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亦“怀柔”,外亦“怀柔”,为何宋朝的“怀柔政策”会大行其道
“怀柔政策”指的是与“战争手段”相反的温和的政治手段,其通过一些小恩小惠和蓄意的人文关怀来达到不产生战事而解决问题的作用,这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建国初期或者是拉拢少数民族和人才的惯用手段,因为他的反战争性,所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怀柔政策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例如;敌方已经是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之时,为了保全统治阶级而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这样的怀柔手段只是在延缓灭亡。
宋朝是最擅长使用怀柔政策的朝代,自赵匡胤北伐失败而转向“守内虚外”的政策之后,面对少数民族的侵扰一直以怀柔政策应对,每次都以赔款以求不进行战争,对内的政治集团,也是尝试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怀柔的政策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一,北宋根深蒂固的怀柔思想伊始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获得的土地是非常小的一块,因此就需要采用怀柔的政策来解决建国初期的矛盾。但是好的没遗传,这种怀柔的意识形态却一直流传到了徽宗,甚至影响到了南宋的基本国策,变成了立国之本。
1,赵匡胤时期对外的怀柔措施
宋太祖在担任将军时期,自身的能力和资历其实是不能够支撑起野心,但是它十分懂得为人之道,他根据自身的劣势养成了胆小谨慎的性格,在朝堂之上永远不出头,降低了别人的戒心。
黄袍加身之后,欲望的苏醒以及性格的缺失导致他不够自信做皇帝,说起来就是妇人之仁,因此他运用了安抚、严禁杀戮的手段,不仅保全了后周宗室的生命,还留用了一大批后周的官僚队伍,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血腥的皇权过度,史书记载这一事实的时候都是褒扬的态度“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肯定了这种怀柔方式,没有带给国家和人民苦难。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运用怀柔手段的一次成功的试探,因此赵匡胤在后期处理北宋的政务之时或多或少的都受到怀柔思想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能接受的结局。
在这样思维的指导下,赵匡胤及其班底,在考虑冲突与矛盾之时首先就不会想到兵刃相见,而是想能否通过温和手段解决矛盾,就算战争发生,也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解决,例如后期的大胜仗了都宁愿赔款义和。
北宋建国之初,为了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收复五代十国割据的地方军阀势力,面对北边的辽,赵匡胤深感实力不够,因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政策。太祖在南下的过程中反复叮嘱诸将少增杀戮,同时给攻克的割据主以怀柔的对待。在征服后蜀之后,虽然主帅能够克敌制胜,但是由于其治军不严导致部下烧杀抢掠,最终受到了贬谪的处理。
赵匡胤不想在发生类似的事件,于是就派遣了著名的“儒将”曹彬诞生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于是在收复南唐的战役中做到了不破坏城中一丝一毫的局面。在对待割据势力钱氏的战役中,赵匡胤刚柔并济,以怀柔为主,拉拢钱氏,并且延续到太宗时期都是对钱氏礼遇有加。
在赵匡胤的怀柔政策下,对于亡国的君主,不但以礼相待还能够将他们在开封安定,完美地解决了南方的割据问题。
等到了考虑燕云十六州的问题的时候,赵匡胤首选的不是武力夺回而是想要通过赎买的方式,但是很可惜这种温和的手段对于辽来说是不合算了,于是就拒绝。撕破脸之后,赵匡胤依旧想要缓和宋、辽的关系,又是怀柔议和,互相间国书来往,互赠礼物,堪称国际交往的典范。
2,对内的怀柔政策
宋朝建国后,内部危机也是重重,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还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属下黄袍加身,那么自然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员比例是失衡的,于是赵匡胤就对武将集体有意无意的压制,对于文官集体就注重保护和培养。例如,在中央重用赵普为宰相,将武将排除在国家决策之外。不仅如此,他还派遣文官去到各个地方担任藩镇的眼线,帮助中央控制地方的不安分因素。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在太庙前面立碑发誓,不杀大臣,这里的大臣没有区分文武,就意味着赵匡胤对大臣都是一视同仁,这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怀柔,给予大臣恩惠,让他们支持帮助宋朝,呕心沥血地服务历代君主。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历朝历代诛杀功臣的习惯,是值得赞扬的行为。所以当后周被篡位后,宰相及其他官员都能够保全性命。再有,节度使孙行友不满意赵匡胤冷落他,于是“乃缮治甲兵,将弃其孥,还据山寨以叛”但是赵匡胤也只是废黜其节钺,没有杀他。
宋太宗亦是如此,不但能够宽恕劝谏的大臣,还能够礼遇自己的敌军败将,对于自己手底下作战失败的将军也是免罪。
总而言之,宋朝一脉相传的就是这种怀柔政策,确实拉拢了很多人真心实意为宋朝办事,也换取了多年的安逸,要不然怎么说宋朝是最富裕的朝代?但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士兵都在怀柔政策中失去了作战的念头和野心。
二,为什么“怀柔政策”大行其道代表宋朝特色的怀柔为什么能够根深蒂固数百年?这恐怕得从他们西区的教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说起。
1,对于历朝历代灭亡的总结
一个朝代的建立当然是建立在上一个朝代的废墟之上,汉承秦制,并且有所超脱,那么宋朝的建立自然是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加之改变。在借鉴了前面几代的亡国和五代十国的攻伐不断之后,宋朝君臣意识到,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防患于未然就让宋超确定了怀柔的基本国策,注重维护秩序和长治久安,正如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北宋北伐失败以后,就开始固步自封注重内部的发展和调整,从进去变成了守成,稳固现有的安宁就成了历代统治者遵循的祖宗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在面临重大军事行动之时都会选择议和,这就是怀柔政策的根本体现,他们只追求稳定的统治。这是对于前代的总结和自我的反思,带给了统治者新的想法和思路,还有就是现实的实践。
2,重文抑武体现的就是“柔”的核心 中国古代奉行的是阴阳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朝堂之上自然武为阳,文为阴,一文一武,一刚一柔,文武并济才是治国之道。
但是宋朝在收兵权和崇文抑武方针的进行下,文官群体大行其道,士大夫成为了朝廷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古代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是反对战争,希望仁政的夫子,所以整个北宋朝廷的风气就变得偏向于柔和,制约了尚武风气的蔓延,这就让军功集团成为了泡影,人们不再想杀敌立功,而是 科举做一名文官,这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偏向于文弱,摆脱了积极进取、崇尚武事、开疆扩土的思维,整个国家都变得较为内向,使得国家的政策就出于保守,同时也荒废了武事,武力不兴还没有进取之心, 怀柔的政策,委曲求全。
3,儒家思想的主导
自汉朝以后,无论哪个朝代立国,儒家的思想必然是指导思想,宋朝出于百姓的目的大力扶植儒家文化,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家文人追求“仁政”“中庸”,反对,人人都心怀天下惦记黎民苍生,这些思想也融入到了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之中追求“王道”而非“霸道”,慢慢的,整个国家的追求就会慢慢的夫子化,出现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不就是赔个款割个地嘛这样的思维,怀柔政策也就越来越兴盛了。
北宋中期还盛行经筵制度,帝王也要深度研究儒家经典,这就使得君臣相通,范祖禹所说: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年,以尧舜为师法,待儒臣以宾友。”钦宗 : “祖宗涵养士类垂二百年,教以礼乐,风以诗书,班爵以贵之,制禄以富之,于士无负。” 理宗“祖宗以仁立国,朕当以仁守之。”,因此,在儒家的推波助澜之下,怀柔政策越来越巩固,越来越盛行。
总结:宋朝虽然说一直以投降而被人们诟病,但是在其怀柔政策下,宋朝所受到战争巨大破坏的记载几乎是没有的,总体上还是保持着和平的状态,这对比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来讲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怀柔政策在保持内部和平上还是十分有功劳的。
但是,过度依赖怀柔政策就会导致宋朝后期的灭亡事件发生,一味地退让并不见得是好事,所以刚柔并济才是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