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姓“曹”吗?连曹操自己都不清楚,至今还没有答案
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不管曹操是不是名族后裔、贵族血统,有一点是肯定,那就是:他绝不是靠着自己的血统成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的成功,是靠他自己的智谋、胸怀、韬略,以及把握改变天下的时机。
在《三国志》中,有一句对曹操姓氏的描写:“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可见,此书作者也未能理清曹操的真正姓氏。而且,不仅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知道,就连当时的曹操及其子孙,都不清楚自己的祖源。他的父亲曾经花高价买了太尉一职,家里的生活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了。
但是,即便如此,曹操的童年还是很不幸的。那么,为何会是这样呢?原因有四:
第一、曹操的姓氏是有争议的。他的祖父名曹腾,是个太监,想想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所以,曹腾在皇帝的授意下抱养了一个儿子,这便是曹操的父亲曹嵩。那么,曹嵩又姓什么呢?三国志的作者依然是不能给出他出自何姓。
连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也说不清道不明了,也就断了曹操姓氏的源头。并且,另有一部损毁曹操形象的书籍《曹瞒说》中,说道:曹操身上流淌着夏侯氏的血。还说:曹腾抱养的曹嵩,居然是夏侯氏的后人。夏侯氏当时也是望族,是西汉开国名将夏侯樱的后人。
虽然,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的关系也非常要好。不过,有疑问的是:曹操的后人与夏侯氏家后来还有联姻,这也就违背了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则。说来说去,这依然是个历史难题,就算是曹操自己,恐怕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么,一直抑郁在怀吧?
第二、曹操母亲早丧,以至于,他自小就没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此,曹操有诗来表达自己童年的经历“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这其中,就包含了两个故事:“三徙”教指“孟母三迁、用心教子”的故事;“过庭语”则指孔子教儿子的故事。
一天,孔子立于庭院,他的儿子孔鲤看见父亲后低头快速的走过,孔子叫住他并问:“学诗了没有?”孔鲤回:“没有。”孔子教曰:“不学诗何以言。”孔鲤便退而学诗。不几天,在同样的地方,他们父子俩又碰面了,孔鲤继续恭恭敬敬的快速低头而过。
此时,他又被孔子叫住并问:“学礼了没有?”孔鲤答:“还没有。”孔子教之:“不学礼何以立?”意思是: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孔鲤便退而去学礼。曹操由于母亲的早逝,父亲的不过问,祖父的娇惯,任其妄为,没有受过良好的礼教。
于是,他就用这样的典故,来说明自己从小缺失教育。
第三、曹操的父亲取妾甚多,自从曹操有了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之后,家里的所有人对曹操更加放松了管教和关注。《曹瞒传》里有说:“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三国志》里也有类似评语:“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知奇也。”
如此来看,曹操若放今天来说,就是个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小混混。不过,曹操有个相交甚好的朋友桥玄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曹操是个有担当的人,甚至,认为他有济世之才,更是说道:“能安天下者,非曹操莫属”。
第四、曹操年少时就聪明机灵、任意妄为、善于权变,悠游自在。所以,曹操的叔父就非常的看不惯他,尤其是他热忠于飞鹰走狗、不走正道,也没多少人去关注他。但是,他的叔叔却把这些看在眼里,并且,眼里容不下沙子。
他对曹操的行为十分不满,还多次告诉曹操的父亲一定要阻止曹操的行为。曹操早已心知肚明,对这样的“小报告”曹操自然非常的生气,于是,想法子要好好的惩罚一下他的叔叔,以消除叔叔在他父亲面前对他造成的不好影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恶作剧。
有一天,他碰到了叔叔,便立即装出口歪眼斜大病来袭的模样。叔叔见他这样,惊问:“你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自己患了严重的中风的毛病。”于是,叔叔急忙将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待曹操的父亲赶来之时,曹操却一如往常,没有半点异样,反而精神抖擞。
父亲问他:“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曹操回:“谁中风了,没有的事,可能是叔叔不喜欢我,才这样骗您的。”这件事之后,他的父亲便开始疑心起叔叔所说的话了,下次叔叔再说有关曹操不好的言语,父亲也不太相信了。
曹操用智谋解除了这个后患,从此以后,他的行事更加的肆无忌惮、逍遥自在了。这样看来,曹操从小就足智多谋,后来能够在政治上独领风骚,也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了。
最后,有一个问题其实还是很明确的:曹操肯定不是姓夏侯。因为,古代的收养制度很严格,出特殊情况,一般很少收养外姓做为嗣子。并且,至于“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未见陈寿本传的记载,乃是出于裴松之所注。
裴注云:“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于夏侯敦为从父兄弟’”。凡治三国史学者都熟知,裴松之注虽然可以作为陈寿《三国志》的补充,然其收集的稗官野史,当中的讹谬乖违之处不可尽信。
参考资料:
【《三国志》、《曹瞒说》、《曹瞒传》】
曹操到底姓什么,“曹”还是“夏侯?”
曹操到底是姓"曹"还是姓"夏侯",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从古代文献记载与小说野史综合来看,一直都是有着着两个观点的。
在支持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著作主要有来自东吴的《曹瞒传》以及后来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
而记载曹操本来就姓"曹"的著作就是《三国志》。
从上述的著作权威性来说,绝对是《三国志》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来自东吴的《曹瞒传》,其中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因为做了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才得以姓"曹"。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曹氏的威信度。但是因为东吴与曹魏是属于敌对关系,其创作这个《曹瞒传》的一个目的就是对曹氏进行攻击,因此很难完全认可这个由"夏侯"改姓"曹"的说法。
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是承袭《曹瞒传》的这个说法。我们都知道从南宋开始,他们对前朝的定义进行了一些改观,尤其是三国方面的认识。由最开始魏国是正统改为蜀国是正统,后来更是对蜀汉将领有数次的拔高,同时不断贬低曹魏。而民间更是受其影响。到了明朝时期,尊刘贬曹的想法深入人心,罗贯中受环境的影响自然是遵循来自东吴的《曹瞒传》的说法以此贬低曹操。
因此,曹操原姓"夏侯"改为"曹"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可信。
《三国志》是由陈寿编辑创作的,其内容来自各国的史书记载。我们无法确定魏国史官是否为了维护本国的正统性,来拔高曹氏家族。但是从一个史官的职业操守来说,这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不高,史官的职能就是将正确的历史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
虽然曹操的父亲曹嵩的确是作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你是否真的就能完全认定曹嵩原本不是姓"曹"的。
《三国志》: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人也。
我们知道夏侯氏和曹氏的家族都是在沛国谯县,两家世代通婚,因此两家的关系非常好,而曹腾来自沛国谯县,因此大概率来自曹家。但是我并不认为两家的关系可以好到宦官曹腾要选择养子的时候,愿意不从本家选而选外姓人,而且当时与曹嵩一辈的曹家人至少有曹仁的父亲曹炽、曹洪的伯父曹鼎,都是在朝中担任职位的。为何不从这些人中选,而去选择"夏侯"族人?要知道在当时,养子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曹腾死后,其养子是可以继承曹腾的财产的。
因此,我认为曹嵩本来就是姓"曹"的,是曹腾的子侄辈。
"曹"姓和"夏侯"姓区别最后再说说,"曹"姓和"夏侯"姓有什么区别。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是萧何的继任者,因此有着"萧规曹随"的美誉。
而夏侯氏的祖上同样是开国功臣夏侯婴,官至太仆。
虽然两人都是开国功臣,但是地位很明显是曹参来的高。而东吴否定曹操是曹参之后,是对曹操的出身和家世的一种降格。
结语在我看来,曹操本来就是姓"曹"的,根本不存在如同《三国演义》记载的,认为曹操本姓"夏侯"。为了降低曹魏的威信度,东吴在当时就对曹操的姓氏进行攻击而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同时还被后来罗贯中应用到《三国演义》之中。
至于是不是曹参后人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为了拔高自身,这些家族都会将其家族与这些开国功臣扯上关系。
曹操到底姓什么?绝对不姓曹,有一人竟断言:能安天下的人就是他
三国志中陈寿曾有云:“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我们通过这句话可以得出,即使是精通古史的陈寿,他也是不知道曹操究竟的姓氏是什么,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就更难考察了到当年的事情了。
在我们现在的课本上给出的曹操的定义就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能力的一个大人物,当然他的一些超乎世俗的行为同时也使得他成为一个饱受非议的小人,他的身上集合了好多的矛盾体。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物呢?要知道,一个人最初性格的养成是跟他的家庭背景分不开的。
他的祖父是曹腾在朝廷中一直是侍奉皇上的,所以是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的,所以他的父亲曹嵩也跟着沾光,最后甚至到达了太尉的这个职位,虽然这官职也是花重金买回来的。
看起来他们一家应该生活的比普通人要优越很多,曹操的小时后应该是衣食无忧,群仆环绕的,想要的东西是应有尽有的。但是后来回忆的时候表示童年很不幸,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曹操的姓氏是一直都存在争议的,关于曹操是否真的是姓“曹”一直都没有很明确的说法。但是在中国古代那个封建社会里,人们是一向是很看重姓氏家谱的,连一般家庭里都会修祠堂之类的,更何况曹操后来还是开创一代的“老大”。
这其中的渊源就要从曹操的祖父曹腾说起了,曹腾算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厉害的,他的一生经历过四代皇帝,深得皇上的的喜爱,所以地位不断地上升,财富也积累了不少。但是唯一的遗憾就是曹腾本身是一个宦官,太监由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能有孩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是曹腾向皇帝提出申请,从此曹嵩便来到了曹爽的身边,成为了他的养子,也就是曹操的父亲。
他长大后又继续世袭了曹腾的官职。但是关于曹嵩的出身史书上并没有提到,“曹嵩”不过是后来跟了曹腾之后才改的名字,在抱养之前的事情现在已经是无从考究了。就连同一时期的著名的史学家陈寿也仅仅是在《三国志》写道“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关于曹嵩原本的姓氏实在是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大家都知道,曹操小字阿瞒,但是等到曹操当上老大后还是这样喊的话,就是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了。在诋毁曹操的传书中,就曾经说道曹嵩是夏侯氏的后代,但是这个可靠性并不是很强,毕竟曹操的后人还与夏侯氏联姻呢!
第二点就是关于曹操的家教的问题,父亲忙于政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他,爷爷本来就喜欢孙子,更是加紧的疼爱着,却是也造成了一种溺爱与骄纵。与曹操关系最密切的是他的母亲,不过却也没有管教孩子的意识,使得曹操后来感慨道,自己没有受到过什么好的教育。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做不到像古时候孟母和孔子那样做到严格系统的教育。
不久后,曹操的母亲也死了,曹嵩又娶了好多的小老婆,生了好多儿子,这下子就更没有人去管教曹操了。时人基本对于曹操不务正业的行为嗤之以鼻,多是贬义。但是唯有桥玄对此不以为然,称赞他说天下就要乱了能安天下的人就是曹操!
最后一点的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曹操还有个严厉的叔叔。曹操一向是游手好闲的人,但是他的叔叔看不惯他的这种骄纵跋,扈无人约束的行为,就总是向曹操的父亲去告状。于是乎,曹操为了维护在父亲心中的形象,以及想要摆脱叔父对他行为的一味地压制,他就开始想办法让叔父变得说的是虚假的话。因为只有这样做,叔叔再向着父亲说些什么不利于他的话,父亲像从前一样一味地的信任叔父所说的一切了。
于是乎,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叔父立刻假装自己生病了,一脸痛苦的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他的叔叔见到他这个样子之后,自然是吓了一大跳,连忙跑了回去将他生病现在正道在路上的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但是真的等到他父亲过去的时候,曹操却装作一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父亲见到他活蹦乱跳的很是诧异,于是便向他询问到底刚刚他倒在地上是怎么回事,然后曹操就说自己身体很好,就劝父亲不要总是相信叔父的话,叔父是因为不喜欢他,所以才总是朝着父亲说他的各种的不好的。
果然从那件事情以后,他的父亲就不太愿意相信己弟弟说的话,就这样久而久之的,曹操就变得更加的猖狂了,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的任何不合常理行为了。
可见,曹操的“聪明”最起码是从小就能看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