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历史上的修筑与意义变迁
演讲人:李鸿宾 演讲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 演讲时间:二○二三年三月
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理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含长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民族大学“优秀人才”系列,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在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部分时段,长城通常是南方定居王朝用以防御北方游动势力进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在秦汉和明朝表现得最为明显。北方的游动势力凭借其机动灵活的军力,向南方定居王朝谋取财富和消费品以满足自身需要,构成了对后者的军事威胁,而南方定居王朝在扩展力量之时也会拓进草原,双方的交往互动由此而生。从古代攻防的角度考虑,地处南面的定居王朝需要自保时,长城就成为攻防选项之一;然而一旦如唐朝、元朝和清朝等王朝那样兼跨南北(一统化)之后,这种阻隔作用就被消解。睽诸历史,国家规模性拓展、异质性族群组合、多文化之兼纳随时代递进而成为主导趋向,长城的阻隔功能亦随之呈消解之势,并在一统化格局中转化为南北沟通的标志。
4月19日,工人在山海关长城北翼城修缮工程工地施工。新华社发
长城的修筑及转化
长城工程是古代重要攻防方式(或手段)的一种,作为大型攻防工程,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是每个试图修筑长城的王朝或集团所能承担得起的。历史上的长城,更多也更典型出现在大型定居王朝譬如秦汉王朝、罗马帝国。
单就中国古代而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长城起初是被用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攻防中。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周天子威望的逐步下降,诸侯的势力明显上升,各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采用军事征战的方式以确立自身的霸主地位。进入战国之后,各诸侯国从以往的霸主争夺演化到兼并对手,他们对周天子的态度也从阳奉阴违发展到了正面对抗,最终周天子被彻底废除。战国时代的史事表明,诸侯国之间不再是春秋时代的强弱对峙,而是强者试图将“天下”纳入一体化的结构之中,这便是人们熟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在征战规模巨大、确立一统化大型王朝格局的转轨之中,长城的修筑非但没有停滞,反而进一步上升为大一统王朝关注的重点目标,“万里长城”由此而来。
从历史诸要素进行考察,这一时期对统一的秦朝构成最大威胁的外部力量,是蒙古草原崛起的匈奴势力,它以规模性的骑兵及其强悍的攻击力而著称,匈奴南下对秦朝造成的危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诸侯。从秦朝视角来看,是匈奴对其北部构成了实际威胁,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显示,匈奴之所以能够崛起,也是秦朝崛起奔向草原(南缘)进而激发草原游牧力量聚集的一个结果。虽然目前为止学界对古代的中原与草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具体问题仍旧存有诸多争议,但我认为,用历史上的双方互动以解释古代亚欧大陆东缘南北之关联,可以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选择。
随后的事实表明,长城的修筑成为定居王朝用以保卫自身的一种方式,这在西汉及明朝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历史上的长城作为工程,通常是古代王朝防御北部游牧势力进攻采用的一种手段。这里我要特别补充一点:历史上的长城修筑,并不是某一群人对付另外一群人的手段,它与某些特定人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为军事攻防的方式之一,长城的修筑是由封建王朝的决策者或者统治集团直接筹谋策划的,古代的长城工程是一项有明确目标和具体操作的设计,只能由王朝自身承担。历时数千年的中国长城修造史显示,主宰工程其事的就是秦朝、西汉、隋朝、明朝这些具体的统治集团。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相互竞争时,采用长城互相攻防,而到了秦以后,修筑长城就成为定居王朝()用以保护自身社会免遭游牧力量攻击的重要方式之一。
2月12日,天津博物馆的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上,一名小朋友在参观。新华社发
长城与王朝之间的关系
我们着眼于秦以后各王朝有关长城修筑的情形,依次审视历史上南北之间的诸多关联及其互动方式。
在现代之前的历史上,亚欧大陆上分布着南部的定居王朝和北部的游牧,从东方的中国到西面的地中海沿岸,多有此类呈现,它们成为公元前千百年至近代之间古代国家的主导模式。之所以分成定居和游牧两大模式的,主要取决于它们依托的生计方式:定居以男耕女织、从土地获取生活资源为目标,游牧则依托草原的放牧获得经济保障。这是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上层建筑之差别的典型表现。以古代中国为例,定居王朝通常采用皇权主导、相权辅佐的中央集权式政体,通过设置缜密的行政制度等方式统辖全国,构成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主导、多地域文化聚合的王朝结构。与之对应,古代草原则由单于、可汗为主要首领,部落集团与之配合,形成分权制邦联性政治体(各名称有别)。这两种类型的王朝贯通亚欧大陆东西之间而呈南北对峙,亚洲东部地带从秦汉到明清,伴随着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到蒙古和满洲(族)等各类,它们与定居王朝的交往互动,成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一个主轴。
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是怎样互动的呢?就经济生活与文化习俗而言,定居依托特定的地缘能够塑造规模不等的大小王朝,它们固定在特定地区,这类的特点是:耕作经济的累积能够为王朝的运作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财富,促使它们得以长久地建设和维系,或者以新旧替代的方式保持其规模体量和整体构架。虽然定居王朝受限于地理和自然等条件,彼此之间的规模性往来不算多,但也会由使臣代表官方进行疏密不等的交涉,商人则更加频繁地进行着经济贸易的互通有无,僧侣传播信仰,贯通其间。与此对应的亚欧大陆北部的游牧社会,他们的和王朝之间,因生态环境、经济生活乃至文化习惯具有高度的相似和重合,彼此的联系趋于频繁,尤其是军事力量崛起之后,相互兼并较为频繁发生,成为这类交往的主导模式。然而游牧经济相对单一,对于定居社会财富的冀望,往往会驱使他们南向发展。就古代中国这片地域而言,更典型地表现为南北两种大型政治体多方面的交往互动,譬如征战压制、经济互补、贸易沟通、使者联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乃至“和亲”带动的联姻等,频繁而密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原的定居王朝和草原的游牧在诸种形式的互动同发展,双方的关系变化,与长城的修废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长城的构筑。
秦朝是古代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大型王朝。它在征服六国、稳定中原耕作地区的基础上,于北部派军进入农耕与草原的交接地带,试图再度拓展。但在这里遭到了匈奴的阻隔。如同史籍的描述特别是今人的研究那样,原本游走于空旷草原的各部族在秦朝北向挺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匈奴”为称号的力量,司马迁说“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这表明,游牧部族将势力汇聚在一起以的力量对抗曾经势如破竹般拓展的秦朝,最终以南北对峙构成了秦汉时期东亚的政治格局。若采用汉朝人贾谊的描述,那就是“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汉书》卷48《贾谊传》)。贾谊表达的是人口相当于“汉朝大县”的匈奴拥有雄强力量与汉朝匹敌的事实。虽然在人口规模上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比,但就游牧武力释放的力度和烈度而言,匈奴无疑是当时亚欧大陆诸多势力中的佼佼者。当时以骑兵为主导的游牧势力机动灵活,迎战定居王朝以步兵为主体的军队时在战术上具有很大优势。面对此种形势,秦朝采取“北守南攻”之策略,构筑一道漫长的北部边防工程,以阻挡游牧势力的骚扰,就成为王朝统治的必要考虑,横贯东西万里之遥的长城因此“出场”。此后,草原的对手就成为长城防御的重要对象。这在西汉和明朝表现得最为明显。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稳固中原之后,也曾经打算像秦朝那样,乘胜进入草原,将其纳入西汉王朝之内,但“白登之围”证明当时的汉朝在军事上无法战胜匈奴,汉朝转而采取“和亲”、约为兄弟之法维护自身与匈奴南北对应的关系。正如文帝在给匈奴单于的信函中所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当时的西汉王朝与匈奴分居农耕和草原而两相对峙。直到多年以后,养精蓄锐的汉武帝改变策略,整合西汉王朝几代统治者积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举进军草原,打破了南北的平衡。虽然汉武帝数十年攻伐匈奴招致文武朝臣的激烈批评,他晚年也对这一策略进行了修正,但汉武帝对南北平衡的打破却为后续东汉王朝处理南北关系奠定了基础。公元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原本与南面定居王朝抗衡的匈奴,一直处于内部诸种力量的角逐与竞争之中,东汉则成为占据优势一方,双方的均衡终以北匈奴的“西遁”和南匈奴的依违而打破。从这数百年间的变迁过程里,后世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汉朝与匈奴彼此抗衡、相互竞争,谁也不能压倒对手之时,定居一方就会采取包括修造长城在内的防御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游动一方,由于自身的地理和环境提供不了他们所需的东西,而南面汉朝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引起他们的觊觎,在彼此的商贸满足不了物资需求的情况下,匈奴南下进行军事掠夺就成为必然选项。这就是汉朝尤其西汉强化长城工程的主要原因。
到了明朝,其长城修筑策略几乎与西汉刘邦集团如出一辙。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父子,在稳固后相继北上进入草原。与刘邦针对的匈奴不同,明朝面对的是被他们推翻的元顺帝残余等势力,但将草原纳入王朝统辖之内的动机则有相似之处。不过,明朝同样也无法彻底压制草原的游牧力量。尽管被赶出了中原,元朝的残余势力加上草原的其他力量,却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于彼此的纵横捭阖之中仍能不断干扰明朝北部。明英宗50万大军于“土木堡之变”的溃败,使明朝君臣深深意识到北边防御的重要。正是出于这种严峻现实的考虑,大规模的长城修造再度成为明朝的选择。这项举措贯穿了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时段,成为古代修筑防御工程又一个突出典型。这段历史再次证实,南北任何一方都不能征服对手或者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长城的修筑就会成为固守一方的战略选择。明朝修筑长城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虽然巨大,但较诸遭受北部力量的冲击所造成的损害,还属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应对办法。
由此可见,当南北对峙且规模性的王朝彼此不能相互替代之时,处理双方关系的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总是离不开长城的修筑,其要因就在于定居王朝的土地与社会乃是其生存的基础,不可不保。另外,定居王朝不计代价地修筑长城,也侧面反映了与之对峙的北部草原力量超强的攻击压力。
第二是长城的废弃。
古代王朝中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场景,就是不修筑长城,也不以长城作为攻防手段。这通常表现在长城东西南北兼纳的大型王朝之内,譬如唐朝前期就是典型代表。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他在位的9年,都在兼并其他势力,或将他们纳入自身的统属之下,最终确立了中原地带的稳固。李世民即位之后,唐朝在此基础上向周边四维地带开拓,其中的一个指向就是北方的广袤草原。而李唐王朝面对的草原雄强力量是称雄一时的突厥。他们于6世纪中叶推翻柔然人的控制,崛起于万里之遥的蒙古高原,再于隋朝建国前后分化为东西两部。厥以强悍著称,与隋朝,隋末崛起的诸多势力不乏依托突厥以自壮的举动,李渊集团在崛起过程中也曾依靠突厥支持的骑兵和马匹与其他势力相互角逐。而壮大起来的李唐王朝,若要从中原出发走向草原,突厥的阻隔就必须直面;唐朝的北上,使其与突厥尤其厥发生了尖锐矛盾。
巧合的是,初上台的唐太宗,他面对的厥却常常陷入内部诸种势力的纷争而不能自拔,加之天灾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这就给唐朝的北上提供了机缘。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大规模出兵,征服厥。后续继承皇位的唐高宗李治,也派兵西出降伏了阿尔泰山一带的西突厥。在他们前后的开拓之中,唐朝将农耕的中原和游牧的草原统合在一起,唐太宗集“皇帝”与“天可汗”称号为一体,获得胡汉人群的承认,从而构筑了中原—四方地域、胡汉众多族群组合的大型王朝。在唐朝建立的一统化结构里,原本用于保护定居社会的长城失去了攻防作用,这就是唐朝放弃长城修筑的理由。即使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后期的衰弱,回鹘崛起于草原,然而双方的联系仍旧大于对抗,这种相对和缓的局势同样使得唐朝没有将长城的修筑纳入议事日程。
放弃长城修筑的另外两个突出的例子,是元朝和清朝。长城之修筑,更多地是以耕作为主体的定居王朝的行为,而这两个王朝的统治集团都源自北方,或者是崛起于游牧草原,或者是兴起于多种经济成分的东北。从草原深处崛兴的蒙古势力,在忽必烈继任大汗之后,将重心指向了中原腹地并以征服南宋为标志建立了元朝,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中原的农耕社会与自身的草原传统合二为一。在这种状态下,自然不会考虑修建长城。同样,从今东北起家的满洲(族)贵族力量,聚合周边胡汉各种人群组建,并乘明朝内乱导致政局不稳之机,以八旗军跨越长城挺进北京,终以“大清”之名定鼎中原,在康雍乾三世延续百年的努力之下,构建起一个地域广阔、胡汉族群众多的大型王朝,并以中国古典王朝的成熟形象屹立东亚。在这种满蒙汉不再划地而割的一统王朝之内,“修德安民”成为统治集团经营国家的主要理念,长城以往防御游动力量的阻隔功能,同样也被消解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漫长的变迁史中,长城从战国时代诸侯国彼此攻伐的自我防御工具,演变成了定居王朝阻挡游动势力的大型防护体系。长城的兴修抑或废弃,主要取决于定居王朝自身的构建意图及拓展规模,同样受制于防御对象即游动或王朝的回应,确切地说,它是双方甚至多方互动的产物。于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场景:当对峙双方中没有任何一方的势力强大到足以兼并和侵吞对手时,进攻和保护就成为各自选取的办法;游动的一方不需要固定的防御工程,而定居的一方需要保护其耕作的土地、居住的房屋乃至基于此的人口和财富,唯有修造固体工事予以保护;工程规模的大小,则取决于对手造成戕害的程度。
而在历史的另外一些时期,南北任何一方的实力导致其势力强大到超越对手之时,将对方纳入自身之内,就成为政治集团的一个选择。从农耕地区出发的定居王朝,无论是前期的秦汉,还是中间的隋唐,乃至随后的宋明,其统治集团都有将北方草原兼纳过来的意愿。从草原或北方出发的王朝,在如何建构并确定其规模的问题上,则有一个前后转变。早期的匈奴和中古时代的突厥,主要是立足草原而向定居王朝索取人力物力,后来契丹的辽朝及其后续的女真金朝,则迈开了入主中原的步伐,终由蒙古和满洲(族)政治集团建构起跨越南北的大型王朝。
一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演进史,似乎就是由南北表征的农耕与游牧权力相互交织、彼此共处的演进史,长城在数千年历史能与作用的显与隐,端赖于王朝的实力与格局之大小。伴随这一趋向的,从中原的角度讲,有一个从秦汉囊括农耕地域到唐朝前期南北兼跨农耕与草原的脉络;这一广阔局面的开拓,最终由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和东北起家的满洲(族)统治集团所继承,长城的阻隔功用就此丧失,转而勾连东西南北而达到了彼此抟合。
5月17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拍摄的悬壁长城。新华社发
长城之意涵及其升华
中国的一统化王朝经过元、清的铸造而完成塑形,长城作为防御设施的功能随之丧失,这是古代军事攻防意义上长城命运的归宿。但是,长城自身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作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它逢遭自然灾害侵蚀甚至人为破坏的痕迹仍然存留至今,尤其在当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语境下,长城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更为社关注。不过,今人意识中的长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转向了“精神”层面——人们更习惯于将它置诸“文明”内涵的精神层面予以理解。
这种意涵是如何转变的呢?我认为,其中不可忽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以1840年中英战争为标志,近代中国在与国外势力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走上了新型国家的建构道路,它以民族—国家的现代型为基础,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特性,最终塑造成为不同于以往封建王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长城意涵的转折和升华亦伴此而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它既能激发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将这种情感转换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近代以来的中国,以“振兴中华”为号召,释放出了超越以往的,通过“开眼看世界”的努力、洋务派的近代化建设、戊戌变法的政治追求、革命党建立,一直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在中国的领导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框架之内,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古代长城曾经的“对峙”意义至此被更广泛的“联结”意义所取代,实现了意涵与精神的升华。今天,长城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符号,成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的标识,成为连接世界的中华文明之表征,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3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房全忠被公诉!落马前,曾三个月调职三次
5月22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消息,宁夏检察机关依法对房全忠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网
消息称,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参事房全忠(正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石嘴山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房全忠享有的诉讼权利,并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石嘴山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指控:被告人房全忠先后利用担任同心县委书记,吴忠市委常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教育工委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等职务上的便利及其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工程承揽、工程款拨付、子女入学、工作调动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个月调整三次职务
据宁夏纪委监委2022年8月10日通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房全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公开简历显示,自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房全忠的职务调整了三次:2021.12—2022.01 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2022.01—2022.02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厅级干部;2022.02—2022.08 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
综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来源: 检察日报正义网
你的星座代表什么性格特点?快来看看吧!
星座是根据出生日期所属星座区间而定,每个星座代表一种独特的性格特点。在心理学上,星座只是一种分类方法,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犹如一个能够为自己解释很多问题的“标签”。那么,你的星座代表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每个星座的性格特点。
白羊座(3月21日-4月19日):
白羊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冲动的星座,他们勇敢、冒险、热情、果断,但有时也会显得莽撞和易怒。他们天生乐观,不知道什么是失败,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总有一种要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冲动。
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
金牛座是一个稳定、坚实、保守的星座,他们喜欢走自己的路,有时甚至会显得固执。他们天生务实,做事有计划,不喜欢过于冒险和浪费。他们讲究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并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耐性。
双子座(5月21日-6月21日):
双子座是一个灵活、机智、聪明的星座,他们喜欢与人交流,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但也容易分心。他们天生喜欢交际,不喜欢孤独,很擅长沟通和说服别人。他们表现得比较多样化,时而温顺,时而野蛮,让人难以捉摸。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巨蟹座是一个温柔、敏感、情感丰富的星座,他们喜欢家庭和稳定,容易产生依赖情感。他们天生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和母性本能,看重亲情和友情,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喜欢关心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支持。
狮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狮子座是一个自尊心强、自信、热情、具领导风范的星座,他们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天生有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敢于冒险和挑战。他们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很有个人魅力。
座(8月23日-9月22日):
座是一个实际、谨慎、有条理的星座,“洁癖”和完美主义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喜欢秩序和规律,注重细节和精度,往往会过于挑剔。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天秤座是一个追求平衡、公正、和谐的星座,他们喜欢美好的事物,对美感有很高的鉴赏力。他们天生爱好和平,注重公正和协调,善于沟通和协商。他们看重人际关系和平衡,有时会显得优柔寡断。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天蝎座是一个神秘、独立、强烈的星座,他们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也难以被人了解。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性吸引力,偏重于深沉而不是表面的东西。他们好胜,不喜欢失败和受到威胁。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射手座是一个乐观、热情、坦率、奔放的星座,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不喜欢受到限制和束缚。他们天生热衷于探险和冒险,似乎总有一种不能停下来的冲动。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永远充满好奇心。
摩羯座(12月22日-1月19日):
摩羯座是一个实干、谨慎、有耐心、有毅力的星座,他们善于自我约束和管理,往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天生注重实际利益和生活稳定,喜欢规划和目标设定,有时会显得太过严谨和拘谨。
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水瓶座是一个开放、独立、理智、反传统的星座,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不喜欢受到束缚和限制。他们天生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喜欢尝试新事物和新领域,有时显得过于理性和冷漠。
双鱼座(2月19日-3月20日):
双鱼座是一个敏感、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星座,他们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特点。他们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艺术和文化,往往有强烈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以上便是12个星座代表的性格特点,每个星座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星座,不妨去查一查,或许会对自己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你知道你是那个星座的吗?
你知道你是什么星座吗?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每个星座的具体划分日期:
1. 白羊座(Aries): 3月21日至4月19日
2. 金牛座(Taurus): 4月20日至5月20日
3. 双子座(Gemini): 5月21日至6月20日
4. 巨蟹座(Cancer): 6月21日至7月22日
5. 狮子座(Leo): 7月23日至8月22日
6. 座(Virgo): 8月23日至9月22日
7. 天秤座(Libra): 9月23日至10月22日
8. 天蝎座(Scorpio): 10月23日至11月21日
9. 射手座(Sagittarius): 11月22日至12月21日
10. 摩羯座(Capricorn): 12月22日至1月19日
11. 水瓶座(Aquarius): 1月20日至2月18日
12. 双鱼座(Pisces): 2月19日至3月20日
需要注意的是,星座开始和结束日期略有差异,可以因年份和地区而有一些小的划分区别,但通常仍在以上日期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