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出生的今年几岁(2017年出生的今年几岁2023)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2017年出生的今年几岁(2017年出生的今年几岁2023)

15省人口负增长,哪些省份依然“能生”| 新京智库

7月13日,广州市一足球场,孩子们快乐运动过暑假。图/新华社

近期,关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有两个消息值得关注。

一是,日前,《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文章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这是官方口径,第一次宣布我国总人口将负增长。

二是,近段时间,全国有29省份陆续公开了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

其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省为人口负增长地区。

结合这些省份的人口数据,我们可以更具象地了解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真实情况。

哪些省份出生人口最多

从出生人口规模来看,2021年,出生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为: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贵州。

其中,出生人口百万大省仅有广东一个;其余,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这五省的出生人口也超过了50万。

从地域分布看,这十大人口出生大省中,仅广东、山东、江苏,算是东部经济强省。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较弱地区。

当然,这些省份出生人口规模大,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比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这些省份中,仅广西、贵州两省不是位列常住人口前十。

不过,即便都是人口出生大省,其内部的人口出生变化情况也有很大区别。

比如,湖南、河北、河南、安徽2021年的出生人口较2017年已经下降了40%以上。降幅最高的山东,更是达到了57%。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4万降到了2021年的75万。也就是说,短短五年时间,山东的出生人口就减少了一半多。

事实上,作为出生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也出现了明显的“生不动”迹象。2017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51万,但到2021年,也跌落至118万,足足减少了30万以上。

不出意外,用不了多久,我国年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可能就会彻底消失。

8月3日,广西南宁市中山路美食街,年轻人逛夜市、吃夜宵、喝冷饮,催热当地“夜经济”。图/新华社

出生率只是决定因素之一

当然,出生人口规模,只是一个地方常住人口增长的一个方面。同样是人口出生大省,但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可能有天壤之别。

典型如广东和河南。2021年,广东和河南出生人口位居全国一、二位,前者出生了118万人,后者为79.3万。

同期,广东常住人口增加了60万,河南则减少了近60万,抛开死亡率差距,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收获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而河南则是人口流出大省。

因此,即便是在同等的出生率条件下,不同省份的人口发展情势也会有很大区别。像广东、浙江等人口净流入大省,它们的人口压力相对要小得多,而像河南、湖南等人口净流出大省,应对人口出生率危机则要复杂得多。

另外,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越是人口净流入大省,它的出生率也往往更高。如广东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接近10‰,在全国仅低于少数几个省份,这里面就与其人口净流入量大相关。

因为,人口跨省流动,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而这个群体又往往是适龄生育人口。因此,他们不仅本身带来了常住人口增量,更带来了“下一代”,对稳住一个地方的人口出生率能够发挥一定的托底作用。

与此对应的是,人口净流出大省,由于年轻人外流,则失去了更多的适龄生育人口,人口出生率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当然,就现实来看,我们发现浙江、江苏等人口净流入大省,它们的人口出生率也并不高。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老龄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较高,从而部分抵消了外来人口对于出生率的贡献。

也就是,这些省份老龄化程度高、生育适龄人口少导致了人口结构的老化。若没有外来人口的贡献,实际生育率将更低。举例来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广东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仅有12.35%,而浙江和江苏分别达到了18.70%和21.84%。这背后的差距很明显。因此,同样是沿海发达省份,但出生率也会因为老龄化程度的差别而出现较大差异。

各省出生率差异有多大

从上述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各地人口发展的一个基本面情况。

一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或者说出生人口的减少,是全局性的,而并不只是个别地方的情况。典型如广东、河南、山东等这些人口大省,同时也被称为“最敢生”的省份,它们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出生规模,也均在不同程度下滑。

这与“‘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结论,形成一种呼应。

二是,尽管整体人口出生规模都处于下滑状态,但不同省份的差距还是挺大。比如,西藏、贵州、宁夏、青海四地的人口出生率依然维持在10‰以上,贵州更是超过12‰。

但辽宁、吉林、上海、黑龙江,2021年人口出生率已经跌至5‰以下,甚至,黑龙江已经不足4‰。

并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人口出生率垫底的四省市中,东北地区三个省份全部入列,它们同时也均是常住人口负增长省份。

2021年,东三省常住人口共计减少了接近100万。一个更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哈尔滨成为全国首个人口负增长省会城市,并且在2021年跌出了人口千万城市阵营。自此,东北地区已经再无人口千万城市。

一般而言,省会城市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至少可以吸引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口,从而确保城市人口的“稳增长”。哈尔滨这一“例外”提醒,不能低估极低生育率对于一个省份人口的整体影响程度。

7月14日,夏日夜晚,松花江哈尔滨段江畔景色优美,游人络绎不绝。图/新华社

这些省份为何依然“能生”

很多人关心,在当前整体人口出生率下滑背景下,那些依然“能生”、人口发展形势相对较好的地区,到底有何特征呢?

前面说过,以2021年为例,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的地区有西藏、贵州、宁夏、青海四地。如果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好的地方,其实还包括广东、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2‰以上)。

这些地方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多数地方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方的计生政策一般比较宽松。因此生育观念相对开放,人口结构也比较利于生育。

其二,大部分都属于经济相对较弱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像西藏、贵州、广西等,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生育文化得以更多保留,“少子化”趋势相对不明显。

其三,广东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虽然属于沿海发达省份,但是内部发展并不那么均衡,像粤北、粤西这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传统生育观念,同时这些地区的宗族文化比较深厚,使得生育率的下降相对要缓和一些。

另一方面,前面也说过,广东是全国人口净流入第一省,大量年轻人口流入,也增加了广东的适龄生育人口基数。

不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养育成本的增加,这些地方的出生率也在下降,只是相对没那么剧烈而已。

还要注意的是,像西藏、宁夏、青海这些高生育率的地区,本身人口基数不大,这使得它们的人口增长实际对全国的人口大盘影响不大。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最能生”的西藏、青海、宁夏,常住人口也仅仅增长了不到200万人。

因此,要整体提升生育人口规模,保持适当人口增长,那些人口大省无疑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通过综合施策,挖掘它们的生育潜力,更值得重视。

文 / 朱昌俊(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赵琳

15省人口负增长,哪些省份依然“能生”| 新京智库

7月13日,广州市一足球场,孩子们快乐运动过暑假。图/新华社

近期,关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有两个消息值得关注。

一是,日前,《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文章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这是官方口径,第一次宣布我国总人口将负增长。

二是,近段时间,全国有29省份陆续公开了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

其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省为人口负增长地区。

结合这些省份的人口数据,我们可以更具象地了解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真实情况。

哪些省份出生人口最多

从出生人口规模来看,2021年,出生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为: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贵州。

其中,出生人口百万大省仅有广东一个;其余,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这五省的出生人口也超过了50万。

从地域分布看,这十大人口出生大省中,仅广东、山东、江苏,算是东部经济强省。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较弱地区。

当然,这些省份出生人口规模大,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比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这些省份中,仅广西、贵州两省不是位列常住人口前十。

不过,即便都是人口出生大省,其内部的人口出生变化情况也有很大区别。

比如,湖南、河北、河南、安徽2021年的出生人口较2017年已经下降了40%以上。降幅最高的山东,更是达到了57%。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4万降到了2021年的75万。也就是说,短短五年时间,山东的出生人口就减少了一半多。

事实上,作为出生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也出现了明显的“生不动”迹象。2017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51万,但到2021年,也跌落至118万,足足减少了30万以上。

不出意外,用不了多久,我国年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可能就会彻底消失。

8月3日,广西南宁市中山路美食街,年轻人逛夜市、吃夜宵、喝冷饮,催热当地“夜经济”。图/新华社

出生率只是决定因素之一

当然,出生人口规模,只是一个地方常住人口增长的一个方面。同样是人口出生大省,但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可能有天壤之别。

典型如广东和河南。2021年,广东和河南出生人口位居全国一、二位,前者出生了118万人,后者为79.3万。

同期,广东常住人口增加了60万,河南则减少了近60万,抛开死亡率差距,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收获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而河南则是人口流出大省。

因此,即便是在同等的出生率条件下,不同省份的人口发展情势也会有很大区别。像广东、浙江等人口净流入大省,它们的人口压力相对要小得多,而像河南、湖南等人口净流出大省,应对人口出生率危机则要复杂得多。

另外,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越是人口净流入大省,它的出生率也往往更高。如广东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接近10‰,在全国仅低于少数几个省份,这里面就与其人口净流入量大相关。

因为,人口跨省流动,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而这个群体又往往是适龄生育人口。因此,他们不仅本身带来了常住人口增量,更带来了“下一代”,对稳住一个地方的人口出生率能够发挥一定的托底作用。

与此对应的是,人口净流出大省,由于年轻人外流,则失去了更多的适龄生育人口,人口出生率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当然,就现实来看,我们发现浙江、江苏等人口净流入大省,它们的人口出生率也并不高。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老龄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较高,从而部分抵消了外来人口对于出生率的贡献。

也就是,这些省份老龄化程度高、生育适龄人口少导致了人口结构的老化。若没有外来人口的贡献,实际生育率将更低。举例来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广东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仅有12.35%,而浙江和江苏分别达到了18.70%和21.84%。这背后的差距很明显。因此,同样是沿海发达省份,但出生率也会因为老龄化程度的差别而出现较大差异。

各省出生率差异有多大

从上述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各地人口发展的一个基本面情况。

一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或者说出生人口的减少,是全局性的,而并不只是个别地方的情况。典型如广东、河南、山东等这些人口大省,同时也被称为“最敢生”的省份,它们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出生规模,也均在不同程度下滑。

这与“‘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结论,形成一种呼应。

二是,尽管整体人口出生规模都处于下滑状态,但不同省份的差距还是挺大。比如,西藏、贵州、宁夏、青海四地的人口出生率依然维持在10‰以上,贵州更是超过12‰。

但辽宁、吉林、上海、黑龙江,2021年人口出生率已经跌至5‰以下,甚至,黑龙江已经不足4‰。

并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人口出生率垫底的四省市中,东北地区三个省份全部入列,它们同时也均是常住人口负增长省份。

2021年,东三省常住人口共计减少了接近100万。一个更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哈尔滨成为全国首个人口负增长省会城市,并且在2021年跌出了人口千万城市阵营。自此,东北地区已经再无人口千万城市。

一般而言,省会城市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至少可以吸引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口,从而确保城市人口的“稳增长”。哈尔滨这一“例外”提醒,不能低估极低生育率对于一个省份人口的整体影响程度。

7月14日,夏日夜晚,松花江哈尔滨段江畔景色优美,游人络绎不绝。图/新华社

这些省份为何依然“能生”

很多人关心,在当前整体人口出生率下滑背景下,那些依然“能生”、人口发展形势相对较好的地区,到底有何特征呢?

前面说过,以2021年为例,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的地区有西藏、贵州、宁夏、青海四地。如果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好的地方,其实还包括广东、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2‰以上)。

这些地方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多数地方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方的计生政策一般比较宽松。因此生育观念相对开放,人口结构也比较利于生育。

其二,大部分都属于经济相对较弱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像西藏、贵州、广西等,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生育文化得以更多保留,“少子化”趋势相对不明显。

其三,广东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虽然属于沿海发达省份,但是内部发展并不那么均衡,像粤北、粤西这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传统生育观念,同时这些地区的宗族文化比较深厚,使得生育率的下降相对要缓和一些。

另一方面,前面也说过,广东是全国人口净流入第一省,大量年轻人口流入,也增加了广东的适龄生育人口基数。

不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养育成本的增加,这些地方的出生率也在下降,只是相对没那么剧烈而已。

还要注意的是,像西藏、宁夏、青海这些高生育率的地区,本身人口基数不大,这使得它们的人口增长实际对全国的人口大盘影响不大。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最能生”的西藏、青海、宁夏,常住人口也仅仅增长了不到200万人。

因此,要整体提升生育人口规模,保持适当人口增长,那些人口大省无疑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通过综合施策,挖掘它们的生育潜力,更值得重视。

文 / 朱昌俊(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赵琳

1985年出生的算老人?回应来了

近日,河北一影城发布了一篇关于转发朋友圈,可携同家中老人(1970年-1985年)一同免费观看某场次《隐入尘烟》的文章,文章中关于老人年龄的划分引发网友热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该影城工作人员回应,处在此年龄阶段的多是为人父母,划分为“老人”有夸张成分。本次免费观影活动的目的是回馈观众,让许多年轻人可以和父母一同体会这部电影的真实和感人之处。如果有更大年龄的老人来观影,也会对他们免费。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就1970年-1985年出生被认定为老人的说法,影城工作工作人员解释道:“那个是发错了,当时没有注意,已经改了,你可以再看一下。昨天加班弄的推文,结果弄错了。”

目前,引发热议的原文章已经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8月31日发布的新版文章。

新版文章中,最受网友吐槽的“老人(1970年-1985年)”的描述字样已经没了,改为了:“转发此文章到朋友圈,即可携同家人(1950年-1985年)一同免费观看8月31日14:10《渐入尘烟》。”

到底多少岁算“老人”

1970年-1985年出生的算“老人”还是“青年”?

多大年龄算青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所指青年是14—35周岁,《中国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可以加入中国共青团的年龄标准为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

你认为多大年龄算“青年”?多大年龄算“老人”呢?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09/1685841185105148.html
上一篇:30度角(3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
下一篇:属狗和属羊的适合做夫妻吗(属狗和属羊的适合做夫妻吗92年属什么的)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