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灵签(玉皇灵签在线抽签解签)

碣石玄武山的古寺灵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家乡碣石玄武山就是这么一座山,它虽只是一座100多米小山坡,但因其南麓建有一座“灵声远播”的元山寺而享有盛名,成为东南亚、港澳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同胞及粤东地区善男信女朝拜的释道合一的名山。

玄武山濒临南海碣石湾,是陆丰碣石全城最高处。山中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原名玄武庙,至清代因避康熙玄烨的帝讳,改为元山寺,已有890多年历史。该寺坐北朝南,依山递建,占地面积3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院落,左右庑廊、方丈厅和僧房等大小99间,寓意吉祥长久。

庙宇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琉璃彩瓦,雕梁画栋。其外墙都镶嵌着传统瓷贴画,每幅画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色彩鲜艳,流金溢彩,内容也丰富多彩,除了取材于中国历史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东周列国”和《八仙过海》等,还有描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把古寺装饰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既具有浓郁的地方宗教文化特色,又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风貌。

元山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和释迦牟尼佛像,这“佛道合一”的特点,世所罕见。据史书,明太祖朱元璋信佛重道,又因驻碣石卫的官兵多为北方人,崇信北方的武神,元天上帝便成了元山寺的主神。民间传说,元山寺供奉的元天上帝,是从武当山飞来的武神。寺内现有\"武当飞来\"的牌匾。至清代,皇帝则实行抑道扬佛的政策,道教地位衰落,下旨全国各地,致使许多道教宫观被关禁或毁损。但碣石地处天涯海角,卫城总兵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在元天上帝的神像前,再供上一尊释迦摩尼佛像,也表称“正祖宗支,释宗正裔”,与相符当时朝廷的旨意。这就是元山寺释道汇流的缘由。

元山寺在海外华裔、特别是广府语系和闽南语系的港澳台同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寺内供奉的玄天上帝,据说在神界中,其地位处于玉皇大帝,属于“亚帝”,天下诸神都归这“亚帝”统辖。从粤东出海越洋的老华侨认为,其他的神明是不能过海的,而玄天上帝则能过海越洋保佑他们,所以他们下南洋时都会带着玄天上帝的香火、令旗及三色符到异国他乡供奉。

明清时期,玄武山佛祖灵声载道远播,上至皇帝,朝廷高官,下至地方重臣和社会贤达,都为这座古庙题字赠匾,更加提升了元山寺的灵声广播,使之成为粤东地区香火最鼎盛的庙寺之一。现元山寺正殿悬挂有明清时所题匾额40多幅,其中蓍名有清朝的林则徐的匾额“水德灵长”,刘永福的题匾“灵声满道”,慈禧太后亲书,同治穆宗皇帝钦赐的匾额“威宣岭表”。

据史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带六万部队追倭寇到碣石卫,在碣石卫誓师并祭拜玄天上帝,大军随后船发海丰大德港,激战数昼夜,全歼倭寇2000余人,凯旋回碣石卫城后,在卫城北郊一处巨形大石上镌刻“万世太平”四个大字。清代光绪时,碣石卫总兵到元山寺求签诗后,请碣石的张锡三解签诗,这位总兵按张锡三详解签文所说的发兵布阵,截击倭寇,全获大胜。总兵把张锡三的“灵签妙卜”事迹向朝廷写了奏章后,张锡三被封赐为六品武略骑尉,官阶比当时的陆丰县县太爷还大,以致七品官阶的陆丰县令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备礼品到他家拜年。

说到玄武山的签诗,也称谶诗,相传是宋末的状元邱宏山早年在武当山以抄写经文谋生时,参照《周易》撰写了50首五言体的谶诗,后此谶诗传到玄武山来,被元山寺僧人增加至51首谶诗文包罗万象,内容从家庭、工作、求财、婚姻和六畜等等,即是当地人所说的:“有事问佛祖,有求必应。”当地人常说的到玄武山拜佛求谶诗,也是拜佛祖和玄天上帝,求的便是玄天上帝的谶诗。各方善男信女到玄武山拜佛祖掷杯求签诗最热闹的时期当数每年的正月初三子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尤其是正月初三子时,元天上帝从玉虚宫下天到元山寺座镇时,寺内钟鼓齐鸣,寺外鞭炮轰天震地,十多万香客为求佛祖“落马签”,拜第一炉香,从四面八方如潮地涌向元山寺,呈现人山人海,香烛燎绕、爆竹喧天、灯火辉煌的盛况景象。

玄武山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还是一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百万人次以上游客、香客前来观光游览。山中有福星垒塔、古戏台、三台保障、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四美亭等多处古迹美景,绿荫小径,梵音清越,景色幽雅,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古戏台是广东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庙宇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重建,戏台高1.5米,宽22米,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建筑艺术精湛,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木雕石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戏台正中悬挂的“台阁文章”牌匾是清光绪乙未年探花李文田所题写。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八角形三层阁式石塔,1970年12月被炸毁,1981年重建,因塔建在玄武山的最高处,是陆丰八景之一的“碣石观海”。登塔远眺,浩翰的南海,波光鸥影,帆影点点,海天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起龙岩、龙门石,麒麟石、四美亭、三台保障碑台、自得居等环布在福星垒塔周围或在苍榕和绿地簇抱之中,给人一种名石、古迹、美景总相宜的感觉。

古人有首玄武山的“八景”的诗:“玄武三台景色鲜,玲珑宝塔接云天。三台拱北长保障,四美流传永固坚。麟石嵯峨移古迹,龙岩淑滞起人贤。清居自得堪容喜,水秀山明出自然。”今天读来,依然能让记忆中玄武山的“八景”的形象鲜明起来,元山寺的缭绕的香火,清脆的佛乐也似乎穿越而来,让我有一种置身于玄武山幽静的环境之中……

我的家在玄武山脚下。每年正月初九,小时也常跟母亲到元山寺拜佛求谶诗,那时我更多因为贪玩,可趁母亲拜佛祖时候偷偷到玄武山去爬一块状如麒麟的巨石,看一下清光绪十六年镇碣使者邓万林在石上题写的“山不在高”, 并躺在石上,倾听寺里飘来的清脆悦耳的木鱼声……

如今母亲去世十多年了,但记忆依然摇晃着当年到玄武山的时光。每年我依然会在正月初九从汕尾回到碣石,跟我姑姑来元山寺拜佛求谶诗,但心情跟小时已大不一样。尘世的喧嚣,岁月流逝,让我来到元山寺这佛门净地时,不只是为拜佛求谶诗,而是为寻找一份安静和追忆,只愿我俯身跪拜佛祖时,愿佛光普照大地,众生平等安宁,也愿我有一份智慧和力量,当我转身离去,能带走一袖的佛门清风,回到尘世时,心中有玄武山的古寺,灵声,得以活得自在从容!

END

玉都观

玉都观,俗称吕祖庙、或吕祖坛,原坐落在肥城市桃园镇南北王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肥城规模较大、建筑雄伟的道观之一。玉都观由原老城内玄都观普救坛孕育而成。1923年玄都观弟子樊广秀与子庆昌在桃园镇南北王村创立普救坛支坛“普化坛”,1926年由樊广盛等发起修建玉都观,之后黄福堂、樊广秀、刘崇兰等先后组织募款,用于玉都观的修建。

玉都观历经多年,由于缺乏保护和维修,破坏严重,墙壁、檩梁多处断裂,彩漆脱落,门窗残破不全。为保护好这处文物古迹,1994年,肥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玉都观迁移至新城市区长山街南端。

迁移后的玉都观依原样重建,主要分前后两殿:

前殿为吕祖殿,供奉吕洞宾。殿坐落在高1.6米、宽14米、进深17米的台基上,殿面阔3间,砖石土木结构。为歇山环廊式建筑,九脊顶,四面出厦,由20根八棱石柱支撑四面廊檐。石柱上面刻有14对用真、草、隶、篆书体撰写的楹联。檐下的额板上雕刻着八仙人物,各持宝物,形态各异,中间是道教鼻祖老子。大殿的柱础、台基上布满了花草虫兽为内容的雕刻图案。吕祖殿内的东西山墙上,是以吕洞宾的生平、传说故事为题材绘制的大型壁画,高2.8米,长20米,总面积56平方米,主要由吕洞宾的出世、赶考、戏牡丹、释师、邯郸梦、终南山学道、江淮斩蛟、三醉岳阳楼、八仙过海等故事组成。其壁画构图新颖生动、色彩浓淡相宜,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后殿为三教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砖石土木结构,殿前出厦,有四根明柱支撑前檐,刻有楹联。殿内有两根盘龙荷花透雕石柱,高约5米,下面是荷花,上部是卷云纹,中间有盘龙。皆雕刻细腻,造型生动。殿内眉板,由九条金龙连接起来,穿插有序,活灵活现。殿里面的壁画,是将道教、佛教、儒教主要人物绘于一室的综合壁画。高3米,长23米,总面积69平方米。

道教中把天分为三清境界,最高为玉清,次之为上清,第三为太清。殿正面墙壁的上层为道教主神,中间为玉清境界的原始天尊神,左边是上清境界的灵宝天尊神,右边是太清境界的道德天尊神,也就是老子的神位,罗列两边的是玉皇、王母、地官、天官等神祇,也属于道教的范围。下层中间是佛教中的释伽牟尼,俗称如来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两边是佛教众弟子,以及护法四大金刚、哼哈二将等。东面墙上则是孔子和他的众弟子,西面墙上是孟子和他的众弟子,两山墙下层又为风雨雷电之神和护法金刚。

玉都观是肥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典型建筑。它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既有江南楼阁的灵秀,又有北方建筑的浑厚,别具一格,其建筑风格在省内也不多见,对于研究南北建筑艺术有较高价值。同时,玉都观还囊括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也具有颇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31/1697190536337682.html
上一篇:文殊灵签在线抽签(文殊灵签在线抽签解签)
下一篇:车牌号吉凶查询(车牌号吉凶查询大吉打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