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兵器奇门叉:一种叉上难拔,一种叉上难活,一种击中难逃五步
叉是古代一种兵器,排在十八般兵器的第八位。这种兵器由农具或渔具演变而来,主要用于叉挑,故名“叉”。在兵器叉中,也有一些奇门的,下面就说几种。一种击中难逃五步,一种叉上小命难保,一种叉上难活,一种一叉仨血洞,一种叉上难拔,见血封喉。
五齿飞鱼叉。这种兵器源自渔具中的鱼叉,用于叉鱼,后演变为兵器,因有五股,故称五齿飞鱼叉。叉头上有倒刺,又涂有毒药,叉到人身上难拔出,毒药更是见血封喉,叉中必死,无药可救。
龙须叉。又叫“两股叉”,作农具时用于叉草或秸秆。农民起义时,它被用作兵器。因其形如龙须,故名龙须叉。这种叉既可近战,又可投掷,杀伤力很强大,扎上俩血洞,小命难保。
笔架叉。一种攻防多能兵器,一般比使用者的前臂长3厘米,总长约0.5米;护手叉宽高叉心3到5厘米,长10厘米。叉心有圆、棱角、六角或八角之分,均由细钢、铜等金属材料制成。使用时,正握可用戳、撩、拉、劈、架、扫、绞、压等,反握可用戳、撞、架、切、格、剪等。别看这兵器上无尖无刃,抓捕犯人却是一流,所以古代捕快专门用于捕捉犯人,一叉下去,虽然打不死,但却通过点穴、击骨等方法,令人肉麻抽筋,经脉暂断,击中五步内必倒,束手就擒。
三齿飞叉。又称标叉,用于飞掷。这种兵器是三股叉的一个变形,连杆长一米余,中间叉头呈箭头状,其上涂有剧毒,只要叉上就活不了。
三股叉。叉头为三股,呈山字形,故名“三股叉”。三股叉的叉枝为圆形、三角形或四棱形,有尖锐的尖头,无锋刃,中间一枝略长,两翼枝与中间枝基本保持平行,叉尖不外翻。这种叉比龙须叉更厉害,一叉仨血洞,想活也很难。
【游记】我们仨,在行走中遇见蒙西(一)拔草敕勒川
#记录我的2023#
【缘起】2023年7月,北京出奇的热 ,刚一入伏,气温就如坐火箭一般,迅速窜上了40°,且连霸数日。恰在此时,身在内蒙的同窗密友发来了邀请,犹如瞌睡时递来的枕头,我们迅速打点行装,开启了一段在行走中遇见蒙西的旅程。
蒙西,特指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为核心与引擎,辐射并带动阿拉善、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4个盟市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我们仨穿越草原、沙漠、峡谷,感受三种奇特的地貌与风景,身体力行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用脚步去丈量蒙西的辽阔,用镜头去记录蒙西的绚烂,用味蕾去品味蒙西的饕餮,在景与城、人与文、食与宿中,去真切感受蒙西的绚丽多姿。
【食】额尔敦蒙古涮肉人们都说,在路上,唯有美食、美景不可辜负!“我们仨,遇见蒙西”之旅也是从一顿丰盛的美食开始的。
当我们仨在呼市集结后,作为地主的同窗密友便将我们引到了额尔敦蒙古涮肉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额尔敦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也就没太往心里去,只当是一顿接风宴。致使门脸都没有拍,有点儿小遗憾。
因为已经过了饭点儿,人不是很多,我们迅速落座后,才得知:额尔敦,是一家著名的蒙元文化传统火锅,在呼市涮肉人气榜上始终雄霸第一。
正说着,一个传统涮肉的铜锅端了上来,随锅赠送的还有方方正正的16种小料,这气势,别说还真挺唬人的。
额尔敦蒙古涮肉,主打草原的味道,什么月牙脆骨 、 羊肉卷、雪花肉,羔羊五花肉······,七七八八点了一大桌子。
其中,极品雪花肉,基本是桌桌必点的爆款,红白相间,油脂均匀像大理石一样,特别好看。涮出锅来,更是入口即化,满口留香。
羔羊月牙脆骨,肉质非常Q弹劲道,咀嚼中趣味丛生。
草原烤包子,又香又脆,绝对是一绝。一端上来,我们仨都惊呆了,比我们的拳头还大,每一个金黄色的包子还呲呲地冒油呢。
超级贴心的是,服务员将包子切成两半,以便我们分而食之。
桂花燕麦老酸奶,则是我得最爱。吃完涮肉来一杯,清爽解腻助消化,一举多得。
桂花黄米凉糕,看着就颇有食欲,只恨自己怎么没多长出几个胃。
由于真材实料,额尔敦的味道超级无敌赞,吃完这里的火锅,感觉其他火锅早已不在了。
一顿火热、丰盛的额尔敦蒙古涮肉,在点燃了我们味蕾的同时,也正式掀开了“我们仨,遇见蒙西”之旅的大幕。
【游】敕勒川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童子功背下的《敕勒歌》,至今仍烂熟于心。寥寥二十余字,却是我对草原的最原始认知,也在我幼小的心中种了草,让我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着:”一定要去敕勒川看一看!“
一首《敕勒歌》,从南北朝走到今天,醉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耳朵、眼睛、身体和内心。然而,敕勒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年我始终未能拔掉这棵草呢?
躲过了正午的骄阳,下午四点钟,我们仨才不紧不慢地驱车前往前往离呼市最近的万亩草场。
停好车,随着人流往里面走,极目远望,壮观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天野相接,无比壮阔,恰是《敕勒歌》在我心中勾勒出的那幅草原画卷。
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连绵的青山、碧绿的草原、白色的毡房······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我儿时对草原的印象。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根高耸入云,如三股叉、长矛一般的擎天柱。原来这是大纛(dào),蒙语也叫“苏力德”,是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神矛,是成吉思汗征战所向披靡的标志,也是蒙古民族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
这时,一位头顶蒙古族头饰,身着白色蒙古族服装的姑娘,闯进了我的镜头。她走到苏力徳前,手扶围栏,凝视远方······
这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席慕容那首《永远的苏力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有苏力德,眼中有火,脸上有光,奋发向上、锲而不舍。
抬头仰望那连接天地,直指苍穹的苏力德许久,看着看着,我感觉自己彷佛已漂浮在蓝天白云中,做着白日梦,随云而游······
这里不收门票,还免费停车,简直是超赞。由于面积实在是太大,于是,我们仨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租了辆双排脚踏车,40元/小时。
骑行在草原上,忽然看到一辆勒勒车静静地伫立在路边,我的眼前便迅速浮现出一位蒙古老阿妈在车旁挤着马奶的画面。
一时情景交融,只觉得有色有形,有静有动,不禁心中一念而闪,敕勒川到底在哪里呢?
远远地望见,道路的尽头,拐弯处,一块大石头立在路边,一拨拨游客争先恐后地在此留影。
来到近前,我们才看到,大石头上书写着蒙汉两种文字的“敕勒川草原”。原来这片万亩草场,也称敕勒川草原,就是我寻觅了多年的那片敕勒川啊。
沿着草原中铺设的红蓝塑胶道,我们仨一路饱览草原美景,一路欢歌前行。草原总能给人无限的遐想,更别说此刻我们正置身于阴山下的敕勒川了。
阴山山脉大青山段,是敕勒川平原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此刻背依青山,头顶蓝天的敕勒川草原更显静怡。远望敕勒川,草场连绵不绝,阴山棱角分明,美得像是一幅水墨画。
阴山是部历史长卷,记录下了烽火边地早已远去的鼓角争鸣;阴山是件岁月长轴,铺展开了厚重历史磨砺留下的别样景致。如今,阴山脚下,一片白色的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成为了这座草原都市最新的地标,装点着这座草原都市该有的样子。
一匹孤独的马儿,默默地提醒着我们,这里是离都市最近的草原,已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
此刻,骑行于敕勒川草原上,青山为幕,绿草为台,蓝天白云与洁白的蒙古包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的美景,在眼前缓缓呈现。
古有御花园,今有青城“后花园”——敕勒川草原。在这里,我们仨看到敖包、毡房、骏马、青草、鲜花、蓝天、白云······每一帧都美得不可方物。
在这片草原中,散落着各式各样,充满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一顶顶白色的蒙古包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绿色大地上。
漫步其间,置身于湛蓝的天空下,呼吸着新鲜空气,眺望不远处白色蒙古包,感觉这里格外的宁静与美好,耳畔彷佛已有悠扬的马头琴在回响······这里有我们向往的平静而简单的生活。
阳光,将我们仨骑行的剪影永远地镌刻在了这片辽阔的草原上。但我们深知,这片草原虽然有万亩之大,但所能看到的,走到的也仅仅是真正意义上敕勒川大草原的一个角而已。
7月的敕勒川草原,鲜花遍地,花香、草香扑鼻而来,翻滚着绿色波浪和争奇斗艳的花朵勾绘出一幅醉人的草原美景。
草原的美,只有近距离接触才能有所体会。草原上的野花在阳光下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拿起相机随手就能定格这美丽瞬间。
站在辽阔的敕勒川草原上,闻着阵阵草香,映着天边的霞光,水草丰美的敕勒川草原在她最美的时节焕发着勃勃生机。
尽管太阳还高挂在天空中,但只要躲进背阴处,就顿感一阵凉爽袭来。我喜欢在炎热的夏季吹一吹草原的微风,不冷不热,刚刚好。
远离城市喧嚣,在这里,尽情享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与安宁,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和放松。
草色青青,野花绽放,一条木栈道通向草原深处······此时的夕阳将我们的剪影镶嵌在木栈道上,我们便也成了这草原都市风景的一部分。
夕阳西下时分,敕勒川草原,在柔暖的光影里,美得愈发厚重温柔、博大自在,游人在它的怀抱里游走、休憩,构成一幅流淌着生命温情的油画。
就连草原上的收工,这独创的蜈蚣长龙车队,也成为了一道独有的风景,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
因为晚上还要去欣赏《千古马颂》的演出,所以我们仨没能静候敕勒川草原的日落,实属遗憾。
【游】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千古马颂》的演出场地,就是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那片现代建筑。来到近前,才发现它的名字好长,即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
此刻,草原、湖水,在夕阳和煦的光线下,愈发显美丽动人。
站在湖边,眺望这座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浓浓的蒙古族元素文化扑面而来。
这是一座融体育竞技、民族演艺、草原观光、休闲娱乐多位一体的综合场馆。主楼为三座蒙古包建筑,融合了马鞍、肩章、哈达、吉祥绘纹、民族图腾等蒙古族元素,俯看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近看像蒙古族搏克手蓄势待发,令人眼前一亮。
走进剧场,随着演出大幕的开启,静谧的草原上,月光如水,和风惠畅,突然,伴随着一声声尖利的口哨,一群群骏马呼啸而来,瞬间复活了那个马背上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千古马颂》以精湛的蒙古族歌舞蹈、马术、杂技等手段,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讲述了一个蒙古民族人与马的传奇故事。
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走进剧场我们仨便不自觉地走进了一场盛大的群马奔腾的交响之中,用心去聆听一曲直击心灵的人与马的千古绝唱。
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要寻找到蓝天、白云、牛羊、骏马、牧人、歌舞、勒勒车、蒙古包等元素组成的草原风情,非要到千里之外的锡林郭勒或呼伦贝尔等草原不可。但今夏,在呼市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观看的了一场《千古马颂》实景演出,竟彻底改变了先前的看法。原来,在繁华的都市里,也可欣赏到这般迷人的草原风情……
演出结束了,我们仨还深深地浸润在草原的气息里,久久不愿离去,在深深的感动中,似乎对草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走出剧场,夜色下,璀璨亮丽的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以灯为媒,倾情演绎着草原都市之夜的一幅全景画卷。
【独白】《敕勒歌》的千古传唱,是不可替代的草原文化符号。敕勒川草原,这才是草原都市该有的样子。
作为距离呼市最近的草原,敕勒川草原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碧绿苍茫的万里草场,独具草原特色的蒙古包群落,恢弘大气的千人会议中心,让这里成为草原与都市连接的纽带。
敕勒川,那片被山脉环绕着的美景之地,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敕勒川这个名字,我就会想起那片的壮阔无垠的草原,阳光下绽放的野花,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祥和,以及我们仨留下的歌声与笑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们仨,在行走中遇见蒙西(二)情迷圣水梁》古代三大功勋戟:一杆打出中华国威,一杆成就功高盖主主不疑大将
戟,是戈和矛合体的冷兵器,从春秋战国一直使用到清朝,但形制变化较大。戈矛结合的形制,一直持续到秦汉时期,唐朝以后,戟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刺击部的矛没有改变,格挡钩杀部的戈有的改为叉,有的改为月刃。到了明清时期,戟基本上与西方的戟形制差不多了,为矛斧结合体。而作为武术器械的戟,则种类很多。古代用戟的猛将也不少,他们有的建立了不朽功勋。下面就介绍三大功勋戟,一杆战神戟,一杆状元戟,一杆威震四夷天下无敌。
李靖三叉戟。李靖是唐朝开国开疆大将,他用的兵器史无记载,但一些漫画和插画为他配上了兵器,这种兵器叫三叉戟。给李靖配这种兵器也队伍逻辑,因为戟是一种长重兵器,古代猛将喜用。三叉戟和三股叉、三股鱼叉是有区别的,三股叉的三个枝都是尖锐的,且基本等高,外两叉呈牛角形,又名“虎头叉”。三股鱼叉与三股叉相似,只是尖部有倒刺。而三叉戟中间的一枝突出,呈矛状,两边的小枝外翘,无尖锐部,主要用于格挡。李靖用这种兵器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厥,西破吐谷浑,打出了中华国威,他也因此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十哲”,被后世尊为“兵家四圣”之战神。故李靖之戟,为战神之戟。
薛仁贵方天画戟。薛仁贵是唐初大将,他使用的兵器是方天画戟。这种戟的中间是矛,其下方两侧是月刃,以两个横梁相连,用于格挡兵器。薛仁贵手中戟威震四夷,天下无敌。他“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为时人所称颂,李隆基说他“勇猛罕见,古之未有”薛仁贵手中戟为打退突厥建立了不朽功勋。
郭子仪青龙戟。郭子仪是唐朝中兴大将,他用的兵器是青龙戟。这种戟是长矛下挂一个月刃,以两道横梁与矛相连。郭子仪凭此戟使大唐中兴,再造李唐。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任朔方节度使时,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60岁时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广德元年(763年)收复长安。68岁时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入侵,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说明郭子仪功高盖主,但皇帝却从不怀疑他。他去世后,唐德宗废朝五日国葬,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违反礼制,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唐朝名相裴垍赞郭仪子道:“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郭子仪是武状元,故他的戟是武状元之戟。
三股叉、三叉戟、牛头镋、镗钯,乍一看长得一样,咋分辨它们呢?
世界上有许多兵器长得差不多,有些乍一看长得一样,很难分辨。中国有四样兵器就最难分辨,分别是三股叉、三叉戟、牛头镋、镗钯,咋分辨它们呢?它们的区别全在头部。
三股叉。一种最古老的兵器,由农具演和光环具演变而来,因叉头为三股,呈山字形,故名“三股叉”。三股叉的叉枝为圆形、三角形或四棱形,有尖锐的尖头,无锋刃,中间一枝略长,两翼枝与中间枝基本保持平行,叉尖不外翻。如果叉尖带有倒刺,则称“三股鱼叉”,三股叉只能用于刺击、拍击、格架兵器,没有其他功能。三股叉头特点:三叉三尖无刃,翼叉不外翻。
三叉戟。一种由三股叉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总体形状与三股叉相仿,但三个叉头形制有别。因矛戈结合的兵器才称作“戟”,所以三叉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中间叉头为枪头(矛),高出两翼叉头三分之一,两翼叉头向上呈山字形弯曲,根部扁平,头部略宽,呈三棱状出锋,下至二分之一处开双刃,且叉尖外翻。三叉戟可刺击、横扫、格架,可给敌人造成刺伤和割伤。三叉戟头特点:三叉三尖有刃,翼叉外翻。
牛头镋。一种由枪和三股叉演变而来的兵器,又名“牛头月镋”,既具备枪的特点,也具备叉的特点。镋头为三锋,中锋状如剑,双刃,锋尖尖锐。两翼向上弯曲如牛角,根精尖细,截面呈三角形,目测为三棱形,全面开刃,锋距约一尺两寸,镋头长约六尺。牛头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枪。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捞等。牛头镋头特点:三叉三尖有叉,翼如牛角。
镗钯。创始于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由镋和钯演变而来。其形与牛头镋相仿,中锋为剑形或枪头形,双刃四锋头部尖锐,两翼如牛角形向上弯曲,呈三棱或四棱形,全面开刃,翼头尖锐。两翼上有八个尖刺,以八个铁铆钉固定(图中兵器已脱落),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镗钯头特点:三叉三尖有叉加八刺,翼如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