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禅宗六大祖庭“掌门人”聚少林寺 共商振兴禅宗文化
中新社郑州7月17日电 (记者 李贵刚)“少林寺与禅宗祖庭研讨会”17日在中国嵩山少林寺举行,来自中国禅宗六大祖庭的“掌门人”在此间共商重振禅宗文化大计。
中国禅宗由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创立,经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中国佛教主要宗派。
是次研讨会吸引了禅宗祖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禅宗二祖寺方丈绍云、禅宗三祖寺方丈宽容、禅宗四祖寺方丈明基、禅宗五祖寺方丈正慈、南华禅寺方丈传正等诸山长老及海内外140余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在致辞中表示,禅宗历代祖师肩负着积极推动中国佛教走向社会的责任,圆融外来宗教文化,构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禅宗六大祖庭方丈聚会少林,共商重振禅宗文化大计,担荷如来家务,提升宗门品格,推动“宗教中国化”的进程,可谓功德无量。
绍云认为,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推动“佛教中国化”,禅宗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饮水思源又要与时俱进。
释永信表示,当下,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禅宗文化走向了世界,不仅要继承好更要弘扬好,让禅宗文化实现跨种族、跨文化、跨领域之间的交流,发挥其应有的普世价值。
正慈表示,禅宗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禅宗祖庭是历代禅宗祖师们修行弘法、传灯续慧的道场,在禅宗各个时代发展中开风气之先,对中国佛教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当下,禅宗祖庭应率先示范,发挥优良传统,积极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有新作为,新发展。
宽容、明基和传正三位法师一致认为,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大家应以是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加强各大祖庭之间的深入交流,积极探索现代弘法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禅宗祖庭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禅宗祖庭所蕴含的优秀佛教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禅宗在21世纪的复兴,造福人类大众。(完)
佛教一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分别指的是谁 道场在哪里?
佛教一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分别指的是谁 道场在哪里?
一祖:达摩大师,道场少林寺
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祖::慧可大师,道场安徽岳西二祖寺。
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三祖;:僧璨大师,道场天柱山三祖寺。
僧璨,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圆寂,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祖:道信大师,道场湖北黄梅四祖寺。
司马道信,生于永宁县,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五祖:五祖弘忍。道场湖北黄梅五祖寺。
弘忍,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六祖:惠能大师。道场广东韶关南华寺。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佛教传自印度,发展为十派,最大一派禅宗,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为十派,江西主要有两派。一派为净土宗,净土宗此前我已叙说过,(见中国佛教有十派,一派为净土宗,庐山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发祥地一文)一派为禅宗。
禅宗,是佛教十派中最大的一派,压倒了其他九派,而江西则是禅宗的几位大师的传法基地和重要活动场所。
为什么禅宗成为最大的一派,而占优势呢?有关这里的故事由来你知道吗?这主要是禅宗进一步把佛教同中国结合,使佛教社会化、大众化。它主张口头不必念经,身子不必坐禅,只要心中想到佛就有佛,佛就在心中,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办法、途径如此简单,没有文化的群众也能接受,因而拥有广泛的信徒。这种典型的主观思维,出自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和第六代祖师慧能。禅宗第一代祖师是后来禅宗信徒们所尊奉的从印度来的达摩。
据有关禅宗史料记载,达摩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他秉承他印度第27代师父般若多罗的意旨,在中国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从海路到达中国。他先见梁武帝,活不投机,于是离开南京,传说乘一枝芦苇暗渡长江,到北朝辖区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里面壁十年,传授禅宗心法。
二祖慧可承继了他的衣钵。这就是“传承衣钵”说法的出处。五传至弘忍( 602—675年)。弘忍,俗姓周,唐代高僧,一说他是湖北黄冈市黄梅县(唐属蕲州)人,又一说是江西省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禅师,生于隋仁寿元年),他7岁时,随蕲州双峰寺司马道信(580一651年)出家。司马道信,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人,佛教禅宗四祖。弘忍学习禅法,继承道信衣钵,为禅宗五祖。弘忍要把衣钵传下去.命弟子们各作偈一首,(偈:佛经中的唱词)谁作得好,谁就是嗣法之人。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606—706年),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张市镇沙门村)人,从幼出家。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作偈一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扫,勿使惹尘埃。”众门人都推崇钦佩,认为神秀必定继承衣法,将为弘忍传人。
弘忍未加赞许,要神秀再推敲想想。这时寺中有一位打柴舂米行者慧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郡即今河北涿州。据说慧能是一位不识字的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才决心念佛,投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这时听说神秀所作之偈,也作偈一首,说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表示对佛理的体会。这四句偈言传到弘忍耳中,弘忍大加赞赏,当夜召见慧能,面授《金刚经》,将禅法秘授予他,并付与法衣,慧能获得了据说是由达摩传下的“衣钵”。
为此,从禅宗的历史看,慧能是真正的禅宗开代祖师,或者说是禅宗顿悟派的开代祖师。禅宗的僧徒要把达摩尊为第一代,这是要提高禅宗在佛教各派中的地位,就像人们平常喜欢说的一句俗语,叫做“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把慧能定为第六代的继承人,称之为六祖。
据禅宗史料记载:当时,为躲避弘忍的首席弟子神秀的报复、暗害,慧能接受衣钵的当天夜里,便辞别五祖弘忍,披星戴月南逃至自己的家乡广东。次日神秀知道后,派人追赶,追至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不见人踪而返。慧能在深山老林中避难,后主持韶关曹溪宝林寺,传授佛法,之后又转往广州制旨寺。
广州制旨寺是一所大寺庙,当时慧能没有地位,还不为众僧所知,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一天,寺中和尚和信徒数千人打坐,辩论寺前的旗幡飘动,是幡动,还是风吹幡动?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争论不休,这时在座的慧能,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此语一出,众僧皆惊。他的这一句话,将人想象的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概括无遗,达到唯心论的最高境界。
于是,制旨寺的主寺印宗方丈拜他为师,请他主持制旨寺,慧能便先后在广州和韶州曹溪传法,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称为禅派的南宗,徒众们定为禅宗正系。
当年唐代皇帝武则天,和随后的唐中宗、唐睿宗,均对神秀非常看重和礼遇,武则天要请神秀做国师。神秀说:他没有衣法,不能做,国师应请慧能做。武则天又请慧能做国师,慧能不去,只好将弘忍的袈裟送给武则天派来的使者,武则天将袈裟给了神秀,让神秀做了国师。神秀在北方传授渐悟洼门,称为禅派的北宗。
禅宗从慧能开始,就“传法不传衣”了。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争夺袈裟,可能有杀身之祸;二是袈裟还说明有物,不属于“空”,既然“本来无一物”,“四大皆空”,还要传什么袈裟 呢?慧能死后,其弟子所编集的语录,称为《六祖坛经》。
慧能大弟子有62人,其中最得真传的有三人。第一大弟子行思(671~740年),又名青原行思,俗姓刘,庐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行思11岁出家,24岁时到广东曹溪谒慧能,依慧能研习禅法,在一次对话中,行思表示要“以无住为本,以无相为体,以无念为宗”。意思是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上,万事万物的形象本来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念头、想法都是空虚的,这样才能进入修炼的境界。慧能乃对行思“深器之”,令其为首座大弟子。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慧能临终时,向行思交代,从此传法不传衣,传承的袈裟已经送走了,自己穿的袈裟留着镇守山门,而法应传授下去,要他教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既得法,遂奉师命弘化一方,开元二年 (714年),行思返回家乡吉州,在青原山安隐寺(北宋徽宗时改称净居寺)传法。一时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行思圆寂后,唐僖宗谥为弘济禅师,这就是禅宗的七祖。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敕赐安隐寺“净居寺”匾额,遂改今名,距今已有916年。
慧能的第二大弟子怀让( 677—744年),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人,俗姓杜,原在荆州玉泉寺出家,学北宗禅法,后依禅宗六祖于韶州曹溪,得顿悟法门。唐玄宗开元元年( 713年)慧能圆寂后,怀让住南岳衡山福严寺,宣扬慧能学说,为禅宗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他有六大弟子,其中最著名者为马祖道一 (709—788年)。道一得法后,到江西传法。
慧能的第三大弟子神会(686—760年)唐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神会14岁为沙弥,至曹溪接受顿悟学说。往洛阳宣扬 慧能学说,以“无念”为宗,与北宗辩论,取得禅宗正统地位,从此,南宗压倒北宗。因曾住洛阳荷泽寺,称荷泽大师,著有《显宗记》。神会的大弟子宗密,至江西弋阳圭峰传法,曾著《禅源诸诠集》,是一部禅宗的语录集,惜已散失,只留下一篇序文。
慧能三大弟子或他们的主要继承人,都在江西传法,尤其行思、道一两人,是禅宗承上启下的主要传法人,当年,江西虽无庞大壮丽的大寺院,但江西却是佛教最大的、最主要的派别禅宗的重要基地,是众多禅宗大师的活动场所。
中国禅宗弟子大都是上述几位高僧的继承人。也就是这几位高僧将禅宗传遍了中国和东亚,现在日本即有禅宗信徒数百万,加上朝鲜就更多。江西是禅宗的重要祖庭。江西的红壤沃土为禅宗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成为禅宗的重要舞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为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及律宗等,尽了最大的力量。
一花五叶,禅门流芳:认识禅门的五宗七家
作者:禅古君
编辑:禅古君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惠能因一首偈语受到五祖弘忍印可,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在惠能门下出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位禅门巨匠。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宗派。在青原行思门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个宗派。其中,临济宗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两个支派。由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宗七家”。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本专栏《五宗七家家风》分7篇文章分别论述五宗七家家风,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等方面。
第一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认识禅门的五宗七家
第二篇:曹洞宗——叮咛引学人
第三篇:临济宗——势胜引学人
第四篇:云门宗——突急引学人
第五篇:法眼宗——巧便引学人
第六篇:沩仰宗——劝诫引学人
第七篇:杨岐派、黄龙派——承临济,突破自我
(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宋朝释道元在《景德传灯录》中专门针对“一花五叶”做了注解,所谓“一花,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佛教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此五家是六祖惠能的南宗顿教禅法演变而来,而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宗七家。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二)曹洞宗
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五灯会元》
曹洞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五宗七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曹山本寂在宜黄吉水(今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山(原来叫吉水))的曹山寺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后道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
曹洞宗认为万法本源为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它的禅风温和细腻,用敲唱的方式传法参禅。
在禅宗五家之中,曹洞宗虽不及临济宗之繁盛,但法脉绵延不断。《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意思是说,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后传本寂禅师。其派内僧谱为“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直至当今,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湖北汉阳归元寺都是曹洞宗寺院。
(三)临济宗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白云守端
这首意气风发、气势宏阔的偈子,说的是当时义玄禅师跟黄檗学道,问“如何是西来的大意”,前后问了三次,被打了三次。于是去参大愚,大愚为他点破机关,他便向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回来后又被黄檗打了一拳,这才彻底醒悟。义玄禅师就是赫赫有名的临济宗开创者。义玄禅师师从黄檗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正定临济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临济宗提倡“棒喝”顿悟法,简单有效。其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
临济宗从创派祖师义玄之后,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僧谱):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后从通字下,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今将诸祖,以及来贤。
薙法名字称呼顺序,缉为联芳,
免至失传寻源,无启紊乱之误。
(四)云门宗
“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世缘,作么生承当?”——文偃禅师
这便是赫赫有名、如雷贯耳的“云门三句”,意思就是佛理是涵盖在大千世界中的,每个人又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个人又与这个世界密不可分。这是云门宗的宗风,它的创派祖师是文偃禅师。云门宗在北宋时最为繁盛,与临济宗并驾齐驱。
他们选择直接教化众人,语言简洁明快,常常出人意料,有时候只是只言片语蕴藏无限玄机,便能叫人顿悟。
文偃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据《云门山志》记载,云门寺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以白云子祥、双泉师宽、德山缘密、双泉仁郁、守初宗慧、香林澄远等为着。本宗勃兴于五代,宋代时鼎盛,入南宋而宗风日衰,法脉不可考,其间计传二百余年。
(五)法眼宗
理极望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谿。
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擧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法眼禅师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七家”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它历经文益( 885 — 958 )、德韶( 891 — 972 )、延寿( 904 — 975 )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曾赐谥号“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因此被称作“法眼宗”。
法眼宗讲求理事圆融,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物,往往随顺学人根器,量体裁衣,对病施药。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
作为宗派,法眼宗的传承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几位祖师都是吴越地区学修并重的高僧,是理论著作最为丰富的一家。从达摩“二入四行”的宗旨,到惠能“应无所住”的底蕴,从“石头路滑”,到“赵州吃茶去”,他们的本色应是:当下彻见心性平等,立马入世普度众生;所谓直捷明了,不落偏执。法眼宗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精神。
(六)沩仰宗
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灵佑禅师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宗七家”之一,是兴起最早的宗派。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人为宗祖。因灵祐常住湖南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故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称为沩仰宗。唐元和年间,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山,宣扬宗风,门人慧寂承继宗风,禅风大盛。沩仰宗在唐末五代时期极为繁盛,到宋代之后渐渐绝迹,最后与临济宗合并,前后一百五十年。
沩仰宗教化学徒时,所采用的是温和的暗示或劝诫方法,使弟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明了心智的目的。他们认为万物有情、皆具佛性,《人天眼目》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知是火,隔墙见角知是牛。”
他们经常以九十六种圆相作暗示,以使学人深解其意。《五家宗旨纂要》说:
父子一家,师资唱和。
语默不露,体用双彰,
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
(七)杨岐派、黄龙派
发端于宜丰黄檗山而兴盛于镇州正定的临济宗,传至高僧楚圆(986-1039)门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
黄龙开宗者为慧南禅师(1002-1069),杨岐开宗者为方会禅师(992—1049),二者的禅学思想还是承袭临济宗的核心思想,但又都做了改造变通。
像黄龙慧南禅师依然秉承“自家宝藏,一切具足”的自性论,他认为人生所秉有的清净本质、觉悟的基因,是空寂的、清净的,是自然无为的。慧南主张“真如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真如”派生的,所以“极小同大”,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极大同小”,可纳须弥山入芥子中。慧南禅师曾经在黄龙问僧众:“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正答问间,却又改变话题问:“我脚何似驴脚”。30余年,反复如此。此三句话说的是一种“禅机”,佛教界称之为“黄龙三关”,慧南为此也写了一首偈颂:“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而杨岐派方会的禅学思想,既不失为临济正宗,又别有新意。他主张义玄那样的“立处即真”的自悟,他说:“立处即真,者里领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同时,他又提倡“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因此他问众:“还知杨岐老人落处么”自答:“河里失钱河里捃。”这个“捃”字,便是捃回自性,还他个本来清净。
在接引学人的方式上同样遵循临济宗旨,方会自称:“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杨岐一语, 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杨岐一句,急著眼觑;长连床上, 拈匙把箸。”(《杨岐方会和尚语录》)这就要求禅僧不应在文字语言上下工夫,而应加强禅的修行。
而黄龙派在接引学人方法上,更是秉承着临济严厉的禅法特色,门庭严峻,人喻之如虎。如南州居士潘兴尝问师设三关所以?慧南说:“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关问可否,此未过关者也。”可见,其设三关的机用,是要学人触机即悟,而不应死于句下。
(八)禅风迥异,各成一派
五宗宗派的最后一宗法眼宗,它的开山祖师法眼文益禅师写过一篇文章叫《宗门十归论》。他以《华严经》事理圆融的道理和思路,来分析曹洞、临济、云门、沩仰这四宗的宗风,对各派都做了一个极为简明的概括。他说曹洞宗的宗风是敲唱为用,临济宗的宗风是互换为机,云门宗的宗风是函盖截流,沩仰宗的宗风是方圆默契。而对于法眼宗的宗风,后人做了一个极为精简的概括,叫“一切现成”。
虽然五宗七家在禅法研究各有不同,参禅方式也是大相径庭,但都是将达摩禅法“直指人心,见佛成性”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开创了佛教盛世。种种禅法研究和接引学人的方式之所以不同,都是根据当时学徒的不同根基而采取的善巧方便之法而已,是符合时代变化特点的。时至今日都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正好印证达摩的偈语“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禅古君。
极简史:中国禅宗的来龙去脉
一、由来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代,已经不可考了。大概率的原因是因为,早期的传教是民间行为,官方史料不予录入,民间又缺乏记载。可以被史料佐证的,是如下几点:
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公元65年,楚王英已经开始侍奉浮屠了,并提及佛教名词有浮屠、伊普赛、桑门。
公元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来到洛阳,后在白马寺翻译出《四十二章经》。
公元165年,桓帝在皇宫中设立了老子、浮屠祠,当时佛教已经进皇宫了。
公元166年,襄楷上书说浮屠、老子之事,并且提到了《四十二章经》。
公元190年,笮融在广陵、彭城以来割据,起浮屠司,以铜为像。
东汉末年,牟子博作《理惑论》,引用佛经,为佛教辩护。
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佛教的思想早在西汉就已经被西域使者带过来了,只是在局部少数人的圈子力传播。王莽篡汉的时候,西域跟中原中止了联系。直到刘秀建立东汉,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而后由西域僧人东来传经。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译经师。当时证实中国士大夫喜欢玄谈老庄,周易的时期。
二、形成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维摩诘经》《思益所问经》《般若经》《金刚经》《遗教经》《禅法要解》《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道安,制定了僧尼规范,编纂了佛经目录,并且注释了一些旧的翻译。
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道生,提出“顿悟成佛论”。
梁慧皎,作《高僧传》,记录习禅者二十一人。
道宣,作《续高僧传》,记录习禅者一百三十三人。
吉藏,建立三论宗,作《三论玄义》。
慧远,作《大乘义章》。
信行,建立三阶教。
智凯,创天台宗,作《小止观》。
达摩,带来了南印度的《楞伽经》。
三、发展七世纪后,中国佛教已经走上“繁琐神学”的道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主张。玄奘,去印度找权威经典,想要对中国佛教进行正本清源,不幸的是印度佛教同样也堕落到了繁琐哲学和咒术宗教。玄奘,带回了唯识的心理学、因明的论理学。善无畏、金铡智、不空,来中国提倡密宗,以印度咒术为正宗。这两拨人都没人解决中国佛教面临的问题。
广东大字不识一个的和尚,慧能在韶州、广州一代提倡“新教义”。不用去求净土,净土就在心中。不用去坐禅,你的本性就是禅。不用修功德,见了本性就是功,平等就是德。以前的和尚皈依三宝是佛、法、僧,现在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觉、正、净。他提倡“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神秀、慧能之争。慧能在南方传教火了,神秀被武则天请到神都也赚足了人气。据神秀说,他说达摩楞伽宗的嫡派,达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神秀死后,他的弟子也备受尊崇。直到神会的出现,他说慧能才是第六代,神秀是假的。神会因为“聚徒疑萌不利”被贬。后来安禄山造反,神会又跑回去了,因为帮助国家筹备募捐有功,唐肃宗设立神会为第七祖,于是慧能的南宗成了禅宗的正统。
神秀只是造了达摩以下的传人,神会开始造达摩之前的世系。他先是创造了前八世之说,加上中原五代为十三代,后又修订为二十八代说。后来其他人也效仿,造出二十四代说,五十代说等。一时间各种伪史众说纷纭,后来在宋代二十八祖说占据了上风。
神会“北伐”成功,取代了神秀弟子的荣光。全国其他禅师也如法炮制,自称是达摩一派。牛头山自称是出于第四代道信。资州的净众寺庙、保唐寺也说是来自慧能法传。于是全国的禅宗都成一家了,都是纷纷倚草附木,自称是正统,共同尊达摩为祖师爷。
极简史:中国佛教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中国道教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中国儒教的来龙去脉
中国禅宗发源地—嵩山少林寺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天下武功出少林,青少年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八十年代一部武打电影《少林寺》,让多少人对少林寺的向往和武术的痴迷,也让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闻名海内外。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少室山的山林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由天竺高僧跋陀开山創建。后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此处,面壁九年,弘扬“二入四行”禅法。开创了中国禅宗,奠定了佛教中国化。达摩祖师也被称为中国禅宗一祖,后传法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佛教一直主张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在隋朝末年,天下战争不断,王仁则自封郑王拥兵洛阳,涂炭生灵,百姓民不聊生。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曾几渡黄河,深入敌后。在少林寺十三棍僧的协助下,脱离险境,为大唐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流传至今,李世民做皇帝后,敕封有功于朝廷的僧众,赐少林寺田产及物资。现少林寺内保存太宗皇帝圣旨碑刻。
在明朝后期,日本倭寇横行侵扰东南沿海地区,嘉靖皇帝命小山禅师挂帅,少林寺僧兵奉旨前往江浙福建沿海,与戚继光俞大猶共同作战,把倭寇赶出中国沿海。小山禅师灵塔就在少林寺塔林中。塔林是历朝历代大德高僧的安息地。
在清朝时期,乾隆皇帝祭拜嵩山,曾夜宿少林寺,敕赐少林寺为《天下第一祖庭》。并留下诗篇,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
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关于少林寺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历经一千多年,经历战争灾难的洗礼,解放初期的少林寺也是满目疮痍。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文物修复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在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不断努力下,使少林寺祖庭重辉,让少林寺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少林文化。
少林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寺院,在党的领导下,历年来接待多国元首及外宾。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想要了解中国禅宗?那我们得先来认识一下禅宗的创始人
\r\r\r\r\r 禅话\r \r \r\r\r\r 中国禅宗的初祖\r\r——达摩大师
\r\r据禅宗史料的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遗教,正当中国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〇年)期间a到达了中国。他师父的遗言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东来,先到南朝与梁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因此就栖栖惶惶地暗渡长江,到了北朝的辖区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对于杰出的人才,向来比之为龙象。达摩大师在南北朝时代,传授了禅宗的心法,虽然有了二祖慧可(神光)接承了他的衣钵,但是道育和尚与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总持,也都是他的入门弟子。尤其是神光与道育,更为杰出。但是他们遭遇的时势,与传教的阻力也更为艰难。这便是他师父遗言所谓“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了。
\r\r中国的画家,在元、明以后,经常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而虬髯的胡僧,足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的波浪间,作前进的姿态,那便是描写达摩大师由南朝暗渡长江而到后魏的典故。达摩偷渡过江到北方去是不错,是否用一枝芦苇来渡江,却无法稽考。这很可能是把神僧“杯渡和尚”的故事,纳入“独自栖栖暗渡江”的诗情画意中,以增添达摩的神异色彩。
\r\r 对我是谁人不识\r\r达摩大师由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那时,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玄奘法师还没有出生。而在这以前,印度的佛教与印度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或称后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最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慧学)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
\r\r同此时期,南朝的梁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教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在佛寺里做工。作为一个政治上的统治人物,以帝王之尊,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以说,因此便注定他要失败的后果。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梁武帝),你须好自为之。最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领导者,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r\r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便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北周武帝的废佛教、废僧尼的灾难,也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
\r\r预言的偶中也罢,不幸而言中也罢,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并不足为奇。后来达摩大师初到南方与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果然问他:“朕(我)登位以来,造佛寺、写佛经,引度人们出家为僧,多得不可胜记。我这样作功德,请问会有什么结果?”大师说:“这些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何以没有功德?”大师说:“这些事,只是人们想求升天的果报,终归是有渗漏的因果关系。犹如影子跟着形体,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事。”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师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梁武帝问:“怎样是圣道最高的第一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梁武帝问:“那么,与我相对的是谁呢?”大师说:“不知道。”
\r\r新语云b:原文记载:“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今皆擅加语体新译,以便此时此地的读者容易晓了。如要求准确,仍须读原文为准,不必随便阿从。
\r\r唯“不识”一句,应照唐音读之。相当于现在的广东话、闽南语。盖广东话及闽南语,还能直接唐音。如照现代语读之,认为“不识”,就是不认识的意思,大体固然可通,究竟离禅宗语录的原意甚远了。
\r\r又:禅宗教人直接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是“我”?元、明以后的禅师,教人参“念佛是谁?”也便是这个意思。梁武帝被达摩大师迫得窘了,问到得道圣人们至高无上的真理,第一义谛的境界是什么?大师便说那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梁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当用责问的口吻说:“对朕者谁?”这等于说:既然没有境界,也没有圣道和圣人的存在,那么,你不是得道的祖师吗?得道的祖师岂不就是圣人吗?那你此刻和我相对,你又是谁呢?这一句,真问到关节上去了。大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说:“莫知”啊!这等于说:不要说我本非我,你梁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现在相对之你我,毕竟无“我”可得时,你便成了!可惜梁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师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
\r\r关于“廓然无圣”一语,解释得最透彻的莫过于明末禅宗大师密云圆悟的答问《中庸》“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话了。密云圆悟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尚书》多方说:“唯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观。
\r\r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r\r达摩大师渡过长江,到达少林寺后,便一天到晚默然不语,面对石壁跏趺而坐(俗名打坐)。他本来是从印度过来的外国和尚,可能当时言语不太通。同时,那个时代的人们,除了讲论佛学经典的义理以外,只有极少数的人学习小乘禅定的法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禅宗。因此,一般人对于大师的“终日默然,面壁而坐”就莫名其所以然了。所以大家便替他取了一个代号,叫他“壁观婆罗门”。当此之时,举世滔滔,哪里找到明眼人?哪里找个知心人?又向哪里找个“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继承人呢?所以他只有独坐孤峰,面壁相对,沉潜在寂默无言的心境里,慢慢地等待着后起之秀的来临了!
\r\r新语云:后世学禅的人,有的“拿到鸡毛当令箭”认为要学禅宗,便须面对墙壁打坐,才是禅门的心法。而且这种情景,愈传愈久,流入唐、宋以后的道家,修炼神仙丹法者的手里,就变成“百日筑基,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修道程序了。换言之,只要花上十二三年的修炼代价,便可“立地成仙”而“白日飞升”。比起六岁开始读书求学,花上十二三年的时间,才拿到一个学位,然后谋得一个职业,也仅得温饱而已。如此两相比较,学仙实在太划得来。究竟是耶?非耶?或仅为梦寐求之的呓语耶?暂时保留意见,姑不具论。但把达摩大师初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的故事,变成修道或学佛的刻板工夫,实在令人哑然失笑。因为在大师传授的教法中,实在找不出要人们都去面对墙壁而坐的指示啊!
\r\r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r\r中国的文化思想,到了南北朝时代,承接魏、晋以来的“玄学”和“清谈”之后,翻译佛经与精思佛学的风气,空前兴盛。那种盛况,犹如现代追求科学的风气一样。于是,有一位杰出的青年,便在这个时代潮流中冲进了禅宗的传统,打破了大师“终日默然,面壁而坐”的岑寂。这就是后来中国禅宗尊为第二代祖师的神光大师。
\r\r神光大师,正式的法名叫慧可。他是河南武牢人,俗家姓姬。据说,他父亲姬寂先生在没有生他的时候,常常自己反省检讨,认为他的家庭,素来是积善之家,哪里会没有儿子呢?因此他开始祈祷求子。有一夜,他感觉到空中有一道特别的光明照到他们家,随后他的妻子就怀孕而生了神光。因此就以光命名,纪念这段祥瑞的征兆。这些都无关紧要,但照本直讲,略一叙说而已。
\r\r神光在幼童时代,他的志气就不同于一般儿童。长大以后,博览诗书,尤其精通“玄学”。可是他对家人的生产事业并无兴趣,而只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适性的生活,因此他经常来往于伊川与洛阳一带。这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也并不算是太奢侈的事。
\r\r后来他对于“玄学”的道理,愈加深入了,结果反而感觉到空谈“玄学”的乏味。并且常常感叹地说:“孔子、老子的教义,只是人文礼法的学术,树立了人伦的风气与规范。《庄子》、《易经》等书籍,也不能尽穷宇宙人生奥妙的真理。”由此可见他研究得愈深入,对形而上道愈抱有更大的怀疑了。后来他读佛经,觉得还可以超然自得,因此他便到洛阳龙门的香山,皈依宝静禅师,出家做了和尚。又在永穆寺受了佛教所有的戒律,于是便优哉游哉,往来于各处佛学的讲座之间,遍学大乘与小乘所有的佛学。
\r\r到了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又倦游归来,回到香山。一天到晚,只是静坐。这样经过了八年的苦行,有一天,在他默然静坐到极寂静的时候,忽然在定境中看见一个神人对他说:“你想求得成就的果位,何必停留在这里呢?光明的大道并不太远,你可以再向南去。”他听了以后,知道这是神异的助力,因此,便自己改名叫神光。但到了第二天,便觉得头部犹如刀刺一样的疼痛。他的师父宝静法师知道了,想要叫他去治病。但空中又忽然有一个声音说:“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的头痛。”于是神光便把自己先后两次奇异的经过告诉了师父。他师父一看他的头顶,真的变了样,长出了五个峥嵘的头骨,犹如五个山峰挺立而出一样。因此便说:“你的相的确改变了,这是吉祥的兆头,是可以证果的证明。你听到神奇的声音,叫你再向南去,我想在少林寺住着的达摩大师,可能就是你的得法师父。你最好到少林寺去探访他,听说他是一位得道的‘至人’呢!”神光听了他剃度师宝静法师的教导,便到少林寺去找达摩大师。
\r\r新语云:后世讲解禅宗或禅学的人,一提到二祖神光悟道的公案,便将神光向达摩大师求乞“安心”法门一节,认为是禅的重心。殊不知“安心”法门的一段记载,只是记述达摩大师在那个时候当机对境,借此接引神光悟入心地境界,一时所用权巧方便的教授法,而并非禅宗的究竟,即止于如此。其次,大家除了追述神光因问取“安心”法门而悟道以外,完全忽略了二祖在未见达摩大师以前的个人经历,和他修习佛学的用功,以及他未见达摩以前,曾经在香山“终日宴坐”修习禅定工夫达八年之久的经过。同时更忽略了达摩大师从般若多罗尊者处得法之后,以他的睿智贤达,还自依止其师执役服勤,侍奉了四十年之久。直到他师父逝世以后,他才展开弘法的任务。现在人习禅学道,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去做工夫,而且只以主观的成见,作客观的比较。自己不知慧力和慧根有多少,不明是非的究竟,而以极端傲慢自是之心,只知诛求别人或禅人们的过错,却不肯反躬而诚,但在口头上随便谈禅论道,在书本上求取皮毛的知识,便以此为禅,真使人油然生起“终日默然”之思了!
\r\r 神光的断臂\r\r神光到达嵩山少林寺,见到达摩大师以后,一天到晚跟着他,向他求教。可是大师却经常地“面壁”而坐,等于没有看见他一样,当然更没有教导他什么。但是神光并不因此而灰心退志,他自己反省思维,认为古人为了求道,可以为法忘身;甚至,有的敲出了骨髓来做布施;还有的输血救人;或者把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掩盖污泥而让佛走过;也有为了怜悯饿虎而舍身投崖自绝,布施它们去充饥(这些都是佛经上叙说修道人的故事)。在过去有圣贤住世的时代,古人们尚且这样恭敬求法,现在我有什么了不起呢?因此,他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当黄河流域最冷的季节,又碰到天气变化,在大风大雪交加之夜,他仍然站着侍候达摩大师而不稍动。等到天亮之后,他身边堆积的冰雪,已经超过了膝盖(后来宋儒程门立雪的故事,便是学习神光二祖恭敬求道的翻版文章)。
\r\r经过这样的一幕,达摩大师颇为怜悯他的苦志。因此便问他:“你这样长久地站在雪地中侍候我,究竟为了什么?”神光被他一问,不觉悲从中来,因此便说:“我希望大和尚(和尚是梵文译音,是佛教中最尊敬的称呼,等于大师,也有相同于活佛的意义)发发慈悲,开放你甘露一样的法门,普遍地广度一般人吧!”我们读了神光这一节答话的语气,便可看出他在求达摩大师不要缄默不言地保守禅的奥秘,而希望他能公开出来,多教化救济些人。虽然每句话都很平和,但骨子里稍有不满。达摩大师听了以后,更加严厉地对神光说:“过去诸佛至高无上的妙道,都要从远古以来,经过多生累劫勤苦精进的修持。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善行功德,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艰难困苦,哪里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德行、小小的心机,以轻易和自高自慢的心思,就想求得大乘道果的真谛。算了罢!你不要为了这个念头,徒然自己过不去,空劳勤苦了。”神光听了达摩大师这样一说,便偷偷地找到一把快刀,自己砍断了左手的臂膀,拿来放在大师的前面。
\r\r新语云:这是中国禅宗二祖神光有名的断臂求道的公案。我们在前面读了神光大师求法经历的记载,便可知道神光的聪明智慧,绝不是那种笨呆瓜。再明白地说,他的智慧学问,只有超过我们而并不亚于我们。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佛学之理,与口头禅等花样,他绝不是不知道。那么他何以为了求得这样一个虚无缥缈而不切实际的禅道,肯作如此的牺牲,除非他发疯了,有了精神病,才肯那么做,对吗?世间多少聪明的人,都被聪明所误,真是可惜可叹!何况现代的人们,只知讲究利害价值,专门喜欢剽窃学问,而自以为是呢!其次,更为奇怪的是神光为了求道,为什么硬要砍断一条臂膀?多叩几个头,跪在地上,加上眼泪鼻涕的苦苦哀求不就得了吗?再不然送些黄金美钞,多加些价钱也该差不多了。岂不闻钱可通神吗?为什么偏要断臂呢?这真是千古呆事,也是千古奇事。神光既不是出卖人肉的人,达摩也不是吃人肉的人,为什么硬要断去一条臂膀呢?姑且不说追求出世法的大道吧,世间历史上许多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他们也都和神光一样是呆子吗?宁可为了一个不着边际的信念,不肯低头,不肯屈膝,不肯自损人格而视死如归;从容地走上断头台,从容地钉上十字架。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儒家教诲对人对事无不竭尽心力者谓之忠,敬事父母无不竭尽心力者谓之孝。如果以凡夫看来,应当也是呆事。“千古难能唯此呆”,我愿世人“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宗门一臂禅”。那么,世间与出世间的事,尽于此矣。
\r\r此外,达摩大师的运气真好,到了中国,恰巧就碰上了神光这个老好人。如果他迟到现在才来,还是用这种教授法来教人,不被人按铃控告到法院里去吃官司,背上种种的罪名才怪呢!更有可能会挨揍一顿,或者被人捅一短刀或扁钻。如果只是生闷气地走开算了,那还算是当今天底下的第一等好人呢。后来禅宗的南泉禅师便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晚年时,厌倦了“得天下之蠢材而教之”的痛苦,便故意开斋吃荤,赶跑了许多围绕他的群众。然后他便说:“你看,只要一盘肉,就赶跑了这些闲神野鬼。”多痛快啊!
\r \r\ra 据《景德传灯录》(宋本)的西来年表。
\r\rb 本书作者的案语。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