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天无二日?重庆出现“幻日”气象景观:一左一右双太阳高挂天空

古代古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有一句话听上去很霸气,即所谓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民无二主好理解,就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主政者,不然就不得安宁,会闹得永无宁日。

天无二日就是指我们头顶的天上高悬的太阳,没有第二颗。其实这个话,放在没有宇宙概念,没有天体宇宙知识的古代人印象中,天上只有一颗太阳,也是他们最朴素的认知。

其实银河系中如同我们头顶上燃烧的“太阳”,质量为太阳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寿命只有短短的数千万年的大质量恒星,根本就不只一颗,数量就多了去了。

只是目前我们地球所处的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之外,只有太阳这一颗供给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的恒星存在。这一颗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太阳。

2022年7月12日早上,重庆南川区,有网友上传视频爆料称,南川出现了“双太阳”的气象景观。在网友上传的拍摄视频画面显示,这两个太阳一左一右地分布在天空,一个太阳大,一个太阳小。

据爆料网友表示,当时他看到两个太阳的时候,他正坐在一辆汽车的副驾驶位置上。他表示自己拍摄的视频中,只有那一颗稍稍大一些的太阳,才是真正的太阳。

有专家表示,这位网友所拍摄到的重庆双太阳现象,是一种被称为“幻日”的大气光学现象。“幻日”现象的产生极为罕见,毕竟它的出现需要满足非常严苛的条件。

首先需要出现的条件,是在非常寒冷、出现卷层云的高空,分布着大量微小的六角冰晶。

其次这些卷云层要薄,透光率要好。当太阳光照射在这些大量微小的六角冰晶体上,就会发生折射现象。

第三还必须观察者的角度足够好,才能看到这种由太阳光折射沿水平方向朝左右折射约22°,从冰柱出来的三路光线射到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太阳日晕。

正是这种太阳日晕,让人在视觉中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罕见的幻日现象,即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

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对中华文化的解读

《华英字典》资料图片

《华英字典》资料图片

《华英字典》资料图片

马礼逊像 资料图片

董晓波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国际法治动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西文明交流史、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语言战略与规划、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研究。

汉语全方位、规模化走向世界,既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进中国,也有利于增进中外彼此间的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往中,字典自古以来就充当着人们认知、学习异域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华英字典》(又译为《中国语文字典》)的编纂开始于1808年,是中国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被以后汉英英汉字典编撰奉为圭臬。《华英字典》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尤其是汉学界的普遍赞誉,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日本翻译家也把它译成日文。《华英字典》还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创制和中国近代文学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华英字典》中,已包含许多现代汉语语词。编纂者马礼逊(1782—1834)在编纂字典时坚持学好一种民族语言必须了解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 政治、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宗旨,因此整部《华英字典》富含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一部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讲座通过对字典里汉字释义的文化考察,重点探讨该字典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编者的解读,彰显这部中西文化“百科全书”的风貌,从而让我们多一个观察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视角,多一个来自汉语与中华文化译介传播历史经验的借鉴。

马礼逊与《华英字典》

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于1782年1月5日出生于英国北部的莫珀斯镇,并于1804年接受伦敦教会董事会的委任,奔赴中国进行海外传教。马礼逊前往中国的目标之一就是编纂一部中文字典,《马礼逊回忆录》中对字典的结构、编排及出版等有着较为细致的介绍:

至于《华英字典》,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书名是《字典》,这是马礼逊根据嘉庆十二年刊刻的《艺文备览》英译的,汉英对照。第二卷第一部在1819年出版,书名是《五车韵府》。第二卷第二部在1820年出版,附录别列出了中文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6大类书写方法。第三卷在1822年出版,书名是《英中字典》,内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中英对照,例句都有中文译文。整部《华英字典》在1823年出齐,共有六巨册,合计4595页,工程浩大,全由马礼逊一人经过13年的积累和编纂而成。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华英字典》收录词条四万多,《华英字典》的三卷或者说三个部分其实是相互独立的,编写体例亦各不相同。第一卷根据《艺文备览》将汉字笔画分为214 个字根来编排(CHINESE AND ENGLISH,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形成部首查字的汉英字典,书后附有字母索引,其在整个《华英字典》中所占篇幅最大,约为其总页数的五分之三。该字典的部首查字法是中国传统的辞书编纂法,而字母索引则是马礼逊的独创,体现了学习型字典的特点,大大方便了汉语学习者对该字典的使用。

字典的第二卷《五车韵府》为按汉字音序查字法排列的汉英字典(CHINESE AND ENGLISH,ARRANGED ALPHABETICALLY),依照汉字音标来用英文字母排列。附录中的各种中文书写体使中英文字的比较又有所深化。这一卷的基本结构也是以已有中国著作为底本,这一底本为清朝一位陈先生的遗稿,在其学生补充、加注后,曾为《康熙字典》的编纂提供过有力的帮助。马礼逊找到这部著作后,即对之加工、调整、编辑、翻译,由此构成《五车韵府》的主体。此外,马礼逊在编纂《五车韵府》时,还参考了《康熙字典》和罗马天主教士按字母排列编著的《字母字典》( Alphabetic Dictionary),并进而参阅了《分韵》《佩文韵府》《尔雅》等中国文献,从而使字典在内容和编写方法上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对照、比较和沟通。

《华英字典》的第三部为《英汉字典》于1822年在澳门出版。它采用的是英、汉对照体例,内容有单词、词组、成语、格言等,其解释和例句还有汉译。虽然在马礼逊之前已有拉丁语与汉语对照的外汉字典,但编纂英汉字典却属马礼逊首创,因而难度颇大。马礼逊自己在序言中亦坦言:“自从作者为本字典搜集词汇,已经过去十三年岁月。在此期间,不断对其增补,但是中文与英文相对应的字全部搜集起来,这样的著作对一个人来说太广泛了。即使穷尽一生,要使它完美也是不可能的。”

从整体框架来看,《华英字典》似是《康熙字典》的翻版和英文注释,但其编译和注解不仅基于《康熙字典》所引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中的例句,更有对大量其他中国文献的参考和借用。根据马礼逊夫人的回忆,至1809年时,马礼逊为编纂《华英字典》就购买了1229册中文书籍,覆盖了中国的经典作品、天文、地理、律例、历史、宗教、解剖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在编译《华英字典》的十三年期间,马礼逊每天都在搜索词汇并对之诠释进行增补调整,其释义详尽、全面,广泛触及了中华文化的诸多层面,已远远超出解释文字本义的范围。

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我们承认《华英字典》的问世的确代表着那个时代中英外向型字典的顶尖水平,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Mons Remusat)称其是“拥有其他字典无可比拟之优点”的字典,它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中英文之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得两种文化对彼此的诠释和理解成为可能。

《华英字典》对中华文化的译介

《华英字典》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外向型字典和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更系统、更深入地传给了西方世界”,这对其后的卫三畏、麦都思、裨治文等人编撰的字典均产生重要深刻的影响,可谓“东学西渐”之始发也。纵观《华英字典》博大纷杂的文化释义,我们可粗略梳理为以下几类。

东方哲理、中国智慧

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倾洒了大量笔墨对中国的各派宗教和哲学机理进行了介绍,体现出他对中华民族思想内核的深切关注。《字典》中的第一个字“一”进行阐发时就借助了道家哲学,他先指出“天是一,地是一,道是一”,又引用了《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例句来说明“道”作为第一位的物质原因而存在的观点,他还指出中国人眼里的“道”是一种极静或一种完全静止状态的状态,它无形可观、无迹可寻,其本质就是一种在天地分开之前就存在的最初的力量或原理。相比道家哲学,作为主流思想而普遍存在于中国各阶级社会心态中且维系着中国人道德、信念、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儒家哲学在《华英字典》中亦得到了详尽的介绍。马礼逊笔下的儒家哲学,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的伦理关系,是“人,仁也,仁生物也”的人本学说,是“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和“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礼乐和合,也是“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的教化理念。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有三教合一之说,因此马礼逊还辨析了佛陀、阿弥陀佛、三宝、三教、三门、三法、佛法无边等佛教概念。除此之外,马礼逊还对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信仰和习俗进行了译介。

中华法系、法治文明

皇皇中华,泱泱大国,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历时数千载而未见中断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摇曳闪烁着众多法律思想的光辉。《华英字典》指出,中国法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对应官吏任免、户籍赋税、民间祭祀、军令兵籍、刑罚生杀和公共工程。在字典中,马礼逊对中国古代的刑事法律词语(如“斩罪”“滥刑”)、民事商法概念(如“合同”“婚嫁”)、诉讼审判制度(如“状师”“正法”)等内容进行了通透的译介。除了法律色彩鲜明的专业词汇,马礼逊也选择了一些较为基础的概念进行解释,例如法律本体(如“法律”“章程”)、法律的由来(如“国家之立法,所以惩不善而儆无良”)和法律的手段(如“刑具”)等,《字典》也记载了中国古代从早期“墨、劓、剕、宫、大辟”到后来“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内容和历史流变,在涉及具体每个字的解释中,又有着对刑罚过程更进一步的描述。另外在“刺”字下,字典还大致解释了西周时期的“三刺”制度,指出这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三级别案件研讨程序:“First, of the higher officers of state; second, of the inferior officers; and third, of the people.”这使人对中国的司法体系,尤其是早期司法制度的和审慎的特性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这些都为西方人士了解中华法系和中国法律、法治思想提供了鲜活文本材料。

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马礼逊在《中国大观》里指出:“一个人如果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惯以及当地的风俗和观点不甚了解,相应地,他很难理解那个国家的语言。同时在应用那个国家的文字和语法时,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编撰以西方读者为受众群体的汉语词典时,马礼逊坚持积极译介源语文化中的文史经典、地理人文和民风习俗,从而成功引领西方读者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质变为对中华文明的文化探究。《华英字典》“官”字的释义,从篇幅上看就占据了整整30个版面。字典先是从中国传统的“天官赐福”说起,介绍了官职、官府、官宦人家,介绍了文官和武官、京官和外官、大官和小官等为官的职责操守。然后便不厌其烦地梳理了自上古伏羲、共工氏、神农、黄帝、少昊始的冠名,到虞夏商周设四辅及三公,从秦及汉初至平帝,孔光由太傅迁太师,到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任太师及卓诛又废,再到汉末的废丞相,以三公综理众务,三省合班奏事,细述了三公、三师、三少和三孤的官衔演变,以及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演进、确立。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释义内容包罗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设置构架和演变发展,文化含量远远超出了其摹本《康熙字典》。从制度层面看,最能选拔人才、也最令人引以为傲的还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人改变身份、地位和等级的有效法宝,也是古代国家录用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华英字典》对这一制度的介绍可谓不遗余力。如在第176页“儿”字部“元”字下,字典罗列了会元、进士、解元、举人、状元等称谓及其含义。在第746页“子”字部“学”字下,甚至有长达80个版面的相关铺叙。

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对中国人的帽子进行解释时,点明了背后的文化成分,如加冠礼以及顶戴与阶级官衔的关系;在介绍中国人的姓名时,从诸多大姓的来源、关于姓氏的书籍、中国出现姓的时间谈到法律禁止同姓结婚、每个人拥有名字的数目以及名字与人的个性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西方读者真正读懂中国、走进每一个汉字的文化范畴成为可能。

文史经典、世俗小说

在《华英字典》中,除了被尊奉在庙堂之上的经史子集,不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也跃入了马礼逊的眼帘。无论《易经》《诗经》《书经》《孝经》,还是《礼记》《论语》《孟子》《荀子》,抑或是《左传》《史记》《汉书》《吕氏春秋》,都会在汉字释义中深浅不同地出现。有论者统计,《红楼梦》(字典译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里的“词汇及长句”在《华英字典》第三部《英汉字典》里出现最多。“在所引的215句文本中,有130句都出自红楼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多为纯熟、地道的官话口语,感情充沛、句式丰富。”学者研究,在马礼逊其他相关的著述中,至少有三次提及《三国演义》。除此以外,《华英字典》在第128页“人”字部“倚”字下,也出现了“曹操依(倚)仗军(兵)威,决不肯和”;第479页“土”字部“在”字下,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223页“刂”字部“刎”字下,有“(貂蝉)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等,都是源于《三国演义》的释句。第18页“一”字部“不”字下,还解释了出自《水浒传》的成语“不三不四”,《西游记》的“(你)不看僧(金)面看佛面”也引用,但未点明出处。另外,《大明英烈传》《玉娇梨》《明珠》《好逑传》《英云梦传》《五虎平南》《快心编传奇》等小说都被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引用。

天文地理、风俗民情

整部《华英字典》也译介了中国浩瀚多姿的天文地理,乃至博大精深的医药养生等知识。如在第56 页“亠”字部“京”字下,字典在释义中介绍了“京都”“京师”,指出“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北京是“目前中国的首都,通常被写作Peking”,而南京“是原先的首都”。在同一页的“亭”字下,字典还介绍了花园的亭子、八角凉亭,介绍了亭台楼阁的建筑和造型特点。在第512页“土”字部“堂”字下,字典图文并茂、极其详尽地描摹了中国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神圣的建筑物“明堂”的建筑格局及功能效用,并且梳理了传说中“明堂”称谓的历史变革。此外,马礼逊还不忘突出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介绍了作为社会联系纽带的“明伦堂”、读书求知的“学堂”、主持正义的“大堂”“左堂”“右堂”以及“官府坐堂”,自然还宣扬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一大民情就是“谦逊”,语言上的谦逊便体现在“谦辞”“敬辞”的大量使用上。《字典》第17页“一”字部“下”字下,他指出“在下”是自谦的说法——“在下之下对上之称”,并说明“陛下”“阁下”“足下”的区别。与谦称自己相对的,是对对方的敬称,比如“内人”是称自己的妻子,而“尊夫人”则是对对方妻子的尊称。再拿风俗来说,“一乡有一乡之俗,一国有一国之俗……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通过谦辞和敬辞能窥得中国世风世俗的冰山一角。明白中国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字典在很多汉字释例中,都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民情、风俗习惯乃至律令规矩。例如,在第303页“十”字部“卑”字下,介绍了“右重左卑”“天尊地卑”的传统认知标准;第337页“又”字根下,引唐代柳宗元的诗句“入郡腰常(恒)折,逢人手尽叉”,描述古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作为外国人的马礼逊尤其没忘强调“将酒劝人并非恶意”(第337页)的酒桌文化。此外,中国各类警句妙语、俗话俚语,甚至对于街巷骂架、脏话滥语在《华英字典》里也有着生动的反映和引述。除了介绍常规字典里大多会摘录的如“朝三暮四”“三五成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命世之才”“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等长短不一的成语和典故外,马礼逊自开篇就罗列了诸如“好语似珠穿”“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总之,君子身可小可大,丈夫志能屈能伸”“好事不出门,恶事传(行)千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古道,父债子还”“冤有头,债有主”等警句俗语。骂人的脏话滥调也得到了马礼逊的关注,如第188页“八”字下,他还专门介绍了“王八蛋”等词语的语义和用法。

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马礼逊在字典编纂中融入了两个值得借鉴的理念: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华文化传播;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介绍来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汉语。这样的编纂理念不仅在当时是超前的、先进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华英字典》中所呈现出的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的编纂模式和编纂理念,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而颇具匠心的融入,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大门,即使在当今的辞书编纂中仍然堪称一种范式,特别是跟海内外一些学习型字典“就文字说文字”“就语言说语言”的做法相比,就更不难看出《华英字典》的独特价值。

19世纪的许多学者特别是“社会进化论者”,把进化等同于进步,排列人类的种群与文化类型,并且把白种欧洲人排在最顶端,把他们征服的殖民地排在最低端。“语言优劣论”这一错误的思想在19世纪极为盛行,但马礼逊毫不犹豫地批评道: “将来有一天当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汉语时,汉语的优点和缺点也会受到公正的评价。至今为止欧洲的汉语崇拜者和轻视者都忽视了汉字,结果他们没有给予汉字一个正确的评价。”在字典序言中,马礼逊从汉字起源、仓颉造字、汉字结绳记事说、六书等说起,介绍汉字的性质;马礼逊抓住汉字的本质属性,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质,并建议西方学习者学习汉字时,应遵循汉字规律,能够透过每一个汉字,了解它的由来,便于后期的记忆学习。马礼逊《华英字典》第二部《五车韵府》第二卷还为读者梳理汉字五体演变,包括小篆、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此外,马礼逊赞扬了汉字对中华民族统一的贡献,他认为是汉字让中国统一,而欧洲的拉丁文字使得欧洲分成几个国家。他如是写道: “拉丁文字因时代发音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的拼音,与之相比,汉字显得固定不变。也许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如果中华帝国的所有方言都用拉丁字母来表示的话,书写语言之间就会像欧洲的一些国家一样出现差异。表现思维的书写语言区别于口语,这不正是语言不受时代变化影响的一大优点吗?”

从内容上看,《华英字典》富含对中国各派宗教哲学、神话传说、风俗礼仪、历史名人、音乐戏剧及天文学的介绍,以及对中国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评价,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上出版的首部双语字典,《华英字典》的编纂规模和独创性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华英字典》全面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英两种语言初次大规模接触后产生的外来词语,这些词语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提供了便利;《华英字典》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中国经典诗文、白话小说、格言、谚语、俗语等,对其译介,马礼逊费尽心思。如对儒家经典术语的翻译,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及直译、意译、音译、仿译等多种翻译手段,更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递到西方国家。例如马礼逊对成语的译介,马礼逊往往采取直译加注的办法,如“一面之词”(One face's declaration)、“七手八脚”(seven hands and eight feet);通过直译的方法,更好地保持原文内容,让西方读者先了解每个汉字的字面意义,之后通过注释解释成语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如“一面之词”解释为denotes what is affirmed on one side of the question not yet fully examined into; “七手八脚”解释为express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oo many persons,being engaged about a thing.

此外,《华英字典》中收录了大量经典文献用例,如《论语》《孟子》《左传》《红楼梦》等,对“君子、礼、仁”等传统儒家文化词的译介,马氏往往采用音译加注的办法,如“君子”,音译为Keun-tsze,再对其文化内涵加以解释good man,honorable man,wise man。再如“仁”,音译为Jin,再加注进行补充perfectly virtuous和benevolent,音译儒学术语能够更好地凸显该术语的文化异质性,加注法对音译进一步注释、补充对译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对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词,《华英字典》的释义往往更具有综合百科的性质。如“卦”是中国文化特有词,马氏对其释义首先给出了“卦”的词性,动词或名词的用法、占卦的方法、伏羲创造八卦、八个卦象及方位,并用八卦的插图加以阐述,插图的使用使表述更有效、更直观。之后,马氏另起一段介绍宋代周氏对“卦”的阐释理论。第三段提到“卦”的通假义: 卦之言为挂也,挂万象于上也。需要注意的是,马礼逊在释义“卦”的时候,提到了宋周敦颐的阐释,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大家,马礼逊能够参照周敦颐的书来诠释“卦”,颇有见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中国文化词百科书式的详尽诠释,使得《华英字典》自出版后,就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

同时,这部字典对近代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所保留的西方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语言实证,弥补了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缺陷。

最后,《华英字典》还激起了早期中国官员了解西方世界的兴趣。林则徐在1839年南下广州查禁时,特地向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年-1861年)索要了一本《华英字典》的完整本。

马礼逊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马礼逊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创造的文化遗产远非欧洲哪一个国家能比拟。翻译中国文化经典将有助于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马礼逊在华期间,还从事了编写书籍、创办报刊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马礼逊在华25年,总共发表了21本英文书,其中14篇与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有关。1812年,马礼逊翻译的《中国文学经典汇集》,包括《三字经》(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学》(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以及《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在伦敦首次出版。

结 语

马礼逊来华的19世纪初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低谷时期。由于缺乏对中国这一神秘东方古国的接触和了解,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化、形象等的认识实际是狭隘且充满偏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斥着民族主义或者欧洲情绪”的傲慢之见。马礼逊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努力,虽然具有明确的为殖民势力服务的初衷,但对《华英字典》的译介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增进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推动异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接受认可并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狮虎兽、虎狮兽、虎狮虎兽......都来自人为操控的“爱情悲剧”

地球是个充满了奇迹与幸运的星球,这里诞生了蓬勃兴盛的生命,它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在往各自的方向奔走,最终形成百花齐放、山包海汇的地球生物圈。当人类接替恐龙成为地球上的霸主,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驱使着我们发现、探索这个世界。

Tips:地球的引力影响范围半径大约是1.5 × 106千米。天体必须进入这个范围内才能视为环绕着地球运动,否则其轨道会因太阳引力摄动而变得不稳定,并有可能脱离地球束缚。

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发明工具,工具辅助我们开拓未知的世界,而好奇心则像一条鞭子时刻鞭策我们行动。我们会思考,会利用我们聪明的脑瓜,去减轻我们的负担。上古时期,我们开始驯养牛、羊、马、鹅等动物作为家禽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发现马儿能够带领我们走得更远,更快,驴子吃苦耐劳,耐力强,都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帮手。

马和驴这两种生物都各有特点,那么我们能不能培育出具有二者优秀品质的动物呢?于是我们开始实验,最终得到了骡子。骡子这种生物,即出苦耐劳有能奔跑,可谓是鱼与熊掌兼得。马驴杂交实验的开门红,让人们尝到了甜头,我们好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能不能复制骡子的奇迹,于是打开了物种杂交的潘多拉之门。

Tips:骡,哺乳类奇蹄目动物。马和驴的中间杂种,主供役用。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Mule,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Hinny。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一样,我们释放出了未知的灾难,许多人为制造的爱情结晶,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狮虎兽、虎狮兽正是其中一幕“爱情悲剧”。

老虎与狮子

了解狮虎兽是什么之前,我们先得了解狮虎兽的双亲,老虎与狮子。老虎,英文名叫Tiger,属于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老虎的进化历史非常长,它的祖先是远古时期的食肉类猫形动物。在第三纪时期,食肉猫类动物有许多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其一直绵延进化至今演变为现在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进化十分锋利,形如利剑的古剑齿虎类。一直是类似于古剑齿虎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

Tips:剑齿虎是指多种不同的物种,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

第三纪时期,地球是上主要的轮廓基本形成,五大洲七大洋的格局初现雏形。这一时期造山运动频繁,早期气候变化较大,逐渐形成气候分带,晚期温度下降预示着冰河期的到来。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末期灭绝,古猫类和古猎豹幸存。

之后古猫类又演化成三支,分别是真猫类、恐猫类、真剑齿虎类。其中恐猫类和剑齿虎类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恐怕猫类还是森林古猿的天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猿的分化。真猫类躲过了万里雪飘的冰河世纪,最终成功地活了下来,分化成猫类和豹类两大族群,并蔓延至今。如今的老虎就是豹类的一员。

Tips: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地生活。

大约在200万年前,老虎起源于东亚,即华南虎昔日的分布带,然后从东亚发散到世界各地。一部分沿着西北方向的河流及森林进入亚洲西南部。一部分分流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次大陆,还有一部分到了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冲出亚洲的路途中,受地理环境和太阳光照辐射影响,老虎分化出9个亚种包括华南虎、西伯利亚虎等。

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捕杀,到目前为止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里海虎的野外种都已灭绝,现有的都是人工培育的老虎。由于栖息环境不同,各亚种的老虎形态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老虎的体态都十分的高大健壮,花色绮丽,整个皮毛的颜色呈渐变型,从北到南从黄色到红色渐变,并带有深色条纹。

Tips: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之一,由18000个原始岛屿组成。一些岛屿都没有人居住,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目前只有大约6000个岛屿被开发出来,

老虎的吻短,所以头大而圆,看起来蠢萌蠢萌的。嘴两边还带有猫类的长胡须,只不过它的胡须更长更硬,长度约在15CM左右。脖子短而粗,几乎肩部同宽,一不留神就会忽略它。肩部、胸部、腹部等身体部位和四肢都较为纤细,身材修长挺拔。它的四肢肌肉十分发达,牙齿和利爪十分锋利,是对敌人的战略性杀伤武器。头上有黑色的纹路,远看就像是个“王”字,因此被称为“百兽之王”。

老虎的历史演变完结,让我们将视线转到狮子这边。1994年上映的《狮子王》动画大电影,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了勇敢、可爱的小狮子王辛巴。影片介绍了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国及其他动物的国家,其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热血沸腾的动物版王子复仇记,让我们记忆尤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狮子热。

Tips:辛巴是迪士尼动画《狮子王》系列中的主角,是木法沙和沙拉碧的儿子,科帕、琪拉雅和凯奥的父亲,娜娜的丈夫。这只狮子勇敢坚强,最终历经万难,成为了新一代荣耀王国国王。

小狮子辛巴,是哺乳类动物,属猫科,狮亚属的大型食肉类动物。我国古代将其称为“狻猊”,是正义序列的神兽,能够庇护人类。根据《BMC进化生物学》杂志刊登的论文,显示现代狮子大约起源于12.4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大约在2.1万年前因为气候原因开始向外迁徙,从此分布在世界各地。

现代狮子主要是源自于非洲东、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西部以及印度的一支。从人类崛起后,狮子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公元一世纪左右,欧洲狮灭绝。开普狮于19世纪灭绝。巴巴里狮在20世纪早期灭绝。位于亚洲地区的亚洲狮,曾广泛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多个地区,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盗猎者的猎杀,使亚洲狮濒临灭绝。

Tips:巴巴里狮在罗马帝国时代,它们被大量抓到古罗马斗兽场去当作斗兽,用来满足罗马人的杀戮和斗争欲望。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它们的数量大量地减少了。

目前亚洲狮仅存的硕果安置在印度吉尔国家森林公园中,大约保护着400头左右的狮子。目前唯一野生的狮子,仅生活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草原上。

狮子的体态十分庞大,是世界上现存的猫科动物中平均体重最大的,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包含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子中雄狮头上有浓密的鬃毛,雌狮则没有,并且雄狮的体态要大于雌狮。狮子体型巨大,躯体匀称,四肢较长,拥有猫类动物中最大的头骨和肩高。它的吻部比老虎长,所以有一个大头。狮子有一对圆圆的短耳朵十分可爱,虽然形态比较迷你但是听力水平十分优秀。

Tips:吉尔国家公园坐落于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因生活有多只亚洲狮而闻名远洋。这里是400多只亚洲狮的天然栖息地,生活在辽阔的落叶林之中,公园对于它们的保护和繁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狮子的前肢较后肢更强,因为捕猎时多使用前肢抓捕动物。它和老虎一样有一副好牙口和利爪。狮子的皮毛颜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阳光照耀下十分炫丽,也因此常被偷猎者捕杀。

什么是狮虎兽?

现在大家明白了老虎与狮子的种族,那么就进入正题。所谓的狮虎兽,就是狮子与老虎交配产生的后代。其中雄狮与母虎交配,所得为狮虎兽。雄虎与母狮交配,所得为虎狮兽。虎狮虎兽就是雄虎与雌性狮虎配所得。

Tips:狮虎兽因为并非雄虎与雌狮的后代,缺少了这一基因,所以生长不受控制。狮虎兽从出生起会不断生长,直至它的身体不能承受为止 。

狮子和老虎都是各自领地里的王者,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两种动物在一起还不得打起来,怎么还会互相结亲呢?再说这两种动物一个是离群索居的独行侠,一个是过惯了大家族生活的群居动物,怎么看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啊。

在自然界中他俩当然不可能心平静气地坐在一起,并且由于栖息地很少重叠连面都很少见到。他们的结合纯粹是人为的。因为他俩同属哺乳类大型猫科动物,双方有点亲戚关系,所以能够进行交配。

Tips: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的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但是交配的成功率十分低下,仅在1%到2%。即使成功诞下幼兽也会因为先天不足等原因夭折,成活率仅在五十万分之一左右,如此低的成活率简直就是一场“爱情悲剧”。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20只狮虎兽。

一出爱情悲剧

成年狮虎兽,身躯庞大,相貌与狮子相似,但是身上有老虎的黑色条纹。狮虎兽体重达400多公斤,遗传了老虎的习性,喜欢游泳。狮虎兽为什么体型如此巨大?原因是因为雄狮没有把控制生长的基因遗传给它们,所以无法抑制生长,直到身躯生长到身体无法承受为止。这些狮虎兽的寿命十分短暂,完全比不上它的双亲,而且免疫力极低,容易受伤,甚至会因受伤感染而死亡。

Tips:遗传基因,也称为遗传因子,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具有复杂结构的化学物质。遗传基因隐藏了生命及其历史的秘密,是在生化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诞生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它们为什么不像骡子一样继承双亲的优点呢?第一,生殖隔离。自然界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如今种类繁多的生物种群。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是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流传至今的。

在数百万年的历史中,它们的遗传基因相对稳定,形成固定的族群。而物种多样性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生殖隔离。物种之所以能够形成固定的体系,就是因为生殖隔离,让基因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即使交配也会因为染色体或其他的原因而中道崩殂。那为什么马和驴,老虎和狮子能交配并生育?

Tips: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若发生在受精以前,叫做受精前的生殖隔离。

虽然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但是在个别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一个大类或同一科的物种有一定的几率能够克服生殖隔离。马和驴同属哺乳类大型有蹄动物,老虎和狮子都是大型猫科动物。所以二者有几率孕育后代,但是在高等动物之间,交配形成的后代通常不能生育,并不能形成一个新的物种。

其二,染色体数目。不同物种之间的染色体数目是不一致的,比如人类的染色体数目是46条,23对。马的染色体为64条,32对,驴是62条,31对。生物体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两者配对形成了DNA链。如果双亲给予的染色体数目不一致,后代就不能诞生,即使侥幸诞生,也没有生育能力。骡子就是个典型,只有63对染色体,无法生育。

Tips: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或减数时DNA存在的特定形式。细胞核内,DNA 紧密卷绕在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周围并被包装成一个线状结构。

狮虎兽也处在同样的境况当中,老虎有18对染色体,狮子是19对,两者数目不一致。但是雌性狮虎兽据说是可以生育的,因为它们有19对染色体,所以能与雄性老虎或狮子交配。但是生育的二代兽,寿命十分短,有基因缺陷,不能生育。

狮虎兽的研究价值

狮虎兽在多数人看来,就是动物园为了博取人们眼球所制造的“爱情悲剧”,除了商业价值,基本没有科学价值。但是我国生物研究学者马润林认为,狮虎兽这个课题十分有科学价值。

Tips:马润林,男,1958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动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构建重要动物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及高密度BAC物理图谱;

首先,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狮虎兽这种杂交所诞生的动物是研究比较基因组学和遗传基因功能的优秀样本。通过比较狮虎兽的基因组情况、染色体情况与老虎、狮子的基因组,我们可以分辨出,有哪些差别,其中有什么基因起了作用,什么基因没起作用,可以直观的了解基因的功能。

Tips:遗传heredity,也叫作继承或生物遗传biological inheritance,是指亲代表达相应性状的基因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

其次,研究狮虎兽的基因可以有助于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基因在生命演化中所占据的地位、功能、角色等等,对生物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4/1696093832237147.html
上一篇:八字与风水(八字与风水的关系)
下一篇:多尔衮的八字(多尔衮生辰八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