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和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它的存在,让我们彼此找到心的所在,做回自己,心存温暖,又增添新的力量,开始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
东北地区:
大年三十点长灯,彻夜通明
东北过年的风俗包含但不仅含吃饺子、点长灯、给压岁钱、不剪头、不扫地等风俗。
东北过年的风俗很多,其中南北通用可能就是吃饺子和给压岁钱。东北吃饺子一般是在除夕夜和“破五”日,除夕夜吃芹菜馅,寓意勤勤恳恳,不是酸菜馅,另外还要包入硬币、方块糖等讨个彩头,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破五则是指正月初五,驱邪避灾的日子,这一天不仅要吃饺子,还要放鞭炮,驱逐穷神。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民间流传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美食多样,“社火”拜年
西北,又称中国西北、西北五省,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西北地区面积320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
那么在西北地区,过年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新疆人过春节和伊斯兰教两大重要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一样热闹。春节期间,新疆人待客的一大特色就是美食,有的富有地方特色有的融入外地人的做法,名目繁多。烤羊肉、抓饭、拌面,最为常见。红柳串起来的烤肉放上孜然、五香、胡椒、松肉等调料,美味独特。除了各种烤肉,还有各种甜食、点心、糖果等,比如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馓子、包尔萨克等。随着外来饮食文化的融合,当地人也会过年吃汤圆放上葡萄干,包粽子放上牛肉羊肉。
能歌善舞的新疆人在过年时主宾同欢享受美食同时,载歌载舞庆祝新年,气氛热闹欢快。春节来临之际,新疆不少地方的冰雕也会闪亮登场,供市民游客观赏游玩,巨龙、锦鲤、城堡、天坛、复兴号动车等等,各式各样、精美绝伦。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上演巨型的红枣、核桃展览,喜气洋洋。
因为宁夏回族多,有许多习俗和新疆比较类似。腊月二十八,宁夏人以面食为主,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做出十几天吃的馒头、糖角、油饼、馓子、麻花等面食,用来招待客人。由于在过去几天中,食物都已准备就绪,人们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准备些酒。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打酒。初五以后,直到十五六,宁夏的新年社火就舞起来了,无论是在银川还是固原、中宁、彭阳都有着宁夏特色的社火队,匝地而来的鼓声,炫入双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宁夏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举办“千人长街宴”团年饭活动。近2000米的古街道上,长街宴呈“一字长蛇阵”摆开,游客与古镇居民一道在这里尽享美景美食,感受过年时浓浓的民风民俗。图为厨师正在切腊肉。
西北地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年俗,相对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来说,青海各地的年味比较浓厚。
从进入腊月开始,农村人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一般在腊月十七八开始杀猪宰羊,为过年做准备,青海人很少吃米饭,到了腊月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炸制一些油饼、馓子、花卷等面食食品,它主要是用青海当地的菜籽油为炸制原料,以白面为主原料制成的食品。
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因地处高原,所以青海人过年走亲访友肯定离不开酒,一般以青稞酒为主,到别人家拜年,都会有美酒相伴,由主人一一敬酒,而后划拳喝酒,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来客的尊敬和欢迎。青海过年的周期比较长,在农村,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算真正过完了整个春节。青海人过年还有一个习俗,同样是耍“社火”。社火开演,先是打鼓敲锣走圆圈,走成一个很密集的圆圈然后逐渐走散开,走成多行,随后,灯官老爷手执扇子随着鼓点走入社火队前列,所谓的扇子也就是一把短扫帚,寓意扫除晦气带来顺利。
在陕西,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晚,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过年期间,关中地区一般在初五后,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舞龙耍狮,热闹非凡。陕北自然会敲起闻名世界的安塞腰鼓,唱起动人心魄的信天游,扭起轻轻洋溢的秧歌舞。在相互拜访的过程中,关中人会带上自家作的“大礼馍”。
西南地区:
民族众多,各有各的讲究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该地区民族众多,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西南文化。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也成了四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他们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居民们身着盛装进行民俗表演。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凤凰古城的部分居民都会身着盛装,在街头进行民俗表演,欢庆新年。杨华峰 / 摄
春节前,云南一些地方会举行大型的跳歌活动。入场的男女手拉着手,自然地围着篝火,随着音乐的节奏,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取一根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云南人称此春节活动为“放高升”。除夕之夜,往装着烧红的炭和松针火盆里洒醋,用醋蒸汽来清洁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倒掉,寓意着一年的晦气被彻底驱除出家门。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面跟着一个笑眯眯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过节前一天,在祖先牌位前插上两只点燃的香条和两根青松枝,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树,谓之祭树神,之后就杀鸡做饭,接祖先和祭锅庄,求他们保佑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平安。第二天要背纯净水和吃年饭,还要举行赛马、打靶、摔跤、跳高、踢毯子等活动,山歌唱不完,欢乐满山寨。
在重庆,除夕前几天,家里必定会来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扫除。上至天花板,下至沙发脚,不留一点尘埃。杀好的年猪很大一部分都被拿来做腊肉、香肠了。挂在屋檐高处风干,等到全部晾干取下来食用。
藏族人民的新年与汉族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新年做储备。新年的前几天,男子要剃头,女子要洗梳发辫。梳洗打扮是为新的一年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则被视为来年不吉利。
新年前夕,各家都要准备叫作“切玛”的木制吉祥斗,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还要准备卡赛(油炸果)、用彩色酥油花塑的象征六畜兴旺、年年富足的洛郭(羊头),以及各种干鲜水果、酥油、茶砖等,并在佛龛前叠放供奉。
中部地区:
贯通南北,呈现“混搭风”
在我国,东接沿海西接内陆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6个省份。这个地区的过年氛围又是怎样的呢?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安徽过年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边看春晚,谓之“守岁”。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贴对联是必须的,还有换门神,以前的门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到唐朝换成了秦琼、尉迟恭大将两名将军,纳福迎祥。正月十五是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湖北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龙灯会是湖北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
江西过年的风俗有送灶神、辞岁、贴春联、吃团圆饭、开财门、拜年、上七大似年、元宵节、看花灯。在江西,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鸣放烟花爆竹来接年,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江浙地区:
祭祖拜神,吃丰盛年饭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浙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在春节习俗方面同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江苏人除夕在饭内要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司俗,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由大旗开路。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浙江各地民间,从每年十二月下旬开始便忙于筹备过年,旧历一年的最后一日,称“除岁”,该晚叫“除夕”,除夕夜必吃丰盛年饭,称团圆饭。饭后长苹蜡红纸包给小辈,称“压岁钱”。该晚几乎家家户户彻夜灯火通明,守候新年第一天的到来,称“守岁”。
正月初一早晨,男人须先于女人起床,民俗认为“女当先,断火烟”。开门后,都要放炮仗。谓可“开门大吉”。该日,无论男女老少,皆穿新衣新鞋。早餐多吃面条、年糕、甜汤团、粽子等,讨“年有长头,人能长寿”民、“生活年年、”、“团团回阅”、“年年有种、有种有收”吉兆。
金华、衢州等地新年第一餐饭要由男子来做,还特地留剩除夕的冷饭、冷菜杂煮而吃,谓吃“百杂饭”、“吃余存”取和睦、有余之意,以兆吉利。杭嘉湖地区蚕农在初二有“接蚕花”习俗,该日蚕农家家户户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并诵唱《蚕花歌》,以兆新年蚕茧丰收。海岛地区渔民则有祭祀海和、龙王诸活动,以祈新年渔业盛产。
此外,春节期间,江浙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新疆乌鲁木齐丝绸之路滑雪场,游客排队滑雪。苏衍宽 / 摄
珠三角:
逛花市、“行花街”、舞龙舞狮
在广东珠三角城市,过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全家老幼,一起出门“行花街”。每年春节前一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香港、澳门等城市,花市花街开始摆满各种各样的鲜花,各地市民络绎不绝前来逛花街,挑选自己心仪的鲜花。
珠三角人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三十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
正月十五这一天,古时珠三角人,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多数涌去街上赏灯。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
港澳:
守岁、逛花市、派利是
香港、澳门与内地仅一水之隔,三地不管文化民俗还是饮食生活等多方面差异都不大。在过年的习俗方面也有着大同小异。
近年来,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大型的舞狮、舞龙灯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1982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在港澳两地,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今日学习 ·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28日),《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
编辑:张璟监审:稳、徐锋清廉七里河 · 每日廉语(287)
不以私爱害公义
语出苏辙《论侯偁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琰札子》。不要因为个人喜好而损害公理大义。眉山“三苏”,父子同朝为官,名震天下,名垂千古,是中华文化符号,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可爱可敬的存在。在政坛上,苏轼、苏辙兄弟虽然名列党籍,但他们不画地为牢,就事论事,对王安石新法有批判,有肯定,体现出以国家大计为重的高亮胸怀。出于这样的人生和仕宦背景,苏辙提出了“不以私爱害公义”的鲜明主张。
私情事小,公义事大,以私情而妨害公义,尤其不应该。落在具体而微的工作生活场景中,言敢说,行可成,更是非常之难。苏轼兄弟基本能将其贯彻到自己的实践中,确实值得肯定。父亲苏洵的《六国论》也是一篇政论宏文,在我们今天的“强国”强音中,亦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亲邻帮衬,热气腾腾,祥和温馨。“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黄河清风,年景更美,正气满金城,日子更红火。
宝丰县人文杂谈
静肠河:据史书记载它称桓水,《水经注》上说:“桓水……有三源,奇异于贾复城(今宝丰城)合为一渎,迳贾复城北……”它为啥又称净肠河呢?相传,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更始帝不服,命其郾王尹尊拒地对抗。刘秀坐卧不安,若不及时除掉这个钉子,统一帝业便无从谈起。一日刘秀招来各路大将议军事,诸将素知郾王最强,不好对付,沉默许久,刘秀气了,把讨郾王的檄文往地下一摔,说:“谁去平郾!”这时执金吾贾复,坦率地站起来请行,刘秀转怒为喜,高兴地说:“执金吾平郾,我负何忧。”于是贾复领旨而去。第二天就点兵起程,夜宿晓行,不几日来到颍川郡,父城县境择依山傍水之地,安营扎寨,尔后筑土城,以备战用,此城即今宝丰城。不久,郾王得知,即令金枪王陵前来挑战。一日双方在城东北七里许一岭上相遇,交马相战,两将一来一往,自辰时战到过午,不分胜负,且战且走,走到河边,贾复十分骁勇,王陵枪法不凡,只战得难分难解,说时迟那时快,贾复一点不慎被王陵一枪戳破肚皮,肚破肠出,王陵见状,以为对手即死,就勒马北去寻地休息去了。贾复一阵昏迷后,振起精神,洗肠于河,纳入腹内,巧遇洗衣妇缝住肚皮,复播马北去寻找王陵再战,在城北一土岭边见王陵正在休息,冷不防手起刀落,将其尸分两段。贾复败而复胜高兴回城,正走间见一老妇,贾复心不自主地问道:“人肚破后还能活吗?”答:“不能活了!”贾复没走多步就命丧身亡了。光武帝刘秀得知后,亲自到此吊孝,葬贾复于城西南隅,今大寺坑北。并在城西北隅建祠供奉,俗称贾复庙(今欣欣幼儿园)。邑百姓为纪念贾复曾经洗过肠的河段称为净肠河,现净肠河已被命名为全河道之名。
娘娘山:娘娘山 长2公里,宽1.5公里,北连锯齿岭,南接青草岭,最高点有三县区界碑,海拔528.4米,是境区最高峰。西为鲁山县,北为宝丰县,东南为石龙区。山顶有娘娘庙,供奉着皇后苏云装的塑像。民间传说古时娘娘山名为青石岭。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王宏、孟喜等聚众2000余人占山为王,朝廷屡次派兵征剿受挫。后皇后苏云装率兵亲征。因苏祖居山下宋坪村,深知当地风土人情,改征剿为招抚,终使王、孟率众归顺朝廷,使当地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当地居民为缅怀苏云装,遂改青石岭为娘娘山,并在山顶建庙为祠。
宝丰酒:商酒务村原本不叫这个名字的,宋朝以前叫“春风寨”。后来为满足宫廷需要,这里的酒坊越办越大,到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朝为加强管理,将酒坊分为酒务和院务两级。由于当时宝丰商酒务在全国最多,朝廷就将管理酒务的酒务署设在了宝丰商酒务镇。又因这里的酒曾叫“商酒”,所以其与“酒务”叠加起来,以“商酒务”命名了该村。最值得说的是村里每年有两大庙会,一个在农历正月二十八,一个在农历九月初六。据说这两个古庙会由来已久,并且与该村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关。这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中国造酒第一人,被当地称为酿酒祖师的仪狄。正月二十八是他的诞辰,九月初六是他去世的忌日,仪狄发明了桑叶包饭、用金家泉水酿造粮食酒。由于酒味美,被称为“旨酒”。据传,由于仪狄发明的酒味道甜美,所以村民都到他家来品尝酒。人越来越多,忠厚的仪狄就起劲造酒,仍然不够喝,他就干脆教大家造酒的方法,这样家家户户都学会了造酒。后来就出现了酒的销售,形成了产业 ,形成了家庭式的酒作坊。当年,舜帝到南方巡行诸国,病死在湖南境内的苍梧山。娥皇、女英二位妃子得到噩耗后前去奔丧,途中经过商酒务村。她们命仪狄为自己造了两坛旨酒,将一坛拿到苍梧山祭奠了舜帝,另一坛献给了舜的接班人大禹。大禹因酒太美,且有种飘飘欲仙、浑然忘我的感觉,怕后世子孙喝酒误国,遂命令仪狄停止造酒。虽然大禹命令仪狄停止造酒,但仪狄的造酒技术早已被当地村民所掌握。商酒务村以酒得名,几千年来造酒卖酒绵延不断。随时代变迁,酒名也不断改变。夏朝前舜帝时初造酒,称为“旨酒”,夏朝时叫“夏酒”、“春酒”,商朝时定名为“商酒”。汉朝时定名“春风酒”。玉丰曾叫龙兴县,所以商酒务的酒也叫“龙兴酒”。宋宣和二年奉敕改龙兴县为宝丰县,“龙兴酒”又改名为宝丰酒。解放后宝丰县在私人作坊基础上改建国营宝丰酒厂,将酒名确定为“宝丰酒”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