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山西历史名人 (补)一百九十五 元英
元英(?~公元510年),本姓拓跋,字虎儿,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名将,太武帝拓跋焘曾孙,景穆帝拓跋晃孙子,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子。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元英“性识聪敏,善骑射,解音律(擅长吹笛),微晓医术”,而且博闻强记。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后,任命元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不久后,元英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元宏南伐时,以元英为梁汉别道都将,诏令元英率军镇守边境。元英认为元宏亲征,汉中有可乘之机。便请求率兵会同平南将军刘藻进攻汉中(今属陕西),元宏同意了。
元英军至沮水(位今陕西黄陵洛河支流沮河)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兵二万,沿山修建营栅,居高临下,隔水为营,以抗击魏军。元英认为南齐军互不服从,若挑选精兵攻敌一营,其余营栅必不相救,只要攻下一营,其余营栅必自行溃败。元英遂发起进攻,急攻南齐军一营,其余营栅果然不相救,其余四营也都溃散了,北魏军俘获梁季群及以下七百余人,斩杀三千余人。元英乘胜长驱直入,进抵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郊)城下,汉川之民相率归附魏军。
萧懿闻讯后,又派部将姜脩率军追击北魏军,两军连夜交战,互有杀伤。后来,姜脩屡战屡败,遂又向萧懿求援,萧懿又派援军支援姜脩,北魏军向元英告急。元英率骑兵千人,倍道而援,然其未至,南齐军已然退还。元英担心齐军入城之后便不易歼灭,便令统军元拔尾随南齐军,自己率军绕到南齐军前面拦截,前后夹击,全部俘获敌人。
此时萧懿又派出军队迎击北魏军,元英没有料到南齐军还会来攻,而且魏军皆已疲惫,加上敌众我寡,皆大为恐惧。元英故意驱马缓行,神色自若,而后登高瞭望,如布置阵势状。南齐军疑心北魏军设有伏兵,便撤退了。元英率军乘机反击,大破南齐军,乘势包围南郑。
元英未至南郑时,萧懿曾派军主范洁率三千余人征伐獠人。元英包围南郑后,范洁闻讯欲回军救援南郑。拓跋英派统军李平敌、李铁骑等人,切断范洁的退路。范洁拼死决战,遂击败李平敌等军。元英遂待范洁稍近,突然袭击,全部俘获他的部众,后北魏军围攻南郑九十多日未克。
守城士卒惊恐,南齐录事参军庾域把数十座空仓库加封后指给将士说,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恰在此时,元宏下诏班师。元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率精锐部队殿后,还派人向萧懿告别。萧懿却认为其中有诈,遂不敢追击。
元英离开二日之后,萧懿才派兵追击。元英亲自殿后,与士兵下马交战,南齐军不敢逼近,如此四日四夜,元英全军而返。
此前,萧懿已派人说降仇池的氐人,当元英撤军时,诸氐便切断拓跋英的粮道和归路。拓跋英率军奋勇进击,且战且行,元英面颊中箭而军中没有人知道,最终元英返回仇池后,派兵讨平诸氐。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拓跋姓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元英镇守仇池六年,甚有威惠之称。后其父去世,元英才离职。
后来,元宏征伐汉阳,以元英为左卫将军,加前将军。不久,元英迁大宗正,又转尚书,仍以前将军号,镇守荆州。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正月,南齐太尉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等领兵四万攻魏荆州,欲收复上年所失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元宏命前将军元英率兵抵御。二月,元英与南齐军作战,却连战皆败。三月,元宏自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出发,领兵亲征陈显达。元宏到南阳后,免去元英的官爵。
四月,孝文帝因病退兵北还洛阳,于途中病卒,太子元恪即帝位,是为宣武帝。元恪重新启用元英,任尚书、广武伯。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六月,南齐冠军将军陈伯之再引兵攻寿阳,八月时为彭城王元勰、汝阴太守傅永率军击败,被杀九千人,被俘一万人,淮南地区亦为北魏军占领。元英奉命前去救援,未至北魏军已胜。元勰回京后,元英奉命行扬州事。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十一月,元英回京后,上表请求南伐,但此事却被搁置。
后来,元英再次上表指当前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则守卫三关,请求派遣军司节度二人,元恪遂派遣直寝羊炅为军司。后元英因军功拜吏部尚书,又以前后军功进爵常山郡侯。
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三月,投降北魏的原鄱阳王萧宝寅和江州刺史陈伯之请求北魏出兵攻梁。四月,元恪下诏萧宝寅为都督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招募英豪,配合南攻,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六月,元恪遣任城王元澄率军五万及萧宝寅、陈伯之等并力攻打钟离。
八月,元恪又诏命元英为使持节、假镇南将军、都督征义阳诸军事,率军进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闻北魏军将至,遣骁骑将军杨由率城外居民三千余家于城西南十里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依山做成三营寨,作表里之势。
十月,元英领兵围攻贤首山,焚其寨门。杨由乃驱水牛从营而出,继之以兵。北魏军为躲避水牛群,只好退军。元英遂分兵围守,当晚寨民任马驹斩杨由投降北魏。十一月,元英在白沙(今河南光山西南)击败梁将吴子杨,围攻义阳。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二月,梁武帝萧衍派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增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二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冠军将军元逞、扬烈将军曹文敬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以抗击南梁援军。
三月,元英率军兵分两路进击梁军,大破王僧炳军,斩俘四千余人。北魏军围攻义阳,昼夜不息,但因蔡道恭指挥有方,使相持了百余日,北魏军颇有损伤。元英在士雅山(今河南桐柏境内)构筑工事,与曹景宗相抗,并分遣诸军,埋伏四方,示敌以弱。
七月,梁武帝又派宁朔将军马仙琕往救义阳。马仙琕兵势甚锐,领兵万余直至义阳城下,突击元英大营,元英令诸军佯败。马仙琕追击至平地,北魏军伏兵四起,北魏军统军傅永擐甲执槊,单骑先入,突阵横过。梁军箭射傅永,箭矢洞穿他的左大腿,傅永拔箭再战,马仙琕军溃败奔退。北魏军再进击,斩杀梁军羽林监军邓终年以及两千三百级。
马仙琕又率万余人来决战,元英统率诸将,再次击败马仙琕,并斩梁军将领陈秀之。不久,蔡道恭忧郁而死,其从弟骁骑将军蔡灵恩代行州事,北魏军见蔡道恭死,遂加紧攻势,短兵日接。曹景宗、马仙琕知义阳危急,尽率所部精锐兵马与魏军决战,双方一日三战,梁军皆大败而归。
八月,蔡灵恩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戍守三关的梁军守将听闻司州陷落,均弃城而逃。 北魏军占领义阳后,置为郢州,以司马悦为刺史。
义阳之战后,元恪下诏褒奖元英 。当初元英在平汉阳立功后,孝文帝曾许诺复其封位,但后来因元英在荆州败于陈显达,便将此事搁置起来。义阳之战的胜利,使元恪大喜,遂复元英封位,并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户。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八月,元英奉命攻打雍州。十月,梁武帝萧衍北伐,以其弟临川王萧宏为北伐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公元506年)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昌义之败走。四月,元恪以元英为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军十万迎击梁军,元恪又派遣步兵校尉、领中书舍人王云指取机要,元英表陈事情机要。五月,昌义之复攻梁城,拔之。
七月,元英在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击破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斩杀梁军将领二十五人及以下五千余级。九月,元英与邢峦会师。梁军统帅萧宏怯懦愚劣,得知北魏军会师共同攻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便决定撤军。北魏将领奚康生驰遣平东将军杨大眼,力促元英进据洛水。元英却认为应静观形势,勿与交锋。
而此时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不顾昌义之等将领的反对,抛下大军,领数骑落荒而逃。洛口的梁军将士随之散归,北魏军追击,斩杀梁将四十二人,梁军失亡近五万人,魏军缴获梁军粮米三十万石,昌义之亦只得放弃梁城而走。
当时元恪已有灭梁之志,在慰劳元英时表示应当长驱吴会,翦拉遗烬。元英遂率军南攻,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军围攻钟离。
十一月,梁武帝萧衍诏命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
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
当时,钟离城中仅三千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北魏军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守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北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然钟离仍未能被攻克。
二月,元恪以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遂诏元英还师,元英上表请求宽延时日。元恪又下诏表示魏军师老兵疲不宜再战,并且派主书曹道前往战场观察形势,曹道回朝复命后。元英继续上表元恪,表示可以攻克钟离,元恪遂派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军营,共商攻取事宜。
当时梁武帝已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次日,元英见后大惊,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援军到达,勇气倍增。元英又率众出战,一日数合,入夜复攻,却均被击退。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又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桥栅全被破坏。梁朝梁郡太守冯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军士们奋勇作战,喊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北魏军大败,投水而死者及被杀者各达十余万,元英逃走,杨大眼亦烧营而去。梁军乘胜追击,又俘虏五万人。
钟离之战北魏损失二十五万人,元英至扬州后,派人送节及衣冠、貂蝉、章绶等向元恪请罪。八月,有司弹劾元英,认为其为军之主帅,指挥不利,应当处死,元恪免元英死罪,将其贬为平民。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八月,京兆王元愉谋反。九月,元恪恢复元英的官职,食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假征东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率军前去平叛。元英尚未出发,元愉叛乱却已被平定。
当月,郢州(治义阳)司马督荣祖等叛魏,并暗中引导梁军进攻义阳,北魏三关(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位今河南罗山及信阳南)戍主侯登等人亦举城降梁,郢州刺史娄悦仅据义阳城守御。十月,悬瓠(今河南汝南)城民白早生等人杀豫州刺史司马悦,据城南而叛,梁武帝派齐苟仁镇守悬瓠。元恪诏元英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假征南将军,率领步骑兵三万人,自汝南(今属河南)前去援救。
十一月,元恪频接尚书邢峦讨伐白早生的捷报,遂再次诏元英速援义阳。元英因兵力不足,遂不断请求援兵,而元恪却不肯增派。元英遂转至悬瓠,与邢峦会师,联兵进攻悬瓠。十二月,南梁副将齐苟儿等打开城门出降,北魏军斩白早生及其党羽数十人。元英又率军直趋义阳,南梁宁朔将军张道凝闻元英将至,遂弃楚王城(今河南汝南南)逃跑。元英追击,斩杀张道凝和虎贲中郎曹苦生,尽俘其众,郢州全境复告平静。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元英来到义阳后,将取三关,元英认为只要攻克一关,其余两关则不攻自破,只需攻取最容易攻克的东关即可。元英担心敌军将兵力集中于东关,遂派长史李华率五统兵向西关,分散敌军兵力,然后亲自督军攻打东关。
此前,马仙琕曾派云骑将军马广率众于长薄防备北魏军,军主胡文超另屯于松岘。元英至长薄,马广却乘夜逃入武阳,元英遂率军进攻。元英闻梁武帝遣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元季增援武阳,遂停止进军,并向众将表示即使让敌军入城,也可以轻易攻取,但众将都不信。
然等彭瓮生等入武阳后,元英才围攻武阳,只用了六天,马广等人便出城投降。元英遂进击黄岘,梁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窜。元英又进讨西关,马仙琕也只得退走,作战的过程和元英所预料的完全一样。此战,元英共俘梁军大将六人、部将二十人、士兵七千人,获米四十万石,军资相当。
当时,元英急追马仙琕,意图一雪钟离之耻,后听闻萧衍派韦睿前来增援,才停止追击。元恪诏令罢兵,回朝后,元英任尚书仆射。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月,元英去世,朝廷赐东园秘器及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追赠他为司徒,谥号“献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分享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山西历史名人 (补)一百九十五 元英
元英(?~公元510年),本姓拓跋,字虎儿,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名将,太武帝拓跋焘曾孙,景穆帝拓跋晃孙子,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子。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元英“性识聪敏,善骑射,解音律(擅长吹笛),微晓医术”,而且博闻强记。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后,任命元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不久后,元英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元宏南伐时,以元英为梁汉别道都将,诏令元英率军镇守边境。元英认为元宏亲征,汉中有可乘之机。便请求率兵会同平南将军刘藻进攻汉中(今属陕西),元宏同意了。
元英军至沮水(位今陕西黄陵洛河支流沮河)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兵二万,沿山修建营栅,居高临下,隔水为营,以抗击魏军。元英认为南齐军互不服从,若挑选精兵攻敌一营,其余营栅必不相救,只要攻下一营,其余营栅必自行溃败。元英遂发起进攻,急攻南齐军一营,其余营栅果然不相救,其余四营也都溃散了,北魏军俘获梁季群及以下七百余人,斩杀三千余人。元英乘胜长驱直入,进抵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郊)城下,汉川之民相率归附魏军。
萧懿闻讯后,又派部将姜脩率军追击北魏军,两军连夜交战,互有杀伤。后来,姜脩屡战屡败,遂又向萧懿求援,萧懿又派援军支援姜脩,北魏军向元英告急。元英率骑兵千人,倍道而援,然其未至,南齐军已然退还。元英担心齐军入城之后便不易歼灭,便令统军元拔尾随南齐军,自己率军绕到南齐军前面拦截,前后夹击,全部俘获敌人。
此时萧懿又派出军队迎击北魏军,元英没有料到南齐军还会来攻,而且魏军皆已疲惫,加上敌众我寡,皆大为恐惧。元英故意驱马缓行,神色自若,而后登高瞭望,如布置阵势状。南齐军疑心北魏军设有伏兵,便撤退了。元英率军乘机反击,大破南齐军,乘势包围南郑。
元英未至南郑时,萧懿曾派军主范洁率三千余人征伐獠人。元英包围南郑后,范洁闻讯欲回军救援南郑。拓跋英派统军李平敌、李铁骑等人,切断范洁的退路。范洁拼死决战,遂击败李平敌等军。元英遂待范洁稍近,突然袭击,全部俘获他的部众,后北魏军围攻南郑九十多日未克。
守城士卒惊恐,南齐录事参军庾域把数十座空仓库加封后指给将士说,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恰在此时,元宏下诏班师。元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率精锐部队殿后,还派人向萧懿告别。萧懿却认为其中有诈,遂不敢追击。
元英离开二日之后,萧懿才派兵追击。元英亲自殿后,与士兵下马交战,南齐军不敢逼近,如此四日四夜,元英全军而返。
此前,萧懿已派人说降仇池的氐人,当元英撤军时,诸氐便切断拓跋英的粮道和归路。拓跋英率军奋勇进击,且战且行,元英面颊中箭而军中没有人知道,最终元英返回仇池后,派兵讨平诸氐。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拓跋姓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元英镇守仇池六年,甚有威惠之称。后其父去世,元英才离职。
后来,元宏征伐汉阳,以元英为左卫将军,加前将军。不久,元英迁大宗正,又转尚书,仍以前将军号,镇守荆州。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正月,南齐太尉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等领兵四万攻魏荆州,欲收复上年所失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元宏命前将军元英率兵抵御。二月,元英与南齐军作战,却连战皆败。三月,元宏自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出发,领兵亲征陈显达。元宏到南阳后,免去元英的官爵。
四月,孝文帝因病退兵北还洛阳,于途中病卒,太子元恪即帝位,是为宣武帝。元恪重新启用元英,任尚书、广武伯。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六月,南齐冠军将军陈伯之再引兵攻寿阳,八月时为彭城王元勰、汝阴太守傅永率军击败,被杀九千人,被俘一万人,淮南地区亦为北魏军占领。元英奉命前去救援,未至北魏军已胜。元勰回京后,元英奉命行扬州事。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十一月,元英回京后,上表请求南伐,但此事却被搁置。
后来,元英再次上表指当前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则守卫三关,请求派遣军司节度二人,元恪遂派遣直寝羊炅为军司。后元英因军功拜吏部尚书,又以前后军功进爵常山郡侯。
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三月,投降北魏的原鄱阳王萧宝寅和江州刺史陈伯之请求北魏出兵攻梁。四月,元恪下诏萧宝寅为都督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招募英豪,配合南攻,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六月,元恪遣任城王元澄率军五万及萧宝寅、陈伯之等并力攻打钟离。
八月,元恪又诏命元英为使持节、假镇南将军、都督征义阳诸军事,率军进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闻北魏军将至,遣骁骑将军杨由率城外居民三千余家于城西南十里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依山做成三营寨,作表里之势。
十月,元英领兵围攻贤首山,焚其寨门。杨由乃驱水牛从营而出,继之以兵。北魏军为躲避水牛群,只好退军。元英遂分兵围守,当晚寨民任马驹斩杨由投降北魏。十一月,元英在白沙(今河南光山西南)击败梁将吴子杨,围攻义阳。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二月,梁武帝萧衍派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增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二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冠军将军元逞、扬烈将军曹文敬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以抗击南梁援军。
三月,元英率军兵分两路进击梁军,大破王僧炳军,斩俘四千余人。北魏军围攻义阳,昼夜不息,但因蔡道恭指挥有方,使相持了百余日,北魏军颇有损伤。元英在士雅山(今河南桐柏境内)构筑工事,与曹景宗相抗,并分遣诸军,埋伏四方,示敌以弱。
七月,梁武帝又派宁朔将军马仙琕往救义阳。马仙琕兵势甚锐,领兵万余直至义阳城下,突击元英大营,元英令诸军佯败。马仙琕追击至平地,北魏军伏兵四起,北魏军统军傅永擐甲执槊,单骑先入,突阵横过。梁军箭射傅永,箭矢洞穿他的左大腿,傅永拔箭再战,马仙琕军溃败奔退。北魏军再进击,斩杀梁军羽林监军邓终年以及两千三百级。
马仙琕又率万余人来决战,元英统率诸将,再次击败马仙琕,并斩梁军将领陈秀之。不久,蔡道恭忧郁而死,其从弟骁骑将军蔡灵恩代行州事,北魏军见蔡道恭死,遂加紧攻势,短兵日接。曹景宗、马仙琕知义阳危急,尽率所部精锐兵马与魏军决战,双方一日三战,梁军皆大败而归。
八月,蔡灵恩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戍守三关的梁军守将听闻司州陷落,均弃城而逃。 北魏军占领义阳后,置为郢州,以司马悦为刺史。
义阳之战后,元恪下诏褒奖元英 。当初元英在平汉阳立功后,孝文帝曾许诺复其封位,但后来因元英在荆州败于陈显达,便将此事搁置起来。义阳之战的胜利,使元恪大喜,遂复元英封位,并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户。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八月,元英奉命攻打雍州。十月,梁武帝萧衍北伐,以其弟临川王萧宏为北伐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公元506年)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昌义之败走。四月,元恪以元英为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军十万迎击梁军,元恪又派遣步兵校尉、领中书舍人王云指取机要,元英表陈事情机要。五月,昌义之复攻梁城,拔之。
七月,元英在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击破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斩杀梁军将领二十五人及以下五千余级。九月,元英与邢峦会师。梁军统帅萧宏怯懦愚劣,得知北魏军会师共同攻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便决定撤军。北魏将领奚康生驰遣平东将军杨大眼,力促元英进据洛水。元英却认为应静观形势,勿与交锋。
而此时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不顾昌义之等将领的反对,抛下大军,领数骑落荒而逃。洛口的梁军将士随之散归,北魏军追击,斩杀梁将四十二人,梁军失亡近五万人,魏军缴获梁军粮米三十万石,昌义之亦只得放弃梁城而走。
当时元恪已有灭梁之志,在慰劳元英时表示应当长驱吴会,翦拉遗烬。元英遂率军南攻,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军围攻钟离。
十一月,梁武帝萧衍诏命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
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
当时,钟离城中仅三千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北魏军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守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北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然钟离仍未能被攻克。
二月,元恪以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遂诏元英还师,元英上表请求宽延时日。元恪又下诏表示魏军师老兵疲不宜再战,并且派主书曹道前往战场观察形势,曹道回朝复命后。元英继续上表元恪,表示可以攻克钟离,元恪遂派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军营,共商攻取事宜。
当时梁武帝已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次日,元英见后大惊,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援军到达,勇气倍增。元英又率众出战,一日数合,入夜复攻,却均被击退。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又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桥栅全被破坏。梁朝梁郡太守冯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军士们奋勇作战,喊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北魏军大败,投水而死者及被杀者各达十余万,元英逃走,杨大眼亦烧营而去。梁军乘胜追击,又俘虏五万人。
钟离之战北魏损失二十五万人,元英至扬州后,派人送节及衣冠、貂蝉、章绶等向元恪请罪。八月,有司弹劾元英,认为其为军之主帅,指挥不利,应当处死,元恪免元英死罪,将其贬为平民。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八月,京兆王元愉谋反。九月,元恪恢复元英的官职,食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假征东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率军前去平叛。元英尚未出发,元愉叛乱却已被平定。
当月,郢州(治义阳)司马督荣祖等叛魏,并暗中引导梁军进攻义阳,北魏三关(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位今河南罗山及信阳南)戍主侯登等人亦举城降梁,郢州刺史娄悦仅据义阳城守御。十月,悬瓠(今河南汝南)城民白早生等人杀豫州刺史司马悦,据城南而叛,梁武帝派齐苟仁镇守悬瓠。元恪诏元英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假征南将军,率领步骑兵三万人,自汝南(今属河南)前去援救。
十一月,元恪频接尚书邢峦讨伐白早生的捷报,遂再次诏元英速援义阳。元英因兵力不足,遂不断请求援兵,而元恪却不肯增派。元英遂转至悬瓠,与邢峦会师,联兵进攻悬瓠。十二月,南梁副将齐苟儿等打开城门出降,北魏军斩白早生及其党羽数十人。元英又率军直趋义阳,南梁宁朔将军张道凝闻元英将至,遂弃楚王城(今河南汝南南)逃跑。元英追击,斩杀张道凝和虎贲中郎曹苦生,尽俘其众,郢州全境复告平静。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元英来到义阳后,将取三关,元英认为只要攻克一关,其余两关则不攻自破,只需攻取最容易攻克的东关即可。元英担心敌军将兵力集中于东关,遂派长史李华率五统兵向西关,分散敌军兵力,然后亲自督军攻打东关。
此前,马仙琕曾派云骑将军马广率众于长薄防备北魏军,军主胡文超另屯于松岘。元英至长薄,马广却乘夜逃入武阳,元英遂率军进攻。元英闻梁武帝遣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元季增援武阳,遂停止进军,并向众将表示即使让敌军入城,也可以轻易攻取,但众将都不信。
然等彭瓮生等入武阳后,元英才围攻武阳,只用了六天,马广等人便出城投降。元英遂进击黄岘,梁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窜。元英又进讨西关,马仙琕也只得退走,作战的过程和元英所预料的完全一样。此战,元英共俘梁军大将六人、部将二十人、士兵七千人,获米四十万石,军资相当。
当时,元英急追马仙琕,意图一雪钟离之耻,后听闻萧衍派韦睿前来增援,才停止追击。元恪诏令罢兵,回朝后,元英任尚书仆射。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月,元英去世,朝廷赐东园秘器及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追赠他为司徒,谥号“献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分享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山西历史名人 (补)一百五十四 拓跋丕
拓跋丕(?~公元444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明元帝拓跋嗣第二子,太武帝拓跋焘异母弟,母为大慕容夫人。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拓跋丕年轻时便很有才干,被世人所称赞。拓跋丕的父亲明元帝拓跋嗣因为他年长,而且喜爱他的才能气量,因而对他格外优待看重。
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拓跋丕受封为乐平王,官拜车骑大将军。 后来,拓跋丕又担任骠骑大将军。
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派兵攻打北燕的和龙,拓跋丕则另外攻打下了冀阳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六月,拓跋焘下诏命拓跋丕等五位将领率领四万兵士,向东攻打北燕。七月,拓跋丕等人到达和龙,迁徙北燕的百姓六千人到北魏境内。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公元436年)七月,拓跋丕等统领黄河以西、高平各路军马讨伐南秦王杨难当。九月,军队到达略阳,拓跋丕令行禁止整齐严肃,所过之处没有私人行动,百姓争相送牛酒。杨难当畏惧,退回到仇池。当时各将领议论说,如果不诛杀他们的头领,军队返回以后,必定聚集为贼寇,又认为大军远出,不有所掳掠,就无法来充实军用物资,赏赐将士。拓跋丕将要听从将领们的意见,中书侍郎高允参谋拓跋丕的军队事务,规劝说:“现在如果诛杀他们,是损伤他们归向教化的心意,恐怕大军一返回,必定马上作乱。”拓跋丕认为他说得很对,便安抚怀柔新归附的人,对他们秋毫无犯。
北魏消灭北燕后,北燕皇帝冯弘投奔高句丽,拓跋焘诏令让高句丽遣返冯弘,高句丽当时并不同意。拓跋焘发怒,准备派兵讨伐高句丽。拓跋丕向太武帝上疏,认为刚刚消灭北燕,应该优待免除赋役,使农民广泛修治农田,来充实军用物资,然后进军图取,可一举消灭高句丽。太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此事遂作罢。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七月,拓跋焘北伐柔然,拓跋丕与太宰、阳平王杜超,督领平凉、鄜城各军作为后援部队。八月,拓跋焘又攻打北凉。九月,北凉君主沮渠牧犍投降北魏,北凉灭亡。十月,拓跋焘将北凉凉州的百姓三万人迁居到京城,留下拓跋丕和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
拓跋焘出征时,尚书令刘洁曾私下对亲近的人说,如果军队出动没有功劳,拓跋焘不能返回,他便准备拥立拓跋丕为帝。刘洁又派人求取图谶,询问刘氏是否应该统治天下,图谶中是否有他的姓名。后来事情败露,刘洁和南康公库狄邻、右丞张嵩等人都被夷灭三族,受到牵连而死的有一百多人, 拓跋丕也因此获罪。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二月,拓跋丕因惊惧忧虑而死,谥号为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分享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奸臣万俟卨陷害岳飞,其珍稀姓氏“万俟”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被宋高宗下诏赐死,其子岳云、爱将张宪也一同遇害。提及岳飞之死,许多人都会将矛头对准奸相秦桧,他不但一直反对岳飞的北伐事业,还为了换取同金国议和的机会对其不断打压。在收获了来自宋高宗的支持后,秦桧毫不犹豫将岳飞迫害致死,并从此成为了千古罪人。
如今,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前设置有四座铁铸的人像,除了罪魁祸首秦桧之外,其余三座的形象分别是秦桧之妻王氏、张俊以及万俟卨。值得一提的是,万俟卨的姓氏并不是常见的“万”,而是读音同“陌奇”的“万俟”。这个姓氏虽然十分罕见,但在历史还真的出过几个名人。
首先,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万俟”这一姓氏的起源,关于这个问题,各类典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说法。根据《姓谱》、《姓纂》的记载,万俟本是鲜卑族拓跋氏分出的一个小部落,部落成员以族名为姓,便有了万俟这个奇特的姓氏。而《魏书官氏志》则表示万俟氏乃是生活在东汉末年,后被追尊为北魏献帝的拓跋邻的三弟的后裔,且主要分布在开封。
第三种说法出自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书中写道:“万俟,其先匈奴之别种也。”由此看来,万俟氏的先祖不是出自鲜卑就是发源自匈奴,且很有可能属于北魏宗室的一支。而在史书中寻找,可以发现有据可查的首个万俟氏名人便是北魏末年的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万俟丑奴。
万俟丑奴生于原州高平镇,也就是今天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带。北魏正光四年(523),沃野、怀朔、武川等北方边境六大重镇的戍边将士与众少数民族发动起义,一时间关陇、河北等地也纷纷响应,史称“六镇起义”。同年四月,高平镇也加入到起义的行列当中,当地人胡琛被推举为领袖,而万俟丑奴而是其麾下的得力干将。
孝昌二年(526),各路义军在北魏朝廷的挑拨下爆发内讧,胡琛死于争斗之中,而万俟丑奴则继承了他的势力。军事才能出众的万俟丑奴数次击败北魏军队,为自己赢得了极高威望。于是,次年关陇地区的主要义军领袖莫折念生不慎被叛徒所杀后,原本从属于他麾下的部队便纷纷投靠了万俟丑奴。
建义元年(528),万俟丑奴在高平自立为帝,此时恰好有一队波斯使者运送着打算进献给北魏朝廷的狮子经过被其扣留。认为截获狮子是一大吉兆的万俟丑奴当即定年号为“神兽”。次年,万俟丑奴攻克东秦州城,由此几乎完全掌控了泾、渭之地。永安三年(530),北魏朝廷派出名将尔朱天光领兵出征,万俟丑奴与之数次交战不敌,在逃回高平的途中被勇猛的北魏将领侯莫陈崇单骑生擒。
万俟丑奴虽一度称雄关中,但最终还是被诛杀并传首洛阳,下场可谓十分凄惨。相比之下,在他之后的万俟普、万俟洛父子就要体面多了。万俟普生于太平郡太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一带,他早年间也参加了六镇起义,但在估计起义必将失败后选择了及时归降北魏朝廷,并“因功”被封为后将军、第二领民酋长。
普泰元年(531),高欢在信都起兵对抗尔朱氏集团,并拥立宗室子弟元朗为帝。听闻这一消息,万俟普很快带着儿子万俟洛前去拜见高欢,并得到了后者的优待。此后,高欢成功消灭尔朱氏集团,并掌握了北魏的大权。永熙三年(534),没有忘记万俟普当年对自己支持的高欢加封其为司空、秦州刺史。
北魏为东、西两部分后,高欢掌控东魏部分,万俟普率部协助其攻打西魏,并受封河西公。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身为老臣的万俟普官至太尉、朔州刺史。再说万俟普之子万俟洛,他年少时跟随父亲参加六镇起义,投降北魏后被封为显武将军。后来,他跟随尔朱荣四处征战,凭借战功晋升汾州刺史、骠骑将军。
投奔高欢加入东魏阵营后,万俟洛受封建昌郡公、领军将军。元象元年(538),万俟洛参加河桥、邙山之战,并随军夺取了洛阳城。后来东魏兵败急忙撤退时,万俟洛独守黄河上的河桥,并对前来追击的西魏军队大喊道:“万俟洛在此,能来可来也。”勇猛的万俟洛成功逼退追兵后,高欢为表彰其功绩特意下令建造了一座“回洛城”,《北齐书》也盛赞他道:“慷慨有气节,勇锐冠时,当世推为名将。”
除此之外,宋哲宗、徽宗时期的万俟咏以诗赋闻名,屡试不第后他放弃仕途,反而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同样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还有万俟湜,他曾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出任复州知州,且颇有政绩,以勤奋清廉为人称道。综上所述,历史上姓万俟的名人有的骁勇善战,有的文采斐然,有的则勤政爱民,唯有万俟卨臭名昭著,实在可谓玷辱门庭。
助唐朝国土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战神,死后被演义黑化,争议不断
帮助唐朝将领土扩张至1200万平方公里的战神,死后黯然失色,至今仍饱受争议。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位战神,帮助唐朝将领土扩张到了1200万平方公里。然而战神去世后,却遭到后世学者的贬低,引发持续争议。这个唐朝战神是谁?他就是活跃在唐初的将军苏定方。
唐朝战神,战功卓著
《旧唐书》记载了苏定方的许多功绩,如“伟大事业结束时,率家乡数千人讨本省贼”、“打败省南贼,他用自己的双手赢得了金牌。”
苏定方,本名苏烈,益州(今河北)人。他是隋唐战争期间为一方作战的年轻将军。唐太宗在位期间,苏定方被朝廷征召,出任折冲队长。这是唐朝武将的正式称号,排名第四。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称帝。由于这位皇帝通过篡夺了皇权,所以他即位时唐朝的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定。
关外草原上的厥可汗也趁着唐朝更迭之际,向唐朝发起进攻。虽然李世民也想击败土耳其军队,但长安兵力有限,暂时无力还击。
于是,李世民亲自带领手下的将领与土耳其人签订了“渭河联盟”。狂妄自大的李世民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屈辱呢?痊愈三年后,皇帝命将军李靖攻打厥。
这次讨伐中,苏定方是李靖的先锋军官。史书记载,阴山之战时,苏定方“奔杀十百人,颉利、隋公主狼狈而逃,余人倒下”。
阴山之战是唐朝击败厥的一场重要战役。那是一次夜袭李靖率领的厥阴山大本营。
苏定方在这场战斗中消灭了数百名敌人,为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655年,苏定方参加了拯救新罗的唐朝之战。当时,高句丽联合百济等国,对新罗发起围攻。
公元656年,苏定方为唐朝征讨西突厥可汗。这次战斗他“杀敌一千五百余人,俘虏马匹两千多匹”,为这次的成功定下了基调。
从正史的这些文献中不难看出,苏定方对唐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唐朝在苏定方的帮助下,将领土扩张到了1200万平方公里。吐蕃等关外的外族,惧怕苏定方的名誉,不敢侵犯唐朝领土。
因此,在他病逝后,唐高宗赐予他左校尉将军的称号,即唐朝三品武官军衔。
另外,唐高宗听说苏鼎遗像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伤和遗憾,将其遗像置于灵岩阁内。
这座灵烟阁是唐代的一座高大的楼阁,专门用来歌颂为朝廷做出不朽贡献的英雄人物。这说明朝廷对他的功绩是认可的。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辉煌的唐朝战神却在后世的著作中遭到丑化,被描绘成奸臣。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世学者,黑暗英雄
开始歪曲苏定方形象的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褚人火。在他的小说《隋唐演义》中,他将苏定方描述为一个狡猾、险恶、唯利是图的恶棍。
在书中,作者假设苏定方与罗家有私人恩怨,苏定方因此杀死了罗毅。据正史记载,罗毅是隋末唐初的将领。他追随唐太宗,立下许多战功,并担任要职。
然而罗毅却落错了队伍,加入了李建成集团,使他站在了李世民的对立面。因此,当李世民篡位夺权时,罗邑害怕皇帝报复他,于是就拥兵攻占幽州,自立为王。
然而,罗毅的军队爆发内战,罗毅被部下杀死。所以,在正史中,罗毅是抗唐而死的,而在《隋唐演义》却是被苏定方所杀的。
作者不仅描写了苏定方承受罗毅之死的重担,还描写了苏定方谋杀罗毅之子罗成的故事。小说写苏定方设计了一个狡猾的计谋,将罗成诱入城外的泥土中,并订购了弓箭。用手将他射死。
此外,作者还将苏定方描绘成一个抛弃战场、不顾士兵生命的无良将军。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苏定方却是一位“前后灭三国,生擒其主”的猛将。
楚人火为何如此污蔑苏定方?而且,《隋唐演义》还是隋唐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对后世其他隋唐小说影响很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苏定方作为唐朝争议将领的地位在后世黯然失色。
正义的英雄变成了叛徒
苏定方被列入黑名单的原因如下。首先是他的出身。如上所述,苏定方原本是河北的一名将军。
唐朝初年,河北一直是中央朝廷严重关注的地方,因为这里支持军事和自尊的势力太强大,似乎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威胁。
此外,在讨伐西突厥时,苏定方曾与程志杰在作战策略上发生冲突,成为后人诟病的一个点。
史书记载,此战程志杰主张“防守作战”,而苏定方则认为应该以奇袭取胜。
但程志杰既然是这次西征的总指挥,苏定方就算想正面攻击他,也无法超越程志杰来调动兵力。然而历史证明苏定方是对的。以守为攻,唐朝无法赢得这场战争。
但由于程志杰是唐朝的开国将领,也是死后葬于昭陵的重臣,所以他在后来的小说中总是以正面形象展现,赢得了后人的喜爱。
西征突厥的失败是程志杰一生的污点,但因为他是正义伟大的形象,所以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而责任就落在了苏定方的身上,苏定方在这件事上与程志杰发生了矛盾。 。冲突。身上。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苏定方自身的性格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生前喜欢和文人墨客交往,向他们吹嘘自己在军队的经历。他的夸张和傲慢成为后世学者批评他的原因之一。
而且,苏定方获得了很多朝廷的荣誉,但他从来没有用这些财富来帮助穷人。因此,后人认为他不是一个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善良之人。
因此,由于这些原因,苏定方在后来的小说中成为了汉奸,不再是正史中的正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