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开篇就骂天子骂到狗血喷头,司马光你想干嘛?
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立意不高不如回家种番薯!这就是司马光同志开写《资治通鉴》时的心态。
从来没有一本分量这么重的史书,在一开篇就把天子骂到不能自理的;司马光同志做到了;不但如此,《资治通鉴》的开头,可谓是石破天惊,逼格无穷,仿佛要在一开头就把多数人隔开不能往下阅读一样,真可谓立意深远、用心良苦。
我们先来看原文截图:
以下是上面图片的文字版本:
正文卷第一(原文统一采用加黑、斜体、下划线,下同)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拿起《资治通鉴》,翻开看到正文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让人几乎要把书扔掉的十一个字“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这是什么天书呢?其实这只是木星纪年的方法,对应就是从戊寅到壬子年,或者更加方便理解的“从公元前403年到369年”。司马光同志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纪年,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可以让自己的《资治通鉴》从一开始就取得更高的逼格和更古朴、凝重的客观。
接下来,终于开始记事: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意思就是:
周天子把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升格了,从大夫升级为诸侯,这一年正式任命。
然后司马光同志开启自己的骂街模式(臣光曰,因为这本书原是写给皇帝看的,因此自己发表观点的地方,都是用“臣光曰”来穿插议论),把这位周威烈王,周朝的姬主席,用了1265个古文字,骂了一个晶莹剔透: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先说结论:天子的职责就是规定并确保纲纪伦常、君臣名分,整个国家才能有序而治安。然后再用三段说明为什么有上面的结论: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周易》、《春秋》早就明示,天尊地卑的君臣顺序是自来如此。上下有序而不做非分之想是保证国家制度长治久安的最有效办法,必须严格遵守。
然而: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从周幽王、周厉王开始,周朝实力越来越不行,到了最后,已经连很多小国都不如了,但是,即便如此,周朝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诸侯国能够取代,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直坚持着一直以来的天子、诸侯等君臣名分没有错乱,因此有实力的诸侯也不敢乱来。好了,现在周威烈王同志,竟然不顾纲纪伦常,把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个乱臣贼子士大夫封为诸侯,那就是天子自己坏了规矩(“礼”),从此大家也更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了,天下从此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时代,再也不会有西周以前的国家伦理了。
整部《资治通鉴》300多万字,“呜呼”两个字用的地方不超过20次,这里就用了2次,可见司马光同志多么的生气,对于周威烈王这么不守天子规矩是多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至于最后只能用“岂不哀哉”来结束了自己“臣光曰”议论。
由于开篇立意的重要性,司马光同志其实开篇就长篇大论进行劝诫,会让读者莫名其妙,所以,接下来的几讲,司马光会采用倒叙的方法,把相关的历史故事逐一说清楚,让读者明白自己为何有这一番吐槽。
请关注后续文章......《三家分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