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民:王志纲——打造点石成金的商业传奇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李慕太白2023年的第5篇人物故事。
今年,我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拆解30位优秀人物的故事,与你分享。力求用不一样的视角,探寻每一位人物的成功之路。
一切优秀,必有因果。既要琢磨事,更要琢磨人。用心原创,走心分享。凡过我手,必有增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篇,为你分享中国战略咨询第一人——王志纲的人生故事。
本文共5955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可以先行收藏,再行阅读。共品人生,欢迎交流。
“我的生存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王志纲
说这句话时,王志纲已经下海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4年,39岁的王志纲正式从新华社辞职,到广东下海。一个做房地产广告的公司老板,知道了这个消息,找到王志纲,想拉他入伙。王志纲没同意。
那个广告公司的老板就问他,“王老师你开个价,出场费是多少?”
王志纲反问他,“现在明星当中现在谁最牛B呀?”
广告公司的老板回答,“毛阿敏!”
王志纲问,“毛阿敏的出场费是多少啊?”
广告公司的老板说,“大概八九万吧。”
王志纲说,“哦,她是五位数,那我肯定得六位数!”
然后王志纲又问,“现在你们的房子值多少钱?”
广告公司的老板回答,“90平方米可能要三四十万吧。”
王志纲说,“行了,就38万吧!”
广告公司马上就给当时广东最牛的广信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汇报,对方立马答应,把38万打给了王志纲。
这是王志纲下海的第一单生意。他在人生中第一次明白了自己是谁。
2001年,王志纲出版了《财智时代》一书
01反弹琵琶,点石成金,靠一个策划方案救活碧桂园,在企业策划市场一战成名现在的碧桂园,已经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然而,30年前,碧桂园刚一出道,就差点夭折。把碧桂园救活的,就是王志纲。
最早的顺德碧桂园别墅区
1992年,建筑工人出身的杨国强,趁房产热,与几名农民在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兴建4000套别墅,取名“碧桂园”。谁知到了1993年,赶上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哀鸿一片。碧桂园4000套别墅只卖出了3套,杨国强死的心都有了。
经人介绍,他找到当时在广东被誉为“记者王”的王志纲,起初只是想请王志纲给自己写一篇“大文章”,帮助自己卖房。
王志纲跟着杨国强,到顺德碧桂园现场一看,周边的几十个楼盘都死掉了,黑压压一整片的碧桂园楼盘,死气沉沉。面对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的杨国强,王志纲先给杨国强打气:“虽然现在很艰难,但天无绝人之路。做市场有三种做法,找市场、跟市场、创造市场现在唯一出路是创造市场。阳光灿烂时,所有人都赚得盆满钵满,那不叫本事。当99%的人都偃旗息鼓,以为到冬天就活不下去了,其实还有一缕阳光。这缕阳光不可能普照天下,但只要你抢到这缕阳光,它对你就是100%。这叫创造市场。”
1994年王志纲主持碧桂园发展研讨会
经过调研,王志纲提出了“创造市场”的思路:在碧桂园附近配套办名校。要让广东新兴的富豪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给这些新富豪讲明白,即使生意再好,如果孩子不成器,你挣了半天也是白挣。家财万贯,不如孩子成才。这些富豪想通以后,你不仅能把房子卖出去,更能收到海量的教育储备金。
杨国强听后,脑塞顿开,眼前一亮,“这才是我要找的高人啊!”他当场决定,请王志纲做碧桂园项目总策划。王志纲帮杨国强联系了一位名校的校长,杨国强答应可以免费帮这位校长建一所分校,但是学校要留给他相应的学位。就这样,当时的碧桂园打着“买房就送学位”的旗号,卖出了不少房。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学区房。
1994年,碧桂园在全国最早打出了学区房广告
“学校救市”的方法,为碧桂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王志纲以创办名校为切入点,打出“教育牌”,让偏僻的碧桂园瞬间变成了“成功人士的家园”,撬动了市场。按照“创造市场”的打法,碧桂园从一开始的“学校+学区房”,后来逐渐走出了一条“学校++地产+酒店+度假”的一条龙复合式房地产发展道路。
碧桂园业务,让王志纲一炮走红。从此,王志纲成了房地产商争相邀请的红人。
多年后,在回顾与碧桂园合作时,王志纲说,“我与碧桂园合作,打了场大胜仗,这一仗至关重要,奠定了我的卖方市场。之后的项目里,就不是客户选我,而是我选客户。”
王志纲与杨国强
随着越做越大,王志纲建立的策划机构,工作重心由房地产策划向城市发展战略转移,参与了中国许多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制定。
描绘中国第四城成都江湖地位的“张弓搭箭”图、推动国内文旅区域发展的西安“曲江模式”、改变天津城市发展走势的“海河综合开发计划”、提升上海杨浦区城市功能的“新江湾城”……
在王志纲及其带领的策划团队的战略规划和惊艳创意下,一座座新城展翅高飞,一座座老城凤凰涅槃,华夏幸福——中国首个“园区运营商”、重庆九龙坡区及高新区——“首座人工智能城市”、毛里求斯合作贸易区——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王志纲一手打造的智纲智库,逐渐成长为战略咨询行业“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王志纲何以能成为战略策划的高手?
他的著作《王志纲论战略》中的一段话,可以给出答案:近30年的战略咨询生涯,让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略观,追溯其源头活水,则离不开马克思、、王阳明三位大思想家的精神给养。他们的思想精华,构成了我的底层思维框架。
★★★★★★★★★★★★★★★★★★
考大学时我就认为我是个当记者的好苗子,梦想能成为中国的李普曼。——王志纲
王志纲的这个梦想,在1992年变成了现实。那一年,南巡。王志纲陪同新华社社长穆青,沿南巡路线同步采访,写下《风帆起珠江》、《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等重大新闻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那个年代,各地年轻记者们常在新华社招待所9号楼,聚首一堂,纵论国事,王志纲经常是主讲。当年很多记者写稿子的模仿对象,就是王志纲的文章,像《中国走势采访录》、《珠江三角洲启示录》这种稿子,一度成为记者们的范本。
02观点犀利,一字万斤,凭一篇调研报道走进,在新闻战线成就无冕之王文化是有传承的。优秀是有基因的。
1955年,王志纲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县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在一所中学任职校长,属于当时县城里鼎鼎有名的知识分子。
然而,到了王志纲十二三岁时,“”发生了,他的父亲由学校校长变成了给学校敲钟的钟匠,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做石匠,一个做木匠,而王志纲则成了泥瓦匠。黑暗的生活里,父亲没有放弃希望,甚至开玩笑地感叹,“我这一辈子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没想到,到了我们家,则成了一门四匠。”
父亲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志纲。
王志纲在兰州大学的学习照
面对苦难的生活,有人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有人则会麻痹自己,甘当随波逐流的庸人。王志纲选择成为前者。
十五六岁的他,已经开始思考人生和命运。当时已经十年没招工,国民经济陷入停滞的边缘。王志纲只有一条路:当兵或下乡。他知道靠特长才有可能去当兵,所以苦练文艺和体育。打篮球很卖力,把手腕都打断了,后来进了地区代表队,部队差一点就把他招走了,可惜时运不济。到1976年,王志纲在县体委当教练,带领的女篮已经打遍全省,但他还是一个临时工,正式工的指标始终没谈下来。
终于等到“”倒台,1978年,恢复高考,王志纲的机会来了。他参加了高考。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新闻系,但却被录到了兰州大学经济系。求学的4年里,王志纲把《资本论》厚厚三大本通读了整整7遍,成了《资本论》的信徒,并由此找到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方。
2015年,王志纲回母校兰州大学做报告
1982年,王志纲毕业进入甘肃社会科学院工作。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僵化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由此被调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1985年10月,王志纲应邀来到呼和浩特,成为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名记者。
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会发光。
1992年,王志纲在新华社招待所与记者同事们论国事
1986年,面对国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声音,王志纲采写了长篇报道《对外开放8年勇敢迎接挑战 广州经受3次冲击更有生气》,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国内外30多家报刊做了转载。凭着此文,王志纲夺得了当年新华社一等好稿奖。同年,新华社领导发话:“好马,就要放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驰骋。”他从偏远的内蒙古,一跃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
那一年,王志纲31岁,刚过而立之年,似火,理想如初,目光如炬,前程似锦。
像王志纲这样胸有大才、心怀梦想的人,就是要在广东这样的大江大海里畅游,才叫如鱼得水。
1992年,王志纲采访时任上海市长黄菊
1988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候。学政治经济学出身的王志纲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诸侯经济”正在形成,地方保护主义越演越烈,已危及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真正的记者就是要敢于碰硬,敢于纵论天下风云。”王志纲历时 70天采访,写下了《中国走势探访录》,他以惊人的胆识向中央进言:治理改革环境,整顿改革秩序。这篇文章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被邀请进专题汇报。不久,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大政方针。
这是王志纲的荣耀,也是新华社的荣耀。拥有这种荣耀的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屈指可数。
1992年,王志纲跟随新华社社长穆青走访珠三角
1992年,广东电视台决定拍一部反映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成就的专题片,邀请王志纲担任总负责。王志纲带领摄制组采访时,不写脚本,不选场景,不搞彩排,而是采用现场抓拍,同期录音,一切都按生活实景进行。这种随机采访的工作方式,使得传统中那种靠背台词的主持人无法胜任,他便自己操着一口“贵州普通话”亲自上阵,当起了节目主持人。一部具有浓重的写实主义色彩的纪实片《大潮涌珠江》就此诞生。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20多家电视台先后播出,连一些港澳电视台也纷纷前来洽谈购买该片的播放权。《大潮涌珠江》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电视片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
1993年王志纲在山东烟台主持拍摄电视专题片
王志纲成了中国纪实电视片新潮流的领导者,以至后来央视的《》、《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明显承袭了王志纲的纪实风格。
作为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在广东的几年中,探改革前沿,领风气之先,不仅是广东改革开放的主要研究和报道者,更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的调研,写出了《中国走势采访录》、《广东和浦东的对话》、《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等内参和文章,上可直达视听,下可影响一方诸侯仕途。
胸怀万千山河,挥斥笔墨如铁。风华正茂的王志纲,行走于大江南北,成了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孔雀东南飞,大潮涌珠江。面对上世纪90年代初那种隆隆而来的商涛市潮,那种令人撼天动地的啸声和冲击力,王志纲饱尝到了提早赶海的收获和喜悦。记者的敏锐,促使他在1994 年,下定决心,下海赶潮,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搏击一番。
★★★★★★★★★★★★★★★★★★
1996年,王志纲出版《谋事在人》,推动了中国策划行业大发展
“受制于人,灵魂是跪着的。欲制于人,灵魂是坐着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灵魂是站着的。”——王志纲
从下海第一单为房地产公司做广告策划,到后来做企业战略咨询;从房地产业到城市、园区、文旅、健康等多个领域;从行业策划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内的产业规划到服务国家战略出海做规划……王志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战略咨询第一人,也践行了他下海时的初心:寻找官、商之外的第三种生存,给知识以尊严。
在王志纲看来,不论是个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魂”。有了“魂”,在充满变革和机遇的社会转型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成为市场竞争中强者。而王志纲和他的工作室就是负责“找魂”的。
2005年,王志纲出版战略策划图书《找魂》
03问诊把脉,文化铸魂,助力茅台登顶白酒之王,在战略咨询市场纵横捭阖1998年的一天,王志纲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茅台新上任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班子要拜访他。
原来,当时的茅台面临灭顶之灾,亟需找王志纲指点迷津。
1998年,王志纲和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交谈
当时的茅台遇到了什么样的灭顶之灾呢?
一是地位被碾压。五粮液当时不光在产量上超越茅台,在价格上也超过了茅台。当时一瓶茅台价格只有280元,而五粮液已经达到300元。五粮液的发展盛极一时,不光在市场上一枝独秀,而且也进了人民大会堂,进到了钓鱼台。五粮液一度喊出了“国酒没有终身制!”的口号,甚至找到了当时祖籍宜宾的国家领导人,希望推动五粮液取代茅台成为国酒。
二是销售卖不动。从来不愁销售的茅台,当年眼看时间已过半,销售任务却没过半,卖不动了。
三是领导大换血。原先的董事长卸任,总工程师季克良新任董事长,新的领导班子刚刚组建,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期。
这种背景下的茅台,惶惶不可终日。作为贵州人的王志纲,当时已在江湖颇有威名,季克良就托人给王志纲带了一句话,“贵州就是一瓶酒、一湖水,这湖水就是黄果树瀑布,这瓶酒就是茅台。茅台都垮了,你作为贵州人,在外头也没面子的。”
贵州人王志纲出席贵州对话节目
深念故土乡情的王志纲大受触动,毅然去往茅台镇一探究竟。
“不到茅台,茅台是一个图腾——她是昨天的荣耀,是明天的忧郁。到了茅台,茅台是一个震撼——上苍如此不公,让这里枉有秀水青山,却摆脱不掉贫穷落后;上苍又是如此公平,独为此方水土天造地设,奉献出誉冠天下的玉液琼浆。”
这是王志纲当年在茅台策划报告上写下的一段题记。
王志纲带领团队扎根茅台镇,对茅台酒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会诊,提出了一个茅台振兴的战略方案。
王志纲深入茅台集团老酒库房调研
王志纲把中国的酒历史、酒文化归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作坊酒。农耕文明的结晶,十里八村的小酒坊,包括茅台的前身王茅、赖茅,都是作坊酒。第二个阶段,叫做工业酒。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化以后产生了工业酒。工业酒有规模,但谈不上品质,更谈不上个性化。第三个阶段,叫广告酒。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秦池酒为代表的勾兑酒,通过轰炸式的广告,赢得市场,来的快,去的也快。
第四个阶段,叫品牌酒。五粮液就是代表。
王志纲判定,这几个阶段,都没有茅台酒的机会了。只有一个机会留给了茅台,叫做文化酒。谁能够占据文化酒这个“九五之尊”,谁就拥有了话语权,拥有了一切。季克良等茅台集团的领导层一听,茅塞顿开,连连称赞。他们从文化入手,一是找到了司马迁《史记》记载的一种当地酒叫枸酱,“武帝饮之,悦,美味之”。二是找到了巴拿马盛会获得金奖这个荣耀历史。三是广泛宣传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以茅台酒疗伤的故事。四是把周总理尊为国酒之父,用喝过茅台酒的国家领导人来背书。
王志纲还给当时的茅台提出了一句后来响彻全中国的广告语:“国酒喝出健康来——中国茅台”。
“”国酒茅台“”的广告曾长期霸屏
一语定乾坤。
在文化酒的战略指引下,茅台酒东山再起,很快超越五粮液,稳坐白酒行业龙头宝座,从此独步天下。
事后,关于为茅台酒把脉一事,王志纲总结说,“找魂必须有一个原则,我把它定义成‘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你一旦找到它的唯一性,找到以后,抢占制高点,开创新时代,掌握话语权,它就会产生排他性。最后的结果搞得五粮液攀都攀不上,够不着。最后有了权威性。这就是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
“他是商人师,赚策划钱,谋地产略;他是生活家,识高球经,助城市秀。他叠加了民间思想家和商业策划的双重身份,很少有商人具备他的政策性通盘思维,也少有城市首脑具备他对全国区域市场的体验认知。在城市运营、城市品牌、房地产开发、区域经济竞争等诸多层面,他是指点江山人。” 这段《新周刊》十多年前对王志纲的评语,今天读来依然熠熠生辉。
2022年9月14日,王志纲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宣传他的书《大国大民》和《战略》
世间事,从1到1000易,从0到1却难。
在王志纲的创业生涯里,却实现了无数的从0到1。“中国房地产界的幕后推手”、“城市策划第一人”、“中国顾问咨询业的拓荒者”,等等称谓,是业界对他的赞誉。
到目前为止,王志纲工作室已完成上千个成功案例。一年两年成功算是运气,三年五年还成功那是能力,十年二十年还成功那就是传奇!
王志纲,不愧为商界传奇,不愧为大国大民。
最喜欢王志纲的一段话——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叫“三生有幸,共享未来”。意思是一个完整的人设和人格应该是生活、生命和生意的高度统一,哪一点都不能缺失。你的生活要丰富多彩,生命要饱满有意义,生意是顺带的结果,如果把这三者打通,就可以走得很好。
解密中国智库第一人王志纲 现在的烦恼是被人骗钱借钱三千万
#头条创作挑战赛#
王志纲纵横商界政界30多年,名利双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无限。
要说他还有一点烦恼的话,那就是经常被人骗钱借钱了。
有个小子骗了王志纲200万,然后电话关机,人间蒸发消失了。
还有个小子王志纲借给他几百万,到现在没还钱,结果却是摆在股市上亏了几千万。
我有一个同学,说想见我,其实就是过不下去了。从好的方面理解,他是用一种善意、温和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和落魄,所以我不点破,就借了他一笔钱,七八万块吧。财务问我,到期了是不是去要他还钱,我说不要了,何必把这疮疤给他揭开呢?他就困难,就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比较多。
几十年来王志纲遇到很多借钱的,他觉得借钱说白了,就是合法抢劫,没有一个还钱的,这一点他非常清楚,但还是借了。
有人说王志纲是强者,而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强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王志纲一路下来,借出去的钱大则几百万,小则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加上被骗的那些钱大概有两三千万吧,但借的钱没有任何一笔他去让人还了,那些被骗的钱也没有追回过一分一毛。
以前王志纲被人骗了几百万,他还是会生气,气得要死。但现在想一下,一笑就释然了,已经把自己练得越来越心如止水,不生气了。
据说,王健林的办公室每天都会放一百万的现金,但凡有相识的战友、老乡、朋友、亲戚上门求助,他都会直接拿出一大叠现金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