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高粱(梦见高粱是什么预兆)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成真?网友评论让人泪目…………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

穗子像扫把那么长

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而我则和助手

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

两个梦想——

“禾下乘凉梦”和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不懈奋斗

如今,袁老离去已三月有余

而他的“禾下乘凉梦”

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

近日,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

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

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

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

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

项目负责人陈杨朴介绍,“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而且还耐淹涝、耐盐碱,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同时,“巨型稻”所在的稻田可以蓄更深的水,有利于开展“稻鱼共生”项目,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陈杨朴表示,“巨型稻”是袁隆平团队的一个科研项目,在五六年前就有了雏形,袁老每年都要参与项目的评审和指导,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的称赞。

盛世如您所愿

网友:多想看他亲自

摸摸比他还高的稻子

禾下乘凉梦

一稻一人生

那一丛丛挺拔的稻杆

那一片片喜人的稻花

载着后辈们的思念

也载着您越来越近的梦想

袁老

您看到了吗?

综合中国新闻网、央视网快看、@一手video等

来源: 杭州之声

周公解梦:梦见这几种场景,预示会有好运,生活如意,身体健康

  梦见高粱,吉照,会有好运。

  农民梦见高粱,会丰收。

  孕妇梦见高粱,预示会生男孩。

  梦见高粱,在人际关系上有转机。与反目成仇的亲友,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又言归于好。应该热情地去接纳他。

  职员梦见高粱,意味着会有升职或加薪。

  学生梦见高粱,预示学习成绩好,声名远扬。

  老人梦见高粱预示出远门,吉。

 梦见葡萄树是生活如意的表示。

  男人梦见葡萄树,预示事业成功。

  女人梦见种葡萄树,表示合家幸福,生活快乐,子女孝顺,丈夫富有可以依靠。

  老人梦见种葡萄树,表示健康长寿,多子多孙。

  经商的人梦见种葡萄树,预示最近会有大生意,财运旺盛。

  梦见麦子长势很好,意味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梦见麦子成熟,预示着会发财。

  农民梦见小麦长势良好,是丰收的预兆。

  学生梦见小麦长势良好,会取得好成绩。

  商人梦见小麦长势良好,生意兴旺,财源广进。

袁隆平:我的两个梦

【侠客岛按】

今天中午,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2019年10月23日,袁老曾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自述他的两个梦想,感人至深。侠客岛予以推荐,藉此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袁老,您走好。

袁隆平(图源:新华社)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袁隆平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图源:新华社)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在海南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那是1970年11月,我和助手李必湖、尹华奇驻守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寻找野生稻。在那里,有一位农专毕业的冯克珊,是南红良种繁育场的技术员,经常跑来听我讲课。冯克珊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我要找的野生稻。

11月23日,他找到李必湖,来到南红农场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到那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中察看。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拉回去,然后移栽到试验田里,等待鉴定。

当时,我正在北京开会,收到助手们从海南发来的电报,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经过仔细检验,我们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我给它命名为“野败”。

这真是大海捞针啊!

“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第一代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优点是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但也有缺点,即配组的时候受到恢保关系制约,因此选择优良组合的几率比较低,难度大。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它的主要优点是配组自由选择,能选配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但是,第二代杂交稻也不是完美的:不育系育性受气温和光照影响较大。我想,如果有一种杂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那该多好啊!

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该杂交水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图源:新华社)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5年又突破每公顷16吨、17吨的目标。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提出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是必须说清楚,虽然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但我们仍然坚持一条,即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今年6月,在长沙举行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来了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界的朋友,看到他们对杂交水稻充满感激和期待,更坚定了我们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文/袁隆平

(原文刊于《 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23日第20 版)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号)

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丨心里一直向往的地方

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的初心之源。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巍巍吕梁山,群峰耸立,势如脊骨,连绵起伏。因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吕梁山以其优越的战略位置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东征主战场、八路军120师驻地、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前仆后继,筹粮筹款,参军支前……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人民献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2017年6月21日,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总书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

六柳厅外,丁香树下,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长期以来,由于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山深处的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

2017年6月21日下午,在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特困户王三女一家。

岢岚县赵家洼村就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之一。6月2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这里看真贫。沿着赵家洼村崎岖不平的土路行走,一间间依山而建的土坯房映入眼帘:有的墙体开裂,有的屋顶塌陷。全村只有一口井,顾喝就顾不了浇地;没有动力电,没通公交车。

全村原本54户人家百十余口,凡是年轻点、有文化、有技术的都搬走了,到2017年只剩下6户13位老人,要么病痛缠身,要么鳏寡孤独。

总书记接连走进赵家洼村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三户村民家中,每到一户,他都仔细察看生活设施,询问家庭人员构成及基本情况,同主人一起算收入支出账,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和扶贫措施落实成效。

2017年6月21日下午,在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中察看扶贫手册。

得知刘福有和71岁的妻子、92岁的母亲一家3口都有病在身,总书记要求有关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曹六仁告诉总书记,特困户能得到党和政府这么多扶助,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总书记对他说,党和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是我们的职责。王三女的丈夫、儿子已经去世,孙子、孙女有残障,总书记安慰她好好生活,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和孙女的特殊教育。总书记温暖亲切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受感动。

在赵家洼村调研后,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集中力量,找对路子,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坚定信心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7年8月,岢岚县组织贫困户去宋家沟移民新村——县城广惠园移民新村体验:不烧火,有暖气;水龙头一拧就出水,煤气灶一点就有火,马桶一冲就干净;全套家具配备齐全……

“真是盖18床被子也梦不到这好事。还想啥?搬!”村里仅剩的6户老人开始天天盼新居。2017年9月22日,赵家洼在全县第一个完成整村易地扶贫搬迁。

如今的赵家洼村旧址,拆旧复垦种上了油松,村民们住上了新居,穿上了新衣,领上了工资,开启了新生活……

刘福有跟保洁公司签了合同,月工资1050元,夫妻俩轮着做;曹六仁在玻璃棉厂干勤杂工,月工资2800元,压箱底的新衣服,现在天天穿;王三女也做起了保洁工作,孙子、孙女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按照山西贫困人口医保政策,凡到县、市、省级医院住院,个人年度自付封顶分别为1000元、3000元、6000元。岢岚县还制定了24种重特大疾病集中救治、52种慢病服务保障计划,老人看病就医解除了后顾之忧。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7年6月22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无人机照片);右图为2020年5月20日拍摄的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部分赵家洼村村民居住在这里(无人机照片)。

吕梁,这片饱经沧桑的红色土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多措并举,走出一条易地搬迁、生态脱贫、护工培训和光伏扶贫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吕梁路径”,奏响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主旋律。

如今的吕梁,黄澄澄的谷穗、红彤彤的高粱漫过千沟万壑,“吕字号”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移民新村中,整齐划一的楼房排列有致,宽阔的健身广场上欢声笑语;一条条崭新的公路蜿蜒在绿水青山间,为大山深处的百姓打开了“绿色通道”,让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崭新的教室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一幅幅画面,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吕梁答卷”。

“自打住进楼,活法都变了:每天勤洗脸、周周要洗澡,可讲究了。不想闲着,还在保洁公司找了份工作,每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可好咧。”搬入新居的赵家洼人学着城里人的样子,也买了好几盆花,白天搬上阳台,夜晚抱回房间,“好日子就是得香香的”。

来源:央视网

袁隆平: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 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 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 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 1961年 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 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在海南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那是 1970年 11月,我和助手李必湖、尹华奇驻守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寻找野生稻。在那里,有一位农专毕业的冯克珊,是南红良种繁育场的技术员,经常跑来听我讲课。冯克珊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我要找的野生稻。11月23日,他找到李必湖,来到南红农场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到那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中察看。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拉回去,然后移栽到试验田里,等待鉴定。当时,我正在北京开会,收到助手们从海南发来的电报,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经过仔细检验,我们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我给它命名为“野败”。

这真是大海捞针啊!

“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第一代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优点是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但也有缺点,即配组的时候受到恢保关系制约,因此选择优良组合的几率比较低,难度大。自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它的主要优点是配组自由选择,能选配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但是,第二代杂交稻也不是完美的:不育系育性受气温和光照影响较大。我想,如果有一种杂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那该多好啊!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该杂交水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 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 5年又突破每公顷 16吨、17吨的目标。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 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 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20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提出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是必须说清楚,虽然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但我们仍然坚持一条,即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 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 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 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 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 20世纪 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 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2019年 6月,在长沙举行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来了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界的朋友,看到他们对杂交水稻充满感激和期待,更坚定了我们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 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 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2019年散文精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0/1697212464369045.html
上一篇:372年(372年前是什么朝代)
下一篇:运数(运算律)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