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临(昭临黔首什么意思)

「陇南诗词」2022第69期:赵书成诗词

【陇南诗词】2022第69期:赵书成诗词

新年祝寄

旧岁已遐终,新年共阜丰。

全民同致富,凡宇畅康隆。

礼县石桥赞

青山秀水史流长,圣哲英贤名远扬。

仁裕诗文时第一,鲁班传说永呈祥。

克新鸿著惊翰院,重镇辕门统汉阳。

忆往荣光千古颂,今明业绩更辉煌。

满江红建党百年

风雨沧桑,经百载、元功光赫。推三山、去民疾苦,奉公开国。任务目标朝,阶勋分配求同一。绩卓著,创筑厚根基,神州赤。

时世换,群黎益;工农喜,权能实。看当家作主,扬眉诚职。历史不忘兴伟业,初衷牢记除污迹。望未来,永远向前行,应无敌。

古稀初度

一生无愧悔,清白在人间。

回首平常好,耆年畅笑颜。

先秦祖邑

先秦祖邑现龙光,遍地遗存时博长。

横扫四垂生帝国,贯通一律统遐疆。

中华历史开新路,世界商流留古妆。

追忆吟哦书巨册,至今歌颂赞嘉皇。

满江红长江颂

万里征程,流域阔、九州第一。高原始、奔腾前注,丰功难述。顺水全朝峰壑去,倾波尽览衰荣出。咏誉著、历史刻真情,镌遐册。

通船运,清泥泽;滋厚土,摧坚壁。且养殖利民,蕴藏酬国。升降浮沉存趣事,迂回进退留痕迹。不停歇,永远向东行,雄无匹。

崆峒山

西来第一山,奇峻极超然。

物阜人文厚,凭凌悟极玄。

举国灭疫魔步周笃文老韵

病毒横行生疫魔,神州大地响戎歌。

白衣战士冲头阵,全国人民共枕戈。

永遇乐家乡礼赞

河秀山娇,田肥野沃,自然舒展。历史漫长,人民勤奋,且谱传奇灿。先秦立国,深根泽后,灵迹嘉陵洞见。启初始,连除众敌,一统度量皇宪。

今逢盛世,果粮丰足,村邑康宁如愿。多种经营,广兴财路,前景禧无限。公平争竞,农工齐进,已是畅开生面。望明日、光辉永在,神州共赞。

步李白独坐敬亭山

韵光虽易逝,万木竞柔闲。

雅客寻幽境,频仍醉故山。

西江祠

赤土香岑耐博观,奇峰多道坦平宽。

林中一宇祠堂立,楣上三言庙额刊。

仁裕浣肠诗窖地,西江劝学福神坛。

可悲历毁遐踪失,盛世今人又奉安。

满江红抗日名将张自忠

盖世英名,上将级、以身报国。抗倭寇、死生度外,八枪殉职。声誉震天寒鬼胆,光辉普地扬清德。日本兵、停炸护威躯,真奇迹。

雪仇恨,平盗贼;各祭奠,均追忆。叹豪贤共果, 惠恩深泽。历史长歌开大业,乾坤广记传雄魄。树丰碑、承继践精神,全无敌。

礼县固城忆

清宇白云娇,乡歌震壤霄。

牛羊追庶卉,鸟雀戏青条。

河曲波平顺,山奇势显昭。

驰思原始秀,遥祝永丰饶。

苹果电商

电商虽苦切,网上搞营销。

产品全球识,颜形一键调。

祁山苹果俊,礼县圃田饶。

质量排魁首,兴农创国标。

水龙吟步叶嘉莹咏海棠

欣逢春暖花开,万妍斗艳昌嫣媚。海棠尤俊,史传久唱,似夸娇妹。更惠游人,思乡遙望,意牵魂系。寓佳期逐愿,寻还念想,歌广抪,情藏里。

草木枯荣一世。守真颜、无须它寄。青枝也老,纯香如故,只求本志。德洁芬芳,民心永赞,辉光难计。盼昭临庶域,清明泰定,普天和霁。

春风袅娜故乡春眺

在乔峰遐眺,满目韶光。殷草翠,众英芳。柳枝摇、迭岭俊颜柔顺,妙微森映,娇嫩昭详。小麦葱青,劳人忙碌,土润空明时鸟翔。遍览陵溪逞欢泰,横观田野显辉煌。

灵景疏怀入趣,全方竞胜,陇南美、锦绣家邦。春牛奋,吉辰昌。拼争第一,同谱华章。九域升平,百花香艳,地腴民富,世瑞天长。山川荣茂,使乾坤清健,连年累进,鸿福无疆。

故乡花椒丰收

燠炎三伏花椒熟,喜获丰成富故乡。

壳赤殷繁形色艳,籽乌质重素油良。

远望碧树生辉彩,近看森梢露刺芒。

老少采收虽苦累,俏销各地佐餐香。

二郎神三夏

韶光去,燠炎始、频雷多雨。草木碧荣禾蔬茂实,更鲜丽、丰柔饶富。荷叶遮蓬尖角竖,燕蝶舞、勤蜂忙苦。麦已熟、挥镰抢割,碾晒翻耕兼顾。

安处,防灾除险,遵规细务。战干旱、修渠通灌溉,灭虫害、质优高誉。顺水殷民皆秀色,农村好、康宁境宇。看千生兴旺,万物昌明,熙颜恒固。

〔正宫塞鸿秋〕乾坤柱

伟哉独立阴阳备,茫苍敢问空穹际,洁颜傲骨清明势,乱云飞渡生豪气,狂风暴雨凌,更显奇姿丽,乾坤一柱雄无比。

〔中吕齐天乐带过红衫儿〕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

延安讲话高扬,文艺皆荣旺。兴邦,强,勋业无疆。立标杆、灯塔豪光,辉煌。服务工农,升帜举钢。歌颂人民,宗旨流芳。相结合,时苗壮,根本昭彰。(幺篇)慨忆征途畅,遐眺前程亮。语丰昂,意深长,鸿作明方向。启新航,著华章,举世欢然敬仰。

千钟醉陇南赞

一钟醉,陇南九县风光美,合境三才景色奇。丰田富水,原生康养,问君曾知未。

二钟醉,神霄传说群仙至,先哲隽谈众杰威。人皇果老,文王红女,问君曾知未。

三钟醉,人文沉厚弘通地,物产丰饶富庶墀。先秦祖邑,仇池世国,问君曾知未。

四钟醉,铭镌石刻名崇伟,典籍经书势蔚仪。狹碑遒劲,秦风雄迈,问君曾知未。

五钟醉,红军多路留嘉气,兵变两当举赤旗。山河出彩,人民解放,问君曾知未。

六钟醉,灵根秀植多门类,神兽灵禽广占魁。花椒橄榄,熊猫林麝,问君曾知未。

七钟醉,官鹅沟里昭光丽,万象洞中壤宇齐。裕河新靓,琵琶古老,问君曾知未。

八钟醉,乡风淳朴能遵义,民族和谐可拥持。兰仓乞巧,阴平傩舞,问君曾知未。

九钟醉,白龙江水千秋备,碧海天池不朽题。浣肠仁裕,祁山诸葛,问君曾知未。

十钟醉,欣逢康乐歌明世,同享丰登写雅诗。赓和李白,认知杜甫,问君曾知未。

百钟醉,长吟原本难筹计,短咏又无最好词。然虽粗朴,当知浅略,问君曾知未。

千钟醉,香山美景须牢记,福壤吉星亘久宜。开排创业,欢迎朋旧,问君曾知未。

【作者简介】

赵书成,网名:鬻爵院直,1953年生人,退休干部,甘肃礼县永兴镇龙槐村人。陇南诗会会员。已在各类正规书刊发表诗词曲700多首;微刊1000余首。

让昭陵六骏“团聚”是他的未了之愿

在野外工作是很辛苦,但是我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却是在考古队。

我每天都能记起在考古队的点点滴滴,发掘时的喜悦,一起坐在土堆上看到的最美的夕阳,甚至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口肉的感觉,都很清晰。

10月21日,考古学家石兴邦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10月23日,石兴邦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举行。

01

1923年出生在陕西耀县的他,原本的名字是“勤学”,是奶奶给他取的,到读中学的时候老师给他改为“兴邦”——那时的中国,外敌入侵,战乱连连,每个人都希望国家走向强盛。

后来他说:这两个名字都是对我的期望,我一生都不敢辜负这两个名字,只不过,我所做的并非是兴国大业,而是拿起考古铲子。

青年时期的石兴邦

石兴邦先后主持了西安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二期、法门寺地宫等重要考古发掘。但结缘考古,却有点偶然,他在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时,在这里遇到了中国现古学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夏鼐喜欢带着学生一边发掘一边学习,这让石兴邦很感兴趣,于是他“跳槽”到了考古学。

一年以后,夏鼐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也跟随前往,开始“边学习边工作”,那是1950年9月5日,石兴邦记得很清楚,也把这个作为正式加入考古的日子。在那段百废待兴的日子,石兴邦这一批考古人成长很快,1951年,北京颐和园西边要搞城市建设,他便主持过明代皇帝嫔妃墓葬发掘迁移的工作。

那次考古工作,石兴邦拿过嫔妃的凤冠一掂量,居然有好几斤重。他说:“看来,做个娘娘也不容易,戴着那么重的凤冠在宫廷上走来走去,脖子肯定不舒服。”

02

1954年,31岁的石兴邦主持发掘西安半坡遗址,发掘成果震惊中外。这次发掘,颇有些偶然,他在考古勘探中走累了,就找个土坎坐下,无意中发现河对面有一道很整齐的断崖。考古人喜欢这种断崖,因为不要动手“做”就很完美地展示了地层,土层堆积一目了然。

走近一看,地下还散落着一些碎陶片,“当时,我手里拿着的那一小块,显然是经过古人精心打磨的陶质片状物……如果这些陶片遇到的不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一般民众也绝对不会关注。于我个人来说有运气(成分), 那运气很大。”

那个年代,考古学体系受苏联影响比较大,半坡遗址开始发掘后,石兴邦决定改变苏联那一套工作方法——了解文化层堆积,将器物取走就算完事。他认为要保留遗址的完整性、历史性,应该采用全方位探测,大面积揭露,并以层位、层次向下发掘,所有迹象出现时均保留不动,以待全范围揭开后, 再做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第二步的发掘计划和方法。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方法,“半坡考古范式”,这是新中国考古学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就。正是这种方法,第一次揭露出比较完整的聚落遗址,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布局,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王仁湘在《半坡的意义》中写道:

半坡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深化了仰韶文化本体的研究,而且为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模式,也是中国全景式聚落考古的开端。

多年以后,石兴邦面对访问者回忆当年的发掘,依然记忆犹新。比如那个人面鱼纹盆,实际上是墓葬瓮棺上的盖子,里面葬着夭折的孩子:打开瓮棺的那天,我仔细揭开陶罐盖子……几个鱼的图案,巧妙地头尾相接起来,却只有一个人样面孔……盖子里面没浸土,那些图案就跟新绘上去的一样,非常鲜艳。盖子上那个眼,我想是叫小孩的灵魂出来。出来以后,可以和母亲在一起……他们用图腾神保护他们的孩子。

尖底瓶也让石兴邦难忘:他们使用的尖底瓶,无论陶质细腻程度,还是外形美观精细程度,一直到入水自动倒伏灌水的物理原理利用,让我们都惊叹不已。

考古发掘展现出来的史前时的生活场景,能看出居住在浐灞河边的部落先民,当时是靠种植和捕鱼为生,而且生活资料很丰足。而这些陶片上刻出的奇怪符号告诉我们,那个时候,这里的先民已经努力地创造自己的记事文字了。

半坡遗址彩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最先提议办个展览的是北大的学生,石兴邦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这可能是考古历史上最简单的一次“成果展”,现场就在那断崖下,文物就摆在桌子上,“很多人来看,一个月下来就有将近10万人”。

无意中,石兴邦和他的团队又完成了一次创举——允许群众入场参观,将史前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古工作者为参观的民众讲解

这个“展览”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1956年陈毅副总理听了汇报后也特意到半坡遗址参观,当时石兴邦给他当讲解员,大家聊到半坡遗址的价值和成立博物馆的必要性时,得到了陈毅的支持,这才有了后来的博物馆。

今天的半坡遗址博物馆

石兴邦曾说,如果再活一百年,他还做自己钟爱的考古事业。

他也告诫新一代的考古人,每天和文物打交道,必须要身正心静,“我在北京那个贵妃墓和后来的法门寺地宫,那些金银财宝一抓一大把,这些东西古人又没有埋着账本,少几颗宝石谁会知道?我拿了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那也不敢,连想都不想。我们只把它当成是文物,从来不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换钱的金银珠宝。不拿倒平安。我们要真正视黄金如粪土,不要留恋什么东西,这也是一种英雄气概吧。”

03

今天,如果你去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会看到著名的昭陵六骏,但其中两骏并非原件——它们远在美国。昭陵六骏的毁坏和分离,令无数国人“意难平”,作为对国家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石兴邦曾差点促成两骏归国,这还是很少人知道的一件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古代帝王中最高,而且他自己还喜欢骑马冲锋陷阵,一线厮杀。李世民也是爱马的人,他在九峻山上修建昭陵时,下令“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于是,在昭陵北侧祭坛的北司马门内,竖立起了六骏的石刻。据考证,六骏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画作为蓝本雕刻完成。

这六匹李世民生前最爱的战马,分别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于1913年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收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其余四骏也曾被打碎装箱,幸而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当初在西安一中读书时,石兴邦就听闻过昭陵六骏的故事,他可能比其他的人更希望昭陵六骏“团聚”。1986年,石兴邦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访美,与美籍考古学家张光直交流时得知,张光直正试图说服当时宾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戴逊,将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件藏品归还中国,戴逊那边已经表态愿意考虑。

于是,石兴邦也特意到费城去拜访了戴逊。在石兴邦后来的回忆中,他透露,戴逊本人也希望飒露紫和拳毛騧能回到中国,但这目前还是他个人的意见。戴逊还提到了两种可操作的方式,一种是交换,一种是借展,借展后再谈归还。这次交流中,戴逊很明确表示不要提过去的传闻(指被盗来的说法),因为他们博物馆是花了钱买来的。

石兴邦回到北京后,向夏鼐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汇报访美情况时特别提到了二骏回归的事情,中方认为可以采取互赠的办法解决,即美方还赠中国二骏,中国回赠美方相应的两件文物为报馈。

可是好巧不巧,当时美国有一个教授考察团访问西安,在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昭陵四骏时,其中有位叫凯赛尔的教授是戴逊的挚友,看到了展品说明文字上有那两骏“被美帝国主义盜取,现藏费城宾州大学博物馆……”等字样。

凯赛尔回美国后给戴逊写了一封措辞相当严厉的信,信中说:“作为一个宾州人和一个宾州大学的校友,我想让你相信,我和代表团的大多数成员,一想到一所令人尊敬的高等学府,尤其是美国这些意欲为其他国家作出道德上的典范的高等学府,展出着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展品,就异常难堪,感到很丢人!”“假如宾州大学果真拥有这两个唐马,假如我看到的说明属实的话,应该立即归还它的尊贵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假如中方的说明不符合史实的话,也希望能阻止这样的谴责。”

此信内容刺激了戴逊和校方,加上后来宾大博物馆人事变迁,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此事再无进展,也成为他的一件憾事。晚年的他,在纪念张光直的文章中,还依然表示,“我们仍在继续进行二骏回归工作”。

如今,这位百岁长者,已离我们而去。但先生对考古与文物的挚爱我们依然能感受到。

编辑 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秦刻石——始皇帝“到此一游”的遗迹,铭刻着秦朝的无数文治武功

(本文约8900字,全文阅读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

如今提起秦朝或是始皇帝嬴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长城、兵马俑或是秦皇陵,之后大概能记起中学历史课本教过的平六国、成一统之类的伟大功绩。情感丰沛者大概还能吟诵一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之类的壮美歌赋,才能一平胸中之澎湃大气。

但要说到“秦皇宝藏”,始皇帝给后世子孙留下的最大遗泽其实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学过的另一段文字“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实这样的描述过于笼统,相对全面的应该是“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一法度”。

泱泱大秦,赫赫万世

因此,泱泱中华才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历经劫难,“合久必分”之后仍能“分久必合”;也因此,今日之中国虽然纵跨南北、横贯东西,地理、气候、习俗等各有不同,却依然敬畏同样的道德观念,认同同样的价值尺度,诵读同样的语言文字而亲密无间。

这个命题太大,恕我才疏学才一时半会说不明白,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样东西——秦刻石。

秦刻石就是始皇帝出巡各地时,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秦刻石若是排除掉历史和文献等价值,其实与后人“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与我们今天坐上高铁、飞机就可以到处旅游相比,始皇帝(还有他儿子胡亥)能够出巡天下,并在各大著名景点留下“到此一游”印记的背后,却有着秦国、尤其是始皇帝嬴政执政以来数十年几乎全部的文治武功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

比如说如果没有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始皇帝出巡的范围怎么可能西到陇西北地、南至衡山湘江、东达大海、东南走到浙江会稽、东北来到碣石?比如说如果秦没有实现“车同轨”并大修驰道,始皇帝怎么可能在短短的10年内5次出巡,还几乎踏足到了国之四境?比如说秦如果没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并修筑长城安定国内、举世无敌,始皇帝怎么敢长期远离权力的中枢、满天下的乱跑?再比如如果秦没有实现“书同文”,我们在今天的秦刻石残片以及拓本中,看到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下接关东诸国书风而成的优美秦篆。

秦刻石几乎都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如今只留下几枚残片和拓本

因此与长城、秦皇陵以及阿房宫等“秦皇宝藏”相比似乎不怎么起眼的秦刻石,其实亦可视为秦朝文明与事功的集大成者。

秦刻石就像金字塔顶的明珠,那又是什么将它“亲亲抱抱举高高”?

(秦灭六国、平天下之类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我就不废话了。)

1、开创帝制,废分封,设郡县。

开创帝制、废分封、设郡县跟秦刻石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了。

在周朝的分封制之下,周王室实际上只能控制东、西两都附近的土地,其余的土地都连同居民都被分封给各个诸侯国。诸侯国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虽然理论上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但实际上自东周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变成了“自诸侯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诸侯国已经在事实上独立。

在分封制下,不仅周王要分封诸侯,诸侯要分封卿大夫,卿大夫还要分封属臣(士人)。在层层分封之下,每个层级都有被架空甚至“下克上”的危险,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再比如像楚国虽未像晋、齐那样“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斗、蒍、苏、昭、屈、庄、景等几大公族形同国中之国,楚王想打个仗、花俩钱都得看这几家公族的脸色,如果不把这几位哄高兴了,他就啥都干不成。

分封制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统治体制

而这种情况,在始皇帝治下的秦根本就不存在。

秦灭六国后,嬴政以王号不足以显其功业为名,创皇帝号,自称始皇帝。而且他继续独尊法家,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授爵而来的新贵族。同时将周朝的土地“王有”变为“国有”,废除分封,由中央政府直接收取赋税,使得全国的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拥有并自由买卖田地。 在此基础上,始皇帝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并随着开疆拓土增至46郡。废除分封和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因此在始皇帝治下的秦,皇帝至高无上、权力无边,是龙都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所以始皇帝才能肆无忌惮的到处出巡而无人敢谏,所以始皇帝想要勒石记功大臣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绞尽脑汁的溜须拍马,这才有了秦刻石。

中国的帝制从出现之初便呈高度集权的局面,随后转弱,至两宋之后再度专强并达到极盛

事实上在中国从帝制诞生初始就呈现高度集权的状况,哪怕像董仲舒之流的搞出来一套宣扬“天人感应”的谶讳之学想要限制一下皇权,结果也只能是然并卵(汉武帝刘彻稍一动手腕,因“天人感应”倒霉的就成了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只有到了汉末以后持续的,才导致皇权威严扫地。不过自从皇帝发现了科举制这一法宝利器,皇帝的权威和中央集权再次得到加强,并在明清达到极盛。

2、“车同轨”与秦驰道。

说到“车同轨”,学生时代的我一直没搞明白这玩意有啥重要性。直到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古时的道路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后就会形成了两条与车轮同宽、而且深度很大的车辙。因此古人因地制宜,驾驶马车走在路上时就将车轮压在车辙里走,这样既平稳又省力,还能减少车轴磨损,堪称古代版的轨道交通。

有的车辙内还加铺木板以增强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与现代轨道交通的枕木如出一辙

现代铁路一直也想搞“车同轨”,所以早在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就将1435mm定为标准规矩,结果依然是然并卵。为啥?以邻为壑呗——一旦打起仗来你家的火车直接开到我家里,这谁受得了?所以现在各国的铁路轨距有标准轨、有宽轨、有窄轨,宽窄轨还各有不同的尺码,列车过境麻烦得要死,可也没见各国打算“车同轨”。

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与此类似,各诸侯国成天互殴,还怎么可能搞“车同轨”?非但不搞,还特意把轮距和车辙弄得宽窄不一,最好让别人家的车一进我家就无路可走,能翻车那就更理想啦。

这种破事当年秦国也没少干,可是“六王毕,四海一”之后这就成了个烦。所以“车同轨”并非始皇帝灵光一现的发明创造,而是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客观需要——设想一下要是今天一个省一个轨距标准,只要过境不管人、货都得卸下来换车那会是个什么情景?保管全国人民都得半疯,“铁总”估计得被口水淹没。

始皇帝当年面对的就是这种让人抓狂的问题,所以赶紧下令全国所有车辆的轮距一概定为6尺。既然轮距改为6尺了,车辙就算不重新挖,早晚也能碾过来,这就是“车同轨”,算是解决了古代轨道交通的标准问题。

可即便是“车同轨”了,也不意味着就解决了秦的交通问题。

因为当年的战国七雄个个都是以邻为壑的高手,为了让别国进到自己家里没法好好走路简直是绞尽了脑汁。比如韩、魏两国总被西边的老邻居秦国欺负,打又打不过,干脆就将秦境直通自己国都的道路尽数破坏。可是韩、魏两国自己过日子也需要道路啊?那就把主干路修在远离秦境的地方,还都修成南北向的,甚至种地的时候连田垄都挖成南北向的。秦人入侵的时候想走大路就得绕远(还要面临“轨距”问题),如果想走捷径就一个垄一个垄的颠着过吧——本来那时候的车辆制作得就简陋,估计没过几个垄,不管是人、货还是车辆都得颠散架了。

秦驰道的遗迹至今犹存,可见秦朝的工程质量标准有多高

所以始皇帝进行的另一桩大规模建设,就是以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现在我们知道的秦驰道有9条,分别是通往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往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通往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汧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云阳通九原的直道等。秦驰道东北至燕齐,东南临吴楚,北到九原,西抵狄道,南达零陵,几乎涵盖了秦的绝大部分领土,又凿鸿沟(引黄河水入汴),疏通淮水支流以利水运。

驰道的开辟,既象征着始皇帝的大一统之功,又利于交通运输,更便于从军事上控制这个庞大的帝国。

当然对于始皇帝来说,一个更大的福利就是他出巡更顺畅啦——驰道的正中央都有专供皇帝出巡使用的专用“轨道”,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巡游国内的行程达到几千里。

3、秦朝的开疆拓土。

秦在平六国、大一统之后并没有停下对外扩张的脚步。

不过秦政虽暴,但嬴政太狠。在这位始皇帝陛下没咽气之前,那些一肚子不满的六国遗民,除了像张良、高渐离那样搞些根本没指望成功的刺杀之外,根本不敢有丝毫动作。所以寂寞无敌的始皇帝只能将他的兵戈指向域外。

从周初大封建开始,华夏的疆土开始疯狂的扩张,但是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这种扩张终究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的北端,就是塞外的大漠草原,南端则是五岭山脉。

在五岭山脉的东端(今浙江与福建)当时称东越,秦灭楚而据之,设闽中郡。而在五岭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两广与越南北部,当时称为百越(越与“粤”通,百越亦作百粤)。这个地方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地理过于僻远,自然环境过于恶劣,居于此地的土著野蛮落后,因此跟百越做了几百、上千年邻居的吴楚等国都觉得统治的成本太高,所以不肯将触角越过五岭。

秦征百越损失惨重,不过并非百越人能打,而是地理、气候、疾病太过可怕

不过对于心比天高的始皇帝陛下来说,成本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他在乎的只有这个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口,是不是都归他管?

从公元前219年214年,秦三次南征百越。其中第一次最为惨烈,秦始皇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其中四路受阻,后又遭瓯雒人反击大败,连屠睢都战死了,秦军损失在30万人以上。不过百越人损失也很惨重,双方陷入了对峙。

无论哪朝哪代一战损失30万人都是要了老命的大事,但唯独始皇帝陛下例外。他先是修好了灵渠解决了后勤问题,然后在公元前214年又凑了30万大军给任嚣和赵佗,再次攻击岭南。而人口稀少的百越根本无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力量,所以根本不能作出有效的抵抗,于是秦军全面占领了百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公元前210年,赵佗又向瓯骆地区发动了攻势,击垮了百越的残余势力。

在北方,自战国以来匈奴就是中原的大敌,经常袭击秦、赵、燕三国边地。在公元前215年至213年,秦始皇为一劳永逸,遣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

北地不是岭南,秦军强大的战斗力完全发挥出来,匈奴人根本不是对手,连战连败之后只能节节败退。最后匈奴人甚至连在阴山和贺兰山都站不住脚,只好退入阴山以北的大漠中放牧。

一旦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秦军无敌就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战后,秦在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置九原郡,设44县,缘边遍设亭障堡垒等防御设施。又将原秦、燕等北边长城加以修缮扩建,并使之相连。秦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东至辽东,延绵5千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内外皆无敌,始皇帝才能放心大胆的满天下溜达。事实上从公元前220年到210年这10年间始皇帝共出巡5次,期间无论内外没有任何人敢闹什么幺蛾子。不过在他第5次出巡途中病亡后,次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从此天下鼎沸不可收拾——要是老嬴还能再挺几年,估计这帮货色还得继续憋着,谁敢嘚瑟?

4、由“书同文”而来的秦篆。

如今中国不同地区的人相遇,对话可能会鸡同鸭讲,但绝对不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因为我们有汉字。

这个功劳绝对要记在秦朝和始皇帝头上。

自夏商以降,华夏文明已经出现了统一国家的基本雏形,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了官方的标准文字——金文。可是在周朝的大规模分封制下,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彼此之间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隔阂与分化。比如说同源于大篆(指金文与籀文,即繁化的金文)的文字,在各国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彼此不能相认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说一个土生土长的齐国士人看到了秦国的文书,保准得又退化成“睁眼瞎”。

几百年的就导致同出一源的文字出现了如此大的变化,足见“书同文”之功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就是这样的。现在的欧洲人精通4、5门外语一点都不稀奇,如果要不是秦朝大搞“书同文”拨乱反正,弄不好今天的我们也得先学会“鲁语”、“粤语”、“楚语”什么的才能在中国这块大陆上畅通无虞,哪还有工夫去过英语四六级?

书同文与车同轨,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一法度等措施一样,确实是秦朝给华夏文明作出的无法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是这个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帝国能够实现有效统治和治理的客观需要。

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废除了其他六国文字。同时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秦又在篆书的基础上,采用了民间中下层书写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因为这套文字的整理方案是由狱隶程邈所献,故称隶书。

这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而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从汉字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秦朝在其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汉字的字形和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秦朝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了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此后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楷书,汉字的字形和字体才彻底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和构型。

即便不讲大道理,今天包括我在内的诸位懒鬼们也得感激始皇帝陛下。正是有了书同文,我们只要会写方块字,就能走遍全中国,而不必像苦逼的欧洲人一样,还得苦学好几门“外语”。

始皇帝巡行天下,只要是为了嘚瑟和求长生。

在平定了百越、撵走了匈奴之后,秦朝的疆域北至今天的辽东、内蒙,南到南海。西抵四川西部和甘肃,东到东海——几乎当时人们所知而且看得上的全部土地,都被纳入了版图。对于这一功绩,始皇帝陛下是非常满意和自得的。可是蹲在咸阳的皇宫里暗爽,哪比得上在自己打下的偌大疆土上巡视一圈更加耀武扬威?尤其是在可供巡狩之用的驰道修缮完毕以后,他更是控制不住“示疆威,服海内”的嘚瑟欲望,从公元前220年到210年这10年间共5次巡行天下。

在秦朝的之后,华夏再想开疆拓土,只能向西北两个方向发展

除了这个比较官方的理由之外,非常迷信的始皇帝还希望到神仙现身频率比较高的地方,比如泰山、梁父、琅琊、九嶷等地,跟神仙们对对话——毕竟他早就认为在凡间已经没谁有资格跟他平等交流(或是听他显摆),有这个资格的就剩下神仙了。

当然他更大的执念是找到神仙以求长生,这点破事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就不多说了。

始皇帝第一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20年、也就是他实现大一统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这次出巡算是一趟寻根之旅,去的是秦国故地,还沿着600多年前秦人祖先的东进之路重走了一遍。

因为是第一次出巡,无论君臣都比较缺乏经验,因此可能是没想起来勒石记功这码事,算是一个遗憾。

次年,始皇帝就开始了第二次出巡,目的是巡视东方,也就是原六国的“新附之地”。这次出巡的规模和范围都很大,始皇帝先是抵达了邹峄山(今山东邹城),又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禅梁父。此后沿海向东而行,上成山(今山东荣成)、登之罘(今山东烟台),此后转南登琅琊(今安徽滁州)大筑琅琊台,并徙黔首3万户于台下,再遣徐市(即徐福)入海求仙。此后他又经彭城(今江苏徐州)渡过淮水,赶赴衡山,再经湘江由南郡(今湖北境内)从武关返回咸阳。

始皇帝出巡场面盛大,威风无比,让项羽羡慕得想取而代之

此时驰道还未竣工,所以始皇帝出巡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在史书中常常出现“逢大风”、“水波恶”,以及“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记载。比较著名且充分反映了始皇帝陛下的“小暴脾气”的,是关于渡湘江的那段遭遇:

“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现存的秦刻石遗迹中,《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都是在这次出巡中留下的。

又次年,始皇帝连续第3年出巡。他的这趟旅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张良刺秦”: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皇帝当然不好杀,张良不幸“误中副车”。不过始皇帝陛下显然被这次刺杀坏了心情,所以他只在山东、河南转了一圈,并再登之罘,留下了《之罘刻石》和《东观刻石》后,就经河北上党返回了关中。

始皇帝要是这么好杀早不知死多少回了。所以张良刺秦失败是必然的

在休息了两年之后,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出巡,也是他第一次北巡——目的除了求仙和长生,还有对术士的谶言产生了怀疑: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这一趟他从潼关过黄河进入山西,之后来到了让他心情复杂的赵旧都邯郸。此后始皇帝东抵碣石(今河北昌黎),求仙不得,只留下了《碣石刻石》。此后他又出山海关,绕经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回到了咸阳。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陛下已经年近50,在当时算是高龄。此时的他疾病缠身,又屡屡求仙不得,故此孤注一掷的决定再次出巡,而且目标指向东南,非得找到长生的法门不可。

这次出巡他携宰相李斯、冯去疾和幼子胡亥同行,先至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登九嶷山,再顺江直下丹阳(今江苏南京县级市),再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内)祭大禹,留《会稽刻石》以颂功德。此后他再赴琅琊,令徐市再次入海访仙,此后再登成山,所谓的仙人却渺无痕迹,只得望洋兴叹着踏上归途。在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时始皇帝病重,至沙丘(今河北邢台)驾崩。

最后让我们看看秦刻石——也就是始皇帝版的“到此一游”都刻了些什么。

始皇帝巡行天下,每到高山名胜之地,都要立石自颂功德,以求让天上的神仙闻知,起码也得流芳千古。史书上有载的秦刻石共有7块,也叫“秦七刻石”,后来秦二世胡亥也曾出巡过一次,并下了一纸诏书刻在他老爸的功德碑上。

秦刻石上的文字皆为秦篆,除个别字句外,均为四言韵文,多三句一韵(《琅邪刻石》为两句一韵,胡亥的诏书为无韵之文)。不过秦刻石大多毁损无存,保存至今的秦代原刻者,仅有《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的残片。其中《泰山刻石》仅存胡亥诏书10字,又称“泰山十字”,现存于泰山脚下的岱庙内;《琅邪刻石》也已大部剥落,仅存十二行半、八十四字,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泰山刻石与琅琊刻石的残片

不过秦七刻石的碑文载于《史记》,可是只有六篇——《绎山刻石》有记载却无碑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南唐徐铉的摹本。

1、《绎山刻石》。

峄山刻石拓本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2、《泰山刻石》。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3、《琅琊刻石》。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劫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诸治轻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终无寇贱。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4、《之罘刻石》。

“维廿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不已。

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烹灭,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大矣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常式。”

5、《东观刻石》。

“维廿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

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

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

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6、《碣石刻石》。

碣石刻石

“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

卅有二年,巡登碣石,照临四极。

从臣群作,上颂高号。爰念休烈,

戎臣奋威,遂兴师旅,大逆灭息。

武殄暴强,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恩肥土域,赏及牛马。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略,请刻此石,垂箸仪矩。”

7、《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息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

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陲休铭。”

(您要是觉得我写得还可入眼,麻烦点个关注呗~)

千条元、明、清、老对联(创作资料、收藏备用)

神龙乘雾,巨虎出林。

种竹养性,画山益寿。

常得正念,志行大千。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因虚更益,以静延年。黄遵宪

山逥新绮阁,竹掩旧朱扉。

诗题红叶梦,酒酿黄龙情。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

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

卓灼观群书,慷慨谈世事。

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

云鹤有奇翼,瑶草无尘根。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春秋风月赏,左右图书欢。

采蘜东篱下,读书龝树根。

听琴知道性,避酒怕狂名。

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

水流心不兢,云在意俱迟。孙诒经

清华冠履气,醇古鼎彝心。查士标

有地惟栽竹,无时不看花。林森

桂子落秋月,荷花羞玉颜。梁鼎芬

几番吟好雨,梅花瘦似诗歌。戚牧

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杜甫

寿似无量佛,心如大罗仙。张骐

龙吞江水月,虎啸海山风。冯国章

缓步呼吸千里,徐举顾盼八瀛。

得山水清多寿,饶诗书意必贤。

在有酒时舞墨,于无佛处称尊。

静坐自热有德,虚怀初若无能。

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界读书。

入不二法门,有无量自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龝风。

有约白云来唤渡,为邀明月共开樽。

方书古有金匮略,奇字今无室石文。

仁者泽流为化雨,善人心自有长春。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近阁酒旗摇树外,远邨农唱落窗中。

闭户著书多岁月,挥毫落纸如云烟。

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子孙好守儒门学,乡里仍名廉吏家。

气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风。

瓦当文延年益寿,铜斚铭富贵吉祥。

暖风迟日浓于酒,红树山林旧酒痕。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閒看月精神。

云霞词采珪璋度,川岳精神松柏心。

宝马驼来千倍利,金龙引进四方财。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将雪论交人尽暖,舆梅相对我犹肥。

得山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

横塘秋水明菰叶,暖穀春耕隐杏花。

惟有交情等金石,想当逸气吞江湖。

杏花帘外飞红雨,蕉叶窗前补绿天。

柳滴圆波生细浪,梅含香豔吐轻风。

立脚怕随流俗转,留神学到古人难。

静对图书寻乐趣,闲看花鸟会天机。

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熟黄鹂鸣。

唐碑汉志文皆古,云叶风光致自嘉。

喜看稻菽千重浪,寥廓江天万里霜。

通经岂比籯金价,成器难藏璞玉辉。

留一庭小雨洗草,邀半轮明月看花。

种竹野塘春笋脆,采兰幽閒露芽肥。

时与高人商出处,不将文字角词花。

凤侣鵉俦许自由,螽斯麟趾欣同咏。

百花开处松千尺,众鸟喧时鹤一声。

青山隔岸迎人去,长风吹月送诗来。

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

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

财似春潮乘风来,雨卷珠帘绣阁晓。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研。

屏藩勲绩高三事,膏雨旬宣编八州。

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

能读书者天下少,不如意事世间多。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唐人杂画称程雅,汉世传经有伏生。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

室有芝兰香自异,人如碧玉品犹高。

机心险过崎岖路,峰势高连浩渺天。

公老矣安土敦仁,神灵哉阜财锡福。

才子旧称何水部,书仙合见米南宫。

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如水养鱼。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五岳圭稜河气势,六经根枑史波澜。

直谅喜来三经友,异书难得比高官。

文入妙来无过熟,书从疑处更须参。

併光全耀归我月,斥去不御惭其花。

花影忽生知月到,竹梢微响觉风来。

片帆影挂三分月,一声吞十里潮?袁克文

行道应时立身得地,倚天有力画日须才。

华锦增辉秀在人力,丰年生色工夺天功。

夏鼎商彝云霞色泽,金枝瑶草雨露精神。

鹤髮争辉琼芝艺圃,膝下斑衣颂九如。?

熊梦呈祥居然生子,鱼轩初御曰君夫人。

春露秋霜当思先泽,云蒸霞蔚留得后人。

谢安石有山泽间度,苏东坡是神仙中人。

臈酒合欢香生绿螘,琼花并蒂彩炫红粧。

乐奏西京诗赓南国,樽开北海书著东莱。

衍祖宗真传勤合俭,教子孙正路耕与读。

迨其吉兮穀我士女,弍相好矣宜尔室家。

日月同光任天而动,海山并寿与古为新。

缥缈香烟本支百世,辉煌烛影俎豆千秋。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怀虚趣得情至文生,乐无若山是能静气。

含咀梅兰斟酌彝鼎,排启阊阖该覈衡璿。

绍闻德言家传泰伯,恪守礼法世继延陵。

石鼎煎香俗肠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张生石鼓李潮古篆,汉代风诗楚国存骚。

镜中笔意汉张京兆,窗下文心宋吕伯恭。

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但饥时餐倦时卧醉时讴。

天下朋友皆胶漆,故园池台今是非。刘春霖

流水断桥芳草路,暖风深巷卖花人。刘春霖

风清兰室春长在,日照松门晓不扃。刘春霖

立志当同金石固,澄心共对玉冰清。刘春霖

谁向其间起宫阙,年来我但写莲经。刘春霖

真澹荡如苏玉局,最风流是白香山。刘春霖

翠幙云屏绕空壁,红楼金刹倚晴冈。刘春霖

朱提公子连镳至,白水真人接迹来。刘春霖

数间卯屋临流水,一盏秋灯照读书。刘春霖

万事转头如堕甑,诸儒争席异临轩。刘春霖

看书对酒乐无事,洗竹浇花兴有馀。刘春霖

古屋藤萝穿户牖,小溪桃杏挂冠衣。刘春霖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刘春霖

故园池台今是非,天下朋友皆胶漆。刘春霖

花藏密叶多时在,日射油窗特地明。刘春霖

夜逢渔火兼星乱,霁后僧门凿雪开。刘春霖

云想衣裳花想容,人思故乡叶归根。刘春霖

樽酒光阴俱可惜,文采风流众所归。刘春霖

閒涂故纸偿诗债,细检吟牋伴酒盃。刘春霖

三分王业隆中对,万古元符柱下经。刘春霖

风弄青帘沽酒市,月明红袖採莲船。刘春霖

所教学不外诗礼,既安乐且长子孙。刘春霖

古来奇遇天难定,人在名场贵亦劳。刘春霖

斯人常绕国学志,神交犹结翰墨缘。刘春霖

天下朋友皆胶漆,故园池台今是非。刘春霖

樽酒光阴俱可惜,文采风流众所归。刘春霖

閒涂故纸偿诗债,细检吟牋伴酒盃。刘春霖

三分王业隆中对,万古元符柱下经。刘春霖

周鼎商彝古今宝贵,秦松汉柏宇宙精华。刘春霖

江东词人视同鸥鸟,济南名士多于鲫鱼。刘春霖

家传克昌以和为贵,世济其美惟德有恒。刘春霖

十年种树君子有后,一朝复礼天下归仁。刘春霖

君子居之别开桂墅,先生归也小隐桃源。刘春霖

居家细检自有天伦乐,处世仙涂惟存地步宽。刘春霖

六十曰耆惟仁者寿,九五其福俾炽尔昌。状元刘春霖

萱闱日永三(?尚加耳朵旁)胪欢,榴阁香醲七旬介祉。刘春霖祝寿

花间酒气春风,竹里棋艺雨寒。王仁堪

红豆晓云书柿叶,碧螺春雨读梅花。王仁堪

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亦吾师。王仁堪

湖馆翕然无俗客,人家大抵近山岚。王仁堪

文章清逸世少比,胸次广博天所开。王仁堪

古心如奉商彝鼎,别韵原持汉管弦。王仁堪

棐几红鹅逸少书,绮牋白凤扬雄赋。王仁堪

动为物福春常满,静舆天游养自深。王仁堪

盛业光承书府诏,清香秘检石楼经。王仁堪

台上千金麒骥足,池头五色凤凰毛。王仁堪

有山可观水可听,于怀得静亭得閒。王仁堪

晴雪梅花照玉堂,春风杨柳鸣金马。王仁堪

喜盈积花叶壮茂,德感应鸾凤翱翔。王仁堪

蓬莱文章建安骨,米家图书邺侯书。王仁堪

拥书百城古香满座,种竹千亩清气研天。王仁堪

锦里梅香芳联奕叶,华堂藻曜瑞霭琼英。王仁堪

晴云秋月尘埃不到,良金美玉浑厚无疵。王仁堪

东溟量深西岳测峻,秋月俪洁春风醸和。王仁堪

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弟力田。王仁堪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王仁堪

掬水弄清揽云测幻,扃轩秘晓敞阁放春。王仁堪

斯民以安钦若嘉业,歌君之美佥然同声。王仁堪

笔老诗新疑有物,水清石瘦亦能奇。光绪状元王仁堪

明月自来阶左右,积书常满座东南。陆润庠

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陆润痒

霜清震泽初尝橘,晴过蒙山应试茶。陆润庠

林泉到处资清赏,翰墨随缘拟古懽。陆润庠

梅花香馥琴心古,瑶草春深鹤梦閒。陆润庠

薜引山茵荷抽水盖,琴号珠柱书名玉杯。陆润庠

砥石砺金莹珠琢玉,餐花佩叶浥露攀云。陆润庠

虚竹临流清风可仰,崇兰在室和气所生。陆润庠

崇品固情揽形合气,怀清抱信寄畅引和。陆润庠

硕学伟才出类拔萃,宏谟盛业迈后超前。陆润庠

气淑年和群生咸遂,冰凝镜澈百姓为心。陆润庠

镂玉图光雕金饰质,树铜表迹刊石褒勳。陆润庠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舆君笑言。陆润庠

嘉业用光安平康乐,芳猷所立德惠福祥。陆润庠

兰引清怀言无异致,竹生幽趣坐有同群。陆润庠

良玉润珠精神流照,吉金乐石左右交辉。陆润庠

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淨于人。陆润庠

泉从石飞听有奇响,云与松合盪为虚光。陆润庠

春风小榼三升酒,蛮蜡同心四照花。陆润庠集句

东湖西圃渊潭相似,佳树流泉书史自娱。陆润庠

和风甘雨为世之祥,璞玉浑金是仁者相。陆润庠

东湖西浦渊潭相似,佳树流泉书史自娱。陆润庠

情词超迈高常侍,书法清圆赵集贤。状元陆润庠

不俗即神仙,多情真佛心。王寿彭

颜忠论书准,衡断宰物权。王寿彭

澹云无墨画,微雨有声诗。王寿彭

石坚仁者寿,竹直古之愚。王寿彭

惟谋我心所安,不役世俗之乐。王寿彭

陈鸿壮心看舞剑,幽意在鸣琴。王寿彭

数笏石存山意思,一帘花得月精神。王寿彭

静脩自得长生乐,和会欣同不老春。王寿彭

兴家立业财源主,治国安邦富贵神。王寿彭

论交拨置形骸外,谈道欲度羲皇前。王寿彭

春能蕴藉如相识,风入襟怀只自知。王寿彭

读书身健方为福,种树花开总是缘。王寿彭

灯开莲炬迟归舍,露润霜毫早校书。王寿彭

孝弟忠信为吉德,诗书执礼皆雅言。王寿彭

凤生五雏孔如玉,雀巢百两福盈门。王寿彭

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王寿彭

天朗气清高会继,月明风动故人来。王寿彭

古剑不磨留养气,奇书多读胜加飡。王寿彭

清节横秋显君子,幽兰在室亲善人。王寿彭

尊前俱是蓬莱守,笔下还为鲁直诗。王寿彭

真书源出锺繇隶,大篆法宗秦相碑。王寿彭

閒慿青章舒孤眺,细写乌丝纪胜游。王寿彭

庭馀花色邀文藻,座有兰言惬素心。王寿彭

福被八方周太保,财权万国汉司农。王寿彭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王寿彭

有关世道书宜读,难对人言事莫为。王寿彭

海岳奇情惟拜石,河阳馀事尚栽花。王寿彭

四壁云山如意画,一帘花雨自然春。王寿彭

万卷图书聚所好,半庭竹柏得其真。王寿彭

梅月横窗成画本,兰风度槛入诗情。王寿彭

能将忙事成閒事,不薄今人爱古人。王寿彭

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王寿彭

极日长天终隔海,无心明月自当阶。王寿彭

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王寿彭

花气芝英敷五色,卿云湛露渥三霄。王寿彭

欲从莲界参禅味,输舆松江理钓丝。王寿彭

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王寿彭

种树类培佳弟子,拥书权拜小诸侯。王寿彭

阳明洞石谈经启,思训云山设色工。王寿彭

道礼和德留连齐鲁,常安康乐寿如松乔。王寿彭

寤寐风云实资人杰,经纬礼律为民轨仪。王寿彭

大河乔岳蓄洩云雨,竒豆偶俎补缀礼仪。王寿彭

高原峻山福禄长久,重茵厚席仁智盘桓。王寿彭

曰富曰贵嘏锡林壬,杖国杖朝庆开花甲。王寿彭

将有所兴且当小静,时或观山亦当有亭。王寿彭

紫阁祥云物华天宝,朱轩瑞气人杰地灵。王寿彭

义懔帝天光昭日月,威扬华夏志在春秋。王寿彭

春露秋霜时思以动,水源木本旧德常怀。王寿彭

春露秋霜至诚肸蠁,左昭右穆如在精神。王寿彭

寤寐风云实资人杰,经纬礼律为民轨仪。状元王寿彭

一生仾首拜梅花,四海论交求古剑。曹鸿勳

白菊红蕖相妩媚,高人韵士或往还。曹鸿勳

繙书有味侣谏果,饮酒此心同活云。曹鸿勳

万顷烟波鸥世界,九龝风露鹤精神。曹鸿勳

亭间共醉藤萝月,石上自有尊罍洼。状元曹鸿勳

养精神读书,儘力量为善。张謇

高谈对隣父,朴学付家儿。张謇

欲香巨鼇顶,俯当科斗盆。张謇

文章摩诘画,书法少陵诗。状元张謇

安知蕙帐荷衣,闻在黄泥赤壁。张謇

难从陆羽毁茶论,甯和陶潜止酒诗。张骞

小试拟学牆东叟,逸书重问济南生。张謇

天山行秋戊己蔚,石室养春甲乙汤。状元张謇

神妙独超伦,纎穠皆合度。状元刘同升

不放形骸固其会,将?气?致?和。状元黄思永

露竹雪梅见标格,书城诗国足风流。状元黄思永

君子之交淡如水,鸿文无范咨于川。状元林召棠

品峻于山怀虚若水,风清在竹气静为兰。状元李承霖

九经三史轨物咸备,五光十色文字之华。状元刘福姚

翠竹黄花不负人意,珠光剑彩特有英姿。状元徐郙

绿窗风细诗咏,绦(爥)霄深文成。状元陈冕

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状元梁耀枢

玉杯湛露浮三雅,花露丹黄注六经。状元张之万

道德神仙增荣益誉,福禄欢喜长乐永康。状元萧锦忠

鱼有百金乃泽国长,爵()三足自日中来。状元张建勳

最养百花惟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黄自元

卓识奇思迥超凡俗,青钱中选如日之升。黄自元

触石兴云时雨应气,磐崖横道春椒垂馨。榜眼黄自元

梅月横窗成画本,兰风度槛入诗情。朱汝珍

侵阶碧水流桐雨,入幕青山(拥)竹云。榜眼朱汝珍

读赋偶来寻楚泽,学书且复託林闾。探花冯文蔚

文藏雾豹容窥管,心澈灵犀足辟尘。探花张岳崧

凤皇比翼下秦楼,牛女双星碧汉。喜联

诗咏好逑歌兴南国,君子淑女喜洽东床。贺喜

诗咏好逑歌兴南国,君子淑女喜恰东床。贺喜

桃筵启瑞来綵承欢,霞管囘阳萱帏衍庆。贺寿

槐绿榴红九夏节中迎五福,椿荣萱茂四知堂上庆双星。

红锦裁云金枝舞凤,紫箫吹月玉树栖鵉。婚联

梅助晓妆联并蒂,镜悬夜月照同心。馀觉婚联

进化同研人种学,合群新著自由书。榜眼朱素培婚联

诗书古之泽,忠义性所敦。伊秉绶

祥风和气贤人颂,晴雪梅花宰相诗。进士伊秉绶

扇写归田赋,屏张初雪图。何绍基

仙曹共作窗间戏,吏部相从瓮底眠。何绍基

日暮青天犹过雁,雪消新水欲生鱼。何绍基

山容奥异有灵气,中间得失颇难评。何绍基

屈两足坐悟本始,悦众人目非至文。何绍基

树头蜂抱花鬚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何绍基

落日云同飞鸟尽,春山树杂晓烟多。何绍基

宣德道情文乃贵,明微谨始礼为宗。何绍基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何绍基

寻山郑谷烟霞逥,避热柯山树石间。何绍基

意而来有古人念,日及开当三月时。何绍基

授时尧典先精攷,陈业邠风更力行。何绍基

山水多情留贺监,儿童拍手笑山公。何绍基

寻上应计逢匡俗,作赋还看压景瑳。何绍基

譬彼客卿服膺高士,同夫关令物色异人。何绍基

霞赩烟喷云抱花捧,石寒水清松密竹深。何绍基

天岱发祥宗河开寳,液池下鹤高梧集皇。何绍基

入门大吉舆君笑言,小窗多明使我久坐。何绍基

义贯丹青好和琴瑟,身负日月气蕴风云。何绍基

尽日野田行稏(禾罢),有时云峤听钩輈。何绍基

赏雨茅屋不著作一字,御风蓬莱横绝太空。进士何绍基

呼龙耕烟种瑶草,招鹤下云眠古松。进士莫镇疆

鸟归苔有迹,花繁鸟狎人。翁同和

振缨尽祗肃,飞盖相追随。翁同和

采菊东篱下,读书秋树根。翁同和

醇泊旷寂养天和。下联没有上联,翁同和

树林幽翠满山谷,清风日舆幽人言。翁同龢

风梅落纸画犹湿,松雪扑絃琴一鸣。翁同龢

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鉴在天。翁同龢

文章清逸世少比,胸臆广博天所开。翁同龢

园林幽雅自成趣,虎豹文章非一斑。翁同龢

祗树园中闻经得道,华严会上听法成仙。翁同龢

旷然无忧寂然无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翁同和

守独悟同别微见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状元翁同和

修身践言深究圣指,案经考典遵由旧章。进士翁同和

壮心看(朝去月加人加目)舞剑,幽意在鸣琴。翁同龢

剑气灵霄汉,文光碧()牛。进士朱钰

张生石鼓李潮篆,皎如明月在秋潭。进士

学有经术通知时,行无瑕尤直似古。进士英和

啸馆大都偏得月,好云无处不遮楼。进士杨度

题品云山归画卷,收罗风月到诗篇。进士郭尚先

所抱自当为将相,斯人岂合老山林。进士颜士璋

茶帘清舆鹤同梦,诗榻静听琴所言。进士吴锡麒

心宽勿嫌居室小,身安何用积金多。进士王振生

用笔直追锺太尉,论文今见沉尚书。进士韩宝鸿

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生米舍人。进士周正岐

持其志毋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进士黄松年

论世每怀千载上,结友偏在爱读人。进士郭尚先

绿树碧簷相掩映,落花飞蝶共徘徊。进士程邦宪

霜清玉斧看修月,沙暖银河自种星。进士钟孟鸿

苍官青士左右树,神君仙人高下花。进士高凌宵

道德深微允百世,文章尔雅告三公。进士张启后

四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药掩衡茅。进士史春荃

莫谓光阴非玉寳,岂知学术即金钱。进士李宗沆

酒常知节狂言少,心不能清乱梦多。进士毛昶熙

门有高人应下榻,座无明月不开尊。进士史春荃

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进士宋炳文

元龙未除湖海气,李白岂是蓬蒿人。进士田作霖

北斗南辰著百岁籍,左彝右鼎坐两罍轩。进士祝廷华

罗浮苍括神仙所宅,图书金石著作之林。进士刘庆笃

谢安石有山泽间度,苏东坡是神仙中人。进士丁立干

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五亩种竹五亩栽花。进士杨金铠

渊明高致惠崇清景,和凝好辞敬播史才。进士季龙图

大海有实能容之量,明月以常不满为心。进士谢慕韩

花影忽生知月到,笋根不(?)待春雷。进士钮玉庚

雪松绝无世味,琼树自出风尘。张伯英

丹篆铭之玄石,仙禽集于朱方。张伯英

云垂海立文章气,玉粹金和道德光。张伯英

蹔入城来缘卖药,自载梅后不烧香。张伯英

窗下调琴鸣远水,酒中弹剑发清歌。张伯英

词源倒流三下水,花气浑如百和香。张伯英

野犊正忙犁晓雨,其事家天下以前。张伯英

钟球在县自异凡响,铅椠未辍时闻妙香。张伯英

仁草晨莩德宿宵暎,雕文锦缛丽藻星铺。张伯英

奉以瑶觞称千万寿,书之银管恒数百人。张伯英

名画高悬古书平列,天光直射月意横来。张伯英

履虎践冰画于客宾之馆,披氅乘舆望若神仙中人。进士张伯英

江阴势寘逸,山外鹤翔天。赵尔巽进士

海近云常溼,山青花欲然。王序

蕴真惬所遇,澄虑观此身。王序

为学务益进,将诗莫浪传。王序

学贯天人际,文争日月光。王序

至化舆人同乐,大和随地皆春。王序

潇洒青霞赏,优游丹禁通。进士王序

自扫竹根培老节,愿携茶具作清欢。王序

閒检纱厨翻蠹简,醉移银烛写乌丝。王序

醉里千篇风雨速,胸中九渊蛟龙蟠。王序

还似昔时风露好,千金难买子孙贤。王序

风姿美劭机悟敏逹,识量淹远神鉴深沉。莱阳进士王序

臣朔尚能兼数子,霸王原可废千人。钱振煌

旧学自知难问世,好诗何必定惊人。钱振鍠

岂为阴何用心苦,最怜稷契许身愚。钱振鍠

人间魂梦空颠倒,神女生来不得知。钱振鍠

奇祥异瑞争来送,金支翠旗光有无。钱振煌

大苏文章百代冠冕,四杰辞翰万古江河。进士钱振鍠

天机道筦閒中契,范水模山静里商。刘墉

十畞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刘墉

鸳央在梁鱼在藻,松柏有心竹有筠。刘墉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刘墉

笔舆冰瓯雪椀清,句从月胁天心得。进士刘墉

名德二门种寿母,雅歌六阕乐嘉宾。陈宝琛

曰寿曰富曰好德,为地为母为大舆。陈宝琛

是处园林可行乐,眼前尊酒未宜轻。陈宝琛

幽人自种千头橘,稚子新畦五畆蔬。进士陈宝琛

凤皇翔舞珠为树,芝草樷生玉作田。藩祖荫

岸树萧疏林鸟散,湖田平远水禽飞。藩祖荫

石品洞天题海岳,书巌福地记嫏嬛。进士潘祖荫

-------,欲使珠壁栖牕櫺。曾国藩

蕴藉异时辈,卓荦观群书。曾国藩

天风吹灔黄花酒,皓鹤下浴红荷湖。曾国藩

风生江浦千颿晓,月满山城一笛秋。曾国藩

诗句长桥寒驴上,棋声流水古松间。曾国藩

真珠为浆玉为醴,簟纹如水帐如烟。曾国藩

鳬鸭閒暇水意欲远,烟云浩渺山色自前。进士曾国藩

直谅喜来三径友,纵横富有百城书。李鸿藻

直度三台横抗八极,友取十室书据百城。进士李鸿藻

丹梅发十月,朱兰杜九皋。李瑞清

流云吐华月,修竹来清风。李瑞清

绝妙中郎石,无双祭酒经。李瑞清

南山颂上无极,北海尊中不空。李瑞清

白石清泉从所好,和风时雨与人同。李瑞清

木几水缾作清供,金台石观有高名。进士李瑞清

入瑶林琼树中宝,有谦德仁心者祥。李鸿章

句从月脋天心得,笔舆冰瓯雪椀清。李鸿章

汲水浇花求于物,埽牕拂几行此()李鸿章

四世传经是谓通德,一门训善惟以永年。李鸿章

流水垂杨天生画景,晓烟微雨人爱花朝。进士李鸿章

相舆观所尚,庶以善自名。沉曾植

文禽双来声欢乐,清流一曲人优闲。沉曾植

大文閒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沉曾植

黄花白酒重阳近,石枕匡牀六月寒。沉曾植

宿酒初消春睡足,珠帘不动花影移。沉曾植

绿杨匝岸蒲生迸,芭蕉叶大栀子肥。沉曾植

据典为辞五爵六燕,就山建室左诗右书。沉曾植

一路枫林人潮古篆,汉代风诗楚国存骚。沉增植

辞章奔放若天马,简(应为草字头)帖古秀临来禽。进士沉曾植

品似梅花香在骨,心如秋水淡为神。潘龄皋

知味人当风月夕,多情心爱雨花天。潘龄皋

居无俗韵人疑古,架有奇书手自编。潘龄皋

雨滋庭草琴书润,风过瓶花研磨香。潘龄皋

遇事足观才学识,结交雅似竹梅松。潘龄皋

晓山秀润浓于画,老树清苍瘦入诗。潘龄皋

金简文成三箧秘,紫泥书卷五云多。潘龄皋

古木阴凉留过客,空山朗月照幽人。潘龄皋

太史文章洁有馀,平原书法工无敌。进士潘龄皋

坐听流水同丝竹,曲和春风当管弦。徐世昌

花随流水春无迹,月到高山夜有痕。徐世昌

德报功俎豆千秋,昭序穆本支百世。徐世昌

试分玉井三秋露,戏写方壶九叠山。徐世昌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徐世昌

桥边绿水当门过,湖上青山隔岸来。徐世昌

乔林旭日鸣山鸟,秋柳斜阳噪晚蝉。进士徐世昌

白也诗无敌,褚公书绝伦。翁方纲

远师虞秘监,长揖韩荆州。翁方纲

小几研丹晨点易,重帘扫地昼焚香。翁方纲

临事无疑知道力,读书有味觉心间。翁方纲

庭馀旧学传经笈,壁有新镌古墨香。翁方纲

玉醴石琴同韵味,松月鹤露见精神。进士翁方纲

南海经营年齐召伯,北门筦钥望重莱公。进士翁心存

红梅绿竹称佳友,翠柏苍松耐岁寒。林则徐

尽日竹风谈法要,忘机鸥鸟咨飞还。林则徐

引觞和会趣舆春长,咏竹清娱兴随情寄。林则徐

招振才端启牖性绪,流播天泽发挥人文。林则徐

清明在躬斧藻其德,渊懿为质直凉可风。林则徐

常()()法近理著己,活泼泼地喫紧为人。进士林则徐

镂玉裁冰琢句,高山流水知音。清代翟云升

晋砖五鹿宜孙子,汉洗双鱼大吉羊。翟云升

欲寡过而未能,常耻躬之不逮。翟云升

镂玉裁冰琢句,高山流水知音。翟云升

修其孝弟忠信,以为黼軷(?)文章。翟云升

司农经学先后(尊右边加耳朵旁),祭酒功臣大小徐。进士翟云升

山随画活云为诗留,鹤有僊心花如人意。进士曹鸿勳

仁声已逐春风到,佳境时为暇日游。陈希祖

芝草具繁嘉木毕植,新桐乍引旧竹犹存。陈希祖

君子作仁光精照耀,天下大喜福禄来存。进士陈希祖

百年休问几时好,万事只从明日看。王文治

春水每随生气足,崇山当舆大年齐。王文治

竹静观山林幽听水,兰脩映日室曲当风。进士王文治

花影压阑星错落,树阴穿径月玲珑。张之洞

籐纸静临新获帖,铜瓶寒浸欲开花。张之洞

和气在堂卿云扶质,清泉泽物嘉木多阴。进士张之洞

隔岸春运邀翰墨,傍烟垂柳报芳菲。铁保

相舆观所尚,时还读我书。乾隆书法家铁保

槐德荫庭椿年纪笇,鸿眉笃祜凤羽昌阳。进士铁保

诗兴似春多丽藻,斎心如水自澄澜。俞越

风卷竹声来午枕,雨蒸花气入丁帘。俞越

含谟吐忠种德收福,笃礼崇义抱淑守真。进士俞越

聊可借观鱼鸟,何须多搆湖山。进士郑板桥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费念慈

神仙读书万卷,真儒饮酒一斛。进士费念慈

秋圃黄花晚晴人重,芳樽碧月寿宇天开。汪旬

一气鑪锤超心炼冶,万石笋簴奋翅腾骧。汪旬

枝叶连蜷宜赋招隐,崧岳蕃翰乃命建侯。进士汪旬

福慧双修须及物,身名俱泰要留馀。冯桂芬

得茶烟禅榻味,舆修竹古梅俱(?)冯桂芬

蕴智成囊含明作镜,慿春洒翰藉月抚琴。进士冯桂芬

万树梅花鼻功德,一尊竹叶心太平。郭尚先

山随宴坐画图出,雨足郊原草木柔。进士郭尚先

千里江山(气象),夕阳粉本大痴山。杜就田

寿如松乔为神人使,禄若阳春舆日月俱。进士杜就田

佩服若兰守身执玉,清论如药和气在堂。纪晓岚

明月清风深有味,写生卷有四时春。进士纪晓岚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翰林胡毓筠

图书卷帙清芬远,孝友门庭吉事多。翰林

诗如岛佛偏工瘦,书侣坡仙不碍肥。翰林文斌

碧山人来明月作,金尊酒满奇花初。翰林宋晋

峻岭齐山群所仰,崇兰暎水喻其清。翰林李坤

左图右书同新赏,春风秋月结古欢。翰林林世寿

雄文笔底寒星落,古剑床头夜雨鸣。翰林邵松年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趁鹤心。翰林张恕林

古石苍松见贞性,行云流水皆天机。翰林李鸿逵

满庭诗景飘红叶,旧馆秋阴生绿苔。宋育德翰林

道从文字窥三极,家近湖山拥百城。朱元树翰林

论易朱云折其角,说诗匡鼎解人颐。翰林汪鸣銮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翰林刘元亮

祉集蓬莱飞雁五采,芬盛荔桂乘龙四驰。翰林汪询

苍霞喷秋素露凝壁,青田矫翰赤野横姿。翰林陈枬

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翰林书家宋湘

府海官上遂斯乐利,经天行地成此文章。翰林高振宵

凤子传香花开富贵,龙孙衍庆竹报平安。翰林白遇道

春意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琴理自深。翰林王祖同

冷风送馀善,和泽週三春。戴熙

独携天上小团月,膡醉斋中软脚春。戴熙

甘茗代醪名论如乐,清声向月和气在云。戴熙

烟水幸堪供眼界,江山犹得助诗豪。翰林戴熙

古德应从心上悟,天香真自月中来。翰林章梫

润物润身乐地喜开新岁月,美轮美奂故乡自有好湖山。翰林岑光越

合遝声名动寥廓,纵横逸气走风雷。郑孝婿

香篆袅云驱脉望,越瓷承露浸鬘华。郑孝婿

昇堂坐阶新雨足,江盘峡束春湍豪。郑孝婿

墨花点笔浓云黑,瑶草入帘春雨香。郑孝婿

合遝声名动寥廓,纵横逸气走风雷。郑孝婿

镂攡彩文独秀前哲,模山范水自铸伟辞。郑孝婿

藏景穷崖蔽名愚穀,寄鳞溟海託翼邓林。郑孝婿

欲寄鼠鬚并茧纸,君看龙尾岂石材。光绪举人郑孝婿

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聊。杨守敬

眼淨尘空无可扫,水清石瘦便能奇。杨守敬

山家自有红莲稻,舟子还多白小鱼。杨守敬

龙马精神海鹤姿,芝兰气味松筠操。杨守敬

橘井杏林活人妙术,玉函金匮济世良方。举人杨守敬

妙手胜金丹,专科循古法。光绪举人

遥山向晚更碧,秋云不雨常阴。梁启超

广庭有露桂花湿,空山无风松子香。梁启超

松烟洒落成珠玉,文字光彩垂虹霓。举人梁启超

谦之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举人姜海峰

好古不求唐后碣,论文谁撼岳家军。举人颜怀珠

相邀酒满月华好,况复秋深爽气来。王闓运

相邀酒满月华好,况复秋深爽气来。举人王闓运

书非药物能医俗,家近云山得养年。杨继元

过眼云烟供醉墨,高謌天地作秋声。举人杨继元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绿绮凤凰梧桐庭院。举人张成义

典琴赊酒吟萧寺,问柳寻花到野亭。举人何朝章

传家德教崇儒雅,行世高文蔚国华。举人梁国瑞

经书通达颜师古,词采风流李义山。举人邓鸿逵

德意和平事权振作,才情藏固心地光明。举人袁保庆

因虚更益,以静延年。黄遵宪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林语堂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涂廷多

以义正己,当仁让师。杨森

广祈多福,博览群书。

白云成海,苍松化龙。尉天池

持山作寿,舆鹤为群。韩天衡

仙露明珠,松风水月。葛月潭

初月奉橘,中秋送梨。石开

大江东去,天马南来。肖娴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月潭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龚望

名高西穀,颂献南山。范明枢

长处于世,须尊所闻。王端

半岭通佳气,名山见道心。王一亭

黄鹄有奇翼,苍松无媚枝。宋湘

愿持山作寿,常舆鹤为群。王师子

涉世无争局,临渊不羡鱼。黎湛枝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胡公石

香国本佛说,乐园在我心。张之江

挂席拾海月,披云卧石门。钱君掏

野竹多高节,文禽无俗声。柳养之

浮生速流电,高论横青云。韩国钧

回头笑紫燕,游目送飞鸿。杨度

岚气浮清暁,钟声出白云。李镜清

洗心向秋月,努力爱春华。史致康

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赵祖昌

清风洒六合,大略驾群才。唐驼

策献文中子,勲高武穆王。七子山人

福寿天南极,礼乐鲁东家。汪维成

书传孔安国,文学贾长沙。汪维成

月出华解语,风定水长流。汪维成

声名薄天汉,製作赫西京。汪维成

英词润金石,健笔凌云烟。李铁林

海石分棋子,江波近酒壶。铁良

江庐千束蒋,颖树百重樊。尹梓若

酒到花能劝,诗成鸟共金。陈曼生

图书聚所好,竹柏得其真。陈岚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冯玉祥

胸中有丘壑,笔下生云烟。卫俊秀

脩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许士骥

绮语洗晴雪,天葩吐奇芬。许槤

明月照积雪,清风来故人。王绍泣

功名子弟事,天地圣贤心。王维屏

向水弹琴静,帆带夕阳飞。蒋式芬

屏张初雪图,扇写归田赋。沉延毅

松泉调寂籁,云石拥奇峰。承名世

山水有清音,林塘多秀色。吴佩孚

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大观。馀天帆

松园遗翰墨,珠洞旧门楣。钱君掏

宛委存遗秘,琅环事典藏。袁克文

智慧善分别,音声非如来。圆霖大师

明月无幽意,清风有。王原祁

松月多诗兴,烟云入画图。王遐举

接垣竹分径,微路华探源。刘一闻

波动巨鼇没,云垂大鹏翻。舒同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溥侗

晒书因阅画,閒坐但焚香。章克标

和渊明饮酒,续昌黎进学。刘传经

道德为原本,知识极神明。胡宗照

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朱克敏

桂子落秋月,落花羞玉颜。王一亭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华人德

思见雄俊士,幸遭圣明时。冯玉祥

人入画图中,春在江山上。戚庆隆

赏先贤墨韵,扬客家精神。温文茂

和气春如海,文澜月在天。戴彬元

酒喝鱼吞海,诗狂欲上天。景天章

璿阶敷秀彩,珠树发生香。乾隆帝

春秋张三世,道德纪六经。李健

寻鹤新泉外,读书秋树根。徐本一

草堂开人日,芝兰长子孙。吴华源

明月无幽意,清风有。王原祁

秋灯觅句淡,深院酿花迟。常任侠

夕阳射古寺,微雨怜好华。王一亭

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王学仲

梅花诗骨格,焦叶画精神。秦骏声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张照

烟霞閒骨格,泉石野生涯。骆成骧

山花春世界,云水小神仙。钱君掏

校书如扫落叶,作事能齩菜根。高邕

困学昔惟伯厚,日知近有亭林。王懿荣

高名翔乎霄汉,清德暎以岳星。曾熙

每思于物有济,常愧为人所容。李宗仁

桂子秋风天上,杏花春雨江南。葆初

温玉粹瞻仪度,冷金笺写百花。许乃普

以得读书为福,时防饮酒而狂。茹棻

时有豪濮閒想,自谓羲皇上人。吴观岱

雅量琴弹夜月,高怀剑撃秋霜。华世奎

凌阁烟高标逥日,台轮士紫府读书。华世奎

潮落远沙群下雁,烟生密竹早归鸦。华世奎

野猿偷果重窥户,波涛万顷堆琉璃。华世奎

珠露璿霜洒兰野,澹云微雨做花朝。华世奎

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华世奎

登楼秋色侵衣冷,卷幔山光绕座前。华世奎

鹤盘远势投孤屿,马饮春泉踏浅沙。华世奎

偶穿山径拾松子,閒过溪桥买菊花。华世奎

珠露璿霜洒兰野,澹云微雨做花朝。华世奎

琴瑟曲谱风诗句,皮币文修士礼篇。华世奎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邨。华世奎

桥横落照虹堪画,帘卷春风燕复来。华世奎

古琴弹罢风吹座,柳絮飞时花满城。华世奎

谈极五际翫慕三古,订铨百氏沿泝九流。华世奎

汉五凤甎长命富贵,唐双鱼鑑和合吉羊。华世奎

炙竹擣籐图书蔚止,扬葩振秀词理相宣。华世奎

丰鲸应霜所託异质,潜虯在壑亦媚幽姿。华世奎

试著芒鞋穿荦确,谁分银()送清醇。华世奎

遐考山经远稽地志,抗行周雅长揖楚辞。华世奎

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于右任

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于右任

养浩然之气,为大法而生。于右任

绿水飞阁远,清辉皓月明。于右任

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于右任

明月照积雪,端居味天和。于右任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于右任

天与三台并,儒开百代宗。于右任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于右任

天舆三台并,儒开百代宗。于右任

镂金长寿字,刊石通德辞。于右任

笑世间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于右任

烟凝积水龙蛇蛰,露湿空山星汉明。于右任

莺声报远同芳信,柳色邀欢是故人。于右任

一代宗风开宋学,百年家発展楹书。于右任

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于右任

懿行孔昭名垂中罍,微音未沫繐掩虚堂。于右任

心一明月,人境几浮云。康有为

浮云窥海月,微雨坠天花。康有为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逥。康有为

犹思巢凤迹,尚想卧龙图。康有为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

窥牖观天地,穷经契圣贤。康有为

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康有为

几多怪石全胜画,无限好山多上心。康有为

不祷自安缘寿骨,其贤可乐比嘉鱼。康有为

名画高悬古书平列,天光直射月意横来。康有为

手顿羲和不敢夕,心期房宿再生天。康有为

银筝九叠翻宫本,石室三年得秘书。谭延闓

何日扬雄一廛足,却追范蠡五湖中。谭延闓

待余拄杖入句曲,知子松根长伏苓。谭延闓

笑语炎天出冰雹,口吻排撃含风霜。谭延闓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谭延闓

老学每留芸馆望,伊人重勒草堂铭。谭延闓

古来豪杰皆如此,力自树立非由他。谭延闓

大隐本来无境界,聊舆风光作主人。谭延闓

试寻旧史河渠志,拟闢耕田孝弟科。谭延闓

一日小沸鱼吐沫,半夜清香荔燕襟。谭延闓

足为山引不作自骋,目喻水流以卧当游。主席谭延凯

皓月描来双影雁,寒霜映出并头梅。谭泽闓

戯担赬土泥茶灶,祗欠青山种木奴。谭泽闓

品药不以甘为上,製桐则于焦亦佳。谭泽闓

晓日花深扬子宅,夜凉尊满习家池。谭泽闓

轩车过处皆嘉会,燕雀飞来有喜声。谭泽闓

细雨高原禾黍熟,斜阳深树橘橙肥。谭泽闓

花下玉杯尝苦笋,镫前银叶试甜香。谭泽闓

剑学千门书观六代,岸止磻石谿惟小舩。谭泽闓

修竹长松不曾形迹,高崖淡涧未觉新奇。谭泽闓

秉德义之清操,乐琴书以和颜。伊立勳

德立道成功乃建,经明史著泽攸长。伊立勳

躬习典彝令誉长播,家传恭俭荣业允兴。伊立勳

躬习典彝令誉长播,家传恭俭荣业允兴。伊立勳

梨云满地不见月,松涛半山疑有风。吴湖帆

梨云满地不见月,松涛半山疑有风。吴湖帆

十年不入纷华域,晚岁犹存铁石心。吴湖帆

一瓢春酒宜閒饮,千首新诗得自编。吴湖帆

小队缨铃徐穉榻,焚香书画米家船。吴湖帆

清香满堂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吴湖帆

鸟丝阑写黄庭帖,绿绮琴弹白雪诗。吴湖帆

不见古人真恨晚,力当时事莫辞难。吴湖帆

兰气清和引群品,水怀虚静寄一天。高振宵

人间盛事今全得,海内声华併在身。高凌霄

清幽自信得天放,情抱固知于世殊。高振霄

吟牋细擘澄心帋,短幅警看折股钗。高振霄

十载愁怀看短髩,一生心事託长吟。高邕

虎攫词场鼇弄笔海,鹤鸣云路鸿渐声台。高邕

脱角犀顶探牙象口,倚俭天外挂弓扶桑。高邕

小阁延爽山斋听雨,画楼侍月静室观兰。高邕

心飞蓬莱身揭日月,俯视巢许平交王侯。高邕

札曜天文衣题锦字,山不举燧海无惊波。高邕

根背园庐飞遁乡邑,博楤经藉殚极天人。高邕

天怀畅若兰,人品清于水。陈鸿寿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陈鸿寿

意气纵横秋露,襟怀澹宕春风。陈鸿寿

地胜顿惊诗律壮,气增不怕酒杯深。陈鸿寿

醖成春酒谁斟酌,钞得新诗自(?)雠。陈鸿寿

洞庭钟鼓龙门琴瑟,会稽竹箭崑〇琳琅。陈鸿寿

红云暖护长生树,碧露晴滋称意花。邓石如

新篁抽笋添夏影,夜雨鸣廊到晓悬。邓石如

花竹秋气验人安乐,草木文章为帝枢机。邓石如

身入醉乡无畔岸,气吞云梦略从容。何维朴

地拔翠峰森似笔,溪明锦石小如钱。何维朴

云依绝壁中间破,月向遥峰缺处圆。何维朴

隐几松风生鹤梦,卷帘秋水望鹅群。何维朴

茶磑细香供隐几,松风幽韵入哦诗。何维朴

盛德形容杨风扢雅,含章通理佩实衔华。何维朴

拟迹小山陶心大隐,雅好酒德尤邃老经。何维朴

江湖思远寤寐寄託,岩石信美结构多奇。何维朴

刊石作铭袭裘继业,在珠咏隋于璧称和。何维朴

独上莲花揽明月,还将檞叶补秋云。溥儒

孤舟寒雨生菰叶,老屋残阳上藓花。溥儒

鸾凤呈祥王家风度,芝兰兆瑞谢傅阶庭。溥儒

赡洛观河径览九塞,萃经撷史下逮百家。溥儒

攡赋拟经崇源邹鲁,联句共韵流连孟韩。溥儒

大隐本来无境界,胜游常得共跻攀。沉尹默

道义极知当负荷,湖山仍得饱登临。沉尹默

每谓名教自有乐地,如游广漠而闻钧天。沉尹默

景纯咏仙辞多慷慨,颜延入洛情喻渊深。沉尹默

黄花得真侣,丹篆集僊铭。吴昌硕

鱼如矢执古道,虎维翰嘉戎工。吴昌硕

少分种竹栽花地,长有焚香啜茗时。吴让之

种来松树高于屋,闻道梅花瘦似诗。吴让之

金石千声云霞万色,楼台先曙莺花早春。吴让之

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吴让之

经纬文武,帝?砺河山。张廷济

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张廷济

轮扁匠心应诸手,浪仙文胆大于身。张廷济

平章欧褚兰亭序,点对韩蘓石鼓诗。张廷济

清言移晷徵兰契,古墨隽花证石交。解元张廷济

挹林壑之清旷,乐琴书以消忧。张祖翼

绿树阴浓云掩阁,丹山羽振凤凌霄。张祖翼

剑匣之中有龙气,笔敶横扫千人军。张祖翼

买鱼斫鱠须论网,扑杏供盘不数枚。张祖翼

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姚远之

润色且以文章供,自然富贵出天姿。姚远之

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姚元之

润色且以纹章共,自然富贵出天姿。姚远之

咏见高风,洗觞来旧雨。曹鸿年

魏字汉书传不朽,善人古道以永年。曹鸿年

劝课农桒诚有道,寄怀鱼鸟欲忘形。左宗棠

天风海涛中郎曲,露花烟叶小山词。左宗棠

晴波上下挂明镜,快阁东西倚晚霞。左宗棠

千古文章传性学,一堂孝友乐天伦。左宗棠

万卷藏书宜子弟,一蓑春雨自耕桑。左宗棠

和为春风润作雨,心同悬镜手持衡。左宗棠

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脩古舆齐。左宗棠

玉府珠林琅环福地,吉云文露阊阖钧天。左宗棠

书奇不论价,研凹聚墨多。刘浚川

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刘浚川

飞羽觞而醉月,开琼筵以坐花。刘浚川

东来紫气西来福,南进祥光北进财。刘浚川

文章西蜀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刘浚川

大江东去千峰翠,爽气西来两袖清。刘浚川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杨仁恺

烟波淡荡摇天碧,楼殿参差倚夕阳。杨仁恺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杨仁恺

春风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杨仁恺

春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杨仁恺

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杨仁恺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顷低。杨仁恺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杨仁恺

巌溜喷空晴似雨,林萝蔽日夏多寒。杨仁恺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杨仁恺

大江东去千峰翠,爽气西来两袖清。杨仁恺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杨仁恺

雪车冰柱风标似,秋月春云意度同。梁同书

棐几隻摊淳化帖,雪瓯频试敬亭茶。梁同书

桐阴清閟云林阁,虹月沧江海岳舩。梁同书

诗罢春风荣草木,书城快剑斩蛟龙。梁同书

芝兰春到华堂馥,松柏霜留晚岁青。梁同书

实事求是,和光同尘。赵之谦

扫地焚香得清福,麤荼澹饮足平安。赵之谦

嵩社异闻脩月宝,汉官传授俟风符。赵之谦

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赵叔孺

蓬莱崇山星宿巨浸,薜萝仙侣猿鹤灵襟。胡公寿

佳景天然满眼山川图画,雅怀自得四时风月楼台。胡公寿

山巌目幽邃,蓠菊最清研。袁希濂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兰亭脩禊暮春之初。袁希濂

武侯才学一言静,董子天人三策醇。陈希祖

不独江天解空阔,听教鱼鸟自浮沉。陈希祖

世泽绵长莫如积德,家声克振还是读书。陈希濂

窗含水曲琴书韵,人读花间字句香。姚俊卿

学于古训乃有获,天之生物因其才。叶楚伧

蝉吟古柳声相续,萤避溪风堕又飞。商衍鎏集剑南句

王良善御伯乐知马,延陵适鲁荷蒉隐名。集易林句

安石堂前花开玉树,香山座上酒进金樽。章太炎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吴淑娟

黄鹤画痕香篆古,青山琴况月轮高。汪恭

自搔短鬓秋风里,谁种幽花细雨边。章士钊

壁挂无弦琴,架存有耳鼎。周鹏翥

幽鸟相逐,奇花初胎。沙曼翁精品

相见亦无事,不来忽意君。沙曼翁精品

清香满堂佛应喜,明月出海天为高。沙曼翁佛语

法雨慈云窥色相,清池明月露禅心。沙曼翁佛语

莲开千柄雪。释道宗

诸佛常获念,百福自庄严。弘一

光明晃耀如星月,智慧境界等虚空。弘一法师

心清水现月,意静天无云。茗山法师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茗山法师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茗山大法师

溪声儘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茗山大法师

发菩提心宏正法,运般若智利群生。茗山大法师

有似霜松啭春鸟,忽警云海戏群鸿。王同愈

美酒饮从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孟庆棠

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岂能为。大军阀王怀庆

品尝金桔分春色,受用秋香剖木瓜。曾国藩孙婿吴永

座上有花兼有酒,客来能画亦能诗。边寿民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艇恰乘两三人。何海霞

亭间流水自今古,花木精神亦永年。张载阳

丹砂快浥长春酒,绿笈同符大衍筹。曹宗瀚精

得见来禽与青李,常撞大吕应黄钟。哈锐对

袖中异石未经眼,海上奇云无盈胸。晏济元

万事忘情知我拙,一生襟抱与谁同。高野侯

地临曲水光风至,门眺远山永日开。谢家宝

园林如画须佳客,风月常新要好诗。温鸣剑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李钟豫

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卞葆彤

屏东舫西花南研北,冶冬销夏延秋欵冬。阮元

把酒却逢星涨满,行厨遥映小山开。沉曾植

横云岭外千重树,秋色廧头数点山。陈介祺

子由联牀君谟接席,元方执杖慈铭奉尊。陈夔龙

呼酒捻花谈故事,栽松种竹是家风。陈三立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真花蹔落画树长春。樊增祥

逢吉能占天下事,同名愿说地中山。方尔谦

文质相含济以学问,洁清自处造于高明。冯誉骥

知书必通汉隶,得稼不患春荒。高垲

文成规矩思合符契,理有典型义吐光芒。高垲

秘笈琅函备在藏室,芝兰玉树生于庭阶。高垲

读书有味如谏果,饮酒此心同活云。顾蓴

齿牙吐慧豔于雪,肝胆照人清若秋。顾光旭

因病得閒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黄葆戉

天下何曾有山水,居人不自解东西。杨岘

银灯夜作华亭月,华栋朝飞南浦云。李文田

移酒近花坐明月,拥炉閒阁赋幽香。李宗瀚

清流写石垂杨合,轻骑盘阿晓日升。林直勉

询道求中容舆自翫,澄心善照光曜旁流。鲁琪光

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梅调鼎

华藻金章素质玉洁,言泉秋水词峰夏云。那彦成

閒吟佳句对飞鹤,应写黄庭换白鹅。祁寯藻

閒居必种数竿竹,老笔常生五色花。钱沣

功业会看钟鼎上,声华已在搢绅閒。钱泳

且从少傅论中隐,拟向灵君乞上池。谭组云

唯孝友乃可保家,舍诗书无以启后。汤金钊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汤金钊

文章固自有机抒,官职况己登清华。汤贻汾

此生初饮庐山水,古来惟有谪仙词。陶濬

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以上人。吴云

茹芝饵黄贵寿无极,据斗运枢福禄常存。叶恭绰

试遣凉风醒酒面,谁家水调唱歌头。易大厂

瑶林藻吐琼章绚,银籀光依紫露华。永瑢

行兹四德乃立天则,序时五福讫用康年。杜就田

有人载酒寻诗去,曾自携锄种月还。李刚田

春气为诗人所觉,夜坐使画理自深。馀集

善政得祥气应时雨,养贤致福禄若阳春。张问陶

夔龙一顾重,鸑鷟有时鸣。赵石

归来趁别陶弘景,欵段还逢马少游。赵石

香浮深院梅花发,翠绕重帘燕子间。赵光

书拥百城竹敌千户,云絣四座花芬两楹。赵光

琅嬛石室曆观秘笈,瀛洲玉醴令人长生。朱昌颐

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宋湘

先民颐意潜山隐几,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俞钟颖

不作寒暄只谭风月,焉知鸿鹄且食蛤蜊。林语堂

东风已绿瀛洲草,阁道逥看上苑花。田国俊

子固精神坡老气,茶山衣钵放翁诗。曽熙

绿阴煮茗閒评画,翠袖焚香静检书。朱铿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曹锟

法说三生石,祥开五色云。藏书家瞿启甲

太华三峰河原九曲,昆山片玉桂林一枝。钱罕沙孟海之师

道室焚香勤守白,虚窗点易静研朱。王学庸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何绍颖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赵冷月

长爪修眉李昌谷,婵娟罗绮褚河南。赵世骏

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李金新(郑板桥)

名花美玉悟心性,竹院云霞落景光。张静庐

榻琴壁剑樽春酒,瓶柏炉香案古书。李清辉

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贺瑞麟

青山有雪存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李健

云霞词采珪璋度,川岳精神松柏心。裘昌年

閒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唐文治

座上閒商烹茗法,案头时有乞花书。李岷琛

龙公试手初行雪,鸭嘴敲烟共锄葠(shen)。廖纶

佐时理物天舆厥福,含和履仁帝赖其勲。邵松年

拨翠爱扪螭腹鼎,砑光新试雁头牋。辛葆鼎

雄鸡起舞天下白,绿竹迎风秋菊开。王大仁

振起清风鬱为时栋,独秉先觉用垂颂声。马公愚

德性内含玉温金粹,英华外发水媚山辉。苑钟山

杰阁飞楼向空跨,珊瑚玉树交柯生。段民达

不交孔文举,将从田子春。七子山人

月落尚余山桂白,露零先著海棠清。吴丈蜀

晓豔远分金掌露 暗香深惹玉堂风。(描写牡丹)

碧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坡。谢稚柳

东土达摩传玅谛,南海六祖证菩提。文怀沙

欲无后悔须修己,名有歬因莫羡人。文怀沙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皇甫冉

万年老竹化为舆可,大地春水儘是天随。戴恩溥

古松奇似老名士,初月媚于新嫁嚷。张树侯

读书事业古相许,为证风流今在兹。陈亮畴

以道卷舒犹自适,舆时消息得天游。吴鬱生

雄鸡一唱天下白,喜鹊双飞地上春。张希文

閒愁消遣慿三酉,冷语揶俞喜半聋。费新我

閒寻野寺听秋水,时酌山醪读古书。陈宝琛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传嘉仪

闲看秋水心无事,长揖丰年贵有馀。许乃普

言必典彝行脩坛宇,门无尘杂家有赐书。肃亲王

祖述家业先以敬让,覃思旧制稽之中和。刘末林

研史鉴今寒窗古寺,观云听雨奇石空潭。严昭裕

古藤饮涧通猿径,老树留腔借鹭巢。吴徵

图其艰以思其易,言有物而行有恒。王献琛

敷土奠山大禹力,播穀脚稼后稷功。吴佩孚

芙蓉夜月开天境,杨柳春风拥画图。徐觉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孙嘉梦

林深幽静无寻处,松老清奇不问年。曹广桢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风霜其操铁石其心。杜凌汉

倚石疏篁斜见屋,俯池老树曲通桥。藏书家章钰

清似钓舩闻夜雨,炯如流水含青苹。吴永

长畛俳徊桒重,青洲步拾兰苕旾。许承尧

剑客酒客慷慨至,梨花梅花参差开。

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乾隆汪镛

金章玉质盖代之华,时雨卿云斯人所望。光绪年间

敦诗说礼藐然高厉,琢质繍章耀此声香。洪钧

脩柯翳竹石,古松(大下面一个止)龙蛇。孔令穀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沉宝昌

繍谷只应花自染,镜潭常舆月相磨。潘昌煦

石畔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观书。葛介屏

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葛介屏

海寉风清皎如玉立,云龙气象动舆天游。夏子钊

巌上松多连石立,园中笋每过牆抽。庄蕴宽

小诗戏拟孟东野,后学过呼韩退之。沉卫

光风嘉月四时新,汉壁秦璆千岁品。孔德成

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王学仲

十字长存延陵碑石,千年刻纪武梁祠堂。徐三庚

水如碧玉山如黛,花有清香月有阴。梁世绰

君子有容其德乃大,圣人无欲此心常恬。晓岚姻贤侄李德源

瑞凝橘井桂兰同乐,祥绕槐堂鸾凤亦鸣。严太平

霜清玉斧看脩月,沙暖银河自种星。钟孟鸿

九数能齐天道度,六书具见圣人心。吴熙载

幽人自种千头橘,稺子新畦五亩蔬。金棻

清坐使人无俗气,虚堂尽日转温风。顾濂

树德建言日新采,腾声飞实勳荣家。毛主席老师符铁年

道不远人子臣弟,学惟逊志乐诗书。陈铣

但作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陈介祺

试碾露芽烹白雪,直教霜枿放萅研。陈介祺

策马来游花放处,泛舟时出柳荫中。陈修榆

诗家幸有巌华穀,心镜忽入造化机。陈宝琛

临风玉树茑萝上,承露金茎霄汉间。陈履和

快意鹤筹多福泽,齐眉鸿案有光辉。陈永昌

正如春风弄群卉,且邀明月伴孤斟。陈宝琛

已洁心源超世表,只将诗句答年华。陈宝琛

常怀忠厚传家久,多读诗书继世长。陈其采

芳草有情雁横南浦,夕阳无语人倚西楼。陈孚恩

蹈信履龢立德隆礼,根道荄艺抱淑守真。陈云程

工部文章如虎变,羲之妙笔在鹅群。杨杰

茶烟满室写墨竹,花雨一帘观白鷳。杨岘

芋火围罏支輭局,治枝缀玉写疏香。杨天骥

是酒是诗仙欲醉,如歌如舞客同欢。杨之光

玉醴石泉含韵味,松风鹤露见精神。杨能格

兰气蔼迎风绪细,桂香清挹露华浓。杨能格

碧山人来明月作画,金尊酒满奇花初胎。杨荣绪

清节横秋显君子,幽兰在室观善人。李健

红豆晓云书柿叶,碧螺春雨读梅花。李烇

是真仁厚必多寿,惟大聪明不恃才。李奉璋

文鵉对舞珍珠树,海燕双栖玳瑁梁。李鸿章

忌我安知非赏识,欺人到底不英雄。李凤苞

灯开莲炬迟归舍,露润霜毫早校书。李殿林

榻琴壁剑樽春酒,瓶柏炉香案古书。李清辉

能为劲草难风折,不是梅花易雪欺。李锡九

月移花影沉波底,风卷潮声入树间。李炤麟

照我灯花宜酒食,逢君烟水话菰芦。李佐贤

秘色甆瓯翥凤团,下巌石研浮龙剂。李广鸿

太华奇观万古积雪,广陵妙境八月惊涛。李彪

周情行道立身得地,倚天有力画日须才。李素

地负海涵日光玉洁,政平民豫岁稔时龢。李宗翰

汉镜词僊人不来老,晋専字君(宜)高官。李育

石出涧中苍虎渡,松当云半老龙行。黄龙

天下事当撒手作,世间人到信心难。黄兴

至人无心亦无法,古者养民如养儿。白遇道

文章华国润鸿业,诗礼趋庭多象贤。白赓梅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赵古泥

旧事微参柱下史,雄谭大发枕中书。赵铁山

巧叠峰峦迷造化,妙添廊槛乱云烟。赵朴初

春山北苑屏间画,秋水南华架上书。赵叔孺

明月超然怀远鉴,绪风和处得春生。赵世骏

内怀温润外撮强虐,功绵日月名勒管絃。赵序

蓬岛春生柏年海岳,灵芝秋实松纪神仙。赵穆

祖宗功德俎豆千秋,子孙燕翼益寿万年。赵以炯

名碑临罢工藏拙,佳句吟来少胜多。张玉昌

春风拂槛露华浓,秋月当窗云影淡。张之万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张士锃

十分潋滟社醅浓,一尺轮囷霜蟹美。张大千

丽日晓开仁寿镜,春风先到吉祥花。张百熙

青山绿水共为邻,白云明月皆由我。张元济

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妨多。张问陶

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张百熙

雨润北牕看洗竹,霜清南亩课剶桒。张丰勳

欲知世味须尝胆,历尽艰难好作人。张今铎

有琴悦心有书悦目,如月之曙如气之春。张之万

读圣贤书三思有益,做仁义事百忍无忧。张树明

大翼垂天九万里,高松拔地三千年。孙衣言

歌词自作风格老,诗卷长留天地间。孙思敬

天宝戴经先月令,河间周礼补冬官。孙孟起

雨惊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孙蒙起

呆底清风处士庵,柳边龢气蘓公路。孙毅

此方定是神仙宅,一室可为安乐窝。孙辰

湖山入画浑如梦,天地无私亦有情。孙廉堂

九列绨缃罗寳绘,双清心蹟拟冰壶。孙有恭

煮酒品茗居隣云鹤,嗜书读画翰墨陶情。孙轶青

未忘麈尾清谈兴,尚耐蝇头细字书。光绪拔贡孙蒙起

揽古为怀期异地,临流有会尽同情。吴鲁

偶得佳句放声笑,欣见故人撃地歌。吴隐

物外真游来几席,诗中妙语属豪梁。吴鬱生

谢傅心情託山水,子瞻风骨是神仙。吴景濂

蓬莱去此无多路,田园荒尽尚微苗。吴佩孚

大开窗户纳宇宙,閒拂尘埃看鼎钟。吴穀祥

手顿羲和不敢夕,心期房宿再生天。吴道熔

白云劝尽杯中物,青眼看他世上人。吴佩孚

一春乐趣林间水,九日清游竹外山。吴待秋

敦孝(考?)友睦婣任卹六行,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吴心穀

不设藩篱恐风月被心拘束,大开窗户放江山入我襟怀。吴廷康

为删绮语微存戒,即使清吟亦费才。沉寐叟

城隅渌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沉金宝

山外澹云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袁龙

读古寄怀千载上,惊人佳句六朝前。袁阜存

欢若平生如夙好,真知要道不多言。袁金铠

雪窗快展时晴帖,山馆閒临欲雨图。袁世凯

酒佳餚颂声并作,露礼泉和气所具。王圩

守身气量须宏,处世操持当慎重。王福厂

龙吟虎啸一时发,蓬阁桃源两处分。王提

风流人物东西晋,台阁文章大小苏。王缄三

一园竹占三分绿,十笏山当四面门。王鸿飞

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王建源

野石坐山王气象,老草风拂鹤精神。王寿臣

五岳圭棱河气势,六经根柢史波澜。王鸣盛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舆古人争。王钝根

品格自超梅以上,交游只在竹之间。王儒楷

诗爱不经人道语,酒耽适有兴来时。王福田

月明酌酒杯邀李,日暖临窗字写王。王文才

神仙攸同控物自富,性情所至著手成春。王栋

戏掬清泉洒蕉叶,自锄明月种梅花。庄蕴宽

周鼎商彝见蝌蚪,剡藤蜀茧照松烟。傅淦傅斯年祖父

鹤群常绕三珠树,鼇背五色云。刘墉父亲刘统勳

巌前依仗看流水,松下横琴待鹤归。石兆麟

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倭仁

昌黎为诗原本经传,仲长乐志呼吸清和。楮德彝

炽炭一罏贞玉性,浓霜千磵老松心。江友樵

奇书古画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贾鸣梧

怀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岂能无情。台静农

中堂内容是:“浩生不害问日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为善?何为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汪鸿藻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周情

疏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树笼烟。魏恩锡

效张公多书忍字,法司马广积阴功。恩杰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苏渊雷

鹿苑泽光聚福慧,鸣琴景色呈吉祥。邱振中

俪傥纵谈天下事,才华拓駈古人风。陆恢

秋月春花不少佳处,高山流水别有知音。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谢无量

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钟应熙

春风有信来廿四,太华之高极五千。柏文蔚

客来湖上逢云起,僧住峰巅话月明。柏文蔚

褚虞著述唐贞观,王谢壶觞晋永和。何蒙孙

矮纸凝香供小草,浅瓯吹雪试新茶。高式熊

多种梅花吟好句,遍寻蕉叶写新诗。宋玉麟

竹阴在地清于水,兰气当春静若人。溥佐

彭泽漫知琴上趣,焦坑閒试雨前茶。冯文蔚

碧落翠微好将息,红莲绿水本优游。左孝同

昼日明窗閒试墨,寒泉古鼎自烹茶。穆棣

考传念图览其旨趣,展诗发志著之话言。罗惇衍

平生不肖低头语,一声唤醒世界人。(题雄鸡画)

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河照人清不寒。县长高克敏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

日移帘影临书案,风占瓶华落砚池。管峻

明代圣贤赵维新

中堂还分上下两部分中。上面是宋代汪洙《神童诗》中的四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下麵是杜甫《秋兴·蓬莱》: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稚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对联是:

春风杨柳鸣金马富,

晴雪梅花映玉堂贵。

草衔长带桐垂细乳,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曹典初

襟度静悬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涛声。启功

紫荆花茂同堂乐,丹桂根深累代荣。刘道元

相如遗书有三箧,子瞻对策称万言。刘悟樵

阶下青葱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孔仲起

立功德言有三不朽,尚齿爵位无一非尊。楼钺

书似西台差少玉,诗如东野不言寒。祝维祺

青山县里传诗卷,黄叶声中到酒舩。于洪起

海涛半浸青山脚,溪岸宽围碧玉天。毛树棠

兰薰麝越自成馨逸,金相玉式艳溢镏毫。商衍鎏

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祁隽藻

甘露飞甍庆云承掖,平棕镇瑞方鼎升庖。樊增祥

身向尺天崇住业,人从香海望才名。梁章钜

清坐使人无俗气,碧树为我生凉秋。鲁琪光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臧克家

德望应师郭有道,醉乡仿记王无功。蔡宝廉

银潢笃庆菊酒延龄,丹衣承恩兰孩砌日。光绪

庭院暖风花气入,池塘微雨鸟声低。姚孟起

初日夫容谢康乐,晓风杨柳孟向阳。包虎臣

琴有古声清耳目,鹤缘仙骨近云霄。于非闇

一览高天双对月,遍穿迷树共乘风。耿仲敭

荷叶冒珠留雨意,柳花如絮记春痕。成多禄

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文章苏子瞻。萧退厂

床连风雨好句联吟,纸落烟云名书共赏。朱熹

深院钞书桐叶雨,曲欗金句藕花风。苏锡岱

气盛言长文人乐事,环林萦暎圆海逥渊。鲁琪光

文章醉我非关酒,风雅怡人不在山。颜振鸿

右军书法从人品,陶令诗篇写性情。孔令贻

期颐岁月益康宁,至老光明添福寿。朱国俊

云护碧山双玉镜,春飞红雨百花楼。夏寿田

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流沙河

长河北来声动地,大江东去浪连天。流沙河

情依蕙芝三分淡,梦入冰凌一样清。流沙河

人游霁月光风里,居在廉泉让水间。汪鸣鸾

山泉酿酒香仍冽,芳草留人意自间。刘家深

梅花绕屋宜呼酒,岳色当牕好著书。符子琴

屋须矮小茅须厚,牕要清虚竹要疏。龚有融

白雪任教春事晚,贞松惟有岁寒姿。武同举

石鼎夜联诗句细,布囊春醉酒钱粗。启功

湛露明凝珠滋翰墨,家在西湖山水间。启功

蹔时流水当今世,随地春山是故人。启功

数里苍烟龝放鹤,半窗明月夜弹琴。徐祯立

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归。徐子鹤

腹有诗书何须科佳,恩水雨露必大门闾。巡抚余诚格

论诗客至风生座,品画人归月满楼。钱君掏

满室古香人有会,当阶清荫月初中。

有恒可以入圣,无欲然后得刚。上将庞炳勲

平生不解白马论,要当追碎黄鹤楼。钱名山

琴味浓于花下酒,诗情淡若水边秋。周退密

最养一心惟夜气,能生万物是春风。两江总督陈銮

閒中觅伴书为上,妙处无心物自春。石涛

拳石画描黄子久,胆瓶花插紫丁香。钮承蕃

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云。权升

尊中有味不为贤即为圣,镫下无事非读老亦读庄。敖普安

梁武师释氏,汉明梦金人。高僧持松

静看远山,细研古墨。乾隆进士伍有庸

江湖万里水云涧,草木一溪文字香。清黄县丁毓瑾

爱看春山疑读画,静研古墨试听香。黎元洪

官位早从三事后,文章尚在六朝前。俞曲园

组织经纶生财有道,纷披锦绣为章于天。严複

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朱益藩

希文忧乐关天下,屈子襟怀寄楚骚。范曾

荒山埜水破卯屋,商盘夏鼎周尊彝。向南星

句深攫微理纷振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金农

瓶花落研香归字,窗竹挑琴韵入书。林次煌

上联为‘小平同志’丈人做的---贺寿屏

小将军画三山远,太史公文五岳高。高仁峒

举酒不忘孔北海,垒石独有张南垣。郭金镛

开卷群言守其雅,抚琴六气为之清。尚书吕海环

苦收金粉归词笔,回看峰峦入画家。申寐叟

汾阳大富贵亦寿考,潞国真经济在家庭。戚牧

杨柳瓶中垂甘露,莲花座上起慧风。谢稚柳

三吴行尽千山水,一诗换得两尖团。常阜基

如月清凉被众物,以法滋味益群生。弘一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朝有贤宰野有高人。陶博吾

露气春林月华秋水,晴阳媚景芳草远天。唐荫云

秋月满船苏子赋,春云半壁米家山。俞曲园

寿争彭祖松姿挺立,福竞郭公兰香飘扬。姚华

玉树芳兰承光泽,春露秋霜启后思。黎湛枝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当春天舆游。魏家骅

三清小鸟传仙语,九雏威凤鸣朝阳。邓散木

染指每因晨洗砚,折腰祗为晚浇花。薄冠英

思通鬼神艁灵妙,义重朋友无唯阿。梁鼎芬

言象并忘齐向秀,丝桐不鼓契成连。秦曾路

静坐当思己过,閒谈莫论人非。胡铁生

周甲十年重辉婺彩,长庚五福共庆萱荣。万青藜

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海骨已僊。台静农

春水方生花来镜底,吾庐可爱酒满床头。台静农

满庭诗景飘红叶,旧馆秋阴生绿苔。宋育德

綵毫应染炉烟细,清珮仍含玉漏重。石文会

好一分高诸魔入窍,忍千般错万福来朝。清代道人

卷槏花气歊棊后,罨户云容读画时。清 麟

松高竹茂风规远,桂馥兰馨骨气清。楚图南

医意通于进学解,逹情悟到养生篇。顾彭年

黄鞠花飞金穀酒,翠梧月照画楼人。施南金

富贵长寿有胜因,精思妙理孤开悟。馀明善

桃花流水在人世,茅舍竹篱真我家。徐炳蔚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徐炳蔚

两目如电理不隔,五指齐力书名家。刘胜

不向孔颜寻自乐,难从典诰悟微言。迟鲁棠

蓬莱文章建安骨,庐山烟雨浙江潮。唐云

祖公宗德福寿万古,子承孙继忠孝千秋。梅兰芳

其乐无穷搞书画,长生不老学丹青。郎玉麟

祖训诗书家传孝友,四时享荐百世馨香。朱克敏

学稼尚怀经世志,隔墙爱听读书声。陈云诰

幽咏仰齐陈无己,清脩不殊阴长生。吴鼒

好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是古人藏。张贞

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如水养鱼。江国栋

数间卯屋皆临水,一枕秋声暁听泉。江国栋

杰阁飞楼向空跨,珊瑚玉树交柯生。段民达

閒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翁振翼

高人自舆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关山月

閒日游山察幽致曲,初春观竹舍短取长。朱祖谋

德有润身礼不愆器,玉韫庭照兰生室香。潘尊贤

瓦缾随意插新花,石研不教留宿墨。唐云

云归犹带数点雨,日长只消一局棋。刘学谦

物极其性人永其寿,功崇唯志业广惟勤。汪旬

花如养邃开还敛,月善留馀缺始圆。萧蜕闇

比德于玉圭璋特逹,如松有节柯叶贯时。魏家骅

侵阶碧水流桐雨,入幕青山拥竹云。邹鲁

雷声渡峡收残雨,日气穿云作晚虹。郑午昌

酒瓶在手六国印,花雾上身一品衣。郭尚先

书永椿庭祥凝桂,阳调霞琯采焕莱。田树桢

繍穀只应花自染,镜潭常舆月相磨。潘昌煦

坐牵蕉叶留诗句,醉折花枝当酒筹。柳养之

紫燕骈衡绿蛇卫毂,云螭标秀月驷叅灵。萧蜕庵

山川雨露桒麻地,风月图书水竹居。任绳祖

兰意松心神舆古会,珠光剑气文为国华。彭廷珍

春山兰蕙秋山菊,吏部文章工部诗。士亮

艺兰雅有芬芳气,种树新成蔽芾阴。瞿继昌

閒愁消遣慿三酉,冷语揶俞喜半聋。姜东舒

看花蜨舆人争路,临水鸥随艇到门。丁寿彝

庭前风竹有声画,窗外云山无字诗。汪毓昌

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董其昌

舆我清谭在八九月,思君不见已廿三年。谢霈

楼台金碧将军画,山水精华僕射诗。杜芳洲

竹静观山林幽听水,兰脩暎日室曲当风。雷以诚

诗情逸似陶彭泽,痴号多于顾凯之。鲁琪光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蔡元培

勿相忘朝朝暮暮,益子孙岁岁年年。范斌楹

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乾隆大臣松筠

春三逸少兰亭会,秋七东坡赤壁游。醒吾山人

沧海六鼇瞻气象,青天一鹤见精神。黄元直

文情清若林间竹,人品峻于天外山。居廉

雪堂居士醉方熟,锦里先生自笑狂。卞斌孙

美奂美启尔宇,爰居爰处长发其祥。宗愚

画传当代功尤妙,书学前贤体更多。周爰诹

作事惟思利及人,脩身岂为名传世。颜振鸿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章树桢

花绕书林香浮艺圃,龙惊学海凤翥文场。樊学亨

明月长圆秋辉朗澈,大云时出瑞应华凝。汪旬

明月清风足以乐矣,德行文学兼而有之。俞複

素抱雄才万言未试黄金阙,俄成幻梦一旦难醒白玉楼。钱善扬

峰秀学山兰清笔海,鹤鸣云露鸿渐星台。进士尹式芳

近褰兰露吹芳气,坐仰松云怀故山。汤定之

迁固同文惠列殊抱,管乐佐世老彭引年。蔡崇年

竹里桥鸣知马过,柳边人歇待舩归。鲍贤伦

浪迹已同鸥境界,风舩解舆月徘徊。鲍贤伦

德能润身福能润屋,勤以养拙俭以养廉。唐传猷

人道君提双管笔,自称我是半家书。乔纯修

晴雪满汀体素储絜,大风卷水积健为雄。程宗伊

日观僊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卢照邻句 周慧珺

花香元亮篱前酒,雨垫林宗野外巾。许乃善

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林召棠

九霄长满中秋月,五色新书太史云。林召棠

厚五伦孝为德,一步让是福基。林召棠

白日放歌须纵酒,少年意气当拿云。

露滴花梢知鸟动,纹生水面觉鱼来。

思随芳草白云远,人住蒹霞秋水深。

燕子未嫌寒舍破,春风又补小窗青。

多识前代之载,不读非圣之书。

登高上山,云过吾面;举杯饮酒,客入其门。

春桃萌生,时雨嘉降;秋兰芬馥,飞风送迎。

山高月小,水流花开。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老树苍岩含古色;清溪白石称幽寻。(林则徐

有惠及人春映日;其清在抱水当风。(林则徐)

机云才学有天趣;王谢风流本性成。(集怀仁圣教序字)

西清恩挹三霄露;东观文成五色云。(集醴泉铭字)

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

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集怀仁圣教序字)

冰醒百溪川自秀;风吹千竹岭能歌。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鬱金香。(集唐诗句)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红树暗藏殷浩宅;黄花尚醉葛天民。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维其时。(集秦绎山碑字)

闲看春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集唐诗句)

即以蓬莱作舟楫;不怕沧海起风波。

纵怀华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集鲁峻碑字)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

林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响觉风来。(集宋诗句

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集怀仁圣教序字)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雨醒诗梦来樵叶;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明月清风深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集醴泉铭字)

明月超然怀远鉴;绪风和处觉春生。(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岩前炼石云为质;槛外流泉月有声。(集醴泉铭字)

和平峻望中书令;典则高文太史公。(集西岳华山碑字)

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集兰亭序字)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集兰亭序字)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集杜甫句)

金简文成三箧秘;紫泥书卷五云多。(刘墉)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集唐诗句)

法雨慈云窥色相;清池明月露禅心。(集怀仁圣教序字)

沽酒近交乡父老;解衣平揖汉公卿。(汪剑潭)

泽以长流乃称远;山因直上而成高。(集秦绎山碑字)

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祁隽藻)

经行草色侵草软;作伴梅花到酒边。(赵之谦)

春风无意管杨柳;晴日有心烘杏花。(祁隽藻)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归花外燕组织;雨洗林间翠欲流。(集圣教序字)

春随香草千年豔;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

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集唐诗句)

柳带朝烟桃献寿;花含宿露鸟鸣春。

轻鸥白鹭定吾友;绿竹高松无俗尘。(梁同书集宋诗句)

临窗喜见山岚色;听雨常怀垄亩青。

种树乐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沉德潜)

倾壶待客花开后;出竹吟诗月上初。(集唐诗句)

独汲寒泉鸣细绠;静听漏鼓下高城。(曾国藩)

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诗。(集词句)

胜地花开香雪海;妙林经说大罗天。(集怀仁圣教序字)

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恬然清行同南部;积有文才是左思。(集争坐位帖字)

染指何妨因涤砚;折腰不惜为浇花。

架上有书随我读;壶中无酒任它空。

幽圃落花多掩径;短篱疏菊不遮山。

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匮文高二汉风。(集怀仁圣教序字)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桂子飘香花弄影;莲池浸玉月涵秋。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集争坐位帖字)

座揽清辉万川月;胸含和气四时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流水断桥芳草路;澹云微雨养花天。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野树穿花月在涧;清风拂座竹环门。

道艺工于写华柳;秀灵时或载渊鱼。(集石鼓文字)

清风明月谁供养;红树青山我主持。

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集怀仁圣教序字)

紫薇华省承纶诰;金粟香风舞彩衣。(集怀仁圣教序字)

谢傅心情托山水;子瞻风骨是神仙。(集怀仁圣教序字)

漫研竹露吟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德取延和谦则吉;功资养性寿而安。(集醴泉铭字)

溪畔游鱼吹柳絮;竹边啼鸟避茶烟。

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

镜水屏山开胜境;瑶林珠树撷名香。(刘墉)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集怀仁圣教序字)

雨过琴山润;风来花木香。(乾隆)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集鲁峻碑字)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世德光乎群玉;高年搞以茂松。(集张黑女墓志字)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才名挺出如东野;佛理清深是子瞻。(集争坐位帖字)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集玄秘塔字)

广庭有露桂花湿;空山无风松子香。

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集怀仁圣教序字)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超。(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天然深秀簷前树;自在流行槛外云。(集多宝塔字)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五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集唐诗句)

不尽松涛堆翠浪;无涯柳眼诉衷情。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

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集怀仁圣教序字)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字)

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风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集兰亭序字)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宝生光。(集醴泉铭字)

水天秋晚时呼茗;芦荻风来欲系船。(翁方纲)

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书望若仙。(集西岳华山碑字)

功深书味常流露;学盛谦光更吉祥。(集醴泉铭字)

石径有尘凭雨扫;庵门无锁任云封。

石径芳踪林荫道;小桥流水稻香村。

石含太古云水气;竹带半天风雨声。

龙门开凿曲通海;石梁高悬峻极天。(集石门颂字)

业高乎众意岂满;泽及于人功不虚。(集争坐位帖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精讲细读(十):始皇东游,之罘刻石

前言:这一年秦始皇再次东游,在博浪沙被张良派出的刺客惊扰,秦始皇派人抓捕,没有结果。然后,再次来到山东烟台,登上芝罘山远望大海,此次他们在芝罘山上刻石留念,歌颂大秦的功德,共两段文字,分别刻在同一块巨石的两个石面上,首先第一段内容介绍了这次刻石的事件背景,第二段内容是具体的歌颂大秦的颂词。最后,秦始皇南下琅琊郡,最后取道上党郡,返回咸阳。

(一)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东:向东、朝东,副词。

游:游览、游玩,动词。

至:到达、来到,动词。

阳武: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博狼沙:又名博浪沙,古地名,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

为:被,介词。

盗:盗匪、叛乱者,名词。

所:为(名词)所(动词)的结构形式,为…所…,共同构成被动结构。

惊:受惊、惊动,动词。

求:寻找、寻求,动词。

弗:没有,否定副词。

得:获得、得到,动词。

乃:于是,逻辑副词。

令:命令,动词。

大:大范围地、大规模地,副词。

索:搜索、寻求,动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秦始皇向东方游览。到达阳武博浪沙之中的时候,被盗匪所惊扰。寻找盗匪没有找到,于是命令天下大范围搜索十天。

(二)

  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登:登临,动词。

之罘: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

刻石:刻字于石。

其:代词,指的是刻下的文字。

辞:言辞、文辞,名词。

曰:说,动词,汉语中的“曰”和英语中的say是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

译文:登上芝罘山,刻字于石。其文辞是:

(三)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1、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维:助名词。

时:季节、季度,名词。

在:处于、位于,动词。

中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阳:温暖的,形容词。

和:暖和的、和煦的,形容词。

阳和: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作为名词使用。

方:助动词,表示进行。

起:开始、兴起,动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季节在仲春时节,温暖和煦正在兴起。

2、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巡:巡视、到各地视察,动词。

登:登临,动词。

巡登:动词近义词连用。

临:临视、从高处往下看,动词。

照:明察、察看,动词,这个“照”字用的非常不好。

临照:动词近义词连用。

于:在,介词。

译文:皇帝向东游览,巡视并登临了芝罘山,站在山上临视东海。

3、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从臣:跟从的大臣们。

嘉:赞美、颂扬,动词。

观:观察、审查,动词。

嘉观: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也不恰当。

原:推究、溯源,动词。

念:思虑、思考,动词。

原念:动词近义词连用。

休:美好的,形容词。

烈:功业,名词。

追:追念,动词。

诵:述说、详述,动词。

本:根源、本原,名词。

始:根本、本原,名词

本始: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跟从的大臣们美好地审视过去,推究和思考美好的功业,追念和述说功业的本原和根本。

4、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大:伟大的,形容词。

圣:圣上,名词。

作:创制,动词。

治:治理、管理,动词。

作治:这一组合也非常不好。

建:建立、创设,动词。

定:确定、规定,动词。

建定:动词近义词连用。

显:传扬、显扬,动词。

箸:显现、显扬,动词。

显箸:动词近义词连用。

纲:纲维、法度,名词。

纪:纲领、纲纪,名词。

纲纪: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伟大的圣上创制和治理秦国,创设和确定法律和法度,传扬和显扬法度和纲纪。

5、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外:对外、在外,副词。

教:教导、训诲,动词。

光:通“广”,广泛地、普遍地,副词。

施:散布、施加,动词。

文:美善的、美好的,形容词。

惠:恩惠、恩德,名词。

明:阐明、明白,动词。

以:用、使用,动词。

义:道义、道理,名词。

理:道理,名词。

义理: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对外教诲各诸侯,广泛地散布恩惠,使用道义和道理向他们阐述。

6、六国回辟,贪戾无厌,不已。

回:奸邪的、邪僻的,形容词。

辟:通“僻”,邪僻的,形容词。

回辟: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贪:贪婪的,形容词。

戾:暴戾的、乖张的,形容词。

贪戾: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厌:满足,动词。

虐:侵害、残害,动词。

杀:攻杀、杀戮,动词。

:动词近义词连用。

已:停止,动词。

译文:六国的君主们都奸邪、邪僻之人,贪婪暴戾而不知满足,侵害攻杀而没有停止。

7、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哀:同情、怜悯,动词。

众:众人、民众,名词。

遂:于是,逻辑副词。

发:派遣,动词。

讨:讨伐,动词。

发讨:这两个动词的连用,又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这篇刻文的作者水平一般,并不真的通晓文法。

师:军队、部队,名词。

奋:施展、发挥,动词。

扬:发扬、发挥,动词。

奋扬:动词近义词连用。

武:军事,名词。

德:恩德、恩惠,名词。

译文:皇帝怜悯民众,于是,派遣军队讨伐他们,施展和发扬军事恩惠。

8、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义:正义,名词,此处用作副词,方式副词,通过正义、借助正义。

诛:治罪、惩罚,动词。

信:诚信、信用,依然是用作副词,方式副词,通过诚信、借助信用。

行:行事,动词。

威:威力、威风,名词。

燀(chǎn):盛大的、旺盛的,形容词。

旁:广泛地,副词。

达:到达,动词。

莫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宾:服从、归顺,动词。

服:服从、顺服,动词。

宾服: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通过正义来治罪,借助诚信来行事,威力旺盛,广泛到达各地,没有不归顺和服从的。

9、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烹:烹煮、烧煮,动词。

灭:消灭、消除,动词。

烹灭:这两个动词的连用,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烹”字用的有点莫名其妙的。

彊:即,强,强横的,形容词。

暴:凶恶的、残暴的,形容词。

彊暴: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强横的国家和残暴的国家。

振:赈济、救济,动词。

救:救助,动词。

振救:动词近义词连用。

周:周济、保全,动词。

定:安定,动词。

周定:动词近义词连用。

四极:四境,指国境内的全天下。

译文:消灭强横的和残暴的国家,赈济救助百姓,保全安定国境之内的天下四方。

10、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普:普遍地、广泛地,副词。

施:实施、施行,动词。

明:清楚的、明白的,形容词。

法:法令、法度,名词。

经:治理、管理,动词。

纬:治理,动词。

经纬:动词近义词连用。

永:永久、永远,副词。

为:是,系动词。

仪:法度、法则,名词。

则:准则、法则,名词。

仪则: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广泛地实施了明确的法律,以此来治理天下,永远是法则和准则。

11、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大:伟大的,形容词。

矣哉:两个句末语气词连用,用来加强对前面的形容词的感叹语气。

宇:国土、疆土,名词。

县:通“寰”,疆土、天下,名词。

宇县:名词近义词连用。

承:继承、接受,动词。

顺:顺承、顺着,动词。

承顺:动词近义词连用。

圣:圣上,指秦始皇。

意:心意、意志,名词。

译文:真是伟大啊!疆域天下之中,全都接受顺承圣上的心意。

12、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诵:述说、详述,动词。

功:功业,名词。

请:请求,动词。

刻于石:刻字于巨石。

表:通“标”,表率、榜样,名词。

垂:留传,动词。

常:恒久的、长久的,形容词。

式:样式、法式,名词。

译文:群臣述说功业,请求刻字于巨石,表率留传于恒久的法式。

(四)

其东观曰: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秦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其东观曰。

其:它的,指的是前面“请刻于石”之“石”。

东:东边的,形容词。

观:外观、外面,名词。

关于这一段刻文,自古以来,居然产生了很多很多的争议,争议的中心居然是关于这段刻文究竟是刻在什么地方,主要分为两派观点:

(1)多数学者认为,东观刻石与之罘刻石共同立于之罘(今芝罘)山上。如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案《史记·本纪》,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两碑,今皆摩灭。”近代学者容庚《秦始皇刻石考》持相似观点:“之罘山在今福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始皇二十九年,登此山凡刻两石。”但两人都未言明作出这一判断的具体缘由。

(2)另一派观点认为不在芝罘山上,例如,李鼎铉《东观刻石位置考》指出,“东观”应解释为之罘之东的某处,东观刻石不立于之罘山上。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考证东观刻石的具体所在,指出东观刻石立于成山的可能性。他认为,“东观”表明此地在之罘以东,“观”指的是行宫建筑,成山存在秦代行宫遗址。

出现这些争论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录了东观刻石铭文,但对东观刻石的立石、刻石过程记载阙如。司马迁将该铭文以“其东观曰”为界,与之罘刻石铭文相区分,共同录入《史记》,由此削除了东观刻石的主体地位,使其看似依附于之罘刻石而非独立存在。

出现这种争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可能都不识字,在“其东观曰”四个字中,至少他们不认识“其”字,如果他们认识这个字,那么,对于此处的理解就不会出现这种可笑的分歧。这里的“其”很明显是代词,只要弄懂它代指的是什么,不就一切都清楚了吗。这一句中的“其”指的就是上面的“请刻于石”中的“石”,也就是说,这两段刻文是刻在同一块巨石上的,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两段刻文的内容,就会发现,和前面所讲的《琅琊刻文》相同,这两段刻文也是一段用来解释刻石的背景,一段用来赞颂大秦的恩德,只不过和《琅琊刻文》中的顺序相反,《琅琊刻文》中是先交代了颂词的内容,然后交代的刻石的背景,而这里是先交代了刻石的背景,然后下面这一段才是颂词的内容,颂词才是刻石的最终目的,上面这一段只是用来交代刻石的原因,向后人解释说明,此时他们为什么要在此处刻石。此处我对于这一分歧的确定,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微观上的语言知识,也就是注意到了关键的“其”字,二是宏观上的同类比对,也就是注意到了把这里的《芝罘刻文》和之前的《琅琊刻文》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其中相同的结构,用已知的和确定的知识来推到未知的和不确定的知识。

1、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维:助名词。

春:在春天,时间副词。

游:游览、游玩,动词。

览:观察、考察,动词。

省(xǐng):省视、视察,动词。

览省:动词近义词连用。

远:远方的、遥远的,形容词。

方:地区、地方,名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皇帝在春天外出游览,考察和视察远方的地区

2、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

逮(dài):赶到、等来到,动词。

于:在,介词。

隅(yú):角落,名词。

遂:于是,副词。

登:登临、登上,动词。

之罘:芝罘山,名词。

昭:显扬、显示,调查。

临:临视,动词。

昭临: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也不恰当。

朝:早晨的,形容词。

阳:太阳,名词。

译文:等来到大海的角落之处,便登临芝罘山,临视大海上清晨的日出。

3、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

观:观看,动词。

望:远望,动词。

观望:动词近义词连用。

广:广阔的、辽阔的,形容词。

丽:丽景、美丽的景色,名词。

咸:全部、都,副词。

念:思考、考虑,动词。

原:推究、溯源,动词。

道:道义、道理,名词。

至:最,副词。

明:明白的、清楚的,形容词。

译文:观看并远望广阔的丽景,跟随的大臣们都想起了过去,推究道理至最清楚的程度。

4、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

圣:圣上,指秦始皇。

法:法律、法令,名词。

初:刚刚、最初,副词。

兴:兴起、开始,动词。

清:清理,动词。

理:整理、使有条理,动词。

清理:动词近义词连用。

疆:疆域、疆界,名词。

内:之内,地点副词。

外:在外、对外,副词。

诛:治罪、惩罚,动词。

暴:凶恶的、残暴的,形容词。

彊:即,强,强横的,形容词。

暴彊: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强横的国家和残暴的国家。

译文:始皇的法令刚开始兴起,清理并整理疆域内的一切,对外惩罚强横和残暴的国家。

5、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秦灭六王。

武:军事、军力,名词。

威:威力、威风,名词。

旁:广泛地、普遍地,副词。

畅:畅通、舒畅,形容词。

振:通“震”,震憾、震惊,动词。

动:震撼、震动,动词。

振动: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武力的威力遍地畅通,震撼天下四方,大秦灭除了其他六国。

6、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

阐:开拓、开辟,动词。“阐”的这个语义仿佛是专门为此处的这一表达而发明的。

并:吞并、兼并,动词。

阐并:动词近义词连用,但是,用的并不好。

甾:同“灾”,灾害、祸患,名词。

害:灾害、祸害,名词。

绝:断绝、停止,动词。

息:停止、停息,动词。

绝息:动词近义词连用。

永:永久地、长久地,副词。

偃:停止、停息,动词。

戎:武器的总称,名词。

兵:武器、兵器,名词。

戎兵: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开拓并吞并了天下,祸患和灾害断绝并停止了,永久地停止了兵戎之争。

7、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明:清明的、修明的,形容词。

德:道德、品行,名词。

经:治理,动词。

理:治理、管理,动词。

经理:动词近义词连用。

视:视察、治理、处理,动词。

听:治理、管理,动词。

视听: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皇帝有清明的品德,治理和管理疆域之内的一切,处理和治理政务而不懈怠。

8、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

作:创制、创作,动词。

立:设置、设立,动词。

作立:动词近义词连用。

昭:彰明地、显著地,副词。

设:创立、创设,动词。

备:设施,名词。

器:器具,名词。

备器:名词近义词连用。

章:旌旗,名词。

旗:各种旗帜,名词。

章旗: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创制和设立了伟大的道义,彰明地创设了众多的设施和器具,全都具备旌旗和各种旗帜作为标志。

9、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职:职位,名词。

职臣:有职位的大臣。

遵:遵照、遵从,动词。

分:区分、分别,动词。

遵分:这也是一个不正确的动词近义词连用,或许此处说是动词反义词连用更合适一点,但是,不管怎样,这两个动词的连用都不合适。

所行:所行使的职权,“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嫌:疑惑,动词。

疑:疑惑、迷惑,动词。

嫌疑:动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

译文:有职位的大臣们都遵守各自的职责,彼此区分,各自都知道自己所行使的职权,做事情没有疑惑和迷惑。

10、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改:改变,动词。

化:变化、改变,动词。

改化:动词近义词连用。

远迩:远近,本是形容词反义词连用,此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的人们和近处的人们。

同:相同的,形容词。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名词。

临:临视、俯视,动词。

古:古代,名词。

绝:极、最,副词。

尤:最优异的,形容词。

译文:老百姓都改变和变化了,远近之人使用相同的度量标准,俯视整个古代都是最优异的。

11、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

常:长久的、恒久的,形容词。

职:职位,名词。

既:已经,助动词,表示完成。

定:确定、决定,动词。

後:同“后”,后代、子孙,名词。

嗣:后代,名词。

後嗣:名词近义词连用。

循:遵循、沿着,动词。

业:功业,名词。

长:长久地,副词。

承:继承、顺承,动词。

圣:圣上,名词。

治:统治,名词。

译文:恒久的职位已经设定,后代子孙遵循功业成就,长久地继承圣上的统治。

12、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嘉:颂扬、赞美,动词。

德:恩德、恩惠,名词。

祗(zhī):恭敬地,副词。

诵:述说、详述,动词。

圣:圣上,名词。

烈:功业,名词。

请:请求,动词。

刻:刻石,动词。

之罘:于芝罘、在芝罘,地点名词用作地点副词。

译文:群臣颂扬恩德,恭敬地述说圣上的功业,请求刻字于芝罘山。

(五)

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旋:返回、归来,动词。

遂:于是,副词。

之:到、前往,动词。

道:取道、经过,动词。

上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设中国为36郡,置上党郡,治所位于今天的长子县。初期包括沁河以东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

入:到达,动词。

译文:返回,于是前往琅琊郡,取道上党郡,到达咸阳。

上官婉儿的形象演变:从“忠心奉上”到“死有余辜”

作者丨杨永康 张宇轩

碑刻墓志是对传世文献极好的补充,《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的出土备受学界瞩目,它的出土颠覆了学界对上官婉儿的传统认知,让我们看到了上官婉儿另外一种形象,出土墓志与传统史传之间的巨大差异引发了学者的关注。

在以《旧唐书》为代表的传统史传中,上官婉儿的形象是反面的,弄权,死有余辜;在新出土的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则是正面的,忠心奉上,无辜受难。同一个上官婉儿,形象差异何以如此巨大?笔者认为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上官婉儿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出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总第20卷》,杨共乐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忠心奉上:“唐隆”与官方墓志对上官婉儿形象的塑造

景龙四年

(710)

,唐中宗李显去世后,韦皇后为控制朝政,与党羽拥立了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同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了,唐睿宗李旦登上了皇位,改元景云,是为唐隆。上官婉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不幸殒命,《旧唐书》本传云:“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资治通鉴》云:“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很显然,上官婉儿是被李隆基有意杀害的。上官婉儿作为中宗朝的权势人物,她的死颇值玩味。

曾有学者认为上官婉儿之死是受到了韦皇后的牵连,因为她与韦氏关系密切而被李隆基所杀。然而2013年出土于陕西咸阳的上官婉儿墓志却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她跟太平公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正是因为与太平公主走得太近,引起李隆基的猜忌,最终导致婉儿被杀。

唐隆发生在六月二十日,上官婉儿死于这一天,时隔两月,朝廷于八月二十四日,为上官婉儿举办了葬礼,墓志也随之下葬。新出土墓志透露出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记载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斗争的事迹,这一史实为传世文献所无,值得特别重视。“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请退为婕妤,再三方许。”李明、耿庆刚解读为“上官昭容极力与韦后、安乐划清界限,甚至不惜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仇鹿鸣将这段史料解读为“上官婉儿以死劝谏中宗除去韦后”。上官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的激烈斗争令人惊讶,因为这样的记载不见于传世文献,并且颠覆了婉儿与韦后同党的传统认知。

这段材料大致可以解读为:中宗上台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放任韦后、安乐公主发展各自的势力,婉儿感受到威胁,因而劝谏中宗,希望他能够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势力,婉儿的劝谏没有得到中宗的采纳,婉儿被迫饮鸩极谏,差点死去。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婉儿劝谏的诉求应该是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势力,并非完全铲除韦后、安乐公主。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婉儿当然明白完全铲除韦后、安乐公主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婉儿劝谏的时间,以上两文并没有明确指出。笔者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神龙二年

(706)

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以后至李重俊发动景龙

(707)

之前这段时间。神龙二年七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也多次请求中宗废掉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感觉太子地位受到威胁,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应该指的就是这一历史背景。《景龙文馆记》有云:“

(婉儿)

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则景龙之后,婉儿离开政治中枢。结合墓志的记载,可以推知神龙年间婉儿已经与韦后、安乐公主产生矛盾,结果婉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最终由昭容降级为婕妤,受此影响婉儿在景龙后淡出政治中枢。墓志对婉儿饮鸩极谏事迹的记载极为重要,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婉儿与韦后集团的关系。韦后、安乐公主是唐隆的主要对象,婉儿与她们斗争的事迹自然会被当作重要的功绩加以放大宣扬,墓志详细叙述婉儿饮鸩极谏的惨烈情节,婉儿“忠心奉上”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其次,隐讳了上官婉儿的死因。“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墓志虽然明确表示上官婉儿之死实属无辜,但也有意隐讳了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所杀的史实。

最后,记载了朝廷对上官婉儿的礼葬。“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上官婉儿死后,朝廷按照礼制进行安葬,哀荣备至。“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500匹,遣使吊祭,词旨稠缪。”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之死极为哀伤,由此也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极为密切。

与旧、新《唐书》上官婉儿传相对比,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截然相反。通读墓志可知,此时官方对上官婉儿评价非常正面,“光前绝后,千载其一”。墓志中上官婉儿的形象很是美好,德才兼备,忠心奉上,无辜受难。墓志对婉儿的评价基本上与中宗朝《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

(709)

相一致。反观与上官婉儿同一天殒命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她们的境遇就比较悲惨,“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于东市。翌日,敕收后尸,葬以一品之礼,追贬为庶人;安乐公主葬以三品之礼,追贬为悖逆庶人”。在被处死后的第二天,二人就被贬为庶人,降级安葬,由此亦可证明婉儿并非韦后同党。

同样都在唐隆中被李隆基处死,为何官方态度反差如此之大呢?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婉儿与李旦、太平公主属于同一阵线,共同反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李旦通过唐隆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政治盟友,朝廷以原官礼葬婉儿并做出了较高评价。

郑雅如先生曾指出:“景龙四年

(710)

六月,中宗突然驾崩,韦后于京城布署重兵,遍布诸韦亲党于要地,企图临朝称制;史书记载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谋,于遗制中引‘相王旦参谋政事’,试图牵制韦后,韦后及党羽不欲相王分权,不惜违反遗诏,此乃婉儿非属韦党最有力的证据。中宗之死出于突然,婉儿却能在紧要关头与太平公主合谋,最合理的解释是,在此之前,彼此早已声气相通。史书所谓婉儿‘归心王室’,可与此事合观,反映中宗朝后期婉儿与相王、太平公主应属于同一阵营,而非韦后。”墓志的出土进一步坐实了这一观点,早在神龙年间婉儿就与韦后、安乐产生了矛盾,以贬官收场。婉儿死后,太平哀伤,墓志毫不避讳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亲密关系。

李明、耿庆刚二位先生认为,太平公主与婉儿同龄,同在宫中长大,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太平公主与婉儿有私交和相同政见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进一步推测,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游说睿宗的莫大之功。所言甚是,正是因为与太平公主的亲密关系,即使此时的李隆基已经贵为太子,朝廷也没有将婉儿列入逆臣名单,坚持对婉儿葬之以礼。仇鹿鸣先生说:“但从志文的书写及葬事的安排中,仍可看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互相角力的痕迹。”婉儿曾与太平公主合谋,于遗制中引“相王旦参谋政事”,立有拥戴之功,婉儿没有因此受到官方的追赠和封赏,这么重要的事迹被墓志有意隐没,显然是官方也顾及了李隆基的立场。总之,墓志中婉儿“忠心奉上”的形象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博弈的结果,双方都可以接受。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同属一个阵营,李隆基为什么要有意诛杀上官婉儿呢?郑雅如先生认为,“婉儿之死除了因她曾为武氏,也由于她身为女性却掌握权力、左右朝政,故不为李隆基所容”。笔者认为后者是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的重要原因。上官婉儿如果活着,就会以拥立之功受到李旦重用,这种局面的出现对李隆基极为不利。婉儿身处禁内,政治能力突出,一定会对李旦继续施加强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和太平公主联手了。为了减少一个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李隆基对待婉儿的态度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安,同为女性且久经政治风暴历练的太平公主也一定会洞悉李隆基的心思,对其处死婉儿保持警觉。随着韦武集团覆灭,李旦登上帝位,相王集团与韦武集团的矛盾转化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太平公主开始利用婉儿之死大做文章,对李隆基发动攻击。

天子良辅:“追复昭容”与上官婉儿形象的进一步美化

如前所述,朝廷对上官婉儿的礼葬背后已经反映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不和。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加害,朝廷却大张旗鼓地礼葬婉儿,将她塑造成忠心奉上、无辜受难的忠臣形象,丝毫不顾及已经贵为皇太子李隆基的感受,这背后显然有太平公主的推波助澜。上官婉儿葬礼之后不久,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逐渐公开,进入白热化阶段。景云二年

(711)

,二人彻底决裂。“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在两人矛盾彻底公开的情况下,太平公主开始利用上官婉儿话题持续向李隆基施压,通过抬高婉儿的地位、美化婉儿的形象打击李隆基。

首先,推动朝廷对上官婉儿进行追赠。上官婉儿最初是以本官婕妤下葬的,故墓志所用标题为“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志盖却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盖即官方追赠的产物。“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在上官婉儿葬礼举办近一年后,朝廷又提高了上官婉儿的身份,并追赠了谥号。追复官职、追赠谥号等举措是在政治层面上对上官婉儿功德的进一步肯定。张说《昭容上官氏碑铭》即作于此时,与墓志相比,碑铭更加抬高了上官婉儿的品行:“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乃生灵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焕炳其文。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

墓志表其忠,碑铭彰其贤,婉儿被进一步塑造成了天子良辅;碑铭还进一步点出上官婉儿之死为无辜受难:“忠孝心感,天焉报之?吉凶有数,邱焉祷之?如彼九日,羿焉暴之?如彼三良,秦焉悼之?”好人没好报,婉儿为忠臣贤臣,却落得个被李隆基处死的下场。不难想象,官方进一步抬高上官婉儿的行为一定是太平公主操纵的结果,抬高婉儿也就是贬低李隆基。通过此举可以讥讽李隆基滥杀忠良,并向其。“天子良辅”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杀害,这对李隆基的个人形象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与赠谥“惠文”相表里,推动朝廷为上官婉儿编撰文集。传统说法认为,上官婉儿的文集是由李隆基于开元初下令撰成的,经过陈祖言、郑雅如二位先生考订,上官婉儿的文集正是在太平公主的推动下编撰而成的,时间应该在景云年间。李明、耿庆刚也认为:“《旧唐书》记载: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新唐书》系年于开元初。直到陈祖言作《张说年谱》,才认为此说有误,将张说此序写作时间系于景云二年

(711)

,可谓灼见”。序文末段叙述编纂文集的缘起提到:“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尝共游东壁,同宴北渚,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管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上闻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叙兰台之新集。由此可知请为上官昭容编纂文集的正是太平公主,上表的对象是其兄唐睿宗,不是后来的唐玄宗这一说法。”

开元初,太平公主已被李隆基赐死,张说已被罢相,不可能奉李隆基之命编撰上官婉儿的文集。张说《昭容上官氏碑铭》主要赞扬上官婉儿的品行功德,《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则极力称颂上官婉儿之才华,“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更让人吃惊的是,序中堂而皇之地记载了上官婉儿“秤量天下”的“趣闻”:“初沛国夫人之方娠也,梦巨人俾之大秤,曰:‘以是秤量天下。’既而昭容生。弥月,夫人弄之曰:‘秤量天下,岂在子乎?’孩遂哑哑应之曰:‘是。’生而能言,盖为灵也。越在襁褓,入于掖庭,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运将兴也,故成德而受任。”本来只是夸张的私家小说,却被郑重其事地记载在官方的文本之中,上官仪、上官庭芝因罪伏诛反倒成全了一段“毁家而资国”的佳话,“秤量天下”的故事使上官婉儿“天子良辅”的形象进一步坐实。

太平公主如此美化上官婉儿,其背后的用意很明显,婉儿功德越大、才华越高,李隆基则罪孽越重矣。如此有才华之人却被李隆基杀害,他是多么的嫉贤妒良。太平公主抬高上官婉儿也是抬高自己,重视婉儿也就是爱惜人才。太平公主也可以利用这一动作拉拢婉儿门下的文士集团,壮大自身的势力。

总之,因为上官婉儿曾反对过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唐隆之前与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属于同一阵营,尽管在唐隆中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有意加害,李旦上台之后从大局出发还是对上官婉儿进行了礼葬,婉儿身后哀荣备至,所以墓志中的形象正面积极。唐隆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很快公开化,太平公主故意利用上官婉儿身后事打击李隆基。婉儿被朝廷追赠昭容,并赠谥“惠文”,婉儿地位被进一步抬高,个人形象也被进一步美化,墓志中“忠心奉上”的婉儿被拔高到“天子良辅”,婉儿“无辜受难”的形象愈加凸显。然而,上官婉儿的正面形象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失败,上官婉儿的形象也随之跌至谷底。

死有余辜:“先天”与国史对上官婉儿形象的重塑

先天二年

(713)

爆发的“先天”,对唐代国史中上官婉儿形象的确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延和元年

(712)

八月,唐睿宗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先天二年

(713)

七月,太平公主等人图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党羽诛杀殆尽。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毁。随着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彻底被李隆基打倒,早已死去的上官婉儿也受到牵连,其墓也同时被毁。坟墓被毁意味着官方给予墓主的礼遇被取消,也意味着墓主在政治上被打倒,生前为朝廷所做的贡献被彻底否定,同时也意味着官方对上官婉儿评价的改变。受太平公主所累,国史中的婉儿形象发生了逆转式的改变。

先天以后,威胁李唐皇权的各种政治势力已悉数瓦解殆尽,唐朝政治进入了相对稳定期。“开元四年

(716)

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以闻。”这次修史活动形成了三朝实录的最终定本,标志着官方对“武周革命”至“先天”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进行了盖棺定论。《旧唐书》中上官婉儿的形象也是在这次修史活动中最终定格的。上官婉儿死于“唐隆”,按照唐代实录的编撰原则,她的官方传记应该附在《睿宗实录》之中,上官婉儿历史形象的塑造、生平事迹的书写以及历史评价自然要掌握在李隆基手中。学界公认《旧唐书》史料主要取自实录、国史,《旧唐书》中上官婉儿形象主要从《睿宗实录》继承而来的。由是观之,《旧唐书·上官婉儿传》虽然成书于五代时期,但其主要文本还是体现着李隆基的意志和唐代官方的立场。

与官方墓志中上官婉儿形象相比,唐代国史对她的塑造是颠覆性的。墓志中,上官婉儿忠心奉上,与韦后、安乐公主进行过斗争,而《旧唐书》中的上官婉儿则秽乱宫闱、挟势弄权,与韦武集团沆瀣一气。显而易见,唐代国史故意对婉儿进行了丑化和贬低。

首先,虚构婉儿与人私通的事迹,指责其秽乱宫闱。“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上官婉儿为中宗昭容,却与武三思关系混乱,秽乱宫闱。不仅如此,婉儿还与外朝官员私通,“婉儿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湜尝充使开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儿草遗制,曲叙其功而加褒赏”。据本传记载,上官婉儿因为与崔湜私通,所以利用职务之便,在中宗遗制中对崔湜进行了褒赏。这件显然是捏造的,《旧唐书·崔湜传》说:“睿宗即位,出为华州刺史,俄又拜太子詹事。初,湜景龙中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役徒数万,死者十三四。仍严锢旧道,禁行旅,所开新路以通,竟为夏潦冲突,崩压不通。至是追论湜开山路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据此,追论崔湜开山路功,事在睿宗朝,此时婉儿已死,何来草遗制加褒赏之事?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崔湜关系密切固然是事实,但是说婉儿与他们,显然是恶意丑化。在封建时代,对女性形象的贬低莫过于指责其失贞。

其次,有意隐没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斗争的史实,捏造其与韦武集团同流合污。如前所述,婉儿在节愍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之前,就已经公开与韦后、安乐公主进行斗争,其要求中宗限制韦后、安乐公主的诉求是有利于李重俊的。武三思的立场则倾向于韦后和安乐公主,“三思既与韦庶人及上官昭容私通,尝忌节愍太子,又因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之”。假如朝廷立安乐公主为储,武氏后人有可能继承皇位,对武三思和武崇训是有利的,因而在废李重俊的问题上韦、武是一致的,这也直接导致武三思父子在景龙中被杀。上官婉儿与韦武集团在政治立场上有根本的分歧,由此看来,婉儿即便与武三思相熟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十分亲密。《旧唐书》对他们关系的描述却恰恰相反,“(中宗)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唐代国史指责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关系密切,采取“尊武抑李”的政治立场,显然是为了将婉儿与韦武集团捆绑在一起进行丑化。

从墓志所载上官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斗争的史实,以及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谋共立李旦参谋政事的做法来看,“归心王室”恐怕早就是上官婉儿的政治选择,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李重俊发动“景龙”之后。上官婉儿传说韦后与武三思私通是靠婉儿居中牵线搭桥,这样的记载实属夸张,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三思与李显本来就是亲家,加之早已形成的李武一体政治格局,两家关系自然亲密,何须婉儿多此一举。武三思与韦后下双陆棋,李显点筹,就两家的亲密关系而言并不是十分出格的事,然而经过史官有意涂抹,亲家之间的普通游戏就被歪曲成秽乱宫闱的丑事了。上官婉儿传有意隐没了上官婉儿“归心王室”的政治立场,污蔑其与韦武同流合污,根本用意还是对上官婉儿进行丑化和贬低。

最后,虚构婉儿与李重俊之间的矛盾,将其塑造成引发“景龙”的首祸。神龙三年

(707)

七月,太子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思冲、李千里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之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李重俊被部下杀死,是为“景龙”。根据《旧唐书·上官婉儿传》的记载,婉儿是引发李重俊的首祸。“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节愍太子深恶之,及举兵,至肃章门,扣阁索婉儿。婉儿大言曰:‘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帝与后遂激怒,并将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俄而事定。”按照这种说法,李重俊是因为婉儿“尊武抑李”,才发动兵变,婉儿是李重俊索要的首犯。在婉儿的挑唆下,李显与韦皇后保护婉儿登上玄武门。

然而,《旧唐书·李重俊传》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咤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羽十余人。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又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索之。韦庶人及公主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以这条材料来看,李重俊兵变直接矛头是武三思父子和韦后母女,因为他们对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形成了直接的威胁,婉儿只是被当作次犯来对待。在这条材料中,登上玄武门楼的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婉儿并没有出现。

无论是把上官婉儿当首犯还是当次犯,这样的说法显然都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因为婉儿在安乐公主欲谋储位的问题上是站在李重俊一边的,甚至饮鸩自杀,差点死去,李重俊于情于理都不会将兵变的矛头指向婉儿。官方将婉儿与武三思进行捆绑,编造婉儿与李重俊之间的矛盾,把她塑造成“尊武抑李”、挟势弄权的奸臣,主要目的在于丑化和贬低婉儿,借以证明婉儿被李隆基诛杀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上官婉儿死于唐隆

(710)

,与李隆基发动的先天

(713)

并无直接的关系,李隆基为什么还要如此丑诋她,将之塑造成一个秽乱宫闱、挟势弄权的奸臣形象呢?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首先,为了抹黑对手,打击太平公主集团。婉儿生前与太平关系密切,死后曾被太平公主当作打压李隆基的工具,太平公主通过抬高婉儿来贬斥李隆基不容贤良,滥杀无辜。李隆基在彻底击败太平公主后,掌握了国史书写的话语权,当然会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丑化婉儿,暗示其死有余辜。太平公主力捧的人,李隆基一定会打压,先天之后婉儿墓被毁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替自己滥杀上官婉儿回护。

如前所述,如果上官婉儿在唐隆之前就与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结盟,且形象正面,不管李隆基出于什么动机杀死婉儿,滥杀盟友与忠良的罪名显然是要背负的。只有将婉儿污名化才能证明其死有余辜,替李隆基诛杀婉儿找到合理的借口。正因为如此,本属相王集团的婉儿,被李隆基恶意塑造成韦武集团的同路人。最后,对妇人干政保持警惕,有意对婉儿进行贬低,借以夸大妇人干政的危害。婉儿并非个案,通观《旧唐书》,唐代官方对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甚至包括武则天在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贬低与丑化。李隆基亲身经历了韦武之祸,以及与太平公主激烈的政治斗争,他一定能够深刻体会到妇人干政对皇权政治的危害,这样的经验教训也一定会有意或无意地被放大,影响唐代国史的书写。

综上所述,受唐代政治斗争的影响,上官婉儿死后其形象经历过官方多次塑造。第一次是在唐隆刚刚结束之后

(710年)

,在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官方以婕妤之礼安葬了婉儿,婉儿身后哀荣备至,墓志中婉儿的形象非常正面,她忠心奉上,无辜受难。第二次是在景云二年

(711)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公开决裂之后,在太平公主推动下,婉儿被追复昭容并赠谥,墓葬的规格也相应提高,张说为之作《昭容上官氏碑铭》,朝廷为之编撰文集。这一时期的婉儿形象被进一步拔高,被太平公主当作打击李隆基的工具。婉儿被塑造成“天子良辅”的形象,李隆基则要暗自承受滥杀忠良的舆论压力。

第三次是在李隆基发动“先天”之后,太平公主在政治上被彻底打败,李隆基掌握国史书写的话语权

(716年)

,婉儿的正面形象被彻底颠覆,官方最终将其塑造成秽乱宫闱、挟势弄权、死有余辜的奸臣形象。三种形象相比较而言,墓志中的形象更接近婉儿的本来面目,此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政治斗争尚未公开化,墓志的书写受政治斗争的干扰最小。按照太平公主意志塑造的“天子良辅”形象则有过分美化之嫌,按照李隆基意志塑造的“死有余辜”形象则因肆意抹黑,最不可信,离事实最远。总之,中国古代政治斗争深刻地影响着官方历史的书写,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总是极力地美化自己,丑化敌人;当政治斗争出现反复时,官方历史书写也会出现改变,唐代政治史的书写概莫能外。从官方墓志到国史盖棺定论,上官婉儿形象的演变过程也是政治斗争影响官方历史书写的一个典型例证。

本文选自《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总第20卷》(杨共乐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原标题为“唐代政治斗争与上官婉儿的形象之演变——从‘忠心奉上’到‘死有余辜’”,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杨永康 张宇轩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翟永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14/1697198661349881.html
上一篇:笛子代表什么生肖(歪嘴吹笛子代表什么生肖)
下一篇:出生时辰查询(出生时辰查询五行缺什么)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