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轴子(过年挂的家谱轴子)

什么是宗谱轴子?家谱轴子该如何制作?

北方地区,例如青岛西海岸地区,黄岛地区春节都有请家堂,挂家族轴子,又称家谱轴子的习俗,简称为轴子(黄岛方言发音“竹子”)。由于中国人的强烈的宗族观念,使得这一习俗持续留存发展下来,即使在那个动荡的破四旧的年代,也没能彻底摧毁而得以保全传承。那么什么是轴子,轴子应该怎么挂怎么写呢?

家谱轴子是什么?

家谱轴子是指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家谱轴子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的。早年间,由画师设计出草图,然后经过画师数日辛苦,手工绘画而成,其颜料色差较大,且不适合多年保存。近年来,随着电脑数码设备的发展,诸多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化机器设计原稿,高清机器出图,轴子大方美观,色泽亮丽,不退色、不退光,适合长时间保存,且清晰度很高,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家谱轴子一般没有具体的规格标准,大部分以146cm*185cm和150cm*200cm为主,主要悬挂于正房夹墙,轴子前摆供桌,供品大致分四荤四素四干果四馒头,供品前摆放香炉蜡台。

宗谱轴子怎么填写?

最上面的最中间:顶部中间的位置有个大的牌位。由于时代久远和历史更迭,很多祖先的名讳已经不能被准确记起,或者按照某些地区和家族的习俗,轴子上只往前写三辈,所以很多先祖的名字无法出现在轴子上,因此轴子最顶部大牌位的中间,画师一般都是留空,是要各家填写的,通用如填写“供奉赵氏历代宗族之位”、“堂上宋姓历代祖考妣之位”,当然大概意思即可,直接写“赵家历代列祖列宗之位”,这种格式也都可以,一般不留空为好。

(供桌上留空需要填写的总牌位)

首位为最高辈分,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许多老人的名讳已经无从考究,我们以“供奉历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区域一行为一代,按家族排行顺序依次填写;有些区域一行为两代,同一行中右侧比左侧辈分高 。

单个牌位的书写:有一些区域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有一些区域是按照中间分开,家族男性挨内,妻室靠外先考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伯考、伯妣,叔考、叔妣(去世的叔叔伯伯)

先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爷爷奶奶)先伯祖、伯祖妣

曾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

高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亲的太爷爷太奶奶,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家谱轴子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一觉何处觅”家谱字辈怎么排可以咨询家谱(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宗谱编修印刷的机构,拥有一支宗谱编修专业团队,在多年修谱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摸索出了一整套宗谱编撰管理程序,可提供从修谱的发动、编辑、印刷到发谱庆典筹备的全程服务。自宗谱盛行伊始,已为省城及周边地市许多姓氏修谱,均获好评,公司以合理的价格、高水准的优质服务,在各氏族谱编修人士中留下良好口碑。

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家谱轴子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八个字(千万不能写之神位,古代传说人死后做的是鬼,鬼和神根本就不一个概念)。

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家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明确的宗理观念。在家堂的最上方的那两位端坐的老人,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可见其至高无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在家堂那一个一个小格子里的名字,正是由辈份而来的“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反映。其次,“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另外,人们在这种祭祀过程中,除了表达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外,更在于他们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保佑其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家谱轴子填写方法

首位为最高辈分,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许多老人的名讳已经无从考究,我们以“供奉历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区域一行为一代,按家族排行顺序依次填写;有些区域一行为两代,同一行中右侧比左侧辈分高

单个牌位的书写:有一些区域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有一些区域是按照中间分开,家族男性挨内,妻室靠外先考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伯考、伯妣,叔考、叔妣(去世的叔叔伯伯)

先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爷爷奶奶)先伯祖、伯祖妣

曾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

高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亲的太爷爷太奶奶,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家谱轴子的发展

一般没有具体的规格标准,大部分以146cm*185cm和150cm*200cm为主,主要悬挂于正房夹墙,轴子前摆供桌,供品大致分四荤四素四干果四馒头,供品前摆放香炉蜡台。

早年间,由画师设计出草图,然后经过画师数日辛苦,手工绘画而成,其颜料色差较大,且不适合多年保存。

近年来,随着电脑数码设备的发展,诸多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化机器设计原稿,高清机器出图,轴子大方美观,色泽亮丽,不退色、不退光,适合长时间保存,且清晰度很高,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请家谱(请轴)

请家谱轴子,又叫请老爷老奶,是中原地区过年祭奠祖先的习俗。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破四旧”的时候,也会在年三十中午,在胡同口偷偷地在烧上几个髁(ke,四声,纸元宝),把轴子请出来,只不过祭奠完毕就很快送走(收起来)罢了。把轴子拿出来,工工整整地挂在北屋东面(正面为天地神位、西为佛)的墙上,八仙桌子就摆成了供桌,桌上再摆上菜肴、果品、筷子。菜肴有鸡,有肉,简单的也有四荤四素,上边都放上一点菠菜摆成十字,果品有苹果、橘子等;先是在香炉里烧上一炷香(四根,古传供奉神灵是3根香、鬼是4根,包括磕头都是神3鬼4),再点上两支蜡烛。寓意祖宗已请到,

年三十中午一般都包饺子,做好午饭,端两碗摆供桌,然后烧一张黄裱纸,磕头,把饺子汤倒供桌前,然后才能开始吃饭。

除夕晚饭时轴子香炉点香和蜡烛,大年初一早上有吃饺子的习俗,同年三十中午一样供奉过轴子,祖先开始享用我们晚辈供奉的祭品。这个时候,就有街坊邻居和本家来拜访。

大年初五、初六、十五、十六、十七同样进行年三十的供奉,正月十七午饭后,在供桌前焚纸点香,叫送祖宗,即把轴子收起来存放,预备次年请轴子。

即墨年俗文化:挂起竹子才算将列祖列宗请到家,恭敬肃穆古风犹存

家谱

山东即墨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胶东半岛东部沿海,现在是青岛市的一个区。

即墨这个名称始自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座从未改过名字的古城之一。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即墨的文化底蕴就非常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即墨大夫、蓝田、郭琇、黄嘉善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即墨人。

战国时期这里也是齐国的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本地,至今这里还有一个村庄名字叫作“牛齐埠”。而齐王田横兵败后退守于当地一座小岛,后来发生的五百义士集体自刎殉义的忠烈故事也使这个小岛名扬天下,至今这个小岛还叫“田横岛”。

即墨也是一座重要的海防城市,明以后设置的“卫”、“所”在这里至今还留有鳌山卫和雄崖所遗址,而由此延续千年之久的屯垦文化也给这座古城留下了很多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春节即墨古城一角

正是由于即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墨人过年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文化味。其中,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一项隆重的仪式就是“挂竹子”。尽管挂竹子的年俗在胶东地区好多地方都有,但即墨却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有别于其他地方。

那么,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挂竹子"就是挂家谱,‘竹子”的叫法可能是来源于当地方言发音

我不是即墨当地人,但自从1984年来即墨居住后,目前无论在口音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应该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即墨人了,但对于即墨人过春节家家户户要挂的这个“竹子”,是不是这两个字,却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我的岳父生前是一位小学老师,长期生活在东部沿海的农村,可以算是农民中的半个学究了。他在世时,我曾经跟他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两个字应该是“竹子”。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认真查阅了《即墨县志》以及有关地方民俗文化的文献资料,我认为”竹子“这个叫法应该有四个出处:

竹子

其一,在北方地区,过年挂家谱是很多地方的年俗,不光即墨周边这样做。而这种家谱一般都是以卷轴的形式收藏和悬挂的(如本文开头我配发的图片),比较规范的名称是”轴子“。即墨人的方言发音中,”轴“字被读作”zhu",“轴子”发音同“竹子”是一样的,而前者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象上都不如后者,所以,时间长了就被读成“竹子”了;

其二,即墨人家过年挂的家谱不同于有些地方,它不是象本文配图那样的书画卷轴式样,而大多是背衬一种精细的竹席,再在竹席表面附上家谱画芯(在后边还会详细叙述),所以,即墨当地人挂起来的真的是竹子。另外,因为这种家谱一般幅面比较大,悬挂时往往需要用竹杆挑着挂,这也与竹子有关;

作为衬层的竹席

其三,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在北方地区这种过年悬挂的家谱在有些地方叫”祝子“,是取列祖列宗保祐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之意。即墨是一个商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外来人口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不排除这种叫法是周边地区泊来之称谓。

其四,在山东潍坊的高密一带,这种家谱还被叫做“嘱子”,这个发音也与“竹子”谐音,高密同即墨是近邻,这种叫法应该同源。之所以将家谱叫做“嘱子”,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治家传统,估计是家中尊长在挂上“竹子”之后会叫齐年幼的子孙在家谱前跪拜、并给他们讲祖先的故事,并教育他们不忘祖宗、不忘初心之类,是一种优良家风的传承。

竹子

但我认为,这种家谱就应该是”竹子“这两个字,代表的是“清气满堂、文雅高贵和节节升高”的美好寓意。

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其实是一种年画,挂在家里既庄重又吉祥

家谱竹子样式

即墨人过年挂的“竹子”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衬层,是一面面积较大的竹席,面积一般在1.5米X1米左右的样子,挂起来后上部基本同房间顶棚齐平,而下部刚好同供桌高度齐平;另一部分才是家谱的画芯。

作为家谱衬层的竹席,有的是用竹子制作,有的却是当地比较常见的苇杆扎成,无论用什么材料都很细密、精致。过年使用时就展开挂起来,不用时就卷起来放在墙角。

竹席

而附在竹席上的家谱其实是一种年画,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

画面最上部画有一男一女两位古装寿者,表示这个家族最长者;在二人正中偏下一些画一个牌位,牌位两边画有数个格子,牌位上一般写“列祖列宗之位”字样,实际是给这个家族之中没有名字记录的人留的,而牌位两边的空格则写这个家族有记录的最年长尊者。

画面最下方约占一半的位置一般画一些穿古代官衣的人带一群孩子欢乐奔走的场面,表达的是家族人丁兴旺、富贵临门之意。

在这两个画面中间有一条通道相连,表达的是祖宗同家族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意思。通道两侧各留有一些格子,这就是填写故人名字的地方,一般也是男居右,女居左。

家谱画芯

这种家谱画芯因为面积比较大,以前没有这样的印刷设备,所以只能是手绘,现在不论多大的尺幅都可以印刷了。尽管印刷品的色彩和清晰度都更好,但却总感觉少了许多手绘的年画感。

一个家族的“竹子”芯是家传的,有的家族的“竹子”能够传好几代,只有当这幅“竹子”上面的空格都填满,不得不更换时,才换新的。有的传世“竹子”画面的颜色都有些模糊了,但却更能显示出这个家族的传承。

填“竹子”也是很讲究的事,一般都是请村里能够写毛笔字的老会计或老教师用小楷工工整整的填写,但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大讲究了,有时也确实找不到会写毛笔字的,就用油性笔写上,却同前面的字体不统一,就感觉怪怪的。

填家谱一般只将故去的人填写上,但我却见过沿海一个村庄,只要这个家族新增加的人口,一出生就将名字写上,却是不多见的情况。

即墨是一个很讲究传统文化的古城,尤其是沿海一带村庄民风淳朴,尽管也有很多古人留下的优良传统被废弃,但过年挂“竹子”却是每家每户都认真进行着的仪式。

填写好的竹子

“挂竹子”绝不是迷信活动,实际是古老中华文化里祭祖民俗的传承,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过年”请家堂“在每个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墨当地的挂竹子也是同请家堂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即墨人认为,不挂上竹子,就类同于列祖列宗没有请到,挂上了竹子就像是摆上牌位,才算是将祖宗故人全部请齐。

但是,请家堂、挂竹子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这其实是千百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祖宗崇拜民俗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衰的根脉。也正是有这样的心灵寄托,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才把尊老敬老作为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千年不衰。

即墨人挂竹子也有别于其他地方,他们将家谱挂在家中正房正北墙上。而将天地之位摆在天井(院子)正中,在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农村挂竹子的场景

即墨人请家堂、挂竹子是很有仪式感的。他们一般在农历小年以后就将竹席挂上,在竹子前摆好供桌,但是这时还不挂家谱画芯。正式将画芯挂在竹子上,是在除夕下午,这时一般由家中的男丁到家族墓地去将列祖列宗请到家中之后。从这时开始,竹子的前边供桌上就要摆上六大碗供品,家中尊长会每天早晚上香,极为恭敬和虔诚。

送神的时刻是在正月初二下午,这时同接神仪式是一样的,家中儿孙辈的男丁再到墓地上焚香、放鞭,算是将祖宗一行送回,春节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活动算是结束。从这时开始,竹席上的画芯会取下,竹子会被挂在原地,一直到正月十五后才取下。而在东部沿海一些村庄,他们在正月十四下午至正月十六下午之间,还要重新挂竹子、请家堂,重复除夕到初二的仪式。

请家堂

挂竹子在即墨农村是一件很庄重的事,竹子挂起来之后,大人绝不允许小孩乱说话。孩子一旦在这时说了不吉利的话,会被老人认为一年不顺利,这些孩子也往往会受到大人的责罚。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没有不因为说错了话而挨打的,现在想起小时候的“请家堂”还感到无比敬畏。

即墨人有初一串门拜年的习俗,很多地方还有给长辈拜年磕头的做法。但给老人磕头之前,必须先在竹子前给祖宗磕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磕头,有时进了家门就对着里间炕上坐着的老人喊“老爷爷,我给祖宗磕头了哈”,实际只是比划一下,里边的老人也心照不宣,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倒是那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令人难忘。

过年时后辈给家中尊长磕头

【方圆居文化】结语:

1、过年挂竹子、请家堂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祭祀民俗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尊老、敬老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家族意识淡化、同老人聚少离多的现实背景下,正确引导青年人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挂竹子、请家堂要移风易俗,摒弃旧时的那些糟粕的东西,比如烧纸、放鞭炮等污染环境的作法,代之以新方式、新作法,比如用电子香烛、献花、讲家史等,使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健康发展,传播正能量;

3、要通过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年一代知道自己的家族史,进而懂得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脉,不忘根本、不忘初心,自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

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家谱轴子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八个字(千万不能写之神位,古代传说人死后做的是鬼,鬼和神根本就不一个概念)。

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家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明确的宗理观念。在家堂的最上方的那两位端坐的老人,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可见其至高无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在家堂那一个一个小格子里的名字,正是由辈份而来的“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反映。其次,“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另外,人们在这种祭祀过程中,除了表达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外,更在于他们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保佑其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家谱轴子填写方法

首位为最高辈分,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许多老人的名讳已经无从考究,我们以“供奉历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区域一行为一代,按家族排行顺序依次填写;有些区域一行为两代,同一行中右侧比左侧辈分高

单个牌位的书写:有一些区域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有一些区域是按照中间分开,家族男性挨内,妻室靠外先考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伯考、伯妣,叔考、叔妣(去世的叔叔伯伯)

先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爷爷奶奶)先伯祖、伯祖妣

曾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

高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亲的太爷爷太奶奶,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家谱轴子的发展

一般没有具体的规格标准,大部分以146cm*185cm和150cm*200cm为主,主要悬挂于正房夹墙,轴子前摆供桌,供品大致分四荤四素四干果四馒头,供品前摆放香炉蜡台。

早年间,由画师设计出草图,然后经过画师数日辛苦,手工绘画而成,其颜料色差较大,且不适合多年保存。

近年来,随着电脑数码设备的发展,诸多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化机器设计原稿,高清机器出图,轴子大方美观,色泽亮丽,不退色、不退光,适合长时间保存,且清晰度很高,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请家谱(请轴)

请家谱轴子,又叫请老爷老奶,是中原地区过年祭奠祖先的习俗。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破四旧”的时候,也会在年三十中午,在胡同口偷偷地在烧上几个髁(ke,四声,纸元宝),把轴子请出来,只不过祭奠完毕就很快送走(收起来)罢了。把轴子拿出来,工工整整地挂在北屋东面(正面为天地神位、西为佛)的墙上,八仙桌子就摆成了供桌,桌上再摆上菜肴、果品、筷子。菜肴有鸡,有肉,简单的也有四荤四素,上边都放上一点菠菜摆成十字,果品有苹果、橘子等;先是在香炉里烧上一炷香(四根,古传供奉神灵是3根香、鬼是4根,包括磕头都是神3鬼4),再点上两支蜡烛。寓意祖宗已请到,

年三十中午一般都包饺子,做好午饭,端两碗摆供桌,然后烧一张黄裱纸,磕头,把饺子汤倒供桌前,然后才能开始吃饭。

除夕晚饭时轴子香炉点香和蜡烛,大年初一早上有吃饺子的习俗,同年三十中午一样供奉过轴子,祖先开始享用我们晚辈供奉的祭品。这个时候,就有街坊邻居和本家来拜访。

大年初五、初六、十五、十六、十七同样进行年三十的供奉,正月十七午饭后,在供桌前焚纸点香,叫送祖宗,即把轴子收起来存放,预备次年请轴子。

特殊家谱之填入式家谱之(二)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悬挂式填入家谱

悬挂式填入家谱也是一种手写填入式家谱,但与书籍式填入家谱编印成册不同,是一种用于悬挂或卷起来收藏的家谱,民间俗为家谱轴子,或简称挂谱。这种家谱实际上是一种家谱卷轴,幅面一般较大,其中绘有程式化的图案和供填写的空格。其图案在过去多由画师手工绘制,近年则随着电脑数码技术的普及,改为电脑绘制、单独打印制作,或直接向专业家谱公司定制、购买。图案中一般包括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物,楼阁中绘有供桌,上置写有“供奉历代祖宗之位”等字的牌位。供桌下两侧依次绘有大小不一的空格,如同一个个牌位,用来填写已逝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顺序一般是辈分最高的在最顶层,其他准备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排列时还遵守男左女右的传统习惯,夫妻二人左右对称。由于传统社会里的女性名字不处闺门,填入这种家谱时也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表示。

悬挂式填入家谱同样具有家谱的性质,也同样受到相关家族的重视。

在平时,这种家谱一般被卷起来收藏,过春节时取出来供奉。供奉前还要举行一定的请谱仪式,把家谱挂在正房中央,前摆供桌、供品和香炉、蜡台。一些重视传统礼仪的地区,如:河南濮阳有的张氏宗亲乃满清后裔子孙,还偷偷供奉着他们的祖先的遗流满文奉祀,也就是他们的谱。从大年三十中午开始便举行供奉仪式,以后在除夕晚饭钱、大年初一早上和初五、初六、十五、十六、十七都要举行同样的仪式,直到十七午饭后才把这种谱收起来存放好,预备来年再次请谱供奉。

2021/3/18传播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2/1697205669359483.html
上一篇:七画的字有哪些(七画的字有哪些取名字男孩)
下一篇:88是什么意思(88是什么意思爱情数字表示)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