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娱乐圈大小王,为公司变卖豪宅,如今靠着一部《八佰》救命
电影《八佰》正在创造着奇迹。
截至8月19日,《八佰》中国内地点映票房已突破1.6亿人民币,创下至今为止全球影院复工以来最佳单日票房成绩。为《八佰》站台的都是行业有名的“角儿”。“
老炮儿”冯小刚振臂高呼:“只有《八佰》这个电影可以担起复兴的重任。”
黄晓明更是到直播间模仿起了李佳琦,用四个不同的声调叫着“买它!买它!买它!”
《八佰》担负起了复兴整个中国电影业的重担,当然需要被拯救的还有发行方华谊兄弟。
弹指之间,十年过去。
十年之前,资本同样在华谊兄弟身上闻见了“复兴”的味道。在一次某杂志主办的年会上,满地的橙色与蓝色电线相互交缠着,摄像机的摇臂正在平行推移着,炫目的灯光聚焦在舞台的中央,这场空前盛大的晚宴主题是:英雄。青梅煮酒论英雄,到了现代,是在红酒的氤氲中发着新浪微博。
这天,新浪CEO曹国伟十分激动,他直接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三个人: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
这一天来了一位新人,这位新人第一次入选此次企业家影响力榜单,他被拉上台的时候被追问着预测当年贺岁档的票房。
这位“新人”是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另外一个“兄弟”王中磊并没有出席,这对娱乐圈大小王亲手缔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股。
10年之间,华谊兄弟发生巨变,从一路“买买买”变成了一路“卖卖卖”,从“去电影化”的多元化道路又回归主业电影,最后又从华谊全是“兄弟”,到华谊只剩“兄弟”。
可是《八佰》真的能救华谊兄弟吗?
朋友圈里做生意
京城北部的一处豪宅里,王中军正在整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如何放置这些艺术品,他有着自己的规划,比如有好几尊的雕塑要放在书柜沿儿上,还有一尊金色的雕塑,王中军将他放在花园里,紧挨着边上的就是花岗岩喷泉。
每到晴天,阳光下的雕塑就熠熠发光。
豪宅、艺术品、雕塑......这些与商人似乎毫不相关的关键词构成了王中军身上不同于其他商人的艺术气质,凭借着爱好,王中军构建着自己的朋友圈,这个圈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情社会。
一定程度上,每个圈层都有一定的权力结构。金字塔顶端的大拿掌握着话语权,而小弟只能站在边缘,除了讨好,就是讨好,这样才能做成生意。
王中军兄弟也靠朋友圈谈生意,但他们不一样。
第一单生意是和冯小刚。没遇到王中军兄弟之前,冯导的电影尚未形成专业的商业化生产,常常遭遇“被修改”的命运。冯导常常一个人裹着军大衣,站在京郊通县一处破败别墅阳台上,眼望着城区的繁华,心生落寞。落寞之余,尽管也有《甲方乙方》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案例,但他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一年,王中军兄弟注意到了落寞的冯小刚。双方第一次碰面的时候,冯小刚正在桌子旁翻着扑克算命,商量着究竟要拍哪部电影。军人出身的王中军延续了性格里的谨慎,礼貌地说:“还是要看了剧本再决定投不投。”
剧本和人都没有让他失望。商人尽管重利,但王中军兄弟和冯小刚建立起了一种超乎商业利益之外的友情。在华谊,冯小刚有着专属的绿色通道,在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附近的一栋写字楼上,王中军与冯小刚有一个共用的画室,里面摆满了二人喜欢的画作、书,以及红酒瓶子。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如同藤蔓一般缠绕,是华谊兄弟成就了冯小刚,而冯小刚为华谊兄弟赚足了口碑。
王中军更看重感情。对于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王中军兄弟都会砸钱使劲儿投,甭管市场是否认可,观众是否喜爱......在兄弟面前这些通通不作数。
擅长在朋友圈里做生意,王中军兄弟不是第一人,但玩得最嗨的,玩得最投入的,也差点把自己玩没的,也是王中军兄弟。依靠着与冯小刚电影的捆绑,华谊兄弟实现了短暂的繁荣,即便是遇到赔本的买卖,也丝毫不放在心上,毕竟冯导是电影界的教父级人物,更是他们的兄弟。
但观众并不是傻子,特别是伴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冯小刚正在以一种可预见的颓势衰落,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新老更替之间与他同一代导演共同的焦虑。冯小刚再也创造不出《没完没了》《甲方乙方》式的标准冯氏喜剧,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即便能看到他努力转型,但也有一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
《芳华》《我不是》《非诚勿扰》......蹭着热点,想要说些女性生存的现实困境,但还是在他固有男性视角下唱着些陈词滥调。
重复与复制,曾经的名气成了冯小刚最大的阻碍。
财经作家迟宇宙曾经这样暗示王中军兄弟俩,冯小刚已经“老了”,但兄弟俩显然很抗拒这个说法,他们辩解道,冯小刚所代表的是最先进的一些导演的理念。
同样在重复与复制的还有王中军兄弟与冯小刚的电影商业模式,这种“华谊大笔投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发行模式正在逐渐失去其市场。
新的战场俨然属于后来者,比如马云与马化腾,即便他们不懂电影,但他们更懂消费者。华谊兄弟飞速发展之中,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看穿了二马在内容板块的野心,于是伸出了橄榄枝,这二位互联网大佬便也成了兄弟俩朋友圈的常客。
华谊兄弟成了马化腾与马云眼中的“香饽饽”。
马云的家成为王中军每到杭州必须要打卡的地方,对此,王中军也难掩眉宇间的自豪:
“我去了,他安排司机接我,直接就在家里住下了”。
而与马化腾合作只是一场偶然的意外,双方只是约着去香港香格里拉酒店随便聊一聊,但只用了半个小时的谈话里敲定了内容合作方向以及详细的价格。当然,王中军还是去问了问马云的意见。
马云倒是显得很大度:“中军,这事以你意见为主。”
很多年后,“双马”在不同的领域之中不断相遇,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华谊兄弟却俨然不在其中。
马云掌握着阿里影业,与王健林的万达不断进行着正面交锋;而马化腾左手企鹅,右手腾讯,掌控两大影业公司对外展示着殷实的家底。
而王中军兄弟仍然依靠着朋友圈做着生意,华谊兄弟人治色彩极为浓重,在尚未成型的作坊式娱乐圈生态下,凭借着朋友圈生存确实能帮助华谊兄弟迅速开启拓荒之旅。
但然后呢?兜兜转转了10年,曾经的朋友生意越做越大,华谊兄弟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小。朋友圈刷新了几轮,真朋友或许都还在,但只是对做生意这件事都缄口不言。
于是,华谊兄弟只剩下了“兄弟”。
娱乐圈大小王
王中军和王中磊共享着一切,血缘、公司甚至是星座,只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
首先体现在对于电影的审美品位上,双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王中军崇拜英雄,碟中谍电影能让他迅速沉浸其中,汤姆·汉克斯和成龙是他崇拜的电影明星,他喜欢看着英雄先被虐,但最终仍收获成功。
但王中磊却更文艺一些,《布拉格之恋》是他的最爱。这部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在爱情之外讨论了更为沉重的话题:
何为媚俗?
王中磊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媚俗”,比起哥哥王中军,他力图将华谊的电影包装成市场期待的完美商品,连海报与宣传语上的一个标点都要亲自把关。
就像是扑克牌的一双大小王,大王负责战略布局,小王负责攻城略地。
“大王”王中军每天要睡足10个小时,而“小王”王中磊却喜欢熬夜。
很多人想要从八卦中探寻这对大小王之间的隐秘往事,但从仅有的公开资料来看,两人几乎没有红过脸,闹过矛盾。
华谊兄弟前期庞大娱乐帝国的建立得益于大小王的分工合作,哥哥王中军主管融资,擅长资本运作,而弟弟王中磊则专注电影娱乐板块。二人合力,将电影做成了最赚钱的产业。
直到2014年华谊兄弟大跌眼镜失去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到了2016年更是一度跌出了前三。王中军还是换下了自己的弟弟,挂帅上阵的职业经理人是从万达出走的叶宁。
王中军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弟弟当部门老总,让他在管理上十分为难,如果不是自家人,王中军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
叶宁成了新的人选,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王中军对于弟弟的工作成果还是有些不满意。毕竟令华谊兄弟引以为傲的电影产业都被他人抢了风头,心比天高的王中军需要给自己,也给市场一个交待。
但危机实际上在2014年就埋下伏笔。在王中军“去电影化”口号的一声令下,华谊兄弟开始了副业上的狂奔。互联网游戏、电影小镇、中宝汽车、格林马术......以密集的资本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直到真的实现了“去电影化”,但在一路买买买的疯狂投资下,王中军没有迎来自己打造“中国迪士尼”的梦想,反而惨遭资金链断裂的噩梦。
2016年开始,华谊兄弟就此进入寒冬,等待他们的不再是财报上的漂亮数字,而是持续反复的股权质押。
哥哥王中军高喊着“为了公司的安全”,变卖珍贵的字画以及豪宅来缓解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王中磊更是在《八佰》的首映现场潸然泪下,他哭着说:“这一天他等待了463天。”
冰与火之歌
在政策飘红与影迷朋友打卡的一片红火之下,线下的电影院仍旧面临生死存亡,奏响着一曲冰与火之歌。
除了排片、限制上座人数外,线下观影面临的是宅经济时代下被线上观影的步步紧逼。
识时务者的第一人是徐峥。张一鸣直接花了6.3亿购买了《囧妈》,二人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却动了电影行业某些领域的奶酪,这其中直接受影响的就是线下影院。尽管,徐峥被各种抵制与舆论搞得焦头烂额,但并不妨碍他发出这样的言论:
“一部电影的决定,不可能把电影产业改变,也不可能把院线搞垮......最终的核心还是让观众能看到电影,让观众受惠。”
这点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几十年前就说得透彻:当经济每况愈下时,你不应当惩罚消费者。换句话说,只要是口口声声说了“为观众好”,那么所有同行之间的纷争也罢,利益冲突也罢,通通不值一提。
同样不看好线下观影市场的还有王中军王中磊敬佩的迪士尼。8月8日,迪士尼影业突然宣布由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电影《花木兰》将绕过院线上映,这其中当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但高调上线旗下流媒体平台Disney+也预示着线上付费点播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俩不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回归主营业务电影产业之后,他们卖掉了几乎之前所有投的副业,而《八佰》是他们吹响回归号角的第一枪。
想要抓紧《八佰》这根救命稻草的还有复苏之中的线下电影院,但《八佰》所推出的新的发行方式狠狠地打了一些中小型影院一记闷棍。
华谊兄弟表示,自8月14日的点映开始后,年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院需要决定,是否愿意为《八佰》付出上一年票房的3.5%,来支付保底发行费用。根据《市界》消息,该发行方式将直接导致近千家电影院无法播放《八佰》。
王中军兄弟渴望以《八佰》迅速缓解资金的压力,但《八佰》却承担不起这么大的厚望。回归之后,华谊兄弟好像不再选择用熟悉的情怀捆绑观众,尽管我在台上哭,但你还是要心甘情愿地付钱。
一码事归一码,利益与情怀要拎拎清。
王中军兄弟其实不断地做选择题。比如他们选择了新锐导演管虎,所以为了圆管虎一个梦,他们果断投了《八佰》,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毁了线下诸多影院的梦。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舆论上道德的绑架,《八佰》的新发行模式对于急需资金的王中军兄弟俩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对于重振电影业的士气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只是等待王中军兄弟解答的还有很多,仅靠一部电影《八佰》,华谊兄弟是否能实现涅槃重生?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八佰》之后呢
2007年5月的一天,王石邀请柳传志、李东生、马云、王中军等二十多个人到深圳万科第五园聚会。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什么都聊,也什么都问。
柳传志突然问王中军:“中军,听说你们圈子里很乱,是真的吗?”
王中军回答:“不是的。”
于是柳传志又问:“你们平时没事的时候都干些什么?”
大家问:“你干些什么呢?”
柳传志说:“看看电视剧、明星什么的。”
于是大家都大笑起来:“我们也看烂电视剧。”
柳传志说:“看来大家跟我一样,都是一般人儿。”
柳传志口中的“一般人儿”是指走下神坛的企业家,如今华谊兄弟被迫也成了“一般人儿”。
但很显然,他们并不甘心。
从中国电影产业第一股到如今指望一部《八佰》救命,恍惚之间,华谊兄弟有钱有朋友有公司的快活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八佰》之后,华谊兄弟的电影名单上星光璀璨,这些影片一个个排着队,等待着市场的检验。
只是对于华谊兄弟而言,这次可能没有了朋友,没有了情怀,可能还是没有钱,但是清清白白地站在市场面前。
参考资料:
盒饭财经《悬崖上的华谊兄弟》
雷晓宇:《至今谁肯论英雄——“2010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颁奖典礼速写》
邹玲:《王中军 刷新朋友圈》
张小争:《华谊兄弟 娱乐业“大腕”起底》
市界:《八佰开了个坏头》
商业人物:《冰与光的游戏》、《兄弟:王中军、王中磊和他们的“国王班底”》
首席人物观《23年过去,冯小刚踏入了网剧时代》
王中军:《电影的乐与路》
30岁还沉溺于的他,承包了近20年最赚钱的华语电影
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丨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丨作者:迟玉德
让李安、张艺谋跻身世界级导演行列,将中国电影带入大片时代,让香港警匪片再度火爆,刷新内地票房历史……
这样的成就让江志强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最成功的制片人”,但这个成功故事的开始并非源于某种雄心壮志,而只是,一个富家公子玩世数年后的无奈选择。
【亚洲最成功的制片人】
1953年,江志强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是知名电影人江祖贻。
江祖贻是广东佛山人,到香港后一直做院线生意,早年在旺角一家电影院做副经理,后来成立了自己的院线——安乐影业。到七八十年代,江祖贻在院线领域已经非常有名,是香港戏院商会的会长。
江志强从小受到父亲熏陶,对电影略懂一二,但没有太大兴趣。
六十年代,随着香港电影业兴起,电影供应变得紧张,一部港片一出来就被院线一抢而空,院线大亨邵逸夫干脆成立邵氏兄弟,自己拍电影。江祖贻没钱拍电影,只能买片,还不能买热门大片,而只能买成本低廉的西片。
13岁那年,江志强被父亲带去丹麦买片,在那里看了人生中第一部艺术片,但仍没有对电影业产生兴趣。其后,他先后留学英国、加拿大、美国,所读专业也与电影无关。
回港后,江志强没有开始工作,也没有进入家族企业,而是做起了逍遥二世祖。30岁前,他沉迷于赌马和打麻将,对于各种无一不通,但最后发现:赌钱哪里会赢啊!这之后,无一技之长的他只好进入家族企业。
彼时,他的哥哥江志文已在家族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曾在1980年靠一部剪辑而成的纪录片《惨痛的战争》大卖近千万港元,风头直逼年度票房冠军——成龙的《师弟出马》。
江志强想复制哥哥的奇迹,他买了一部美国动画片,在全部影厅放映,结果惨赔。这之后,人们断定他会成为一个“败家子”。
江志强不想当败家子。1986年,他又押宝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结果大卖,而宫崎骏把之后的十多部影片都交给江志强发行。这件事让江祖贻对江志强刮目相看,并于1989年把安乐影业交班给江志强。
接班后,江志强像父亲一样继续买西片,可是到九十年代末生意越来越难做。彼时,港片因烂片横行加上亚洲金融风暴急速衰落,好莱坞等西片却高速成长,买片成本也飙升,那时候买一部好的西片可以拍两部港片。为长远计,江志强决定开拍电影,并得到了一个大项目。
1999年,正在拍摄《卧虎藏龙》的李安因原投资方破产陷入困境,之后找到江志强。
江志强早年发行过李安的作《推手》,他认可李安的人品和能力,而且觉得那几年走得最衰的功夫片该转运了,于是押上全部身家和李安一起赌。他赌赢了,《卧虎藏龙》在全球狂揽2.3亿美元票房,还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此役后,江志强乘胜追击,押上全部身家投拍了张艺谋的《英雄》,在全球斩获1.77亿美元票房,并将内地电影带入大片时代。
这之后,江志强又陆续投拍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色·戒》《寒战》《狼图腾》《捉妖记》等近20年最火的大片,其中,《捉妖记》是他第三次押上全部身家投拍的影片,票房超过24亿元,创内地影史之最。
在此期间,江志强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最成功的制片人”,而由他创造的海外票房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精准的眼光是怎样炼成的?】
投拍电影以来,江志强豪赌了三次,三次大赢。他拍的电影不多,烂片极少,赔钱的也少。《福布斯》形容他“眼光精准”,就像掌握了某种魔法。
江志强并没有什么魔法,他上学时成绩平平,开赌之后也没有成为赌神,他对于电影的眼光来自训练和策略。
极其丰富的买片经验是他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安乐影业靠买片起家。早年,由于电影供不应求,江志强必须在只有剧本时决定买或不买,而剧本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石。投拍《卧虎藏龙》之前,江志强已独立运作安乐影业十年,而且在35岁后没日没夜地看剧本,这些剧本成为他日后决策的“大数据”。
除了懂剧本外,江志强还懂观众。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到电影院与观众一起观影的习惯,借此观察观众的反应。他还会大量看烂片,研究那些片子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在这方面,江志强经常批评内地导演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与观众同呼吸共悲喜。他反复强调,观众才是老板!
这个理论在香港电影业得到过验证。比如许冠文是70年代的喜剧天王,他于1973年推出的《鬼马双星》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比李小龙的功夫片还卖座,但暴富之后,他逐渐脱离了观众,开始拍富豪喜剧,最终被市场抛弃。
除了懂剧本和懂观众外,江志强还有一套独到的投资策略。他认为观众喜欢的是好电影,而不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类型的电影。同时他发现电影业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港片火了大家都买港片,西片火了大家又都买西片,而跟风会导致成本飙涨,让大家都赚不到钱。他觉得更明智的策略是不跟风,而去发掘那些处于价值洼地的类型片,然后拍出好电影。
投拍《卧虎藏龙》就是一个例证。港片从1993年开始走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尤甚,功夫片则是重灾区。到李安拍摄《卧虎藏龙》时,功夫片的成本已降到极限,导演李安不但没有收钱,还把自己的房子押了进去。投拍这样的影片,成本方面的风险非常低,只要拍出好片子不愁回本。
后来,江志强用同样的哲学投拍了香港警匪片《寒战》。
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梳理的资料显示,《寒战》前,内地因《英雄》的大卖掀起大片热,各种大片纷纷上马,制作成本高企,而同时期香港警匪片却陷入低谷,成本很低。用低成本制作的《寒战》在2012年上映后斩获2.54亿元票房,还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随后江志强又投拍了警匪片《风暴》,又大卖3.1亿元。
如果说江志强有什么魔法的话,那就是保持对市场的了解,以及坚持正确的市场策略。
【小团队的大魅力】
从接班到现在,江志强一直将团队保持在50人左右。一个50人的团队能取得上述成就,靠的是调动优质外部资源的能力,而江志强的好人缘是这一切的基础,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总结如下:
首先,江志强会让合作伙伴赚到钱。通过《卧虎藏龙》和《英雄》,他在海外建立了广泛的发行网络,这些海外发行商在连续大赚后很信任江志强,安乐影业因此具备了海外发行优势。这之后,国内影片做海外发行会优先考虑安乐影业,海外影片做中国发行也是如此。
合作过程中,江志强不会滥用信任,发那些没有票房保障的烂片,也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明白只有让合作伙伴赚到钱,自己才有未来。
其次,与导演和演员合作时,江志强坚持“有借有还”的原则。比如当他投拍香港警匪片《寒战》时,刘德华跑来客串,对影片宣发做了很大贡献。后来,他邀请刘德华一起投拍《风暴》,还让刘德华做主演,还了之前的人情。
在江志强看来,有借有还是行业形成良性互动的前提。一部电影,如果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肯借名让利,电影公司就无法推新导演、新演员,制作成本也将高得吓人。只有名导明星从大局出发,主动借名让利,整个行业才能盘活,名导明星才能从增量市场获取更大利益。
再次,江志强特别注重扶植新导演及保护后辈。《寒战》的导演梁乐民和陆剑青、《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璐、《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都是他扶植的新导演,其中,为了扶植薛晓璐,他甚至投拍了一部明知会赔钱的文艺片《海洋天堂》。
江志强选择导演时德才兼顾,以德为先。比如《海洋天堂》是一部反映“孤独症”的影片,导演薛晓璐为写剧本做了八年义工;《寒战》导演梁乐民和陆剑青也写了五年剧本;许诚毅就更夸张了,他在拍《捉妖记》前是好莱坞金牌动画师,塑造了著名动画形象“怪物史莱克”,这样一位大咖居然肯花七年时间做《捉妖记》。
江志强说这样的新导演太少了,现在很多新导演拿着两页纸就来要钱,他常对这些新人说,“你是不是写成一个90页的剧本再来谈呢?”
江志强还非常注重保护后辈。当年汤唯因出演《色·戒》遭遇,他则帮汤唯规划未来——先入香港籍,然后去英国留学,最后通过出演港片《月满轩尼诗》复出。近来,《捉妖记》的女主角白百何深陷负面新闻,有媒体问江志强会不会在《捉妖记2》中换掉白百何,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
此外,江志强还愿意亏钱发展艺术影院,他在香港和北京建立了两家名为“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艺术影院,为那些热爱电影的人,提供一个了解整个电影世界的平台,他认为这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非常有价值。两家艺术影院一直亏钱,但江志强从未产生撤资念头,除了拍电影,他还有不小的院线资产,他用从商业电影赚到的票房反哺艺术电影。
最后,江志强的谦逊性格为安乐影业赢得了广泛支持。江志强面相和善,谈吐温柔,且素来低调,他很少接受采访,为影片宣发偶尔接受采访时也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幕后人员,应该把光环留给导演和影片。影片大卖后,他则将功劳归于导演,对记者说,“你千万不要把我写得有多厉害,这些导演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五是他自己的努力,我只是那百分之五。”
这种姿态让他特别受新导演欢迎。不过,随着电影市场最近几年持续井喷,新导演的机会越来越多,找他的人没有以前多了,他对此并不介意,觉得新导演有更多选择是一件好事。
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业现在急缺好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他对“小鲜肉”都表示欢迎,认为如果连“小鲜肉”都没有,就无从培养老戏骨,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当年都是“小鲜肉”。
会做人、从大局着眼,是江志强以小团队做出大影响的关键,也是他继续创造辉煌的保障。
【“拍到钱赔光就不拍了”】
尽管成就显赫,但江志强一直不想把公司上市,也不吸纳其他股东。他说自己的理想是拍好电影,而不是赚大钱,引入外部资本就要对人家负责,但有些影片风险太大,甚至会赔钱,到时候拍还是不拍?
独资就没有这种烦恼,只要是好电影,都可以拍。江志强笑言,“妈妈是老板,她不投诉就可以了。”有一次母亲问他,“你要拍到什么时候才退休?”他嘿嘿一笑,“拍到钱赔光就不拍了。”
江志强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甚至没有其他爱好,拍好电影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平时的生活就是看剧本,以及与编剧和导演讨论剧本。即便为了电影,他也极少接受应酬,最多喝喝咖啡。
他常把电影比喻为女人,说自己爱电影就像男人爱女人,还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漂亮得不得了,因此可以不眠不休地追求,押上全部身家也感觉很值。
在三次豪赌中,投拍《捉妖记》是最为惊险的一次,差点让他破产。
2008年,奇幻电影《画皮》上映并大卖2.3亿元,这让江志强萌生拍《捉妖记》的想法。而缔造了“怪物史莱克”形象的许诚毅,此时也想回国拍华语片,二人一拍即合。
但二人一开始在影片类型上产生了分歧,许诚毅想拍一部动画电影,江志强则想拍一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电影,就像《侏罗纪公园》,因为华语电影中没有这种类型片。许诚毅最终接受了江志强的方案,开始准备前期工作。
2011年,《捉妖记》项目正式启动,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男女主角分别是柯震东和白百何。2014年7月,真人拍摄部分杀青,后面还有三个月的后期,准备贺岁档上映。
这时意外发生了:男一号柯震东因吸毒被抓,不久又被广电总局作为“劣迹艺人”。
《捉妖记》项目组傻眼了:到这时,投资已达2.8亿元,前后花了7年时间!
当时被的艺人不止柯震东一人,涉及的影片也不止《捉妖记》一部,许多公司选择观望,只在剪辑时处理一下。江志强一开始也四处打听,问上边会不会解除令,但没有答案。回到公司,他又被项目组包围,大家都在问:“老板怎么办?”
一番天人交战之后,江志强决定用井柏然替换柯震东重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消息公布后,人们觉得江志强疯了,因为即便导演和演员不再收取片酬,光是特效成本就会增加7000万元,整部影片的投资将达到3.5亿元。而一个3.5亿元的片子只有卖到8亿元以上才能回本,此前票房超过8亿元的国产影片只有7部。
江志强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但他还是决定重拍,因为柯震东是男主角,没有办法通过剪辑过关,他不能让这样一部呕心力作胎死腹中。就算失败,他也要轰轰烈烈地失败。不久,他把包括房产在内的资产全部押注,幸运的是,腾讯视频愿意投资此片,并提供最好的宣发资源。
《捉妖记》上映后大卖24亿元,虽然有媒体质疑票房数据,但无人质疑江志强大获全胜。
让江志强最开心的还不是票房大卖,而是影片的口碑特别好,为拍续集打下了基础。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了解到,如今,《捉妖记2》正在拍摄过程中,续集比第一部的投资多两三倍,特效时间也增加了一倍多,还请了梁朝伟、柳岩、大鹏等明星。这一次,江志强最关心的仍然不是票房,而是口碑,他说口碑砸了就没得拍了,烂片是中国电影业最大的敌人。
业内人喜欢称呼江志强为“江老板”,但江志强却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说英皇杨受成、华谊王中军、博纳于冬才是老板,自己则只是一个监制,是那个把好剧本变成好电影的人,而他在赔光前会一直拍下去。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