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寻宗」崔姓——历史来源
崔cuī——季子让国形成的姓
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
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姓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9世孙崔杼,为齐正卿。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崔杼曾立庄公,后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又杀庄公,立景公,任右相。左相庆封见崔杼专权,非常气愤,但表面却假装是崔杼的知心朋友,后乘崔杼的三个儿子闹矛盾之机,指使家臣卢蒲嫳设计杀崔杼的儿子崔成、崔强,逼棠姜及崔杼先后自杀,尽灭崔氏,任相国,专齐政。崔杼的小儿子崔明当时不在家,幸免遇难,逃到鲁国,生良,15世孙崔意如,为秦朝(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崔氏官宦不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其8世孙崔殷有7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4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史、关内侯,有3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崔伯基的后代还有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崔意如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其后代又分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称,贝州清河郡七姓之首为崔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定州博陵郡五姓之首为崔氏。所以,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崔氏聚居点。
崔氏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駰、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为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有崔宏,官至吏部尚书,封白马公;崔浩,官至司徒。经学家崔灵恩,精三礼三传,初仕北魏,后归南朝梁为国子博士,卒于桂州刺史任。北魏还有史学家崔鸿,为鄃(今山东平原)人。唐代,崔氏出了三位诗人:崔国辅,山阴(今浙江绍江)人,一作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人;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崔护,博陵(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任宰相者多达27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崔氏定著十房……宰相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4人,共27人),于此可见唐代崔氏地位显赫之一斑。北宋有画家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画院流行的黄筌父子浓艳细密的画风,王安石曾作诗赞扬他“莫道今人不如古”;还有经学家崔子方,涪陵(今属四川)人。明末有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近代有经学家崔適。
崔氏徙居国外,始于东汉末年,最早是到今朝鲜。当时,农民起义纷起,军阀混战,时局,平州(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刺史崔毖,率领族人千余口,避乱迁到今朝鲜,其后子孙繁盛,发展成为朝鲜大姓。近代以来,又有一些崔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崔氏的堂号主要有清河堂、玉璧堂、噤李堂、德星堂、惇叙堂、默阴堂等。“清河堂”系以郡望为堂号。玉璧堂:北魏光州大中正崔挺,为官清廉,他曾拒收别人送他的玉璧,并举东汉杨震拒收金子的事例说:“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挺的后裔以此故实为堂号,称为“玉璧堂”。噤李堂:噤(音近,闭口,不做声)李,这里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大诗人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很是欣赏,于是提笔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后裔以此为荣,因以“噤李堂”为堂号。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崔姓列为当今中国第7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将崔姓列在第58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崔姓分布很广,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较多,这5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崔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唐代新罗人有崔姓;清代高丽人有崔姓,凡四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清代满洲人有崔姓,世居辽阳;清满洲八旗姓崔佳氏,后改为崔氏;满、彝、回、朝鲜、蒙古、土家等民族也都有崔姓。
崔姓的起源地章丘县,在山东省境。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有崔玄藉、崔泰之墓志;开封市博物馆有崔沔墓志。
作者:谢钧祥
韩国姓氏起源,你了解吗?
韩国的姓氏不到300个,但绝大部分人只采用少数几个。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韩国四大姓氏金、李、朴、崔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同姓间的婚姻至今仍被严格禁止。
在古代的半岛三国时期,高句丽国在公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后,分别在四世纪和六世纪开始使用姓氏。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最常见的是金、李、朴、崔、郑、姜等姓,复姓有司空、诸葛、独孤、鲜于、皇甫、南宫等等。据一九八五年韩国人口国情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韩国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种。"
从中看出,三韩人的主体新罗使用汉姓要比高句丽人晚五百年时间,而百济是高句丽的王族在三韩地区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汉姓与高句丽尚有三百年差距。文化相差如此悬殊的怎么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可能出现姓的出现有五百年时间差的情况?
韩国常见姓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除了金、朴算是韩国本土姓氏外,李、张、赵、崔、陈、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中国的大姓和贵姓。
金姓起源于新罗: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脱解尼师今九年(65)春三月,王闻金城西,始林间有鸡鸣声。迟明,遣瓠公视之,有金色小椟挂树枝,白鸡鸣于其下。瓠公还告。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曰:"此非天遗我令胤乎。"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其出于金椟,姓金氏。改始林名鸡林,因以此为国号。
三国史记卷 第二味邹尼师今立一云味照。母朴氏,葛文王伊柒之女。妃昔氏光明夫人,助贲王之女,其先阏智出于鸡林,脱解得之,养于宫中,后拜为大辅。阏智生势汉,势汉生阿道,阿道生首留,首留生郁甫,郁甫生仇道,仇道,则味邹之考也。沾解无子,国人立味邹,此金氏有国之始也。
朴姓的起源: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记载 始祖 姓朴氏,讳赫居世。------傍林间,有马跪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之,有婴儿出焉。则收而养之。及年十余岁,歧嶷然凤成。六部以其生神异,推尊之。至是立为君焉。辰人谓瓠为朴,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朴为姓。居西干。辰言王,或云贵人之称。
李:新罗开国元勋阏川杨山村长瓢岩公李谒平后裔、唐朝支援新罗将领李茂后裔、朝鲜开国功臣女真人李之兰、明将李如松子李应祖和李天根的后代。庆州李氏为韩国李氏家族的大宗。
张:元朝公主陪嫁随从后裔。
孔:明末山东曲阜孔氏渡海避难的后裔(也有陪元代公主来的衍圣公后人)。
闵:宋朝使臣闵称道与孔子弟子闵子骞后裔。
印:晋朝使臣印瑞后裔。
谢:梁时士族陈郡谢氏辗转渡海避难的后裔。
左:元朝派往耽罗岛驻守的左亨苏后裔。
朱:南宋末期避难的朱熹之孙朱潜后裔。
明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
杜:北宋真宗时期,逃往避难的兵部尚书杜庆宁后裔。
冯:南北朝时,北燕昭成帝冯弘后裔。
在韩国五大姓氏中,金姓106个本贯、朴姓70多个本贯、崔姓43个本贯,全为本土起源,并无从中国传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个本贯中,约30多个是由中国传入,郑姓35个本贯中,只有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由中国传入。
韩国与朝鲜的安、卞、边、蔡、曹、陈、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蒋、康、孔、廉、卢、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阎、阎、严、杨、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据传完全来自汉唐直至明朝时期的中国,并无充分的考证;林、鲁、柳、车、罗、吕、南宫、芮、王、吴等姓氏则在族谱中相传始祖是战国、秦朝、汉朝时期进入朝鲜半岛的中国人。
韩国姓氏
崔姓的起源、支系、流布与名人轶事
姜太公祠
编撰说明
本编计划于近期陆续推出有关姓氏的系列文章,通过讲述姓氏的由来与各姓氏产生的渊源,向大家介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并且会重点介绍一些人数较多的大姓,以及该姓氏的历史名人,当今的业界翘楚,宗亲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亲情互动。希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添加本人微信公众号予以关注,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畅谈个人想法,咨询相关问题,提出写作要求,本编会及时回复并尽力满足大家的愿望。
如标题所言,本编第一篇将首先向大家介绍崔姓。不好意思,因为本编姓崔。
崔护《题都城南庄》画作
崔姓轶事
在介绍前先向大家讲一个成语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二字指的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而盛唐时期正好有两个人,一个叫崔沆,一个叫崔瀣。这还不算巧,巧的是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比较重大的场合,这个场合就是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在京城长安举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考试。而更巧的是,崔沆是主考官,崔瀣是考生。而更为离奇的是,崔瀣的考卷答得非常出色,而偏偏让崔沆非常喜爱、大为赞赏。于是,崔瀣被选中。
按当时的考场规矩,考试获得通过的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因此,考生要以门生的身份前往拜谒恩师。有心人便注意到,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正好连在一起,于是,便有人产生联想,附会二人。也因此赋予“沆瀣一气”以贬义。而事实上,这种附会也只不过是“莫须有”而已。
姜太公故里
崔姓来源
据史料记载,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即现在山东省,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长期为山东望族和中华大姓。
目前,崔姓人口较多,已达420多万,为全国第54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
崔姓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主要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姓源于姜姓。姜姓始祖为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姜子牙,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纣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个儿子,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齐太公逝后,本应嫡生子丁公伋崔季子继位,但他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与家人生活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子孙后代后以崔为姓,所以,崔氏的始祖应为崔季子。
姜子牙为什么还叫吕尚?因为姜子牙的先祖为伯夷,因有功于王朝,被封于吕(今南阳市宛城区)。姜子牙早年也生活于山东东吕乡东吕里(今日照市东),故也称吕氏。
关于姜姓、吕姓的起源,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介绍。
都城南庄旧址
崔姓历史上著名诗人
崔护(772 - 846年),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进士及第。公元829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并使其一诗定名,名垂青史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此诗后,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与遗憾。其后,李白为弥补缺憾,到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凤凰台
崔姓的流派与兴衰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后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
陵地
秦朝时,崔杼世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之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仅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故有“崔卢李郑王”之说。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崔姓的辉煌在唐朝达到极致,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
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半岛和越南为多。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以让所谈为汉民族的崔姓,非汉族崔姓也很多,据考证,有源于朝鲜、蒙古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也有被土家族同化的。因此,有“虽同为崔姓,但非为族亲”之说。要想弄明白是否宗亲,那就需要对其祖上进行考证。(崔增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