》诗云:
对酒歌。太平时............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七、期颐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一般指一百岁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汉乐府《满歌行》云:
但当欢乐自娱。
尽心极所嬉怡。
安善养君德性。
百年保此期颐。
宋朝赵抃《故吴丞相充挽诗三首》, 其一 :
富贵三朝老,公忠百辟师。
跻民复仁寿,与国系安危。
圣意加优注,荣途亦屡辞。
人嗟五福内,独不享期颐。
嗟叹吴丞相享受了五福中的四福。《尚书》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即吴丞相享受了五福的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但是没有享受到长寿百岁,因此说“独不享期颐。”
吴丞相,可能是王安石的亲家公吴充。
结束语古人称年龄不用数字,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对于这种代称不熟悉了。 主要原因,还是平时说话作文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101|胡应麟评价张蠙,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