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闰二月十四,知道啥日子吗?老人说:做好3事,好运自然来
提到4月初的中国传统节日,绝大部分人第1个想到的,一定是清明节,但提到另一节日,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并且在逐渐被人们遗忘。明天闰二月十四,你知道是啥日子吗?老人说,做好3事,好运自然来,指的哪3件事?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农历闰二月十四,是寒食节,也是古时候民间的第一大祭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寒食节,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禁烟禁火、不生火做饭的意思,因此古人还称其为“禁烟节”、“禁火节”。寒食节的具体日期,跟冬至有关,从夏历冬至开始算的第105天,因此今年的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提到寒食节的传统民俗,我们这的老人常说,做好3事,好运自然来,人旺家也旺,你知道是哪3件事吗?寒食节又是怎么来的呢?不妨借这篇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些了解,莫忘老传统。
寒食节的前身,其实是远古时期的“禁火节”。
在火种起源之前,人类都是靠吃冷食来填饱肚子的。后来,远古人类学会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来生火,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跨越。
不过,那时候生起来的火种,并不是很好保存,特别是在干燥的初春时节,很容易引起火灾。于是,古人便挑选一天来进行祭祀活动,将上一年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再重新生新火,这个习俗也叫“请新火”。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保佑人旺家也旺。
到了春秋时期,禁火节演变成了一个新的节日,叫寒食节,它们的习俗讲究颇为相似,但背后的来历,却跟晋文公重耳和其臣子介子推有关。
相传,流亡在外的重耳,在介子推的辅佐下,登上了君王的宝座,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介子推始终陪伴在左右,从未离开过。
但是,在重耳成为晋文公,要封赏诸臣的时候,介子推却拒绝了,选择了和老母亲归隐深山。为了逼介子推出来和自己见面,重耳命人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还是不出来,而是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位忠臣,晋文公重耳下令,将这一天命名为“寒食节”,不能烧火做饭,要吃冷食,以此来纪念这位忠臣义士。
在知道了寒食节的具体来历后,我们就可以得知,这个节日的背后,一是源自古人对火的敬畏之心,二是为了弘扬忠孝精神。因此,老人说的做好3件事,也跟这2点有关。
第1件事:祭祖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感激介子推的忠义精神和无私奉献,便有了“寒食节”的出现。后来有了清明节,并且这2个节日挨得很近,于是,人们便将这两个节日放在了一起过,习俗也变得差不多,这当中就包括扫墓祭祖。
在唐代古籍《开元礼》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个习俗的记载,“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在唐朝以前,寒食节扫墓祭祖,被称作“野祭”,到了唐朝,才开始演变为官府倡导并认同的节日。
不同的地方,祭祖的习俗会有所差异,但这背后,都是中国人敬爱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祭祖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一颗虔诚、感恩的心。老人们也是想借此提醒晚辈,有祖先才会有我们,敬重祖先,好运自然来。
第2件事:不开火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寒食节最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于是,不开火就成为了这个节日里的一个特定习俗。
这个习俗,在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古时候,人们会提前准备好食物,到了寒食节,家家户户会停止生火,只吃冷食。
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已经没那么讲究了,不过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清理家中灶台和炉膛,或是做护林防火的宣传,取的也是这个节日的寓意。
第3件事:吃寒食寒食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用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这个饮食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吃寒食,即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吃的食物。常见的寒食,包括青团、馓子、寒食粥、寒食面、凉粉、凉糕、枣饼等等。
推荐做法:寒食青团
1、首先我们来制作艾草汁:100克艾草,新鲜的或干的都行,洗干净后,沸水下锅,煮15分钟后,用冷水冲凉,再攥干水分,用搅拌机搅打出汁;
2、接着我们来和面团:200克糯米粉、50克粘米粉、30克白砂糖,将它们倒在1个盆里,再分多次加入艾草汁,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盖上保鲜膜,静置30分钟;
3、然后我们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几个大小差不多的剂子,揉光滑后再按压成饼状,将准备好的馅料揉成小球状,放在面团上,用虎口收紧、定型;
4、最后就可以上锅蒸了:等锅中水开后,将青团放入蒸锅内,隔水大火蒸10分钟,再关火焖5分钟,然后在青团上刷一层食油,用保鲜膜包裹起来,避免水分流失即可。
用大白话聊美食,我是懒喵,喜欢美食的朋友,随手点个关注噢~
#头条创作挑战赛##清明时令饮食#
新华时评:休想以所谓“达标”蒙蔽世人——三论福岛核污染水处理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休想以所谓“达标”蒙蔽世人——三论福岛核污染水处理
新华社记者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简称东电)的核污染水排海方案中,“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是关键。日方坚持把经过ALPS处理的核污染水称为“处理水”,认为“处理水”已达标可排,但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处理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始终存有疑虑。
首先,ALPS是仓促上马的工程,国际上并无运用先例,技术上仍不成熟,安全性存疑。2013年ALPS开始试运行,2022年3月才获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检查合格”。考虑到日本政府2021年就宣布了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这一姗姗来迟的“检查合格”似在追认既成的事实。
事实上ALPS运行期间不断出现问题。2016年,该装置被发现有4处漏水。2018年,所谓“处理水”中锶等放射性物质被曝超标。2021年,ALPS用于吸附排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滤网近半数出现损坏,而这些滤网两年前刚换过一遍,此后东电一直未点检。
其次,福岛核污染水被彻底“处理”的有效性存疑。按照东电的说法,在133万吨核污染水中,132万吨已经过处理,但东电官网上核污染水处理情况示意图则显示“处理完毕”的只占其中三成,其他仍在“处理中”,实际并未达标。
更有问题的是,国际环保组织2020年在题为《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染水危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核污染水中存在高浓度的放射性碳14,ALPS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去除碳14。报告作者、德国研究人员肖恩·伯尼指出,东电直到2020年才承认所谓“处理水”中碳14的存在。
第三,ALPS的“寿命”不详,可持续性存疑。东电迄今未曾公布过ALPS的设计或使用寿命。根据东电目前的废堆计划,至少要到2041年至2051年才能达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彻底报废目标,这意味着其间大量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而从ALPS滤网两年损伤近半等情况看,这一系统装置的“寿命”并不乐观。
除了以上因素,还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对ALPS“处理水”进行监测。日本政府和东电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介入视为获得国际理解的“背书”,但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教授、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里奇蒙质疑IAEA是否适合评估核污染水风险,“因为IAEA是旨在推动核能利用的机构,而我们的宗旨是保护人类和海洋”。
如果太平洋海域周边国家、太平洋岛国、渔业团体、环保组织等利益攸关方不能参与监督,日方一口咬定所谓“处理水”没问题就是自说自话。
正如斐济副总理卡米卡米加所质疑的:如果经过ALPS处理过的核污染水如此安全,日本为何不在自己国家、在本国农业等领域利用这些核污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