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八字精批2024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下元节到了,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阴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祭祀大禹,宋代为法定节日

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鬼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人也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答案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鬼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孤儿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代表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代表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代表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信仰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教徒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国庆”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国庆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国庆”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性节日,和道教徒才会专门过的宗教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网络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05/1685842038108603.html
上一篇:三月份黄道吉日有几天(三月份黄道吉日有几天搬家)
下一篇:正月二十七是什么日子(正月二十七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要吃面条)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