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推背图·四十二象》之神秘面纱,白衣会是个啥?
谶曰:天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
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注解:「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
图:一个女子怀抱着琵琶,旁边地上左有一张弓,右有一只白兔。
60图本金圣叹评点本《推背图》第42象
这是以后流传最广的印刷本“60图本金圣叹评点本《推背图》”第42象,对应早期元代手抄本的“67图《推背图》”第52象。这个版本的诗曰:“西山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九万钱。此时得到真朝帝,乱却君王百万年。”其图为:“一女子抱琵琶,刀在地下,旁有一兔。”
67图《推背图》”第52象
金星女神,西来琵琶仙这一象,所说的西方女子琵琶弦,很明显指的是金星神。大家不要被《西游记》啥的给过分影响,以为金星形象是个老爷爷。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看,自唐代或者更早时代,太白金星就呈现一种弹琵琶的女神形象,唐代太白金星的象征是白衣(或者白鸡)、琵琶和鸡冠,到了宋代以后鸡冠的特征逐渐消失了,但是弹琵琶的形象一直保留着,成为金星女神的标配。此外,这一象图画中的弓箭或者刀,很明显是武器。太白金星主兵,带个武器太正常不过了。而且我们从“67图《推背图》”可以看到女仙戴着一顶冠,应该就是金星女神——娜娜女神戴的雉堞形冠,也就是鸡冠。
炽盛光佛与五星图(弹琵琶金星)
《宋人星宿图卷》和辽《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版画金星神亦戴鸡冠,西夏《炽盛光佛与十一曜图》和元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金星神未戴鸡冠,但是这些金星神无疑都是女性,都抱着琵琶,只不过不再是胡琵琶而改成了竖抱琵琶。
朝元图中的金星
女性金星神怀抱琵琶这种程式最终固定原因有二:首先,金神的女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不需要特意通过鸡冠、白色等代表金星的意象来进行强调,最终简化为女性与怀抱琵琶这两个最 鲜明的特点。其次,以上图像主要出自壁画,故在服色、头冠等一些细节方面能够给予较好的呈现,但贫民百姓禳灾时所使用的简陋雕版印刷品以及画像一般会比较粗糙,甚至可能不会上色,故有必要对星神的明显特点进行固化以及凸显,以使信众能够区分不同的星神。
这一象说美人西来,的确中国太白金星女性形象不是自古就有的,金星神唐以前一直都是男性形象,在唐早期突然变为女性,受希腊化巴比伦星占学传入中国的影响,才出现如此大的转变。(具体请参见鄙人:《封神》太白金星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
玉兔在地,月未升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一象中的琵琶仙是来源于金星了,那么兔子又做何解?这个兔子应当就是月亮中的“玉兔”,玉兔代表月亮这个算是常识,没啥可说的。金星很明确,月亮也很明确了,但是两者间起来好多人就不知道了,这就是占星上的“金星合月”或者叫“太白经天”的天象,可谓大凶之兆。
太白经天,古代帝王的梦魇我们现代人知道当金星、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有可能出现“月掩金星”的天象,其原理与日全食相类似。金星合月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自然现象,“嫦娥仙子”与“爱神维纳斯”相会于天际,多么浪漫,令无数天文爱好者神往。
2021年5月27日11时金星合月
不过让今人赞叹的金星合月形象,可着实让古代占星学家不喜欢,更是令古代帝王胆寒心惊。因为这就是古代的“太白经天”,《汉书·天文志》说:“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这就是说,在白天能够看到金星运行的天象,就说明天下有变革,帝王或将更换。因此,“太白经天”和“荧惑守心”成为古代帝王并列最害怕的天象之二。
玄武门之变
历史有在“太白经天”天象下发生的最有名大事,当属“玄武门之变”。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太白先后两次昼见,当时太史令傅奕解释说,“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太白入房,白衣会这只兔子,除了可以看组玉兔代表月亮之外,还可以把它看成,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第四宿,房日兔,房宿,在星占学上代表“明堂之象”, 是天子宣布政教的政治场所。“太 白入房”是说金星进入了天子的明堂之中,意味着帝王统治 的忧郁和危机 。为何又叫“白衣会”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新唐书·天文志》,大历八年十一月癸未,“太白入房 , 占曰‘白衣会’。”
房日兔(天驷)
那么白衣会有什么样的征兆呢?《后汉书·天文志》注引《韩杨占》“天下有丧。一曰白衣之会”“有凶事素服而朝,谓之白衣会。《左传》曰‘不书葬,不成丧。”可见白衣会实际上就是帝后驾崩后,百官公卿要穿着白色的丧事礼服,在朝堂举行集体的举哀活动的预言,是国丧的重要象征。
白衣会与摩尼教起义唐宋宗教与政治史中有个奇特现象,就是虽然隋唐五代关于“白衣会”的天象只有大历八年这一次,但是史书中关于白衣会的记载却很多。
永徽四年(653年),陈硕真在睦州清溪县真发动的摩尼教起义(摩尼教尙白,金星是明光少女,是大明尊的重要使者),自称,自称“文佳皇帝”。
陈硕真起义
永隆二年(681年),“万年县女子刘凝静乘白马,着白衣,男子从者八九十人,入太史局,升令厅,床坐勘问,比有何灾异”(《新唐书·天文志》),从刘凝静的衣着和活动来看,当时民间存在以“白衣”为标识的秘密组织 ——摩尼教,组织的首领为女子,而且这个“白衣”组织对于天象十分关注。更有趣的是,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在太史令姚玄拘捕了这些“白衣”后,这个天象异常真的发生了!当天晚上就有彗星出现,你说神不神吧。
穿着白衣的摩尼教选民(僧侣)与听众
根据史料记载,摩尼教的天文数术推算能力极强,像金星在内的新“九耀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等希腊巴比伦占星术都是随着粟特人、祆教和摩尼教传过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会另文讲述)。
水浒传中方腊的错误形象
于是,唐玄宗在开元三年,诏敕,“禁白衣长发会”;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惑黎元,宜严加禁断。”(《新唐书·玄宗纪》)。此后,摩尼教变为邪教。当然,在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摩尼教成为帮助唐王朝平叛的回纥国教,而被允许在内地传播之外。到了唐武宗灭佛之后,摩尼教彻底转入了民间。并且成为了唐宋时期,民间反抗朝廷的最主要的秘密宗教,也称为唐宋朝廷的心腹大患。比如五代“ 白衣为王”“白衣金山天子”,宋朝方腊起义。
谜底——答案《推背图·四十二象》很有可能是擅长天象推算,利用占星之术的摩尼教徒在唐宋之际,伪造出来的。目的是方便他们利用天象动员民众发动起义。欢迎各位朋友留言、点赞、评论、转发,求关注!参考文献:雷航:太白金星形象演变及文化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孙伟杰 盖建民:黄道十二宫与道教关系考论,《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
赵贞博士论文:《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5月。
杨康硕士论文:《推背图》考论,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孙海桥:中国金星女神形象的生成与性别嬗变历程考察,《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1期。
珍藏残缺版《推背图》赏析(组图)
还记得隔壁袁大爷 给我讲的“推背图” 中国第一奇书
事事不顺时,脑海总会想起那句话 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化有些东西传承至今 不是空穴来风,今天小编先给大家简单了解
这本号称中国第一奇书《推背图》,古今第一谜语。它用60象图谶(音衬,谜语一样的颃言诗句)预言了唐朝至当代以至未来的重大事件,历朝的兴衰更替俱在其中。因为应验的奇准无比,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忌惮,所以历代都被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盛传不衰。传闻《推背图》是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代贞观年中,司天监李淳风与袁天罡所共着的,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图文并茂,以卦分之。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以最后一象两人推背而行为题。《推背图》被正式收入了《宋史.艺文志》,在《元史》等多部史书古籍中被提及。
引经据典考渊源
现存的史料中,最早侧面提及《推背图》的是北宋的《鸡肋编》[2],书中侧面反映了《推背图》被北宋查禁的事。成书于南宋的《桯史》卷一记载:“唐李淳风作《推背图》……”《宋史.艺文志》中正式记载了《推背图》一卷,但未注明作者。考证古籍,可得出下列结论:
(1)唐朝时,《推背图》已广为流传了。
《桯史》记载:唐李淳风的《推背图》,在五代时炙手可热,宋太祖登基之初,就下诏禁《推背图》,但《推背图》已经流传数百年[3]。以往只注意了文字表面上讲的:《推背图》在五代广传。有人还因此判断《推背图》可能是五代或唐末的作品。这是没有注意上述“已经流传数百年”的重要线索。我们知道,五代时间很短,宋太祖死于976年,唐亡于907年,两者相距不到70年,上述“数百年”,显然表明在唐朝已经流传了。唐朝是290年国运,如果“数百年”,以最低的年限200年来推算,《推背图》至少在中唐时期,就已经传开了。不容忽视的是:道古代流传书籍是很难的,特别是禁书,全靠手抄,《推背图》要流传得众人皆知,可是需要相当的时间的。所以,它很可能是初唐的作品。
(2)五代时,《推背图》炙手可热。
《桯史》记述:五代乱世,群雄纷涌,很多人想辅佐命中能成大器的人,于是热切钻研《推背图》。《推背图》的谶语成了口头禅,甚至吴越一代流行用《推背图》里的词给孩子起名。
(3)北宋建立,《推背图》因被应验而传播更热,被太祖查禁。
《桯史》的“艺祖禁谶书”记载:宋太祖禁谶书时,民间多有藏本,禁不胜禁,官府都发愁了。一日,赵普上奏:藏《推背图》的人太多,诛连的人太多。太祖说:“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于是下令:取旧本《推背图》,除了已应验的各象之外,颠倒后边各象的顺序,制作了100个版本流传到民间。于是大家就不知道哪个是真本了,间或有存《推背图》的,因为不再应验,也就不藏了。
(4)《推背图》在北宋中后期,几乎家喻户晓。
北宋庄绰的《鸡肋编》卷记载: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打击反对他的范纯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连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推背图》!结果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从神宗的话中,就能《推背图》看到被查禁后的流传程度。至此,我们能判定:《推背图》是唐朝的产物,而且其真本必定存在过。从史书、古籍的记载,从它对历史的不断应验,从宋太祖对它的畏惧和造假,从各朝统治者对它的封禁,都能印证这一点。
《推背图》为什么不署名?
主要原因是不敢署名。谶书被唐朝法律禁止,唐贞观十一年(637年)颁布的法典《唐律疏议》卷九对此有明文规定。唐朝不但禁谶书,还授命李淳风“删方伎书”[4]。如《推背图》是李淳风作,必不敢署名。如是别人做的,更不敢“顶风留名”。因此,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推背图》的作者。但历代对《推背图》的传说基本是一致的:作者是唐初的易学大家李淳风、袁天罡。我们先看一下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他们的。
(四)史籍中的李淳风和袁天罡
李淳风、袁天罡都是唐朝名人,《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他们的传记。
※ 旷世奇才李淳风
李淳风(602-670)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易学家,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还是唐朝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是隋朝的高唐尉,颇有文采,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传世,后来弃官做了道士,自号黄冠子。李淳风深受父亲影响,自幼博览群书,精于阴阳、天文、历算之学。
1. 研制了“三重环”浑天仪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李淳风在古代浑天仪的“两重环”之间,加进了称为“三辰仪”的中间重环,成为“三重环”结构。该浑天仪结构更加精妙,三重环可以相对旋转,星体运行变化尽在其中。后世的浑天仪都是模仿上述结构,如上图,只是零件略变而已。李淳风的“三重环”浑天仪和他新着《法象志》七卷,得到了太宗的大加赞赏,李淳风因此升为“凝晖阁承务郎”。
2. 我国历史上首次精确地预测日食
在有记载的史料中,李淳风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准确预测日食的科学家——精确得“不差毫发”!据唐朝刘餗(音:速)着的《隋唐嘉话》[5]记载:李淳风校成新历,禀报太宗说要发生日蚀(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而且当时是没人能预报日食的。太宗有些不高兴,对李淳风说:如果没有日蚀,爱卿你怎么办?淳风曰:“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到了说要日食的那天,太宗在庭院里等着,看着没有日食的迹象,就对李淳风开玩笑说:我放你回家,和老婆孩子告别。淳风对曰:“尚早一刻。”他指着日晷的指针影子说:“至此而蚀矣。”果然,“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3. 卓越的天文学、易学专著《乙巳占》
李淳风流传至今的专著《乙巳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易学专著。其中详细记述了浑天仪的结构,还准确定量计算出了冬天太阳(相对地球)运行加快、夏天运行减慢的数值,早于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书中还首次给风力定级。《乙巳占》中大量的占卜、阴阳、预测学内容,被近代视为“糟粕”,但正是凭着这类“糟粕”,李淳风能毫厘不爽地推算日食的时刻[6],还能准确地预知未来。
4. 预知武后代唐王,劝谏太宗顺天数
两《唐书》都记载了李淳风预知武后将称帝,并劝谏太宗的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九十五.方技》记载:太宗得到一本秘谶,上面说:“唐中弱,有女武代王。”太宗召来李淳风问是怎么回事。淳风答:“先兆已成,那女子已经进宫了,40年以后称王,差不多能把唐室子孙夷平殆及。”太宗问:“我先杀了她怎么样?”淳风答:“天命难违,既然命定为王就死不了,陛下只能白杀无辜。何况她是陛下所爱,40年后她就老了,老了会变得仁慈些,虽然取代唐朝,但不能杀绝唐室。但是,如果真把她杀了,她转生回来杀气更旺,陛下子孙就会被杀尽!”太宗信以为然,当时就作罢了。但从史实上看:唐太宗并没有完全相信李淳风,于是引出一段——“五娘子”因谶被杀,李淳风预言应验
《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新唐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十九》记载:一次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字,各言小字,李君羡说自己叫“五娘子”。太宗惊愕了,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当时人们并未在意,因为一个男人、一员猛将自幼有个女人的小名,确实好笑。但不能不令太宗震惊的是:君羡是洺州“武安”人,被封为“武连县公”(公爵),任“左武卫将军”,守“玄武门”——命中有4个“武”字!使得太宗怀疑古谶中的“有女武代王”就是指他!
后来赶上御史弹劾奏君,说他“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于是太宗下诏杀之。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君羡的家属来申冤,君羡被平反。从清代至今,很多人以为《唐书》中“淳风劝太宗”和“太宗杀君羡”自相矛盾,近代个别人理解不了,反而借此攻击《推背图》是假的。笔者以为,说有矛盾的——是不通晓预言谜语之道所致。
谜语、谶言一般是当代人解不开的。就如《推背图》后面预言太平天国的一象,用了“太平又见血花飞”,后来人看得很明白,而太平天国以前的人,怎知道这句“太平”的真正预意呢?同理,武则天称帝以后,人们看上述谶言谜语和李淳风的预言很明了,但武则天得势前,人们实际是看不明白谶言谜语的!否则就不是谶语,而是泄漏天机了。
当世人解不开谶言谜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现在——金批本《推背图》后18象有多少至今都没有解开?!而且被近代解读了几十年的第1~33象,有多少“误解”至今还流行着?正因为当世人对谶语预意难以确定,而且谶语一般不能从表面意思解读,所以才有唐太宗杀“五娘子”的事。我们不难理解:李君羡的小名“五娘子”,命中还有4个“武”字,很容易被当时人“悟到”他可能就是古谶中说的“女、武”。还有一点:把古谶解析为“后宫女子能称王代唐”,这种解读没有先例,也没有任何迹象;而李君羡要是造反称王可不稀奇。而且,有人弹劾李君羡跟妖人(术士)往来甚密,“将为不轨”,唐太宗因此杀了李君羡,似乎既有情理可循,又不犯李淳风警告的恶果——恶果的前提是杀某个女子。
但是,这恰恰证明了李淳风说的:“天命难违,既然(女武)命定为王就死不了,陛下只能白杀无辜。”可见《唐书》的记载并不矛盾。
5. 卓越的数学家
李淳风还是唐朝的大数学家。《旧唐书》卷七九记载:李淳风主持编定、注释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十部数学专著。李淳风以详细的推演,使古代算经由艰深晦涩,变得易学易懂,后来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
李淳风注释算经的功绩对当世和后世影响极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说:“他(李淳风)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6. 农学领域的贡献
李淳风写有一部农书:《演齐人要术》,是对南北朝时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的推演发挥。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故名“齐人”。《演齐人要术》今虽失传,但仍可以推断李淳风是唐朝的农学家。
7. 文史学领域的贡献
李淳风博学多才,著作颇丰。贞观十五年(641年),他从事《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写,并为《晋书》、《五代史》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其署名的专著还有《文思博要》、《秘阁录》、《典章文物志》等十余部传世。
8. 校正历法
唐朝初年用的是傅仁均所造的《戊寅元历》,李淳风发明了“麟德历”,代替了当时的历法。
可见,李淳风堪称旷世奇才。由于后人对他神异莫测的术数、易学成就的误解,掩盖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光辉。
※ 易学大家袁天罡
袁天罡,又名袁天纲。《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中记载:他是隋炀帝大业年间的“资官令”(小吏);唐高祖武德初年,在蜀为“火井令”。他署名的著作,现今有《六壬课》、《五行相书》、《袁天罡称骨歌》传世,《易镜玄要》已失传。
袁天罡在前人易学的基础上,发明了“称骨算法”,预测吉凶祸福、荣辱盛衰,既准确又简便,现在仍广为流传。袁天纲神奇的预测术,在隋末唐初极有盛名,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新唐书》记载他神异的相术较多,《旧唐书》细致地记载他给武则天算命:武则天在襁褓的时候,袁见武后之母说:“看您的骨法,必生贵子。”于是武后之母召三个孩子来请他算了命,等抱武则天出来,哄袁说是男孩。袁大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之极!”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后来全应验了。
《旧唐书》记载袁天纲给人相面算官运奇准,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太宗让他给人相面,袁天纲的预测都应验了。后来申国公高士廉问袁:“你自己能做什么官?”天纲曰:“我知道自己的寿数,今年四月命终。”结果真应验了。还有些古籍记载了袁天罡和李淳风一同起卦预测的事迹,皆是当时的佳话。至于他们是不是《推背图》的作者,将在第(六)部分考证。
(五)“颠倒本”、“伪本”、“金批本”的辨析
从《桯史》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是命人将《推背图》——除了当时已应验的各象(16象以前)——后面的排列顺序打乱了,做了百种版本流传出来,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本书称这些只打乱顺序的版本为“颠倒本”——如果是这样的版本,我们只要归正其顺序,就能恢复《推背图》的原貌了——但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从现今发现的《推背图》的几个版本的巨大差异,很可能北宋当时除了做“颠倒本”之外,还改动一些象。在后世的流传中,又发生了造假,比如出现过67象本——因为造的太假,很容易被识破。本书称这些改动过内容的《推背图》为“伪本”。是不是经过了如此以假乱真,解析《推背图》就没有意义了?无法确定真本?非也!通过细致深入的辨析,是能基本还原《推背图》的真容的。
※ 时间、历史的验证,“颠倒本”、“伪本”被大量淘汰,真本和接近真本的会因应验而兴起。
这一点,是大家忽视的。
《桯史》“艺祖禁谶书”条最后记载:因为《推背图》(假本)不能应验,有存它的,就不再存了。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五说:《推背图》相传是唐朝李淳风做的。我在万都宪五溪家中看到了,上面的预言没应验,就说:“宋太祖造假本迷乱《推背图》,这是假本吧?”五溪说:“得,这类书都别看了。”
这恰恰记录的是历史对“颠倒本”、“伪本”的淘汰过程!
历史的检验是很严格的:
(1)从北宋到清初,经过了近700年历史的检验。
(2)《推背图》又历经了17象,即1~33象时间顺序未改、内容大体不错的版本,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大部分假本经不起这样的检验被淘汰;相反,能经得起这样考验的版本,实在不多,它们会因为应验而越传越广!
上述逻辑推断,至少能得到下述证实:
元、明、清、(袁世凯)都要查禁《推背图》,是因为历史的检验,不断把接近真本的版本烘托出来,令统治者恐惧。
现在芝加哥大学收藏的彩图本《推背图》,前边各象次序是乱的,它未能广传,因为它禁不起历史的检验。
严格的检验中,“金批本”《推背图》在清朝就脱颖而出了,成了清宫的秘藏本。到了当代,目前普遍认为“金批本”顺次应验到了第42象,第43、44象正在应验之中。它又经过了清朝、、当代的检验!
而新的应验是金圣叹死后的历史,金圣叹对“未来各象”的猜测,基本都错了,而对他生前应验的各象,都解析得惟妙惟肖,这也证明了《推背图》确实是一部预言,未来的天机,一般人,包括清初奇才金圣叹,都是看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纷纷传说它就是真本。
但是,也有人发现“金批本”后面有几象颠倒了次序……
那么“金批本”是《推背图》的真本,还是“颠倒本”、“伪本”呢?
(六)本书提出三个鉴别标准
对现存各版本的深入审视中,笔者提出下述三个具体的鉴别标准:
1. 最有力的鉴别方法:全书文风是否一致
文如其人。用文风来鉴别作者,是目前公认的最准确的方法。
北宋初年,要迷乱当时传抄的越来越火的《推背图》,“颠倒本”是最好的方法,文风不变。而“伪本”的图文造了假,就会造成“伪本”文风的不一致,细看能看出来。比如,有的词句华丽、连贯,但没有内涵;有的是粗俗的打油诗,有的图画寓意极为露骨……
这样的检验下,我们发现“金批本”《推背图》通篇诗文,是唯一风格、用词习惯一致的,可见《推背图》的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2. 最深入的鉴别方法:预言设谜的风格是否一致
“金批本”《推背图》达到了这个标准。
在本书后面的详解中,大家可以看到:《推背图》设迷的精妙,远远超过了金圣叹的水平。第1~33象中,有的金圣叹的解析出了小错;有的设迷之妙,金圣叹都没发现那是谜语。因为大家都迷信金老前辈对1~33象的解析,所以其“误解”、“漏解”依然通行于世。
笔者归序全解《推背图》发现:金批本第34~60象,设迷风格是和1~33象一致的。所以解析后面一些谜语时,笔者会印证前面的“设迷惯例”。这也是本书要详解1~33象的原因——温故而知新。
3. 每象的图、谶、颂、卦是否“四位一体”,共同烘托一个主题。
这个标准能检验:是否没有更改文字,而把不同象的图、谶、颂、卦做了拼凑。
“金批本”《推背图》每象的图、谶、颂、卦是完美配合在一起的,共同指向一个主题,本书称其为“四位一体”,这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设迷境界!
当前对《推背图》的解析,如果不深入或者有误,就达不到上述标准。本书的“归序全解”力求深入、详实,以期展现每象图、谶、颂、卦“四位一体”的妙处。
那么,“金批本”通过了上述严格的检验,是否能确定是真本呢?
非也!能通过上述三个检验标准的《推背图》,是真本和“颠倒本”,而这种“颠倒本”是每象的图、谶、颂、卦没有拆散的。
“金批本”正是一个这样的颠倒本,而且前边的顺序没有颠倒,所以它能通过历史的检验,脱颖而出
那么,我们对它“归序全解”,就能基本展现《推背图》的原貌了。虽然个别字词在流传中会有讹误,但中国古典文化重在内涵、神韵,个别字词的讹误并不影响整体内涵。
(七)“金批本”的去伪存真
经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基本拨开其他版本《推背图》的迷雾,锁定“金批本”来解析了。
随之而来,还有三个问题得先确定下来:
1.“金批本”《推背图》的批注,是否出自金圣叹一人之手?
很多人都能看出:“金批本”《推背图》中批注的文风和解谜的风格全书一致。
金圣叹是近代文学评注的大师,他批注过《水浒传》、《西厢记》等名著,“金批本”《推背图》批注的文风,和那些批注在文风上是一致的,可判定它出自金圣叹之手。
2.“金批本”《推背图》的序的真伪
个别人曾怀疑该序的真伪。因为序说“壬戌之夏”得到了《推背图》的手抄本,序的落款是金圣叹批书的风格:
“癸亥人日 金喟识”。
金圣叹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抗粮哭庙案”被官府冤杀。该《序》说得书的“壬戌”年就是1622年;批注完《推背图》再写序的“癸亥”年,应是1623年,作序时金圣叹才15周岁!?
虽然金圣叹少年奇才,难道15岁就能批书了!?
这就是当前一些人置疑的原因。
其实,最简便的判别方法是:1623年时,《推背图》预言的“第32李自成灭明朝”、“33象满清入主中原”还没有发生呢!金圣叹如何准确地解析出来,并说那是他“证已往之事”呢?
所以,这个序肯定不是金圣叹做的,是后人假冒的。
该“序”本书没有引用,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看,能发现该序语言平平,不见灵性和才气,是否是金圣叹所做,从文风上容易辨别。
这个后人的附会的“序”,不过是美玉上的灰尘而已。如果因此而一叶障目,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只要去掉这篇伪序,金批本《推背图》仍是最好的研究资料——这就是去伪存真。
3.“金批本”的正文在流传中,是否被人有意改动过?
有人对比现存的“金批本”的几个版本,发现有的版本诗文和“金批本”完全不同,因此认为“金批本”是渐次演变成版本。
这显然是没有考证,指导思路也有问题:
(1)把“伪本”、“颠倒本”搅到了一起,拿假的当成真的研究了。
(2)忽视了宋太祖造假的史实。把北宋同时出现的众多造假水平不一的伪本、颠倒本,也当成了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3)人为地按照由粗糙到精妙的诗文水平,来臆测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考证思路的重要性,这是确定大方向,是全解《推背图》的前提。
“金批本”的个别字词,确实可能存在讹误,且前面已说过,个别词字讹误,不会对内涵有多大影响。
从常理上讲,谁愿意自己留一个笔误的手抄本啊?自己为自己的珍藏本校对,一定会很严格。所以,这样的笔误不会多。
在后面各象的解析中大家会看到,个别字的讹误,但这不属于“有意改”的范畴。
4.“金批本”如此神验、文笔又极为精妙,会不会是金圣叹润色修改后的结果,他可是批书的奇才!?
目前虽没有人这样置疑,但是,这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全解《推背图》时,谈不上严谨性。
笔者认为,金圣叹是不可能修改《推背图》的,原因有五:
(1)《推背图》里“谜语”水平远远在金圣叹之上,字字玄机,令金十分钦佩。金圣叹是批书的“祖师”,他非常清楚:拙笔改高手的作品,越改越糟 [8]。
(2)前33象的设迷水平,远在金圣叹之上,有的谜语金圣叹都没有解开,甚至没发现。所以他不可能改前面33象。
(3)金圣叹未得周易之道,他没能破解各象的“卦意”,也不可能预测未来,更无力改动后面27象预言的图谶。事实也是这样,如果改了,就不会毫厘不爽地应验到现在了。
(4)金圣叹对后27象对他来说是未来的预言,基本都破解错了。后27象,与前33象文风一致、“四位一体”的设迷风格一致,完全是出自“颇具文采的顶级易学大师”一人之手。
(5)假如前33象顺序是金圣叹归正的顺序,他明知是假本,还去破解34~60象,等于自取其辱,必然知道那样做会遗臭万年。
经过上述辨析,我们可以严谨地说:归序全解“金批本”《推背图》,可以基本还原《推背图》的本来面目了!
(八)《推背图》作者到底是谁?
上面我们已辨析认定:
(1)《推背图》的作者是唐朝人,所以它最晚在唐朝中期能流传开。
(2)《推背图》的作者一定是中国古代顶级的“易学大师”,而且“颇具文采”。
(3)推背图的正文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看过了前言第(四)部分对李淳风的介绍,大家都能认定:
——除了旷世奇才李淳风,唐朝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写《推背图》。
李淳风这个“大隐隐于朝”[9]的奇才,作为朝中的重臣,在唐朝“禁谶书”的法律下,在授命“删方伎书”的政策下,做了《推背图》不去署名是很正常的。
这样也应验了《桯史》认定《推背图》的作者是李淳风的说法。
根据历代承传,袁天罡──在唐初唯一的能和李淳风并驾齐驱的顶级易学大师──也是《推背图》的作者。从第60象的图文来看,《推背图》的创作似乎是两个人,在最后一象露两个背影,留下作者之谜。
《推背图》有两位作者,与其诗文都出自李淳风一人之手的考证并不矛盾。
几乎所有的传说都一致地讲:李淳风推演到后来,袁天罡推了推他的后背,让他停下来,不要泄漏太多的天机,于是李淳风罢手,《推背图》到60象而止。
这是一个很合情理的传说,在第60象确实有二人“推背去归休”的诗句和图,但是──
归序全解《推背图》之后,大家会发现上述,《推背图》不是因为“李淳风被推了后背,才终结的”。《推背图》止于第59象,第60象为尾声──这是在《推背图》开始整体设计的时候,就定好的。
《推背图》近代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着名才子金圣叹的批注本(在本书中简称“金批本”)。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在皇宫里劫掠的宫廷秘藏本《推背图》就是此本。后来被华商从英国买回,时得以发行。
历代禁书神奇的(推背图)
成书于唐初,由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以易经学、诗词和谜语结合,预测后世兴旺治乱。
内容共计60小节,也叫60象,除去第一和最后一象共计58象。代表周而复始,每一象配有图、谶语、颂曰和金圣叹批注作为解释。
平均每一象大学30年,1980年大概是42象,还有16象大约480年可供预期
我们今日学习是为了探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通过对中华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动荡起伏感受历史的脉动规律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