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由来(汉堡由来的小故事)

汉堡简史

虎嗅注:汉堡为何会受到追捧?本文作者从汉堡的起源——1890年始,梳理了有关汉堡在美国的发展史。本文转载自界面,作者:丁晓蕾。虎嗅有删节。

美国人的国民食物

说起汉堡这种食物,还要从它的家乡美国说起。可能没有比汉堡更“美式”的食物了。两片面包加着热乎乎的碎牛肉饼和融化的芝士,再配上薯条,是几乎每个美国人都魂牵梦绕的“Comfort Food”。

跟美国的历史一样,汉堡的历史也并不长。如果把汉堡看成是一种三明治的变体,去询问三明治的起源,则可以上溯到18世纪的英国。以德国为首的欧洲,也流行着一种牛肉剁碎调味后煎烤熟的牛肉饼“汉堡牛排”(Hamburg Steak),这两种食物都在1870年以前就传入了美国,但真的被结合起来形成牛肉汉堡,就要到20年后了。

1890年代,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随之出现大批工人,工人家住的远,不可能回家吃中饭和晚饭,于是工厂附近出现了很多小餐车以满足工人的需求。一开始,最受欢迎的食物是香肠,后来又出现了汉堡牛排,但当时汉堡牛排还要用刀叉来吃,对围站在小摊边上的工人来说很不现实,于是用面包夹着汉堡牛排的吃法就出现了,谁是最早的发明者已不可考,但这种有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站着就能方便的饱餐一顿的食物,迅速在美国全国流传开来,成了工厂工人填饱肚子的最佳选择——这种食物当时被称作“汉堡牛排三明治”。

时间进入20世纪,这种好吃便宜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开始出现在一些餐厅的菜单上,也有一些美食书开始介绍汉堡三明治的做法,但真正的成为美国人尽皆知的普及食物,则是192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城市里的每个街头,都会有不只一家小摊在贩售汉堡。但负面新闻随之而来,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益滥竽充数,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小贩们四处设摊妨碍了城市交通,于是政府出台了各种限制小贩的法案,汉堡小贩的黄金时代终结了,汉堡没有因此消失,而是登堂入室,开始成为格式轻型餐厅、咖啡馆、汽车餐厅的必备餐单。

White Castle 是美国第一家开始连锁经营的汉堡快餐店,在它的带领下,美国涌现出很多连锁汉堡品牌。

二战期间,因为食物短缺,炸薯条成为受欢迎的食物,进入了汉堡店的常设菜单,但因为热油危及员工安全,在战后薯条一度从汉堡店消失,直到 1950 年技术成熟后才再次出现(奶昔也是如此,是技术发展后才成为固定菜单的)。二战后,拥有了汽车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逃离犯罪率高和拥挤的城市,拥抱郊区生活,汉堡店失去了主力客源,成为流浪汉和犯罪者的“天堂”。市区的汉堡店衰弱了。

White Castle 白城堡的“小汉堡”,其实是保持了汉堡最初的样子

终于轮到麦当劳登场。作为战后最重要的汉堡连锁店,由麦当劳兄弟的开办的第一家快餐店开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一个郊区家庭社区。

兄弟二人对当时的汉堡店结构做了重要的改革,他们把餐具换成一次性的纸和塑料制品,把制作过程流水线化,使得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以应对战后劳工短缺的情况。他们还设计了奶昔设备,统一汉堡配料,简化菜单,并且不设室内座位,客人买单后直接在自己的车里用餐。

这家餐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始开发特许经营模式,并且启发了当时很多从业者。

麦当劳兄弟在1955年把全国特许经营的销售权卖给了雷·克拉克,他在1955年创建了麦当劳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这也被看成是当代麦当劳公司的起点,写在了麦当劳的官网上。截至2016年底,麦当劳在全球拥有3700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汉堡连锁品牌中独特的存在——In-N-Out Burger 也是在这一时期的加州成立的,第一家始于1948年,但是创始人选择了与麦当劳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出售经营权,而是坚持自主经营,直到今天,In-N-Out Burger 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在美国有300多家门店,以员工福利好,食物便宜且美味而长期拥有忠实的顾客群。在 Shake Shack 出现以前,In-N-Out Burger 一直是美国连锁汉堡店中最接近当下“精品汉堡”概念的品牌,它所用的食材都是当地采购,以保证新鲜和优质,牛肉饼也是现场烹饪,尽管菜单上只有三中汉堡,但它的“隐藏菜单”允许客人自主搭配和组合自己的汉堡。

汉堡的阶级分化

汉堡在全球饮食图景中的上升趋势,与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有关系,它随着麦当劳这样的大型连锁店在世界各地普及,又随着美国本土的饮食文化升级而随之升级。

整个过程中,各色人物都参与其中,有快餐厨师,也有顶级大厨,有街头摊贩,也有产业领袖;有家庭饭馆,也有跨国餐饮集团。

进入2000年后,美国的汉堡店开始大规模“升级”,如果要追溯这股风潮的起点,人们的目光会从汉堡的源头西海岸,东移向城市结构更紧凑,“白领”“精英”更多的纽约。 其实,人们公认的第一只“精品汉堡”,就出现在1950年代纽约著名的 21 俱乐部里。当市售汉堡均价不过十美分时,这家餐厅供应一种售价2.75美元的汉堡(约等于今天的35美元)。

到底是谁引领了21世纪的汉堡精品浪潮,人们颇有争议,但 Shake Shack 无疑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始于2004年,创始人Danny Meyer 用更新鲜的牛肉,新鲜厚切的薯条,“水泥混凝土”般稠厚的奶昔,以及相对而言比较清新外观设计,使得即使其定价高于一般连锁快餐店的汉堡,也迅速赢得了高收入白领和文艺青年的心。

Shake Shack 的金属托盘让它少了几分快餐的“塑料感”

与此同时,许多独立的汉堡店和牛排馆,都开始研发和推出特色汉堡,他们用顶级牛排的部位和高级的牛肉品种(比如安格斯牛、和牛)做肉馅,再创新的搭配诸如鹅肝、松露、牛肝菌等贵家食材,一个售价20美元甚至更贵的汉堡,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与此同时,连锁快餐汉堡店的日子变得难过起来,背着“垃圾食品”的恶名,大型连锁品牌被各类纪录片、健康组织“围追堵截”,疯牛病的蔓延更是一次重大打击。

汉堡背负了高热量的“原罪”。但其实汉堡本身并不“垃圾”,组成一只汉堡的无非是牛肉馅、芝士、面包和一些蔬菜,分别为人体提供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是营养挺全面的一餐,也是满足感的主要来源。最大的问题出在这些成分的比例,与健康膳食的需要的比例差之千里。但如果你在一天中的其他几餐里补上更多的蔬菜,那其实吃一个汉堡并不会让你立刻患上肥胖症。

除了汉堡本身的营养比例,很多快餐店为了追求口味,可以加入更多的脂肪和盐,以弥补全熟牛肉饼带来的口味缺陷;有些则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廉价的原材料制作面包和各种配菜。很多餐厅搭配套餐是含糖碳酸饮料和薯条,更咸的汉堡意味着摄入更多糖分。

廉价、易得,再加上以令人上瘾的高热量高糖分换来的美味度,长期摄入这样的食物,影响身体健康是不可避免的。

但美国人还是无法割舍对汉堡的爱,以纽约精英为代表的高收入人群选择吃得少、吃得好。对许多人,尤其是有健身习惯和瘦身需求的群体来说,比钱更需要精打细算的是自己消耗的卡路里,比起在普通的连锁店随随便便的吃掉500卡,他们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吃更好的美食级汉堡,哪怕这样的汉堡卡路里更高,但却也能换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味觉享受。

Shake Shack 还在2017年出了一本书,详细记录了品牌的发展,还分享了特色产品的食谱升级后的汉堡美味度也得到了提升,迅速在各国流行起来。

进入2010年,欧洲、日本都掀起了精品汉堡热,对各国餐厅的厨师来说,汉堡制作难度低,人气高,食材都是现成的,还能消耗掉那些无法作为牛排上桌的牛肉边角料,何乐而不为?

汉堡简史

虎嗅注:汉堡为何会受到追捧?本文作者从汉堡的起源——1890年始,梳理了有关汉堡在美国的发展史。本文转载自界面,作者:丁晓蕾。虎嗅有删节。

美国人的国民食物

说起汉堡这种食物,还要从它的家乡美国说起。可能没有比汉堡更“美式”的食物了。两片面包加着热乎乎的碎牛肉饼和融化的芝士,再配上薯条,是几乎每个美国人都魂牵梦绕的“Comfort Food”。

跟美国的历史一样,汉堡的历史也并不长。如果把汉堡看成是一种三明治的变体,去询问三明治的起源,则可以上溯到18世纪的英国。以德国为首的欧洲,也流行着一种牛肉剁碎调味后煎烤熟的牛肉饼“汉堡牛排”(Hamburg Steak),这两种食物都在1870年以前就传入了美国,但真的被结合起来形成牛肉汉堡,就要到20年后了。

1890年代,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随之出现大批工人,工人家住的远,不可能回家吃中饭和晚饭,于是工厂附近出现了很多小餐车以满足工人的需求。一开始,最受欢迎的食物是香肠,后来又出现了汉堡牛排,但当时汉堡牛排还要用刀叉来吃,对围站在小摊边上的工人来说很不现实,于是用面包夹着汉堡牛排的吃法就出现了,谁是最早的发明者已不可考,但这种有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站着就能方便的饱餐一顿的食物,迅速在美国全国流传开来,成了工厂工人填饱肚子的最佳选择——这种食物当时被称作“汉堡牛排三明治”。

时间进入20世纪,这种好吃便宜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开始出现在一些餐厅的菜单上,也有一些美食书开始介绍汉堡三明治的做法,但真正的成为美国人尽皆知的普及食物,则是192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城市里的每个街头,都会有不只一家小摊在贩售汉堡。但负面新闻随之而来,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益滥竽充数,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小贩们四处设摊妨碍了城市交通,于是政府出台了各种限制小贩的法案,汉堡小贩的黄金时代终结了,汉堡没有因此消失,而是登堂入室,开始成为格式轻型餐厅、咖啡馆、汽车餐厅的必备餐单。

White Castle 是美国第一家开始连锁经营的汉堡快餐店,在它的带领下,美国涌现出很多连锁汉堡品牌。

二战期间,因为食物短缺,炸薯条成为受欢迎的食物,进入了汉堡店的常设菜单,但因为热油危及员工安全,在战后薯条一度从汉堡店消失,直到 1950 年技术成熟后才再次出现(奶昔也是如此,是技术发展后才成为固定菜单的)。二战后,拥有了汽车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逃离犯罪率高和拥挤的城市,拥抱郊区生活,汉堡店失去了主力客源,成为流浪汉和犯罪者的“天堂”。市区的汉堡店衰弱了。

White Castle 白城堡的“小汉堡”,其实是保持了汉堡最初的样子

终于轮到麦当劳登场。作为战后最重要的汉堡连锁店,由麦当劳兄弟的开办的第一家快餐店开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一个郊区家庭社区。

兄弟二人对当时的汉堡店结构做了重要的改革,他们把餐具换成一次性的纸和塑料制品,把制作过程流水线化,使得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以应对战后劳工短缺的情况。他们还设计了奶昔设备,统一汉堡配料,简化菜单,并且不设室内座位,客人买单后直接在自己的车里用餐。

这家餐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始开发特许经营模式,并且启发了当时很多从业者。

麦当劳兄弟在1955年把全国特许经营的销售权卖给了雷·克拉克,他在1955年创建了麦当劳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这也被看成是当代麦当劳公司的起点,写在了麦当劳的官网上。截至2016年底,麦当劳在全球拥有3700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汉堡连锁品牌中独特的存在——In-N-Out Burger 也是在这一时期的加州成立的,第一家始于1948年,但是创始人选择了与麦当劳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出售经营权,而是坚持自主经营,直到今天,In-N-Out Burger 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在美国有300多家门店,以员工福利好,食物便宜且美味而长期拥有忠实的顾客群。在 Shake Shack 出现以前,In-N-Out Burger 一直是美国连锁汉堡店中最接近当下“精品汉堡”概念的品牌,它所用的食材都是当地采购,以保证新鲜和优质,牛肉饼也是现场烹饪,尽管菜单上只有三中汉堡,但它的“隐藏菜单”允许客人自主搭配和组合自己的汉堡。

汉堡的阶级分化

汉堡在全球饮食图景中的上升趋势,与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有关系,它随着麦当劳这样的大型连锁店在世界各地普及,又随着美国本土的饮食文化升级而随之升级。

整个过程中,各色人物都参与其中,有快餐厨师,也有顶级大厨,有街头摊贩,也有产业领袖;有家庭饭馆,也有跨国餐饮集团。

进入2000年后,美国的汉堡店开始大规模“升级”,如果要追溯这股风潮的起点,人们的目光会从汉堡的源头西海岸,东移向城市结构更紧凑,“白领”“精英”更多的纽约。 其实,人们公认的第一只“精品汉堡”,就出现在1950年代纽约著名的 21 俱乐部里。当市售汉堡均价不过十美分时,这家餐厅供应一种售价2.75美元的汉堡(约等于今天的35美元)。

到底是谁引领了21世纪的汉堡精品浪潮,人们颇有争议,但 Shake Shack 无疑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始于2004年,创始人Danny Meyer 用更新鲜的牛肉,新鲜厚切的薯条,“水泥混凝土”般稠厚的奶昔,以及相对而言比较清新外观设计,使得即使其定价高于一般连锁快餐店的汉堡,也迅速赢得了高收入白领和文艺青年的心。

Shake Shack 的金属托盘让它少了几分快餐的“塑料感”

与此同时,许多独立的汉堡店和牛排馆,都开始研发和推出特色汉堡,他们用顶级牛排的部位和高级的牛肉品种(比如安格斯牛、和牛)做肉馅,再创新的搭配诸如鹅肝、松露、牛肝菌等贵家食材,一个售价20美元甚至更贵的汉堡,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与此同时,连锁快餐汉堡店的日子变得难过起来,背着“垃圾食品”的恶名,大型连锁品牌被各类纪录片、健康组织“围追堵截”,疯牛病的蔓延更是一次重大打击。

汉堡背负了高热量的“原罪”。但其实汉堡本身并不“垃圾”,组成一只汉堡的无非是牛肉馅、芝士、面包和一些蔬菜,分别为人体提供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是营养挺全面的一餐,也是满足感的主要来源。最大的问题出在这些成分的比例,与健康膳食的需要的比例差之千里。但如果你在一天中的其他几餐里补上更多的蔬菜,那其实吃一个汉堡并不会让你立刻患上肥胖症。

除了汉堡本身的营养比例,很多快餐店为了追求口味,可以加入更多的脂肪和盐,以弥补全熟牛肉饼带来的口味缺陷;有些则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廉价的原材料制作面包和各种配菜。很多餐厅搭配套餐是含糖碳酸饮料和薯条,更咸的汉堡意味着摄入更多糖分。

廉价、易得,再加上以令人上瘾的高热量高糖分换来的美味度,长期摄入这样的食物,影响身体健康是不可避免的。

但美国人还是无法割舍对汉堡的爱,以纽约精英为代表的高收入人群选择吃得少、吃得好。对许多人,尤其是有健身习惯和瘦身需求的群体来说,比钱更需要精打细算的是自己消耗的卡路里,比起在普通的连锁店随随便便的吃掉500卡,他们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吃更好的美食级汉堡,哪怕这样的汉堡卡路里更高,但却也能换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味觉享受。

Shake Shack 还在2017年出了一本书,详细记录了品牌的发展,还分享了特色产品的食谱升级后的汉堡美味度也得到了提升,迅速在各国流行起来。

进入2010年,欧洲、日本都掀起了精品汉堡热,对各国餐厅的厨师来说,汉堡制作难度低,人气高,食材都是现成的,还能消耗掉那些无法作为牛排上桌的牛肉边角料,何乐而不为?

朝三暮四、牛郎织女,你会用地道英语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吗?

朝三暮四、牛郎织女、造化弄人、过年的由来……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成语、故事,要怎么用英语来讲述?

优美的中国故事,也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的中国故事,经过好莱坞的重新演绎,不仅受到欧美观众的青睐,也让中国观众感到似曾相识又惊艳新奇——原来,中国故事也可以讲得这么世界。学习英语、融入世界的同时,也需要知道自己文化的“跟”在哪。

活动现场

8月25日,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英语读物——《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新书发布会在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召开,以“全球思维•中国故事”为主题,爱乐奇执行副总裁兼董事Andrew Shewbart(唐威廉)、知名教育专栏作家楼夷、资深教育媒体人吴慧雯、本书责任编辑顾晓清四位嘉宾汇聚一堂,就全球思维、分级阅读及英语学习等话题展开对谈。

活动现场

《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爱乐奇共同开发,唐威廉谈道,现在中国孩子都有学习英语的需求,但是现在国内很多学习材料内容都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土壤,这并不利于孩子学习并理解英语。

唐威廉说,如今中国家长对于英文故事书越来越重视,他们给孩子看原版书,听英文歌,去国外参加夏令营,或者带孩子过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希望能把语言融会贯通。但这样是否就有用呢?“创造一个英文环境当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语言需要融合在学习者本身的生活中。‘磨耳朵’的先决条件,即内容是孩子可以理解的,为欧美市场出版的英文读物恰恰离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太远。”

“比如,中国孩子每天早饭吃着包子、油条、馒头、荷包蛋,但是学的英语却是hamburger(汉堡包)、cereal(燕麦)。中国孩子周末去游乐场玩,而欧美英语教材里的孩子们每周去church(教堂)。一年里,中国孩子更熟悉的是腊八粥、粽子、赛龙舟和拿红包。所以我们想开发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英语读物,贴近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中国孩子在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化中养成全球思维。”唐威廉说。

“从零基础到能够流畅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需要多久?”教育专栏作家楼夷向现场的家长、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现场家长们回答均在2、3年之上,而楼夷给出了令人吃惊的答案“一个月”。

这个时间是楼夷女儿的亲身经历,楼夷在美国交流访问期间,送女儿上幼儿园,“我女儿一点英文都不懂,因为不能和同学交流很痛苦,每天都要哭着送她去幼儿园。但是一个月之后,她能够自然听、说,与同学交流无障碍。这个经历给我的感悟很大,小朋友的潜力是无限的。《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每篇都配套了音频,听故事对孩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些故事小朋友大多都知道内容,孩子能听懂20%,就能猜到50%的内容,能听懂50%,就知道100%的内容,这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听、说是第一步。”

《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

为什么要用英语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楼夷认为,对于中国孩子,学习英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会一门外语,而是为了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有效传递自己的声音。而第一步,就是从了解全球思维、了解全球性的语言开始,从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开始。

资深教育媒体人吴慧雯提出了“文化源代码”的观点。在她看来,无论是中国的故事还是外国的故事,从本源上看讲的是同样的事情。比如英语中有“friendship”,中文中有“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这个简短的成语中,包含的是中国的历史、友谊观念,以及中国人怎样立身,本质上也是思考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阻碍人的从来不是语言,而是思维。‘跨文化理解力’是中国孩子走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其本质是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这些源代码,就在我们的成语故事及更多的传统文化当中。用英语去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也会在碰撞的过程中发现相通性,在世界环境中找到中国思维的源代码。”吴慧雯说。

《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由前迪士尼全球制作人和迪士尼教育部门创始人梅琳达•莉莉•汤普森领导的华裔美国作家团队创作,以地道的英语、生动的写作诠释中国传统故事。丛书共包括75个故事、100集音频,讲述中国的节日、成语、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每个故事配有原创插画、故事背景、词汇扩展、配套课后趣味问答等内容,同时每个故事都配有原汁原味的英文朗诵音频,方便读者收听音频故事,同时锻炼阅读和听力。《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共16册,由贴近小读者兴趣的成语、传说、远古故事三大类构成,具体分为远古时代的动物、远古时代的魔力、夏秋节日、冬春节日、无巧不成书、英雄出少年、仁者见仁、知者不惑、情比金坚、女儿当自强、误人误己、皆大欢喜、造化弄人、人生真谛、大智若愚、才智双全等。

16本书根据阅读难度分为三个等级:G1(美国小学一年级)、G2(美国小学二年级)、G3(美国小学三年级),蓝思指数从420L到660L不等,适合中国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读者。这也是中国第一套带有蓝思指数的英文版传统中国故事。

本套丛书的责任编辑顾晓清介绍,为了将故事、教育、艺术相结合,《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组建了一支全球化的专家团队。过去的一年间,来自全球七个国家的三十多位专家,通过互联网来合作,跨越了语言、时差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小朋友献上了这套有声有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暑期档美食动画,为何不约而同选择“包子”?

今年暑期档,先后有两部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角的内地动画片《吃货宇宙》和《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后文简称为《美食大冒险》)上映,虽然在造型设计和动画技术上都显示出较高水准,但同样都在叙事上有所欠缺,其口碑和票房成绩均很不理想。前者6月16日上映,票房485.7万,豆瓣评分6.1分,后者刚上映4天,票房不到500万。

唯一的影片美食元素亮点是《超人总动员2》中贴片的动画短片《包宝宝》,通过一个“包子”的诞生,用充满视听想象力又触及现实“亲子”的情感困境赢得了豆瓣评分7.1的高分。

同样作为以“美食”为卖点的几部影片,为何表现差异如此之大?其失败和成功之处作何比较?

同时,新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动画片《吃货宇宙》和《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的导演陈廖宇和孙海鹏,听他们聊以美食为主角的创意由来。

为什么选择饺子和包子?

它们是中国人日常最熟悉的食物

《吃货宇宙》导演陈廖宇觉得,面食是食品里面相对有造型的食材,样子比较独立,比较适合做成人物造型。而面食里中国人日常最熟悉的就是饺子, “如果找一个中国美食符号,应该非饺子莫属。”陈廖宇是南方人,来北京之后,他发现每次和北京朋友在饭馆吃饺子的时候,不能夸这家的饺子好吃,“你一旦当着北京人的面儿夸这个饺子不错,北京朋友接下来的话肯定是让你去他家吃他妈包的饺子,这儿的饺子都不行。”在陈廖宇看来,饺子已经超越了美食范畴,成为一个精神意义的食品。

选了饺子之后,还要选一个和它搭戏的美食,陈廖宇自然就想到了包子。“因为包子也是生活别普及的面食。每天早上起来大部分是吃包子,有时候在外面凑合吃一点也会吃包子。”经历不断地完善创意,选定的角色原型又增加了面条、油条、麻花、方便面、法棍、比萨、汉堡等,还创立了“面粉星球”的世界观。

2007年左右,孙海鹏导演刚刚进入动画行业几年,想总结一下做一部动画短片,“当时策划了不少题材的短片,比如武侠的、科幻的,但是我发觉一个人是没法做一部短片的,工作量很大,角色、场景特别复杂。”他就选择了相对容易操作的,开始做视觉模型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包子的角色,加了眼睛和嘴巴, “至少这个形式目前还没有人看到过,”开始就做了一系列“包强”短片,让包子开演唱会,还有让包子模仿《精武英雄》中陈真踢馆的那段,去打寿司,放在网上之后有挺多人喜欢。之后又丰富了角色拍成了动画剧集《美食大冒险》,同名电影也于近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有没有请美食专家做指导?

影片中食物并不是一道菜,只是用其元素进行创作

陈廖宇表示,这个事情还真有想过,但是由于制片周期的原因,没有请真正的美食专家来。接下来再做第二部动画作品的时候,他表示会请一些美食专家做指导,并且他已经让两个主创人员去学做包子了,“电影中不一定要展现包子是怎么做的,但是如果你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做表面的东西也不可能把它表现好的。”总结起这部动画电影,陈廖宇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做美食更多的是去借用美食的一些外形和显而易见的特性,但是对美食本身的了解,功课做得还不是很够。”他给主创的标准是,当做完这部电影之后,主创对于美食所具备的知识,应该比一般人多,这样才有可能把美食表现得更好。

在设计美食造型时,孙海鹏没有专门请过美食专家,因为电影只是用食物元素进行创作,并没有真正把它做成一盘菜。但主创们跟一些专业人士沟通过,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关于面包的造型设计,剧组专门找到广州最好的面包店,观摩了他们制作面包的过程,也去采购了很多东西。“因为有些细节仅凭记忆是不行的,跟真实的食物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得弄清楚面包上为什么会有很多气孔?烤出来之后面包表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纹理?”还有五花肉的造型设计,虽然对这个食材很熟悉,但刚开始做出来的时候像塑料,主创们买了各种各样的五花肉、腊肉、火腿去研究,一直找到最合适的质感。

孙海鹏并没有严格按照食物的摆拍去做场景,“因为很容易让人觉得腻,觉得整部90分钟的电影看下来都是微缩景观。”所以在美食的布局上稍微做了些修改。让食物的形状第一眼看上去还是偏向自然界的东西,比如有些树其实是西兰花做的,有些石头就像肉,地上看着花花绿绿的草,仔细一看原来是葱姜末。

食物角色设计怎样的造型?

要让观众识别出又要有趣

在设计《吃货宇宙》美食造型时,导演陈廖宇定了两个原则:一是要让观众识别出是什么美食,二是能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趣味。在所有美食角色中,属饺子和包子的造型最花心思,这也是令导演陈廖宇最自信的两个角色。

饺子本身造型感就很漂亮,并且还有花边,陈廖宇就设定饺子为女孩,“花边就相当于她的发型,身材纤巧。”而相对应的包子就是胖胖的憨厚的男孩。陈廖宇说,其实从专业动画的角度来说,这两个角色的造型不是按照一个法则做的,“饺子是一个饺子的脑袋、小女孩的身体。按照这个造型法则,包子应该是一个包子的脑袋,小男孩的身体,这样他俩看起来才能是一套的。”陈廖宇最初的时候也这么设计过,让包子顶在一个男孩的脑袋上面,但最后发现包子的造型就没意思了,没有矮矮胖胖的感觉。设计团队里有人灵机一动,包子出来的时候永远跟屉在一块,“屉就相当于他的裤子,然后包子两只手没事儿就得提着裤子,等于是他性格的外化,趣味性也就出来了。”所以,最后陈廖宇就打破了动画规则,“只要适合,天生的形状给我们什么灵感,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设计。”

有的美食形象天生就特别像人的身体,比如油条本来就是两根棍儿,“你再给他画两条腿就太奇怪了,但是烧卖只有长两条腿才舒服。”陈廖宇的设计理念是怎么合适怎么来。很多做动画的人在设计面条造型的时候,习惯性想到的是给它画一个人的身体,面条只是一个发型。在陈廖宇看来,这是错误的设计,“当面条只是人的头发的时候,你看到一个卡通人物,未必会想到这是面条,你就会觉得一个人的发型是这样的。”而在《吃货宇宙》中,面条有两种造型,一种是生的挂面,保持挂面的纸包装,呈现出一桶的效果;另一种是煮熟的长寿面,在碗里头呈现出面条的肌理和用料形式,用黄瓜片弄出一张脸的效果来。

《美食大冒险》中包子包强的造型看上去最简单,但导演孙海鹏却觉得这个造型是最麻烦的一个,其他角色会有一些复杂的造型,或者身上装饰比较多,但包强没有,除了穿着裤子和鞋,几乎就是个包子。“反而这种看起来简单的造型是最难做的,只要稍微做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过于简单,因为它的身体上就是一双眼睛和嘴巴。”在之前短片中,包强没有胳膊、腿,也没有穿衣服,非常原始,后来就慢慢升级,做得更精致好看了一些,在包强这个造型的眼睛大小、形状,包括嘴巴和牙齿这些细节上,孙海鹏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调整。

寿司在片中的形象是日本武士,最开始选择这个美食的时候,孙海鹏还试过刺身、手握寿司,但发现都不太合适,最后就想到了军舰寿司,在外面还裹了一层海苔皮,“我发现这个造型挺容易做成人的形状,加上手和脚不会那么违和,所以就拿着军舰寿司去练习。”之前,孙海鹏做过蒙面的军舰寿司,没有嘴,只露出眼睛,后来又给它加了一身武士的衣服,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日本武士的样子。孙海鹏说,军舰寿司还有个有趣的地方,身上可以放很多装饰,电影中出现了两个寿司造型,一个寿司的头上放的是三文鱼子,另一个寿司头上放的是虾,“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性格也不一样。”

如何为这些美食设定世界观?

食物的地位就和人类一样

《吃货宇宙》故事发生在一个以传统食物为主角的吃货宇宙,这里散布着诸如面粉星球、大米星球等不同食物组成的世界。导演陈廖宇说,大部分关于美食的动画电影,食物还是在人的世界里,视角还是从人类出发,食物就相当于动物一样。但是《吃货宇宙》的世界观里没有人类。其实,最开始陈廖宇在构造世界观的时候,也有过一版出现人类的设计。但是当一个饺子和一个真人拉着手走在一起的时候,画面看起来就很别扭,“因为所有的食品最终的归宿是被我们吃掉。我们怎么可以和一个饺子相处,感觉怪怪的。难道一个饺子的理想是端上盘子被我们吃掉?这好像也很变态。”所以,陈廖宇最后把人类屏蔽掉,形成一个平行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食物的地位就跟人类一样,只不过把食物拟人化。“我能想出来的角色都是在人类视角下面,它还是食品的身份。而我这个世界观是一个独立的,食品的内部的一个世界观。”

《美食大冒险》中的世界观和《吃货宇宙》很接近,也都是由食物构成的世界观,有包子、寿司、面条、馒头等,没有真人。但是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像猴子、青蛙、章鱼等的动物。对此,导演孙海鹏解释道,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片中的章鱼哥是被处理过的咸鱼,身体是红色的。而且它本身是不会游泳的,我们之前有一个梗,就是章鱼掉到水里竟然不会游泳。虽然它有点接近于人类,但实际上它又是食物。还有片中的猴子实际上是棉花糖,沼泽里的青蛙,其实是豆干做的一个类似青蛙的食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2/1697207572362152.html
上一篇:梓五行属性(梓五行属性属什么)
下一篇:女君子(女君子的意思是什么)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