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到乾卦代表什么?易经第一卦乾卦六爻爻辞详细解析
在上一篇我们详细解说了易经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意思以及其所包含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讲述乾卦六爻爻辞的解析。
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文言》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不被世人理解)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意志坚定不拔),潜龙也。”
“潜龙勿用”,下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君子以成德为行,曰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之所以说潜,是因为隐而未现,行而未成,不是不行动,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直在做准备」
首先,何谓“潜龙”?看上文《文言》里孔子解释道:龙,是有德行的隐者,他不因为世俗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意志,不追求虚名,隐世而不烦闷,不被世人理解也不苦闷,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其意志坚定不拔,是为潜龙。
其次,何为“用”?用就是做,行动。
所以潜龙勿用,就是暂时不要行动。但是勿用,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直在做准备,为以后的飞龙在天充实自己。
为什么要“勿用”?《象》曰:阳在下也。因为你现在是在乾卦的最下一爻,初九。你这个时候,地位在最下,盲目行动并不好,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做一条潜龙,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等待时机。
因此,卜到乾卦初九爻,解为:不易行动,充实自己,等待合适的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读现)龙在田”,德施普也。
《文言》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不夸耀),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君子学以聚(积累)之,问以辨(辨别)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笔者释义:龙出现在田里,利于去见大人。(大人,就是地位或者德行在自己之上的人,九二爻与九五爻相应,九五,乃一卦之尊位。关于相应的关系,参看以前的文章初读易经需要提前知道的基本常识)
孔子说:龙,有德行,正且中的人。他言而有信,行动谨慎,约束自己的邪念,保持诚实,对世人有益却不夸耀,德泽感化天下。见龙在田,就是说龙出现在田里,这是一个信号,表示明主出现。初九潜龙,一直在等待,等什么呢?等的就是贤明的君主(现在可以代指老板,上司)。这里需要注意,你等的是贤明的,能够赏识你的龙,你才行动,不是随便来个人,你就要动。诸葛亮三试刘备,才确定他是个值得自己辅佐的人。当然现实里不是要你效仿诸葛亮,而是要擦亮眼睛,投奔明主。
利见大人还有另一层意思,这个“见”,乃见贤思齐,向品德优秀的大人看齐,提升自己的修养。
因此,卜到乾卦九二爻,解为:准备充足,利于投奔明主。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勤勉),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文言》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知道要怎么做并且这么做了),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知道事情该结束了并且让它结束),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终日乾乾”,行事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天指九五,飞龙在天),下不在田(田指九二,见龙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笔者释义:君子每天都很勤勉,连晚上都跟白天一样警惕,因此虽有危险,但是最终没事。
为什么九三爻要这么谨慎警惕?因为他处的位置。九三在下卦的最上,但是又不到上卦,在公司里,你这个位置,老板很看重你,你已经不是普通的员工了,但是又没有到管理层,公司里重要的事都丢给你做,你还不能出差错,有些小人就等着你出丑陷害你,这个时候,你能不谨慎吗?俗话说,三多凶四多惧,就是因为他处在这个位置。《文言》说九三重刚而不中(不在中位,九二是下卦之中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九三最终还是“无咎”,就是因为他足够谨慎勤勉,处处防范,不出差错。
所以,卜到乾卦九三爻,解为:保持警惕,勤勉,虽然会出现凶险,但最终会没事。假如不勤勉警惕,则有凶。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文言》曰: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或跃在渊”,自试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阳在阴位,不得位),故“或(惑)”之。或之者,疑(事情不明朗)之也,故“无咎”。
笔者释义:要么跃到天上,要么遁入深渊,都没有灾害。
九四这个位置,已经到了上卦,也就是到了管理层,九五是君位,九四就是君王身边的重臣。九四的爻辞隐含的意思,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行动。
九四爻的核心,就在一个“或”字。要仔细体会或的意思,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需要细细的把量。《文言》说,或之者,疑之也。有疑,就要思索,不要盲目行动,这样就能无咎。
所以,卜到乾卦九四爻,解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进退,谋定后动,就没有问题。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文言》曰: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笔者释义:飞龙在天,就是地位达到了顶峰,像龙一样飞在天上。
前文已说,九五爻是一卦之尊位,为什么到了尊位,还会利见大人?还有比九五更尊贵的人吗?这里的“见”,其实不是见,而是现,显现。九五自己就是大人,他这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品德显现给天下。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什么叫大人?像天地一样有德,像日月一样明察,像四季更替一样守序,能与鬼神一样知吉凶,事情做在天之前,天也不会违逆他,在天之后,则顺应天时去做。天都不会违逆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
所以,卜到乾卦九五爻,解为:地位尊贵,此时应该光施仁德,明治天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相同的声音合为一处,水流向湿处,火烧向干处,云伴龙,风伴虎,各个部分都去了该去的地方,意指善于治理和管理,一切有序不乱】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文言》曰: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笔者释义:正所谓盛极则衰,亢,就是过度,过度就有悔。
亢龙,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道进退存亡的,只有圣人吧!
凡事过了头,就有灾。上九在九五之上而不知辅佐九五,离下部分的群众又太远,因此会有悔,盈(满)不可久也。因为不管什么事,不能做太尽。
所以,卜到乾卦上九爻。解为:乾卦之末,阳气将消,阴气欲生,高而无民,贵而无位,处于不利之地。处此爻者,应放低姿态,不要高高在上。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用九是乾卦特有的爻,只有爻辞,没有爻位。整个六十四卦,只有乾坤两卦有用爻。
卜筮时,六爻皆为少阳或者老阳,则为乾卦,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六爻全是老阳,老阳乃阳之极,极则变,此时老阳变少阴。六个老阳的乾卦会变为六个少阴的坤卦。用九就是这时候用的,因为处在阴阳交变的时间,所以包含乾坤两卦之美德,当然吉了。
笔者释义:群龙无首,并不是没有首领,而是大家都是龙,却和睦相处,没有一个想着去争当首领,可见德化已经到了顶点,如何不吉?
所以,卜到全卦用九,解为:天下大治,万事亨通。
以上,就是乾卦六爻加用九的所有解析了,有什么不清楚的欢迎评论讨论。笔者会详细解析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的含义,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共同学习成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关注、转发、评论、收藏,我是师易解易,我们下期见!
解《易经》——解卦上六爻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隼”字读音为sǔn,食肉,在鸟类食物链中处顶端。飞翔能力极强,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之一。很多隼形目的鸟类也被人们认为具有勇猛刚毅等优良品格。“墉”字读音为yōng,指城墙、高墙。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公在高高的城墙上用箭射中了天空中翱翔的隼,并且将其捕获。困难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历代注家看法各异。我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不论产生多少内涵都必须与本卦的主旨——解脱之道紧密联系。
我认为从本爻爻辞中应该体会到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隼”本身就是猛禽的一种,而且还善于飞翔,公想用箭射中它,而且还能捕获之,难度是非常大的。“隼”所代表的就是本卦的主旨——解脱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想获得它却是非常困难的。说明在获得解脱之道的过程中要求充分的爬坡过坎的思想准备。
第二,公之所以能射获隼这种猛禽,就是因为他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更接近隼,才能摒弃会对自己造成影响的外界因素。能射中隼,说明公的箭法是非常精准的,说明自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获得“解脱之道”的必要条件,但凡有不足之处,学习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无不利”所评断的并不是王公射获隼这件事,而是对掌握“解脱之道”的评断。但凡能掌握“解脱之道”,小到射隼,大到治国理政、征伐天下,都能“获之”,自然能无往而不利,故 “无不利”。也算是为了进一步坚定获得解脱之道的决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