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大真的有福吗?这项研究结果竟然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看相的人说耳垂大的人有福,是不是耳垂越大越有福?如果说健康长寿就有福,那耳朵大跟长寿有没有关系?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熟悉刘备这个人,在很多史书中对于这位枭雄的描述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一幅美男子形象。因此,大家觉得他很有福气,其实刘备最后死在白帝城,享年62岁,他也不算长寿。
刘备
2017年9月15日,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评选的第26届“搞笑诺贝尔”奖如约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揭晓了。其中,解剖学奖颁给了一个中国人都特别熟悉的结论--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虽然是一个搞笑诺贝尔,但真的不是故意来搞笑的,居然还真有人去做了这项研究,而且还是一个严肃认真的研究,研究结论甚至还发了高端大气的杂志上。
2017年“搞笑诺贝尔”颁奖现场
获奖者名字叫詹姆斯·西斯科,是英国全科家庭医生,因为体制不同,作为基层医生的他要管若干个签约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家庭什么事都到他这里来看,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找他,只有他认为需要去检测,需要去做手术的时候才再往大医院推。
为什么会开展“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这项研究?这一切要源于24年前,英国全科医生协会开了一个小型的现代学术会,主要讨论这些全科医生做什么。会议鼓励这些医生,平时看了那么多病人,也得做一点科研,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推进科学研究。
针对此事,当时形成了各种争辩,有些医生认为应该做高大上的临床实验;有些医生说我可能会遇到一些罕见病例,是不是把日常工作做一些统计就可以了。到了晚宴的时候,大家还讨论不停。詹姆斯当时就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能不能从大数据统计一下,经过严密的临床概率检验、假设检验去分析为什么老年人耳朵大?”
这一下把现场所有医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确实老年人好像耳朵比较大;另一派人则表示没有这种感觉吧,至少不能确定认为老年人耳朵更大,可能是某种衰老导致一些错觉,比如说老了耳垂更下垂了,整个人也更瘦了,所以耳朵显得大。两派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詹姆斯说我去做一个临床实验吧,亲自去证明这个问题。
于是,他就找了他四个相关小伙伴,在日常工作中招募志愿者,标准就是30岁以上住院进行常规手术的患者,他们首先跟患者术前进行交流,问能不能在做手术的这个过程中,顺便测一下你耳朵的长度,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就记录这个数据,同时记录你的年龄、性别等关键信息。
开展临床研究的两年期间,一共收集了206名患者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表进行检测检验,结果研究发现年龄与耳朵长度确实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年纪越大,耳朵的平均长度越长。
结论还发现,人耳的平均长度是6.75厘米,患者年龄每平均增加一岁,其耳朵平均长度就会增加0.2毫米,50年以后每个人耳朵长度就增加了1厘米。所以,虽然身高停止生长了,但耳朵的软骨还在继续生长,耳朵上的肉也可能在长。
詹姆斯· 西斯科于1995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他也因为这项工作时隔22年后,终于在去年获得搞笑诺贝尔解剖学奖。
在另一项关于耳朵与长寿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从统计学角度上发现长寿的人耳朵相对而言比较大,并不是说耳朵大的人一定能长寿。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的名为《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
它不同于传统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对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而是会颁发给那些在第一眼看上去很搞笑,但是仔细一想又细思极有意思的研究。所以除了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常规奖以外,每年还有五个不定期任意学科名额,什么都行,可以荒诞不经、可以有讽刺,但是必须认认真真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验证,而且相对来讲大家听起来还有用的一些知识和科学。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科学家证明,说猫其实是液体,因为猫可以进入在不同的容器,比如说在鱼缸里就是圆的,在很扁的门缝又像一张饼一样,他说猫具备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
2017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还有,2015年的诊断医学奖,就说疑似急性阑尾炎这种人开车上高速,然后直接飙过减速带,如果患者腹痛加重的话,就可能是阑尾炎,如果不痛就一定不是阑尾炎,这变成充分因果关系了,这种方法被研究团队称为“开车诊断法”。这种诊断方法的科学性,比教科书中经典的“反跳痛”还高。
再有,2009年的医学奖,是证明掰关节响不会导致关节炎,一个美国医生对自己一只手关节掰,每天这样,掰了60年,另一个手不掰,最后证明这个谣言确实是无效的。
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护肤品实验,对自己一半脸用,一半脸不用,不用的一半脸一直戴着面罩,用了十年后,把那个脸拿出去,用自己的双脸来证明,这个护肤品有多好。这种对照也是够狠的。
《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圣诞专刊,2016年颁给了这个科研项目:医生对自己科室人员每日饮水量研究发现,医生尽管天天都在劝你喝水,实际上医生每天却不怎么喝水。所以大家不要再骂中国的医生,中国医生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知道多少外科大夫其实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不在意的。经常他要飞到当地去给病人做手术,好多人还喝了酒上飞机,我多个这样的朋友因为这个事情猝死在飞机上,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非常严重的一些情况,所以也需要医者自医。
2017年,搞笑诺贝奖的主题是“不确定性”。 在科学中是允许悖义的,没有悖义就没有科学,如果今天大家把什么东西都定义得特别对,人类就没法进步了。
耳朵大真的有福吗?这项研究结果竟然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看相的人说耳垂大的人有福,是不是耳垂越大越有福?如果说健康长寿就有福,那耳朵大跟长寿有没有关系?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熟悉刘备这个人,在很多史书中对于这位枭雄的描述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一幅美男子形象。因此,大家觉得他很有福气,其实刘备最后死在白帝城,享年62岁,他也不算长寿。
刘备
2017年9月15日,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评选的第26届“搞笑诺贝尔”奖如约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揭晓了。其中,解剖学奖颁给了一个中国人都特别熟悉的结论--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虽然是一个搞笑诺贝尔,但真的不是故意来搞笑的,居然还真有人去做了这项研究,而且还是一个严肃认真的研究,研究结论甚至还发了高端大气的杂志上。
2017年“搞笑诺贝尔”颁奖现场
获奖者名字叫詹姆斯·西斯科,是英国全科家庭医生,因为体制不同,作为基层医生的他要管若干个签约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家庭什么事都到他这里来看,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找他,只有他认为需要去检测,需要去做手术的时候才再往大医院推。
为什么会开展“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这项研究?这一切要源于24年前,英国全科医生协会开了一个小型的现代学术会,主要讨论这些全科医生做什么。会议鼓励这些医生,平时看了那么多病人,也得做一点科研,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推进科学研究。
针对此事,当时形成了各种争辩,有些医生认为应该做高大上的临床实验;有些医生说我可能会遇到一些罕见病例,是不是把日常工作做一些统计就可以了。到了晚宴的时候,大家还讨论不停。詹姆斯当时就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能不能从大数据统计一下,经过严密的临床概率检验、假设检验去分析为什么老年人耳朵大?”
这一下把现场所有医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确实老年人好像耳朵比较大;另一派人则表示没有这种感觉吧,至少不能确定认为老年人耳朵更大,可能是某种衰老导致一些错觉,比如说老了耳垂更下垂了,整个人也更瘦了,所以耳朵显得大。两派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詹姆斯说我去做一个临床实验吧,亲自去证明这个问题。
于是,他就找了他四个相关小伙伴,在日常工作中招募志愿者,标准就是30岁以上住院进行常规手术的患者,他们首先跟患者术前进行交流,问能不能在做手术的这个过程中,顺便测一下你耳朵的长度,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就记录这个数据,同时记录你的年龄、性别等关键信息。
开展临床研究的两年期间,一共收集了206名患者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表进行检测检验,结果研究发现年龄与耳朵长度确实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年纪越大,耳朵的平均长度越长。
结论还发现,人耳的平均长度是6.75厘米,患者年龄每平均增加一岁,其耳朵平均长度就会增加0.2毫米,50年以后每个人耳朵长度就增加了1厘米。所以,虽然身高停止生长了,但耳朵的软骨还在继续生长,耳朵上的肉也可能在长。
詹姆斯· 西斯科于1995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他也因为这项工作时隔22年后,终于在去年获得搞笑诺贝尔解剖学奖。
在另一项关于耳朵与长寿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从统计学角度上发现长寿的人耳朵相对而言比较大,并不是说耳朵大的人一定能长寿。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的名为《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
它不同于传统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对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而是会颁发给那些在第一眼看上去很搞笑,但是仔细一想又细思极有意思的研究。所以除了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常规奖以外,每年还有五个不定期任意学科名额,什么都行,可以荒诞不经、可以有讽刺,但是必须认认真真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验证,而且相对来讲大家听起来还有用的一些知识和科学。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科学家证明,说猫其实是液体,因为猫可以进入在不同的容器,比如说在鱼缸里就是圆的,在很扁的门缝又像一张饼一样,他说猫具备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
2017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还有,2015年的诊断医学奖,就说疑似急性阑尾炎这种人开车上高速,然后直接飙过减速带,如果患者腹痛加重的话,就可能是阑尾炎,如果不痛就一定不是阑尾炎,这变成充分因果关系了,这种方法被研究团队称为“开车诊断法”。这种诊断方法的科学性,比教科书中经典的“反跳痛”还高。
再有,2009年的医学奖,是证明掰关节响不会导致关节炎,一个美国医生对自己一只手关节掰,每天这样,掰了60年,另一个手不掰,最后证明这个谣言确实是无效的。
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护肤品实验,对自己一半脸用,一半脸不用,不用的一半脸一直戴着面罩,用了十年后,把那个脸拿出去,用自己的双脸来证明,这个护肤品有多好。这种对照也是够狠的。
《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圣诞专刊,2016年颁给了这个科研项目:医生对自己科室人员每日饮水量研究发现,医生尽管天天都在劝你喝水,实际上医生每天却不怎么喝水。所以大家不要再骂中国的医生,中国医生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知道多少外科大夫其实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不在意的。经常他要飞到当地去给病人做手术,好多人还喝了酒上飞机,我多个这样的朋友因为这个事情猝死在飞机上,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非常严重的一些情况,所以也需要医者自医。
2017年,搞笑诺贝奖的主题是“不确定性”。 在科学中是允许悖义的,没有悖义就没有科学,如果今天大家把什么东西都定义得特别对,人类就没法进步了。
《耳朵大有福》:得意的大时代与失意的小人物
原创 | 书影君
东北,某小县城。
铁路局车辆段的会议室里,刚刚结束了一场为退休职工的欢送大会。茶水、瓜子皮、桔子皮一地狼藉,房顶上五彩艳俗的拉花彩带飘飘晃晃。
王抗美(范伟 饰),穿着一件廉价的黑西服,胸前别着红花,独自一人呆坐着。
他面前狼藉一片的桌子上,摆放着一面镜框,上边用红油漆写着四个大字“光荣退休”。
1951年出生的王抗美,在他55岁时,退休了。
如同东北无数退休或下岗的职工一般,王抗美离开工作几十年的机修车间,这个他奉献了半生的地方,转眼便成了飘萍一般,开始在社会上四处漂流。
由张猛执导的国产影片《耳朵大有福》在2008年上映,以东北铁路职工王抗美的退休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一个得意大时代背景下的失意小人物。
我沉浸在被影片真实还原的老百姓鸡毛蒜皮、狼狈不堪的琐碎生活中不能自拔,有笑有泪、有酸有苦!
一、一个狼狈不堪的老男人王抗美这个老男人,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生病的老伴、闹离婚的女儿、不务正业的儿子、对老父亲不尽赡养义务的弟弟。
但王抗美退休后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难题,就是钱!
王抗美的老伴生病在住院,现在正在康复期,一个月需要营养费450元,王抗美这一退休,收入少了一半,经济也立刻紧张起来。
因为女婿家的条件很好,所以老伴希望把女儿女婿叫到家里开个会,让孩子们帮衬一把。但王抗美死活不愿意,一方面是碍于面子,一方面,他也寻思着自己再找个营生,增加点收入,不想给孩子添麻烦。
于是,55岁的王抗美,开始了他寻找工作的旅程。
但是,年过半百,身无一技之长,要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县城找到一份营生,谈何容易?
开始,老伴说王抗美没有一技之长时,他还不服气,“我那机修工不是技术啊?”老伴反驳他说,“那你还能在大街上摆摊修火车啊?”
这句话,点中了和王抗美类似的退休老人的死穴:一辈子把自己绑定在一架庞大的机器上,旱涝保收、风光无限,以至于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机器的庞大,就代表自己的庞大,机器的无所不能,就代表自己的无所不能。
但残酷现实告诉王抗美,离开机器,你什么都不是!
王抗美去考察擦皮鞋,但却看到了地痞是如何擦完之后不给钱,还反咬一口讹诈擦鞋师傅。
他考察街头拉客人的“倒骑驴”脚蹬三轮车,但只试骑了一次,气管炎便犯了,趴在车座上咳嗽个不停。
他想应聘促销演出,在卫生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转眼就被人家擦了鼻子。
老伴同病房的病友,推荐他去一家网络商务公司听课,他头一次去,那家公司就被工商人员一窝端,原来这里是搞传销的。
生活似乎处处在与王抗美作对,就连他那辆破自行车,也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掉链子。
此时,唯一能安慰王抗美的,似乎只有他在街头花3块钱让电脑算命后得到的几句吉祥话,比如“妻儿老小皆如意”。
身无一技之长的王抗美,站立在破败的街头,四顾茫然。
二、由生活细节支撑起的现实主义经典影片王抗美生活的这个东北县城,在镜头中是灰暗破败的。
已经不冒烟的大烟囱、横穿城区的铁道以及低矮破败的居民棚户板房,构成了那个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样貌。
时隔十几年的时间,如今再看这部影片,才发现影片中的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细节。
而正是靠这些细节的支撑,这部影片才从里到外透着一股烟火气。
在小卖部中,王抗美泡一包1块1的方便面,买了四瓶1块4的雪花啤酒,一盒1块5的大前门烟,总共花费9元钱。
在街头,王抗美路过3块钱算一次的电脑算命地摊,他与小姑娘讨价还价:“我只算后半生1块5行不行?”小姑娘一口回绝:“要算就是一生一生的算,没有算后半生的。”王抗美撇嘴不屑:“我前半生都活完了,用你算啥?”
这两场戏,导演之所以对商品价格进行详细叙述,就是为了展现当时当地的物价水平,也为了刻画王抗美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
同样,也是靠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加上范伟的生动演绎,将一个中国东北底层老工人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王抗美这个退休工人,身上兼具了东北人的鲜明特性:好面子、人前不服输,对待家庭负责尽职。
比如在退休欢送会上,王抗美大方地将自己带的白皮中华烟送给了单位同事,还满不在乎地说,“拿去抽吧,家里还有。”
但在小卖部里,他买1块5的大前门时,还向店主解释说,“咱抽的不是价钱,是信仰!”生怕对方看不起他抽廉价烟。
两个场景一对比,活脱脱地把王抗美好虚荣好面子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类似生活化的情节,充满了整部影片当中。使这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展现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更加真实的中国人。
王抗美在医院看老伴,让老伴的脚蹬在自己身上,一伸一收地锻炼腿部力量。
面对老伴对于钱的担忧,王抗美慢悠悠地说,“老伴啊,你目前的任务,就是放松心态养好病,我呢,就是调整心态别得病,确保咱们家一家一个病人的基本配置。”
这短短两句台词,把东北退休职工乃至中国无数普通老人的心态刻画了出来:疾病,是老年人唯一需要全力以赴严肃对待的事情。
没有生活的漫长积累,没有对底层小市民生活的无比熟悉,怎么会拍出如此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
三、昔日的荣耀与残破的现实剧中多次出现红军长征这个主题。
第一次,是单位领导问王抗美,退休后打算干点啥?
王抗美回答,“这不我以前在局宣传队领唱过《长征组歌》吗,公园里老年合唱团非要我去当团长。”
第二次,是王抗美去朋友开的网吧兼小卖部。
一帮小青年在老式的电脑上全神贯注地玩着枪战游戏,柜台边的电视里,正播放着红军长征的影片。激昂有力的背景音乐,与玩游戏少年的漠然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次,王抗美通过以前一个宣传队的队员,去一家小剧团应聘。
老板问王抗美会唱啥,流行的还是怀旧的,王抗美想了想说,我唱怀旧的。
在身后小舞台耀眼灯光的映衬下,逆光中的王抗美,面部模糊,他满怀地高声唱起了《长征组歌》,那是饱含着深厚感情的歌唱。
唱到高声部,王抗美连呛两声,没有唱上去。他用力地摸了一把有些湿润的双眼,不好意思地说,“感动了!”
镜头一转,寸头衬衣金链子的剧团老板,身边站着三个打扮艳俗的二人转演员,众人漠然地看着王抗美,一声不吭。
此时镜头缓缓推开,那些人离观众的视角越来越远。
王抗美的名字,便是一个时代。
他的名字,寄托了父辈对那个火热革命年代的怀念,亦成为留在他身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正在年轻的孩子,已经对那个时代毫无概念。
在街边用电脑摆摊算命的小姑娘,好奇地问王抗美,“大叔,你咋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王抗美教训小姑娘,“啥女人名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最男人了!”
父辈昔日的荣耀,可以用儿子王抗美的名字永远保留,但王抗美曾经的荣耀,他又能通过什么载体来永远留存呢?
是回忆?
是力不从心的歌声?
还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时代的记忆,注定会深深烙在一代人身上,也注定会在另一代人身上消失殆尽。
四、得意的大时代与失意的小人物以王抗美为代表的一批人,是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远远抛在身后的一批人。他们也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和爱情,也曾经有过辉煌与荣耀。
自己工作几十年、待遇比地方工厂好很多的铁路单位,是王抗美一直引以为傲的资本,他也有意无意地会在朋友面前吹嘘单位的种种高福利,比如职工死了之后,单位还会追发一年的工资。
就凭这一点,他就有理由受到其他朋友的羡慕。
但退休离开单位之后,王抗美才真切地感受到,失去单位庇护,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剧中有三个道具,出现的频率最多。
一是王抗美每天给老伴送饭的保温桶,它代表了王抗美对于家庭逃不掉的责任。
二是王抗美那辆破旧不堪还总掉链子的自行车,它代表了王抗美爱吹牛的性格,处处会给他找麻烦,但他偏偏就是离不了。
三是王抗美时刻挂着胸前、以抵御东北寒风对他气管炎的侵犯的白纱布口罩,它这代表了王抗美确保自己身体不垮的努力。
责任、虚荣心、健康,这三个关键词,代表了王抗美后半辈子全部的生活方向和意义。
影片中,王抗美的女婿露面只有一次,还是和王抗美的女儿干了一架。
在朋友、邻居和同事眼中,王抗美的女儿嫁了个家境好的女婿,应该是王抗美引以为傲的地方。但王抗美很是反感这一点,他的思路就是,我是我,他是他,两回事。
退休后收入少一半,老伴希望女儿女婿能贴补一下,王抗美拒绝了。
在小卖部买4瓶啤酒,老板随口问道,“买酒是姑爷回来啦?”王抗美不屑地说,“他不回来我就不能喝酒啦?”
同样因为经济紧张,王抗美去找单位领导求助,对方奇怪地问,“王师傅,你家姑爷条件那么好,不能给老人补点儿?”王抗美愤愤地说,“这都是咋了?老提他干啥?我是我,他是他呀!”
王抗美虽然好虚荣好面子,但他的性格中,却有着中国东北老工人那种独立自尊的底色。
五、向残酷的生活撒点野王抗美被一件件糟心的事情压迫地喘不过气来,最终在老父亲家里总爆发了。
弟弟王援朝两口子和老父亲住在一起,但家里天天开两桌麻将,两口子轮番上阵,家里人流攒动,乌烟瘴气,连老父亲的饭都没时间管。
在听到老父亲一天连吃了了两顿烤地瓜之后,王抗美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即便如此,他对弟媳妇仍是没有发脾气,只是提醒了两句便气哼哼地出了门。
因为无意将路人碰到,王抗美与对方起了冲突,对方撂下一句狠话,“要不是看你年纪大,早整死你了。”
王抗美突然快步走向对方,用头顶着对方胸口,满不在乎地说,“来来,把我整死,欢迎整死,我正不想活了。”
对方一拳打倒了王抗美,撒腿就跑。王抗美爬起来,边骂边追,却一拐弯,连人带车摔在在满是碎砖头的拆迁废墟中,保温桶摔得粉碎、自行车也断了链子。
王抗美仰面躺着,气喘嘘嘘地望着灰暗阴沉的天空,一言不发。
这种泼皮无赖的举止,与王抗美一贯老实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我的理解是,这可以看做是王抗美终于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一次无谓的反抗,一次自我放逐。
没错,在短短几秒钟内,王抗美以叛逆的形象,终于向自己残酷的生活撒了一次野!
但很快,王抗美便收敛起来,重新回归到他的传统形象中。
路灯昏暗,背影悠长,王抗美高声唱着长征组歌,摇摇晃晃地骑行在空寂无人的午夜街头,目标是他的家。
没错,撒完野的王抗美,还要赶回家,给在医院的老伴,准备第二天的早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