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老传统跳香,入选非遗国家和地方都在保护,但快传不下去了
跳香舞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苗族,一个古老民族,今天主要分布在两湖、云贵地区。苗族有独特的祭祀风俗,在祭典中往往会表演舞蹈,这就是苗族跳香舞。跳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传承至今,现状却不乐观,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苗族三大传统之一的跳香舞。
苗族
一、苗族跳香舞的故事传说苗族,是中华大地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传说其始祖可追溯至蚩尤,蚩尤战败后,蚩尤部落一部分离开了中原,向南迁徙,并逐渐定居两湖。跳香舞是苗族的特色祭祀舞蹈,主要是为了向神灵祈求部落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聚居区,如湘西州的泸溪、花垣、凤凰、古丈、吉首等地仍有保存。
蚩尤
今天流传在苗族间关于跳香舞的故事传说基本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东汉初期,五溪蛮(构成复杂,主要有土族、苗族)是西南的主要土著之一,当时五溪蛮内部分亲汉派和独立派,在公元41年,归附汉朝的戎氏娘娘在朝廷的支持下去进攻叛乱的南海苗族,戎氏大胜而归,势力拓展,戎氏的部落为了庆祝头领获胜,在头领凯旋的十月一日举办了大型歌舞表演,从此就确定了这天为跳香节。
苗族
第二个版本,按照瓦乡人(这个族群的界定还不明确,他们暂时被划定为汉族、苗族、土族三种)的说法,古代有一个瓦乡人替朝廷征战,立下大功,却不愿做尚书郎,拒绝了皇帝的封赏,只向皇帝祈求稻谷种子十石并准许其返乡。返乡后,瓦乡人将种子播撒在自己部落的领地上,到了十月,当地获得了丰收,部族人非常喜悦。后来这个瓦乡人被人害死,他的部族为了纪念他,就在获得丰收的十月举办跳香,久而久之成了习俗。
第一种版本有主角、有年号,所以为人所接受;第二种说法展现了西南民族知恩图报的性格,但缺乏人物名称和年代。无论怎么样,这两个版本都是将跳香和庆贺丰收、祈求丰收联系在一起,因此十月跳香也被称为“十月年”,即十月的这个庆典类似过年。
跳香舞
二、来自历史的考证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楚国,其势力范围就是两湖地区,直接临近苗人,楚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留下,统称“楚辞”,楚辞以楚地方言为主,抒情浪漫,描写对象多为楚地风光和习俗。东汉时期王逸做《楚辞补注》,他写的楚辞序就说:过去的楚国都城郢城,在沅水、湘江之间,当地人有独特的风俗,“其俗信鬼百好祠”,唱词的过程中必定搭配歌舞,“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
众所周知,楚文化和苗族之间有浓厚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在楚国流行的这种信鬼神、祭祀鬼神时唱歌跳舞的习俗必定受到苗族的影响。如果推断成立,那么苗族跳香是不是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呢?
楚人“重淫祀,信鬼神” 屈原《九歌》的山鬼
清代《辰州府志》说:“十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辰州是今天湖北怀化,当时下辖有泸溪县,是苗族的大聚居区。这段文字还说,降香之前,当地苗人在十月朔日会剪纸为衣,制备酒菜,祭祀祖坟。《泸溪县志》也说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时候,县辖的藤子岭各乡村都有宗族族庙祠堂,到了十月,各村在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下,全部聚集到祠堂,族长等人主持祭祀,祭祀中“欢舞”,俗称“跳香”。祭祀之后,置办酒宴,族人分长幼而坐,聚餐饮酒,然后散去。
宗族宴
从古史传说(姑且以东汉的故事为可靠),到清代有明确记载的祭祀跳香,这中间经历了将近2000年。这一过程中,跳香的本意没变,在苗族过年的十月举办,大型宗族集会上,为了感谢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苗人就会跳香。
三、跳香的仪式过程跳香是苗族舞蹈的一种,它有严格的过程和仪式。首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一般这个德高望重的人就是村里的大巫师,当地人称“苗老司”。从历史角度来说,苗族多聚居在山里,对外交流闭塞,一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而且南方山区蛇虫鼠蚁多,人们很容易挨咬中毒,而一个村寨里识文断字、懂医术能救命的人,自然就被族人当作会仙法的法师。这些老司把科学和苗族的习俗融合起来,就形成了头戴五佛冠,身穿大法袍,手持戒刀、绺旗,腰戴牛角笛的巫师苗老司形象。这些老司就是主持跳香仪式的不二人选。
苗老司
跳香的主题是请神和祈愿,因苗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所以跳香过程也不尽相同,泸溪地区的跳香主要是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场请神。苗族人提前搭好祭台,一般就用几张桌子意思意思。祭台周围放36把稻草,巫师穿好服装,拿好道具,跳着特定的舞蹈开坛请神。
第二阶段:申法事。此时乐器齐鸣,族人跟着巫师一起跳舞,这种舞以巫师的独舞为主,参与跳舞的族人则是群舞。
第三阶段:种五谷。跳香的主题就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所以种五谷是最庄重的仪式。人们把日常劳作的形象融入到舞蹈中,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人们的劳作。
跳香
第四阶段:发童子。就是小孩子装扮天神童子,老司吹牛角,持刀跳舞做法,假装让神附在6岁左右的男童身上,这些男童手持三节竹棍也同老司一起舞蹈,之后老司发问,童子以神的口气作答。大概就是问一些来年是否五谷丰登,童子回答“是”的话语。
第五阶段:大旋场,就是大规模一起跳舞。这是整个跳香仪式中最热闹的部分。
关于跳香仪式中的乐器,原本苗族乐器只是吹牛角和苗鼓,到了明清时代,汉文化深入封闭的山区,汉族的锣鼓、唢呐和戏曲唱腔(主要是辰河戏)也传入苗族地区,逐渐被苗人融入跳香之中,这此后的跳香可就更热闹了!
跳香
载歌载舞、祈愿结束之后,就是跳香的善后环节,即答谢宴阶段,参加的族人欢坐在祠堂之内,大摆酒席,人们必吃糍粑、香豆腐,宴会上依旧歌舞不断,这时的歌舞就比较随意了,可以唱山歌,也可以唱情歌,跳舞也自由。如此一场本村跳香仪式才算结束。本村仪式结束后,明天各村还会由近及远搞串联,一村一天,以祈求各村都五谷丰登。
文史君说进入20世纪后,这种古老的跳香仪式被当做迷信,生存空间逐渐缩小。改革开放后,湖南省进行文化普查,跳香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省政府责令地方马上抢救,泸溪县专门成立了对口每村的保护小组,随后泸溪县的上级单位湘西州发布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跳香仪式加以保护。1984年,国家发布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跳香舞名列其中。
但是到了今天,跳香仪式和跳香舞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苗族聚居区现代化风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上会跳香舞的苗老司越来越少,而年轻人更想去大城市谋发展,不愿传承祖辈们遗传下来的手艺,所以跳香仪式逐渐淡出了苗族的视野。到了2009年,苗族跳香舞被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几年经湖南地方政府、文化旅游部门组织泸溪等地又恢复了大规模的跳香仪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自发地组织跳香仪式已经不大可能了。
跳香用的服饰
参考文献陆群:《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吴忠军:《苗族的跳香初探——兼论东部苗族源流》,《民族论坛》1993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三眼萧,苗族世代传承的动人情话
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苗族同胞正在通过吹奏三眼萧进行社交活动。
三眼箫是居住在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多地的苗族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场合吹奏的一种自制的独特乐器,千百年来在苗族聚居地世代相传,因只有三个音孔而得名,苗语称之为“擀冉”。
三眼箫形状像汉族乐器洞箫和西洋乐器黑管,但独特不同之处是仅有三个音孔,且其管粗细长短不一。
三眼箫及其曲调的吹奏,使苗族同胞们得以自娱自乐,充实生活。
如今,在传统苗族聚居村庄里,白日夜晚都有三眼箫轻柔悠美的声音飘入天空,给苗家小寨增添了新春来临、万物更新、生动活泼的无尽情趣。(图文: 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