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外乡人眼中的广东十大历史名人
赵佗(公元前240——公元前137年)
秦始皇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死后,赵佗代理南海尉。秦末大乱,赵佗吞并桂林、象郡,自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击败项羽后,遣陆贾为使,立佗为南越王,其国与长沙王封地相接壤。吕后时,侵长沙边邑,自尊为南越武帝。吕后崩,佗乘机兴兵闽越,疆域西尽广西,南抵越南中部,东有福建,北至湖南南部,成为与汉并雄的南方帝国。
汉文帝即位,对外采安抚政策,主动向南越修复旧好,复命陆贾出使,宣朝廷德意,佗大为感动,愿奉明诏以奉职贡,去帝制(其号令国中,犹用帝号)。景帝时,仍称臣遣使入朝。佗在位71年,卒时已当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赵氏南越王国传五世,国祚97年。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为汉所征服,分其地为九郡而统治之。赵佗之称王建国,对中国文化之传入越南与中越血统之融合,其影响及贡献既深且钜。
冼夫人(512.11.24——602.1.18)
又称冼太夫人,名英,出生于今广东阳江,智勇双全,女中大将,被奉为“岭南圣母”。幼贤明,多谋略,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
俗姓卢,广东新兴县人,被尊为禅宗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多次迎请惠能进宫。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高力士(公元684——762年)
本名冯元一,广东高州市人,著名宦官,冼夫人六代孙。年幼入宫,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 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公元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陪葬于泰陵。
袁崇焕(1584.06.06——1630.09.22)
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明末蓟辽督师。1619年中进士,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重获重用, 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皇太极趁机实施反间计,被崇祯皇帝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处以凌迟。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洪秀全(1814.01.11——1864.06.01)
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客家人。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领导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在位期间坚持与满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斗争。1864年,在天京病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清、反列强以及广大农民反对满清统治者压迫的浪潮。
邓世昌(1849.10.04——1894.09.17)
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今广东广州,清末海军北洋水师杰出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十八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北洋水师。六年,随丁汝昌赴英接舰,驾驶扬威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十四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与多艘日舰战斗,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殉于难。
康有为(1858.03.19——1927.03.31)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康有为其人,可以用张元济的一句话来评价:“康固非平正人,然风气之开,不可谓非彼力”。这样的人物——足以当梁启超所言“人物”了,岂能以区区“伪君子,真小人”目之。
(1866.11.12——1925.03.12)
一生心系黎民百姓、立身追寻救国救民之本,推翻了存在两百多年的封建社会清朝以及到最后创立黄埔军校,联俄联共到后来三义的提出,纵观其一生,都是在思考怎么样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愧是“国父”。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广州这条村堪称“大塘英雄传”,村中多将军旧居,有栋很“猛鬼”
广州“老房子故事”之二十二
作者/郑望学(80后文旅作家)
欢迎关注➕精彩不断
大塘村“天池”石碑
广州海珠区大塘村可不简单,古称“天池”,乃“藏龙卧虎”之地。辛亥革命时期,反清勇士李福林、李雍(见作者上期文章)、李兆芳、李群、林驹、马侣等一众绿林好汉均是大塘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堪称版“大塘英雄传”。
日前,慕遇城迹作者走进大塘村,一一探访了他们的旧居,搜集了他们的故事。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昔日的将军旧居,或拆毁重建,或破败空置,或湮没于历史尘埃中,但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大塘村人心中。
大塘村历史名人旧居分布图
李福林上将祖居李福林的“福军”是从收编本地民团发展而来的,所以有不少“福军”将领其实都是本村兄弟,或者住在大塘村附近。李福林及其部下当年遗留的历史建筑,也成为大塘村的一个独特亮点。
李福林
“带头大哥”李福林的祖居位于西华三巷,旧居还是典型的青砖屋。现场所见,“西华三”左边的楼房大部分已改建。据闻,李福林旧居有一口井,刻有“饮水思源”四字。
李福林的自家兄弟姐妹共有十人,李福林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五弟六妹八弟均早亡,剩下七弟李兆台、九弟李兆芳、十弟李兆麟三人,均与他一起参加革命,七弟李兆台和十弟李兆麟早亡。
李兆台少将旧居李福林七弟李兆台,在1911年广州光复时是福军的一个队长,奉了胡汉民大都督之命去剿伪都督张承德时阵亡。
据说,解放后其夫人还在世。李兆台旧居位于西华大街18号,路过看不出什么特别,就是一普通青砖屋,现被改作铺面出租。
李兆麟少将旧居李福林十弟李兆麟,人称“豆皮麟”,曾随福军当营长,后病亡。李兆麟旧居位于西华大街15 号,就在李群旧居的正对面,原青砖屋也改成舖面出租。
李兆芳少将旧居李兆芳,李福林九弟,被村里的晚辈称为“九叔公”。他与其他兄弟的经历略有不同,幼年曾随同乡苏庭章赴哈尔滨做佣工,所以略懂俄文,后来还能帮四哥李福林与苏俄顾问之间做一点简单的翻译。
李兆芳公馆(甲)
李兆芳在大塘村的公馆有两处,为便于叙述权加甲、乙称之。甲馆门牌号为“大塘西华大街38号”“大塘西华十巷1号”,乙馆门牌号为“大塘西华大街4-5号”,两馆门牌号相差很多,实则相距不远。
李兆芳公馆(乙)
李群中将旧居李群,又名李群珠,大塘村人,原为粤軍第三军(福军)十七旅旅长,1926年北伐部队改编,被李福林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十五师师长。
李群
李群旧居位于大塘村西华大街10号,楼高两层半,连前院在内的占地面积176平方米,始建时间不详,是一座近代风格的洋楼,现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李来志士旧居李来旧居位于西华一巷2号,是一保存尚算完整的青砖屋。李来,人称“无九来”,土改时被划为地主,他的兄弟李华暖参与了“炸凤山”的英勇行动。
据李福林所述,当年参与刺杀凤山(清政府驻广州将军)的人员大多是大塘的同志,其中李湛和李洪都是他的族弟,李华暖是他后一辈的子侄。李华暖刚满16岁,与李沛基共同放炸弹,被爆炸的巨响震聋了一只耳朵,成了一个半残废的人。
盲仔李乐旧居李乐是李雍(李福林的族弟、“福军”骨干”)长子,双目失明,村民叫他“盲仔”。李乐的洋楼在西华大街七巷与九巷之间的尽头(七巷与九巷相邻)。
这座洋楼大概是分前后座的,中有连廊,右侧还有两门分别供前后座进出,现已被围闭。
后座两侧各有一个飘台,飘台两侧和底部均有枪眼,似乎是保卫岗哨。
李乐结婚后就住在这里,坊间传说一女子曾枉死在屋内,所以很“猛鬼”。据大塘附近村民留言称,此屋确实很恐怖!
林驹中将旧居林驹外号叫“公仔驹”,因其身材瘦小如玩具的公仔故得花名“公仔驹”。他是李福林的“沙煲兄弟”,也是得力手下,“绿林”时期就已开始帮助李福林一起抢当铺,号称“劫富济贫”。
据李福林晚年回忆:“每劫当铺,李雍手握大铁锤,先把坚固的青砖墙打破一个洞,林驹从洞口钻入,打开大门。”
林驹
参加革命后,林驹历任“福军”旅长、北伐军第五军第十五师副师长,据闻也曾任师长、代军长(待考证)。
同时,林驹与国父的交情也不浅。1929 年出版的《中央党务月刊》第9期曾收录了一则致林驹的公函,公函落款时间是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山先生在函中称赞林驹“在军中勤劳特著,忠勇过人”,擢升其为旅长。
广州起义后,五军解散,林驹解甲归田,承包了林氏太公田淋沙,和家人亲力亲为,围河造田,这淋沙围就是现在的海珠湖的部分。
抗战胜利后,村里和邻村留下一批日本战俘,包括妇女和小孩,其中有医务人员,还有军妓。有的村民为了发泄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这些战俘拷打、侮辱。林驹却劝说村民,解救了这批战俘,带他们到战俘收容站。后来有的日本人回国后,还和在香港的林驹保持联系。
解放前夕,林驹离开大塘后旅居香港。
与“福军”其他同僚相比,林驹的旧居算是十分低调的。除了正面外墙、四周挡土墙用了刷石米来装饰,窗户用了木百叶窗,本质上这其实还是一间青砖屋。
解放后林宅被没收,由政府使用,曾作过仲恺农校分校、大塘小学民办部;改革开放后,归还其原主人子孙。此宅现已空置。
马侣烈士故居马侣,大塘村人,中国近代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早年加入行伍,曾随部队驻军安南(今越南)海防,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参加广西镇南关起义,马侣英勇善战,屡挫清军,深得黄兴器重。1908年,参加钦廉上思起义 。
1911年4月27日,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署,冲出后转攻督练公所,在小石街巷战中,马侣冲杀在前,义无反顾,不幸中弹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据说,当年是他按指示联系李福林见、参加同盟会的。
马侣故居位于大塘西华大街30号,要不是钉着“光荣烈属”的牌子,在这片城中村的自建房中,根本就看不出来。据悉,马家以前也是青砖瓦房,正式的竹筒屋,后改建成高楼出租。
大塘村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村里不仅有众多的名人旧居,还有上百年历史的祠堂古建筑,如观荫李公祠、李氏宗祠、观荫别墅、李雍别墅(可查看作者上期文章)、康公祠、苏氏宗祠等。如今的大塘村也是广州闻名的“网红村”,在村里抬头就可见“广州塔”,让这条岭南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版权声明:本文由慕遇城迹作者郑望学首发于今日头条,版权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已去世的十位广东电视台演员,其中有两人是英年早逝,你最怀念谁
龚锦堂、叶丹青、刘效国、孔宪珠、陈坚雄、吴元标、卢海潮、陈碧姬、邵立人、郭昶,这是一批广东粤剧界的巨星,他们用才情和汗水铸就了粤剧的辉煌历史。在他们每一个人的演绎中,广东的文化传承得以生生不息,而今,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些伟大艺术家的生平和贡献。
叶丹青,他的粤剧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亲是岭南画派的画家,本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叶丹青的心却早已倾向于粤剧。
年轻时,他在一家纺织厂担任会计,父亲的坚决反对让他陷入两难之中。然而,叶丹青的坚持和才华最终让他在广州市粤剧大赛上一举夺得一等奖,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粤剧演员。他的代表作《孙秀才传奇》深受观众喜爱,尽管他于2012年因病离世,但他的粤剧传承精神永存人心。
而刘效国,他的演艺生涯则始于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中专班,15岁的他一头扎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他的多面才华使他成为了广东电视台的重要人物,不仅担任播音员,还涉足演员、编辑和导演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外来媳妇本地郎》、《英雄儿女》和《河畔人家》,这些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传颂。
孔宪珠则是广东话剧院的明星话剧演员,尤其以在《万花筒》中饰演的胜伯一角而声名鹊起,这个角色在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备受喜爱。孔宪珠用自己的表演艺术将这一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了粤剧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陈坚雄则以相声和曲艺方面的才华闻名,他是广州相声曲艺团的团长,也是国家一级演员。
他的相声作品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乘龙怪婿》一直备受欢迎,他的离世让人感到惋惜,演艺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吴元标,是佛山话剧团的演员,同时也是粤语“讲古佬”,他的代表作品如《万花筒》和《冷暖两心知》等,将粤剧艺术发扬光大。他的离世是广东粤剧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仍然在舞台上继续传承。
卢海潮,一位广州西关的演员,通过电视剧《虾球传》成名,他的演技备受观众喜爱。
卢海潮的代表作品如《孙秀才传奇》和《笑话百出》等,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记。他的离世是粤剧界的一次沉重打击。
陈碧姬,被称为“娇妈”的演员,是佛山话剧团的重要成员,国家二级演员的头衔足以证明她的演技之高。她的代表作如《万花筒》和《公关小姐》等,让她的名字在粤剧界闪耀不已。
邵立人,是华南话剧团粤语队的一员,他的代表作品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等,他作为该剧中年纪最大的演员,将粤剧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最后,郭昶,他从一名汽车厂工人转型成为演员,通过广东电视台的喜剧节目《特殊情况》崭露头角,后来更是被誉为“广东喜剧天王”。他的离世让人痛惜不已,但他的喜剧作品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这些伟大的演员,他们各自用才华和汗水为粤剧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一份力量,他们的离世是粤剧界的一大损失,但他们的作品将永远在观众心中闪耀。让我们永远
铭记这些杰出的粤剧艺术家,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辛勤付出,更是为了将他们的艺术传承下去,让粤剧的光芒永远照耀在广东的舞台上。
这些演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用心、用情、用才华演绎着粤剧,为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感动。无论是龚锦堂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还是叶丹青的《孙秀才传奇》,亦或是陈坚雄的相声表演,都是传承和发扬粤剧的珍贵遗产。
粤剧作为广东的文化瑰宝,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这些演员们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闪亮的星星。他们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艺术。
他们的离世是一份沉痛的失落,但他们的作品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后人继续传承和发展粤剧。
正如粤剧中常常唱到的那句歌词:“粤剧百年传不衰,我们要传承这份文化宝藏,让世界看到广东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家们无愧是粤剧传承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广东人民的心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传统文化,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2021南国书香节丨羊城晚报手抄报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来啦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黄宙辉 通讯员 南豆
8月20日,作为2021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之一,2021“百旺杯”华语手抄报大赛暨羊城晚报手抄报创作大赛历届优秀作品在广州四阅书店(东湖店)展出。
作品展览以“以笔追梦·学史启航”为题,展出历届优秀作品及非遗系列手抄报共32幅。选手从身边事、家国事中选材,用笔记录所见所闻所想,分享收获与感受,通过手抄报展现时代精神及社会变迁缩影。
观展观众对手抄报内容很有兴趣
“2020我是记录者”以旁观者、参与者、同行者的角度记录不平凡的2020年;以“我们都是小小追梦人”、“为城市代言”为题,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这40年”主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九运会主题等国家、社会大事记等。
现场还展出了一组特别的作品——2021手抄报国际赛区广州非遗系列手抄报,由广州市美术中学学生绘制的广彩、广绣、榄雕、牙雕、古琴、珐琅等一套六幅,从非遗工艺的特色、历程、故事等宣传广东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主题。
非遗系列手抄报作品
“爸爸,这幅画上金闪闪的。”一名小读者牵着爸爸的手,手指指向一幅非遗作品。父亲张先生接过儿子的话,“是呀,这个是广彩,也叫广彩织金彩瓷,金碧辉煌是它的特点之一。”张先生表示,他的儿子对记者这一职业很感兴趣,带着他来欣赏手抄报作品是为了激发他的创造力,增强表达能力,从创作“小报纸”做起。
“羊城晚报手抄报创作大赛”是羊城晚报公益教育品牌项目,截至2021年已举办26届。手抄报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手抄报大赛秉承“体验文字魅力,享受办报乐趣”的宗旨,鼓励同学们大胆书写自己的心声、眼界和个性。
观展观众对手抄报内容很有兴趣
据悉,2021“百旺杯”华语手抄报大赛暨羊城晚报第二十六届手抄报创作大赛决赛将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于8月24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
今年大赛围绕中国建党百年,以“少年中国说”为主题,鼓励青少年以手抄报的形式,追溯民族复兴潮流、寻找英雄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展望中国梦蓝图。
展览以“以笔追梦·学史启航”为题
在四阅书店展出的历届手抄报作品中,也筛选了今年部分初赛优秀作品进行展出,体现当代少年新风貌,展现岭南文化,向党献礼。本期展览将从8月20日持续至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