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邓国 邓城 古邓县县治
邓国(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
邓国在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为第二等的侯爵。
《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到鲁国访问。“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鲁桓公九年邓国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巴联军伐邓,结果邓师大败。
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攻打申国,必须经过邓国,而邓国是楚文王母舅的祖国,因为他的父亲楚武王有一个夫人叫邓曼,是邓人。不过,邓国是楚国的邻国,灭邓更方便。邓人早有警觉,骓甥、聃甥、养甥三位大臣谏邓主弑文王。邓侯不听。楚文王经邓袭申后,回师攻邓。
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左传》记载了一次楚、邓之战。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及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其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意思是巴国(当时在鄂西,后迁川东)派了韩服到楚国,并通过楚国要与邓国建立友好关系,楚国派道朔与巴国的韩服一起往邓国,走到邓国南部边境邓国的属国鄾国时,鄾国人夺了他们所带的礼物,并杀了道朔及巴国的行人。为此,楚国派人质问邓国,邓国不接受指责,于是楚国派兵和邓国作战,并打败了邓国。
邓城附近出土邓国玉人
【邓国故城】
邓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邓城村。邓城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邓城遗址碑
邓城土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
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土台,俗称烽火台,也称阅兵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宁国寺。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
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
离邓城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两周时期墓葬群,“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分别出于山湾和蔡坡墓地,并出土有大量青铜器。据考证,这些墓地与邓城密切相关,其中铸铭文的,有邓、楚、吴、上鄀、蔡、曾等国器物。
邓城遗址附近出土的邓公乘鼎
邓城遗址附近出土的吴王夫差”剑
邓城城址外围有西周至春秋早期(与邓国同一时期)较大规模的村落、作坊遗址,还有高级贵族、平民墓地。
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7月,襄阳市考古队为配合襄阳内环线建设,考古勘测时发现了两片春秋早期的卜骨。这两片卜骨出土在邓城遗址以南约600米处的王家巷遗址。
此次发掘出较为重要的文物有:周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完整花瓣圈足陶碗、黑或红彩红陶杯,西周中期前段或西周早期后段陶鬲,宋代红绿彩花卉纹瓷枕、影青釉小鼎式瓷香炉;王家巷遗址春秋早期卜骨;卞营遗址春秋晚期陶鸟形双耳平底壶;贾巷墓地青铜小羽人等。
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存,佐证了邓城至迟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古邓国都城、春秋中期至汉代为邓县县治的史实。
邓城遗址附近发掘的春秋早期卜骨
【邓城史料】
习凿齿《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逸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浊水东流,注于淯。淯水又南,迁邓塞东,又通鄾城东。……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封人夺其币,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鄾聚矣。
南北朝(刘宋时)盛弘之《荆州记》( 成书于元嘉十四年)载:“樊城西北,有鄾城。……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吾离之国,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百余里,有谷伯绥之国。”
唐《括地志》云:“故邓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二十里,春秋之邓国。” (2)安养县,唐天宝以后改名临汉县,故地在今襄樊市之樊城,已见上引《元和志》。
唐代诗人胡曾《咏史诗·邓城》诗:“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深根百世安。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宋《太平寰宇记》卷145,襄州“邓城县”条载:汉邓县地,即古樊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襄州为襄阳府,徙临汉县于东,古邓地。乃改为邓城县。
乾隆《襄阳府志》卷5·古迹·襄阳县“邓城”:“县西北二十里。春秋时邓国地”。
同治《襄阳县志》·卷 1·古迹“邓城”:“县城西北二十里,今城基尚存,高丈余,壕淤成田。”又“鄾城”条云:“在邓城东南十余里”。
与《府志》所记大致相同。特别是《县志》 描述较具体,应是当地人根据实地调查所得。这同现在襄樊市西北的邓城遗址位置、特征也基本相符。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31,淯水篇按语云:秦置邓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义阳郡。宋为京兆郡治。齐因。梁废。今在襄阳东北二十里。
发妻刚去世,84岁老人从8楼管道爬出约会,和子女要钱给女友消费
84岁的邓国强老人是个退休干部,有稳定的工资和两套房产,如今却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将这一切罪恶都归咎于自己的大儿媳。儿媳带着30多个壮汉冲进家门,将邓国强的钱和房产证银行卡全部抢走,其他子女也任由她这样折磨父亲,邓国强实在忍受不了,就将儿子儿媳告上了法庭,可邻居们对此事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说邓国强活该走到众叛亲离的下场,这位老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落得这样的田地呢?
邓国强一生共生养了两儿一女,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优异,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要靠借钱吃剩饭度日,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邓国强东奔西走,大儿媳却紧握经济大权不肯撒手。
在记者的陪同下邓国强再一次来到大儿子家中,大儿媳刘郡主面容十分和善,看到公公坐下赶紧拿出水果招待,邓国强黑着一张脸不作回应。怎么看这个和善的女人也不像是邓国强口中的社会人。
邓国强喋喋不休的控诉儿媳霸占财产,刘郡无奈的走进卧室拿出一本判决书,早在去年邓国强就将小儿子告上法庭,指责小儿子偷偷转走自己的4万元。可这件事情背后却隐藏着邓国强老人难以启齿的恶习。
1年前邓国强的妻子去世,耄耋之年的他竟开始放飞自我,不知从什么渠道认识了许多形形的年轻女人,接连不断的给那些女人转钱。子女们之所以站出来掌控邓国强的财产,就是不想看他继续被骗,前不久邓国强认识了一个56岁的女人,仅半个月时间就要谈婚论嫁,将自己名下的所有存款都给了那个女人。不管家人如何劝说,邓国强都坚信自己和年轻女友之间是真爱。
子女们提出让邓国强和自己一起居住,在吃喝和生活费方面绝不会亏待他,可邓国强就是铁了心要跟那个女人在一起。从照片上来看这个叫小红的女人十分年轻貌美,根本不可能因为真爱嫁给一个土埋半截的老人,明眼人都能看出她是为了钱,唯有邓国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邓国强表示自己并不是傻子,给小红的存款是用来给她装修房子的,两人商议好邓国强出钱装修房子后,小红便会对他的晚年负责。在描述这个女人的时候,邓国强苍老的眼睛中难掩喜悦,他十分相信小红会将钱还给自己,可他现在住在自己装修的房子里,还要每月给小红400元租金,这笔账怎么算起来都不太划算。
在邓国强居住的地方记者并没有看到小红的身影,厨房里剩了几顿的粥便是他的午餐,空空荡荡的冰箱将邓国强的晚年生活衬托的更加凄凉。那个口口声声会照顾邓国强的小红,为何在他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不在身边呢?在这场忘年恋背后到底是老人深以为真的爱情,还是子女认定的温柔骗局?
独自在家的时候邓国强卸下了身上的戾气,开始表述起自己非要找一个女人的原因。从前邓国强的生活都是由妻子打理,至今他还没有学会洗衣服,自从妻子去世以后他便感到万般孤寂,就像一个没人管的孩子一样无助,所以才想再找一个女人照顾自己的生活。
可小红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对象,连邓国强的亲兄弟都几次劝他放手,邓国强为这个女人甚至拼了命,当初他在子女8楼的房子居住,为了和小红见面竟偷偷从下水管道爬出去,这样的举动实在是疯狂的让人震惊。其实子女们对邓国强一直很好,每个月都会给他几千元生活费,他还是坚持要搬出去居住,只为了所谓的真爱和自由。
邓国强给小红打了一通电话商量结婚事宜,没想到小红的态度却十分冷漠,甚至直接表示自己只是邓国强的房东和干女儿,因为邓国强的子女太难缠,她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便迅速和邓国强撇清了关系。
邓国强沉默许久后说出一句让记者震惊的话,这个不行我就换人。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耄耋老人居然有好几个结婚的人选。邓国强不做犹豫立马拨通了上一任保姆吴阿姨的电话,见面就提出要结婚的请求。
吴阿姨表示自己只给邓国强当过4天保姆,彼此也不算相熟,关于结婚一事她果断拒绝,在她看来自己嫁给邓国强远不如当保姆赚钱来的痛快,她不愿卷入这样的家庭纷争,还劝邓国强要理解子女的行为,一段新的婚姻根本无法保全部他的晚年。
其实邓国强之所以执意结婚就是因为从前的妻子对他照顾得太好,在他看来婚姻关系是最牢固的,然而这位天真的老人却不知道,并不是每一段婚姻都能够伉俪情深,尤其是老年人的二次婚姻中掺杂的利益远高于情感,与其找一个只有婚姻关系的老伴倒不如安安稳稳的跟着子女。
在明白了邓国强的真实想法后,我们似乎看透了这个老人的本质,他想要的只是与发妻一样可靠的人,是孤独路上的明灯,可这样一个人却实在难寻。
邓国忠:能扛枪杆子、擅拿笔杆子的公安烈士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据新华社西安1月2日电(记者李亚楠)邓国忠,1917年出生于陕北农村,11岁时便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1930年考入陕西省第四(绥德)师范学校,1935年转为党员。曾任清涧县保卫局副局长、三边保安分处处长,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处长、陕西省公安厅厅长、咸阳地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邓国忠像 新华社发
1935年12月,已满18周岁的邓国忠如愿转为党员。为了开辟新区工作,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培训,邓国忠被任命为中央党校团总支书记。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之后他跟随红一方面和红十五军参与了红军东征与西征,随部队调往宁夏豫旺县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国忠放弃回到省委工作的机会,决定投身于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工作。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邓国忠重点抓基层组织和建设,发展基层党员、培训青年干部。三边分区(定边)时处陕西、甘肃、宁夏、绥远四省交界地带,往来人员复杂,邓国忠要求干部积极开展群众的宣传工作以稳定民心。1941年定边市成立公安局,邓国忠任局长,采取六大管理措施维护社会治安。1946年,邓国忠从盐池县调回三边分区分管情报工作,参与了长达3年的三边保卫战,直至1949年6月收复三边。
新中国成立后,邓国忠负责组建了宁夏各级公安机构,后调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安厅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1953年调往陕西省公安厅主持常委工作并分管侦查、工作,其间指挥抓获了300多名分子。1957年起兼任或担任户县、铜川、咸阳等多地第一书记。
1964年,邓国忠主持陕西省委监察委员会常务工作,“”中受到迫害。1972年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先后在革委会政法组、高级人民法院中担任领导职务。1978年后历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等职。1983年任陕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法制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党组成员。
1990年,73岁高龄的邓国忠离开了工作岗位,2000年因病逝世。子女回忆时称:“父亲自从离休后,仍然是日复一日地去他的办公室。”直至去世后,他们在遗物中才发现这部父亲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手稿。2002年将其整理出版,取“布衣履经苍尘”之意,取名《布履苍尘》。其中,邓国忠在陕甘宁等地的革命活动和公安系统、政法战线的工作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党史、地方史志和公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今,榆林警察史馆已经成为当地公安系统新的精神地标,经常会有公安机关组织基层警察前来参观学习,在邓国忠等烈士的事迹面前,重温入警誓言,铭记警史、牢铸警魂,守护一方百姓。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