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调研行丨为何归乡?这些年轻人说给你听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杭州6月15日电(记者谭慧婷 许舜达)一项工程如何在20年内改变乡村?这里的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地处浙江西北的安吉县,多山地丘陵,其白茶闻名全国。20多年前,这里遍布矿山、水泥厂,生态环境恶劣。2001年,安吉提出“生态立县”战略,2003年6月,浙江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吉,从此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他从远方回来
一切始于一场偶然。去年7月,在上海工作的安吉人陈喆得知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正在招募“全球合伙人”,不禁感叹:“一个小村子还招募全球合伙人,挺有魄力。”
今年3月,陈喆的乡村国漫茶咖在余村开张,但如何招聘更多优秀的人才来运营成了难题。对于类似情况,天荒坪镇政府提出建立青年人才社区,从政策和实际运营、人才招募上都给了充分帮助。今年6月底,“青来集”项目将作为乡村青年人才社区的一期建设成果正式开园,从工作环境、住宿配套等都为年轻的创业者、从业者们提供便利。而这一切又将反哺余村——茶咖今年营收的10%将返还给村里,作为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
如今的余村,植被丰富,景色如画,天气晴好时许多帐篷成为绿意中的点缀。随着“千万工程”的普及,这里矿山关停整治后成了遗址公园,水泥厂房改成了青年图书馆,更多青年从世界出发,落脚余村。
她从这里出发
“95后”蓝晴霞经营自家民宿6年,是一名资深“老板”,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两万粉丝。“但直播已经有一个月不做了,生意太好,太忙了。”她笑着说。
蓝晴霞是安吉县横山坞村人。20多年前,由于开采矿山影响环境,村民们纷纷搬离之后,村子成了“空心村”,“烂泥稻田”曾是村里的真实写照。“记得我初中时,家里种梨收入不高,村里的路也是烂的,出门总是一腿泥。”蓝晴霞回忆说。
2003年“千万工程”伊始,横山坞村开始对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方面进行改善。如今,村里统一将村民留下的老房子改造成风格各异的民宿,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宿村”。
在外上大学时,蓝晴霞萌生了回家开民宿的想法。这不仅得到了老爸阿忠的大力支持,更获得了村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30万元无息贷款。2017年,坐落在鲜花、流水和小桥之间的“阿忠的家·青梨民宿”开始运营,“光今年4月营业额就达到了54万”,蓝晴霞介绍道。
目前,横山坞村共拥有民宿20多家,民宿及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余人。从返乡大学生成长起来的蓝晴霞,也受聘成为安吉县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班的创业导师。未来,她计划深耕土特产这一方向,用本地特色吸引更多游客。
乡村现代化的青年回答
安吉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乡村面貌变了,厂房变成创业基地,矿山变成公园,“空心村”变成“民宿村”……在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之后,年轻人回流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离家里人更近,还能帮家门口的人创造岗位。”陈喆感慨,“大自然里的工位谁不想要呢?”
20年来,“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让美丽乡村一步步成为现实。有年轻人去的农村,才是有造血能力的农村。2021年,浙江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目前当地选择回乡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农创客数量已超4.7万名。“美丽乡村”加“热血青年”,正在书写一幅幅灿烂的农村新画卷。
视频记者:才扬
剪辑:张诗愉(实习)
这所当地最“小”中学,为何频频走出排球国手?
新华社成都6月14日电(记者李倩薇、唐文豪)场内,拦网、传球、扣杀,比赛激烈;场外,鼓声、加油声此起彼伏……6月10日,在四川省第三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总决赛排球赛中,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队夺得冠军。
6月10日,在四川省第三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总决赛排球赛中,升庵中学排球队队员(左)在拦网。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这是继去年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后,升庵中学男排再次夺得全省冠军。近年来,该中学培养出多名国家队、省队排球运动员,被评为“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为何这所规模很小、训练设施有限的学校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
简易训练馆里走出的国手
升庵中学成立于2002年,占地仅28亩,在校学生1900余人,是新都区面积最小的中学。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跑到操场上活动。操场一侧是学校的排球训练馆,二十几名排球少年正在这里挥汗如雨地进行着每天的排球训练。目前,该校男排队有8名队员入选本届四川省青年男排集训队。
升庵中学排球队队员在日常训练中(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和许多学校高标准的现代化排球馆不同,由于场地所限,且要给紧挨着的居民楼留出采光空间,升庵中学的这个排球馆较为简陋,无法做成封闭式场馆,因此“四面透风”“冬冷夏热”。
在队员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馆内蓝色的墙壁被凿出一个个斑驳的球印。十几米高的棚顶,有五个排球卡在上面,记录着一次次激烈的训练场景。
正是在这个简易排球馆里,培养出了多名国家队、省队排球运动员,多名学生通过排球专业进入985、211院校,升庵中学男排队也多次获得四川省、成都市排球比赛冠军。
2014年,升庵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授牌成为四川第一个“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020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近五年来,郭顺祥、陈禧龙、蒋志源3名队员入选国家(集训)队,今年夏天陈禧龙还将参加成都大运会。
常年如一日的坚守
谈及学校排球运动取得的成绩,今年55岁、在升庵中学执教20年的排球教练杜先钦说:“我觉得没别的秘籍,无外乎两点,一是坚持,二是热爱。”
2003年,35岁的杜先钦来到升庵中学担任排球教练,当时学校只有他一名排球教练,“学生们露天训练,网子用时拉开,不用时收起来”。
而今,杜先钦除了教排球,还是学校副校长,有了更多行政管理工作,不过,排球馆仍然是他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
杜先钦在日常训练中观察队员动作(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每天早上7:00到校,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4:40到6:50进行排球训练课;晚上再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晚训,9:30之后离校回家——这是杜先钦每天的日程,寒暑假也不例外。工作之余,他还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排坛新的打法和训练方法,并与队员们探讨。
“眼睛盯好球,判断好位置!”在一众身材高大的球员中,杜先钦的身材显得很瘦小,背影有些佝偻。尽管只是每天的日常训练,他仍然十分严格,并在每次对抗训练结束后,针对问题一一跟队员们复盘。
“训练时,杜教练很严格,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大嗓门。”高二6班的巫张杰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接触排球,现在是升庵中学男排队的队长,也是四川省青年男排队的队长。
在巫张杰看来,排球运动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强健的体魄,也强大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能正视挫折,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巫张杰在日常训练中(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2019年的一场重要比赛中,在关键分的争夺上,巫张杰和队友的失误造成了比赛的失利。之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沮丧。在教练和队友的鼓励下,他逐渐走了出来,开始愈加刻苦地训练,并在后续比赛中打出了好成绩。“竞技体育就是这样,如果抱着想赢怕输的想法,那一辈子都打不出来,你只有经历了失败才会成长。”这是巫张杰的感悟。
高二6班的钟国亮印象最深刻的一场球赛,则发生在去年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
“上一届省运会时,我们输给了对手,屈居亚军,所以去年比赛前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赢回来。除了更加刻苦训练,也要调整好心态来应赛。”最终经过激烈厮杀,升庵中学赢得了比赛。钟国亮说:“那一刻,我真的特别开心,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吧!”
钟国亮在日常训练中(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在钟国亮看来,运动天赋只是一方面,要打出成绩,最重要的还是得日复一日坚持训练,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现在,他已是国家级健将。
排球教育事业的传承
在升庵中学进门处最显眼的位置,贴着“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安排计划”。在学校白色的教学楼上,书写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十个大字。
升庵中学校长袁大彬说,学校一直致力于“体教融合”的工作思路,坚持“五育并举”,让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身心都得以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排球运动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精神面貌更加阳光向上。升庵中学正在修建的新校区将配备专业的排球馆、足球场、冰壶馆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运动条件。
杜先钦在比赛中指导队员(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杜先钦说,建校21年来,该中学历任5位校长都一以贯之地支持学校排球运动的发展,在有限的场地里创造训练条件,让更多孩子通过运动强身健体,让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
执教30年,杜先钦也从壮年步入中老年。让他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又回来了,和他一样投身排球教育事业。在新都区,就有十多名他的学生回到当地,带动排球事业发展。新都区也以排球运动为龙头,因校制宜地提升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现在,升庵中学的4名排球教练中,就有2人是杜先钦原来的学生,其中包括教练叶应权。叶应权从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回到熟悉的排球馆,至今已在学校执教10年。
升庵中学排球队在赛后合影(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谈及即将参加大运会的陈禧龙,杜先钦掩饰不住地骄傲,他说:“相信他会全力以赴,也希望他能走得更远。”而巫张杰、钟国亮也以师兄陈禧龙、蒋志源等人为榜样,“希望自己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