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老祖宗为何这么说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老祖宗为何这么说
杨万里 《不寐》:“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打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命运多舛的打更人,看上去身份低微,但也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除了要彻夜不眠守着燃香或刻漏之外,同时还肩负防火防盗的重任,无论风霜雪雨,都不会擅离职守,依照时令季节提醒邻里街坊相关注意事项。
古代民间俗语:“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是什么意思?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含义,那么就得先弄明白这个“更”的概念。通常来说,打更人一夜要提醒五次时间,每隔一个时辰(2个小时)敲一次,第五次俗称五更天,鸡鸣天亮,他们的工作才算完成。
一更人。晚上七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打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一般是黄昏时分,很多人还没有休息,有的在吃饭,有的在村头唠家常,有的还在干活计,有的在学习,总之是人活动时间,所以被称为“一更人”。
二更火。晚上九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这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很多家庭会点燃烛台,开始睡觉前洗漱及家务收尾等工作,为此被称为“二更火”。
三更鬼。晚上十一点,子时三更,平安无事。打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这是半夜三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按古代迷信说法,就是鬼魂出没最频繁的时间段。所以被称为“三更鬼”。
四更贼。凌晨一点,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打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这个时间是人们睡得最深沉的时候,即便是家里遭了贼,也很难被发现,所以才有了“四更贼”的说法。
五更鸡。凌晨三点,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打时一慢四快,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古人一般起床很早,很多时候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官员也早早行进在早朝的路上,天才蒙蒙亮,公鸡开始报晓打鸣,宣告新的一天开始。其实古人比鸡起得早,这也就是“五更鸡”的由来。
以上就是这句俗语的解释。其实,更夫常年巡夜,他们善长星象学,通过观察星辰的变化来判断时间。另外,古代实行宵禁,如果夜里有人生病,可以找更夫帮忙请郎中。更夫还有一个更神秘的身份,就是驱鬼人,古人认为敲锣能驱赶妖鬼,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父亲就是一名打更人,在南洋纪念馆内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工具!打更声伴随了我们的老祖宗数千年,他们就不怕影响睡眠吗?还是习惯了?你怎么看?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晌午头鬼露头”农村不让孩子正午出门是迷信?原因其实是这样的
文|福林妈咪
在孩子过暑假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送到农村老家,让老人或者亲戚带一段时间。
反正老人也想孙子、孙女了,让孩子每年回老家一趟,也能让孩子不忘本,父母要上班工作,也不用总操心孩子在家没饭吃。这也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但是,让父母们不是那么开心的就是,老人总是拿一些玄乎扒拉的东西,吓唬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害怕的情绪。比如说,孩子不吃饭,就说山后面有个老妖怪,专门吃那些不吃饭的孩子。
就我自己,因为晚上不想睡觉,也被姥姥吓唬过:外面有个黑影子妖怪,你再不睡觉,它就来把你抓走了。当时真的别吓到全身冒汗,越想睡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害怕……
老人吓唬孩子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件好事。但老人有些比较坚持的事情,还是比较正确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说的:很多地方的老人都不会让孩子在正午的时候出门。
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晌午头(正中午)鬼露头”,在正午阳气最重,也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去某些地方,容易遇见鬼,孩子这时候出门容易受到惊吓,容易中邪。
其实,这是因为老人不愿意让孩子在正午出门。
在农村的孩子像被放飞的小鸟一样,跟其他放暑假的孩子一起疯跑着玩。
老人就用老一套方式说,正午不能出门,会遇见鬼。
为什么在农村,正午的时候老人不让孩子出门呢?
1、怕孩子中暑
夏天正中午的时候,是气温最高的时候,孩子在外面疯跑着玩,很容易中暑。
大人们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通常会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空调房间呆惯了,要是在正中午出门,很容易被暑气“袭击”。
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正中午不让孩子出门,也是对的。
等到傍晚的时候,天气没那么热的时候,让孩子出门疯跑,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2、怕孩子被拐卖小孩的带走
在农村的正中午,大人们通常都要歇晌的。
吃过了中午饭,大部分大人就都倒头睡了,外面各家各户也都大门紧锁,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
如果孩子这时候出去,在外面瞎溜达,有的还溜达到玉米地里(正午、晚上大人都不敢去的地方),碰见拐卖小孩的,伤人取内脏的(农村经常有这个传言),孩子哪里抵抗的过?
这时候,别说有个帮助的人,就是一个看见坏人提供线索的人都没有!
所以说,正午出门实在是有些危险,大人就会把孩子压在家里。
3、怕孩子去河边玩
在我小的时候,每次放暑假,“不要去河边玩”是每年的主题。大会开完、老师小会再开,快放假的那几天“不要去河边玩”这种会要开很多遍。
但是,直到现在,还总是会听说XX地方的XX家的孩子去河里(水库)玩,没回来。
作为大人自然不放心,如果是其他时间,河边有大人在,孩子也有个被救援的机会。
正中午的时候,大人歇晌,出门玩的都是孩子,最后到底谁救谁?
4、大人觉得孩子累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被说,吃过午饭不睡觉,下午哪有力气玩/干活/学习啊!
作为小孩子,玩的心一起来,就跑东窜西的不知道累,但是大人觉得孩子累啊。
不过确实也是,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白天如果疯跑太累,晚上睡觉容易睡得不踏实,休息不过来。
正中午的时候,能不让孩子出门,就尽量别让孩子出门。太阳大不说,孩子还容易往河边跑,不如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下,到下午天没那么热的时候在出门玩。
但是大人用“鬼怪”之说吓唬孩子,还是不可取的。
不过,也有的孩子说自己真的见到了“鬼”。一个网友说,有一次感觉自己被拽进了一个没有声音、没有光的地方,好几分钟才又恍惚回来。
其实这是老人的话,对孩子产生的心理暗示。当孩子感觉到一点什么不同的感觉时,就归结到“鬼”上面。
教育孩子,不能吓!还是要跟孩子好好讲道理的!
欢迎加入福林妈咪粉丝圈,来和育儿大咖们一起交流育儿经吧!
农村俗话“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有何讲究,生孩子还挑时辰
农村俗话“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有何讲究,生孩子还挑时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育的俗语,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生育和命运的信仰。其中,农村俗话“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广为流传。那么,这句俗话究竟有何讲究呢?在生孩子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时辰的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关于女性生育和男性生育的忌讳。在农村,有些地方认为女孩子在午时生不吉利,男孩子在子时生也要尽量避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首先,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女性在午时生孩子,容易受到阳气的干扰,从而影响产程和母婴的健康。而在子时生孩子,也容易受到阴气的侵袭,对母婴的生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母婴的健康和生育的顺利,才有了“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的说法。
其次,从科学依据的角度来看,午时和子时确实是一些事物发展的关键节点。根据中医理论,午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而子时则是阴气最重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人体的气息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互交织,可能会对母婴的生育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其他时刻生育的孩子才是健康的,这种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有趣的是,通过对一些现实案例和调查数据的观察,我们发现“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的俗话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一项基于中国某地区出生婴儿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女性在午时生育的孩子中出现某些先天缺陷的比例略高于其他时间段。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女性体内的激素变化较为剧烈,可能增加孩子出现先天缺陷的风险。类似地,在子时生育的孩子中,男婴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较为明显,这可能与子时阴气过重有关。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观察和调查并不足以证明“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的俗话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实际上,生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时辰可能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生孩子时辰的选择,我们可以适当地关注和调整,但不必过分纠结。毕竟,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保障母婴的健康。在选择生育时刻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更为重要的因素,如医疗设施、医生的专业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营养摄入以及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确保母婴健康的重要条件。
总之,“女怕午时生,男怕子时临”这句农村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生育的关注和信仰。虽然其中的道理并不全面和科学,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文化内涵和科学依据的探讨来更好地理解生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生育问题,不要过分迷信或纠结于某些传统观念。在关注生育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实现优生优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