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买鞋子(梦到买鞋子试穿是什么意思)

买鞋子

大家好,今个周末,老婆叫我和她一起去五一大楼 汇都去买鞋子。

到了商场,人山人海,那叫一个多!

选了一个小时,在搞定!

两双鞋!

出了南门,看看有啥吃的,海子边,有一家稷山麻花,麻花13元一斤,撒子,8元,一共花了65元。

打道回府!体育馆!

京华物语丨“鞋买内联升,帽买马聚源”,老北京的购物口诀

《老北京述闻 胡同街巷》,黎晓宏 主编,齐亮 编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大栅栏地区作为商圈已有逾600年历史

大栅栏街在明时称廊房四条。廊房意指沿街商铺,自明朝始,大栅栏地区便已商贾云集,繁华非常。《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述前门外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的廊房四条就是如今的大栅栏街。成书于明末清初的《春明梦余录》提及了大栅栏这一名称,光绪年间编撰的《京师坊巷志稿》不再提及廊房四条,而更名为大栅栏胡同,清代的《乾隆京城全图》中也将名称定为“大栅栏”。

“栅栏”是为保护商户免遭窃贼侵害而打造的木板排。《明宫史》记载,孝宗弘治元年(1488),四九城百户王敏奏请孝宗皇帝,为防止抓捕盗贼时,大街小巷追赶,而盗贼容易藏匿的情况,提出在小巷路口广设栅栏,夜间关闭,派兵来把守。这样城市的治安状况会大大地改善。清代延续了明代的做法,广立栅栏,至1730年雍正年间,实行严格的城门开关制度,准奏京师外城各街道胡同增设栅栏板。

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1729)批准建外城栅栏440座,乾隆十八年(1753)批准建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至乾隆时京师内外城已建有栅栏达2400多座。众多栅栏各具街道特色,也很好地保护了商户的安全,各类鸡鸣狗盗之事大为减少。其中,廊房四条的商贾财大气粗,为防范盗贼,出资颇巨,将栅栏修建得最为高大坚固,气派一时,因此得名“大栅栏”。

大栅栏(1956年)

现在的大栅栏地区作为商圈已有逾600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明代形成规模,清代之后发展繁荣。元代忽必烈迁都至京,现在的大栅栏位于元大都正南丽正门(今正阳门)之外,地处市郊,多园林庙宇,亦是文武百官游乐之地,南方商旅经由大运河把货物送抵元大都后,在城门外上岸,就地搭建棚房,装卸存储货物,逐渐形成一片街市,形成如今的大栅栏斜街的前身。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以元大都为基修建紫禁城。由于南方城墙南移而立,现在的大栅栏所在区域得入内城。明成祖重新疏浚运河,实现南粮北运,又从南方迁入大量人口来此居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栅栏日益兴旺。在今斜街与正阳门之间称为廊房的4条胡同所在区域,商铺鳞次栉比,门市俨然,多前店主经营,后店为作坊,成为清代京师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清人的《都门杂咏》写道,“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大栅栏不仅商业繁荣,它还是文娱的中心。大栅栏南边有一个京韵园,那里是中国京剧的发祥地。乾隆嘉庆年间,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四大徽班陆续入京,定居在大栅栏的胡同里,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历史上曾有五大戏楼坐落于大栅栏街: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同乐园。其中位于大栅栏街39号,兴建于嘉庆元年(1796)的广德楼现在仍存,现今是郭德纲德云社的广德楼戏园。当年程长庚、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名家曾在此献艺。每逢名角出场,大栅栏街便水泄不通。

大栅栏街(1939年)

大栅栏街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大观楼,它是北京第一座电影院,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上有一块匾书写着“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的掌柜仁庆泰向京剧大师谭鑫培提出一个请求,把定军山拍成电影,我国第一部电影在大观楼应运而生。走入大观楼,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老照片,有阮玲玉、周璇、胡蝶……让人回忆起我国最早明星的绝代风华,还有那些曾经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感动,为之流泪过的老电影……

大栅栏里随处可见享誉百年的名店老字号。老北京喜欢顺口溜,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马聚源、内联升、八大祥、四大恒都是大栅栏的商户银号。还有一个类似的购物口诀,“鞋买内联升,帽买马聚源,布买瑞蚨祥,茶买张一元,咸菜六必居,电影大观楼,点心正明斋,针线长和厚……”这些店铺大多在大栅栏街上。

除了这些名店,大栅栏还有许多老字号:南有长盛魁果干店、东兆魁帽店、天蕙斋鼻烟铺,北有聚庆斋田家老铺、豫丰烟店、一品斋鞋店、云香阁香蜡店、滋兰斋糕点店,等等。清末民初,大栅栏涌现大量舶来品的洋店,如专卖西药的逸民药房、西箴药房、华美大药房、欧美大药房、老德记大药房等。专卖洋活的广生行就以销售“双妹嚜花露水 ”而出名。

大栅栏街还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名店:同仁堂。这家1669年康熙年间开张的老医馆如今仍享有盛誉。乐凤鸣先生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成为同仁堂的制药原则,其中昭示的商家应有的诚信精神也令今人充满敬意。

最后说说同样有着中国传统商家诚信精神的、号称“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瑞蚨祥由孟传珊创办。孟传珊同谦祥益的创始人孟毓溪同门,都是山东章丘旧军镇人。“蚨”是传说中一种昆虫,形似蝉。孟传珊取名瑞蚨祥是借“青蚨还钱”的吉祥寓意。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点燃了卖洋药的老德记大药房,由于当时的商铺都是木质结构,大火很快蔓延,大栅栏成了“火胡同”,被形容为“大栅栏前热闹场,无端一炬烬咸阳”。“瑞蚨祥”也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成一片废墟。商家损失惨重,下过订单的客户也心急如焚,纷纷赶到现场。

大栅栏瑞蚨祥(1941年)

面对一片混乱,瑞蚨祥掌柜孟觐侯宣布了一个决定,凡是瑞蚨祥欠客户的钱一律奉还,凡是客户欠瑞蚨祥的钱一笔勾销。为此,孟从全国各地分号紧急调配16万两资金,聚拢到北京。大火烧光了数万两白银的资产,自己又要再拿出16万两赔偿客户,瑞蚨祥倾尽全力兑付客户的事情在北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有口皆碑。仅仅一年之后,瑞蚨祥这块金光闪闪的招牌就在大栅栏街重新挂了起来。烈火真金,瑞蚨祥的这份业界良心,和大栅栏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一样,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劝业场:

老北京城最早的综合商场之一

廊房头条位于前门大街路西,西至煤市街,是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的场所。昔日廊房头条有“灯街”的美誉,据《旧京琐记》记:“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

在古代,灯笼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夜晚出行的必备之物。商号招幌和府邸宅园夜间都有照明的需要,气派的灯笼还可以装点气氛和显示主人的身份。自秦汉时的长信宫灯,到后来的油纸灯笼,各种形式也是不一而足。廊房头条的灯笼铺历史悠久,清末时曾有20多家灯笼铺坐落于此,其中又以文盛斋最为有名。

文盛斋其时主要为宫廷制作宫灯、为王府和富商制作各种纱灯。一般用竹木或金属作框架,糊以纱绢,涂上鱼鳞胶,使灯透明而不透风,灯内燃有蜡烛。这种灯,晚清和初年,多悬挂在王府、大户门口,十分气派,夜幕降临时,则红光和煦,明艳如昼。1915年,文盛斋的灯笼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荣获了两枚金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城楼的8盏大红灯笼、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挂在人民大会堂直径近4米的红纱灯,都是文盛斋制作的。

廊房头条17号还曾经是北京城里首座综合商场之一——劝业场的所在,现在宝恒祥金店与19号商店之间便是它的旧址位置。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的商部在廊房头条设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同时销售部分商品。时代改为商品陈列所,1928年,又改名为工商部国货陈列馆,1936年改称为北京劝业场。

时期的北京劝业场与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并列为京城四大商场。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建筑师沈理源主持设计建造了北京劝业场。陈宗蕃先生这样描述北京劝业场:“层楼洞开,百货骈列,真所谓五光十色,令人目迷。”《宣南鸿雪图志》也对北京劝业场内部做了详尽描述,称它在当时是北京最大的大型综合商场之一。

劝业场曾引领京城商业潮流。首次设置厢式电梯、游乐场、开敞式卖场等现代设施。劝业场共有4层楼,一楼售卖日用百货品,这里书摊的书籍与别处不同,主要是《论说精华》《尺牍大全》等应用书籍;二楼卖文物和特艺商品,还有苏湘刺绣和几家画像馆,肖像画家是王美沅、贾墨林等人,门口悬挂的大幅电影明星画像,如胡蝶、袁美云等;三楼有几家照相馆、理发馆、镶牙馆、广告社,还有弹子房、乒乓球社等,夜里灯火辉煌,笑语不绝;四楼是一个叫“新罗天”的小型剧场,经常演出评剧。

北京劝业场的游艺场曾经是名角大家的舞台,是叶德霖(艺名架冬瓜)演滑稽大鼓、郭筱霞说梅花大鼓、郝寿臣唱勾脸、连阔如说评书的地方。新罗天白天是鸿巧兰等人演评戏,晚上刘宝全说京韵大鼓,滑稽演员韩兰根在那里出演话剧《钦差大臣》。

廊房头条还有一家老字号,就是清同治七年(1868)开业的大同金店。从清末至,大同金店几乎垄断了北京的黄金市场。后来,天宝、三阳两家大金店也开在了廊房头条。

灯笼一条街、劝业场,还有金店,时期的廊房头条,商业繁盛,人群熙攘,好不热闹。

门框胡同的小吃店门脸不大,

但各有绝活

门框胡同得名于光绪年间,这条巷子本就不大,长约百米,中间仅约有三米宽。而它连接的廊房头条和廊房四条(大栅栏街),是清代重要的商业区。《光绪顺天府志》有明确的记载:“大栅栏,有小胡同曰门框胡同。”其时,众商贾供奉财神,集资在此巷子中修建过街的财神佛楼,俗称“过街楼”。此楼东西依墙立两块大石板,在两块大石板上横几块厚石板,于其上立佛楼。从南北方看,过街楼形似门框,以此得名“门框胡同”。 的时候继续沿用这个名字,一直至今天。

门框胡同(1975年)

说起门框胡同,最著名的当数其小吃,规模不大,却是时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门框胡同的小吃店各个门脸不大,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活。听一听这些小吃的名字:爆肚杨、馅饼陆、油酥火烧刘、豆腐脑白、羊头马、奶酪魏、炒火烧沙、康家老豆腐……是不是就很有感觉,可称花样繁多,种类丰富。大一点的店,则有同义馆涮羊肉、瑞宾楼褡裢火烧、德兴斋羊肉杂碎汤、复顺斋酱牛肉等等。

要是您向一位“老北京”问起当年这些小吃,他们的眼里竟能露出孩童般的目光,多半会眉飞色舞地给您讲:“那做工,那配料,没得说!”“就好这一口儿。”这些京城有名的小吃,并不是妙手偶得之,而是苦心经营,反复改善的结果。清代末年,那些挑着扁担到北平繁华商业街区的最初创业者,身无分文,摆摊起家。他们为了留在这里,闯字当头,不怕苦累,一心改良,想方设法让食客满意,方才练就“一手绝活”,有的老店则是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爆肚冯”这一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号,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光绪年间,山东厨人冯天杰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20世纪30年代,冯天杰的次子冯金生接替父亲经营爆肚冯,数十寒暑,潜心钻研秘制调料,生意越发红火。1935年爆肚冯进入门框胡同,在胡同北段路东开设了新店。

从1937年到1957年是门框胡同的黄金时代,小吃一条街吸引了各界人士蜂拥而至。有记载的,如文人墨客的鲁迅、巴金、丁玲等;影视界的韩兰根、陈燕燕、白杨等;戏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谭富英等皆是门框胡同的常客。

门框胡同12号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张恨水先生的故居。提到张先生,在时期,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和小说,是当时作品最畅销、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一时拥趸无数。下至市井百姓,上至社会名流都喜欢他的书。据说大家陈寅恪在双目失明、身染重病时仍让朋友去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念给他听,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每次张恨水出了新书,都让鲁迅给她买好后邮寄。

张恨水生于1895年,祖籍安徽潜山县。1924年,他创作的《春明外史》一炮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小说同时在多家报纸连载,在哪家登载,则哪家报纸大卖,稿酬因此十分丰厚。用张恨水自己的话说,一支笔养活了全家30口。

有丰厚的稿酬做来源,1930年,张恨水买下了门框胡同的12号院,接来了在老家的母亲,并与他的两房夫人、三个子女和4位兄弟姐妹共同住在这个大院里。院子曲折婉转,前前后后,大大小小有7个内院,居住十分宽敞。进大门的第一院向南的跨院,住着上大学的弟弟。向北进一座绿屏门是正院,张恨水住在这里;向东穿过一个短廊,走进一个小门,路斜着向北有个三角形的院子,这里是张恨水的客房和书房。书房狭长,窗外有紫藤架,有丁香和山竹。庭院里则种着枣树、槐树、椿树、梧桐、杨柳和丁香等各种花草,花木繁茂,绿叶成荫。据说,张恨水最喜欢的是菊花,为此特地用 200 银圆在书斋东边开辟专门的花圃来培植。友人来访时,则在花丛中赏菊,一边喝茶一边闲谈,饮酒赋诗。

在门框胡同的几年,张恨水的生活富足稳定,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包括有“《红楼梦》”之称的《金粉世家》,还有《满江红》《落霞孤鹜》《美人恩》等。

门框胡同12号院是张恨水在北京的第三个居所。1919年张恨水第一次来北京,最初住的是位于阎王庙街的怀宁会馆,后来搬到山西街的潜山会馆。为创办《南京人报》张恨水1936年离开北京前往南京。1946年2月,张恨水为筹备北平《新民报》,又从南京回到北平,他选定了北沟沿胡同一处有30间房的四进四合院,在新的空间里开始了他在北京的新生活。

本文选自《老北京述闻 胡同街巷》,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齐亮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王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925/1685840746103318.html
上一篇:梦见船(梦见船翻了是什么征兆)
下一篇:做梦梦见掉牙齿(做梦梦见掉牙齿是什么意思 周公解梦)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