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双闰双春年”,啥意思?农民:大有讲究,别忘了这件事
众所周知,2019年被称为“滑年”也就是“无春年”,由于在农村,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春生、夏芸、秋收、冬藏”,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节,而“无春年”也被不少农村老人认为是“寡妇年”,寓意不好!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唯心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之所以处于一年到头,农历“两头无春”,大致是因为阴历是以月亮的盈缺来定,一年大致在354天,而24节气却是阳历一年大致为365天,农历是“阴阳合历”,因此,为了适合时令的变迁,避免出现“六月飞雪”的现象,因此,出现了闰月,闰月的设定按照一般是19年7闰或者五年三闰!
而2020年共计384天,农历共有13个月份今年闰四月,阳历2月份共计29日,因此也算是“闰2月”,这真是阴阳历法“双闰年”。并且,这一年农历“两头立春”又可谓是“双春年”,因此,2020年“双闰双春年”!
“双闰双春年”有啥讲究?意味着什么?生活在农村,自古以来,人们“喜双不喜单”,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但凡家里有啥喜事,一般都是定在双日的,比如说,六、八,这常是农村婚庆最热闹的日子!而“双闰双春年”在农民看来,寓意更佳,有喜上加喜的美意,因此,这一年好兆头是理想的婚嫁生子的年份!
当然,在2020年公历中,2月份共计29日,比往年多了一日,闰二月,一般来说每四年出现一次,主要是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不是整数,4年刚好凑1日!而农历闰月是以月球圆缺盈亏来定,周期在29.53日,因此阴历月份有大月、小月之分,一年共计354天,并没有季节性,因此,为了符合自然生长的规律,体现出四季的变迁,增加了闰月用以调整余缺,这也是19年7闰的说法来源。
那么,2020年“双闰双春年”,有啥讲究?在农村,闰月的到来,很多老人会提醒晚辈,切莫忘记这件事!在北方的农村,有“闰月年,留娘年”的说法,传说是,古代人都很贫穷,很多时候都是光着脚板干活,这也造成父母脚部经常流血,因此,对于外嫁的闺女或者远行的游子,闰月回家自然要买鞋以表孝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也不再会有缺衣少穿的现象,不过,闰月给父母买衣服,以报父母养育的恩情却依然在流传,这也是孝道传承的体现!俗话说“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也成了时下的民俗,因此,提醒子女切莫忘记了给父母闰月买衣服这件事!
2020年“双闰双春年”,啥意思?农民:大有讲究,别忘了这件事!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感谢大家的关注!
“初八4不做,来年财运发”,正月初八“日子旺”,别犯了忌讳
民间有句俗语“不出正月都是年”。不知不觉明天就是大年初八了。对于现在来说,一般过了“破五”大家都开始外出打工,外出一走也就意味着新年结束了。但对于农村来说,只要是不出正月都是年,处处也还有新年的氛围。尤其有些地方到了二月二的时候,才算真正过完年。正所谓老话讲的“二月二摊咸食,吃了咸食闹一阵儿,从此么(没)了年上味儿。”
在民间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又称“祭星”、“接星、顺星节”。到了这天大家都要讲究在案头、灶台、锅台等等各处各放一盏“金灯”(又名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寓意在新年有避除不祥之意。
另外在一些到了大年初八,都有“放生祈福”的活动。因为正月初八是传统“顺星之日”,为了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所以都会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其实“放生祈福”的活动也是表达了人们好生之德,同时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八,是新年开始后第一个逢八的节日。所以在传统民间说法当中,“八”代表“发”,是大吉大利、顺风顺水的象征。所以一般到了到了大年初八,家家户户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讲究“初八4不做”,寓意新的一年财运亨通,那么“4不做”到底指什么?
“初八4不做,来年财运发”,“4不做”指啥?一不做:不乱扔粮食老话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正月初八在民间还是传统的“谷日”,尤其是在古代,每逢正月初八谷日节,民间还有观谷、食谷和占谷等等诸多与稻谷、粮食有关的民俗风俗。通过这些活动,一是为了让大家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二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粮收都是靠“天”吃饭,所以也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既然正月初八是民间传统的“谷节”,所以在一天宜忌多跟谷米粮食有关。而本身浪费粮食就是一种“大不敬”的作为,更何况是在“谷节”当天。所以大年初八,我们尽量要懂得节约,避免浪费。尤其是过年家里常常大雨有肉,做的多了吃不完直接就倒掉了,更是违背公序良俗。
二不做:不杀生见血根据佛教的说法,掌控畜生轮回道的“司祭神”的母亲的生日,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并且在民间传统意识上认为,正月是一年当中“最大的”月份,是吉月。所以新年的第一个月,民间传统上是忌讳杀生见血的。
并且正月初八在民间传统有“放生祈福”的习俗。《列子·说符篇》中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放生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善意。而对于放生的动物来说,不打捞、不捕捉、不宰杀放生的动物,更体现了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有了善意与敬畏之心,和谐才会有保障 。正所谓《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说道:“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给予其水和食物,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
三不做:不空米缸米罐在民间大年初八这天,还是所谓的聚财日。俗话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有酱醋茶”。而初八还是“谷日”,所以所谓的“聚财”,无非就是把家里的米缸、米罐等等都装的满满实实的。象征财运财气要聚集在一起,来年才会更兴旺的寓意。
尤其是在农耕古代社会,一碗米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难的金贵物品。所以在新年之初,把家里的米罐灌满,也是寓意一年之中不有断炊之虞。
四不做:不打碎器物大年初八,一般是民间开门大吉的好日子。人们都是图个“88发发”的吉祥寓意。并且初八“接星日”,天上众仙下界,齐聚一堂,所以凡事图个吉利,希望可以等到星君垂帘佑。
而为了讨个好彩头,所以在这一天民间是忌讳打碎碗盘杯盘等等器物,意味着会惊扰众仙,破坏来年的“好运”。所以如果在这一天不小心摔碎了碗筷,我们要及时的道一声“碎碎平安”。甚至有些民间传统习俗还讲究,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筷,还要用红纸包装起来,口吟“撞出瓷,钱银一大堆”。然后在开春后再丢出去,这样就不会有“破运、破财”之意了。
正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正所谓新年始伊,所以大家万事都是图个吉利。并且在古代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农民的命,也是一家老小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百姓们都会通过对日常事物的寄托,祈求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所以对于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和讲究,我们要怀着一枚敬畏之心,然后“取其精华”,去传播和弘扬。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敬,更是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之心。
#天南地北大拜年#
为什么“正月里不能剃头”?原来我们被这个传统观念骗了300多年
俗话说“抬杠出真知”。《宝莲灯》里的沉香为了反抗舅舅二郎神劈山救母,他为什么不在正月理个发呢?也是外甥熬成舅舅的二郎神为了反抗他舅玉皇大帝劈山救母,他为什么不在正月理个发呢?
进行完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我们再学习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
如果正月理发死舅舅,那么正月植发是不是可以帮助舅舅延年益寿?
很显然,这个民俗经不起推敲,那么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正月”为何不能理发?
关于“正月不剃头”这个习俗,坊间传言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朝“剃发令”引发的“思旧说”。
话说顺治四年正月,满清颁布了剃发令,引起社会强烈的不满与反抗,这和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是冲突的,可毕竟改朝换代已经是事实。
汉人纷纷思念故国旧君,以正月不理发的方式来隐晦表达,称为“思旧”,以讹传讹,变成了“死舅”。
明清易代之际,确实有很多人因剃发令不满清朝的统治,怀念明朝,但若因此以为“正月不剃头”这个习俗与之相关,就太过于草率了。
因为清朝的剃发之诏并非于顺治四年正月施行。
顺治元年四月,由于大汉奸吴三桂投靠满清,多尔衮率领清军击败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随后入主北京城。
在南下时,多尔衮就摆出一副难看的胜利者嘴脸,强令沿途各州县官民像满人一样剃发留辫,以示对清朝的臣服。
“所过州县地方, 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进行屠戮。”
不过,此举却遭到了汉人普遍的抵触与反抗。当时在京的汉官除了孙之獬等极少数败类毫无廉耻,主动响应政策,虚溜拍马向清朝统治者献媚外,大多数官员都是拒不剃发,甚至有不少人因此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有些傻眼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道剃发令竟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眼见清朝的统治还不稳定,迫于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五月二十四日取消了剃发令:
“自兹以后, 天下臣民, 照旧束发, 悉从其便。”
千万不要认为多尔衮良心发现,取消剃发令,只是多尔衮根据当时形势做出暂时的妥协之举。一旦时机成熟,剃发令必然卷土重来。
次年五月,随着清军在前线节节胜利,相继摧毁了大顺和南明的弘光。
多尔衮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原来的嘴脸重新暴露了出来,于是在当年六月重申剃发令,悍然下令全国男性一律剃发。
“若有复为此事, 渎违章奏, 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制度者, 杀无赦。”
好一句杀无赦,不知道清宫剧的导演们,一直美化多尔衮是什么居心?
不过也看到,清朝的剃发令分别颁布于顺治元年四月和顺治二年六月,有过两次,仅从时间来看,就与“正月不剃头”不符。
还有就是清朝统治者的野蛮与苛暴,不可能允许汉人正月不剃头。
根据以上两则剃发令的内容可知,不遵令剃发者,将要面临的下场是屠戮或杀无赦。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其手段之血腥残暴可见一斑。这样一群野蛮的强盗屠夫,又怎会网开一面,允许汉人在正月不剃头?
由此可见,“正月不剃头”所传达的“思旧”与“反清复明”并无关系。
剪辫才是“正月不剃头”的来源
1912年1月中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世界潮流,以及从卫生、美观的角度考虑,于3月5日(阴历正月十七)颁布了“剪辫令”。
这在时间上是不是吻合?
按理说,老百姓终于可以不用剃发,摆脱那象征屈辱的辫子了,应该感到扬眉吐气了才对,然而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让人大跌眼镜。
满清统治二百多年,当时一般的民众“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
因此,尽管政府一再重申,强调“剃发梳辫”并不是汉人习俗,仍旧“留辫者尚复不少”,最后政府职能派人强制给民众剪掉辫子。
社会风气突然扭转,人们不可能立即就适应。
因此剪辫子者被视为“数典忘祖”、不忠不孝的“败类”,已经剪掉辫子的人,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排斥,不得不戴个假辫子。
“剪辫令”的执行结果不甚理想,抵制者大有人在。甚至,民众还与政府派来剪辫的人发生冲突,以至于酿成血案。
清朝问鼎天下时,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发际线,拒绝剃发留辫,高喊“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纷纷揭竿而起,“江阴起义”、“嘉定三屠”等惨剧莫不由于此。
而两百六十多年后,他们居然为了维护头上那根象征着屈辱压迫的辫子,再次奋起反抗,不惜流血,这不能不说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更讽刺的是,很多满人还以为剃发留辫是汉人的习俗,因此当政府颁布剪辫令时,他们纷纷愤然剪辫,与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鉴于民众的顽固态度,此后历届北洋政府均有重申剪辫,只是依旧有不少人固执地不理睬。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禁蓄发辫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而截至当年9月,北京还有近5000名男子蓄辫。
显而易见,相对于清朝颁布的剃发令,初年在正月颁布的减辫令更符合“思旧”的说法。
那么,民间传说为何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呢?
细细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记载“剪辫令”的《掖县志》成书于二十四年(1935年),此时与政府颁布剪辫令的时间相隔太近,很多经历过剪辫令的人还都在世,公然谈论此事未免有些敏感。
再者,此书作者刘国宾本身就是时期的人,不敢直言剪辫令评论当朝政事,所以只能通过它时加以化用和影射。而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满清剃发令,也只好成为这个背锅侠了。
因此,“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春节禁忌习俗实际上是发源于时期,其历史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源远流长。
而且,“死舅舅”也是“思旧”的错话讹误。
为何要在二月二理发?
既然如此,那为何大部分人还是坚持过了正月,到二月二才理发呢?
除了民俗的力量,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非常不好倒是真的,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这算是这个民俗唯一的可取之处了。
中国北方冬天天寒地冻,过年的时间很长,有不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耍正月”是全面现象,吃喝娱乐、走亲访友、祈祷神灵,到了惊蛰前后,人们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生产中,一年吉利从头始。
于是借着二月初二,取“龙抬头”吉意,剃一下正月里长长了的头发,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当然“剃龙头”首先还是给孩子理发,希望小孩一年顺顺利利,长大以后成龙成凤。
除了养生,还有期许吉祥如意。
借助“龙抬头”这个吉利的日子,辞旧迎新,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不过友情提醒一下,今年的二月二,就不要扎堆理发了,健康平安才是最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