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出轨、八字都能测了,手机距离测量万物还有多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魏启扬
十年前的手机还只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提电话机”,接听电话、收发短信是它们最主要的功能,稍微再扩充一点,可以用来当电话本记录亲朋好友们的电话号码,或者当个计算器用用。
现在的手机已经远远超过了“手机”定义的范畴,能看视频、能听音乐、能玩游戏,还能拍照。当然,手机更让人惊奇的功能在于它不但可以测重量和长度,还能测睡眠和出轨。依托着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和不断迭代的算法,手机似乎正在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测量仪”,让人期待的是,现在的手机距离测量(检测)万物还有多远?
冲击脑洞的手机测量冯小刚在周星驰电影《功夫》中客串了鳄鱼帮老大一角,在杀掉了警察局局长后,即兴发挥了“还有谁”这句台词,不想无心之举竟成经典流传,带有台词字幕的电影截图被网友们广泛传播,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表情包之一。
回到手机测量(检测)场景,“还有谁”的表情包非常适用,物体的物理数值能测,人体的健康数据能测,一些挑战脑洞的新奇特也能测,可以说“一机在手,测量所有”。总结起来,手机测量可以划为以下几类。
1、实用工具类:称重量、量长度、测温度
秤、尺子和温度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但使用频率又不会太高的工具,经常要用到这些工具时在家翻箱倒柜找很久,现在手机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
iPhone手机有一款名为“Fancy AR 尺子”的APP,通过手机利用AR技术来测量物体的长度;Android系统也有类似软件,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测量高大的东西,其适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普通尺子的测量维度。
称重方面,华为推出了一款利用压力感应屏来称重的软件“趣味称重APP”,只要将需要称重的东西放在屏幕上,手机就能马上称出重量,当然“上秤”的物体不能太重,否则会将屏幕压碎。此外,还有一款名为“宝宝称”的APP更为强大,孕妇妈妈可以通过输入相应的B超数据来计算当前胎儿的体重。
户外品牌CAT则在去年的MWC推出过一款“热成像”机型,该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内建的前视红外热独立成像摄像头,搭配其中的热图像传感器能够产生实时热图像,测量表面温度,甚至还能在烟雾环境中使用,检查轮胎的温度。
2、生活百科类:测水质、测果蔬糖分,皮肤年龄
随着人类对卫生安全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怀疑自来水管中的水质是否达标,蔬菜水果是否洗净,购入的食品、药品是真是假等等,以前检测这些数据都需要专业的仪器进行采样分析,而现在用手机都能轻松搞定。
早在2014年,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的团队就发明了一套基于智能手机的超低价水质监测解决方案,其结合了试纸比色分析、手机图像分析和数据在线传送和分析等功能。只需对目标水样进行拍照,APP就能运用算法对水样颜色的密度进行量化,并和污染物浓度作关联从而得出水质数据。
长虹甚至在2017年还发布过一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手机搭载了一个小型化的分子光谱传感器,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这款手机判断分析果蔬糖分、水分等信息。此外,它还能对更多物体进行成分分析,比如药品真伪、皮肤年龄、酒类品质等检测。
3、医疗健康类:测心率、血压和睡眠
智能手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检测应用最为普遍,除了运动步数的计算和检测外,还能检测心率、血压等体征数据,甚至连睡眠也能测。
中兴的天机7 MAX就采用了活体指纹识别技术,利用其中的光学传感器对人体的心率、血液等其他生物特征进行验证。苹果应用商店中则有一款名为“X检宝”的APP,该应用使用手机闪光灯的照射配合摄像头来收集获取用户的心率状况,同时还能用这种方法来测血压、呼吸频率、血氧,这款APP还表示,用户心里有没有抑郁也可检测出来。
4、脑洞大开类:出轨、车况、运程都能测
智能手机基于自身传感器和算法而开发出上述的测量、检测功能外,还有很多脑洞大开的检测应用。像iPhone内置的“定位服务”应用,可以将用户去过的任何地方详细记录,并且还能自动分类,这项功能被网友们调侃为可以“检测出轨”。
一款名为“友趣安驾”的APP可以通过手机麦克风和传感器,利用声音(闻)和振动(切)来检测车况。用户只需把手机放在挡把旁边,3分钟后就可以在APP中看到结果。
此外,随着微信小程序等应用的普及,手机还能对寿命、性格、心理、智商、情商、星座、运势、年龄等各种真实存在或者抽象虚拟的内容进行检测。只要脑洞够大,手机检测的内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啥都能测的手机是我们希望的模样吗?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手机之所以在“测量万物”的路上越走越远,就是因为人类不想带着各种各样重重的仪器到处跑,希望只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现在的手机测量(检测)还存在三个问题,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1、测量检测数据不准存在误导
分析上文对手机检测内容的归类可以发现,除了脑洞大开类,大多数的检测应用都是基于手机内置的传感器加上算法开发而来,与专业的检测工具相比,手机内置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精度有差距,再加上数据采集方式上的差异,手机检测的最终结果与真实数据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一点在医疗健康领域特别明显。
以最为普遍的步数测量为例,不同的手机、不同的APP测量的步数永远不会相同,其测量结果与真实数据也有误差。美国心脏协会流行病学和生活方式预防年会(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Lifestyle 2016 Scientific Sessions)2016年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智能手机APP测血压可能不明智。该项研究评估了85例成人使用速测血压app(AuraLife)的结果,患者的高血压被低估,低血压被高估。APP的测量数据对用户的健康状况存在巨大的误导。
此外,在一些不具象内容的检测上,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无法形成通用的AI算法,这样的结果就是检测数据并不能反映被检测内容的真实状态,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测不准。这一点在睡眠检测类应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睡眠模式的多样性,深睡、潜睡、做梦等的判断方式和标准在医学界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指望算法来描述睡眠状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2、测量结果有趣大于实用
在很多检测应用中,检测软件只给出检测数据,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长久以往,用户对检测软件就只能“呵呵”了。
在医疗健康领域,用户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心率不齐等问题,检测软件也能比较真实的反应用户的健康状态,可检测软件触达用户痛点的触手到此戛然而止,除了出具几份检测报告外,这些应用无法告知用户应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几个回合下来,检测软件在用户的手机中逐渐趋于沉默,最后被用户弃用删除。
在一些脑洞大开类的应用中,测量(检测)应用“只检测不干预”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应用更多作为社交工具而存在,朋友间互相算算运程、测测智商,用户在朋友圈中对各自检测结果互相调侃一番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用户看来,这类应用检测结果的趣味性远远大于它的实用性,应用的热度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的也快。
3、小心自己也被监测
使用手机测量(检测)东西时无可避免要用到手机里的各种传感器,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入互联网和云端后,就涉及到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
互联网巨头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出用户数据泄密事件,就连以注重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苹果都不能幸免。除了在“检测出轨”和一些运动计步软件中会记录用户位置信息以外,一些测量(检测)声音大小的软件在不经意间还能将用户说话的内容存储下来,进行记录和分析;使用到照相机功能的应用可能会读取用户相册内的照片……
在这些测量(检测)应用的“帮助”下,隐私被泄露的形式和渠道都被扩充了。一系列安全事件大大加深了用户对自身隐私的忧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用户对手机测量(检测)应用接受的程度。
阻碍手机“测量万物”的两座大山我们亲身经历了手机从接听电话的简单功能到现在“无所不能”的进化过程,在更大屏幕、更多传感器、更快网络……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对效率的追求。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手机何时才能“测量万物”,也是对手机体验再上一个台阶的美好期许。在手机“测量万物”之前,它还需翻越两座大山。
首先,在提高测量(检测)精度方面,手机要想能与专业测量(检测)仪器(工具)一较高下,就要在传感器和算法上实现统一。
根据不同手机定位和价格的不同,手机内置的各类传感器的质量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以照相机这个大家熟悉程度较高的传感器为例,手机厂商出于对机型定价以及供应链掌握程度的考量,不同品牌使用的摄像头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不同机型拍照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如果只用在记录瞬间的拍照功能上,成像效果的差异尚能接受,但如果用在需要拍照进行测量(检测)的应用中,色彩、色温、像素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对最终的测量(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形成误差,如此手机测量(检测)将永远无法进入需要精确数据的应用场景,“测量万物”将只是智能手机发展中的一个美丽梦想。
其次,手机测量(检测)还需解决如何平衡手机计算资源的问题。
手机的计算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限的计算能力、有限的供电能力和有限的存储能力。随着手机性能的提高,一些复杂的测量(检测)算法都会慢慢出现在手机测量(检测)的应用中。由于智能手机是一个多功能的终端,测量(检测)功能只能占据小部分的CPU处理时间以保证其他主流功能如打电话、微信、拍照等正常工作。
从节能的角度看,不管手机的计算性能有多高,都不可以让智能手机处于连续高速运算状态,否则手机电池很快就耗尽。除此之外,智能手机上的存储能力也有限,不足以运行复杂的测量(检测)算法,如图像处理和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这时就需要科学的分配手机的计算资源,在测量(检测)应用和手机的基本功能中进行计算资源的平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生辰八字都是啥,古人如何用天干地支来表述具体日期的
无论是在古装电视剧中,还是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生辰八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确定姻缘、占卜吉凶时,都要用到生辰八字,绝大部分人都大概明白生辰八字,就是古人表述出生日期的方式,但生辰八字究竟是哪八字,分别对应怎样的时间,却很少有人能完全说清楚。
一、生辰八字所谓生辰八字,其实就是用天干地支表述年、月、日、时的方式。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方式,在中国已经有很悠远的历史,据资料考证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世本·作篇》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考古发现最早记载的天干地支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这证明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方法在商朝时已经非常完善。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生辰八字,顾名思义就是八个字,使用天干地支中的每两个字表达年、月、日、时。
例如:2022年7月14日22时,即为:壬寅年丁未月戊辰日癸亥时,去掉年月日就是“壬寅丁未戊辰癸亥”八字,也称之为“四柱。”
二、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的历法,即是使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合表达时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两两组合,一轮为六十个,俗称为“一甲子”。
天干地支组合
我们常说的年逾花甲,其中的花甲就是指天干地支的一个循环即为六十年。
三、天干地支对于年的表述在古代,纪年的方式除了使用统治者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外,天干地支是最精确的表述。在表述重大事件时通常也使用干支表述,如:壬寅宫变、辛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
在采用公历纪年之后,为了方便理解,也探索出了一套公历纪年与天干地支换算的公式。
简单地说就是确定公元1年的干支即辛酉,60年一循环,用公历年份除以60,余数为几对照表格就能找到对应年份的干支了。
年份对照表
例如:1990年=1990/60=33余10,10对应上表即为庚午;
2022年=2022/60=33余42,42对应上表即为壬寅。
计算公元前时略有不同,公元前是用负数进行计算,因为没有公元0年的,所以最后结果要加1.
如:公元前145年=-145/60=2余-25,表示为从后往前数,加上60换算为正,-25+60+1=36,对照上表,即为丙申。
值得注意的是,干支纪年并不是以农历春节为分界,而是以立春为界,立春之前皆为上一年的干支,立春之后为下一年的干支。
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立春之前出生,虽然农历已经过了春节,但你的八字仍然是上年的,过了立春之后才是下一年的。
四、天干地支对月份的表述月份共有12个月份,对应地支刚好也是12,月份的地支是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年份,改变天干即可,因为每年12个月,每五年月份的干支就重复一次,算下来10天干,共有五组年份与月份对照。
月份对照表
例如:2022年7月14日,2022年为壬寅年,天干为壬,对应第四列,7月应该为戊申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干支表述时间的方法,对应的不是公历也不是阴历,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两个节气为1个月,即为:立春—雨水—惊蛰,为正月;惊蛰—春分—清明为二月,依此类推。
7月14日为小暑和大暑之间,应该为六月,对应上表即为乙未月。
五、天干地支对于日的表述天干地支对于日的表述,即日柱的计算方法是最为复杂的,同时也是应用最多的,古代在记录时间时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在查阅古文典籍时经常会遇到,五月壬寅、十月丁巳、十一月癸丑等表述,不懂得换算的话,经常会看的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搞不懂前一个时间跟后一个时间究竟隔了多少天。
日柱的干支表述也是以10天干与12地支组合形成,以60天为一轮进行有序的循环,为与公历进行换算,许多专家也探索了很多方法,有借助日柱推算表格来计算,也有不借助表格的推送方式。
如:张云鹤日柱公式
=5×年-60×【年/12】+【年/4】-【年/100】+【年/400】+30×月-59×【月/2】+【月/9】-【月/10】+【月/11】-【月/12】+【2/月】+日+38+R
R为调节数:计算1月份且闰年时,R=-1;计算2月份且平年时R=1。其他情况下R=0。
【】中的计算取整数。计算出结果后除以60,得出余数,即为从甲子往后数第几个,如果得出数为0,即为60癸亥。
如:2022年7月14日。
=5×2022-【2022/12】+【2022/4】-【2022/100】+【2022/400】+30×7-59×【7/2】+【7/9】-【7/10】+【7/11】-【7/12】+【2/7】+14+38+0
=10110-60+168+505-20+5+210-59×3+0+0+0+0+0+14+38+0
=605
605除以60,余5,即为天干地支的第五个戊辰日。
六、天干地支对于时的表述古人将一天24个小时,分成了12个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与地支的数量,刚好也能对应,与月份的计算方式类似,时辰的地支时不变的,仅天干进行改变,每5天循环一次,共分5组,如下表。
时辰对照表
即每日的干支中,天干有第一行中的哪一个,就对应上表的时间。
如:2022年7月15日子时,2022年7月15日为壬寅年丁未月己巳日,己巳日包含天干己,子时即为甲子时。
以上为天干地支对时间的表述,也是生辰八字的具体含义。
利用简单公式把生日转换生辰八字
本文将会介绍利用极简公式,将生日转换成天干地支,熟悉公式前,一些基础知识必须熟记!
十天干配数: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或0。
十二地支配数: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或0。
十二月令:
立春(公历2月3-5日)、惊蛰(公历3月5-7日)、清明(公历4月4-6日)、
立夏(公历5月5-7日)、芒种(公历6月5-7日)、小暑(公历7月6-8日)、
立秋(公历8月7-9日)、白露(公历9月7-9日)、寒露(公历10月8-9日)、
立冬(公历11月7-8日)、大雪(公历12月6-8日)、小寒(公历1月5-7日)。
十二月建:
正月立春建寅,二月惊蛰建卯,三月清明建辰,
四月立夏建巳,五月芒种建午,六月小暑建未,
七月立秋建申,八月白露建酉,九月寒露建戌,
十月立冬建亥,冬月大雪建子,腊月小寒建丑。
十二时辰: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闰年:
四年1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年份能被4整除即为闰年,而整百年的年份要被400整除才为闰年。(例:1900年是平年,1904年是闰年。)
修正值:
1月修正值+1,(逢闰年1月修正值+0)
2月修正值+2,
3月修正值+0,
4月、5月修正值+1,
6月、7月修正值+2,
8月修正值+3,
9月、10月修正值+4,
11月、12月修正值+5。
熟练掌握以上知识,四柱八字中月令及时支即可一目了然,1分钟可以将90%以上的生日转换成天干地支。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公式:
以2000年2月20日23:15为例
年干:
(年份-3)÷10=所得余数;
例:(2000年-3)÷10=199余7,7对应的天干是庚;
年支:
(年份-3)÷12=所得余数;
例:(2000年-3)÷12=166余5,5对应的地支是辰;
年柱:庚辰
月干:
(年干×2+月令)÷10=所得余数;
例:(庚7×2+正月1)÷10=1余5,5对应的天干是戊;
月令(月支):
请参照十二月令;例:2月20日即属正月立春时令建寅,正月代数为1;
月柱:戊寅
日元(日干):
(年份×5+年份÷4+9+日+单双月+修正值)÷60=所得余数个位;
(2000年前取十位,2000年后取百位;单月+0,双月+30)
例:2000年2月20日,年100×5+年100÷4+9+20(日)+30(双月)+2(2月修正值+2)÷60=9余46,取余数46个位数为6,6对应的天干为己;
日支:
日元所得余数(余数不足12直接取余数)÷12=所得余数;
例:日元余数46÷12=3余10,10对应的地支为酉;
日柱:己酉
时干:
日干×2+时支-2=所得余数个位;
例:日干6×2+1时支-2=11,取11个位数1,1对应的天干是甲;
时支:
请参照十二时辰;23:15为夜子时,子代数为1;
时柱:甲子
由此得出:2000年2月20日23:15 四柱八字为:庚辰 戊寅 己酉 甲子
鉴于闰年平年、单月双月、夜子时晨子时等时间,下面我们多举几个特例:
一、1998年1月23日00:45 (因立春才是新年,1月23日即属腊月小寒时令,八字出生年柱则为1997年,其它柱依然以1998年计算)
年干:(1997-3)÷10=199余4,4对应的天干为丁;
年支:(1997-3)÷12=166余2,2对应的地支为丑;
月干:(年干4×2+月令12)÷10=2余0,0对应的天干为癸;
月令:请参照十二月令,1月23日即属腊月小寒时令建丑,腊月代数为12;
日元:年98×5+年98÷4+9+23(日)+0(单月)+1(1月修正值+1)÷60=9余7,7对应的天干为庚;
日支:日元余数7对应的地支为午;
时干:日干7×2+1时支-2=13,取13个位数3,3对应的天干是丙;
时支:请参照十二时辰;00:45为晨子时,子代数为1;
由此得出:1998年1月23日00:45 四柱八字为:丁丑 癸丑 庚午 丙子
二、1996年10月30日 11:45
年干:(1996-3)÷10=199余3,3对应的天干为丙;
年支:(1996-3)÷12=166余1,1对应的地支为子;
月干:(年干3×2+月令9)÷10=1余5,5对应的天干为戊;
月令:请参照十二月令,10月30日即属九月寒露时令建戌,九月代数为9;
日元:年96×5+年96÷4+9+30(日)+30(双月)+4(10月修正值+4)÷60=9余37,取余数37个位数为7,7对应的天干为庚;
日支:日元余数37÷12=3余1,1对应的地支为子;
时干:日干7×2+7时支-2=19,取19个位数9,9对应的天干是壬;
时支:请参照十二时辰;11:45为午时,午代数为7;
由此得出:1996年10月30日 11:45 四柱八字为:丙子 戊戌 庚子 壬午
三、2004年1月1日00:00(因立春才是新年,1月1日即属冬月大雪时令,八字出生年柱则为2003年,其它柱依然以2004年计算)
年干:(2003-3)÷10=200余0,0对应的天干为癸;
年支:(2003-3)÷12=166余8,8对应的地支为申未;
月干:(年干0×2+月令11)÷10=1余1,1对应的天干为甲;
月令:请参照十二月令,1月1日即属冬月大雪时令建子,冬月代数为11;
日元:年104×5+年104÷4+9+1(日)+0(单月)+0(逢闰年1月修正值+0)÷60=9余16,取余数16个位数为6,6对应的天干为己;
日支:日元余数16÷12=1余4,4对应的地支为卯;
时干:日干6×2+1时支-2=11,取11个位数1,1对应的天干是甲;
时支:请参照十二时辰;00:00为子时,子代数为1;
由此得出:1996年10月30日 11:45 四柱八字为:癸未 甲子 己卯 甲子
*所有公式的余数要用笔算,不可以用计算器!!!
*另外由于学派不同,针对夜子时,晨子时的补充公式,供大家参考:
时干=日干×2+时支,(晨子时-1,夜子时11),如果和大于10,则取个位数。
此系列公式可以将绝大部分日期转换为四柱八字,因月令时节和公历时间转换的不确定性,每当月令转换之际的日期还是建议参考万年历。
希望本文能帮助有需要之人,头条G夫人,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