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的22个姓氏,有你的吗?
人们常说百家姓,其实不是说姓氏只有一百个。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几千个,有记录的就有五千多个。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中国最古老的22个姓氏分别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
22允允姓,允姓人出自华夏族,“允格之后。允姓在文献中被分别记载为炎帝、黄帝、少昊之后三说,是西、东方部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反映。
21漆漆姓的祖先是夏朝时的防风氏。后夏灭周兴,周文王有一子名叫季蚺,本为姬姓,因受封于漆水和沮水之间,故称为漆候,周文王因地名而赐姓于他,为复姓漆雕。由此看来,漆氏实为周文王之后裔。
20隗出自夏朝帝王后代。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作首领,并让他们建立了大隗国,其国君称大隗。大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同姓国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原国名为姓,称隗姓。
19芈芈姓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贵族的姓氏。为“荆楚十八姓”之祖。
18曼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
17归源于姬姓,为黄帝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在归藏国当部落首领,即大位后,留下一子继任为归藏君,遂以“归藏”国名为姓氏,称归藏氏,后逐渐又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归氏、藏氏,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16偃偃姓源于古老的黄帝。因为,无论是少昊、皋陶,还是颛顼帝,都是黄帝后裔。
15董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14姜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13妘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12祁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时任中军尉,后因年老请退,初荐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荐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赞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晋平公即位后,被任为公族大夫。本为姬姓,晋平公一年(公元前556年)食采于祁,遂以地为氏改姓祁。
11曹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一支出自中亚昭武九姓的曹国。一般认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
10芊天水郡。系出芊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
9吉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在姞伯儵的后裔子孙中,有省去“女”偏旁简化为吉字者,世代称吉氏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8任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7己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己应为妃姓,在父系社会确立后逐渐去掉“女”,演变为己姓。
6嬴嬴姓为秦国及赵国国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属嬴姓十四氏之始。
5风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属于以华夏文明起源口传历史姓氏。燧人氏自立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姓氏。
4姬姬姓,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多个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3子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 商朝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 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
2姒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由于分化成了许多个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1妫妫姓,中国古姓之一,与姚姓同源,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
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历史开讲#
今天,我们说到姓名,指的就是姓氏+名字。以“杨东升”为例,“杨”是姓,“东升”是名字。你叫什么名字?杨东升。
在中国古代,“姓”与“氏”是分开的。“姓”来自母系,“氏”来自父系。
因为远古中国是母系氏族社会,“姓”比“氏”更古老。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带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妫、姚、嫪等,由此反映出“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做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汉代以后,姓氏彻底合一,通称为姓。
中国古人的名字,与我们现在说到的名字也不同。名是名,字是字。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字),否则被视为无礼。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由此看来,古人的名,类似于现代人的乳名;古人的字,相当于现代人的学名。
字虽然独立于名之外,多数情况下,又与名密切相关。常见两种情形:
一、名与字相互注释,意思相近。
如,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
“亮”与“明”,“瑜”与“瑾”,字义相近。
二、名与字反义相对。
如,唐朝文学家王绩,字无功;南宋大臣汤思退,字进之。
“绩”与“无功”,“退”与“进”意思相反。
参考余昌:《姓名:历代取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