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1983年
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编辑不易,若君喜欢打个赏!
李开远摄
香港-福州直达包机1983年1月15日开航。福州机场扩建工程自1981年6月开始到1982年11月全面完成,已成为一个设备完善的中型机场。
李开远摄
福建省最大的浴室—福州华清楼1983年2月1日正式开业,华清楼共8层。
1983年 黄兴泉摄
福建省当时最高建筑物——福州市闽江宾馆主楼工程已竣工,闽江宾馆共17层。
李开远摄
杨成武(右)、项南(左)、李大维(中)
1983年4月25日,李大维(前右一)在福州举行记者招待会。
李开远摄
福州电讯局从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引进的由电子计算机万门程序控制的电子电话交换系统,于1983年4月底正式开通使用。
5月22日茶话会,省委书记项南和李连杰比手劲 李开远摄
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潘虹(左二)、斯琴高娃(左一)发奖
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严顺开
1983年5月23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授奖活动在福州市隆重举行。
李开远摄
1983年9月7日至11日,福建省伊斯兰教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并成立首届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
顾新生摄
同上
福州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于1983年9月29日上午通车。
李开远摄
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和福建省体操教练员沈雁,于1983年11月25日在福州市举行婚礼。
1983年 李开远摄
上海童装厂是1983年初由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和福州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合资筹建的福州市第一家童装厂。
101岁的何咏阁 1983年 顾新生摄
侄女何友淦(左三)同该校校长邱绍基(左二)等一起研究教学问题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母亲,101岁的何咏阁老太太,1982年9月在福州市创办了一所私立滨海业余学校,为培养人才不遗余力。
1983年 戴纪明摄
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福州旅社饮食部特级厨师强木根(右)和弟弟强曲曲,双双荣获“最佳厨师”称号。
1983年 顾新生摄
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州铅笔厂厂长龚雄,近几年来设计出300种“燕子牌”彩色铅笔新包装,其中有十几项获得轻工业部等单位的奖励,仅改革包装装璜一项就为国家增收约40万元。
1983年 李开远摄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淡水分所助理研究员赵少崔(右)、技术员翁寿锦经过三年悉心研究、试验,取得年养双季罗氏沼虾成功,局部试验面积亩产达608斤,比单季亩产多400斤左右。
瞭望 | 从征战沙场到铺路四方 铁道兵血脉赓续久长——专访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明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明
从关外到关内,从国内到国外,大军打到哪里,铁路线和运输保障就延伸到哪里,在战火硝烟中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一部中铁十一局的发展史,是中国铁建人传承红色血脉、产业报国、逐鹿市场的缩影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仁贵 尚前名
“最后一次向军旗敬礼……”一片泪雨中,每一名铁道兵战士轻轻地、郑重地摘下军帽上的五星和军衣上的领章,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这是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展览馆中的一段影像,真实再现了1983年12月31日铁道兵转业的历史场景。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成立于1948年解放战争东北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三次出国作战。1984年集体转工,2001年改制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明表示,作为一家传承红色基因的国有企业,中铁十一局从来没有忘记“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担当什么样的使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部队时期承担军人使命和天职,改为企业后扛起“国家队”责任,不断赓续红色血脉,聚合起强大的改革发展动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央企力量。
兵转工后的华丽转身
《瞭望》:75年的历程里,中铁十一局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整体上取得哪些成绩?
陈志明:中铁十一局75载岁月大致分为3个发展阶段:
1948~1983年是铁道兵时期。铁道兵第一师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站在民族独立解放与和平建设最前沿。从关外到关内,从国内到国外,大军打到哪里,铁路线和运输保障就延伸到哪里,在战火硝烟中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涌现出以“登高英雄”杨连第、“排弹英雄”李云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用鲜血和生命彰显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和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为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不朽功勋。
1984~2008年是转型时期。我们经历了具有历史意义的3件大事:一是改工,1984年1月1日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划转为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二是改制,2001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式更名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是上市,2008年3月随中国铁建在A股和H股整体上市。
2008年以来是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有力抓住了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企业新签合同额从2008年的300多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突破2000亿元,企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不足200亿元到2022年超过1000亿元,历史性地迈上了“双千亿”新台阶。
《瞭望》: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后,中铁十一局人有哪些变和不变?
陈志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为响应中央军委“百万大裁军”的号召,铁道兵集体脱下军装,告别了军旗。
一部中铁十一局的发展史,是中国铁建人传承红色血脉、产业报国、逐鹿市场的缩影。兵改工4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铁十一局人接续奋斗,既见证了从兵到工的华丽转身,又诠释了产业报国的赤子情怀。
40年砥砺奋进,我们成功实现从军队指令型、计划经济型向自主经营型、市场竞争型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建设产业集团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施工领域从铁路为主向大交通、大基建、覆盖几乎所有基础设施转变,实现产业链从工程施工向工程承包、投资运营、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流贸易、新兴产业等全产业链转变,实现建筑市场从国内向国内国际并举转变,实现装备和技术从相对落后向部分领域赶超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转变,实现从工程承包商向产业投资商、城市服务商的转变,实现市场地位、综合实力、发展潜力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一系列转变,既是企业顺应时代变迁的折射,又是我们走向市场的写照。
经过多年持续发展,中铁十一局已成为一家具备设计、施工、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优势的现代企业集团,先后获评中国铁建“领军企业”、湖北省突出贡献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标杆企业”,连续6届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正朝着建设“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综合产业集团”拼搏奋斗。
站稳两个“第一方阵”
《瞭望》:具体业务方面,中铁十一局走出了怎样的转型发展路径?
陈志明:近年来,我们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坚持“建筑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向上延伸产业链,拓展投资运营、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向下拓展装备制造、物流贸易等产业。围绕国家战略做好“入区、进城、出海、拓新”四篇文章。
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从铁路施工为主向大交通、大基建、覆盖几乎所有基础设施转变,从传统铁路、公路领域,向市政、城市轨道、房建、水利水电、矿山工程等领域拓展;二是从单纯承建商向集投资商、总包商、供应商、运营商、服务商于一体的“五商”转型;三是大力推进“海外优先”战略,从“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从“专业出海”到“综合出海”转变,在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实现属地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新能源、新基建、绿色环保、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矿山开发、运营维保、装配式建筑、智慧+等方面加快产业布局。产业布局从“3+N”(工程承包、投资运营、海外工程+N个新兴产业)调整为“6+1”产业发展形态(工程承包、勘察设计、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流贸易和新兴产业)。
如今,中铁十一局业务规模从兵改工初期承揽及施工几千万元,成功跨越亿元、十亿、百亿、千亿、两千亿的规模关口,主要指标节节攀升,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变革。同时,中铁十一局深入践行国家战略,长期坚持“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国际国内并举”的多领域经营策略,站稳了中国铁建、建筑行业两个第一方阵。
《瞭望》:落实中国铁建关于改革与创新的要求,中铁十一局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陈志明:一是强化战略引领,实现从项目思维向产业思维的转变。做大做强工程承包板块,加快培育勘察设计、房地产、工业制造、物流贸易、投资等相关产业,统筹推进绿色新材、生态环保、抽水蓄能等新兴产业,全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整合产业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城市经营、属地经营”两大战略性调整;积极优化海外经营布局,首次打入欧洲高端市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坚持强基固本,实现从业务管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突出规范高效,持续健全完善企业党建引领、战略管理、市场开发、项目管控、安全生产、经济运行、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监督考核机制,企业“界面清晰、分级负责、协同联动、有效管控”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三是突出守正创新,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股权多元化改革、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董事会制度改革等创新举措全面落实。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高端、面向前沿”的创新导向,搭建了“4个国家级、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与中科院岩土所等20家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40余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各类专利2000余项。
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2022年4月9日摄) 古建敖摄
追求更有效益的规模、更有质量的增长
《瞭望》:进入新时代,中铁十一局取得哪些显著成绩?
陈志明:主要指标大幅增长。2022年,中铁十一局经营承揽、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2018年的2.5倍、1.7倍、1.6倍、1.2倍。
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中铁十一局具备铁路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等施工总承包特级“八特八甲”资质群,目前年经营承揽总额超过2000亿元,在建项目800多个,业务遍及全国以及亚、非、欧三大洲16个国家。2021年中标的匈塞铁路,是中国铁路技术装备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
专业优势持续提升。中铁十一局形成并巩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专业优势,先后参建青藏铁路、武汉光谷综合体、天眼FAST、福厦高铁等“高、大、难、新”工程,形成了“路、桥、隧、轨、电”等优势专业。
《瞭望》: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目标,中铁十一局将如何发力?
陈志明:建筑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降成本、提品质”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行业发展正呈现“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特点,新模式、新赛道层出不穷,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品建造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追求更有效益的规模、更有质量的增长,推动企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一是坚定高质量发展导向。我们将深化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业务指导等方面协同推进,强化执行过程的分析监测、专项评估和纠偏导正,确保各项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加大效益效率、资产质量和现金流等核心指标的权重,充分调动子分公司创效积极性。
二是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我们将紧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把握“双碳”等产业机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大做强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等“五大传统市场”,持续扩大新能源、生态环保、绿色材料等“两新”业务份额。持续完善投融资策划、决策、实施和后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效、投资兴业”转变。在做好工程承包业务的同时,持续提升勘察设计、运营维管、装备制造、物流贸易的市场份额和业务能力,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推进技术、产品和标准协同出海,培育新的规模和效益增长极。
三是提升高质量发展品质。我们将建立健全“快速响应市场、高效整合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投资、设计、施工、维保等全产业链深度整合,推进经营方式从经营项目向经营市场、经营产业、经营品牌转变。明确“产业+技术”发展导向,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做实各级科研平台,切实加强对“双碳”等新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和储备,持续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应用,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传统产品迭代升级。
四是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从政策、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健全“选、培、用、管”全链条干部人才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建设,推动风险关口由事后向事前延伸,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男性」 寻找1983年出生2005年失踪河北省唐山市火车站 温江华
温馨提示
本网站不保证寻亲人酬金承诺的有效性,知情人如需要有偿提供线索,请亲自与寻亲人联系确认,本网站及志愿者提供的寻人服务均免费
寻亲类别:其他寻人
宝贝回家编号:464458
姓 名:温江华
身 高:165cm(约)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83-11-25(农历)
失踪日期:2005-09-23(农历)
失踪人户籍所在地:河北省武安市西寺庄
失踪地点:河北省唐山市火车站
特征描述:长方脸,头发较密,双眼皮,大眼睛,塌鼻梁,大鼻头,肚脐是直径3至4厘米的坑形(小时候哭闹形成)
失踪时衣着:不详
失踪经过:我的两个儿子(温江华和温振华)一起在河北省唐山市打工,当时叫温江华回家来定亲,他可能不愿意,2005年9月23日给他弟弟打个电话说已辞职坐上火车去外地打工,半个月后,温江华向他同学打电话借钱(查询是在湖北省),家人给他账号打了钱,之后又给家人打过几次电话,2011年春要钱后彻底失去联系。2017年3月份,有人确定的说在广西省钦州市沙井岛一村庄见过他,家人找过去,询问当地开店的老板,也说见过他,但是寻找无果。我们十分思念他,求助志愿者给与帮助!
登记人与被寻人关系:父子
口音:河北武安当地口音(会说普通话)
注册时间:2020-03-05
失踪人失踪后是否报警:否
失踪人是否有疾病:无
我们在这等您
网站电话&站务电话:0435—3338090
家里老人“二阳”怎么办?医生:轻症居多,低烧假象需警惕
尽管非常挂念86岁的奶奶,但柳佳最近不敢去看望老人。公司有同事“二阳”(第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了,她担心自己会把病毒传染给老人,让老人再经历一遍半年前首次感染时的痛苦。
去年11月,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柳佳的奶奶两周内反复发烧。由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老人身体极度虚弱,起不来床,用了两个多月才逐渐恢复。此次“二阳”来袭,老人是否会再过一次“鬼门关”?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二阳”人群主要是18岁到60岁的人群,高龄老年人为少数。5月底,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多家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感染门诊,发现因感染新冠就诊的老年患者数量很少,只有零星几人。医务人员表示,5月起陆续接诊了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人数明显低于去年年底第一次感染就诊的人数,而且大多数症状较轻,仅有极个别有基础疾病者发展为重症。
不过,医生仍提醒,“二阳”老人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需坚持服用基础病药物,并警惕低烧等情况,一旦身体不适症状明显要及时就医。
轻型感染者家属:症状似普通感冒
梁岩的爷爷今年83岁,刚刚“二阳”病愈。梁岩说,5月22日,爷爷去逛超市,室内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当天,爷爷开始发低烧,抗原检测阳性。相比第一次感染时转阴用了13天,这次“二阳”,梁爷爷4天就转阴了。
“就像得了一场普通的感冒,去年感染时出现的身上乏力、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这次都没有。”梁岩说。
梁爷爷有基础病,2019年动了一次大手术,身体底子差,因此没打过疫苗。刚检测出阳性的那两天,家人的心一直悬着,生怕老人又病倒。梁岩心急地向周围“二阳”的亲戚朋友打听,听说大家的症状都很轻,老人自己也说没什么感觉,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和梁爷爷症状类似的还有罗先生的岳母,老人60多岁,没有基础病,5月4日抗原检测阳性后,出现头晕、嗓子疼等症状,只吃了连花清瘟,3天后症状就消失了。
罗先生称,岳母是被五一期间来家里居住的亲戚传染的,亲戚检测出阳性后,罗先生全家都“二阳”了。最让家人担心的孩子奶奶这次没出现任何症状,去年底,孩子奶奶在四川老家首次感染,卧床不起,近一个月才逐渐恢复。目前,罗先生一家都已恢复健康。
医生观察:多数“二阳”老人症状轻、病程短
5月8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吉泉开始在呼吸内科门诊接诊“二阳”患者。据他观察,最近一周,“二阳”患者保持在每日新增1到6例的水平,相较去年年底第一次大范围集中感染,就诊人数明显减少。
5月29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吉泉在呼吸内科查房。 新京报记者 俞金旻 通讯员 曹希 摄
“以往呼吸内科每日门诊量有40多人,从5月15日开始,骤增到90多人。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二阳’患者大概占门诊量的15%到20%。”陈吉泉推测,6月到7月会形成“二阳”的小高峰。
这其中也有少部分老年“二阳”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兮恒说,自己在门诊遇到的“二阳”老年人与第一次感染相比,症状轻且病程较短,但是平时体弱多病、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症状偏重一些。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腹泻。
据陈吉泉临床观察,老年人“二阳”后,多数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鼻塞、咽喉痛、咳嗽等,40%至5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80%以上患者会出现乏力、食量减少、胸闷的症状,约30%的老年人出现肺部感染,有极少数老人两次新冠病毒感染都引起了肺部感染。“我们观察发现,打疫苗对是否二次感染影响不大,但可降低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陈吉泉说。
中型感染者家属:后悔未及时送医
5月31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2小时内仅遇到了一位前来就诊的老年新冠患者。正在留观区等待检查结果的李阿姨今年70岁,这是她测出“二阳”的第六天。她焦躁地一会儿站、一会儿坐,嘴里总喊“冷”,难受地直叹气。
李阿姨称,这次一家四口人只有自己“二阳”了,6天内反复发烧,最高烧到39摄氏度,“浑身哪哪都疼,太难受了。”等待检查结果期间,李阿姨频繁打嗝,她说,自己感染后食欲很差,“吃东西没有一点滋味,吃一点全吐了。”
门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李阿姨肺部出现病毒感染,属于中型感染者。医生提出两套治疗方案,一是对症治疗,吃退烧药、消炎药,减轻目前的症状;二是服用新冠特效药。但据医生介绍,国产新冠特效药发烧3天内服用效果最佳,进口特效药的最佳期限是5天内,李阿姨已经感染6天,服用特效药很可能不起效果。
最终,医生和家属决定,采取第一套治疗方案,让李阿姨居家服药、吸氧,随时监测血氧值,每天俯卧超16小时,等待住院。目前医院床位紧张,李阿姨如想住院,至少需等待一周。
5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留观病房床位已满。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摄
李阿姨的女儿姜女士很后悔现在才带母亲来医院,她说,母亲第一次感染新冠时症状很轻,再加上老人身体一直硬朗,没有基础病,因此这次母亲“二阳”,家里人就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发现母亲反复发烧才来就诊。
医生建议:警惕反复低烧,基础病药物治疗勿中断
郭兮恒强调,由于老年人自身免疫状态的特点,很多老人在感染新冠时多出现低烧,很少高烧,“这会造成一种病得轻的假象。”医生提醒,如果反复低烧、身体不适症状明显,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就诊,让医生判断病情,切忌自行下判断,否则容易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据陈吉泉观察,70岁以上的老人在二次感染后病情较严重。他建议,这些老人“二阳”后,应第一时间吃特效抗病毒药物,例如辉瑞的奈玛特韦、利那托韦,默沙东公司的莫诺拉韦,或国产的先诺欣、阿兹夫定等药物。如果有发热症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有咳嗽的症状,可服用宣肺止嗽合剂或氨溴素、连花清瘟等药物。
陈吉泉提醒,如果老人病情稳定,可以居家观察,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5%,且出现呼吸困难和高热不退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陈吉泉还强调,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老人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这些老人不要中断原来基础疾病治疗的药物,也要注意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有无配伍禁忌。
郭兮恒也发现,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老年人的基础病病情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果患者能坚持规律服药,将基础病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新冠肺炎的病情也会相对较轻、较稳定,恢复较快。
(文中柳佳、梁岩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 郭懿萌 俞金旻
编辑 彭冲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