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五姓七望
唐朝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都共同做了一件事,就是修改《士族氏》,通过这种方式打压传统的门阀士族,提高自身的地位,但是好像效果并不好,名门望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威望,到了唐文宗时期,唐朝已经建国两百多年了,但是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给山东士族,居然还招到拒绝,引起唐文宗的一顿感慨。而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足见其名望。唐朝时期形成了四大区域士族,分别是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左士族,代北士族。这些区域士族在细分就是家族性的了。都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打压对象。
山东士族包含: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与琅琊颜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当时的山东,指的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的山东指的是华山,殽山以东的区域。关中士族主要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江左士族主要是:吴郡顾氏,陆氏,张氏,虞氏,吴兴姚氏。代北士族主要是:元氏,长孙氏,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 数量实在太多了,重点介绍下山东士族。当时的士族们,不仅在政府有强大的特权,长期世代为官,还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以及更重要的儒家文化,正是传统的文化,家风,让这些士族们拥有着崇高的威望。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实陇西李氏中第一个称帝的不是李渊,第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太祖李暠。
赵郡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赵郡李氏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在唐朝出了17位宰相,因为和开国皇帝一个姓,所以在隋唐时期地位上升的很快。历史牛李党争中的宰相李德裕,就出身赵郡李氏。
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一。唐高宗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就是来自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南北朝时期属于四姓之一,到了隋唐时期,地位下降的比较快,通过史书看,没有出现太大的人物,和其他家族比根基不深。
范阳卢氏是北魏时定第一等大姓,范阳卢氏在北魏后期受到的打压比较严重,到了隋唐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重点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在当时更是低调,一直到了唐朝中期之后,才又一次复兴,总共出了八位宰相在唐朝时期。
清河崔氏是五姓七望之一,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按照士族门第排名,崔氏是当时排名第一的士族,把李唐皇室都比下去了,所以唐太宗很生气,在重新修《氏族志》的时候,唐太宗亲自下令,在李氏放在第一位,皇亲排第二,崔氏家族安排到第三。虽然备受皇帝的亲自打压,但是崔氏家族依然在唐朝出了15位宰相。后唐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渐失去了皇权的庇护,同时随着后唐国家的和战乱,特别是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支离破碎,于是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势力基本上也随之消亡了。
荥阳郑氏荥的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琅琊王氏:王氏很有名的,东晋时期人们说的王与马共天下,马指的就是东晋的司马家族,王就是王导,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隋唐时期王氏家族出现了四位宰相,和南北朝时期相比,差了很多,但是依然很强大。
琅琊颜氏:琅琊指的是现在的临沂,颜氏是从曲阜迁过去的,颜氏家族高官不多,但是在传统文化方面,影响很大。比较有名的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被称为家训的典范。隋唐时期,颜氏家族比较有名的人物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以及参加《隋书》编撰的颜师古。
兰陵萧氏,兰陵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兰陵县,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兰陵萧氏其实在南方更出名,南朝中的南齐,和琅琊榜中的南梁,都是萧氏家族。南北朝时期,萧氏家族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隋唐时期萧氏依然强大,隋炀帝的皇后就是萧氏家族的,唐朝时期兰陵萧氏家族出现了10位宰相。
河东裴氏,山西有个宰相村,说的就是裴氏家族,他们家族在历史上出现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55位尚书,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其中仅在唐朝就出现了33位宰相,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在这方面超过裴氏家族。
:
《唐朝诡事录》几个世族大姓的威望,为何比国姓李氏高?
#头条创作挑战赛##唐朝诡事录##必追古装偶像剧#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中,多次提到“天下五大世族”--崔卢郑王李、“关中四大姓”--韦裴柳薛。
这些姓氏的人,受到朝野优待、全民敬仰,处处能享受到高人一等的待遇。
例如在甘棠驿,飞扬跋扈、官阶五品的折冲都尉于都尉,不敢和官阶仅八品的崔无忌争豪华房;热情邀请共进晚餐,却被高傲的崔无忌拒绝。因为崔无忌出身于清河崔氏。
再如卢凌风自报范阳卢氏、裴喜君自报关中裴氏,闻者皆油然而生敬仰。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与当时的门阀意识等社会环境有关,因为有“天下五大世族”--崔卢郑王李、“关中四大姓”--韦裴柳薛的说法。
这几个姓氏,就是VIP名片、绿色通行证,全社会都得尊崇。连唐朝国姓李氏也只能排到后面,自叹不如。
这几个姓氏,何时成为名门望族的呢?
门阀制度的形成门阀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西汉武帝开始崇尚儒术,于是很多人以儒学经术起家,成为官僚;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势力。
这些社会上层势力,有的家族重视诗书教子、礼义传家,积极进取,因而功业显著,官居高位或者成为社会名流,并且家风传承,人才辈出。
而且,这些家族之间为了传承血统,就互相联姻、荫护,抱团取暖,提升社会地位。
从而,有的家族自强不息,几代承袭为官,出将为相,累世公卿,权倾朝野、门生故交遍天下,长期延续着显赫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享有特权。
三国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当官,参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而且出现了“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社会特征。
同时,为了巩固,最高统治阶层即皇室也对世家大族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任官赐爵,并将其列为皇室通婚联姻的重要对象,以示恩宠。
从而,使得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尤其是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教育、政治资源,长期霸居政治中枢,以致于“寒门难出贵子”。
一些人丁兴旺、长期鼎盛的世族,就成为天下闻名的门第高贵的名门望族。
为维护这种门阀制度,士族非常讲究世系源流,重视编撰家谱,作为享有特权地位的凭证,族谱也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依据。
这些世家大族之外的人,则想尽千方百计攀附名门望族,众多士子则将娶一位名门之女、改变家族血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的割据西凉灭亡后,其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李宝第六子李冲位居高官,积极谋划了四大世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与北魏皇室缔姻。
于是,这四大世族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根深叶茂。
同时,撮合这次大型联姻的陇西李氏家族,逐渐崛起为新的豪族。
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世族在多个地区定居、开枝散叶。
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大族里,社会地位最尊贵的是“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世家大族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
唐朝初期的世家大族(一)五大世族
1.崔氏
东汉时期,崔氏的代表人物有:名臣崔篆,孙子是文学家崔骃,曾孙是书法家崔瑗,玄孙是文学家崔寔,都在朝廷任官。
汉晋南北朝时期,清河郡、博陵郡的崔氏最强盛。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于首位。
在唐朝,崔姓更显耀,例如担任宰相者就高达27人。
因此,崔氏被公认为“北方豪族之首,天下第一高门”。
另外,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2.卢氏
汉朝及三国时期,卢氏的代表人物有:辅助刘邦建立汉王朝、被封为燕王的卢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后来投靠东汉被封为代王的卢芳。经学家、将领卢植,公孙瓒、刘备皆为其门下弟子。
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一门三公主”成为当时无上的荣耀。
北魏时担任太常丞的卢靖,三个儿子分别是北魏、北周、北齐皇帝的老师,因此家族被誉为“帝师房”。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出身范阳卢氏。
《唐朝诡事录》中的卢凌风,也是出自范阳卢氏,是皇子也即后来皇太子的伴读,武艺超群,23岁就担任四品官阶的金吾卫中郎将。他也一直以出自名门而自豪,清高自傲。
3.郑氏
汉代时,郑氏的代表人物有经学大师郑玄,经学家郑众、名臣郑均等。他们的子孙后代家族,延续任官。
到了唐朝,荥阳郑氏大放异彩,先后出了10位宰相。
4.王氏
汉朝及三国时期,王氏的代表性人物有: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思想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等。
南北朝时,有名臣王敦、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被世人合称“王谢”,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之前,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
从东汉至隋唐末年,王姓宰相多达92位。从西汉至明朝,王姓皇后达36位。
这样累代帝后之族,在中华姓氏中仅此一姓。
5.李氏
汉代至唐初,李氏的代表人物有:汉朝名将李广、名臣李膺,隋唐英雄李密,唐初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等。
在唐朝之前,李姓称帝王、建立的有:大成、西凉、凉、吴、魏。
祖籍陇西的李渊建立了唐朝,使得陇西李氏家族一飞冲天,李姓成为国姓。
(二)关中四大姓
隋、唐朝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之后,一些定居关中的世族借着基业,迅速壮大。
尤其是几大世族的分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众多子弟在朝担任高官,拥有很高的名望,成为关中地区士族的领军集团。
1.韦氏
自汉朝开始,韦氏在京兆郡即京城长安一带,逐渐成为显贵家族。例如西汉的韦贤、韦玄成父子,相继担任丞相、封侯;楚元王的师傅韦孟,三代相继担任丞相。
南北朝时期,韦孝宽担任北周的太傅,儿子韦总为骠骑大将军。
隋代,韦氏共有16人担任刺史。
韦总的长子韦园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次子韦匡伯为尚衣奉御、舒国公,第三子韦圆照尚丰宁公主、为驸马都尉。韦通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龙门县公,韦冲担任民部尚书。
唐朝时,韦园成之女韦珪是唐太宗的贵妃,韦承庆担任武周宰相,韦安石四次拜相。豫州刺史韦玄贞和崔氏之女韦香儿,成为唐中宗的皇后。
自汉朝开始,长安附近聚居有韦氏家族,人口众多,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盛会(一种消灾的祭礼),曲水流饮,由此形成了韦曲镇。
2.裴氏
裴氏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自晋始崛起,裴秀、裴楷等名士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裴骃、裴子野家族号称"史学三裴",以注史而著名;名将裴果担任西魏和北周的骠骑大将军。
隋代,名臣裴政受命制定新律《开皇律》。任职于周、隋朝的裴寂,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册封魏国公,位居宰相;左光禄大夫裴仁基之子裴行俭,官至唐朝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到唐朝,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裴炎、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先后位居宰相。
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在历史上出过59位裴姓宰相,被誉为“中华宰相村”。
3.柳氏
柳氏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崛起,例如将领柳仲礼、大臣柳庆。冯翊太守柳凭之子柳元景,是南朝宋的名将;柳元景之侄柳世隆,位居宋、齐朝宰相。
他们的子孙后代家族,在南北朝、隋、唐朝延续任职。
柳冲冲受唐太宗之命编撰《氏族志》,开创中国姓氏研究和家谱创建之先河,成为姓氏学鼻祖。
北周大臣柳庆的曾孙柳奭,位居唐朝宰相,外孙女是唐高宗的王皇后。
4.薛氏
汉代,薛氏的薛欧追随刘邦,骁勇善战,后来被封为广平敬侯,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
东汉末年,薛永带领族人追随刘备入川,成为蜀汉重臣,家族世号“蜀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徙至河东的薛氏崛起为名门望族。
薛安都、薛渊父子是北魏著名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的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四州刺史。薛强为后秦的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的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其孙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
北周的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到隋代担任兖州刺史。甘肃省薛举家财万贯,在隋朝末年起兵反隋,一度称帝。隋代膺扬郎将薛士通,归唐后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泉州刺史。
北魏名将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是唐朝初年名将,功勋卓著。
薛绍娶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就是《唐朝诡事录》中的权势熏天的长公主。
隋代名臣薛道衡,其孙薛收任职唐朝太常卿,曾孙薛元超在唐中宗时位居宰相、文坛领袖。薛元超之侄薛稷,与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唐朝诡事录》中的皇帝)结为儿女亲家,后来位居宰相。
门阀制度的衰弱隋、唐朝的开国皇帝出自关陇集团世族,但只是新贵,隋代国姓杨氏、唐代国姓李氏的名望,都比不上其它一些传统世族。
即使世家大族薛氏的薛元超,在唐中宗时位居宰相,晚年自述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
李义府位居宰相期间,由于出身微贱,仍不得进入名士之流。因此他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隋唐时期,为了打破其它世家大族垄断社会资源的格局,防止其威胁统治,便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与任用官吏,大力扶持寒门子弟参与,以获取民心,稳定社会统治。
武则天在位时期,甚至规定世家大族之间不能通婚联姻。
《唐朝诡事录》的故事背景,是武则天去世几年之后,传统的门阀制度开始瓦解,但是几大姓氏家族的一批子弟仍然身居朝廷要职,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尚存。
随着武则天、李氏皇室的遏制,尤其是大力推广科举取仕制度,传统世家大族的势力受到了很大冲击。
正如晚唐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晚唐时期的战乱和五代十国的变迁,加速了传统世家大族的衰落。
到北宋时期,门阀制度退出政治舞台,社会阶层也得以大洗牌、重新组合。
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历史上有几大姓,曾特别尊贵显赫,就连皇帝也标榜自己出自这几大姓之一,还巴巴得要和这几大姓结亲,关键人家还死活不愿意,宁可把女儿嫁给九品芝麻官,也不肯嫁给太子,这几大姓为何能这么牛气呢?
这几大姓在历史上被称为“山东五大姓”。不过此“山东”非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还有山东。而“五大姓”也不是指五家人,泛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大门阀世族,因此又被称为“五姓七望”。
(五姓之一——崔氏)
这七家门阀世族背景都很厉害,他们累世高官不断。比如陇西李氏,光在唐朝就出了10位宰相。
崔氏则更不得了,他家要寻根问祖,就要提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崔杼身为权臣,在朝中呼风唤雨,弑君叛乱。但正是由于他后来的失势,才让崔氏外迁。因此崔氏分支最多,光宰相就有29位,崔家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再比如荥阳郑氏,唐朝中期一度被称为“唐半朝”。
其他几家也同样名人辈出,数不胜数。因此,这七家门阀到了唐朝时,依然冠绝一时。
话说这七家门阀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威望,让唐太宗好生妒忌。于是,他也标榜自己出身于陇西李氏,表明自己是贵族大家后裔。不过,他说他的,这七家门阀只是呵呵,根本就不承认他。大家都知道,李唐家是胡人血统,根不正苗不红,顶多只算得“夷狄之裔 ”。
七大门阀为了保持家族在朝中政治地位的稳定,因此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也就是说,只在世代内部互相通婚。而其他士族,或者就算是“夷狄之裔”的皇族,他们也不屑一顾。
(唐朝官员壁画)
盛唐宰相薛元超,晚年时感慨自己平生三大恨:一恨没有参考科举考试以进士及第;二恨未能娶五姓女为妻;三恨没能参加编修国史。
薛元超好歹是出身于关中四姓韦、裴、柳、薛之一,好歹在全国家世中,也是排得上号的。可是,他却将“没能娶五姓之女为妻”,放在“没能编修国史”的前面,可见娶五姓女,比修国史重要得多。薛元超此三大恨,对山东五姓的仰视程度,可见一斑。
想和七大门阀结姻亲的,可不止宰相薛元超。早在薛元超之前,唐太宗就有这心思。当时,他千方百计要把公主嫁给这七大门阀。按理,和皇帝结姻亲,那就是皇亲国戚了。要是写家谱,就凭这一点,那不知道能给门楣贴多少金!
可是七大门阀对皇帝摆摆手说:“和公主结婚,我们不干。”
(唐太宗剧照)
这下,唐太宗好没面子,好生气恼。对这七大门阀不仅妒忌,还心存畏惧。觉得他们的影响力大于皇权,这可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对大臣们多次说:“吾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为了打压七大门阀,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新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他要求在姓氏的排列上“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结果,高士廉等人没能领会唐太宗的意思,还是将五大姓排在第一。唐太宗看了好不恼火,狠狠地批评了高士廉等人,明白无误地说:“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可是,就算受到了唐太宗的打压,七大门阀在社会上的地位,依然没有任何降低。朝中为官者,依然多是出自七大门阀。
唐末,唐文宗想为太子迎娶宰相郑覃(荥阳郑家)的孙女。郑覃要是答应,孙女就是太子妃,以后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这换旁人,肯定觉得天上掉馅饼了。可是郑覃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并且没过多久,他就将孙女嫁给清河崔家的小伙子。据说那崔姓小伙只是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知道后长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参考史料:《新唐书》)
唐朝的“山东五大姓”有多牛,连和皇帝结亲都不愿意
历史上有几大姓,曾特别尊贵显赫,就连皇帝也标榜自己出自这几大姓之一,还巴巴得要和这几大姓结亲,关键人家还死活不愿意,宁可把女儿嫁给九品芝麻官,也不肯嫁给太子,这几大姓为何能这么牛气呢?
这几大姓在历史上被称为“山东五大姓”。不过此“山东”非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还有山东。而“五大姓”也不是指五家人,泛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大门阀世族,因此又被称为“五姓七望”。
(五姓之一——崔氏)
这七家门阀世族背景都很厉害,他们累世高官不断。比如陇西李氏,光在唐朝就出了10位宰相。
崔氏则更不得了,他家要寻根问祖,就要提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崔杼身为权臣,在朝中呼风唤雨,弑君叛乱。但正是由于他后来的失势,才让崔氏外迁。因此崔氏分支最多,光宰相就有29位,崔家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再比如荥阳郑氏,唐朝中期一度被称为“唐半朝”。
其他几家也同样名人辈出,数不胜数。因此,这七家门阀到了唐朝时,依然冠绝一时。
话说这七家门阀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威望,让唐太宗好生妒忌。于是,他也标榜自己出身于陇西李氏,表明自己是贵族大家后裔。不过,他说他的,这七家门阀只是呵呵,根本就不承认他。大家都知道,李唐家是胡人血统,根不正苗不红,顶多只算得“夷狄之裔 ”。
七大门阀为了保持家族在朝中政治地位的稳定,因此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也就是说,只在世代内部互相通婚。而其他士族,或者就算是“夷狄之裔”的皇族,他们也不屑一顾。
(唐朝官员壁画)
盛唐宰相薛元超,晚年时感慨自己平生三大恨:一恨没有参考科举考试以进士及第;二恨未能娶五姓女为妻;三恨没能参加编修国史。
薛元超好歹是出身于关中四姓韦、裴、柳、薛之一,好歹在全国家世中,也是排得上号的。可是,他却将“没能娶五姓之女为妻”,放在“没能编修国史”的前面,可见娶五姓女,比修国史重要得多。薛元超此三大恨,对山东五姓的仰视程度,可见一斑。
想和七大门阀结姻亲的,可不止宰相薛元超。早在薛元超之前,唐太宗就有这心思。当时,他千方百计要把公主嫁给这七大门阀。按理,和皇帝结姻亲,那就是皇亲国戚了。要是写家谱,就凭这一点,那不知道能给门楣贴多少金!
可是七大门阀对皇帝摆摆手说:“和公主结婚,我们不干。”
(唐太宗剧照)
这下,唐太宗好没面子,好生气恼。对这七大门阀不仅妒忌,还心存畏惧。觉得他们的影响力大于皇权,这可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对大臣们多次说:“吾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为了打压七大门阀,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新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他要求在姓氏的排列上“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结果,高士廉等人没能领会唐太宗的意思,还是将五大姓排在第一。唐太宗看了好不恼火,狠狠地批评了高士廉等人,明白无误地说:“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可是,就算受到了唐太宗的打压,七大门阀在社会上的地位,依然没有任何降低。朝中为官者,依然多是出自七大门阀。
唐末,唐文宗想为太子迎娶宰相郑覃(荥阳郑家)的孙女。郑覃要是答应,孙女就是太子妃,以后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这换旁人,肯定觉得天上掉馅饼了。可是郑覃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并且没过多久,他就将孙女嫁给清河崔家的小伙子。据说那崔姓小伙只是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知道后长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参考史料:《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