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H5|我姓皇甫,起源于河南 你的姓氏藏着哪些密码?
你的姓氏
铭刻着什么血脉印记?
又蕴藏着怎样的含义?
人民日报客户端 x 网易有道词典
联合发起“守护汉字”第二季
点击下图或“阅读原文”
我们一起追根溯源
解开姓氏密码
佳节寻根,万里同心
祝大家节日快乐!
复姓(四)皇甫的故事:中华元婴在商朝?
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复姓(四)
皇甫的故事:中华元婴在商朝?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今天我们讲“皇甫姓”,这一期本想讲三国名将皇甫嵩的故事。
后来因为上一期,总裁讲开了商朝,这一期我们就借着皇甫姓,这个纯正的殷商子姓贵族的姓氏,讲讲总裁心目中的商朝,讲讲总裁心目中的中华元婴。
这一期,不讲故事,讲心得。
皇甫,以先祖名号为姓
这是姓氏的第四种主要起源方式。比如,张姓,以先祖名为姓,晋国大夫解(xiè)张之后;庄姓,以先祖谥号为姓,楚庄王之后;严姓,以先祖称号为姓,秦国大将樗里疾号严君,后代以严为姓,等等。
皇甫来源于哪里?总裁前面为什么说他是纯正的殷商子姓贵族?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周朝的一个制度,和一个诸侯国。
二王三恪
一个制度是,周礼:二王三恪(关于这个字的读音,总裁知道是一个引战问题,不解释,总裁这里就读kè了),是一种贵族之间的战争规则,比如,周朝人战胜了商朝人,那么,按照周礼,我是不能对你进行灭国、灭族或者的,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到“二王三恪”这套宾礼制度了。王,很好理解,做动词,封为王。恪,表尊敬。二王三恪,就是说,如果天命所归,让你的天下,被我所取代,那么要表明我的正统性,合法性,我就应该按照周礼,封前两代的王族继续做诸侯国的王不绝香火,让前三代的贵族继续做贵族,封为大夫或诸侯国王。而这五国人,对现在的天子,也不用施以臣礼,而只用施以宾礼。就像《射雕英雄传》里成吉思汗对待汉家的耶律楚才,丘处机一样,他们都是大汗的客人以宾礼对待,而非大汗臣民以臣礼对待。
其实,这个制度,到春秋就不太好用了,起码在周天子眼皮子低下,就有一个随意灭国,断人庙堂香火楚国,中原各国强烈谴责楚国,楚国反而一句:老子是蛮夷,老子乐意。怼得周天子和诸侯们差点背过气去。所以,你看春秋五霸,如何称霸?把楚国打服,中原各国诸侯就尊你为霸主。到了后来,各国诸侯实在军事上搞不定楚国南蛮子,就从文化上搞,把春秋五霸最后一个位置让给无比强势的楚庄王,还浓重记载个故事,让楚庄王到周天子那里去问一下,九鼎有多重,自己几十万楚国甲士身上的甲加起来有没有鼎重。还无比巧妙的让王孙满回答:鼎之重,在德不在鼎。怼得楚庄王无地自容,撤兵回家。这就是“问鼎中原”典故的来源,楚庄王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总裁以后一定单独讲。
东周尚且如此,后世就更不用说了,周礼式微,是贵族制度的瓦解,到了宋代,北宋与契丹还能互称兄弟,这不是双方对“周礼”的最后矜持,而宋背叛辽以后,草原崛起的强悍民族,哪一个懂得周礼?哪一个还正在汉化?从此之后,文化的融合方式改变了。汉文化似乎再也不是强势的一方了。
中华文化,总裁认为有这样几个阶段:商朝的元婴,周朝的少年老成,汉朝的复兴,唐朝的新生,明清的老朽。
话说,讲到这里,总裁也有一个疑问,不知道哪位能解?我们学的历史,周朝前面只有一个夏朝,那周的“二王三恪”如此成熟的宾礼制度最起码得经历十几次改朝换代才能总结出来吧?周礼从何而来?真的有三皇五帝?那三皇五帝的遗迹遗址又在哪儿?三皇五帝的文明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对比宏伟的金字塔,二里头的草房篱笆真的是能治理漫天洪水的大禹的宫殿?商朝是有证可考的最早王朝,但商朝连夏朝的存在都不知道何况三皇五帝?而周人灭商之后,一口气写出了黄帝到周人3-4千年的历史,甚至上万年的神话。周人到底是谁?真的是西来的文明?黄帝真的是苏美尔部落?夏朝真的在埃及?周人真的是西方文明的衣钵?总裁不敢轻信,而结果却是,周人忽然就让中华文化从元婴,变成了一个老者,少年老成,必有家学啊。如果哪位网友能严密的推测出周人祖先的故事,请一定讲给总裁听。讲给大家听。很多故事,总裁不敢信,更不敢讲。
好,言归正传,我们讲完一个制度,讲一个国家:春秋时代的宋国。
子姓宋国
虽然我们印象里宋国的地位不高,属于小国。但春秋五霸里,只有宋襄公是公爵,齐桓公、晋文公都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楚庄王是子爵。
为什么宋国的的爵位这么高?这就是因为“二王三恪”这个制度,宋国是商纣王儿子的封地,他是周天子的客人,而非臣子,所以是一等公爵。而齐国始祖姜子牙是臣,晋国始祖唐叔虞是弟,秦国始祖是护驾有功,楚国就呵呵了,刚刚配给周天子当儿子,所以是子爵。而商朝另一支重要的贵族“箕子”被周天子封到了朝鲜,是侯国,地位也不低。这个箕子朝鲜可以证明两件事儿:
1,总裁上一集推测的商朝是发源于辽河的东夷,看来有道理,周灭商后,周天子让商朝主要贵族继续在他们的都城宋地,建国生活,非主要的贵族跟着箕子回你们朝鲜老家吧;
2,朝鲜自以来……
讲了这么多,终于要讲到皇甫姓了,皇甫姓的始祖皇父充石(父和甫是通假字,美男子的意思),子姓,名充石,字皇甫,是宋戴公的儿子,宋国司徒,根正苗红的子姓贵族,按照二王三恪制度,周天子平起平坐的贵族哦。《左传》上记载,鄋瞒(也叫长狄,北狄的一支)一直是华北平原上很凶悍的游牧民族。他们一直和诸夏诸侯为敌,诸夏,华夏、中原的意思。是周朝的心腹大患。直到宋国的皇甫充石终于为周天子站了出来,站到一线,一战击溃鄋瞒,俘虏鄋瞒首领缘斯,可谓是西周版的霍去病封狼居胥啊,而皇甫充石战斗得相当英勇,他的两个儿子为他驾驶战车,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冲入敌阵,左右冲突,正是因为这辆战车搅乱敌阵,才使得战争最终获胜,而不幸的是,皇甫充石和两个儿子在战车上,战斗到最后一口气,英勇战死。周朝史官,给予皇甫充石这位子姓贵族相当高的评价。真是英勇耿直的宋国人啊!
中华元婴
从皇甫充石的故事,我们可以佐证两个问题:
1,正如总裁上期所说,中原是有原住民的,子姓商族人是,在这里被击败的北狄也是,周礼同化中原原住民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起码在西周时代,华北平原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
2,耿直的宋国人,依旧是商朝做派,看淡生死,不像周礼一样重生死,比如,商朝普遍认同的活殉,人殉,就是为祭祀先祖、祭祀神明,杀活人,用人血、人心,商朝人觉得这很正常,没有问题;而周礼第一天条:禁止殉葬,用陶俑代替都不行!其实,后世宋国没落,也正是因为宋襄公称霸后,飘了,玩儿了一把老祖先的活祭,把鄫国国君杀了祭祀,而使得天下离心,从此宋国在历史上都是用来被贬低的。
言归正传,看回皇甫充石英勇作战的故事,试想,后世还有哪场战争,采用这样靠主帅冲入敌阵带节奏的打法?而这种打法,在甲骨文,在妇好墓中屡屡可见,而且,妇好还是个擅于此战法的女将军,什么概念?这种战法和女将军绝对是和周礼背道而驰的啊!
我们中华文化中,以战死为荣,英雄崇拜,可能正来源于商朝这种看淡生死,崇拜强者的文化。
这么总结吧,总裁认为,中华的元婴是“道”,这个“道”是商朝,以及商朝之前,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中原本土的“自然崇拜”一步步演化而来。
而周礼就像是天外飞仙,促使中华元婴迅速老成,突然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宗法、生活、艺术、文化体系,让这个“道”又披上了“儒”的外衣,再后来,我们又拥抱了西域的“佛”,草原的“天”等等,这是后话。而到今天,我们骨子里的浪漫、不羁来自元婴中的“道”,而我们骨子里的仁义、道德来自于老成的“周礼”。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总裁的心得很多,商朝的故事也还有很多,以后还会慢慢讲,这一集比较费脑子,请大家慢些读。
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却无力挽回东汉的衰亡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是社会动荡人心思逞的亢奋年代中的一股清流,为了安定天下的志向,他始终恪守军人保家卫国的本分,用自己的毕生征战为残汉续上了最后一口气。他出身将门,从小就活在叔父的阴影里,凭着家世与才能察孝廉、举茂才,出仕为郎,再迁北地太守,练就一身打仗手艺。黄巾乱起,他先是上疏请求解除,然后以左中郎将挑起了硬撼百万黄巾大军的重任,火攻夜战,成为平定黄巾的头号功臣。后来他又在陈仓击败凉州叛军,保全了关中之地。可惜,当他手握强军,深得民心之际,却只见将帅之才,全无枭雄之志,一味恪守臣节,求稳保守,错失了翦除巨恶、整肃朝纲的难得机会。他就是汉末太尉、槐里侯皇甫嵩。
这哥儿们有个特拉风、贼好听的姓——皇甫。皇甫的来源较多,皆出自先秦时的王公贵族,如子姓皇甫,据说是西周末年宋戴公子撝的儿子公子充石的后裔。充石在哥哥宋武公子司空在位时出任司徒,因宋国遭到长狄别部鄋瞒的进攻,充石率军反击,虽然经过苦战打退了敌人,但充石和两个儿子皆为国捐躯。充石的孙子南雍陲便以祖父充石的字皇父为姓。因“父”与“甫”同,故皇父氏后又改作皇甫。皇甫本是中原贵姓,后来在皇甫鸾的主持下,从鲁地扩散至陕西茂陵。
此后的皇甫家如牛仔一般一路向西,其中一支最终在凉州安定郡朝那县扎下根来,经过不断繁衍壮大,成为汉朝至魏晋时期西北的名门望族,“累世富贵”。如这哥儿们的曾祖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祖父皇甫旗任扶风都尉。
到了他的父辈,更是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叔父皇甫规。皇甫规不仅接过了祖父度辽将军的头衔,还在平定羌乱中表现极其抢眼,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平乱天团“凉州三明”中的老大。所谓凉州三明,即皇甫规(字威时)、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他们都出自凉州,而且字中都带“明”字,故名。作为东汉王朝走向混乱之前最厉害的三位名将,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为祸多年的羌乱居然被搞定了。如果非要说他们到底有多牛,不妨看看众所周知的三国毒士贾诩。贾诩在最落魄时被杀人不眨眼的强人所掳,就胡乱慌称自己是段公的亲戚,便没人敢找他的Trouble了。
这哥儿们绝对没有给他那个好听的姓拉胯。他就是汉末名将,太尉、槐里侯皇甫嵩。
将门虎子边地练功
皇甫嵩字义真,生年不详,安定郡朝那县人。作为将门子弟,皇甫小哥自小便有大志,且好诗书,习弓马,一心想成为匡扶社稷的将相之臣。于是,本可躺平的他,很早就被察举为孝廉,后来又被选为茂才(即秀才,为了避秀哥的讳改名)。当时只要孝廉、茂才二者有其一,就可以出仕了。说到这儿,读者大大千万不要与后世的秀才混为一谈,误认为皇甫小哥只是个小学毕业生。在当时,三公可以举荐茂才四人,司隶州牧可举一人,一般直接授予县令职务,含金量与明清的进士及第相仿。
再之后,皇甫嵩进入洛阳,当上了郎官,在皇帝身边接受政治斗争再教育。由于表现出色,加上家族背景过硬,很快就外放做了霸陵令和临汾令。就在他准备向更高位置昂首进发的时候,老爹雁门太守皇甫节挂了,他必须离职回家守孝。后来,一心主张消灭宦官专权的太尉陈蕃和大将军窦武相继征聘他,他都没有答应。不过,也幸好没有答应,否则他就难逃党锢之祸了。
再往后,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此时的侍郎只是多年生的近侍郎官,与后世副部长级高官还不沾边),重又回到皇帝身边的他,依然表现良好,几年后再次外放北地太守,这一成绩追平了父亲皇甫节雁门太守的职位。此后,在边城重地,面对强敌环伺的局面,皇甫嵩获得了一次最宝贵的打怪升级机会。
皇甫嵩没有埋怨,没有懈怠,专心一意地开启各种功能,反复实践自家的祖传兵法秘笈,打仗的手艺如同开挂一般突飞猛进,这为他后来成为帝国名将奠定了实战基础,让他不虚此行。
走过了看似碌碌实则求索的前半生,皇甫嵩逐渐走出了家族长辈的阴影,开始有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放飞自我了。
这个机会就是大贤良师张角为他创造出来的。公元184年,残照当楼的东汉帝国迎来了一次沉重打击,那就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出来搞事情了。张角这哥儿们本来谋划得好好的,准备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地,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在3月5日这天里应外合全国举事。可是,就在好日子即将到来的前一个月,一个叫唐周的叛徒将此事捅给了朝廷,朝廷立即出手灭火,杀死了洛阳城中的内应,还在冀州通缉张角。此事,想想就有点不靠谱,那么灵的大贤良师算出来的日子居然会不吉利,这不是公然打脸吗?好歹太平道已成燎原之势,朝廷很难一举扑灭,大不了提前起事呗。于是,中国历史上以会道门形式组织起来的首次大规模起义就这样急火火地爆发了,后世将皇甫嵩成功抬入武庙吃冷猪肉的机会也就不期而至了。
听到黄巾起义的噩耗,汉灵帝刘宏再也没心情好好做游戏和挣外快了,他得下大力气为自己屁股底下那张宝座考虑考虑了。
黄巾起义给汉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又一次权力洗牌的机会。与儒家士人为核心的党人素来关系不错的皇甫嵩,此时主动站出来,联络宦官中的另类人士、中常侍吕强,上疏汉灵帝请求解除,希望皇帝给那些遭到禁锢的党人为国效力的机会。汉灵帝虽然忍不住喜欢胡搞,但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家伙,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强硬,什么时候应该妥协,所以很快同意了皇甫嵩等人的建议。汉灵帝可不想将那些树大根深的党人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要知道,虽然短时间内党人仇视公然造反的黄巾军,不会与之合作,可一旦黄巾军做大后谁知会不会改变策略,主动与具有政治经验的党人合作,得不到朝廷宽恕的党人未必不会改换门庭。真要到了那个时候,黄巾军必将脱胎换骨,愈发难以对付。
皇甫嵩此举不仅赢得了党人的交口赞誉,而且使朝廷与党人重新合流,拥有了更大的政治资本,力量的天平转而开始向朝廷倾斜。由此可见,偏科军事的皇甫嵩其实也是有一定政治头脑的。
南征北战荡平黄巾
由于东汉政府的骚操作不断,百姓与朝廷的积怨日深,因此在张角的忽悠下,提前举事的黄巾军照样打得有声有色,所过之处燔烧官府,劫掠乡邑,使得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州郡长吏望风而逃。许多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加入义军队伍,造成的声势绝对算得上黄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躲在洛阳城中的汉灵帝及其朝臣们被吓得惶惶不安。
幸好,此时的大汉军队并没有变成废柴。王夫之曾说“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不是没有道理的,大汉军队倒人不倒架,依然战力惊人。在经过了最初的集体慌乱后,汉廷很快恢复了镇定,采取措施全力镇压义军。
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出人出枪,支援朝廷在洛阳外围的八大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驻扎重兵,设置郡一级的都尉严防死守,以确保京师安全。接着,任命自己的大舅哥何进为大将军,率领朝廷最精锐的左、右羽林军屯驻在都亭,为朝廷安危加上双保险。然后就是前文中说过的赦免党人,尽可能地争取士族豪强的支持,并且还荷包大出血地拿出自己卖官鬻爵的收入和西园厩马赏赐将士,以激励士气。最关键的一招还是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令他们各自持节,征发精兵分道击讨黄巾军。
知道形势危急的皇甫嵩不敢怠慢,立刻与朱儁征发作为中央常备军的北军五校(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的宿卫军)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三郡)骑兵,同时招募郡国精壮,得兵四万余人。二人各领一部,共同杀向盘踞在颍川郡的黄巾军。
黄巾军公认张角为老大,下面设立三十六个分部(方),皆有渠帅统领。只是这些人良莠不齐,起事后又各自为政,身体状况不佳的张角也无力整合。所以,动辄以百万计的黄巾军看似人多势众,实际上是一盘散沙,这无疑给了朝廷集中精锐各个击破的机会。
颍川郡是东汉时期世家豪族聚集的地方,也是黄巾军兵强马壮的地方。
颍川郡的黄巾军大佬波才见汉军兵分两路杀来,就趁汉军立足未稳,仗着兵力优势扑向率先杀来的朱儁。猝不及防的朱儁慑于敌人兵太多,只好败退。正在向颍川进发的皇甫嵩听到朱儁败退的消息,担心自己步其后尘,折损军威,忙勒兵退向长社(在今河南长葛东北)。刚刚吃到甜头的波才得理不饶人,也随后率军赶到,将小小的长社城围了起来。
汉军人少,看着城外乌泱乌泱的黄巾军,这支刚刚组建没多久的平叛大军不免心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感觉到将士震恐的情绪,皇甫嵩却表现出大将风度。他耐心地对部下道:“用兵讲究奇变,不是单纯靠人数就能取胜的。敌人虽多,只是乌合之众,未通奇变,并不难对付。”说到这儿,他一手扯住城头被风吹动的军旗,对众人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今天的风不小,我估计晚上会更大。城外的敌人却依草结营,如果我们乘夜放火的话,他们一定会受惊散乱。到时候我们纵兵攻击、四面合围,当年田单火牛破燕的战功就将唾手可得!”众军见主帅早有定计,而且确实可行,无不定下心来。
当晚,果然如气象师皇甫嵩所料的那样,风力不减反增。皇甫嵩知道破敌就在今夜,立刻命令壮士乘夜潜出城去,带着引火之物,悄悄接近敌营,因风纵火,然后大声鼓噪,进一步扰乱敌军。刚刚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的黄巾军哪里禁得住如此咋呼,立刻乱了起来。波才也不是什么大将之才,靠着人多打个顺风仗还成,遇上营啸立马抓瞎。
就在此时,早已整装待发的汉军在皇甫嵩的率领下,从城中杀将出来,一路鸣鼓疾进。黄巾军的大营迅速被火海吞没,无处可逃的黄巾军或死或逃,剩下的也毫无斗志。
正在这时,新官上任的骑都尉曹操奉命赶来增援。就连刚刚在波才手下吃了暴亏的朱儁也乘势杀出。面对三路汉军的合力掩杀,黄巾军尽管在宗教思想的激励下仍顽强抵抗,但早已失去战阵的他们除了陡增伤亡外,已无济于事,最终数万黄巾军成了刀下之鬼。皇甫嵩因为初战告捷进封都乡侯。
携大胜之威的皇甫嵩与朱儁再接再厉,先后镇压了汝南、陈国境内的黄巾军。一路如同赶鸭子似地追着波才与彭脱等渠帅,很快就平定了三郡之地。
皇甫嵩为何能够轻取原先牛轰轰的黄巾军?一则是黄巾军初起,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军队,胜则啸聚、败者奔散,遇上汉廷的精兵强将,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二则是黄巾军此时是流寇习性,只知劫掠裹挟,没有稳固根据地,自然也不会死守某处;三则作为奏请解除的实力派,皇甫嵩很容易得到各地世家豪族的支持。
到了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在今河南南乐西)击败黄巾军卜已部。汉军擒获卜已,并其部下七千余人。一路杀来,皇甫嵩渐渐接近了黄巾军的大本营。
当时,黄巾军的头牌张角正占据广宗城,在河北腹地搞风搞雨。本来负责进剿的卢植本事虽然不错,但书生气太重,一不小心得罪了要钱不要命的宦官,被诬陷吃了牢饭。朝廷让三国演义中最先出场的大反派董卓接替卢植统军剿贼,没想到河北军人对西北汉子董卓根本不感冒,董卓很快就吃了个大败仗,不得不退军疗伤。要不是及时给宦官送上人见人爱的金元宝,恐怕也要去赔前任一起吃牢饭了。真要那样的话,汉朝的历史必然重写,因为卢植是海内名士,吃不了几天牢饭就会光荣出狱,然后因为反对宦官名头更响。董卓只是个西北来的糙汉子,可没有多少世家会给他面子舍得花钱捞人,说不定董大哥会把牢底坐穿,为汉廷免去一场人祸。
北中郎将不靠谱,还得左中郎将出马。为了早点搞定乱局,好匀出时间安享“晚年”,汉灵帝紧急调整战略布署,命令皇甫嵩率兵进击广宗。皇甫嵩本着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宗旨,立刻发兵北上,很快杀至广宗城下。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那位救苦救难的活神仙张角居然挂了。不是说好的不死之身吗,怎么会因为汉军来攻就病体难支呢?这对黄巾军的精神打击可以说是巨大的。尽管张角的三弟张梁紧急避险,变着法地继续忽悠,但黄巾军人糙心不糙,内心的信仰之城渐渐崩塌了。
即便这样,对于黄巾军总坛人多势众且战力不弱的局面,皇甫嵩也不想陡增汉军将士的伤亡。再说,广宗城中的黄巾军毕竟多次击败汉军,还是有些底蕴的。所说,皇甫嵩在初次攻城未果后,就下令闭关不战,任凭黄巾军在营外怎么骂娘,就是不出。
一来二去,革命经验严重不足的张梁就被迷惑了,认为皇甫嵩其实是来打酱油的,没啥了不起,也就放松了警惕。
皇甫嵩估摸着对方失去了戒备,就连夜调兵,悄悄接近黄巾军营垒。在鸡鸣时分,当天边朝霞刚刚露头,很多黄巾军还在梦中的时候,早已准备就绪的汉军就冲入了黄巾军的营中。顾不上顶盔贯甲的黄巾军胡乱抓起武器就与汉军搏杀在一处,可是睡眼惺忪且毫无阵法的黄巾军哪里是汉军的对手。最要命的是张梁在开战后没多久就被杀死了,本来一号大神死了,黄巾军就满心狐疑,现在三号大神也芭比Q,那还打个毛线?于是,黄巾军再无战意,纷纷溃逃。
汉军在皇甫嵩的指挥下,高高兴兴地收割着首级。这场一边倒的广宗血战一直到当天中午才结束,最终三万黄巾军被阵斩,另有五万多人被汉军追赶投河而死。不得不说,黄巾军虽然对张神仙失望了,但同样不愿屈服于汉军。
之后,皇甫嵩进入广宗,尽掳黄巾军家属,焚烧大批辎重,还下令将已经入土为安的张大仙挖出“剖棺戳尸,传首京师”。这些做法表明,皇甫嵩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对于黄巾军没有半分怜悯。尽管“剖棺戳尸”可以算作是朝廷对付反叛的标准动作,但完全没有必要焚烧数万辎重车,让那些本就嗷嗷待哺的灾区百姓无以为食。
十一月,越打越手热的皇甫嵩又会合巨鹿太守郭典,在下曲阳(在今河北晋州西北)与黄巾军二号领导张宝张二哥捉对厮杀。经过几次大胜的汉军,充分发挥其装备精良、组织有力、配置合理、指挥到位、士气高昂、战力强悍的优势,在数日之间,连战连捷,不断挤压黄巾军所剩不多的锐气,最终在张宝战死后,将这股黄巾主力杀得片甲不留。
在下曲阳之战中,黄巾军被斩杀或生俘者超过十万人。战后,皇甫嵩收集黄巾军将士尸首,在下曲阳城南筑成京观,以镇慑黄巾军余部,同时彰显自己的武功。此事让皇甫嵩俨然变成了战场屠夫,也让他的军功达到了顶点。
此后,黄巾军彻底失去了核心领导,转化为一股股的流匪或坐寇,成了借乱崛起的各地军阀围杀或利用的对象。
计平叛军安定关中
依靠皇甫嵩等人对黄巾军主力的强力扑杀,辉煌的大汉帝国挽救了速亡的命运,从此饱受慢性病的折磨,直到36年后的公元220年,才在曹丕称帝的山呼声中戛然而止。从这个意义上说,皇甫嵩是为东汉续命的武林高手。
东汉朝廷对于皇甫嵩的战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任命其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封为槐里侯,食邑两县八千户。
见识了战乱之苦的皇甫嵩一旦偃武修文,立刻开始恢复民生。他奏请朝廷免除被祸祸严重的冀州百姓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汉灵帝难得清醒一回,听从了皇甫嵩的建议。此举活民无数,当地百姓为此激发出音乐天赋,为皇甫嵩作歌唱道“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俨然将皇甫嵩这个战场杀神视作了重生父母,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由此可见,自古百姓所求不多,唯太平安饱耳!
此时的大汉已是风中残烛,各地实力派乘势而起,跨州连郡不知凡几,汉灵帝的诏令正变得越来越不好使。皇甫嵩威镇天下的平乱功能很快被某些人相中,认为可以广而大之,助其拥兵掌权、南面称制。刚刚被罢免信都令的汉阳郡(治甘肃甘谷)人阎忠就劝皇甫嵩道:“抓住难得之运,成就非凡之功,得享万世之名!”言下之意就是架空喜欢胡搞的汉灵帝,成为英明的摄臣。当然如果汉灵帝不识相的话,那就不妨施展些手段了。
此言一出,皇甫嵩如同电击一般忙摇头否定。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皇甫嵩为人忠直,受儒家教育多年,对在黄巾之乱刚刚平定之时就当白脸权臣很难转过弯来。再者,皇甫嵩一把年纪了,锋芒不再,万事求稳,做事保守,担心自己很难驾驭汉末变局。因此他断然拒绝了阎忠的提议。
不过,从他并未为难阎忠来看,皇甫嵩对于当权臣似乎并不反感。只是充满冒险精神的阎忠见皇甫嵩在机会如此难得之际都不敢大胆争取,不禁失望至极,立刻弃之而去。
笔者也不知道,皇甫嵩如果此时出手问鼎大汉最高权力是否能够成功,但笔者赞同阎忠的看法,彼时汉统尤在,如果能够有一位如同霍光一般拨乱反正的权臣主政汉廷,汉末三国的历史必然重写,此后长达数百年中原板荡、胡马横行的人间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可惜历史永远无法假设。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铁杆保皇党皇甫嵩自觉关闭了挽救大汉的幸运之门,一路下滑的大汉国运再也没有回到正轨的机会。
就在黄巾起义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里,安定了多年的湟中(在今甘肃湟源)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重又树起了反旗,他们推举边章、韩遂(这货是个资深,而且是那种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主,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个反复无常之辈)为帅,攻杀护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陈懿,忙着趁火打劫。公元185年,北宫伯玉竟然侵入三辅地区,威胁大汉祖陵所在地。
汉灵帝见状,不得不下令皇甫嵩从冀州前往长安,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皇甫嵩本就是西北世家,对于北宫一伙祸乱故乡自然痛心疾首,接到诏令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向西北赶去。哪知道,这次他不仅没捞上仗打,还丢官降爵,搞得非常狼狈。
原来,在当初征讨张角时,皇甫嵩率军经过邺城,发现中常侍赵忠在当地建的豪宅严重超标,于是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彼时,汉灵帝对皇甫嵩正寄予厚望,自然是言听计从。反正赵忠也没功夫回邺城居住,收了就收了吧。可是赵忠这货却就此记恨上皇甫嵩了。
与此同时,另一位当红的中常侍张让觉得皇甫嵩屡战屡胜,一定没少发战争财,就向他索要五千万钱。皇甫嵩一向瞧不起张让这个大阴人,当然不愿将钱拱手奉上。这下,张让可不高兴了。于是,张让便与赵忠联手劾奏皇甫嵩在西北连战无功,耗费钱粮。
汉灵帝一向视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对这两个阉货信任有加。见他们组团来说皇甫嵩的坏话,不由得不信,也不管皇甫嵩刚到西北,面对作战飘忽不定的羌胡叛军,很难一击破敌,竟下令召回皇甫嵩,收缴其左车骑将军的印绶,并削夺封户六千,将其由县侯变回了乡侯。这个跟头栽得挺大,好在汉灵帝念在皇甫嵩有大功于国,没有按处理卢植的方法对待他。此时的皇甫嵩心态平和,上得去也下得来,索性找地方怡养身心了。
汉廷的乱子一个接着一个,靠着昏君权宦根本搞不定。公元188年十一月,凉州又冒出一大兄弟伙,一个叫王国的家伙居然纠合十万之众,浩浩荡荡地杀向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乏人可用的汉廷不得不重新起复皇甫嵩为左将军,督率前将军董卓,各领两万士兵前去拒敌。
此时的董卓羽翼渐丰,再加上与宦官打得火热,并不怎么听话,就抢着对皇甫嵩说:“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从不迟疑。现在救陈仓,城可保全;不救,城即破灭。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眼前,请您速决!”言下之意,就是立即进兵陈仓。
对此,皇甫嵩却持不同意见,他援引《孙子兵法》中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辩驳道:“陈仓城池虽小,却地势险要且工事坚备。王国兵马虽众,却难以展开处处受限。因此,我们只要避其锋芒,给予陈仓声援,然后坐等敌人攻城难下师老兵疲之时,一举破之即可。”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皇甫嵩所料,王国叛军从188年冬一直围到189年春,历经八十多天,也拿陈仓没有办法。若干年后的诸葛大仙亲率大军拿陈仓都没办法,王国又有什么本事轻取陈仓?
叛军死伤惨重,怨气丛生,无心恋战,只好撤退。休整多时的皇甫嵩见状立刻起兵追击,董卓却劝阻道:“穷寇勿追,小心被敌人反咬一口!”皇甫嵩闻言笑道:“现在的敌人疲惫已极,哪里还有丝毫战意,我们正可用堂堂之师,一举击破之,否则放其归山,必为地方之乱!”说完,便独自率兵追击,而让董卓殿后。
之后,皇甫嵩一路追一路杀,连战连捷,最终大破王国部众,斩杀过万,俘虏无算。这让董卓非常惭愧且遗憾,不免对皇甫嵩心生忌恨。
无心回天汉祚永终
就在皇甫嵩红旗报捷的当口,汉灵帝病重,专门下旨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让董卓将其一手带出来的凉州铁骑交与皇甫嵩统领。由此可见,汉灵帝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绝对不是一个傻皇帝,他早就看出良家子董卓拥兵自重,十分不可靠。相比较而言,他更信任世家出身的皇甫嵩,希望能凭借其威势镇住董卓。可是董卓却迟迟不肯奉命,更不愿交出自己上位的本钱。
对此,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道:“朝廷失政,皇帝病重,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说白了就是,你不弄董卓,董卓就会弄你,这是明摆着的事。结果,明知道董卓狼子野心的皇甫嵩却不愿打响讨灭董卓的第一枪,非常无奈地对侄子说:“董卓怀奸逆命虽然有罪,但未得朝廷诏令即行讨伐大臣,这也不合规矩。不若正大光明地上奏,请朝廷处理此事!”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怕担责?皇甫嵩又不是不知道朝廷的底细,凭着董卓与十常侍的关系,顶多是批评两句,不痛不痒的有个毛线用?
果然,行将就木的汉灵帝只是下诏责备董卓一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除了让董卓对皇甫嵩的怨念又上升了些外,真的对未来的政治走向没有毛线用。
随后发生的事情三国演义中有过精彩的描写:当世玩主汉灵帝继承汉明帝后东汉诸帝的短寿传统,很快便薨了。无谋的何进企图召会念经的外来和尚诛灭阉党,不想却引狼入室,将尚可勉力维持的汉室彻底变成了军阀手里的玩偶。
大权在握的董大师再也不是当年的帐下小弟,俨然成为皇甫嵩的新科老大。为了迅速控制朝局,出身卑微的董太师对于那些高门大户出身的大臣使出了两面派手段,要么极力拉拢,如对蔡邕和王允都给予了尊荣,希望他们为己所用;要么就是极力打压,如为防止雍凉一带的董系后院起火,征刚直不阿的京兆尹盖勋入朝担任议郞。
对于此前的上司兼者皇甫嵩,董卓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他以天子的名义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当时的皇甫嵩手握三万强军,曾与盖勋秘议讨伐董卓。可是当看到天子的诏书时,他很快动摇了。其长史梁衍见状劝道:“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擒也。”可惜,皇甫嵩不为所动,依然决定回到洛阳应命。
对皇甫嵩来说,为朝廷尽忠了一辈子,临了变成朝廷叛臣,这比杀了他都难受。今人理解不了古人的忠义思想,总爱说那是愚忠,可是无论啥时代,如果人们都不讲忠义,那么你又敢相信何人?
听到皇甫嵩放弃军队回京的消息,盖勋知道独木难支,也只能回京。
那些董卓的应声虫们听说皇甫嵩自投罗网,就打算照着新老板的意思,罗织罪名做掉皇甫嵩。听到父亲遇险的消息,正在长安的皇甫坚寿立刻骑上快马,风驰电掣般地赶到洛阳。皇甫坚寿连家都顾不上回,就奔到董卓府中。他与董卓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今登门,董卓自然没有拒之门外的理由。
此时,董府正在大排筵宴,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皇甫坚寿也顾不上客套,就直奔主题,向着老董哭诉自己单刀赴会的理由,就是为皇甫嵩求请的。他说:“家父忠于大汉,听到新皇的诏令,二话不说就解甲归京。至于说家父以前批评董太师,全是出于公心,绝非私怨,如此肝胆相照、为国为民的臣子,何罪之有呢?而且,家父明知董太师主政,仍肯收军还京应命,难道不正说明家父已然承认了董太师的权威吗?为何还有人非要抓住不放,必欲置家父于死地呢?”一席话,一行泪,说得众凉州系将士都深受感动,更别提那些与皇甫家交往多年的朝臣呢?他们纷纷替皇甫嵩说好话,这让董卓不得不强行按住杀意。
此时的董卓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其实却是危机四伏,既然皇甫老儿不想此时和自己鱼死网破,那不如暂且放过,等以后再找机会处置。想明白这点的董卓立刻满脸堆笑地离席而起,拉住老友让他与自己同坐,还派人释放了皇甫嵩。随后,董卓任命皇甫嵩为议郎,不久又升任御史中丞,反正都是没啥实权的清贵官员。
经此一劫,皇甫嵩见董卓势大,一时难以撼动,只好隐忍不发。
两年后的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杀死,朝廷立刻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带兵屠灭董卓全族。皇甫嵩与董卓的恩怨情仇至此终于划上了句号。
消灭了董卓,并不代表朝廷就此安宁。董卓多年苦心打造的凉州军依然尾大不掉,于是,有人向主政的王允建议,请皇甫嵩出面统领董卓旧部。老实说,这个提议很不错,皇甫家出身凉州,与骄横强悍的凉州军有天然的联系,不少凉州将领曾是皇甫嵩的部下,只要皇甫嵩出面,凭着乡党之谊,再加上皇甫嵩多年的威望,凉州军兴许会变成顺毛驴。
可是,王允虽然忠心可嘉,但其人不仅志大才疏,而且气量狭小。作为关东望族太原王氏子弟,他一向看不起关西人,更担心皇甫嵩一旦掌握军队,自己无法驾驭。因此,他断然拒绝了由皇甫嵩出面安抚凉州军的建议。真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不久,凉州军新首领李傕、郭汜放手一搏,竟然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等人,就此把持朝政。李傕、郭汜为了给自己的草台班子脸上贴金,重又任命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又升其为太尉。对此,皇甫嵩有心拒绝,但他知道此时的汉廷,如果没有自己这些老人在朝维持,李傕、郭汜必然更加放肆,小皇帝也会更加无助,只好勉力应承。十二月,因为天现流星,李傕、郭汜借机重新洗牌,将皇甫嵩等人策免。一段时间后,为了维持朝廷运转,李傕、郭汜又让皇甫嵩担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此时的汉廷,皇帝彻底变成了牌位,年老多病的皇甫嵩越发有心无力。
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还允其家中一人为郎官。综观皇甫嵩的一生,忠心确实可嘉,军事能力也非常出众,但在政治上却全无枭雄之资。凭借其在民间和军队的极高威望,皇甫嵩明明可以在社会动荡人心思逞的亢奋年代做出更大业绩,如像周勃、霍光那样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可他偏偏不敢为了天下去主动做权臣。因此,我们只能说,皇甫嵩是一位忠心不二的纯粹军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国学成语番外篇(56)不懂“规矩”处处碰壁的东汉名将皇甫规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皇甫规(104年-174年),字威明,东汉名将、学者,曾有文集传世,还曾经当过“教师”,开设学馆十四年,以《诗》《易》教授门徒300多人。
除了有才,皇甫规出身也好,祖父是度辽将军皇甫棱,父亲是扶风都尉皇甫旗。
或许是家学渊源,皇甫规熟习兵法。早年历任郡功曹(主管考察记录官员业绩)、上计掾(主管年终考核制度)、郎中(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等职,曾调任(今山东)泰山太守,平定叛军首领叔孙无忌的残余。后历任中郎将(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度辽将军等职,官至护羌校尉……公元174年,皇甫规去世,享年七十一,获赠大司农(管理国家财政)。
从其“干部履历”看,皇甫规可谓成功人士。但究其实,他一生活得很辛苦,曾经被捕入狱,甚至多次差点丧命。需要说明的是,他坐牢不是因为违反了相关规定,而是不懂“规矩”,以至于四处碰壁。
未曾出山 先料战事
前文说过,皇甫规很有才华且熟习兵法,但是直到37岁时才崭露头角。
话说公元141年,东汉西部边陲外族发动叛乱,不仅频频侵扰三辅地区,而且包围安定,谋犯长安。征西将军马贤率十万大军征剿,结果久攻不下。
当年正月二十一日,马贤率领五六千骑兵攻打叛军且冻部落,两军在射姑山会战,结果马贤中了埋伏,连同两个儿子全都战死。
而对这场战争的结局,身为布衣的皇甫规早已有所警觉,并上书当地官员,指出马贤战术错误,可惜没人重视,导致汉军惨败。
经此一役,郡将发现皇甫规颇知兵法,于是提拔为功曹,命他带领800名士兵与叛军交战。皇甫规旗开得胜,斩敌数人,叛军随即退却。由此,皇甫规被举为上计掾。
再后来,多地叛军勾连集合,在陇西地区攻击烧掠,朝廷很是头疼。皇甫规于是上疏朝廷,请求报效国家。皇甫规在疏中指出,马贤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百亿级的巨额军费出于老百姓,但落入了奸吏腰包。百姓之所以当盗贼,外族之所以反叛,是因为一些将领不但不安抚他们,反倒为了自身利益故意侵扰他们……希望朝廷给我兵力,我可以不用方寸之印发布文书,不必一尺之帛作为赏赐,高可以涤除忧患,下可以纳降……
无名小辈,竟说这样的大话,汉顺帝没有理他。
梁冀专权 避祸乡下
汉顺帝死后,桓帝称帝,梁太后临朝,她的哥哥大将军梁冀专权。
公元146年,朝廷诏令举荐人才,皇甫规又“入了戏”,在对策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并指出“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处周、召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乖舟者也,将军兄弟操楫者也。若能平志毕力,以度元元,所谓福也。如其怠弛,将沦波涛。可不慎乎!”
在对策中,皇甫规破天荒提出国君如舟、人民是水、群臣是乘客以及执政者是舵手等先进理念,但因为触怒了梁冀,被列入下等,只给了他一个“安慰奖”——郎中。
皇甫规心凉了,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回乡。梁冀坏事做绝,州郡官员为了巴结梁冀,几次三番找茬,差点把他害死。
为了谋生,皇甫规当起了教书先生,以《诗》《易》教授学生三百多人,前后计十四年。
政绩卓著 一路坎坷
公元159年,恶贯满盈的梁冀被桓帝诛杀,朝廷官员杀的杀,免的免,几乎唱了“空城计”。一月之内,朝廷五次以礼征召皇甫规,他都没有答应。
再后来,朝廷征破格征召皇甫规为泰山郡太守,到任后,皇甫规广设方略,平息了地方残余叛乱。
公元161年冬天,并州、凉州外族叛乱,朝廷征剿不利,损兵折将。皇甫规毛遂自荐,以中郎将之职持节督察函谷关以西的军队。十一月,皇甫规进击叛军,斩杀八百人。参与叛乱的先零等诸种夷人敬慕皇甫规的威望和信誉,互相规劝,先后十余万人归降。
再后来,皇甫规又平定了陇右地区的叛乱,重新打通了通往凉州的道路,当地的贪官污吏也被他一一弹劾,或免或杀,又有十余万叛军投降。
叛乱平息,皇甫规持节回乡,但是他既不交朋友,也不讨好宦官,并且不时弹劾不法官吏,结果朝廷和地方官员都对他愤恨不已,于是联手诋毁说他是靠贿赂叛军首领才平息了叛乱。糊涂的汉桓帝不加考证,谴责他的诏书相继飞来。
委屈的皇甫规于是上书桓帝说,自己仅收降叛军一项,节省军费就高达一亿钱,但没有只言片语谈及自己的贡献。我不过弹劾了一些不法官员,他们就造谣说我通过贿赂招降了他们,可是我家境清贫,没有一石以上的存粮;如果说我用的是官府的财物,那么官府的有文书帐簿可查……
见到诏书后,汉桓帝也觉得怪不好意思,于是拜他为议郎,调回洛阳。按照军功,皇甫规应当封侯,但是中常侍徐璜、左悺想趁机要点好处,于是多次假惺惺派手下明知故问皇甫规有何军功,皇甫规知道他俩的小心思,但就是一毛不拔。徐璜等人恼羞成怒,重新以先前的罪名将皇甫规逮捕入狱。皇甫规的部属想凑份子打点徐璜,被皇甫规坚决拒绝。
随后,皇甫规就以没有肃清叛军余众的罪名,下廷尉狱,判处到左校服苦役(劳动改造)。
如此荒唐冤案震惊天下,三公以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前往宫门为皇甫规鸣冤。恰巧朝廷此时颁布赦令,皇甫规脱罪回家。一年后再次出山……
关于皇甫规的后续故事还有不少,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