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红楼春梦》课堂笔记,可以关注收藏
一、课堂笔记二、预习思考江南吴越地区有句言俗语:“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入个断校鹞。”意思就是二三月是放鹞子的好时机。“放鹞子”又叫“放风筝”。江南吴越地区均有二三月放风筝的习俗。民间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这里面还包含着一种江南古老的习俗“放晦气”。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关于宝玉、黛玉等人放风筝的生动描写,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三、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欣赏古典名著,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要素:
1、通过联系语境猜读不懂语句的意思,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2、抓住言行细节,品人物性格。
四、作者名片曹雪芹:
生平简介:曹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文学成就: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近义词齐整~整齐 忌讳~避讳
精致~别致 欢喜~高兴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稀烂~稀碎
六、反义词齐整~凌乱 精致~粗糙
欢喜~难过
七手八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八、课外拓展风筝的历史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作为风筝材质。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纸鸢。
南北朝时,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朝开始,由于造纸业的达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糊裱风筝。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到了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民俗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清人高鼎也在《村居》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见,放风筝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红楼春梦》课堂笔记,可以关注收藏
一、课堂笔记二、预习思考江南吴越地区有句言俗语:“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入个断校鹞。”意思就是二三月是放鹞子的好时机。“放鹞子”又叫“放风筝”。江南吴越地区均有二三月放风筝的习俗。民间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这里面还包含着一种江南古老的习俗“放晦气”。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关于宝玉、黛玉等人放风筝的生动描写,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三、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欣赏古典名著,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要素:
1、通过联系语境猜读不懂语句的意思,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2、抓住言行细节,品人物性格。
四、作者名片曹雪芹:
生平简介:曹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文学成就: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近义词齐整~整齐 忌讳~避讳
精致~别致 欢喜~高兴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稀烂~稀碎
六、反义词齐整~凌乱 精致~粗糙
欢喜~难过
七手八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八、课外拓展风筝的历史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作为风筝材质。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纸鸢。
南北朝时,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朝开始,由于造纸业的达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糊裱风筝。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到了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民俗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清人高鼎也在《村居》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见,放风筝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哪些要点与难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计一个整本书阅读单元,以《红楼梦》作为单元教学的内容,这种设计方式很新鲜,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如何落实到教学中,老师们可能有困惑,需要通过实践去探讨。本文只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点和难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老师们备课一般会参照教材的单元导语,这也是必要的。单元导语比较简要,是两段话,前一段介绍《红楼梦》的文学史地位,后一段就是学习目标,包括五个要点:梳理小说情节,厘清人物关系,探究人物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这五个要点很重要,但仔细一想,与以往学习小说的教学目标似乎差不多。
那么为何要专门用一个单元来教《红楼梦》阅读呢?在“教法”上与教一般短篇(或者长篇的片段)有何不同?这是要着重思考的。要想办法让单元导语提出的这些要点贴近整本书阅读,真正解决整本书阅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备课时恐怕不能“轻车熟路”地把单元导语的要求照搬过来,按照单篇教学的习惯去讲解或者讨论。要想着这是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其特殊性,教学要点也要围绕整本书阅读来设计。
《红楼梦》很长,怎么读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应当是教学关注的要点。这部书篇幅很长,能大致读完就很不错了,把《红楼梦》定位在“整本书阅读”,首先是要通读。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为“读完《红楼梦》全书”。只要能读完,对书的内容及形式有自己的感受与大致理解,并且体会到阅读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的艰难与乐趣,就基本达到了要求。教学设计也应当主要围绕如何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坚持读完,而不是学生还没怎么读,就先布置一堆问题和任务;学生还没有读完,就急于安排各种讨论和写作。
读完《红楼梦》全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的确是困难的。要求学生读完《红楼梦》,一开始就要定出阅读时间表。按照教材平均分配,每个单元大致拥有九个课时。即使九个课时全部用来阅读《红楼梦》,恐怕也读不完全书的五分之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要应当安排课外时间去读,是学生自主阅读。比如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大致分为几段,每一段要求读完多少,要有硬性要求,在布置阅读时应当交代清楚。
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既然是要求课外通读,那么就实施“目标管理”好了,不宜布置太多任务,也不宜太多“过程管理”,只要读完,就很不错了。这个单元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到阅读过程(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的每个时段。其间应有一两次检查和讨论,主要是督促进度,同时也进行一些辅导。这可能也要花两三个课时。单元导语提及的那几个要点,可以适当转为方法性的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尽量尝试。
最终,要再安排两三个课时总结交流。期末考试也有必要考查是否基本读完《红楼梦》。这类题不容易出,可以参考近年北京等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那些题对没有读过全书,只读过部分或者梗概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回答的。
学生不喜欢看,怎么办?
评价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否成功,首先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大致读完《红楼梦》。因为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而且以课外阅读为主,如果学生有兴趣,就能挤时间读,就能坚持读完,所以一开始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要帮助学生调整阅读心态。
根据一般的调查,中学生,尤其是男生,不会很喜欢《红楼梦》,他们很可能读了几章,就索然无味,读不下去了。《红楼梦》的欣赏需要比较宁静的心境,以及较高的审美品位。而现在的多数中学生习惯于读诸如玄幻、穿越、魔幻游戏等流行读物,阅读心态浮躁,他们接触《红楼梦》这种偏于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细腻的作品,可能不习惯。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这种情况,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和提升学生阅读品位,作为实施的前提与目标。
可以在布置阅读之前,用专门一节课来做引发兴趣这项工作。对于单元导语第一段提示的关于《红楼梦》是古代文学的“艺术高峰”和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两点,应当先有交代,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部经典有一种尊崇和敬畏之心,知道虽然不好读,或者不习惯读,但在自己的人生中总得“过一遍”。要想办法调整好学生的“阅读姿态”,使学生的心境宁静一点,即使一时不太喜欢,也坚持读下去,慢慢进入状态,改变粗糙的阅读“口味”,尝试体味真正代表古代文化精华的经典之美。
章回体小说怎么教?
有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讨论的,即如何通过《红楼梦》的通读,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的一般读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设置意图和教学目标,也有这样的说明:要求通过整本书阅读,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了解掌握阅读同类书的方法。
必修上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就定在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了解社会科学论著阅读的一般方法。那么《红楼梦》这个单元是否也要举一反三,通过《红楼梦》的阅读,让学生掌握古代章回小说的一般读法呢?可能有些老师在引导阅读之前,会花较多时间讲解章回小说的知识。这是否合适?我看不宜简单理解套用,仍然需要斟酌。
《红楼梦》虽然属于章回小说,也带有一些章回小说的特点,比如采用分章回叙事,回目用对仗工整的联句,等等,但并没有像许多章回小说那样“讲史”,它的内容主要是虚构的,描写很“生活化”,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塑造。小说的情节多写情爱、宴饮、看戏、作诗、死亡等,少了古代章回小说的传奇性、惊险性情节描写,从而显得平淡。《红楼梦》只能说是“型”的章回小说,在整个古代章回小说中显得非常“个别”,其思想艺术水平远高于其他古代小说。
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章回小说角度了解《红楼梦》的形式,但这不是重点,也不宜把掌握“阅读章回小说”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目标应当更加具体一点,就是要求通读《红楼梦》,对这部大书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有基本的了解。
如何用好“阅读指导”?
教材设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除了单元导语,在“阅读指导”中也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要点提示。这些要求是给学生写的,主要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参考。但老师们备课时应当认真消化体会,看哪些可以转为教学的设计,哪些只是阅读提示,不一定作为教学要点。教材提议阅读《红楼梦》,应把握六个方面:把握前面五回的纲领作用,抓住情节主线,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以及鉴赏语言。
如何应对这六个方面的要求?一个办法是在布置阅读时,用作品示例分析,对《红楼梦》阅读重点略加提示,让学生了解这是他们进入《红楼梦》艺术世界可能选择的六个通道,或者是阅读过程中应当有所关注的六个方面。这种预先的提示最好点到即止,不是非得完成的题目,而只是阅读欣赏的几个方面。在中期检查交流时,则可以深入一点,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这六个方面去鉴赏《红楼梦》,获取阅读中“发现”的乐趣。
但有一点应当提醒,“阅读指导”的第一条——“把握前面五回的纲领作用”,对于初次阅读《红楼梦》的中学生来说,其实很难操作。要求一开始就注意“把握前面五回的纲领作用”,是不实际的,还可能限定阅读思维。只有让学生先读,大致读过一遍,回头再思考,才可能发现前五回的“纲领作用”。因此,布置阅读之前,大致提示一下即可,阅读过程不要求时时考虑“草蛇灰线”的对应关系,那样很累,不适合初读者。同理,对于“阅读指导”所提示的“抓住情节主线”,也没有必要提前布置要求,要等读完之后才能真正“抓住”。
至于“阅读指导”另外四方面的建议,即“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鉴赏语言”,这几点的确具有方的意义,应当提示学生在阅读中多加注意,认真去体会和欣赏。我们可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落实到教学中。
来源|语言文字报,原文载《语文建设》2020年1月,有删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来源: 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