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年(372年前是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纪年体之晋朝-公元372年

晋简文帝纪元

(公元372年)晋咸安二年 代建国三十五年 前秦建元八年 前凉称晋年号

春正月辛丑,百济、林邑王各遣使贡方物于晋朝。

时林邑国王范佛死,子范胡达立,上疏贡金盘椀及金钲等物。

二月,荧惑自去年十二月辛卯逆行入太微,于三月犹不退。

大秦天王苻坚以清河房旷为尚书左丞,征旷兄房默及清河崔逞、燕国韩胤为尚书郎,北平阳陟、田勰、阳瑶为著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皆关东士望,王猛所荐也。瑶,阳骛之子也。

冠军将军慕容垂言于大秦天王曰:“臣叔父评,燕之恶来辈也,不宜复污圣朝,愿陛下为燕戮之。”天王乃出慕容评为范阳太守,燕之诸王悉补边郡。

燕宜都王慕容桓居辽东,大秦扬武将军、幽州刺史郭庆遣将军朱嶷击之,桓弃众单走,嶷获而杀之。桓子慕容凤,年十一,阴有复仇之志。鲜卑、丁零有气干者,皆倾身与之交结。尚书右仆射权翼见而谓之曰:“儿方以才望自显,勿效尔父不识天命!”凤厉色曰:“先王欲建忠而不遂,此乃人臣之节;君侯之言,岂奖劝将来之义乎!”翼改容谢之,言于大秦天王曰:“慕容凤忼慨有才器,但狼子野心,恐终不为人用耳。”

三月丁酉,晋帝司马昱诏曰:“朕居阿衡三世,不能济彼时雍,乃至海西失德,殆倾皇祚。赖祖宗灵祗之德,皇太后淑体应期,籓辅忠贤,百官戮力,用能荡气务于昊苍,耀晨辉于宇宙。遂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思赖群贤,以弼其阙。夫敦本息末,抑绝华竞,使清浊异流,能否殊贯,官无秕政,士无谤讟,不有惩劝,则德礼焉施?且强寇未殄,劳役未息,自非军国戎祀之耍,其华饰烦费之用皆省之。夫肥遁穷谷之贤,滑泥扬波之士,虽抗志玄霄,潜默幽岫,贪屈高尚之道,以隆协赞之美,孰与自足山水,栖迟丘壑,徇匹夫之洁,而忘兼济之大邪?古人不借贤于曩代,朕所以虚想于今日。内外百官,各勤所司,使善无不达,恶无不闻,令诗人元素餐之刺,而吾获虚心之求焉。”

癸丑,晋帝诏曰:“吾承祖宗洪基,而昧于政道,惧不能允厘天工,克隆先业,夕惕惟忧,若涉泉冰。赖宰辅忠德,道济伊望,群后竭诚,协契断金,内外尽匡翼之规,文武致匪躬之节,冀因斯道,终克弘济。每念干戈未戢,公私疲悴,籓镇有疆理之务,征戍怀东山之勤,或白首戎阵,忠劳未叙,或行役弥久,担石靡储,何尝不昧旦晨兴,夜分忘寝。虽未能抚而巡之,且欲达其此心。可遣大使诣大司马,并问方伯,逮于边戍,宣诏大飨,求其所安。又筹量赐给,悉令周普。”

乙卯,晋帝诏曰:“往事故之后,百度未充,群僚常俸,并皆寡约,盖随时之义也。然退食在朝,而禄不代耕,非经通之制。今资储渐丰,可筹量增俸。”驺虞见豫章。

戊午,晋帝遣侍中、左卫将军王坦之征大司马桓温入辅,温复辞。

大秦天王诏:“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在所郡县以礼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罢遣还民。”

夏四月,晋徙海西公司马奕于吴县西柴里。敕吴国内史刁彝防卫,又遣御史顾允监察之。

晋御史中丞、谯王司马恬忠正有干局,在朝惮之。迁右卫将军、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

六月,晋帝遣使拜百济王余句为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

大秦有大风从西南来,俄而晦冥,恒星皆见,又有赤星见于西南。太史令魏延言于大秦天王曰:“于占西南国亡,明年必当平蜀汉。”天王大悦,命秦、梁密严戎备。

癸酉,大秦车骑大将军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苻融将发,大秦天王祖于霸东,奏乐赋诗。母苟太后以融少子,甚爱之,比发,三至霸上,其夕又窃如融所,内外莫知。是夜,天王寝于前殿,魏延上言:“天市南门屏内后妃星失明,左右阍寺不见,后妃移动之象。”天王推问知之,惊曰:“天道与人何其不远!”遂重星官。

晋前护军将军庾希潜在海陵,前青州刺史武沈,庾希之从母兄也,潜饷给希经年。大司马桓温知逾之,遣兵捕希。

戊子,庾希举兵反。武沈之子武遵与希聚众于海滨,略渔人船,夜人京口城。平北司马、晋陵太守卞耽逾城奔曲阿,吏士皆散走。希放城内囚徒数百人,配以器杖,遵于外聚众,宣令云逆贼桓温废帝杀王,称海西公密旨,诛除凶逆。京都震扰,内外戒严,屯备六门,命游击将军毛安之督城门诸军事。平北参军刘奭与高平太守郗逸之、游军督护郭龙等集众拒之。卞耽又与典阿人弘戎发诸县兵二千,并力屯新城以击希。希战败,闭城自守。

秋七月壬辰,桓温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庾希,擒之,希、庾邈及子侄五人斩于建康市,武遵及党与并伏诛。唯友及蕴诸子获全。

甲寅,晋帝不豫,诏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以桓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促之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于是一日一夜频有四诏。温上疏曰:“圣体不和,以经积日,愚心惶恐,无所寄情。夫盛衰常理,过备无害,故汉高枕疾,吕后问相,孝武不豫,霍光启嗣。呜噎以问身后,盖所存者大也。今皇子幼稚,而朝贤时誉惟谢安、王坦之才识智皆简在圣鉴。内辅幼君,外御强寇,实群情之大惧,然理尽于此。陛下便宜崇授,使群下知所寄,而安等奉命陈力,公私为宜。至如臣温位兼将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荐吏部尚书、中护军谢安宜受顾命。

己未,晋帝立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时年十岁;皇子司马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食邑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摄会稽国五万九千一百四十户,以奉帝母会稽太妃郑阿春之祀。司马道子,字道子。出后琅邪孝王司马裒,少以清澹为谢安所称。

大司马主簿、东亭侯王珣转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是日,晋简文帝司马昱崩于东堂,时年五十三。

晋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皇太子司马曜幼称聪悟。简文之崩也,至晡不临,左右进谏,答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谢安尝叹以为精理不减简文。

是日,晋皇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诏曰:“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仰凭祖宗之灵,积德之祀。先帝淳风玄化,遗咏在民。宰辅英贤,勋隆德盛。顾命之托,实赖匡训。群后率职,百僚勤政。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极之基不坠。先恩遗惠,播于四海,思弘余润,以康黎庶。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晋崇德太后褚蒜子令以晋帝司马曜冲幼,加在谅闇,令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尚书仆射王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

桓温疏未及奏而晋帝崩,温初望帝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与弟南中郎、江州刺史桓冲书曰:“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温疑王坦之、谢安所为,日愤愤少怀。

晋帝司马曜诏曰:“先帝遗敕云:‘事大司马如事吾。’令答表便可尽敬。”又诏:“大司马社稷所寄,先帝托以家国,内外众事便就关公施行。”复遣谢安征温入辅,加前部羽葆鼓吹,虎贲六十人,温让不受。

八月,大秦丞相王猛至长安,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让再三,曰:“元相之重,储傅之尊,端右事繁,京牧任大,总督戎机,出纳帝命,文武两寄,巨细并关,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大秦天王曰:“卿昔螭蟠布衣,朕龙潜弱冠,属世事纷纭,厉士之际,颠覆厥德。朕奇卿于暂见,拟卿为卧龙,卿亦异朕于一言,回《考槃》之雅志,岂不精契神交,千载之会!虽傅岩入梦,姜公悟兆,今古一时,亦不殊也。自卿辅政,几将二纪,内厘百揆,外荡群凶,天下向定,彝伦始叙。朕且欲从容于上,望卿劳心于下,弘济之务,非卿而谁!”遂不许。

大秦天王以境内旱,课百姓区种。惧岁不登,省节谷帛之费,太官、后官减常度二等,百僚之秩以次降之。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闻诸非正道,典学一皆禁之。天王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天王即位,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大秦镇东大将军、冀州牧苻融在冀州,高选纲纪,以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崔宏为州从事,管记室。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后绍出为济北太守,融屡以过失闻,数致谴让,乃自恨不用绍言。

苻融尝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遣主簿李纂诣长安自理;纂忧惧,道卒。融问申绍:“谁可使者?”绍曰:“燕尚书郎高泰,清辩有胆智,可使也。”先是丞相猛及融屡辟泰,泰不起;至是,融谓泰曰:“君子救人之急,卿不得复辞!”泰乃从命。至长安,丞相猛见之,笑曰:“高子伯于今乃来,何其迟也!”泰曰:“罪人来就刑,何问迟速!”猛曰:“何谓也?”泰曰:“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刘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刘、鲁,未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明公阿衡圣朝,惩劝如此,下吏何所逃其罪乎!”猛曰:“是吾过也。”事遂得释。猛因叹曰:“高子伯岂阳平所宜吏乎!”言于大秦天王。大秦天王召见,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天王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以为尚书郎。泰固请还州,大秦天王许之。

苻融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扬声唱盗,行人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诬行人为盗。时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盗。”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是盗,何以诬人!”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所在盗贼止息,路不拾遗。大秦天王及朝臣雅皆叹服,州郡疑狱莫不折之于融。融观色察形,无不尽其情状。虽镇关东,朝之大事靡不驰驿与融议之。

苻融性至孝,初届冀州,遣使参问其母动止,或日有再三。大秦天王以为烦,月听一使。后上疏请还侍养,天王遣使慰喻不许。

九月甲寅,晋帝追尊皇妣会稽王妃王简姬曰顺皇后,合葬高平陵,追赠后父王遐特进、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谥曰“靖”。尊生母李陵容为淑妃。进成恭皇后杜陵阳母高安乡君裴氏为广德县君。裴氏名穆,长水校尉裴绰孙,太傅主簿裴遐女,太尉王衍外孙。中表之美,高于当世。遐随东海王越遇害,无子,唯穆渡江,立第南掖门外,世所谓杜姥宅云。

王遐长子王恪,领军将军。恪子王欣之,豫章太守,秩中二千石。欣之弟王欢之,广州刺史。遐少子王臻,崇德卫尉。

冬十月丁卯,葬晋简文皇帝于高平陵,庙号“太宗”。并合葬顺皇后。

时天鼓鸣,有彗星出于尾箕,长十余丈,名蚩尤旗,经太微,扫东井,自夏及秋冬不灭。大秦太史令张孟言于大秦天王曰:“彗起尾箕,而扫东井,此燕灭秦之象。”因劝天王诛新兴侯慕容暐及其子弟。天王不纳,更以暐为尚书,冠军将军慕容垂为京兆尹、泉州侯,慕容冲为平阳太守。苻融闻之,上疏曰:“臣闻东胡在燕,历数弥久,逮于石乱,遂据华夏,跨有六州,南面称帝。陛下爰命六师,大举征讨,劳卒频年,勤而后获,非慕义怀德归化。而今父子兄弟列官满朝,执权履职,势倾劳旧,陛下亲而幸之。臣愚以为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往年星异,灾起于燕,愿少留意,以思天戒。臣据可言之地,不容默已。《诗》曰:‘兄弟急难’,‘朋友好合’。昔刘向以肺腑之亲,尚能极言,况于臣乎!”天王报之曰:“汝为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诗》云:‘德輶如毛,人鲜克举。’君子处高,戒惧倾败,可不务乎!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夫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

十一月丁丑,日中有黑子。

彭城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事之者八百余家。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至吴县西柴里海西公司马奕其门,称崇德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奕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将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奕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

甲午,卢悚率众三百人,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由云龙门突入殿庭,略取武库甲仗,门下吏士骇愕不知所为。游击将军毛安之闻难,率众直入云龙门,手自奋击;既而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入止车门,与安之并力讨诛之,并党与死者数百人。

晋海西公司马奕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时人怜之,为作歌焉。朝廷以奕安于屈辱,不复为虞。

晋帝赐张玄靓谥曰“敬悼公”。

晋帝深爱何充子中护军何澄,以何澄为冠军将军、吴国内史。

晋帝欲领著作郎吴隐之用为黄门郎,以隐之貌类简文帝,乃止。寻守廷尉、秘书监、御史中丞,领著作如故,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大秦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薨。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惮而爱之。

大秦奉车都尉皇甫真入关数岁而薨。张掖太守慕容德免归。

是岁,三吴大旱,人多饿死,晋帝诏所在振给。

24位中国历朝历代属虎的皇帝,你能记住的有几位

24位中国历朝历代属虎的皇帝,你能记住的有几位

2022年是虎年先祝大家虎年大吉,新年快乐。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历史属虎的历代帝王,我们从秦统一六国之后说起。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

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第二位:汉景帝--刘启

生于公元前188年卒于公元前141年。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第三位:汉宣帝---刘勋

生于公元前91年卒于公元前48年。西汉第十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十七岁登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刘询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

第四位:汉质帝--刘缵

生于138年卒于146年东汉王朝第十位皇帝,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刘缵被外戚权臣梁冀拥立为帝,年号本初。本初元年(146年),因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谥号孝质皇帝,年仅九岁 ,葬于静陵。

第五位:魏齐王--曹芳

生于232年卒于272年,魏明帝曹睿的养子,明帝无子,死后由8岁的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所废,274年死,时年43岁。

第六位:晋废帝---司马奕

生于342年卒于386年东晋第七位皇帝,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在位六年,为大司马桓温所废,降封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降封海西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在吴 县病逝,终年四十五岁。

第七位:前秦哀平帝--符丕

生于354年卒于386年,秦宣昭帝苻坚庶长子 ,前秦第四位皇帝,太元十年(385年),苻坚去世,苻丕登基,大赦境内,改元太安,设置百官。太元十一年(386年),因猜忌苻纂,担心会被苻纂所杀,于是率几千骑兵南奔东垣,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击败并斩杀,谥号哀平皇帝。

第八位:后秦文恒帝--姚兴

生于366年卒于416年,曾一举灭亡前秦、西秦、后凉诸国及窦冲、强熙等割据势力姚兴一朝为后秦鼎盛时期。

第九位:南陈陈文帝--陈蒨

生于522年卒于566年,南陈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为强盛,史称“天嘉之治”

第十位:北魏孝明帝--元诩

生于510-卒于528 幼年继位,随着权臣元乂、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引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遭到灵太后毒杀,年仅十九岁。

第十一位:北魏节闵帝---元恭

.

生于498年卒于532年即魏前废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四任皇帝,高欢入洛,被废,之后被杀。西魏的执政宇文泰谥其为节闵皇帝,史称魏前废帝,在位一年。

第十二位:北魏孝武帝--元修

生于510年卒于534年,北魏末代皇帝,博学多才,喜好武事,沉稳厚重。 不满高欢,迁都长安,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被丞相宇文泰所弑,年仅二十六岁。

第十三位:北齐幼主--高恒

生于570年卒于578年,齐后主高纬之子,母为皇后穆邪利,北齐末代皇帝。

第十四位:北周明帝--宇文毓

生于534年卒于560年,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后为权臣宇文护弑杀,年仅二十七岁。

第十五位:唐代宗--李豫

.

生于726年卒于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为人仁孝温恭,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

第十六位:唐宣宗--李忱

生于810卒于859,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河湟,设置归义军。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号称“小太宗”。

第十七位:南平武信王--高季兴

生于858年卒于929年,南平开国国君。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

第十八位:元定宗--贵由

生于1206年卒于1248年,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史称“贵由汗”。1266年忽必烈追尊贵由庙号为定宗,谥号简平皇帝。

第十九位: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生于1326年卒于1332年,元朝第十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四位大汗,元明宗次子。因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临朝称制,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

第二十位:明宣宗--朱瞻基

生于1399年卒于1435年,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年号“宣德”。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

第二十一位:明孝宗--朱祐樘

生于1470年卒于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第二十二位:明绍宗--朱聿键

生于1602卒于1646年,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

第二十三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生于1638年卒于1661年,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 [77] 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第二十四位:清宣宗(道光)--爱新觉罗·旻宁

生于1782年卒于1850年.旻宁在位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战争,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广州和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还有《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020 | 公元420年代:裴松之注《三国志》

本期提要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同时,裴注还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学术贡献,在史学注释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420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即南朝刘宋元嘉六年,裴松之完成宋文帝指定的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任务,《三国志注》正式成书。宋文帝览读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诚如此言,裴松之《三国志注》开创新的注释体例,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三国志》失载的重要史事,使人们能够对三国历史有更为详尽的了解,确实是一部传世经典。同时,隋唐以后,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散佚,而这些著作因《三国志注》的注引才得以保存流传。今天借此方能探知魏晋史学的大体风貌,理解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轨迹。裴注的功绩因此就显得更不可磨灭了。

陈寿《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汉晋之际的学风,崇尚清简。《三国志》受此影响,叙事上追求简约精审。全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计三十六万多字,叙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及其复杂互动历程,简洁凝练,毫无冗杂之感。故问世之后,深受时人赞誉和推重:“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经过一百多年,到晋宋之际,学术风气发生变化。人们更重视知识的丰富与详备。有学者甚至用“知识至上”来概括南朝学风的特点。学风转变,刘宋时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就不同了,简约反而成为缺点,认为此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加之《三国志》成书后,又有不少反映三国历史的著作涌现,陈寿《三国志》遂不能满足刘宋时人详尽掌握三国历史的要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宋文帝于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下诏裴松之,让他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他出身高门,二十岁就做了东晋的殿中将军。刘宋建立,他历任清要官。文帝时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裴松之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即高效完成“奉旨寻详”的工作。据统计,裴注引书“经部二十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二十三家,集部二十三家,凡二百一十家”,注文多达三十二万字,仅比《三国志》正文少四万余字。可谓取材宏富,用功甚勤。裴注的内容,按照裴松之自己的说法,主要分为补阙、备异、惩妄和论辨四类。

所谓补阙,就是补充《三国志》记载简略或遗漏的人和事。具体说来,就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传(即《三国志》)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这类注文最多,构成裴注的主体,对于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是极为重要的。如曹魏屯田,是曹魏解决军需困境和经济问题的关键制度。陈寿记载颇为简略,分别在《魏书·武帝纪》和《任峻传》,总计用五十四字叙述。而裴注引用王沈《魏书》,补充一百四十七字,全面记录曹魏屯田的背景、过程和效果。又如曹操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令,是曹操不拘品行以招揽人才的重要举措。《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注引王沈《魏书》作了补充。再如曹丕《与吴质书》,是建安文学名篇。《三国志》所录不过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鱼豢《魏略》,所载多达八百余字。再如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三国志》仅以二十三字记之。裴注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张华《博物志》介绍家世,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评价,为后世研究魏晋玄学,提供了重要史料。纪传体史书,人是灵魂。裴注还补充了四十二个《三国志》未曾提及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发明家马钧。正是从裴注中,我们得知他发明了织绫机,制造过指南车。

所谓备异,就是保存不同记载。所谓惩妄,就是考辨其讹误之处。裴松之一般是在《三国志》所叙史事下,补引其他史籍的异说,再以“裴松之案”的形式,考辨陈寿或其他史家的讹误,以求明确历史真相。如诸葛亮与刘备初次相见之事,《三国志》所载为刘备“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但鱼豢《魏略》、司马彪《九州春秋》所叙不同,言其为诸葛亮主动拜访刘备。裴氏将《魏略》记载列入注中,此为备异。裴氏进而对此说加以辨析,据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明“非亮先诣备”,此为惩妄。显然,备异与补阙性质相同,属于史料的搜集整理。而惩妄则是史实的考证与研究。

所谓论辨,主要指裴松之个人的史事议论、人物评价和史学批评。裴松之作注,除增广事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总括前踪,贻训后世”,也就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裴氏经常通过自评或引用他人评论来发表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取荆州后,欲东下消灭孙吴。谋臣贾诩另有主张,认为不如安抚荆州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无需征战而孙吴自服。陈寿叙事说:“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表明陈氏是赞同贾诩的。裴松之却不以为然。他批评说:“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接着全面分析当时的割据形势,指出此时为实现统一之良机,曹操南下灭孙吴的行动,“非失算也。(贾)诩之此规,为无当矣。”今天看来,裴注中此类对人物史事的议论,颇多保守迂腐之见。但裴松之对于魏晋史学著作的批评,却是很有道理的。

裴松之对魏晋时期的大多史著都不满意,都有批判。他特别强调史书应“直书实录”。根据这一准则,裴氏批评鱼豢《魏略》有“妄说”,谢承《后汉书》有“妄记”,王隐《晋书》有“虚说”,干宝《晋纪》有“疏谬”,张骘《文士传》“虚伪妄作”。对于乐资《山阳公载记》和袁暐《献帝春秋》,裴氏的批判尤为尖锐,说他们“轻弄翰墨,妄生异端”,是“史籍之罪人”。对于陈寿《三国志》,裴氏也并不手软,批评他撰述类传之时,没有坚持“以事类相从”的原则,导致“夜光”(月光)与“蒸烛”(火炬)同传,“失其类矣”。裴松之通过此类注文,表达了他对史书撰述原则和撰述体例的独到见解。

总体来看,裴注不仅增补历史记载,而且考证历史真相,讨论史著得失。这种注释取向,是此前没有过的。

我国自东汉时期起,逐渐有对历史著作的注释。体例上,史书注释一直受经书注释影响,内容主要局限于音义解释、名物训诂。不论是徐广注《史记》,还是服虔、应劭、韦昭、晋灼、蔡谟注《汉书》,都是如此。而裴注将注释重点转至历史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这等于摆脱经注范式,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同时,其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注经与注史不同,注经是为阐释义理,名物训诂即可达到目的。注史则是为探明历史真相,仅有名物训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裴注以增广事实为注释取向,这实际上意味着史学脱离经学而获得独立。

今天我们提及古代典籍的分类方法,最熟悉者莫过于“经、史、子、集”四部。这个分类中,“史”居第二,非常显眼。但史部取得这个位置,有着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订皇家图书,编订总目录,称为《七略》。其中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等,却根本没有史书的独立位置。《战国策》《史记》等都被列入《六艺》之“《春秋》”家,处于经书的卵翼之下。到了西晋,秘书监荀勖编《中经新簿》,他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有史记、旧事等。史学才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东晋时著作郎李充厘定四部,调整荀勖次序: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史书升格,成为“乙部之学”。这种调整被《隋书·经籍志》继承,并用“经、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一直沿袭至清。史学何以在两晋时期独立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史学著作。也正是依靠这些史著,裴松之才能实现注释体例的突破。史学的独立与史注的独立,步调是相一致的。今天,我们阅读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它所保存的魏晋史著,还能感受到这种步调。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连雯)

大事记

公元420年

六月,晋恭帝禅位于宋王刘裕,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改元永初,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公元421年

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进攻敦煌,西凉国主李恂自杀,西凉亡。西域诸国皆称臣朝贺于蒙逊。

宋武帝刘裕杀晋恭帝。

公元422年

宋武帝刘裕崩,以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为顾命大臣,太子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北魏南侵,克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陷青、兖诸郡(今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带),进逼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南部)。

公元423年

北魏陷洛阳(今河南洛阳),克虎牢,据司、兖、豫诸郡(今河南东南,山东西南一带),夷许昌(今河南许昌)而还。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崩,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公元425年

北魏遣使于宋,两朝通好。

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死,太子昌继位,改元承光。

北魏五路并进伐柔然,柔然部落大惊,绝迹北走。

公元429年

北魏太武帝诏崔浩等续修国史,叙成《国书》三十卷。

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三国志》,七月,书成奏上。

2020 | 公元420年代:裴松之注《三国志》

本期提要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同时,裴注还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学术贡献,在史学注释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420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即南朝刘宋元嘉六年,裴松之完成宋文帝指定的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任务,《三国志注》正式成书。宋文帝览读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诚如此言,裴松之《三国志注》开创新的注释体例,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三国志》失载的重要史事,使人们能够对三国历史有更为详尽的了解,确实是一部传世经典。同时,隋唐以后,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散佚,而这些著作因《三国志注》的注引才得以保存流传。今天借此方能探知魏晋史学的大体风貌,理解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轨迹。裴注的功绩因此就显得更不可磨灭了。

陈寿《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汉晋之际的学风,崇尚清简。《三国志》受此影响,叙事上追求简约精审。全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计三十六万多字,叙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及其复杂互动历程,简洁凝练,毫无冗杂之感。故问世之后,深受时人赞誉和推重:“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经过一百多年,到晋宋之际,学术风气发生变化。人们更重视知识的丰富与详备。有学者甚至用“知识至上”来概括南朝学风的特点。学风转变,刘宋时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就不同了,简约反而成为缺点,认为此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加之《三国志》成书后,又有不少反映三国历史的著作涌现,陈寿《三国志》遂不能满足刘宋时人详尽掌握三国历史的要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宋文帝于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下诏裴松之,让他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他出身高门,二十岁就做了东晋的殿中将军。刘宋建立,他历任清要官。文帝时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裴松之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即高效完成“奉旨寻详”的工作。据统计,裴注引书“经部二十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二十三家,集部二十三家,凡二百一十家”,注文多达三十二万字,仅比《三国志》正文少四万余字。可谓取材宏富,用功甚勤。裴注的内容,按照裴松之自己的说法,主要分为补阙、备异、惩妄和论辨四类。

所谓补阙,就是补充《三国志》记载简略或遗漏的人和事。具体说来,就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传(即《三国志》)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这类注文最多,构成裴注的主体,对于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是极为重要的。如曹魏屯田,是曹魏解决军需困境和经济问题的关键制度。陈寿记载颇为简略,分别在《魏书·武帝纪》和《任峻传》,总计用五十四字叙述。而裴注引用王沈《魏书》,补充一百四十七字,全面记录曹魏屯田的背景、过程和效果。又如曹操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令,是曹操不拘品行以招揽人才的重要举措。《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注引王沈《魏书》作了补充。再如曹丕《与吴质书》,是建安文学名篇。《三国志》所录不过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鱼豢《魏略》,所载多达八百余字。再如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三国志》仅以二十三字记之。裴注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张华《博物志》介绍家世,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评价,为后世研究魏晋玄学,提供了重要史料。纪传体史书,人是灵魂。裴注还补充了四十二个《三国志》未曾提及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发明家马钧。正是从裴注中,我们得知他发明了织绫机,制造过指南车。

所谓备异,就是保存不同记载。所谓惩妄,就是考辨其讹误之处。裴松之一般是在《三国志》所叙史事下,补引其他史籍的异说,再以“裴松之案”的形式,考辨陈寿或其他史家的讹误,以求明确历史真相。如诸葛亮与刘备初次相见之事,《三国志》所载为刘备“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但鱼豢《魏略》、司马彪《九州春秋》所叙不同,言其为诸葛亮主动拜访刘备。裴氏将《魏略》记载列入注中,此为备异。裴氏进而对此说加以辨析,据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明“非亮先诣备”,此为惩妄。显然,备异与补阙性质相同,属于史料的搜集整理。而惩妄则是史实的考证与研究。

所谓论辨,主要指裴松之个人的史事议论、人物评价和史学批评。裴松之作注,除增广事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总括前踪,贻训后世”,也就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裴氏经常通过自评或引用他人评论来发表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取荆州后,欲东下消灭孙吴。谋臣贾诩另有主张,认为不如安抚荆州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无需征战而孙吴自服。陈寿叙事说:“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表明陈氏是赞同贾诩的。裴松之却不以为然。他批评说:“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接着全面分析当时的割据形势,指出此时为实现统一之良机,曹操南下灭孙吴的行动,“非失算也。(贾)诩之此规,为无当矣。”今天看来,裴注中此类对人物史事的议论,颇多保守迂腐之见。但裴松之对于魏晋史学著作的批评,却是很有道理的。

裴松之对魏晋时期的大多史著都不满意,都有批判。他特别强调史书应“直书实录”。根据这一准则,裴氏批评鱼豢《魏略》有“妄说”,谢承《后汉书》有“妄记”,王隐《晋书》有“虚说”,干宝《晋纪》有“疏谬”,张骘《文士传》“虚伪妄作”。对于乐资《山阳公载记》和袁暐《献帝春秋》,裴氏的批判尤为尖锐,说他们“轻弄翰墨,妄生异端”,是“史籍之罪人”。对于陈寿《三国志》,裴氏也并不手软,批评他撰述类传之时,没有坚持“以事类相从”的原则,导致“夜光”(月光)与“蒸烛”(火炬)同传,“失其类矣”。裴松之通过此类注文,表达了他对史书撰述原则和撰述体例的独到见解。

总体来看,裴注不仅增补历史记载,而且考证历史真相,讨论史著得失。这种注释取向,是此前没有过的。

我国自东汉时期起,逐渐有对历史著作的注释。体例上,史书注释一直受经书注释影响,内容主要局限于音义解释、名物训诂。不论是徐广注《史记》,还是服虔、应劭、韦昭、晋灼、蔡谟注《汉书》,都是如此。而裴注将注释重点转至历史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这等于摆脱经注范式,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同时,其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注经与注史不同,注经是为阐释义理,名物训诂即可达到目的。注史则是为探明历史真相,仅有名物训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裴注以增广事实为注释取向,这实际上意味着史学脱离经学而获得独立。

今天我们提及古代典籍的分类方法,最熟悉者莫过于“经、史、子、集”四部。这个分类中,“史”居第二,非常显眼。但史部取得这个位置,有着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订皇家图书,编订总目录,称为《七略》。其中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等,却根本没有史书的独立位置。《战国策》《史记》等都被列入《六艺》之“《春秋》”家,处于经书的卵翼之下。到了西晋,秘书监荀勖编《中经新簿》,他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有史记、旧事等。史学才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东晋时著作郎李充厘定四部,调整荀勖次序: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史书升格,成为“乙部之学”。这种调整被《隋书·经籍志》继承,并用“经、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一直沿袭至清。史学何以在两晋时期独立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史学著作。也正是依靠这些史著,裴松之才能实现注释体例的突破。史学的独立与史注的独立,步调是相一致的。今天,我们阅读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它所保存的魏晋史著,还能感受到这种步调。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连雯)

大事记

公元420年

六月,晋恭帝禅位于宋王刘裕,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改元永初,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公元421年

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进攻敦煌,西凉国主李恂自杀,西凉亡。西域诸国皆称臣朝贺于蒙逊。

宋武帝刘裕杀晋恭帝。

公元422年

宋武帝刘裕崩,以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为顾命大臣,太子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北魏南侵,克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陷青、兖诸郡(今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带),进逼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南部)。

公元423年

北魏陷洛阳(今河南洛阳),克虎牢,据司、兖、豫诸郡(今河南东南,山东西南一带),夷许昌(今河南许昌)而还。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崩,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公元425年

北魏遣使于宋,两朝通好。

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死,太子昌继位,改元承光。

北魏五路并进伐柔然,柔然部落大惊,绝迹北走。

公元429年

北魏太武帝诏崔浩等续修国史,叙成《国书》三十卷。

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三国志》,七月,书成奏上。

两晋南北朝历史脉络

历史上的两晋南北朝自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建立晋朝开始至589年,隋朝灭最后一个国家南陈,共324年。至于南北朝,历史上划分的时间段为: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灭最后一个国家南陈为止,共历285年。

这期间出现无数的,其中很多史书上提到最多的主要是: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此期间,各种相继出现,南北融合,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乃至汉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华夏历史上最为闪耀的历史,这也是一个极其以及神秘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存在,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如此有过如此矛盾、冲突但又互相影响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然后又自觉融入中原文化,中原也在不停的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

其间出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雄心勃勃的桓温,赫赫有名的苻坚大帝,“元嘉之治”缔造者刘义隆,闻鸡起舞的祖荻,暴虐的赫连勃勃大王等等一个个传奇引人入胜。

以下就将此期间各个主要的以及主要历史事件做一下梳理,这样将会更容易明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

西晋265年 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接受曹魏禅让称帝,是为晋武帝,建立晋朝。290年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即位,外戚杨骏掌权。291年 杨骏威徳不足以服众,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发动诛杀,同年贾后专权,诛杀楚王司马玮。300年 赵王司马伦诛灭贾后,张华等名臣亦死于此役。301年 司马伦称帝,幽禁晋惠帝,开启导致西晋灭亡的八王之乱。311年 王弥等人攻入洛阳,掳走晋怀帝。313年 刘聪杀晋怀帝,晋愍帝即位,琅琊王司马睿为丞相。316年 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次年被刘聪所杀,西晋灭亡。东晋318年  司马睿即帝位,开启了东晋南渡立国的历史,同年刘琨被石勒所杀,322年 晋元帝司马睿去世,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同年王敦谋反。324年 王敦病逝,其余党被平定。325年 晋明帝去世,年仅四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即位,由其母庾太后辅政。327年 苏峻、祖约叛乱。329年 陶侃等人平定苏峻之乱。339年 王导、郗鉴去世,次年庾亮去世。342年 晋成帝去世,晋康帝即位。344年 晋康帝去世,晋穆帝即位,年仅一岁,由其母褚太后摄政,何充辅政。347年 桓温灭成汉,蜀地纳入东晋版图。350年 冉闵建立魏国。371年  桓温废立简文帝。372年 简文帝去世,孝武帝即位。383年 苻坚讨伐东晋,淝水之战苻坚大败396年 晋孝武帝被宠妃张贵人所杀,晋安帝即位。399年 孙恩之乱爆发。401年 桓玄控制东晋首都建康,司马道子、刘牢之被杀。403年 桓玄接受禅位,建立楚国404年 刘裕杀桓玄,恢复东晋。416年  刘裕北伐攻陷洛阳。417年  刘裕攻陷长安420年 刘裕接受禅让即位,东晋灭亡304年  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之时,建立汉国,史称前赵、汉赵,刘渊自称汉王。308年  刘渊在平阳即帝位。310年  刘渊因病去世,长子刘和即位,遂被庶弟刘聪篡位。318年 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杀刘粲,刘曜起兵平靳准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大成306年 李雄称帝,国号大成。347年 桓温灭成汉,蜀地纳入东晋版图前赵319年  刘曜改国号为赵,是为史称前赵,因同时代的石勒也称赵,是为后赵。329年 石勒杀刘曜,灭前赵。后赵330年  羯族首领石勒称帝。333年 石勒去世,石弘即位,朝政大权由石勒侄子石虎掌握。334年 石虎杀石弘,自称居摄赵天王。349年 石虎称帝,旋即病死,后赵大乱,诸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冉闵坐大揽权,羯胡。350年 冉闵于是称帝,诛尽石氏子孙,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352年 慕容俊杀冉闵、灭闵魏前燕337年 慕容皝称王,建立前燕。348年 前燕国主慕容皝去世,子慕容俊即位。360年 前燕慕容俊去世,子慕容暐即位。371年 苻坚灭前燕后燕384年 在前一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之后,前秦将领慕容垂趁机于河北复国建立后燕394年 后燕攻灭西燕。396年 慕容垂去世,子慕容宝即位;398年 慕容宝被杀,慕容盛即位407年 冯跋发动灭后燕西燕384年 趁前秦淝水之战大败之机,前燕皇族慕容泓于关中建国史称西燕394年 西燕被后燕国主慕容垂所灭,国祚共十年,历经七主南燕398年 慕容德建立南燕410年  刘裕灭南燕。403年 后秦灭后梁。北燕407年 冯跋发动灭后燕,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为帝,定都龙城,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436年 北燕被北魏所灭前秦352年 氐族首领苻健在长安称帝,建立前秦。。355年 前秦国主苻健去世,子苻生即位。357年 苻坚杀淫爆的苻生,自立为帝,同年迁都邺。376年 前秦灭前凉、代国,在南北朝时代第一次短暂的统一了北方。383年 苻坚不听王猛等人劝阻执意讨伐东晋,致淝水之战大败,北方再次陷入纷乱。385年 苻坚被姚苌所杀,一代雄主就此陨落386年 苻登继任前秦国主,394年 苻登与后秦皇帝姚兴交战,被生擒后斩首,前秦灭亡。享国四十四年,共六帝(不含追封)。后秦384年 在前一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之后,前秦羌将姚苌趁乱自立建立后秦393年 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符登,扫除前秦残部416年 后秦国主姚兴去世417年 刘裕攻陷长安,灭后秦西秦385年 苻坚被姚苌所杀后,乞伏国仁趁乱称大单于,建立西秦。431年 大夏赫连定灭西秦北魏386年 苻坚被姚苌所杀,拓跋珪趁北方大乱复立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396年 拓跋珪称帝,即道武帝;398年 北魏迁都平成409年 道武帝拓拔珪被杀,明元帝拓跋嗣即位。423年 明元帝去世,太武帝拓跋焘即位。439年 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452年 太武帝被,文成帝即位465年 文成帝去世,献文帝即位,冯太后摄政471年  献文帝让位于年仅五岁的太子宏——即孝文帝476年 冯太后杀献文帝490年 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由此开启孝文帝改革之路。493年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改鲜卑拓跋姓为元姓,拓跋宏也叫元宏,孝文帝改革,在南北朝时代极大的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因此史称“太和改制”。499年 孝文帝积劳成疾去世,宣武帝即位515年 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即位,灵太后摄政,把持朝政。528年 灵太后杀孝明帝,大将军尔朱荣攻入洛阳,大肆皇室、朝臣。530年 孝庄帝杀尔朱荣,尔朱兆杀孝庄帝,次年立节闵帝。532年 权臣高欢攻灭尔朱氏,立孝武帝。534年 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同年被杀;高欢立孝静帝。535年 宇文泰立文帝,北魏为东魏和西魏。550年 孝静帝禅位高洋,北齐建国,东魏亡。551年 西魏文帝去世,废帝即位。557年  西魏宇文觉接受恭帝禅位,建立北周,西魏亡后凉385年 前秦将领吕光在获悉苻坚被姚苌所杀,后悲愤不已,趁乱建立后凉399年 后凉国主吕光去世,吕纂即位401年 吕光之弟,吕宝之子吕隆杀吕纂自立403年 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被迫降于后秦,后凉灭亡北凉397年 匈奴支系胡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439年 北魏灭北凉南凉397年 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南凉414年 西秦偷袭乐都,南凉灭亡,立国十七年西凉400年 李广后裔李暠,在敦煌建立了西凉王朝,为武昭王417年 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 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421年 北凉军围攻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被北凉攻灭大夏418年 前秦刘卫辰之子刘勃勃乘东晋灭后秦,趁机攻下长安,在霸上即帝位,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因匈奴是夏后氏后裔,建立夏朝.425年 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 北魏攻陷安定城,俘赫连昌,同年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称帝431年 赫连定在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但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至此胡夏王朝共存在24年。420年 东晋相国、宋王,刘裕接受禅让即位,东晋灭亡,宋立国,终结了门阀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422年 宋武帝刘裕因病去世,少帝刘义符即位424年 宋少帝被废,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从此开启了“元嘉之治”盛世。453年 宋文帝被儿子刘劭,刘骏讨伐刘劭后即帝位,是为孝武帝464年 宋孝武帝去世,前废帝即位465年 宋明帝即位477年 萧道成废宋明帝,立顺帝479年 顺帝禅位萧道成,萧道成称帝改国号齐,宋亡南齐479年 萧道成接受宋顺帝禅位,称帝建立齐国,是为南齐高帝。482年 萧道成去世,齐武帝即位。493年 南齐武帝去世,废帝即位494年 南齐废帝被杀,萧鸾自立,是为明帝498年 南齐明帝去世,同年爆发王敬则之乱,东昏侯萧宝卷即位500年 因东昏侯,萧衍起兵,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502年 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梁,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南梁502年 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梁,史称南梁,是为梁武帝548年 梁侯景之乱爆发,次年侯景攻陷建康,梁武帝去世,简文帝即位。551年 侯景杀梁简文帝,自称汉帝;552年 王僧辩、陈霸先讨灭侯景,萧绎即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554年 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去世。555年 陈霸先杀王僧辩,萧方智被立为帝,是为梁敬帝。557年 陈霸先接受禅位,建立陈,是为陈武帝,南梁亡北齐550年 高洋接受西魏孝静帝禅位,北齐建国,是为文宣帝,东魏灭亡。559年 文宣帝高洋去世,废帝高殷即位。560年 高演废帝自立,是为齐孝昭帝561年 孝昭帝高演去世,武成帝高湛即位。565年 武成帝让位于太子高纬,是为后主。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周557年 西魏宇文觉接受恭帝禅位,建立北周,同年宇文护废宇文觉,立宇文毓为帝,是为明帝560年 宇文护废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577年 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578年 周武帝去世,宣帝即位。581年 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北周亡557年 陈霸先接受南梁萧方智禅位,建立陈,是为陈武帝559年 陈武帝去世,侄子陈蒨即位,为陈文帝,开启了史称“天嘉之治”历史;566年 陈文帝去世,侄子陈顼废陈伯宗为废帝,自立为帝,史称陈宣帝582年 陈宣帝去世,陈叔宝即位,史称后主。589年 隋灭陈581年 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 隋平定陈,一统天下,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600年 太子杨勇被废,杨广被立为太子。604年 随文帝去世,隋炀帝即位。617年  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618年  隋炀帝去世,李渊即位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关注我,继续为您梳理其它时代历史脉络,架构起一个清晰的历史空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2/1697212463369044.html
上一篇:五行之外(五行之外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财来就我(财来就我的八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