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入门:解读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和五脏一体观
小王恭敬地站在谢老师面前,轻声问道:"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五行的生克乘侮,但还有些疑惑。您能给我解答一下吗?"
谢老师抬起头,看着小王,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小王。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来详细聊一聊。"接着,谢老师站起身,走到房间的一边,他伸出五根手指,指向墙上挂着的五个颜色不同的画板。画板上分别标着"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谢老师解释道:"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古代学者和医家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大元素。我们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能、作用、形态等,将它们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比如,人体的肝、胆、目、筋、怒这些都归属于木;心、小肠、舌、脉、喜则属于火;脾、胃、口、肉、思属于土;肺、大肠、鼻、皮毛、悲则属于金;肾、膀胱、耳、骨、恐则属于水。"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注视着画板上的五行标识,试着记住每个分类的内容。
谢老师接着说道:"五行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来概括。"
谢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画板上用手指指向不同的元素标识,解释着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生"首先是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谢老师指着画板上的木,示意小王注意。
相克"然后是相克,也就是相互制约、克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谢老师依次指着画板上的元素,强调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小王听得入迷,他试图将这些规律记在脑海里,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每一种生克关系。
相乘"接下来是相乘,指的是乘虚侵袭,也就是相克太过。比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与相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乘者过强,被乘者过弱,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着。
小王听得有些明白,他感觉自己对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侮谢老师指向画板上的最后一个元素:"最后是相侮,也就是恃强凌弱,即反克所胜。比如,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本是自己可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属于反常状态。" 谢老师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丝无奈。
五行与五脏小王又问谢老师:“谢老师,五行和五脏又是什么关系?”
谢老师说:“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谢老师接着说:“古代的中医家以五行的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中某些生理功能的特点。就像木中的性条来达到曲直,这都是有着发生的特点的。而我们身体中的肝脏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还有主生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还具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着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土则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化和长养万物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脾就具有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身体中的肺主要就是起到呼吸的作用,主肃降,故肺属金;水就具有湿润下行的特性。而我们身体中的肾脏能藏精,主身体中水代谢之调节并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所以肾主水。”
小王专注地倾听着谢老师对于中医的解释,非常认真地做着笔记。
中医的五脏一体观小王又问:“谢老师,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五脏一体观,请问您可以给我讲讲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讲述这些概念背后的故事。
谢老师说道:“五脏一体观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形体和官窍等组成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形体则包括筋、脉、肉、皮和骨,它们是人体形态的基本组成部分。官窍则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前阴和后阴等器官。”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想象五脏一体观在人体内部的神秘景象。他看到心脏在体内静静地跳动,肝脏如同一片充满活力的森林,脾脏是一个温暖的大厨房,肺脏则像是一座绿色的花园,肾脏则是一片深邃的池塘。这五脏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谢老师继续说道:“五脏一体观认为,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王感叹道:“原来人体内部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一个系统啊!五脏一体观的理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观点。”
谢老师微笑着鼓励道:“是的,中医的观点深深扎根于对人体的细致观察和哲学思考。除了五脏一体观,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精气神一体观。”
小王兴奋地问道:“精气神一体观又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精可概括为精、血、津液,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精气神一体观认为,精可以转化为气,气可以化为精,精和气共同滋养和生发神,而神则统驭精和气,形成有机的整体。”
小王陶醉在这些哲学思想中,他想象着精、气、血、津液在人体内流动的景象,它们相互转化、互相滋养,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系统。而精气神则如同一束明亮的光芒,灿烂地照耀着整个人体。
小王感慨地说道:“精气神一体观的概念真是美妙而深奥,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人体内部物质与精神的紧密联系。只有当我们的精、气、血、津液得到滋养和平衡,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健康和谐。”
谢老师笑着点头,并鼓励道:“正是如此!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通过调整精气血津的平衡,调养精神,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另外,除了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小王又再次感慨地说:“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呀!”
谢老师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揭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中医要求医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中充分体现出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你要好好加油!”
人体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之一:肝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零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恐,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恐,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这就是承接前文,就是黄帝问岐伯的话,岐伯开始对答,黄帝在前面那一篇我跟大家讲过,就是黄帝问:“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等等,然后“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就是黄帝问岐伯的这番话,说人体的脏腑、经络、穴位,还有骨肉、四肢百骸、经络气血,皆有内外之应,表里之分,他是具体怎么来进行划分的,这些系统是怎么建立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方面您帮我综合分析一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岐伯就开始回答,岐伯这番话一共分为五部分,分为肝心脾肺肾,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脏分为五部分,这是第一部分,就是讲的是“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讲的是五行当中的木,对应五脏当中肝这个系统。
我们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好理解,就是岐伯回答说,东方对应的是春天,春天阳气升腾,风和日暖,草木生发,所以说木气就能生酸味,那么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全身的筋,就是筋骨的筋,筋柔和的话又能生心,养这个心气,所以你看我们要是抻筋拔骨,抻好了之后,我们的心脏就非常舒舒畅,心胸也非常开阔,心脏的气血能得到很好的滋养。所以我就特别提倡人们经常的练习一下抻筋拔骨,就是把全身的筋抻开了之后,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筋生心”就是筋要是抻开了之后能够滋养心血。肝主目,肝开窍于目。它在自然界当中的这个深远微妙是无穷无尽的,就是所谓的“在天为玄”,玄的意思,张介宾解释为:“玄,深微也。天道无穷,东为阳升之方,春为发生之始,故曰玄。”“在人为道”,道就是道理、规律的意思,张景岳解释为“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则可与言道矣。”这就讲的是道。(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在地为化”,化就是生生化化,生化无穷的意思,张景岳解释为“有生化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终始。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称曰化。”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于无,什么叫有生于无?就是很多东西原先他是没有的,后来他生出来了,有再归于无,这个过程就叫做化。我们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这个规律,有生就有灭,生灭他都是存在的,这个生生灭灭的过程,古人把它叫做化,所以叫做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指的就是《黄帝内经》所谓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讲的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称之为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这就又回到题讲肝,木在六淫当中属于风,风寒暑湿燥火,风排在第一位,他在天为风,在地上的五行属于木,所以我们学了中医学之后,就要建立起这样的意识,什么意识?就是五行当中的一个体系的意识,肝木在天是风,心火在天是什么?心火在天,那就是火,也叫做热。脾土是什么?脾土在天那就是湿。肺金在天就是燥,风寒署湿燥火,肾水在天就是寒,在地为水,所以这就是一个五行的系统,大家一定要产生这种概念。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五行其中的第一行就是木。“在体为筋”,就是对应到我们的身体上是筋。“在色为苍”,苍指的就是青色。“在音为角”,宫商角徵羽,五音当中的角音属于肝木。“在声为呼”,呼笑歌哭呻这是五声,肝木对应的是呼,心对应的是笑,喜则发笑。歌,“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唱歌的歌。悲伤,人一悲哀就会哭,所以是肺之声,所以哭对应的是肺。呻指的是肾,肾其在下,生育太息而身处之,所以说是呻,就是呻吟的呻,这是五声,对应的是五脏。
我们再往下看,“在变动为握”,握就是握手的握,握为什么对应肝?其实好解释,肝主筋,筋作用就是人只要一生气,肝又主怒,人只要一生气,一发怒之后,就握拳,要击出,所以《素问经注节解·卷一》里面讲叫做:“肝主筋,筋之为用也,人怒则握拳以击是矣。”讲的就是这道理,要是一个人筋特别有劲的话,他握力就强,像小朋友,他三岁之前,手要是一抓,非常有力量,抓了打人,皮肤、肉都很疼,这是什么意思?(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而且小朋友拿东西拿的都很紧,他的力量,跟他的体重,相对于成人来讲要大很多,这就说明什么?因为三岁之前小孩是纯阳之体,叫做骨弱筋柔,气血通畅,这个时候他全身的气血非常好,滋养的非常好,所以他握力就非常强。人越上岁数之后,握力就越来越弱,所以我特别提倡中老年人没事的时候可以买一个握力器,这样来握。大家注意,握力器练的握力,其实就是筋的力量。(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零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木火土金水,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收藏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
天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灵 | 青龙 | 朱雀 | 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六气 | 风 | 热、火 | 湿 | 燥 | 寒 |
五促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时 | 日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午夜 |
八卦 | 震巽 | 离 | 坤艮 | 干兑 | 坎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子亥 |
五数 | 三、七 | 一、九 | 五、五 | 二、八 | 四、六 |
地象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臭 | 臊 腥 | 焦 | 香 | 腥 | 腐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气 (食物药物) | 温 | 热 | 平 | 凉 | 寒 |
五谷 | 麻 | 麦 | 稷(梗米) | 黄黍(稻) | 大豆 |
五果 | 李 | 杏 | 枣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葱 | 藿 |
五实 | 核 | 络 | 肉 | 壳 | 濡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鸡 | 猪 |
五虫 | 毛 | 羽 | 倮 | 介 | 鳞 |
五长 | 麟 | 凤 | 人 | 龟 | 龙 |
人象
五脏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三焦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体 | 筋 | 血(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藏 | 血 | 脉 | 营 | 气 | 精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征 | 宫 | 商 | 羽 |
五智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无名指 | 小指 |
五性 | 曲直 | 炎上 | 稼穑 | 从革 | 润下 |
五变动 | 握 | 忧 | 哕 | 咳 | 栗 |
五腧 | 井(出) | 荥(溜) | 俞(注) | 经(行) | 合(入) |
黄帝内经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脏之官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络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 ||||
脏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肺 | 肾 |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
五脏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
五脏所主 五充(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化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脏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关节分布 | 两腋 | 两肘 | 两髀(髋) | 两肘 | 两腘 |
脏热分布 | 左颊红 | 颜面全部红 | 鼻红 | 右颊红 | 两颧红 |
舌分布 | 舌两旁(肝胆)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气血筋脉注入处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诸髓者皆属于脑 |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精气注入 (五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黑眼 | 络 | 约束 | 白眼 | 瞳子 | |
风轮 | 血轮 | 肉轮 | 气轮 | 水轮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络 | 眼睑、眼皮 | 巩膜、白睛 | 瞳孔 |
黄帝内经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色之见死 |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 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 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 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 色见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见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鸡冠者生 | 黄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乌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荣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
色味当五脏 |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黄帝内经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咸入肾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肾欲咸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咸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肾病禁甘 |
五味所伤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黄,宜食咸 | 肺色白,宜食苦 | 肾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
五脏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
五脏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补 | 用辛补之 | 用咸补之 | 用甘补之 | 用酸补之 | 用苦补之 |
泻 |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 辛泻之 | 咸泻之 |
五行系统
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用以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医者搜集概括的五行体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以便将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进来!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木火土金水,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收藏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
天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灵 | 青龙 | 朱雀 | 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六气 | 风 | 热、火 | 湿 | 燥 | 寒 |
五促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时 | 日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午夜 |
八卦 | 震巽 | 离 | 坤艮 | 干兑 | 坎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子亥 |
五数 | 三、七 | 一、九 | 五、五 | 二、八 | 四、六 |
地象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臭 | 臊 腥 | 焦 | 香 | 腥 | 腐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气 (食物药物) | 温 | 热 | 平 | 凉 | 寒 |
五谷 | 麻 | 麦 | 稷(梗米) | 黄黍(稻) | 大豆 |
五果 | 李 | 杏 | 枣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葱 | 藿 |
五实 | 核 | 络 | 肉 | 壳 | 濡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鸡 | 猪 |
五虫 | 毛 | 羽 | 倮 | 介 | 鳞 |
五长 | 麟 | 凤 | 人 | 龟 | 龙 |
人象
五脏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三焦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体 | 筋 | 血(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藏 | 血 | 脉 | 营 | 气 | 精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征 | 宫 | 商 | 羽 |
五智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无名指 | 小指 |
五性 | 曲直 | 炎上 | 稼穑 | 从革 | 润下 |
五变动 | 握 | 忧 | 哕 | 咳 | 栗 |
五腧 | 井(出) | 荥(溜) | 俞(注) | 经(行) | 合(入) |
黄帝内经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脏之官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络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 ||||
脏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肺 | 肾 |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
五脏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
五脏所主 五充(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化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脏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关节分布 | 两腋 | 两肘 | 两髀(髋) | 两肘 | 两腘 |
脏热分布 | 左颊红 | 颜面全部红 | 鼻红 | 右颊红 | 两颧红 |
舌分布 | 舌两旁(肝胆)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气血筋脉注入处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诸髓者皆属于脑 |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精气注入 (五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黑眼 | 络 | 约束 | 白眼 | 瞳子 | |
风轮 | 血轮 | 肉轮 | 气轮 | 水轮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络 | 眼睑、眼皮 | 巩膜、白睛 | 瞳孔 |
黄帝内经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色之见死 |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 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 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 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 色见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见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鸡冠者生 | 黄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乌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荣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
色味当五脏 |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黄帝内经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咸入肾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肾欲咸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咸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肾病禁甘 |
五味所伤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黄,宜食咸 | 肺色白,宜食苦 | 肾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
五脏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
五脏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补 | 用辛补之 | 用咸补之 | 用甘补之 | 用酸补之 | 用苦补之 |
泻 |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 辛泻之 | 咸泻之 |
五行系统
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用以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医者搜集概括的五行体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以便将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进来!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
人体五脏出了问题,声音上会有什么改变?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零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因为这段文字涉及的全是诊断上的具体内容,古代医家就注解的非常细,所以我讲的也比较细,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我相信有好多听众朋友们通过跟我学习了这么长时间,讲《黄帝内经》也讲了二百多节课了,学了这么长时间大家也可能想了解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病的?有些技术上的问题,中医是怎么思考的?还有一些同道也喜欢听我的讲课,他们也想知道彭博士是怎么看病的?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我在这里不能说我个人的理解,只能是说我的一些临床体会,古代的医家他们的理解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所以我在这里搜集了好多古代医家的一些认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来理解《黄帝内经》这部经典。
我们再往后看,“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怎么理解?张介宾在《类经》里讲说“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故可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苦也。”这段话大家一听就明白了,“病苦于中,声发于外”,身体里有病,声音外面的就能发出来了,所以通过看他的喘息的情况,听他的音声就知道他所病苦的位置。《素问吴注·卷二》里注解,“声大而缓者为宫,苦病脾;声轻而劲者为商,苦病肺;声调而直者为角,苦病肝;声和而美者为徵,苦病心;声沉而深者为羽,苦病肾。”这段话大家务必要好好注意。
《素问吴注》注解分为角徵宫商羽,这叫五音。五音对应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的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里把谁放在最前头呢?宫音,宫对应的是脾,对应的五行是土。宫音是什么呢?声大而缓者,这种情况是属于脾病。声轻而劲者是商,商对应的是肺,对应五行是金,这个情况就是肺病。(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在门诊上就会遇到有些人说话声音特别轻,而且斩钉截铁的咬字还特别清楚,这种情况叫声轻而劲,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肺气不足。可能咱们一般的人一口气说一句话是十几个字。那些肺病的患者,因为肺气不足,所以他说一句话可能就七八个字,就得再喘口气,这说明肺气不足。所以说他们的声音就没法发的特别重,所以说叫做声轻而劲,为商。
再往后看,声调而直者为角,苦病肝。肝木是讲究调达的,所以声调而直者为角。角对应肝,对应五行是木。声和而美者为徵,苦病心。徵对应的是心,对应的是火,所以说与心是相通的。古代有一个典故,叫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发现徵音独亮,就是宫商角徵羽的徵音。古代弹古琴,有一根弦是代表徵音。徵对应的是心,对应的是火,这根弦音色特别亮,怎么回事?肯定是与其他人的心脉共振,按照古人的说法。就让他的童子去找,童子一找就找到了,这就是一个著名的典故。童子找的这个人叫钟子期,钟子期当时就在旁边听高山流水。一听到之后,就跟他的琴音共振,于是俞伯牙就知道这是他的知音,这就是一个典故,讲的就是徵音独亮的意思。讲的就是徵音与心脉是通着的,所以这叫声和而美者为徵,苦病心。
声沉而深者为羽,苦病肾。有很多人说话声音非常的沉,而且非常深,声音还不大,还很涩,这种情况古人认为这就是肾有问题。这就是宫商角徵羽对应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羽音对应的是肾,对应的是水。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古代人的一些名字,他的字和号,从这里你能看到五行的问题,在这里我不展开讲了。
因为古人的五行,有的时候是隐藏在五音里。在古代的天文学里,还有天文、星象,还有一个古人的算法叫纳甲,里边有一个算法叫纳音,为什么叫纳音呢?因为纳音跟五行相关,所以叫纳音。这儿咱就不展开联系了。
《金匮要略》说“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这就是张仲景观察出来的骨节间病、心膈间病、头中病的患者所发出来的音的特色。
这就是“听声音而之所苦”,患者发出来的声音,包括他说话的声音,他主诉他情况的声音。通过观察他的声音,也能大概判断出他的病情出在哪里。(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零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