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梦见一对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上联:善财洞前善现天
春联的粘痕:“共同体”的温暖是我们对过年的真正渴求
徐一超
一
于惯常年岁里,在异乡的住所换上新的春联,也就到了快要回乡过年的时候。
前年起,贴春联用上了蓝丁胶,这是一种原产自澳洲的胶粘材料,有点类似橡皮泥,据称无毒无害,可以反复使用,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不留粘痕。年关,我轻松地揭下贴了一年的春联,细细剥落门板上的蓝丁胶,果然不留痕迹,真是干净利落。
从我记事起,每逢过年,家里贴春联用的都是透明胶或双面胶。透明胶虽是透明的,却不会“隐形”,用这样“有形”的胶带贴春联,总显得不太讲究。双面胶贴上后,最初隐而不彰,但时间一长,就会从较薄的春联纸背面“透”出影来,好像一个个隐隐约约的补丁。而每当“新桃换旧符”时,前一年残留的双面胶总会在门上留下顽固的痕迹,难以清理。一年又一年,双面胶、春联纸的残痕组合、累加在一起,只能用新的春联去覆盖。不贴春联的家门,竟显得有点丑陋。
如今,蓝丁胶解决了这些烦恼。它既像双面胶一样“隐形”,又牢固、持久,最重要的是不留粘痕,便于换新。这样简洁、理性的黏合材料,和作为商品的、印刷精良的春联,简直完美般配。
二
听长辈们说,以前贴春联,用的是浆糊,甚至要自制。将淀粉类物质加水加热,经糊化反应后,便能制得具有黏性的浆糊。但不论是淀粉类的“纯天然”浆糊,还是买来的化学浆糊或胶水类粘剂,都会留下不易清理的粘痕,需要用力擦洗或细细铲除。在农村,做浆糊,清理旧春联的残痕,然后贴上手写的崭新春联,曾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而风吹日晒,春联自然剥落后的褪色红纸痕,或是辞旧迎新时未能彻底清除、一年年层累起来的春联粘痕,也一度是老宅子木门上斑驳沧桑的岁月印记。
听老辈们讲述着这样的场景,恍惚觉得这才是“过年”最初的模样。那老旧的木门、斑驳的粘痕、自制的浆糊、手写的红春联,仿佛关联着梦里的“原乡”和“快乐老家”。作为第一代90后,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乡土中国的地道年节,却也有着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一放寒假便兴奋起来,跟着家人筹办年货,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凑热闹。爷爷家朝北的窗台外渐渐挂满腌鱼和腊肉,老豆腐在严寒下变成天然的“冻豆腐”,浴缸里的蔬菜、食材堆成了小山。妈妈用豆芽、豆干、水芹菜做成江南的“如意菜”,又用舂碎的核桃、去核的枣泥、桂圆加蛋液搅拌、加热,制成可以冲调的冬令进补品。这时,全身心都告诉我:就要过年了!
到外地读大学以后,寒假回家,我仍有时间和家人们一起筹备过年,大扫除、做蛋饺、囤年菜、贴春联,“渐入佳境”的过年也算是有仪式感。毕业了,留在“魔都”工作,父母眼里的孩子算是真正踏上了社会,我却也成了年关返乡大军中的一员。有限的假期限制了与家人一起筹备过年,故乡的年仿佛成了一个准备就绪、等人回乡去“度过”“享用”的客体和对象。
三
社会学家滕尼斯曾经提出“共同体”与“社会”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他看来,“共同体”更多依靠本能中意、感性冲动、习惯经验、共同记忆等结合起来,比如亲属、邻里和友谊;“社会”则依靠深思熟虑、利害权衡、深谋细算、概念秩序等形成连接,应该是公共领域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的主要形态:“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社会是公共性的,是世界。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青年人被告诫别上坏的社会的当……”(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对青年人来说,“踏上社会”似乎是真正的成人礼,这意味着从家庭、家族的血缘与亲情共同体迎向公共性的、更为广袤的“世界”,“走进他乡异国”,也就是在本能、感性、习惯、经验之外,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理性取舍地参与社会分工、融入社会生活。如果说家乡代表着原生家庭所在的温情脉脉的“共同体”,那么奋斗其间的他乡就是一个更多建基于“目的合理性”的弱肉强食的“社会”。走出“共同体”的舒适圈,学会在“社会”中生存,这是必经的成长和历练。
然而正如滕尼斯所说,“共同体”有其可贵的特质,这对于在“社会”中奔波劳碌、汲汲以求的当代人来说,尤具启发意义:“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共同体”所蕴含的“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情感与精神连接,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状态,这种“价值合理性”能够成为“社会”上所泛滥的“目的合理性”乃至“工具合理性”的某种补益。
就生命个体之间的交互与关联而言,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也有着比“社会”更为强大的力量:“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社会”中的个体连接往往是机械的、无机的、“不留痕”的,人们由于特定的目的与分工暂时性地结合在一起,但本质上“仍然保持着分离”,你我有别,互不留下长久的影响。而“共同体”中的结合却是有机的、“留痕”的、影响深远的,即使存在时空上的分离,生命深处也“仍然保持着结合”。
在这一意义上,回乡过年就是让在“社会”上奔忙疲惫的我们重温“共同体”的有机连接,深切感受依靠感性、记忆、经验、习俗乃至本能冲动建立起来的结合力量。返乡过年唤动情感,激活记忆,实践风俗,传承习俗,也留下新的记忆。我们与“共同体”、与“共同体”中的其他个体有机相连,亲密交互,彼此“留痕”。
四
遗憾的是,这种理想中返乡过年的生机勃勃的有机状态,在现实中似乎常常并不如意。在异乡的居所,用方便而不留痕的蓝丁胶贴春联的时候,家乡家门上旧春联的那些粘痕竟浮现在眼前。那是一道道岁月的痕迹,让人怀念小时候全身心投入的年节。而这种长久的怀念,本身也就是“共同体”对我有机的“留痕”吧。相形之下,如今的回乡过年来去匆匆,年“过”过了,长假“度”过了,回乡者给亲人、给老家留下了些什么,家族和故乡又给回乡者留下了些什么呢?
对绝大多数在一二线城市奋斗的人来说,过年就是一个“长假”,是在另一个地理空间中度过的假期:看春晚、聚餐、喝酒、唠嗑、刷手机、发红包,然后又匆匆离乡。如果说从前过年就像是用浆糊贴春联,总是能留下不易擦除的印记,那么如今都市白领们的回乡过年,是不是就有点像简洁而不留痕的蓝丁胶?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投入与参与、电子媒介对人际交流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同体”所能留下的有机印痕。聚过,散了,“我”还是我,“老家”还是老家,你我有别,不留痕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共同体”与“社会”的对举并不意味着二者截然对立而不能互相影响,一如故乡与他乡也并非本质上的对立关系。回乡过年不是要加固他乡、故乡间的二元结构和对立紧张,如果我们在返乡过年中所真正渴求的是“共同体”有机连接的温馨及其深久的影响,那他乡与故乡的空间差别还有那么重要吗?回乡过年为我们提供了重温“共同体”生机勃勃有机状态的可能性,但这并非唯一的可能和途径。更何况除了“重温”,我们在何时何地不能再一次尝试构建、创造“共同体”式的有机结合呢?
李健在《异乡人》中唱道:“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在我们日夜奋斗的异乡“社会”,也可以有温暖的“共同体”:“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当生机勃勃的有机“共同体”被努力地建构、悉心地呵护,他乡也就能有故乡的意味,每一个寻常的日子,也都可以有年味。这是情感、精神意义上的“回乡过年”。
五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乡过年仍可谓“兹事体大”。一年一度,我们不辞劳顿,与亲人、与家乡重逢又相别,这一聚一散,究竟能留下些什么,又该留下些什么?一方面,借用滕尼斯的概念,我们应该以有别于“社会”的“共同体”式的状态,珍视并拥抱那些感性的、经验的、习俗的、共同记忆的点点滴滴,更多一些情感性的、全身心的投入,体味那种生机勃勃的有机状态,而不是在“社会”式的利弊权衡、精打细算、交际应酬中度过一个“坐享其成”的庸碌“长假”。
另一方面,不论在他乡还是故乡,不论是不是年节,热爱生活的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并积极创造“共同体”所饱含的有机要素。一件熨帖的衬衣,一顿温热的餐食,一间整洁的居室,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副热情洋溢的春联,都可能凝聚感性的情感、经久的经验、共同的记忆,孕育出生气勃勃的生活状态。
在“社会”性的功用层面上,不留痕的粘连剂理性而便捷,但在“共同体”的意义上,我们与他人、与生活的连接总应该彼此留下些什么。那是一种有机的、能够持续孕生影响力的“粘痕”,恐怕也就是回乡过年这一习俗的意义所在。而在防疫战疫的特殊年岁,以“共同体”式的心态与状态,就算留在异地过年,也可能获得回乡过年般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慰藉。
责任编辑:朱凡
解梦:梦见汽车火车和自行车什么象征含义?
梦中之车
梦中出现汽车是很常见的事情,不管现实中是否有车,也不管现实中是否有驾照。
汽车经常象征梦者自己的心灵或者自己的身体状态。
汽车的种类和梦者当下的状态以及梦者的自我评价有关。价格昂贵的车可能和自我评价高有关,破旧的车可能和自我贬低,疲惫等状态有关。
汽车的颜色和梦者的情绪能量状态有关,黑色相对压抑和低沉,红色热烈或者和暴躁有关,白色可能和平和有关,也可能和抑郁无力有关。
汽车所行走的道路往往和当下梦者现实的人生状态和现实生活的感受有关,比如泥泞的道路,或者一马平川的高速公路。
汽车的燃料和动力能量有关,没有燃料就是当下感到没有能量了。
方向盘代表着人生的方向,谁驾驶汽车就象征着谁在把控梦者的当下人生方向。如果梦者不是驾驶人,可能象征自己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汽车剥离能否看清外面的路,象征着对外界或人生道路是否清晰。
汽车的轮胎有时候象征着勇气,如果轮胎没气了可能象征,梦者已经放弃了,没劲儿了。
汽车里的人或者是动物,象征着梦者的心理的各个人格或者性格侧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情绪,和梦者心理上几个性格部分的关系,是和谐或者冲突的。
汽车有时候也象征着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一个组织,或者一个机构。车里的各个人或者部分的关系就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翻版。比如,汽车里的售票员,警察等,象征着梦者内心中一些能控制的,主导的,有决定权或者理性的部分。
汽车的座位和梦者在家庭或者某个团体中的身份地位相关,没有位置,没有座位,可能象征着没有话语权,没有存在感等。
梦中汽车的主人是谁,往往和梦者感觉到的控制感有关,谁的汽车就象征着谁在主导或者谁在控制。
火车的象征意义除了上面所说的汽车内部以及内部关系类似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火车的道路和轨迹是固定的,这象征的模式化的人生道路,某些有轨电车也是类似的。和汽车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有时候火车和心理层面的母亲有关,特别是追赶或者或者赶时间的时候,经常象征着赶不上心理母亲的节奏,或者是抓不住机会,无法同频,渴望不能被满足等。
自行车也是自我和身体的象征。
自行车的失控,象征着自我的失控。自行车丢了可能象征没有了自我或者是爱上了别人。两个人,特别是和异性同骑一辆车,经常象征着性关系。自行车的车锁和钥匙,也和性有关系,车锁打开和车子被上锁,经常和梦者身体和精神的被侵犯或者被束缚有关。
56岁的邓清明圆梦了!女儿写了一封信……
1998年,14名飞行员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截至2021年,这14人中只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就是邓清明。
邓清明。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十五”即将升空之际,女儿邓满琪有话想对父亲说。一起来看这封满含深情的写给父亲的信:
1991—1997
1991年秋天,妈妈难产。
医生问你保大人保孩子,你坚定无比地选择保大人。
而后一切转危为安,我最终平安降临这世间。
那一年,我零岁,你二十五岁。
婴儿时期的我,被误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上下扎满了针眼,家人几度轮番为我输血保命。
奈何,你却要执行任务,驾驶帅气的歼击机翱翔于天际,为祖国保驾护航。
我逐渐长大。
你飞行完回到家,给我表演钉子会跳舞的魔术,我惊喜得又蹦又跳。
后来你告诉我原来你在椅子底下放了磁铁,并给我讲磁铁的原理。我对爸爸发明的游戏着了迷。
那一年,我三岁,你二十八岁。
1998—2002
我记忆中第一次搬家,是你说要带着我和妈妈去北京。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
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妈妈反复告诉我,你的新身份是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
你经常出差训练,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我惊喜。
你喜欢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裙子。妈妈年轻时很美很苗条,穿上爸爸买的裙子好看极了。
我穿着你买的裙子和小伙伴玩耍,疯跑中,裙子摔破了,我顾不上痛,只心疼那裙子。
我喜欢跟你聊天。
你告诉我,飞机是翱翔在蓝天里,宇宙飞船要冲出蓝天。等你飞到太空,会在太空向我问好。
那一年,我八岁,你三十三岁。
2003—2008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媒体报道了每一名宇航员的年龄、职业和家庭。
我突然意识到,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神舟五号发射在即,全校通知停止上课,全校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飞上太空的新闻。
看着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我激动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差点儿跟同桌说出你的秘密: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员。
那一年,我十二岁,你三十七岁。
初三开家长会,你破天荒地腾出时间来参加。
恰巧我碰见记者采访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学校向他们正在天上飞行的爸爸致敬,同学们向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我有些许恍惚,低头默默离开。
不懂事的我在你面前哭泣。你心疼地对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曾经的幼稚给了你多少压力……
那一年,我十四岁,你三十九岁。
2009—2013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告诉我航天员大队又有新的血液了,第二批航天员五男两女,都很优秀。
你在信里,再一次跟我说,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
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
一年未见的我们彼此思念着对方,却由于医学隔离的要求,只能隔着围栏,距离十多米相望。
每次分开时,我都会对你说,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2014—2021
我要结婚了。
你工作很忙,抽出稀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装修新房,采购家电,与工人们同吃盒饭,厚厚的一沓装修图纸你画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你四十八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和你分别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你深知自己飞天的机会不多了,铆足劲再一次发起了冲锋。
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的难题,你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
任务合练当天,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
看着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脑袋里一下子浮现出你这些年的付出,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
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这回,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
国家对未执行过任务的首批航天员解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被公之于众。
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其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
你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2022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
我到航天员大队送你出征。
我远远地望向你,看着你的从容和淡定。
这些天,我一直在听一首歌: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听歌的时候,我想到你,热泪盈眶。
你只为一个信仰,坚守初心,追梦一生。
这一年,我三十一岁,你五十六岁。
很快,我就要在屏幕里目送你飞向太空。
这一刻,我们等了二十五年。
未来的半年,我在地上,你在天上。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邓清明家人:自豪又牵挂 望凯旋归来
“哥哥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我们既自豪又牵挂,希望他凯旋而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直播画面,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激动落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飞船点火升空时,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图中间红色衣服)激动落泪。当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与费俊龙、张陆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刘力鑫 摄
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当晚,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800多公里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5、4、3、2、1”当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跟着直播画面倒数。当火箭启动点火程序,火箭尾部喷薄出橘红色火焰,邓清明的家乡沸腾了,大家挥舞着国旗。不久后,烟花齐放点燃夜空。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刘力鑫 摄
“我哥终于圆梦了,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像做梦一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准备了二十多年,邓清明终于等来了他的飞天任务。1998年,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多次入选备份乘组。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
29日一大早,李赛英一家就忙了起来,将买来的水果、零食整齐摆放在茶几上,大门上贴上了邓清明写的对联,很多邻里乡亲、亲朋好友赶来家里祝贺,格外热闹。“等待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替他高兴。”李赛英特意穿上了喜庆的红色外套。
“哥哥非常坚韧,一直坚持自己的飞天梦想。”李清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哥哥的书桌上看到过一本名为《宇宙的奥秘》的书籍,那时哥哥还在读高中,或许就是这本书在哥哥心中埋下航天“种子”。
邓清明勉励弟弟李清华的一封家书。刘力鑫 摄
1984年,时年18岁的邓清明入伍,书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他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哥哥经常给家里写信,我在煤油灯下给爸妈念家书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仍感觉特别温馨。”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重温字里行间的亲情,李清华双眼通红,湿了眼眶。
“多次备份落选,哥哥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在聊天中跟我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本分事,不掺杂名利在里面,应该把工作做好,这样就淡然了。”李清华说。
拿到“太空门票”的邓清明要“太空出差”半年。邓清明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因为怕打扰哥哥训练,我们几乎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但他只要有空就会跟我们联系。他昨天就给我打电话了,问了家里的情况,叮嘱我们多注意身体。”李赛英说,哥哥在太空要待那么久,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圆满完成任务。
与姐姐一样,对于哥哥上太空执行任务,李清华既感到自豪,也有深深的牵挂,“毕竟在太空那么久时间,哥哥的年纪逐渐大了,作为亲人,亲情多了一点,牵挂也多了一点”。
邓清明弟弟讲述家书故事 忆幸福往昔引家人落泪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随母姓)29日在展示家中保存的部分家书时,抚今追昔,回忆父母尚在的幸福时光,引在场家人感怀落泪。
中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23时08分成功发射升空。当天下午,中新社记者驱车来到邓清明的老家江西省宜黄县东陂镇,其妹妹李赛英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邓清明在日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视频感言。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左一)、弟媳甘丽娟(左二)、妹妹李赛英(中间)、外甥女陈珍(右二)、外甥女婿张东海(右一)齐聚在家中,背后的墙上挂着邓清明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刘力鑫 摄
李赛英家中的客厅背景墙上,贴着此前邓清明书写的“神州兴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书法作品,中间挂着一张他身着航天服的照片与两张全家福照。不少亲友、乡邻陆续前来庆贺,期待见证这一重要瞬间。
面对镜头,李清华拿出一沓厚厚的家书告诉记者,哥哥离家参军后就经常给家里写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传达对亲人的惦念和关心。“昨天我又浏览了一遍,热泪盈眶,这些家书沉甸甸的,字里行间都是亲情。”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希望,劝你打好基础,否则以后遇到机会、遇到名人也无法发挥而后悔说我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李清华抽出哥哥三十多年前给正在读中学的他写下的一封家书诵读起来,从这些励志的话语中,隐约可以透见邓清明追梦25年间的心态、常态与姿态。
在李清华记忆中,那时候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哥哥的来信。“在煤油灯下跟爸爸妈妈念家书的那种感觉,兄弟姐妹在旁边听,现在想起来特别温馨,特别开心幸福。”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向记者展示早年邓清明寄回家的家书。刘力鑫 摄
说到动情处,李清华和身旁的家人大都湿了眼眶。“哥哥的航天梦也一直是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如今哥哥成功圆梦,如果她能看到一定会特别开心。”
当晚通过直播看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包括李赛英在内的很多家人再次激动落泪。“哥哥坚持努力这么多年终于圆梦,他的很多付出与压力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只期盼他的太空之旅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后凯旋归来。”
记者:吴鹏泉 姜涛 刘力鑫
综合“CCTV记录、赣新闻(ID:gannews)
来源: 中国新闻社
过年贴门神有讲究,别贴错了
门神,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是深受中国民间欢迎的守护神,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除了要贴春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贴门神。人们将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保卫家宅、祈求平安、盼望吉祥等。贴门神的习俗在我国起源非常早,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是根据古代的“祀门”礼仪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以前,我国就已出现了“祀门”礼仪,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典礼
起源: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过春节贴门神的习俗。门神的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源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自然崇拜。古时候的人认为,一切事物皆由神灵掌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也不例外,比如住宅、树、花,包括家中的门、灶、井,甚至床,都有神灵在里面。古人看来,门主出入,每天要经过无数次,在整个家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从很早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祀门”活动,而且为“五祀”之首(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门神,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对门神礼敬有加。最早的门神,为神荼和郁垒二神。
关于这二位神灵的传说,在《山海经》、《风俗通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先秦的志怪古籍《山海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原文就不引用了,大致意思如下):说东海有座神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
东北有个门,叫“鬼门”,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神门由神荼守卫,鬼门由郁垒把守,邪神常入神门偷桃,万鬼出入鬼门窃果。天快亮时,日照金鸡,鸡则大鸣。天下众鸡从而齐鸣,金鸡从树上飞下吃恶鬼。如果邪神被神荼抓到,就用桃木剑砍他的头,用桃枝穿他的腮,并扔到海里喂毒龙。如果恶鬼被郁垒抓到,就用桃木箭射他,用苇索捆上,扔到山里喂老虎!
由此不但产生了门神,还衍生了许多民间传说,比如桃木辟邪,鸡、虎、苇索驱鬼,都是由此而来。拿老北京来说,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以后,每家都要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在门上画虎,门左右挂二灯,象征虎眼,用以镇宅驱邪。
发展与分类:
其实最早的门神并不是画,而是用木板雕刻出来的人形,用于雕刻门神的木板是正是桃木。后来慢慢演变成画,而且新增了许多门神,逐渐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的位置。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形成几大类:有“驱邪类”、“祈福类”、“宗教类”、“武将类”和“文官类”等。
驱邪类:
早期门神以驱邪类为主,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
祈福类:
祈福类门神,多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上。这类门神并非为把守门户,而是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
宗教类
宗教类门神多为道教中的神灵,比如唐代出现的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另外“哼哈二将”也属于宗教类,出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
武将类:
武将类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灾星、恶魔从大门而入,所以这些门神都手持兵器,十分威武。武门神流传最广的是秦叔宝、尉迟敬德,和关羽、张飞。另外,也有一些地区以岳飞、温将军、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马武、铫期为门神的。
文官类:
文官类门神即画著朝服的文官像。这些文官大都是清正廉明的一代名臣,百姓敬仰他们,认为他们一身正气,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我国以文官作门神的并不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包公、魏征、海瑞和文天祥。
地域差异:
贴门神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不但各个历史时期作为门神的人物不同,地区之间也有许多差异,尤其是明清时期至期间,门神已经发展到十分繁荣的阶段,全国各地供奉的门神各有不同,比如河南地区有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和马超的;河北部分地区供奉马超、马岱;冀西北有供奉薛仁贵和盖苏的;陕西部分地区供奉孙膑和庞涓,还有供奉黄三太和杨香武的;汉中一带是杨家将里孟良、焦赞二位好汉;此外还有些地方供关羽和关平、徐延昭与杨波、裴元庆和李元霸、岳飞与韩世忠、岳云和狄雷,何元庆与陆文龙、赵匡胤和杨衮、胡大海与常遇春,白起、李牧,扶苏、蒙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秦琼、敬德:
当然,除了神荼、郁垒作为正统门神之外,普及最广的,尤其是北京地区,还是以秦琼和尉迟恭最多,这二位作为门神,应是元明时期出现的,因为将这二位大将军奉为门神,主要是源自于《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两部小说: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因为杀虐太重,导致睡觉的时候经常做恶梦,梦见被冤魂恶鬼缠住不放,白天忙于朝政,晚上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害怕,李世民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最后决定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夜间披甲持械在宫门口守卫。
结果真的有效,冤魂恶鬼惧怕二人威武,不敢近前。可老值夜班也受不了啊!太宗感念两位爱将日夜辛劳,于是让宫中画匠绘制了两员大将的戎装像,手持兵刃,怒目而视,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两张画像悬挂于宫门两旁,从此太平无事。此后,民间竞相效仿,才有秦琼、尉迟敬德二位武将作为门神,替万千百姓镇宅驱邪
贴门神的“规矩”:
您发现没有?不管是上古时期的神灵,还是著名的文官武将,都是人们所推崇敬仰的,才被奉为门神,所以民间对于贴门神也是十分重视的,哪位门神贴在哪里,谁在左谁在右,位置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如贴错了,叫“反贴门神”,那样的话会一年中诸事不顺,左右为难。当然这是过去的说法,不过呢,既然形成了“规矩”,那倒是不妨介绍一下,举几个例子吧:比如文门神和武门神,武门神一般贴临街的大门上。
北方地区大都是坐北朝南的院子,大门一般朝南开,那么就是东边为上,西边为下;如果大门不朝南,就是面朝门口的方向,左为上,右为下;如果贴神荼、郁垒,左扇门贴神荼,右扇门贴郁垒;要是秦琼、敬德,东边贴秦琼,西边贴尉迟敬德;如果是关羽、张飞,那就是左边贴关羽,右边贴张飞;要是哼哈二将呢,东边是郑伦,西边贴陈奇......
而文门神一般是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的,大多为天官赐福、招财进宝、五子登科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