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从骂上热搜的“德”字开始,让我们说说异体字
坊间流传“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这句话可能还真应验了。前些日子一位情绪激动的女性指着德云社的手书牌匾大骂,说是“德”字错了,“四”字的上面应为一横,而不是“士”。
不少网友也跟着吆喝,网友们还分了好几派。一派是赞同视频的,说“德”字写错了;一派是知道异体字的,说这是异体字;一派是知道异体字,但是觉得所谓异体字、通假字都是古人的错字的。这事值得捋一捋。
首先,异体字也好、通假字也好,并不是单纯的错字,他们的出现是有特殊的需求和条件的。
通假字为例
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有学者统计了一些古籍中的通假字情况。
《史记》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韩非子》出现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4次;
《论衡》中通“早”字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
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三,伏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焚书的时候,大量的“无用之书”被焚毁。伏生本是秦博士,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不仅尚书,其他今文古籍基本上都是口传抄录而来的,所以难免错讹。
第四,所谓“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强调“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读者读出此音,闻者听音则知义。因此,将一个音写成哪一个字形。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文盲不识字,请人代读家信,听音即知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就导致感觉通假字特别得多。这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通过教材混淆了异体字、古今字等几个概念。异体字的诞生则是另一个问题。
异体字就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能够被正体字所取代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是汉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些书法中的异体字,多是为了追求字体的美观和谐而诞生的。一些所谓传达某种特殊含义的,大都是导游词编出来的故事。
清代书法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将“祀”与“禩”解释为“异性而同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异体字,异体字其实就是俗体、古体的一种。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情况也不同,比如:
“说”和“悦”是古今字,但今字“悦”并不全等于古字“说”。“悦”只等于表示“喜悦”的“说”。
“泪”和“涙”是异体字,它们的出现也会有先后,但“泪”全等于“淚”,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
有些字意义和用法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不能算是异体字。例如“沽”和“酤”,在“买卖酒”这个意义上互通,但“酤”的对象只限于酒;“沽”的对象除酒以外,还可以是别的东西,所以“沽名钓誉”不能写成“酤名钓誉”。
此外,古书里还有一种笔画不全的字,即所谓“避讳字”,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异体字吧。
所谓避尊者讳、避长者讳。在以前,全国要避讳皇帝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国讳”。儿子要避讳父亲祖父等长辈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家讳”。避讳的方法之一,是原字缺笔。
例如: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平时用到“世”字写作“卅”;宋真宗叫赵恒,所以“恒”写作“怛”如此等等。
而说回到天津德云社的牌匾,这个字是不是异体字呢。我认为判断他是不是异体字,决定性的是看古代是不是有此成例,如果能在碑刻墨迹中找到成例那就无可厚非。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的刻石《仇臣生造像记》上就有相同的德字。
仇臣生造像记
所以这也是异体字。除了这种异体的“德”字,我们在碑帖中比较常见的还有:缺一横的德,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等很多书法家都写过;还有一点一横的德,王羲之赵孟頫也写过。全聚德的招牌也是异体字。
王遇墓志
王琳墓志
全聚德招牌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日历被网友指出,“歴”应为“暦”。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员就回应过,“历”是由“歴”字分化而来,在汉唐时就被写作“歴”,《故宫日历》的封面用字,也沿用了1935年版的《故宫日历》上的汉隶碑拓集字,并非错别字。
故宫日历1935
1955年10月,国家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草案》,之后80年代又整理了一批异字体,德字的写法就包含德云社牌匾的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看图猜成语:跷跷板上望字比德字重,但德字却因被翘起来比望高
中国汉字都是写在框内的正中间,但再看这幅图,你会发现有一点不同那么多的空格却要偏偏写在下面的格子里,这不就是成语正中下怀吗?意思是正合自己的心意。你们学习到了新的成语正中我下怀,我现学现用了你们呢。
这张图片比较形象,图片由三个言和两个繁体的“语”组成,也很明显的把答案告诉了我们,这个成语就是三言两语,虽然这个图片显得字很多,但它实际的意思却是形容话很少,几句话就说完了。
这张图片里在跷跷板上望字比德字重,但德字却因被翘起来比望高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德高望重”这个成语,意思是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多称颂年纪高而且大多是有名望的人。出自《晋书·简文三子传》。学到这个成语,下次就可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年纪大有名望的人 。
这张图片由两个飞字组成,这时可能还不一定看的出来,这就需要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了,两个飞字看起来又像一对翅膀,并且又是并排的,这不就是成语比翼双飞吗?此成语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结为伴侣。出自《尔雅·释地》。是不是又Get到了新知识
接下来再带大家看一张比较有意思的图片,由一个眉字和一个看似一朵云实际却是一口气的图形组成,像极了胜利者的样子,没错,这就是成语扬眉吐气,意思是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制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出自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这张图片里有一个望字和一个张字,这时你可能还看不太明白,但你再看一下他们的位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望和张字在东和西的位置,东张西望张口也就来了,它具体的意思是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接下来大家再来猜一个成语,由一个举字和两个得字组成,一,二,举,得,一举两得也就张口而来,正如我写这段文字,虽然付出了劳动,但不仅你们学到了新知识,我也学习到了更多,这个成语的意思正是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方面的好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从骂上热搜的“德”字开始,让我们说说异体字
坊间流传“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这句话可能还真应验了。前些日子一位情绪激动的女性指着德云社的手书牌匾大骂,说是“德”字错了,“四”字的上面应为一横,而不是“士”。
不少网友也跟着吆喝,网友们还分了好几派。一派是赞同视频的,说“德”字写错了;一派是知道异体字的,说这是异体字;一派是知道异体字,但是觉得所谓异体字、通假字都是古人的错字的。这事值得捋一捋。
首先,异体字也好、通假字也好,并不是单纯的错字,他们的出现是有特殊的需求和条件的。
通假字为例
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有学者统计了一些古籍中的通假字情况。
《史记》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韩非子》出现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4次;
《论衡》中通“早”字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
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三,伏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焚书的时候,大量的“无用之书”被焚毁。伏生本是秦博士,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不仅尚书,其他今文古籍基本上都是口传抄录而来的,所以难免错讹。
第四,所谓“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强调“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读者读出此音,闻者听音则知义。因此,将一个音写成哪一个字形。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文盲不识字,请人代读家信,听音即知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就导致感觉通假字特别得多。这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通过教材混淆了异体字、古今字等几个概念。异体字的诞生则是另一个问题。
异体字就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能够被正体字所取代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是汉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些书法中的异体字,多是为了追求字体的美观和谐而诞生的。一些所谓传达某种特殊含义的,大都是导游词编出来的故事。
清代书法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将“祀”与“禩”解释为“异性而同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异体字,异体字其实就是俗体、古体的一种。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情况也不同,比如:
“说”和“悦”是古今字,但今字“悦”并不全等于古字“说”。“悦”只等于表示“喜悦”的“说”。
“泪”和“涙”是异体字,它们的出现也会有先后,但“泪”全等于“淚”,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
有些字意义和用法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不能算是异体字。例如“沽”和“酤”,在“买卖酒”这个意义上互通,但“酤”的对象只限于酒;“沽”的对象除酒以外,还可以是别的东西,所以“沽名钓誉”不能写成“酤名钓誉”。
此外,古书里还有一种笔画不全的字,即所谓“避讳字”,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异体字吧。
所谓避尊者讳、避长者讳。在以前,全国要避讳皇帝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国讳”。儿子要避讳父亲祖父等长辈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家讳”。避讳的方法之一,是原字缺笔。
例如: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平时用到“世”字写作“卅”;宋真宗叫赵恒,所以“恒”写作“怛”如此等等。
而说回到天津德云社的牌匾,这个字是不是异体字呢。我认为判断他是不是异体字,决定性的是看古代是不是有此成例,如果能在碑刻墨迹中找到成例那就无可厚非。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的刻石《仇臣生造像记》上就有相同的德字。
仇臣生造像记
所以这也是异体字。除了这种异体的“德”字,我们在碑帖中比较常见的还有:缺一横的德,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等很多书法家都写过;还有一点一横的德,王羲之赵孟頫也写过。全聚德的招牌也是异体字。
王遇墓志
王琳墓志
全聚德招牌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日历被网友指出,“歴”应为“暦”。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员就回应过,“历”是由“歴”字分化而来,在汉唐时就被写作“歴”,《故宫日历》的封面用字,也沿用了1935年版的《故宫日历》上的汉隶碑拓集字,并非错别字。
故宫日历1935
1955年10月,国家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草案》,之后80年代又整理了一批异字体,德字的写法就包含德云社牌匾的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从骂上热搜的“德”字开始,让我们说说异体字
坊间流传“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这句话可能还真应验了。前些日子一位情绪激动的女性指着德云社的手书牌匾大骂,说是“德”字错了,“四”字的上面应为一横,而不是“士”。
不少网友也跟着吆喝,网友们还分了好几派。一派是赞同视频的,说“德”字写错了;一派是知道异体字的,说这是异体字;一派是知道异体字,但是觉得所谓异体字、通假字都是古人的错字的。这事值得捋一捋。
首先,异体字也好、通假字也好,并不是单纯的错字,他们的出现是有特殊的需求和条件的。
通假字为例
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有学者统计了一些古籍中的通假字情况。
《史记》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韩非子》出现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4次;
《论衡》中通“早”字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
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三,伏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焚书的时候,大量的“无用之书”被焚毁。伏生本是秦博士,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不仅尚书,其他今文古籍基本上都是口传抄录而来的,所以难免错讹。
第四,所谓“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强调“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读者读出此音,闻者听音则知义。因此,将一个音写成哪一个字形。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文盲不识字,请人代读家信,听音即知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逻辑,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就导致感觉通假字特别得多。这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通过教材混淆了异体字、古今字等几个概念。异体字的诞生则是另一个问题。
异体字就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能够被正体字所取代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是汉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些书法中的异体字,多是为了追求字体的美观和谐而诞生的。一些所谓传达某种特殊含义的,大都是导游词编出来的故事。
清代书法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将“祀”与“禩”解释为“异性而同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异体字,异体字其实就是俗体、古体的一种。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情况也不同,比如:
“说”和“悦”是古今字,但今字“悦”并不全等于古字“说”。“悦”只等于表示“喜悦”的“说”。
“泪”和“涙”是异体字,它们的出现也会有先后,但“泪”全等于“淚”,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
有些字意义和用法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不能算是异体字。例如“沽”和“酤”,在“买卖酒”这个意义上互通,但“酤”的对象只限于酒;“沽”的对象除酒以外,还可以是别的东西,所以“沽名钓誉”不能写成“酤名钓誉”。
此外,古书里还有一种笔画不全的字,即所谓“避讳字”,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异体字吧。
所谓避尊者讳、避长者讳。在以前,全国要避讳皇帝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国讳”。儿子要避讳父亲祖父等长辈名字的用字,即所谓“家讳”。避讳的方法之一,是原字缺笔。
例如: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平时用到“世”字写作“卅”;宋真宗叫赵恒,所以“恒”写作“怛”如此等等。
而说回到天津德云社的牌匾,这个字是不是异体字呢。我认为判断他是不是异体字,决定性的是看古代是不是有此成例,如果能在碑刻墨迹中找到成例那就无可厚非。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的刻石《仇臣生造像记》上就有相同的德字。
仇臣生造像记
所以这也是异体字。除了这种异体的“德”字,我们在碑帖中比较常见的还有:缺一横的德,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等很多书法家都写过;还有一点一横的德,王羲之赵孟頫也写过。全聚德的招牌也是异体字。
王遇墓志
王琳墓志
全聚德招牌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日历被网友指出,“歴”应为“暦”。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员就回应过,“历”是由“歴”字分化而来,在汉唐时就被写作“歴”,《故宫日历》的封面用字,也沿用了1935年版的《故宫日历》上的汉隶碑拓集字,并非错别字。
故宫日历1935
1955年10月,国家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草案》,之后80年代又整理了一批异字体,德字的写法就包含德云社牌匾的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古代汉语繁体字速查表,快珍藏吧!
繁体字速查表:
古代汉语(繁体字部分)
岩同巖、时同峕、時、野同埜、币同幣、旧同舊、丽同麗、贤同賢、戏同戲、劝同勸、观同觀、冲同衝、褒同襃、巩同鞏、从同從、丛同叢、历同歷、曆、励同勵、厘同釐、让同讓、认同認、谗同讒、泽同澤、选同選、适同適、边同邊、还同還、迁同遷、仙同僊、优同優、体同體、侄同姪、冢同塚、写同寫、卫同衛、苍同蒼、坤同堃、坟同墳、坛同壇、圹同壙、坝同壩、盐同鹽、庙同廟、应同應、庆同慶、庵同菴、搀同攙、挽同輓、携同攜、折同摺、摆同擺、拨同撥、和同龢、称同稱、秋同龝、龟同龜、鳌同鼇、郁同鬱、鬱同鬰、岳同嶽、胆同膽、鉴同鑑、禀同稟、苏同蘇、草同艸、弼同弻、塜同塳、尽同盡、晁同鼂、晋同晉、丑同醜、吊同弔、畅同鬯、奋同奮、辞同辭、独同獨、盖同蓋、恳同懇、隶同隸、腊同臘、芦同蘆、脉同脈、尧同堯、为同為、飨同饗、乡同鄉、宪同憲、宝同寳、献同獻、勋同勳、牺同犧、淆同殽、凿同鑿、总同總、显同顯、韵同韻、穷同窮、症同癥、医同醫、听同聽、叶同葉、养同養、寻同尋、屉同屜、铁同鐵、栖同棲、弃同棄、签同籤、策同筞、强同彊、寝同寢、尝同嘗、琼同瓊、枪同槍、丧同喪、肃同肅、岂同豈、岁同歲、嵩同崧、头同頭、韬同弢、袜同襪、实同實、态同態、参同叅、征同徵、绣同繡...
A
碍〔礙〕肮〔骯〕袄〔襖〕
坝〔壩〕板〔闆〕办〔辦〕帮〔幫〕宝〔寶〕报〔報〕币〔幣〕毙〔斃〕标〔標〕表〔錶〕别〔彆〕卜〔蔔〕补〔補〕
C
才〔纔〕蚕〔蠶〕(1)灿〔燦〕层〔層〕搀〔攙〕谗〔讒〕馋〔饞〕缠〔纏〕(2)忏〔懺〕偿〔償〕厂〔廠〕彻〔徹〕尘〔塵〕衬〔襯〕称〔稱〕惩〔懲〕迟〔遲〕冲〔衝〕丑〔醜〕出〔齣〕础〔礎〕处〔處〕触〔觸〕辞〔辭〕聪〔聰〕丛〔叢〕
D
担〔擔〕胆〔膽〕导〔導〕灯〔燈〕邓〔鄧〕敌〔敵〕籴〔糴〕递〔遞〕点〔點〕淀〔澱〕电〔電〕冬〔鼕〕斗〔鬥〕独〔獨〕吨〔噸〕夺〔奪〕堕〔墮〕
E
儿〔兒〕
F
矾〔怠范〔範〕飞〔飛〕坟〔墳〕奋〔奮〕粪〔糞〕凤〔鳳〕肤〔膚〕妇〔婦〕复〔復、複〕
G
盖〔蓋〕干〔乾 (3)、幹〕 赶〔趕〕个〔個〕巩〔鞏〕沟〔溝〕构〔構〕购〔購〕谷〔榖〕顾〔顧〕刮〔颳〕关〔關〕观〔觀〕柜〔櫃〕
H
汉〔漢〕号〔號〕合〔閤〕轰〔轟〕后〔後〕胡〔鬍〕壶〔壺〕沪〔滬〕护〔護〕划〔劃〕怀〔懷〕坏〔壞〕(4)欢〔歡〕环〔環〕还〔還〕回〔迴〕伙〔夥〕(5)获〔獲、穫〕
J
击〔撃〕鸡〔鷄〕积〔積〕极〔極〕际〔際〕继〔繼〕家〔傢〕价〔價〕艰〔艱〕歼〔殲〕茧〔繭〕拣〔揀〕硷〔鹸〕舰〔艦〕姜〔薑〕浆〔漿〕桨〔槳〕奖〔姟讲〔講〕酱〔醤〕胶〔膠〕阶〔階〕疖〔癤〕洁〔潔〕借〔藉〕(7)仅〔僅〕惊〔驚〕竞〔競〕旧〔舊〕剧〔劇〕据〔據〕惧〔懼〕卷〔捲〕
K
开〔開〕克〔剋〕垦〔墾〕恳〔懇〕夸〔誇〕块〔塊〕亏〔虧〕困〔睏〕
L
腊〔臘〕蜡〔蠟〕兰〔蘭〕拦〔攔〕栏〔欄〕烂〔爛〕累〔纍〕垒〔壘〕类〔類〕(8)里〔裏〕礼〔禮〕隶〔隷〕帘〔簾〕联〔聯〕怜〔憐〕炼〔煉〕练〔練〕粮〔糧〕疗〔療〕辽〔遼〕了〔瞭〕(9)猎〔獵〕临〔臨〕(10)邻〔鄰〕岭〔嶺〕(11)庐〔廬〕芦〔蘆〕炉〔爐〕陆〔陸〕驴〔驢〕乱〔亂〕
M
么〔麽〕(12)霉〔黴〕蒙〔矇、濛、懞〕梦〔夢〕面〔麵〕庙〔廟〕灭〔滅〕蔑〔衊〕亩〔畝〕
N
恼〔惱〕脑〔腦〕拟〔擬〕酿〔釀〕疟〔瘧〕
P
盘〔盤〕辟〔闢〕苹〔蘋〕凭〔憑〕扑〔撲〕仆〔僕〕(13)朴〔樸〕
Q
启〔啓〕签〔籤〕千〔韆〕牵〔牽〕纤〔縴、纖〕(14)窍〔竅〕窃〔竊〕寝〔寢〕庆〔慶〕(15)琼〔瓊〕秋〔鞦〕曲〔麯〕权〔權〕劝〔勸〕确〔確〕
R
让〔讓〕扰〔擾〕热〔熱〕认〔認〕
S
洒〔灑〕伞〔傘〕丧〔喪〕扫〔掃〕涩〔澀〕晒〔曬〕伤〔傷〕舍〔捨〕沈〔瀋〕声〔聲〕胜〔勝〕湿〔濕〕实〔實〕适〔適〕(16)势〔勢〕兽〔獸〕书〔書〕术〔術〕(17)树〔樹〕帅〔帥〕松〔鬆〕苏〔蘇、囌〕虽〔雖〕随〔隨〕
T
台〔臺、檯、颱〕态〔態〕坛〔壇、罎〕叹〔嘆〕誊〔謄〕体〔體〕粜〔糶〕铁〔鐵〕听〔聽〕厅〔廳〕(18)头〔頭〕图〔圖〕涂〔塗〕团〔團、糰〕椭〔橢〕
W
洼〔窪〕袜〔襪〕(19)网〔網〕卫〔衛〕稳〔穩〕务〔務〕雾〔霧〕
X
牺〔犧〕习〔習〕系〔係、繫〕(20)戏〔戲〕虾〔蝦〕吓〔嚇〕(21)咸〔鹹〕显〔顯〕宪〔憲〕县〔縣〕(22)响〔響〕向〔嚮〕协〔協〕胁〔脅〕亵〔褻〕衅〔釁〕兴〔興〕须〔鬚〕悬〔懸〕选〔選〕旋〔鏇〕
Y
压〔壓〕(23)盐〔鹽〕阳〔陽〕养〔養〕痒〔癢〕样〔様〕钥〔鑰〕药〔藥〕爷〔爺〕叶〔葉〕(24)医〔醫〕亿〔億〕忆〔憶〕应〔應〕痈〔癰〕拥〔擁〕佣〔傭〕踊〔踴〕忧〔憂〕优〔優〕邮〔郵〕余〔餘〕(25)御〔禦〕吁〔籲〕(26)郁〔鬱〕誉〔譽〕渊〔淵〕园〔園〕远〔遠〕愿〔願〕跃〔躍〕运〔摺酝〔醖〕
Z
杂〔雜〕赃〔臓〕脏〔贜、髒〕凿〔鑿〕枣〔棗〕灶〔竈〕斋〔齋〕毡〔氈〕战〔戰〕赵〔趙〕折〔摺〕(27)这〔這〕征〔徵〕(28)症〔癥〕证〔證〕只〔隻、祗、衹〕致〔緻〕制〔製〕钟〔鐘、鍾〕肿〔腫〕种〔種〕众〔小昼〔晝〕朱〔硃〕烛〔燭〕筑〔築〕庄〔莊〕(29)桩〔樁〕妆〔妝〕装〔裝〕壮〔壯〕状〔狀〕准〔凖〕浊〔濁〕总〔總〕钻〔鑽〕
德云社牌匾“德”字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
德云社牌匾“德”字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
经常关注德云社的朋友都知道,德云社有几块牌匾非常醒目,我们常看到的一个是用隶书写的德云社,一个是用行书写的。这幅用行书写的牌匾,作者不是别人,正是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
侯耀文所题写的这块牌匾,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是因为侯耀文相声大师的身份,另一个则是因为他题写的“德云社”三个字,有一个是“错别字”。我们都知道“德”字是由双人旁、十、四、一、心五个部分组成,而侯耀文所写的这个“德”则把上面的“十”写成了士兵的“士”字。
对于这个字是不是一个错别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就是一个错别字,上面多写了一横,甚至还有人打听出内部工作人员的回应,说没法改也改不了,原因是侯耀文是郭德纲的恩师,也是著名的相声大师,他题写的字不好轻易改动,一是表示对于侯耀文先生的尊敬,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作为一个纪念。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种写法并没有错误,因为它属于书法的范畴,是允许出现“异体字”的,古时候的文化人经常会玩一些文字游戏,一是为了避讳先贤、皇帝,一是可能仅仅为了好玩、有意思。
比如我们常见《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可到了宋朝却变成了“天地元黄”,是因为宋朝的第3个皇帝,宋真宗梦见自己的先祖叫赵玄朗,这个赵玄朗曾经托生3次,第2次托生是轩辕皇帝,这可能是宋真宗的自我炒作,故意抬高自己的血统,但是这个“玄”字却成了避讳,后来宋徽宗赵佶把道教列为国教,玄字就更避讳了,所以宋代的《千字文》里,开头第一句基本都是“天地元黄”。
不过,能把文字游戏玩出深度来,最著名的当属山东曲阜孔府的一幅对联了。这幅对联位于孔府的正门,上联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正上方悬挂蓝底金字“圣府”二字,与对联交相辉映。
这幅对联文书俱佳,书写者为我们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按说以纪晓岚的学识,一幅对联应该不会写错字吧,可偏偏这幅对联里却有2个“错别字”,一个是“富”,没有写最上面的一点,一个是“章”字,最后一竖直接穿过了上面的日。
如果按照正常的书写,这两个字肯定是“错别字”,可这却是大学士纪晓岚玩的一个文字游戏,还被人解读出了无穷的深意,这两个字寓意孔家人“富贵无头,文章通天”,确实是绝妙的解释,不知当年纪晓岚是否这样想的。
这种事情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有,比如著名的兰州火车站的“兰”字就经常被认为是“错别字”,因为我们正常写“兰”字都是最下面一横长,这个“兰”字却正好相反。
这个字是由甘肃天水著名书法家张邦彦所写,据说当时张邦彦要写繁体,可工作人员要求写简体,于是他便写出了自己风格的“兰”字,简单的几笔却成了一个话题,但凡坐火车去兰州的朋友,都会谈论上几句吧。所以,对于德云社的这个“德”字,很多人认为不是错别字,是侯耀文的文字游戏,另有深意,以他的学识,肯定不会把这个字写错的。
其实这些用于特殊场合的题字,真的没有必要去纠正到底是不是错字,若非要较真,历史上有太多的错别字了,当成一个趣谈也挺好,你觉得侯耀文题写的德云社的牌匾,是有错别字还是另有深意?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