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经书(佛家经书经典大全)

佛学爱好者,必看的经书,距释迦摩尼时间最近的经书,杂阿含经

世面上的佛学丛书很多,但哪些才是释迦牟尼亲传的佛法呢?

杂阿含经,距释迦摩尼入灭九十天后,他的弟子根据他亲传的佛法,汇集而成。这样的经书,怎能不读

刘孝听:诵读国学经典的八大好处

党的以来,在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等一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已在全国蓬勃兴起。那么,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诵读文化经典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是文化素质养成和提高的第一步。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胡适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易知录》,又看《御批通鉴辑录》,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也说:“小时候我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我读了《孟子》就认识了很多的字,并知道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道这个中国人的哲学。”从胡适到杨振宁,他们都是从读经典开始学会识字,学会道理,学会知识。

培养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素读、精读、吟读、熟读等,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化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和义理美,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和艺术,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当代国学大师牟宗三说:“少儿学习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维,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曾说:“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夯实文化功底

国学经典是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学生们诵读了这些经典,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道德、人生和文学等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打下良好的文化功底。著名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说:“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提高学科成绩

国学经典是启人心智的好书,能丰富学生的文化阅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力,大大提高其他学科成绩。正如国学大师叶嘉莹说:“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时代学会古诗文的诵读和吟唱,他们长大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有关怀的人,他们在学习中也能更富于联想和直观的能力。无论是在文科或理科方面,都可以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涵养人格根基

“一本经书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国学经典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着中国人的真正精神和气质,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教化学生为人处世,教导学生修身做人,帮助学生判断是非,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涵养学生人生根基。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开启大脑智慧

“经典是无数思想文化精英累积下的成果”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启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力,增强学生创造力。清代的康熙皇帝五岁读经书,每天五点钟起来读经书,一年只休息五天,他执政六十一年,成为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皇帝。毛主席两岁半读经书,开启了他潜在的天才智慧,因此他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

培育达礼气质

“不学礼,无以立”“知书达理,理者礼也。”国学经典里包含着中华民族行为规范的定律和范式,有爱国亲民、尊亲孝道、尊师敬长、谦恭待人、向学问学、崇圣敬贤和中和泰和等礼节。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达理之气,高雅之气,浩然之气,民族之气。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五岁读经书,从小学经典,学礼仪,学射箭,学做人,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忠诚爱国的楷模和民族英雄。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在几十年的研习与修炼下,终于成为了我们国人敬仰的礼让之典范、谦恭之典范、待人之典范、养性之典范、学者之典范、大师之典范。

作者简介:

刘孝听,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原巡视员,湖南省孔子学堂推广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日报新闻培训学院顾问。

[责编:姜茜昱]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佛教第一次结集整理佛经

佛教的结集共有六次,第一次结集是佛灭后第一年的雨季,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城外一个叫七叶窟的地方,一共召集了五百位修养比较高的比丘,在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的带领下进行了结集,

这在佛教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被称作是 第一次结集,这次结集其实就是整理佛经,把佛所说的佛经整理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以便于以后佛教佛经的传播。

佛经是怎么整理的,实际上就是背诵,选一个背诵得比较好的弟子,来背诵一部佛经,背的过程中其他的弟子就来听,如果哪一句背的不对,大家就可以来讨论、来校对,最后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就是进行整理的方式。

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是有规则的,背诵不是随便背诵,背诵首先第一句一定要背“如是我闻”,这句话可以说在佛经里面经常看到,几乎所有的佛经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我闻、我听闻佛祖这样说,紧接着后面就交代时间地点以及面对的人物,交代完了以后才是具体的佛经内容,所以我们今天读的佛经,可以看到佛经开篇都是这一个统一格式来展开的。

在第一次结集以后佛经的标准答案就确立起来了,也为佛的原汁原味的思想能继续发展了约百年左右,直至原始佛教时期,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才结束。

赵孟頫《静心帖/经率帖》

赵孟頫《静心帖》,又称《经率帖》,行草书,被台湾陈氏收藏。该帖是赵氏写给吴森(字君茂,号静心,吴兴人,好古画)的信札,应书于赵氏在江浙任职时。

【1】孟頫顿首再拜,静心相干心契足下,孟頫经率有白,令遣小计去,望

【2】收留之,切告,勿令此间觉可也,专此数字,唯加察。不宣。孟頫顿首再拜。

【3】记事顿首再拜,静心相干足下。赵孟頫谨封。

拍卖场上6000万一卷的佛经,国图在线看

今天说说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是我国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名字中的“赵城”是指1933年首次发现的地点山西赵城广胜寺,“金”是指刻版于宋金时期,“藏”是佛经的名字。

《赵城金藏》总计6980卷 ,六千多万字。现在还存世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这部佛教全书,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2020年12月20日在荣宝秋拍会上,一卷征自民间的《赵城金藏》“妙法莲花经文句卷八”,以人民币5692万元的高价成交;彰显收藏界对经书的青睐与社会共识。

这部佛经的诞生、抢救、修复都堪称传奇。

诞生:

北宋末年中国北方战乱不断,为躲避灾荒和战乱大量移民迁至晋南河谷一带。为了寻求慰藉,民间崇佛之风盛行。一批僧侣和信众发起规模浩大的刻经活动。以《开宝藏》为底本开始复刻,前后历时数十年。

当时解州天宁寺是主要的刻经之地,具体事务由寺院弟子崔法珍操持。尤其是刻经款项是崔法珍走遍山西和陕西的村村镇镇化缘筹得。在刻印的每一卷经书的末尾,都能看到捐赠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家在何处:

大约在金熙宗皇统8年(1148年)开始刻造,历时约30年,崔法珍和信众终于完成了全部16万块经版,印制出大藏经。她不忘在每卷经书的最后留下每一位捐赠者的姓名、籍贯、捐赠钱物和愿望。不论施舍的是什么,一尊佛像、一棵梨树或是“自己家生骡一头”,她都一一记录,绝不遗漏。这部经书的刻板印制得益于崔法珍如苦行僧般跋涉几十万里的劝募,更凝聚了无数信众的虔诚和捐助。

明代刑部尚书陆光祖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所作《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如此描述:“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赵城金藏》的跋文年序、《永乐大典》与《金史记事本末》均详细记载了崔法珍化缘雕刻藏经一事。

随着时间流失,《赵城金藏》的刻板已消失,直至1933年专家发现在赵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保存有较完整的《赵城金藏》,佛经也因此而得名。

虎口夺经:

1933年,《赵城金藏》在山西境内被发现。这是现代佛教文献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的文化界也引起很大的轰动。各方势力都想得到这部经书,日军、中央军、阎锡山都曾派人到广济寺以购买或转移物资等理由想拿走经书,均被当时住持力空法师婉拒。

1942年春,日寇企图抢劫广胜寺《赵城金藏》。八路军得到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一场保卫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斗争,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先敌之手将藏经拖运回来。因事关宗教政策,经区党委批准后,经过周密的布置,任务交给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天珩和赵城县委书记李溪林执行。分区基干营和洪赵县游击队、地委机关同志与群众密切配合,夜入广胜寺,从日寇的虎口下夺经。

大藏经有4000多卷,全部人背马驮,安全运抵地委机关。转移过程正是日寇疯狂大扫荡时期。反扫荡出发前,八路军的纪律是:’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于是这些宝物随队伍与日寇。战士日常行军打仗都背着经书,在渡河时把经书顶在头上。为了保护经书有八路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赵城金藏》成功躲过1942年日军大扫荡。后在、陈赓、牛佩琮等领导关注下,历经6次转移,于1949年4月运抵北平,经当时华北局书记批准,交给北平图书馆保存。”

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被日本掠夺搜刮的文物财产可登记的共1879箱36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15245件。事实上,还有大量被日本掠夺的文物无法统计。如今我们能见到八百多年前的佛经,是八路军战士、寺院僧人、根据地百姓用智慧和鲜血换来的。

修复:

经卷在转移过程中曾在废弃的煤窑长期保存,因为煤窑阴冷潮湿,《赵城金藏》超过半数经卷存在粘连现象,不仅沾满霉菌和煤灰,而且皱缩成僵硬的“黑纸棍”,根本打不开。

国家图书馆从北京琉璃厂请来四位装裱老师傅,他们想了许多法子,最后选用了蒸的办法。简单讲,就是用蒸汽把经卷慢慢润湿,每隔几分钟还要取出来晾一下,因为太湿了也不行。等到“黑纸棍”完全软化了,再用绣花针一点一点把粘连的纸页挑开。

“用绣花针挑书页”的工作显然着急不得,所以一个人一个月只能修复一卷经书。国图又给老师傅们配了徒弟,前前后后花费17年,终于完成了几乎所有修复工作——为什么说“几乎”?因为国家图书馆保留了最后一根受潮发霉的纸棍,作为纪念:

《赵城金藏》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2020年11月27日至30日,“国宝孤本《赵城金藏》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在荣宝斋首次公开展出。

佛教发轫于古天竺,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赵城金藏》印刷清晰,字体劲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其刀法线条和宋版佛经相比,具有豪放严整和生气有力的特点,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赵城金藏》对佛学、版本学以及在雕版史上,皆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上百万册(件)古代典籍,最出名的《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这四大镇馆之宝中只有《敦煌遗书》在国图老馆长期对外展出。其他三部在特展时才有可能展出。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如今咱们可以通过国图“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欣赏宋金时期木刻版佛经。用平实的心态了解《金藏》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对故人以青春、生命来促成、保存、修复的这部古藏的最好回响。

《赵城金藏》的打开方式:

Ø 在国家图书馆主页面,选择“资源”选项,点击“古籍”。

Ø 进入古籍资源列表,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点击或搜索“赵城金藏”

有专家称,《赵城金藏》是穿着佛教外衣的大百科全书,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即使看不懂经文,也可以领略古代雕版印刷的风采。

您有什么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见证数字时代##

#文化#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2/1697200915353154.html
上一篇:高人汇(高人汇算命是真的假的)
下一篇:观音菩萨生日(观音菩萨生日,出家日,成道日)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