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品位与官阶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品级有所差异,官职名称也不尽相同。本书仅侧重于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为正二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清为从二品武官。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道台: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代乾隆后固定为从一品。
宰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但并无“宰相”的官名。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治权力的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丞相:同宰相。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对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高低。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其指使,事毕回京。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份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巡抚:明代凡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其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废止。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南宋时,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经、史、子、集”四部书的文官,从六品。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文林郎:宋代为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止。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官衔在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以后不再分左右。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是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的武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大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止。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左右参政:同左右参议。
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代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宋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废止。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为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止。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方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督抚:明代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战争前,清共有八总督十六巡抚。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十六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 “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未设此官衔。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担任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称大学士。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废止“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四千户至三千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多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明代官衔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正一品的官职。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勋位,文官称左柱国,武官称右柱国。
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嫡传后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布政指挥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勋位,文官称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勋位,文官称治资少尹,武官称轻骥都尉。
正四品: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勋位,文官称治少尹,武官称骁骑尉。
从五品: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运副、正提举、京府判、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安抚使。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勋位,文官称协正庶尹,武官称飞骑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讲、侍读、司业、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宝司丞、太仆寺丞、京知县、司都司经历、通判、上林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判、兵马指挥、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副招讨宣抚佥事。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赞喜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安府副长官。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正七品: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副断事审理、副安抚佥事、蛮夷长官。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称:宣义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从七品: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典簿、署丞詹事、太仆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问卫运司宣慰经历、布政司都事副理、蛮夷副长官。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正八品:国子监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职郎;武官无正八品以下的官阶。
从八品:翰林典籍、光禄事监事、典簿博士、国子助教、鸿胪主簿、京府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经历、知观。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校书、倚书、国子学正、部院司检校、鸿胪署丞、上林典署监候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知事。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待诏、詹事、上林录事、司谏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卫州所各吏目、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包括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命妇:朝廷命官的太太称“命妇”,依官员等级不同,称谓也不同: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之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 从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同,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之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从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员等级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文、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史。
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史、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 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簿、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典簿、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土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民间盲派实战经典《月谈赋》详解之六
女命食旺官透,子秀夫荣。
道楠注:女命官星为夫,食伤为子,食旺官透,子秀夫荣的条件一定是日元身旺用官,食伤或被印制,或食伤生财,财生官,局中官星无伤,不然食旺克官,哪来的子秀夫荣,只会是妨夫之人。
印旺官轻,坐堂招夫。
道楠注:印旺官轻,坐堂招夫的本质是,代表丈夫的官星太弱,则夫星不显,夫缘差,才需要招夫。
或者说,印旺身旺,官被印化而克不到日主,身旺太过而又无泄,则无兄弟,因家中香火延续的需要,招上门女婿。
同时夫星与日元我的力量悬殊大,也代表家中夫主不了事,就和上门女婿一样。现在社会是晚婚,结婚费劲的标志。
男逢财多身弱,离祖求婚。
道楠注:男人财星为妻,财多身弱,妻星力量大于我,自然家中我说不上话,妻子当家,就好比要去做上门女婿,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也有怕老婆的象。
偏财若见劫,定损妻和妾。
道楠注:古人高官富人,有妻有妾,故把正财称为妻,偏财称为妾。
此造是说男人局中比劫重重,且伤到了代表妻妾的财星,有妨妻之嫌,在现代就是晚婚,或婚姻不顺。
正官若见伤,有子各离乡。
道楠注:此言是说,四柱食伤不见,身旺以官星为子,伤官见官,子星受损,子离乡。言外之意,就是或子女缘分薄,或子女不在身边,在外谋生。
官轻入墓内,只好作偏宫。
煞旺库中藏,只好作偏房。
道楠注:女人官杀为夫,官星弱而入墓,或七杀在墓中而不显,古代为偏房,现代是婚姻晚,迟,费劲,或容易多婚之象。
官弱又值伤,一子终难到老。
道楠注:官为子,官弱且官星受伤官克,是子女缘分薄,少子之象。
财轻再逢劫,三妻未许齐眉。
财入库而妻离,官入库而子散。
道楠注:男人局中财轻劫重,妻星受克严重,是多婚克妻之象。
财弱而入墓库,妻星不显而受困,是妻难为,婚姻不顺,官星轻而入墓,子星不显而受困,是子女方面不好。
满眼儿孙,定是五宫见贵。
百年夫妻,皆因七位逢生。
道楠注:句中五宫,七位,是星宗十二宫应用。
如一个四柱命宫在辰,则星宗十二宫如下
相貌宫 福德宫 官禄宫 迁移宫
命 宫 疾厄宫
财帛宫 夫妻宫
兄弟宫 父母宫 子女宫 奴仆宫
五宫是子女宫,五宫见贵人,则是满眼儿孙;七位是夫妻宫,夫妻宫见贵人,则说明婚姻姻缘好,夫妻感情好,至于到底好不好,还要和原局同参。
财旺生官,夫唱妇随。马星带禄,贯朽粟陈。
道楠注:女人身旺用官,官星为夫,有财来生官,嫁得好,丈夫富贵。
男人身旺用官,代表妻星的财生官,是得贤妻,美妻。
贯朽粟陈,在这里是形容钱粮很多,极为富足。
子平术中的马,有的指驿马,有的指财。
马星带禄,贯朽粟陈。指的是四柱财为喜用,且财星得禄,状态好,财富值高,发达。
《轻尘于夜:一个玩弄人心的女人》
(来源:作家方晓莉)
轻夜,不容人的寂寞,在晃晃荡荡当中,虫鸣阒静。
悄声,如舞女的眼泪,一路同行当中,蟋蟀的脚步,悄悄落在了窗台上,你仿佛看到那一行行印,误认为是春天的花朵,最终捂住呼吸,靠近,然后手一拂,也就拂走了一片温馨,潜藏在心底的浪漫:你懂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但你也心想:好歹也留下了一点儿寂寞的残影,难道不可喜么?
云翳,早已消失不见!晨星,也渐渐升起。
你于纱窗之中往外看,那漫天的落寞,正如你寂寥之心!你哀哀地低泣,你曾演遍悲欢,无论是当面的还是背面,无论是睁眼的还是阖眼的,无论虚假的还是真实的……或者,无论是嫉妒的还是造谣的,无论是冷漠的或者妖艳的,你都一点一点,从回忆里拾起,然后,给它们装上一个动听的名称:让它们重新成为一种模样,进入你的心扉!
偏冷!轻轻的风,也许也到了回家的时候,你心想无人知道你伪装的模样,也许,每一次表演,也正是你真正动容的时候!——————是的!你不敢流露那个真实的自我!因,你怕真正的自我一旦流露,那末,便无人同情你了!
你的心晃荡着,也势必将他人在你的谎言当中,心思神摇,而无法分辨真相!轻!又冷!正如你的心飘飘荡荡的,好像随时都在半空里的蛾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你不是没有见过优秀的人,但正因为知道自己的不优秀,于是,你开始了谎言,开始了伪装,开始了欺骗,总之……那些不大聪明,也不大有经验的男子们,无论年纪大小,或者年老的,或者粗壮的,或者其他模样的,总以为你是多么一个娇娇怯怯的大美人儿,历经坎坷!……然后,奉上他们超出尺度外的一些关心,问候,还有金钱……你,欢喜,又“奉献”自己无比暧昧的回复,表示即便不可能,人家也很开心呢!感动!
你,情诗一般的话语,没有定向,又有定向!海王,是不足以称赞你的“美貌”的,因为本身这是一种谎言,并且努力营销出来的“包装”而已!虚假,本来也是你的真正面目,可是,你将虚假成为一种真实,再加上其他一些真实信息,逐渐的,人们觉得,多么完美!……她怎么会骗人呢?好多信息,都是真的呢!……然而刻意的诱导,他们并不知道,很多,都是虚假的包装,伪装,不过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并且让你朝着她想要的方向走罢了!
算!一点点的算计,最终,她心想,其实也是过一日、算一日,总而言之,只要那些人愿意被骗!那么,有,终究,一切都会有的!
因为,那些男人们,总是在自己面前,显得那么的傻啊!……而她,乐意扮演在他们心目中的一种形象,倾国倾城,颠倒众生,十分完美的女人的样子……这,也是她的目的,也是他们的“需要”……至于差距?想象的差距?
每个男人也觉得她对自己百依百顺,无比服从,哪里还去想这些呢?有这样一个女人对自己,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王”吗?丑,他们也认了!何况,她早已进行重重包装,让他们认为,她,本是一个大美女,即便,如果,可能,万一,说不定……一下就让你发现不美,她,也会有种种借口,或者掩盖的!
那么,对你而言,也是找到了另外一个“隐逸”的陈圆圆啊!甚至,感到无比的庆幸!无上的荣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图1-13,《鹿鼎记》中陈圆圆、阿珂扮演者梁小冰;
图14,陈圆圆的、吴三桂画像。
图片皆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男,或者女,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需求,于是,成全了彼此的默契!
——————这,轻尘于夜,悄然呼吸!
静,在静谧中,她寻找自己的道,没有男人,可还行?不。不行!
这是极好的工具呀!她在心里说。
美。她想道:“欺骗!这,必定是极是完美的!”
有,她有万种妙计,只用于欺骗!而且,一丁点,真的,一丁点,也是不会用在正道上的!她对自己说!
因为,我原本,就是一只狐狸精呀!她意淫起自己是妲己来了。
傻!她听见有人说傻,可她不在乎,因为说她傻的人,或者说她所干下那些事情的人,全然被她利用其他男人,权对付了!
“在!这一切,都在我的掌心之中!”她玩弄着感情与人心!
得,得意非凡!
补壹刀:美印,突然峰会ing
来源:补壹刀
执笔/刀剑笑&叨叨姐
美国总统拜登与印度总理莫迪4月11日举行视频会晤。
这是一场在国际局势复杂敏感时期,两个大国领导人的一场重要会晤。
会晤前,美国刻意突出两国的共同点,以营造出友好的氛围:强调美印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制度”,在“印太地区”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承诺”等等。这些话美国过去说过很多遍,明里暗里都是针对中国的。
但这次新德里方面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因为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美国在俄乌问题上向印度施压是这场会晤的主题。尽管美国会把话说得很外交,很艺术。
而人们最关心的是,美印这次会不会“求同存异”,达成一些交易,或形成一些共识。尽管很少有人对此乐观,但这种可能性是不能绝对排除的。
互相利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印关系的实质。
01
围绕俄乌冲突问题的巨大分歧,构成美印今晚这场视频峰会一个备受关注的背景。
这在双方4月10日的预告中就已暴露出来。
白宫当天的新闻稿说,两国领导人将探讨双边关系以及“印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期间,拜登将继续就俄罗斯对乌“野蛮战争的后果”及其破坏性影响进行密切磋商。
但对讨论俄乌冲突这事,印度外交部在通告中只字未提。
印方只是说,对话将使双方就双边关系中的外交、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问题进行全面审视,并能够就地区和全球问题交换意见。
双方事前都没提及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但美印舆论都意识到,管控这方面的分歧,将是这次峰会的主要议程。
这个“管控”,确切地说,就是拜登和美方借此场合再度施压印度,逼新德里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向美国及其盟友看齐:“希望看到印度对俄采取更强硬立场,一定会被提上日程。”
拜登和莫迪视频对话后,美印外长防长“2+2”会谈紧接着上演。
但较之美印这轮互动要谈的那些常规性议题,以及双方声称要如何如何“进一步巩固两国国防和政治关系”,国际舆论事前事后最关注的,还是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印度对俄“不谴责、不制裁”,以及美国不满、施压但又不能对印度下重手的“尴尬”。
02
梳理一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的一系列让美国恼火的表态。
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和3月2日联合国大会有关俄乌局势的两次投票,印度都投下弃权票。本月7日联大暂停俄罗斯理事会成员的投票,印度再次弃权。
除此之外,印度还成为美日印澳“四方机制”中,唯一没有参与对俄制裁的国家。这个机制被美国视为“印太战略”的一个重要执行框架,印度的立场无疑加重了华盛顿内心的愤懑。
3月21日,总统拜登终于忍不住地公开指责,印度在对抗俄罗斯问题上“立场不稳”。4月6日,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迪斯更是表示,美国已经告诉印度,与俄罗斯构建“更明确战略同盟”的后果和影响将是“严重且长期的”。
面对美方抑制不住的不满和明确施压,印度政府不但没有动摇,反而加大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甚至考虑使用俄罗斯央行设计的卢布-卢比支付系统,绕过美国主导的对俄金融制裁。
4月初,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也是这次美国对俄制裁设计者之一的达勒普·辛格访问新德里,明确表示希望印度不要加速采购俄罗斯原油,不要帮助卢布恢复走强。
顺带着,这位印度裔美国政客还顺带着提到美印两国最大障碍,也就是印度从俄罗斯购买武器的问题,声称美方已准备好“帮助印度实现能源和国防供应的多样化”。
但印俄享有“特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能源和国防装备成本的比较,使得美方这些“承诺”难以动摇新德里独立自主地采取与华盛顿不同的对俄态度。
03
在新德里看来,在其独立7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遭遇华盛顿的多次“背叛”。
印巴分治之后,两国数次爆发战争,因克什米尔争端等成为宿敌,这是南亚众所周知的地缘政治现实。而美国在这个期间,在印巴之间翻云覆雨、予取予求的做法,给印度人留下极其深刻的负面印象——美国人是不可信的。
上世纪50年代,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美国第一次与巴基斯坦结盟。
华盛顿当时真正在意的是巴基斯坦的战略位置:卡拉奇-拉合尔地区可以建立空军基地制衡苏联。因此本质上,美国仍然是在利用巴基斯坦,但这毫无意外地遭到印度的反对。
对刚刚独立、在印巴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巴基斯坦来说,没有理由拒绝美国伸过来的橄榄枝,它有抵御印度的需要,也希望从美国获取军事和经济援助。
1954年5月,美巴签订《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议》;
同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以美国为首的《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5年,巴基斯坦加入由英国、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组成的《中央条约组织》;
1959年,两国又签订《巴美双方防御协定》。
美巴两国正式结盟,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在亚洲“最亲近的盟友”之一。尽管美国无意要与印度过不去,但给印度人的感受显然是,美国可以为了其地缘政治利益,站在印度的对立面。
接下来,印度经历了好几轮美国的“变脸”。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当时美国判断,这是把印度拉出苏联阵营的大好机会,还可以用印度抗衡中国。于是,华盛顿开始转向“重印轻巴”。
然而,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又转向“重巴轻印”。
无利不起早的华盛顿仿佛再度发现巴基斯坦战略地位的重要:可以经由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境内抵抗苏联的势力提供大量物资和武器。
巴基斯坦因此成为美国抵制苏联势力南下的“前线国家”。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巴基斯坦之于美国的战略价值骤减,美巴同盟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
反转在“9•11”事件之后再度出现。美国出于反恐需要,又一次提升美巴关系。巴基斯坦恢复“前线国家”的地位,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提供补给通道。
阿富汗战争期间,作为回报,巴基斯坦一共获得约200亿美元的援助,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最大美国援助受惠国。
又一次的反转出现了。
2011年,涉嫌枪杀巴基斯坦人的美国特工被无罪释放、美军特种部队在未通知巴政府的情况下越境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美国及北约部队“误袭”巴基斯坦边境哨所事件等等接连发生,美巴关系一路滑至谷底。
美国在印巴之间反反复复,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巴基斯坦或者印度真正放在心上。
这种从骨子里不尊重、没有平等相待的态度,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都是难以接受的。相比之下,俄印关系以及苏联和印度的关系,保持了很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关于俄印特殊关系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回过头来再说,美印的这次峰会,如果美国“威逼”印度配合它的对俄制裁,新德里不会吃它的这一套;如果美国“利诱”,它又拿不出可以让新德里动心,并能抵消俄印关系波折带来的损失。因此,美国现在的处境其实是尴尬的。
新德里存在要价的空间。
对中国来说,我们要防止华盛顿用突出“中国威胁”来转移美印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分歧,再把矛头引向针对中国。当然,新德里对美国的用意心知肚明,但它对美国也有利用。
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使美国有心放印度一马以把矛头集中对准俄罗斯还有中国,则必然会导致它的“乌克兰危机”叙事出现一个逻辑和道义漏洞:美国将很难再用同样的借口向中国等其他国家施压,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网就不可能拉起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