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品德有志向的名字,这么取名,让孩子未来做个高雅的人
品质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品质,它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德品质的标准,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太一致。现在起名,一般是以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以及当时的看法作为参照。
由于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因而在取表现品质意义的名字时,习惯于以儒家的道德观作为标准。中国传统道德在人名上的反映,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于是名字多以“仁”、“义”、“礼”、“智”、“信”等字来起名。
除了以上这些字之外,还有怀朴、赞直、悦诚、咏纯等类型,如夏完淳、李白朴、牛正直、马一诚、白玉纯等。
现代人又兴起了许多美德词来润色名字,如:
勤、俭、刚、毅、勇、健、楷、模、范、美、敦、厚、恭、让、谅、高、正、清、芳、香、洁、慧、亮、友、助、济等。这几十个美德词,就成为从古至今起名字的一条重要的思路,乔心洲、许绍高、杨正刚、何其芳、朱自清、蒋光慈、何香凝等,可以说都是沿用这条思想命名的。
以德起名只是“言”,为人做事才是“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扬名”之境,如果言行不一致,甚至相反,就会遭到唾弃,成为笑柄,当成饭后茶余嘲讽的笑料。
由于美德不一而足,拥有多种形态,所以美德起名也就相应地表现出诸多形式。如:
“德”——沈德潜、徐敬德、姚希德、曹孟德、李德裕、纳兰性德、刘玄德等;
“仁”——卢怀仁、贺德仁、黄景仁、王守仁、吕仁颜、侯树仁、刘仁、高修仁、曹仁、薛仁贵、康广仁等;
“义”——卞思义、史申义、刘义隆、王义山、王守义、陈与义、任义山、卢俊义、蔡义、刘义庆、李义隆、李义府、李义山等;
“礼”——周学礼、王恭礼、葛守礼、王安礼、李秉礼、闫怀礼、杨念礼等:
“智”——王智、贺智慧等;
“信”——单雄信、李信义、赵执信、王德信、孙惟信、方信儒、韩信、庚信等;
“忠”——赵秉忠、郑本忠、吕大忠、白履忠、王忠华、陈忠义、韩世忠、张自忠、张献忠等;
“孝”——郭奉孝、方孝孺、沈思孝、李孝光、王孝泳、张孝祥、李孝南等;
“谦”——于谦、吕祖谦、姚培谦、史承谦、钱谦益、王光谦、赵谦让、李恕谦等;
“道”——朱崇道、杨宏道、刘师道、卢恩道、李培道、晏几道、郦道元、路效道;
“贤”——杨景贤、冯行贤、李齐贤、来汝贤、任贤齐、戴效贤;
“良”——张希良、张学良、吴子良、沈良才、何良俊、曹书良;
“善”——王从善、陆登善、华善继、钱惟善、张吉善、司安善;
“志”——王志坚、丘志广、金志章、班惟志、张志丹、高凌志、张志宏、姚志才;
“廉”——王思廉、蒋如廉、钱养廉、蔡克廉、白爱廉、刘爱廉;
“贞”——王世贞、白乃贞、张嘉贞、杨贞吉、顾贞观、杨维贞;
“和”——万士和、陈德和、张志和、夏志和、金和、张宗和;
“学”——方学渐、徐学诗、成学标、沙可学、祝遵学、刘景学;
“思”——王思顺、朱思本、何思澄、柯九思、左思、陆思康;
“敏”——方志敏、曾敏行、宋敏求、林敏修、徐时敏、宋志敏、冯惟敏;
“节”——沈端节、宋崇节、刘安节、王元节、欧修节、利均节;
建业——吴伟业、宋聚业、沈业富、张继业、汤镇业、顾家业;
居正——薛居正、张居正、王举正、周弘正、蒋周正、龚自正;
重行——李修行、王道行、申时行、江行敏、柏行斌、查慎行、丁行芳;
守真——朱淑真、陆法真、马守真、颜真卿、钱大真、朱真言。
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如诚实、正直、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谦虚、忍让、礼貌等等;严以律己、宽宏对人,在生活上要克勤克俭,在言行上要慎言慎行、言而有信、彬彬有礼等等。
有的人起名不涉及具体的某种品质,而是从品质总的方面来起名。
反映良好的品质心性与修养自古国人多重“德”,因此以德为名也十分常见。如:沈德潜、刘德重、彭德怀、朱德、崔德甫、李德高等等。另外有:
程修己——“修己”即《四书》中的“修身”,修身就是使品质高尚。只有自己品质高尚,人们才能尊敬他。
龚自珍——自珍既有自我珍重之意又有敞帚自珍之谦,表明他注重自身修养的性情。
盛度——度有衡量、度量的意思,意为自己的品质要由人们来衡量。
陈省身——典出于“吾日三省吾身”,三者即多次反省。
于省吾——“省吾”亦出自《荀子·劝学》:“吾日三省吾身。”省吾就是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思想。
雷伟节——节即节操,伟即壮美,伟节就是节操高尚美好。
程正己——“正己”取“正人先正己”之典,表示只有自己立身正直。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正直,只有自己做出榜样,才能以正本清源。
高汝砺——砺就是磨刀石,像用磨刀石一样严格砥砺自己,修炼自己。
表示意义、忠诚、宽宏之心方从义——元代贵溪人,字无偶,即天下第一重看义道。
周义山——汉代汝阳人,字季道,义山即义重如山。
毛思义——明代阳信人,字继贤,弘治进士。思义即时时都要想到注意道义,继贤即追随先贤。
盛以弘——明代人,字子宽,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弘”与“大”同意义,“以弘”就是胸怀大度,联系名与字来看,其意为要宽宏大度地对人处事。
表示谦恭、气节王克恭——克恭即能克己恭敬。
盛汝谦——汝谦即对人要谦虚。
于孔谦——即非常谦虚。
于大节——表示正直,崇守大节。
孔贞元——贞元即元贞,元有开始的意思,贞为忠贞、坚定,元贞就是保持原有的忠贞,憎恶妥协变节。
王克贞——克贞即能保持忠贞的气节操守。
王尚廉——尚廉即崇尚廉洁。
程思廉——一生正大、清廉。
于仕廉——明共,字元贞,“仕廉”即为官要清正廉洁。
表示慎言慎行韩信——汉代将军,强调做人要守信用,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查慎行——著名诗人,表示其行动做事一定要谨慎,有节制。
于慎行——明代东阿人,字中远,后更字为无垢,隆庆进士,联系名与字可知,于的意思是行为要谨慎小心,才能看得更远,后改字为无垢,即是追求清正廉洁的意思。
于慎思——慎行之弟,字无亡,号航隐。其意在三思而无妄,行则顺利。
表示礼仪于守礼——明代莱阳人,字仲义,守礼仲仪,都是重礼仪的意思。
郭守仪——遵守礼仪,维护礼仪。
程端礼——元代人,字敬权。端礼即礼节周到。尚宗礼,很充分地表现了其崇尚礼节的思想品质。田厚仪,厚仪即注重礼仪的意思。
表示克勤克俭邓朴——明代人,字百素,“朴”字乃生活简朴平实之意。
王朴素——直接以朴素为名,心意不言自明。
李素洁——朴素清洁。
李克勤——取克勤克俭之意。
张质朴——即朴实无华的品质。
叶永俭——永远勤俭朴实。
方克俭——严格要求自己勤俭无华。
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断完善。
关注本头条号,评论区留下姓氏,生辰八字,或者其他信息,我来帮您取名字!
PS:(关注之后才会回复,请谅解!)
都面对篡位上台的皇帝,为何魏征投靠李世民,而方孝孺被朱棣杀害
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似度很高的朝代。这两个朝代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王朝建立的初期就发生了或内战,使得王朝皇位的继承顺序发生了偏移。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
然而,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带来的连锁反应却大不相同。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包括魏征在内的一大批李建成旧部纷纷投靠李世民,这些人都被李世民重用,魏征还成为贞观时期的谏议大夫。
而在靖难之役发生后,除了“三杨”、夏元吉、解缙等建文旧部投靠朱棣外,包括方孝孺在内的一大批建文旧部都被朱棣残忍杀害。
这使得后人明显感觉:靖难之役比玄武门之变更加血腥。玄武门之变仅仅是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家子,他们的部下大都没有被杀害,而靖难之役带来了血腥恐怖的政治大。这使得后人产生了疑问:为何魏征能投靠李世民,而方孝孺却拒绝投靠朱棣,最后被朱棣残忍杀害?
上图_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
魏征和方孝孺的个人对比魏征,唐朝初期有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效忠过很多主人。刚开始,魏征效忠了李密。随后,魏征又效忠太子李建成。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闹矛盾的时候,魏征就曾经劝李建成要杀害李世民,但李建成并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这使得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惨遭杀害。
李建成被杀害后,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带来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太子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今日的祸端了。”李世民感觉魏征非常的耿直,就将魏征留在了自己身边。魏征进入到李世民麾下后,薛万彻、王珪等李建成的旧部也纷纷投靠李世民。紧接着,李世民又实施天下和解的政策,派魏征到全国各地安抚李建成的旧部,玄武门之变的负面影响很快消除。
随后,在贞观之治的岁月里,魏征对李世民犯言直谏,李世民也能虚心接受魏征提出的建议。尽管君臣两人之间也有一些不愉快的地方,但这对贞观君臣一起上演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因为魏征成为后代帝王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李世民善于纳谏,魏征敢言直谏的故事都被国人津津乐道。
上图_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
方孝孺,明朝初期的知识分子,早年学习儒学,在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受到重用。直至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才在朱允炆身边做读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后,方孝孺起草了很多檄文、诏令。当时,道衍和尚向朱棣建议,方孝孺是天下人读书的种子,不能杀。朱棣答应了道衍和尚的建议。随后,朱棣让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但深受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宁死不屈,他决心以所谓的殉难来表明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
最后,方孝孺被朱棣残忍杀害。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该如何看待方孝孺和魏征的行为呢?
首先,魏征的政治熟练度,或者说叫政治敏锐度要比方孝孺优秀。
魏征的忠诚是对国家的忠诚,并非对皇帝个人的忠诚。魏征起初忠诚于李建成,但在李建成被杀害后,魏征非常务实的投奔了李世民,并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很多贡献。
方孝孺的忠诚则是对建文帝个人的忠诚,这样的忠诚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带有“愚忠”的味道。
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战争仅仅是明朝内部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战争,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是一样的。不管是朱棣上台还是朱允炆上台,明朝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在做皇帝。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却将对国家的忠诚替换成对皇帝个人的忠诚,此举在当时看来无可厚非。但为建文而献身并非方孝孺当时唯一的选择。
上图_ 靖难之役
除了政治熟练度优秀,魏征的实干才能也比方孝孺好。
魏征提出的建议条条切中要害,尽管李世民有时候不太容易能接受,但李世民最终仍然会采纳魏征的建议。而方孝孺的实干能力几乎为零。
在靖难之役期间,建文皇帝的百万明朝政府军被燕王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身为大儒的方孝孺不仅没有想出任何御敌的正确策略,他还在战场节节败退的关键时刻让朱允炆在全国恢复他心中梦想的“周礼井田制”,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方孝孺是一个学问很好的知识分子,但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学问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还搞一些很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政策。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对国家发展不会有什么好处。方孝孺的实干才能,着实比魏征差了不少。
上图_ 唐朝的多元民风
开放的唐朝和思想禁锢的明朝唐朝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唐朝官方提倡儒家,但儒家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远不如明朝厉害。在唐朝,寡妇再嫁很常见,即便是皇家公主都能再嫁人,最后还出了个能力很强的女皇武则天。除了儒家,唐朝政府还默许其他宗教的大规模发展,比如道教、佛教的发展。多种文化宗教的发展让盛世大唐的思想活跃度和政治宽松度比明朝中前期好很多。直至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后,明朝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才产生了高度的活跃。
思想活跃,文化开放,社会风气开放。寡妇都能选择再嫁人,有的知识分子和大臣也不会选择政治上的从一而终。对于玄武门之变后的李建成旧部而言,对李建成的忠诚是次要的,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选择一个更优秀的领导人比忠于过去的领导人要强很多。这一点就从魏征身上找到答案。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而明朝初期的情况和唐朝就不一样了。明朝初期,统治阶级提倡的文化是经过程朱理学影响的儒家文化,这个儒家文化就倡导“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等。在当时,妇女再嫁被视为耻辱,寡妇要立贞节牌坊。而很多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也将所谓的“忠诚”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尽管明朝后期的思想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明朝整体的思想禁锢程度比唐朝要高出很多。
文:军事帅哥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实录》《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