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钱和二两粮票
昨日在超市闲逛,忽然看见儿时最爱吃老式面包,欣喜若狂地买了一袋。兴冲冲地拎着面包跑回家。可想而知,当天的晚饭自然是面包配饮料,一解对老式面包的怀旧之情。
提起老式面包,便想起粮票。粮票是50年代的产物,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控制经济的一个凭证,当时由于经济匮乏,又要让全国人民能吃饱饭,只能用这种票证经济,控制人们的购买欲望,所有的中国人都需要进行全国统一分配。在父辈的记忆中,不仅是粮票,包括布票、菜票、肥皂票、肉票等各式各样的票据占据了整个60、70年代的全部生活空间。追溯过去,又有多少辛酸可以用语言去描述呢?
很幸运,我出生在70年代,成长在80年代,对于刻板的计划经济时代不是印象很深,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强弩之末的粮票。那时候的粮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配到的,只有城镇户口的家庭才能按人按量供给。所以对那些后迁入市内的农业户来说,能拥有几斤粮票简直就是一种奢求。
上小学的时候,由于父母计划生育做的好,我家人口少,父母又都在企业上班,而且工作也还不错,所以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家境相对要殷实一些。每当我手里拿着汽水,嘴里嚼着面包的时候,迎来的都是同学们贪婪和羡慕的目光。嘴里虽然吃的是面包,但心里的那份骄傲却远远超出了一个面包的价值。
80年代,孩子能够买得起面包吃,在大多数人眼中,近乎是一种奢侈。所以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买不起面包。当时买面包需要,八分钱外加二两粮票。虽然我家还算过得去,但也不是可以任我随意妄为,满足我贪吃的私欲。所以能够常吃面包就成了我儿时最大的愿望。每当考试拿了双百,或是在大赛中获奖的时候。妈妈就会为我准备好八分钱和二两粮票,我飞一般地冲向小卖店。换取我朝思暮想的面包。
一次学校组织游园,我美美的事先准备好面包汽水,等待中午大吃一顿。班上新来了一位叫陈雪的同学,和我同组。中午,当我有些夸张地吃着,我引以为骄傲的面包时,却发现陈雪悄悄地避开了我们。出于好奇和责任(我当时是班上的班长)我悄悄跟在她后面想看看她究竟带的什么好吃的?她小心翼翼地从背包中掏了一块小得可怜的窝头(看似根本没蒸熟)。急急忙忙地把窝头吞进肚子。抬起头发现我正盯着她看。先是一怔,随后有些羞涩地低下了头。我有些忐忑慌忙拿出汽水塞给她,她极力地推脱,脸颊顿时绯红,我顺着风一样的溜回了队伍。
事后,我通过几个同学得知,她家是农业户口,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是精神病。她全部生活都要靠亲戚和邻居接济,连她的学费也是学校减免的。
她小小的年纪就要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担。由于生活窘迫,她经常是半饥半饱的过日子。现实是残酷的,这样一位同学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当时小,根本不明白什么社会,更不会去探究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根源。只知道她是我的同学,我应该帮助她。
我动用了我的权利,每天安排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家务。还经常从家中大包小包地往她家搬些日常用品。起初她还不好意思接受,时间长了也和我们成了好朋友。
一天下午,我们早早帮她做完家务。我郑重的向她们宣布。我今天请她们吃面包。(这是我在学校和区里文艺演出获奖的奖表表)大家听后立刻炸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要在哪家哪家买,然后到哪里哪里吃。最后经过大家一致决定,到附近最大一家商店,买面包。
我是攒了二次奖金的钱,虽然钱是够用,但粮票却是有限的。只有四两粮票,才够买两个面包。就算是两个面包,对当时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们欢呼雀跃,争相恐后地争着拿这两个宝贝。但所有的孩子谁都没有吃,一起把面包拿到陈雪家。因为这是我们私下达成的小协议,这是我们私下达成的协议,把她们梦寐以求的面包,送给陈雪母女俩。看着她们母女,一口一口咀嚼的面包,孩子们直咽口水。但我们惊奇的发现,陈雪母亲的眼里竟噙着泪花。
走出陈雪家,正好遇到区里比赛时的队友,她问我得了一等奖,家里奖励我什么好东西了?我不屑的告诉她,买了两个面包,送给陈雪了。她一听惊讶的说:你傻呀!一毛六分钱四两粮票,买俩面包给别人?回家你爸一定得打你乍乍一听我也害怕了毕竟毕竟还不是很富裕,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才38.6,这个月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四两粮票还让我给花了。
小毕毕竟毕竟是小孩,也不会撒谎。回家不一会,就傻了巴叽的嘟囔出来了。话刚出口,立即极紧张地望着父亲的脸,意外的是,父亲并没有生气,却让我把经过说一遍。当我说她们母女都哭了的时候,父亲竟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好孩子,你长大了。知道生活的艰辛还能懂得去帮助别人了,爸爸很欣慰。以后记住一句话:“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忠厚之人必多福报”。
第二天,爸爸下班的时候,竟然给我买了两个面包。一个是庆祝我比赛获奖,另外一个是奖励助人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将来我有钱了,一定要买好多好多的面包,让所有没吃过面包的同学都能吃到面包。
斗转星移,我一天天长大,多年的同学也在几次搬迁中失去了消息。随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粮食及各类市场的放开,证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粮票也成为了收藏品。用粮票购买面包的时代也同粮票的隐退而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儿时的梦想也伴随着面包和粮票的消逝而淡漠了。面包越做越精细,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高,而我对面包的渴望却越来越少。各式各样的面包摆在面前,反而却很少光顾了。
八分钱二两粮票买来的面包,是在一定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物质短缺的年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不在渴望购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食品,更不会因为缺少粮票而犯愁。有了钱,你可以统统把需要的物品抱回家。饭店里一盘盘的剩不再不再不再不再不再有人去捡盘底,全被当成垃圾丢掉。没有人还会想起当年没有粮票,上食堂连饭都不卖你。也没有人还会记起,当年的口粮得计算着吃,生怕吃了这顿没下顿。
几十年前的梦,我想曾经的同学们,一定不会再吃不起面包了,或许现在的他们,根本不屑去买面包吃。粮票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国家生活物资极大丰富。伟大祖国在蓬勃发展。
再次看到那种老式面包的时候,还是遮掩不住心中的那份狂喜。时代变了,心态变了,而面包却还是当年的那种面包,吃到嘴里还是那么香甜。老式面包不光是对面包的一种情怀,更是我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段追忆。八分钱二两粮票是我们儿时的一个梦!
《镜花缘》中的数学“缘”
本文为“第三届数学文化征文比赛《镜花缘》中的数学“缘”作者: 彭向阳作品编号:029《镜花缘》是一部可以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媲美的我国古典名著,也是一部融合了四大名著文字特色的名著,它里面有仙界冥间的传说,有国外游记的描述,有志士精忠报国的豪气,有民间医药单方,更有诗词歌赋。我更欣赏的是,它还有数学题目。想起书中的百花仙子,不仅仅貌美如花,还精通诗书礼易,更懂枯燥的数学,真是感叹这才是才女仙人。 第七十六回,廖熙春出的问题:“适值有人送了一盘鲜果,妹子按人分散,每人七个多一个,每人八个少十六个,诸位姐姐能算几个分几果么?”司徒娬儿道:“此是盈朒算法,极其容易:以七个、八个相减,余一个为法;多一个、少十六个相加,共十七个为实。法除实,为人数。这账‘一’为法,一归不须归,十七便是人数。以十七乘七个,得一百一十九个,加一个,是一百二十个。乃十七人分一百二十果。”按司徒娬儿的“盈朒算法”求解,按第一种方案分总共多1个果子、按第二种方案一共少16个果子,两种方案共相差1+16=17个;在这两种不同分法中,每个人有8-7=1个的出入.那么要有多少人才会有17个果子的出入呢?两种方案相差总数除以两种方案中每个人分得果子的相差数,就是分果的人数.
(人),17便是人数.根据第一种分配方案:
(个),119+1=120(个).原来是17人分120个果子.
古人把这种解法概括为一首歌诀:“算家欲知盈不足,两家互乘并为物,并盈不足为人实,分率相减余为法,法除物实为物价,法除人实人数目.”这首歌诀用今天的话说,则可概括为一个公式:(盈数+亏数)÷两种方案分配差=参与分配对象数.再根据参与分配对象数进一步算出被分配物品数.当然用现在的代数方法很容易理解.设x人分这盘鲜果,则7x+1=8x-16,解得x=17. 从而7x+1=120.
所以17个人分120个鲜果. 第七十九回,青钿指面前圆桌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兰芬同宝云要了一管尺,将对过一量,三尺二寸。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图1):画毕道:“此桌周围一丈○○四分八。”春辉看了道:“闻得古法‘径一周三’,是么?”兰芬道:“古法不准。今定‘径一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甚精。只用‘三一四’三个大数算的。”春辉道:“若将此桌改做方桌,可得多长、多宽?”兰芬道:“此用圆内容方算,每边二尺二寸六分。”图1的“铺地锦”,实质就是图2的现代竖式乘法。从图中可以看出,“铺地锦”是在一个大的长方形里面,画了些纵横格子线,还画了连结方格对角的斜线,形状有点儿像铺在房间里的地毯,所以形象地叫做“铺地锦”。对比“铺地锦”和竖式乘法,发现实际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竖式中的被乘数和乘数,在“铺地锦”图里,分别写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右边和上边。大长方形的4条边中,右边的和上面的两条,相当于乘法竖式里的第一道横线。在竖式里,先暂时撇开小数点不管,用乘数的各位数字2和3分别去乘被乘数314,得到的628和942,两次乘得的数各占一行。所得的两行,错开右面一位,然后上下对齐相加。在“铺地锦”图中,大长方形里面竖的两排格子,自上而下,顺次写着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得到的6、2、8和9、3、12,这些数字与数字的乘积,每个数字各占一格(进位的数字写在相邻的右上格)。所乘得的这些格子里的数字,纵横对齐排列,把每条对角斜线的全部数字相加,加得的和写在长方形外面。在“铺地锦”里,左边竖排3格斜线上面的3个“一”,实际是乘或者加时进位进上来的“1”。竖式里的最后得数10.048,在“铺地锦”图里,是在大长方形边框的左边和下面,从左上往下,再往右(即从左上角按逆时针循序),连起来读。大长方形的左面一条边和下面一条边,相当于竖式的第二条横线。画完了“铺地锦”图,相当于写完了乘法竖式。也就是说,这个圆桌半径是1.6尺,取圆周率为3.14,求得周长为10.048尺。要将它改成方桌,即这个圆的内接正方形,边长为
尺。这一步兰芬没有说出过程。
第七十九回,宝云指桌上一套金杯道:“此杯大小九个,我用金一百二十六两打的,姊姊能算大小各重多少么?”兰芬道:“此是‘差分法’。法当用九个加一个是十个,九与十相乘,共是九十个,折半四十五个,作四十五分算;用‘四归五除’除一百二十六两,得二两八钱,此第九小杯,其重如此。”因从丫鬟带的小算袋内取出二、八两筹摆下,用笔开出,大杯重二十五两二钱、次重二十二两四钱、三重十九两六钱、四重十六两八钱、五重十四两、六重十一两二钱、七重八两四钱、八重五两六钱。宝云看那两筹,只见写着:二筹│①①①①①○○○○││⑧⑥④②○⑧⑥④②│八筹│⑦⑥⑤④④③②①○││②④⑥⑧○②④⑥⑧│宝云道:“据这二筹,自然是一二如二,至二九一十八;那八筹是一八如八,至八九七十二了。但姊姊何以一望就知各杯轻重呢?”兰芬道:“刚才我用四归五除,得了小杯二两八钱数目,所以将二、八两筹一看就知了。你看第一行‘二八’两字,岂非末尾小杯斤重么?第九行‘二五二’就是头一个大杯。其余七杯计重若干,都明明白白写在上面。”宝云道:“第九行是‘一八七二’,怎么说是‘二五二’呢?”兰芬道:“凡两半圈上下相合,仍算一圈,即如第九行中间‘八七’二字,凑起来是‘一五’之数,把‘一’归在上面一圈,岂非‘二五二’么。”宝云点头道:“我见算书中差分法,有递减,倍减、三七、四六等名,纷纷不一,何能及得这个明白了当。筹算之精,即此可见。”看不懂吧,用现代汉语就是:宝云指桌上一套金杯对各位才女说道:“此杯大小一共9个,我用了126两金子请工匠打造的,这些杯子的重量按由小到大顺序成倍递增。姐姐能算出杯子大小各重多少么?”兰芬道:“这是‘差分法’。方法是用9个加1个是10个,9与10相乘,共是90个,折半45个,作45份算;用126÷45=2.8(两),就是二两八钱(1两=10钱),此第九小杯,其重如此。”随即从丫环带的小算袋内取出两个算筹摆下,用笔写出,大杯重二十五两二钱、第二个杯子重二十二两四钱、第三个杯子重十九两六钱、第四个杯子重十六两八钱、第五个北重十四两、第六个杯子重十一两二钱、第七个杯子重八两四钱、第八个杯子重五两六钱。宝云看了,很觉惊奇,问道:“姐姐何以一望就知各杯轻重呢?”其实米兰芬这样想的:这9个杯子的重量是成倍递增的,那么它们的重量恰好是一个等差数列。她把小杯子的重量看着a,其它8只杯子的重量分别是2a,3a,4a,...,8a,9a。9个杯子重量一共是,小杯的重量
(两),很快能算出其它杯子重量是
(两),
(两),…,
(两)。
宝云命人拿秤一称,果然不错。兰芬的等差数列求和,求通项,与现在的方法一模一样。 第七十九回,唐闺臣指花盆所摆红白玛瑙两块道:“此可算么?”兰芬道:“如知长短,就可算出斤重。”取尺一量,对方三寸,算一算道:“红的五十九两四钱,白的六十二两一钱。”宝云命人拿比子一秤,果然不错。闺臣道:“一样玛瑙,为何两样斤重?”兰芬道:“白的方一寸重二两三钱;红的方一寸重二两二钱,今对方三寸,照立方积二十七寸算的。凡物之轻重,各有不同,如白银方一寸重九两,红铜方一寸重七两五钱,白铜一寸重六两九钱八分,黄铜一寸只重六两八钱。”闺臣点头道:“原来如此。”这里描述的是正方体的体积,比重和重量的关系。把闺臣的算法用表格表示为例5 第七十九回,说话间,阴云满天,雷声四起。兰芝道:“莫要落雨把今晚的灯闹掉,就白费宝云姊姊一片心了。”兰芬道:“如落几点,雨后看灯,似更清妙。”说着,雨已大至,一闪亮过,又是一个响雷。唐闺臣道:“算家往往说大话,偷天换日,只怕未必。”兰芬道:“此是诳话。但这雷声倒可算知里数。”闺臣道:“怎样算法?”兰芬指桌上自鸣钟道:“只看秒针,就好算了。”登时打了一闪,少刻又是一雷。玉芝道:“闪后十五秒闻雷,姐姐算罢。”兰芬算一算道:“定例一秒工夫,雷声走一百二十八丈五尺七寸。照此计算,刚才这雷应离此地十里零一百二十八丈。”唐闺臣道:“此雷既离十里之外,还如此大声,只怕是个‘霹雷’。”毕全贞道:“雷都算出几丈几里,这话未免欺人了。”这里描述的利用声音的速度求距离。雷声每秒速度是128.57丈,闪后15秒闻雷,即雷声走了15秒,距离为
(丈)=6428.5(米)
(里)。
例6 第九十三回,宝云道:“楼上灯有两种:一种上做三大球,下缀六小球,计大小球九个为一灯;一种上做三大球,下缀十八小球,计大小球二十一个为一灯。至楼下灯也是两种:一种一大球,下缀二小球;一种一大球,下缀四小球。”宝云命人查了:楼上大灯球共三百九十六,小灯球共一千四百四十;楼下大灯球共三百六十,小灯球共一千二百。兰芬道:“以楼下而论:将小灯球一千二百折半为六百,以大球三百六十减之,余二百四十,是四小球灯二百四十盏;于三百六十内除二百四十,余一百二十,是二小球灯一百二十盏。此用‘雉兔同笼’算法,似无舛错。至楼上之灯,先将一千四百四十折半为七百二十,以大球三百九十六减之,余三百二十四,用六归:六三添作五,六二三十二,逢六进一十,得五十四,是缀十八小球灯五十四盏;以三乘五四,得一百六十二,减大球三百九十六,余二百三十四,以三归之,得七十八,是缀六小球灯数目。”宝云命玉儿把做灯单子念来,丝毫不错。大家莫不称为神算。用现代文理解就是,楼上的灯有两种:一种上有3个大球,下缀6个小球,大小球9个为一盏;另一种上有3个大球,下缀18个小球,大小球21个为1盏;大球共396个,小球共1440个。楼下的灯也分两种:一种是上有1个大球,下缀2个小球;另一种是上有1个大球,下缀4个小球;大球共360个,小球共1200个。要计算楼上、楼下不同型号球灯各有多少盏。兰芬的解答是,用解“鸡兔同笼“的方法解。以楼下灯为例:将小灯球数1200折半得600,减去大灯球数360,即得缀四个小灯球的灯数为240,用360减240得120,即得缀二个小灯球的灯数为120。至于楼上灯,先将1440折半为720,减去大球396,得324,除以6,得缀十八小球灯有54盏;用3乘以54,得162,396减去162得234,再除以3,得到缀六小球的灯有78盏。其实“鸡兔问题”源于《孙子算经》。据说编写《孙子算经》的孙子,年轻时到一位朋友家中去作客,看到朋友家养了不少鸡、兔,随口问道:“您家养了多少只鸡和兔?”朋友回答说:“鸡、兔共35只,脚数共94只,请先生算一下,鸡、兔各有多少只?”孙子听了很感兴趣,几经思考,终于找出了答案。孙子的解法是,先假定让鸡“金鸡独立”(一只脚着地),兔“玉兔拜月”(前脚抬起,后面两只脚着地),就是说鸡和兔各砍去脚数的一半,即它们的总脚数只有94÷2=47(只),这时鸡的头数和脚数相等,而每头兔和脚数相差1。于是现在总头数与总脚数相差47-35=12(只)。显然,这12就是兔的只数。因此鸡是35-12=23(只)。当然用现代的代数法列方程组解,快捷又容易理解。可见,我国古代的数学还是很厉害的,而且还深入人心,连足不出户的女才子都运用自如。只是没有引用现代的记数法和方程,让现代人读起来费劲,理解起来困难。已发文章>>聊斋《八大王》,你是否也渴望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
38岁看聊斋之《八大王》,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渴望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
王志文在《青瓷》里有过一句经典台词:“中年人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步入中年的我,深感时间的残酷——它根本不够用,且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一要努力工作赚钱,二要照顾家里。
日影如飞,转眼就38岁的我,在遭到了社会的N+1次毒打之后,方明白,自己不过微如蝼蚁为吃喝忙碌。真心渴望自己可以一朝富贵,省下忙碌,可以慢慢生活,就像今天说的主人公冯权那样,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实现了财富自由,有闲,有钱。
今天说87版聊斋之《八大王》:讲述的是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的冯权,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宁愿不娶三公主,亦要和糟糠之妻白头偕老的故事。该剧的中心主题是“钱财乃身外之物,真情最可贵。”
真情是有了,可钱在哪里?人在低谷时,一切都是凄凉的。
凄凉的老宅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徒四壁,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穷的气息。
只听男主人唉声叹气,拾掇着不像样子的器物家什,欲让仆人阿福拿到典当房变卖,以换取米面解决家中吃饭问题。爱妻看到这般情景,取下手指上碧绿色的订婚戒指,盼望着可以卖个好价钱,来解决家中的燃眉之急。连忙被冯权阻止,说:“家中再穷也不能卖掉你的订婚戒指。”
无可奈何,家中还是缺钱的,想着妻子为家中操劳,踌躇不安的冯权在房中踱步,嘴里念叨着:“我冯权祖上也是无限风光,祖上出了好几代做官的,可是到了我冯权这一代,家道中落,房产变卖一空,仅剩下这门小宅,每日粗茶淡饭,真是愧对妻子对我的情义呀。”
娘子坚定地回到:“只要我们夫妻恩爱,莫说是粗茶淡饭,就是男耕女织,艰辛度日,为妻也是心甘情愿的。”冯权拉着妻子的手道:“娘子,苍天在上,我冯权若有了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之日,我一定要报答贤妻对我的情分。”
此时的夫妻二人坚信,只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可以抵抗生活中的风雨,过好这烟火人生。他们一面生活,一面渴望着富贵。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欠债还钱,自古有之。一个以捉鳖为生的刘七,欠了冯权二两八钱的银子。平日里从来没有被冯权催要,深感冯权的恩情。这日,他抓到一只稀罕的鳖,欲拿来抵债,好让冯权和他的妻子食用,以滋补身体,延年益寿。
刘七绘声绘色地说着这非常奇特的鳖,说它头顶有一颗钻石,两只前脚各有一个红点,绝非普通的鳖。亦说他捉了几十年的鳖,从来没有捉到如此怪的鳖,还说这鳖居然喝了他桌上的酒。正直入冬,就送来给冯权和夫人食用,以补养身体。
饱读诗书的冯权信奉古书之说:“怪异之物,不可食也”。
他同意刘七以鳖抵债的想法,二两八钱买下此鳖,却不食用,让刘七把鳖放了生。
一次善举,冯权被贵人八大王相助,拥有了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一夜暴富。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八大王,眼看岁月流逝,老迈潦倒,心情郁闷,又开始贪恋美酒。这日他喝得酩酊大醉,在路上偶遇冯权,开心不已。便再三盛邀冯权去自己的寒舍做客,以谢救命之恩。
八大王问:“恩主有何未了的心愿?”冯权回:“哎……小生家道中落,度日艰难,只愿有个出头之日,也好报答内人对我的一番情义。”八大王回:“恩主以诚相见,待我给恩主一个小物件,或许对恩主此生有帮助。”
于是八大王把自己的鳖宝种在了冯权的手臂上,自此冯权不论是白天黑夜,无宝不识,无处不见。
一双无宝无识的眼睛,几日内就让冯权拥有了王侯一般的宅院,气派非常,富贵非常。自从八大王送给了冯权鳖宝之后,冯权先是发现了深埋家中的宝贝,又高价买取了同是家道中落的贾老爷家的宅院。
这贾家的宅院,地下藏宝无数,光后花园就有五处奇珍异宝。到了晚上,就吩咐阿福拿着锄头来挖,冯权更是富有了。从此,吃穿不愁,仆从如云,乐哉,悠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枚古镜照美人。冯权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隐藏的宝贝,开始飘飘然,每到收获大量珍宝时,便开始喝酒助兴,从来不居安思危。这让她的妻子感到不安,对着冯权说:“并非为妻杞人之忧,你我夫妻恩爱,患难与共,虽是粗茶淡饭,却有情有义。可现在,…… ”
一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位老夫带着一面古镜到冯权的府上求见,欲卖掉此镜。
该古镜,朝代无从查考,却可以把美人的美丽容颜照在镜子中央,无论如何抹擦也抹擦不掉。这古镜的背后有一旋转按钮,只需轻轻一钮,绝代佳人一照,立时可将美人的容貌留在镜中,就如背后的香妃无论如何抹擦也抹擦不掉。换一位美人来照,则前面的容貌消失,留下的则是新美人的容貌。实在是妙不可言。这个奇特功能比1839年发明的照相机还先进呢。
冯权便高价买了此镜,且想着如何发挥这枚镜子的价值,希望将现今的绝代佳人照在此镜里,以不辜负这稀世之宝。
高手就是要挑战难的事情。听妻子昔日娘家人黄二娘说肃王府的三公主,拥有美得无处藏的容颜,冯权便一心找机会想把三公主的容貌照在此镜中。
冬日的阳光甚是和煦。一天,三公主在黄二娘和侍卫的陪伴下,去寺庙上香。回来途中,感觉劳累的她,座在石头上,开始欣赏这郊外的景色。结果一不留神,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公主眼前晃了一下,公主大叫一声,仿佛魂儿丢了似的。原来,在不远处,冯权已偷偷打开古镜按钮,将三公主的容貌照在了古镜上。
对着镜子“追星”,却招来牢狱之灾、休妻之事。真是“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不知地厚天高的冯权,整日对着古镜中的三公主的容貌,诉说衷肠。
冯权把三公主的容貌映在古镜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冯权被王府抓入大牢。可怜冯权在牢中唉声叹气,悔不当初。
八大王化身机智的黄二娘,在三公主和肃王府的王爷之间,终于化险为夷。三公主刁蛮彪悍,深感名声被冯权毁掉恼羞成怒,誓要杀掉冯权。
机智的黄二娘劝说三公主,说:“冯权这个人的脑袋砍不得。脑袋砍了,他的那双无宝不识的眼睛就没有啦。冯公子可不是个平常的人啊。二则一天有24个时辰,冯权有12个时辰对着公主观看,可谓是用心良苦呀。三则冯权人才一表,潇洒风流,可说是人间的伟丈夫啊。”
在黄二娘的点拨下,三公主亲自去牢狱中偷窥冯权。果然是一表人才,再加上冯权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既图了颜值,又有万贯身价,为何不能嫁呢?这样名声也保住了,又收获万贯家私,真是完美。
可王爷不同意,说门不当户不对。
机智黄二娘,一语戳中王爷的思虑。
王爷思虑的是门不当户不对,门当户对无非说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官位权势,一个是金银财产。那冯权是个书生秀才,官位权势他没有,可是金银财产那就难说了。他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用不了三年五载,这天下的金银财宝,不就全是他的了。人要是有了钱那,官位,权势,那自然就会来了。如此说来,岂不是门当户对嘛。
关键时刻,考验的是冯权的心。在黄二娘的倡议下,冯权被放回家中,让冯权自己决定是否要休妻。
好在是冯权不忘初心,死活不愿休妻另娶。
冯权将自己的宅院和珠宝金银送给了王府,火速搬到了自己的旧宅。八大王亦收回了鳖宝,从此冯权只是一个常人,公主也就把他抛之脑后了。
从此,男耕女织,冯权愿守着娘子,了此一生。
看罢《八大王》这两集,自叹世间并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像冯权这样无宝不识的眼睛。而冯权所经历的这一切也不过是华胥一梦罢了。
要想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必须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且要多读书,培养自己的技能,拥有真才实学,才可以实现富贵吧。
时间飞逝,不知看到此文的网友们,是否实现了财富自由,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渴望拥有一双无宝不识的眼睛?
如果没有,亦没有关系,至少还有真情在。正如剧中冯权说的那样:“人世间,富贵乎,名位乎,皆为过眼烟云!”珍惜拥有,才是安然。
@灼灼其华之情感物语,80后,商铺店长。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追剧、写作、表达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励志成为内心丰盈的人、不断学习和成长。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我会持续分享。感谢你的阅读和遇见。
致恶心的「娘道」,这才是我们要的国产剧
谢天谢地,《娘道》终于播完了!
这部自诩为「一个平凡女子的传奇经历」,实际却是物化女性的毒瘤剧;
把女人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跪舔封建糟粕。
都8012年了,还给我们看这样的剧,到底什么仇什么怨啊!
巧合的是,接档《娘道》的,同样是年代剧,同样是「一个平凡女子的传奇经历」。
是时候洗下眼睛,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娘道」——
《正阳门下小女人》
开播之后,首日就拿下1.26%的超高收视率,位居全国收视榜首。
不过,会不会又是三观有毒的奇葩剧,被捧为收视黑马的魔幻现实再度上演了呢?
看一眼口碑,豆瓣评分 8.0。
稳了,对国产剧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
尽管剧名特别突出了「小女人」,但讲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女主」故事。
新婚不久的徐慧真,一出场就表现出独立女性的品格。
在1955年的大雪夜,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叫车去医院。
眼看快要生了,还不忘把2毛的三轮车钱砍到1毛5,疼得龇牙咧嘴也不松口,一看就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
可为什么她一个人冒着风雪去医院,丈夫去哪了?
原来,丈夫正忙着和她的表妹私奔呢!
刚生下女儿就被自己的男人抛弃,一看又是位苦情的女主角。
可徐慧真不悲不泣,面对这样的男人,二话不说就决定离婚。
“离就离,离了谁咱不过,没准咱娘俩过得更好呢。”
这句台词奠定了本剧的基调,不依附男人。
《娘道》的瑛娘,自卑自贱,高喊“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为继宗生出儿子!”
《正阳门下》的徐慧真,自立自强,一个人带着刚出生的女儿,日子照样过得精彩。
她继承了公公的小酒馆,成了「掌柜的」。
酒馆汇集的是三教九流。
不管是拉车卖苦力的、走街串巷拉洋片的,还是知识分子、街道干部,各个阶层、各个圈层的人都能来这消遣。
几毛钱二两酒,买得了几颗花生米,就是爷。
一个女流之辈,其中,可不容易。
但是徐慧真在酒馆重新开张之夜,三言两语,就把一群大老爷们都镇住了——
小酒馆,天下事。
“是怎么败的,平津战役是怎么打的,北平是怎么和平解放的,这全是小酒馆的新鲜事,都是大家伙喝酒打牙祭的乐子。咱北京人最喜欢什么?国家大事啊。”
大家伙来这喝酒,图的就是一个乐。
社会八卦、时局政论都可以痛快地讲,但是要是喝酒闹事、逾越规矩就不行,“别看我一娘们家家的,谁要是喝蹭酒,喝酒耍混,可别怪我徐慧真不客气!”
她什么事都爱讲个理儿,刚出生的闺女,取名就叫「理儿」。
做买卖更是如此,原则是,不坑人,不蒙人,不骗人。
放出话来,要是自己卖掺水的酒,谁都能上前砸了酒缸子。
一改过去卖酒掺水的风气,诚信经营,赢得了声誉,营业额比过去高了三倍。
事业有成,感情之事也没落下。
常言道,寡妇门前是非多。
况且徐慧真还年轻貌美,自然引来他人垂涎,但她从来不怕。
半夜有人翻墙进来,她一挂小鞭就扔了出去,叫对方直接摔了个狗吃屎。
有人不怀好意,叫她单独出去说点事。
徐慧真装傻充愣,打了一手好太极,故意提高音量说:“这都是街坊邻居的,有什么事就在这说吧。”
面对爱情和婚姻,她有自己的主见。
喜欢谁,就主动出击。
她看中一个小学老师,于是就办了个扫盲班,请对方来教课,借机互相增进了解,一箭双雕。
关于这事,她想得清清楚楚:
“他要是心里有我,二话不说,我就跟他结婚,省得让大家伙闲言碎语的。他要是心里没我,我也断了这念想,没准我能找一个更好的。”
接触之后,徐慧真发现,这人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伪君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将来指定过不到一块去。
于是立刻断了联系,干脆利落。
拿得起、放得下、拎得清,这痛快劲,“活该”是做大事的人。
转来转去,徐慧真才发现,最合适也是最喜欢的人,其实就在眼前。
蔡全无,一个卖苦力的,老北京话叫窝脖儿,其实就是生孩子那天拉她去医院的三轮车夫。
这人没多大本事,其貌不扬,但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对慧真心生崇拜,只懂埋头干活,不会说漂亮话,什么时候都是一句“听您吩咐”。
两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婚姻生活也是幸福美满。
也多亏了两位演员的演技,发糖也不觉得齁得慌。
徐慧真的扮演者是蒋雯丽,年轻时候美艳动人,现在依然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魅力。
她的外甥女马思纯说,自己十辈子也不及她好看。
演技更是不用吹,有目共睹。
《霸王别姬》里虽只有几分钟镜头,却至今仍被奉为教科书经典。
早在2007年的《金婚》里,蒋雯丽就展示了自己诠释跨越年龄层角色的功力。
对徐慧真这个角色,当然不在话下。
更令人惊喜的是,饰演蔡全无的倪大红。
老戏骨三个字,说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演员。
《乔家大院》的孙茂才,《新三国》的司马懿,《北平无战事》的谢培东......每一部都是配角,但都是让人眼睛移不开。
凭演技说话,不折不扣的好演员。
这次他以58岁的“高龄”出演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谈起恋爱来居然并无违和感!
刚开始观众可能会忍不住诟病两位演员的年龄,说他们老黄瓜刷绿漆装嫩。
并且前期磨皮效果,的确有点严重。
但几集过后,随着人设与演员年纪的接近,加上演技弥补,这种感觉就会缓和许多。
近年来,大女主剧盛行。
很多恨不得将“大女主”这三个字刻在脑门上,但其实,女主从头到尾都借着剧中所有男人的帮助,扶持上位。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周莹,打着还原陕西女首富的旗号,却始终在谈情说爱;
《我的前半生》的罗子君,前半生靠自己男人,后半生靠闺蜜男人,还敢标榜独立女性。
徐慧真虽然自诩小女人,却是靠着一己之力,从小酒馆掌柜的变成了大企业家。
随着时代变迁,她看清公私合营是必然趋势,赶晚不如赶早,于是成了全街道第一个公私合营的。
接着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不同历史时期,徐慧真当了几次小酒馆经理,又几次被撤职。
后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诚信本分的经商之道,不仅富甲一方,更是带领周围人一起发家致富。
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女人,却是国产剧里的大女主。
在历史的河流中,徐慧真只是一个小人物,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同样的小人物。
经历了历史变革,被时代烙下鲜明的印记,但始终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跟去年的国产好剧《鸡毛飞上天》一样,《正阳门下小女人》也是用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大时代的变化。
小小的酒馆里,上演着一出几十年的好戏。
生活的趣味性,历史的厚重感,都融入其中。
三教九流,三言两语,都是接地气的生活。
被《娘道》辣到眼睛的鱼友们,可以用这部剧解毒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合伙娶一个老婆(笑话)
从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住一位姓王的财主,靠贩卖丝绸积攒下了万贯家财。
王财主的儿子王小二在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生残疾,走起路来一摇三晃的。
眼看着,王小二早已过了婚配的年龄,仍然还是一条光棍,这可愁坏了王财主。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财主在逛青楼时,结识了一位姿色艳丽的名妓金莲。
这金莲年方二八,长得如花似玉,肤如凝脂,柔若无骨,身材,楚楚动人。
王财主一见倾心,爱慕不已,他想独占花魁,长期与金莲厮混在一起。
可是,王财主是一个妻管严,一辈子怕老婆,见了老婆玉娥,就像是耗子见了猫似的。
因此,尽管王财主很好色,却没敢纳过一个小妾。
为了能长期霸占着金莲,好色又聪明的王财主就打起了儿子的主意,他想让年轻貌美的金莲嫁给自己的儿子王小二。
这样,不但王小二娶上了媳妇,而且自己也能达到与金莲长相厮守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于是,王财主就花重金,从青楼把金莲赎了回来。
金莲摇身一变,变成了王财主的儿媳妇,王小二的媳妇。
结婚后,金莲死活不待见王小二,不愿意与他在一起,仍然背地里黏着王财主。
因此,婚后不久,金莲就跟在老公公王财主身后,外出贩卖丝绸去了。
新婚燕尔的王小二在家里独守空房,拖着残疾的身体,辛勤操持家务,打理家里的田产。
时间长了,村里的人便风言风语地私下传开了,背地里对王财主与金莲的事经常议论纷纷。
迫于村民议论的压力,再加上媳妇玉娥的淫威,王财主不敢再带儿媳妇金莲外出了,而是把金莲留在了家里。
但是,王财主色心不死,经常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隔三差五地往家里跑。
这不,王财主刚刚外出还没有几天,就又回来了!
碰巧的是,被村里的两个年轻光棍汉张三和李四看见了,张三说:“贪色鬼王财主又来了,准是想他儿媳妇金莲了!”
李四附在张三耳边,小声说道:“今天晚上,咱们俩去溜个墙根吧,看个热闹去。”
张三猥琐地笑道:“好!我早就想看金莲的大白光腚了!”
李四听到这,嘴里的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再说王财主偷偷回到家后,发现媳妇玉娥和儿子王小二都不在家,就急不可耐地溜进了儿媳妇金莲的房间。
王财主刚刚脱光了衣服,正想要抱着金莲,与她共赴巫山。
这时,屋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王财主以为是儿子王小二回来了,慌得连衣服也没有来得及穿,就光着腚从后门逃跑了。
金莲也吓得花容失色。
王财主光着腚在院子里东躲西藏,直冻得瑟瑟发抖,实在是忍受不住了,他就悄悄推开了自己的房门。
开门声惊醒了睡得迷迷糊糊的玉娥,她听出了是王财主的开门声,便点燃了油灯。
玉娥看到王财主赤身地站在床边,冻得浑身瑟瑟发抖,脸色苍白。
王财主见自己惊醒了老婆玉娥,心里吓了一大跳,马上变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玉娥看到王财主这架势,全身赤条条的,忙吃惊地问道:“你啥时候回来的?你怎么光着身子呀?你的衣服呢?”
一向能言善辩的王财主这回哑巴了,一句话也没有说,呆呆地站在床边,一动也不动。
玉娥凭着直觉,也猜出了十有八九,心想:“这个老色鬼一准又去找儿媳妇了!”
想到这,玉娥生气地问道:“你说吧,这次是站着说,还是跪着说呢?”
王财主答道:“那还是跪着说吧!”
于是,王财主就把他刚才准备与金莲偷情的事,一五一十的全都说了出来。
玉娥问道:“下一步,该咋办呢?”
王财主答道:“还是老规矩吧,我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左边一百下,右边一百下。”
打完了耳光,玉娥说:“我再给你个任务,你去到金莲的房间把你的衣服取回来!”
王财主一听,哀求道:“我求求你了!别让我去要衣服了,万一碰见了儿子王小二,我该咋说呀?这让我的面子往哪搁呀?”
正在这时,王小二突然推门进来了,一只手拿着一把菜刀,一只手抱着一堆衣服。
王财主见了,吓得浑身直哆嗦,如同筛糠一般,颤抖着问道:“小二,你要干什么?”
玉娥也忙说道:“小二,你可不要乱来!”
王小二看着惊魂未定的父母,说道:“我刚才抓住了两个小偷,每人罚了他们二两银子,顺便把他们偷俺爹的衣服,送了回来。”
玉娥疑惑地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王小二道:“刚才,我回到家,看见张三和李四这两个光棍汉正趴在窗户上,往屋里偷看金莲。我跑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
没等王小二把话说完,玉娥忙问道:“你没有砍伤他们吧?”
王小二摇了摇头,接着说道:“我手里举着菜刀,冲那两个色鬼大喝一声,他们就吓瘫了!啥事都交待了。”
玉娥听了,夸赞道:“儿子,好样的!”
王财主担心自己与金莲相好的事情败露,便哆哆嗦嗦地问道:“他们俩给你说了什么呀?”
王小二答道:“他们俩说来咱家想偷点东西,但还没有得手。”
王财主听了,长长地舒了口气。
这时,玉娥问道:“你怎么罚了他们每人二两银子呢?”
王小二笑道:“他们俩害怕我报官,就每人给了我二两银子。我才答应放他们走。”
玉娥又问道:“你爹的衣服是咋回事呢?”
王财主听了,不禁又冒了一身冷汗。
王小二道:“张三和李四走后,准备回房间睡觉,突然发现金莲的床边有一堆衣服,就问金莲这是咋回事?”
王财主心神不定地问道:“金莲是咋说的?”
王小二道:“金莲说是张三和李四偷的,还没有来得及拿走。”
王财主一颗忐忑的心终于算是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