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975年重庆挖出一具戴镣铐的遗骨,朱德:她是最伟大的军阀叛女
1980年,作为“渣滓洞”中唯一脱险的女志士,盛国玉收到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通知,希望她能够亲赴重庆,参加杨汉秀烈士的骨灰安葬仪式。
自从31年前,在“渣滓洞”一别之后,盛国玉再也没有和杨汉秀取得联系。重庆解放之后,盛国玉曾经多方打听杨汉秀的情况,却始终没有她的下落。如今终于得知她的消息,却已经是天人永隔。
第一次见到杨汉秀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
“别叫什么杨家大小姐的,就叫我杨汉秀吧!”1948年,22岁的盛国玉不幸被捕,敌人对她软硬兼施,仍一无所获,只好将她和其他三个同时被捕的同志,押往重庆关起来。
刚走进重庆卫戍司令部的大门,一个30多岁,留着齐肩短发的女人,友善地朝着他们打招呼。盛国玉等人见这个女人能在卫戍司令部随意走动,猜测一定不是一般人。
当他们四人被押进看管室时,那个女人也走了进来,友好地对他们说:“我们是一样的人。”还亲切地为盛国玉梳头发,询问她的一些个人情况。
图丨杨汉秀旧照
大家不知道这个女人的底细,轻描淡写地回答她的问题。那个女人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安慰他们道:“不用怕,我们是一样的人,被敌人关押在这里,只不过我比你们特殊一点,我的伯父是重庆市长杨森,特务们畏惧我,对我就放松多了……”
“原来你是杨家大小姐呀!”盛国玉等人惊讶万分,军阀杨森的大名,大家都听说过。顿时他们都低下了头,不再搭理这个女人。可这个女人却丝毫不在意,笑盈盈地对大家说:
“别叫什么杨家大小姐的,就叫我杨汉秀吧!”
说完杨汉秀转身离开了看管室,没过多久就又回来了,还给他们带来了吃的东西,招呼大家快吃,吃饱了好干革命工作。四个人经过长途押运,又饿又渴,顾不上操心杨汉秀是好人还是坏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才像革命同志嘛!”杨汉秀高兴地说道。
图丨盛国玉旧照
不一会盛国玉要求上厕所,看管的特务不允许,其他三个男同志据理力争,敌人嫌麻烦,干脆直接关上了门,不让杨汉秀进去。杨汉秀一听就火了,双目怒瞪,指着特务问道:“你们到底让不让他们几个去上厕所?”
碍于杨汉秀的身份,特务们只好同意。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中,杨汉秀经常给他们四人讲革命的形势,延安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持下去,等待重庆的解放。盛国玉逐渐了解了一些杨汉秀的情况,开始对她有了一些信任。
在盛国玉等人即将被转移到“渣滓洞”的那一天,杨汉秀坚持将他们留下,吃过午饭再走,同时还招呼特务去外面的餐馆买几样好菜。盛国玉吃惊地问杨汉秀,这些天她花销了不少,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没什么,我有钱,我爸也在我伯父那里做官,家里有几千亩田地,还有几条街道,这点钱不算什么。”杨汉秀解释道:“不用担心,革命同志走到一起不容易,来,大家好好吃一顿饭,算是我给各位送行吧!”
吃过饭后,盛国玉等人立刻被押往“渣滓洞”,杨汉秀含泪告别,嘱咐他们说自己过几天就去。一路上盛国玉的心中都不平静,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大小姐,为什么还要去闹革命呢?
图丨年轻时候的杨汉秀
在“渣滓洞”监狱,盛国玉被关押在女牢中。难友们相互分享被捕的经历,相互鼓励要坚持斗争到底,革命热情很高。没过几天,正如杨汉秀所说,盛国玉果然再次见到了她。
“我不回去,你们别劝了,就把我关在这里。”当杨汉秀走进监牢时,刚才还欢声笑语的房间,顿时悄然无声。大家都知道杨汉秀的身份,许多人怀疑她的革命动机不纯,都不愿意和她说话。
相比于其他人来说,盛国玉和杨汉秀还算相熟,因此和她又亲近一些。有人告诫盛国玉,要和杨汉秀保持距离,派头头的侄女,是不会真心参加革命的。甚至有人直接当面指责杨汉秀,说她是的女探子。
面对这些非议和误解,杨汉秀并不生气,用实际行动来为自己证明,她和大家一样,都是革命者。她不但主动介绍自己的身世,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没事还唱一些革命歌曲。
尽管如此,同志们仍不愿轻易与她说话。
图丨渣滓洞内的刑具
有一天特务通知杨汉秀,姨太太来看她来了。杨汉秀出去后,大家在心里都为她捏了一把汗。没多久杨汉秀就回来了,手里提着罐头、水果和衣服,乐呵呵地招呼同志们一起吃,还说自己叫家里人过几天再送一些来。
监狱的生活很苦,伙食更是难以下咽,因此大家吃起东西来毫不客气。杨汉秀一边吃一边对大家说,杨森的姨太太劝她脱离,但她不干,还反过来劝他们支持。
见同志们还不太相信自己,杨汉秀继续说:“我虽出生在剥削阶级家庭,是杨森的侄女,但是我走的是革命的路,跟着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的,我与你们都是一样的,大家不要把我看成派那边的嘛,我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呀!”
正如杨汉秀所说,杨森的姨太太后来又来过几次监狱,还送来了大量的食物和衣服。杨汉秀留下食物和衣服,分给狱中的同志,然后一口回绝了姨太太:
“我不回去,你们别劝了,就把我关在这里。”
当时同监牢的两位难友先后生了孩子,杨汉秀让探视她的人买了奶粉,还带了换洗的尿布。在被捕前,杨汉秀就生过两个孩子,有些照顾孩子的经验。在杨汉秀精心的照料下,两位难友母亲的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图丨杨汉秀和子女合影
在狱中,一位新四军战士因病不治而亡,其他的革命同志悲痛万分,通过绝食斗争,要求给这位战士召开追悼会。杨汉秀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勇敢,她对同志们说,敌人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斗争就会取得胜利。
1949年初,解放军势如破竹,打赢了三大战役,直抵长江北岸。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狱中,同志们都异常激动,不约而同地齐唱《国际歌》。大家还想办法制作贺卡相互赠送,写了庆祝胜利的标语贴在牢门上。
当时在看守人员中,有一名名叫黄茂才的看守人员,十分同情革命者,平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杨汉秀便找到他,说春节快到了,请他行个方便,让大家趁着放风的机会,搞个联欢会。
正月初一当天,看守长都回家过年去了,在黄茂才的帮助下,联欢会如期举行,各个监室都表演了节目,杨汉秀还抱着孩子们,给各位叔叔阿姨拜年,然后带头扭起了秧歌,唱起了革命歌曲。
这一次特殊的“春节联欢会”,让大家都终生难忘。
图丨渣滓洞监狱
按照党组织的指示,难友们组织了学习小组。大家一边回忆毛主席写过的文章,一边谈感想提高认识。杨汉秀的认识比较深刻,被选为学习小组的辅导老师。大家逐渐加深了对杨汉秀的了解,对她的看法也有了改变。
4月,杨汉秀被杨森“保释”出狱了。临别前,杨汉秀摸着盛国玉的肩,鼓励她要坚强些,自己出去以后,一定想办法救她们出去。然后她环视了一圈狱中的难友们,鼓励她们继续斗争,自己一定把情况向汇报,请设法营救她们。
说完,杨汉秀和大家挥手告别,从此便失去了音信,无人知道其下落。
“她是一个最伟大的军阀叛女”重庆解放之后,中央对杨汉秀生前的革命活动进行了审查,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同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她的遗骨。
1975年夏天,歌乐山农民向公安局反映,自己在解放前夕,曾经在金刚坡碉堡中发现过一具戴着手铐的女尸。公安局立刻组织相关人员去挖掘,经过骨骼鉴定,和当时特务的口供,确认遗骨的身份正是失踪多年的杨汉秀。
1980年11月25日,重庆市民政局举行了“杨汉秀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并将其安葬于重庆“11 · 27”烈士陵园,使她和当年“渣滓洞”遇难的烈士安葬在一起。
盛国玉参加完安葬仪式后,对杨汉秀的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图丨杨汉秀烈士遗骨安葬仪式
杨汉秀出生于四川龙台乡著名地主庄园“杨氏泽庐”里,她的父亲是杨森的二弟,也是川东巨富之一。按照家族排行,杨汉秀在女儿辈中居长,是名副其实的“杨大小姐”。
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刚刚从苏联归来的朱德,奉命来到杨森总部做工作,杨汉秀因此认识了朱德,将他所说的人生志向和革命真理,全都铭记在心,成为她走上革命道路的种子。
后来杨汉秀不顾家人的反对,拒绝包办婚姻,毅然和县里家境贫寒的小学教师赵致和结婚,婚后二人一同去上海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很多爱国青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同时还苦练剑术,准备效仿秋瑾,干出一番拯救国难的事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杨汉秀回到家乡,丈夫却不幸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当时她一心向往到延安去,参加抗日斗争,不受家庭的牵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看到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正率领部队敌后作战,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
经过一年的曲折寻找,杨汉秀终于在1940年找到了朱德。当说出自己想要去延安学习的想法后,朱德当即表示同意,并答应她回陕北时带她一起走。
图丨朱德在延安留影
按照朱德的建议,杨汉秀改名为“吴铭”,先后在延安女大和鲁艺美术系学习,还参加过爷台山战斗,当过教员,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非常积极。
后来杨汉秀是军阀地主家大小姐的身份不慎暴露,被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关押起来。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找到审查杨汉秀的几个人,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同时赞扬杨汉秀,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民族解放事业,是一个最伟大的军阀叛女。
在朱德的直接干预下,杨汉秀被宣布“政治上没有问题”。被释放的当天下午,周恩来亲切接见了她,并告诉她,她的入党申请已经被批准,很快就会为她办理手续。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四川籍干部回四川工作,杨汉秀就是其中一员。
1946年初,杨汉秀随周恩来飞到重庆,刚一下飞机,就受到特务的监视。在探望过丈夫赵致和的父母后,杨汉秀坐着滑杆回到家中,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母。她的父亲以为杨汉秀在延安过得不好,终于回心转意,赶忙让管家给了杨汉秀一笔钱。
自此杨汉秀在县城以兴建舞厅、饭店为名,大肆变卖田产,将一部分资金秘密转移给四川地下省委,还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购买、药品等军用物资。
图丨杨汉秀(右)
后来杨汉秀组织培训青年人练武,被县长怀疑和延安有关系,唯恐对自己不利,于是派人将其抓捕,结果后来因没有证据,只好将她放了。
1948年夏天,杨汉秀在渠县参加武装起义,失败后遭到逮捕,被押回重庆老街监狱,也就是在那里认识了盛国玉。
自从被杨森“保释”出狱后,杨汉秀就被安置在医院看管起来。当时她见到前去“探病”的伯父杨森,转达了朱德托她捎去的口信:
“大伯,朱总司令是你的老友,他托我向你问候。他说,你们一道反袁护法,又在万县一同打过英舰。凡做好事,人民记得。他盼你切不可像1927年去打武汉政府那样,部队打垮了,最终还落骂名。他还希望像在万县那样和你相见,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朋友间就不要对着打了,把枪口掉个头,共同去打欺侮中国的帝国主义!”
“人都老了,还去改姓?”没想到杨森听完之后大怒,拂袖而去。
图丨杨森与妻妾
渡江战役打响后,杨森的二十军全军覆没,他随即将重庆保警队改建为二十军七十九师,让儿子杨汉烈担任师长,回家乡招兵。杨汉秀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家乡,做杨汉烈的思想工作,后来杨汉烈在金堂县率部起义。
逃亡至重庆后,先后对杨森委以重任,使杨森做起事来更加积极,决定搞一场大游行,请等人来检阅。结果这一行动遭到重庆市民的冷落抵制,杨森便制造了“9 · 2”大火。
大火肆虐横行之时,杨汉秀不顾戒严封堵,尽可能接近现场观察情况,在弄清是特务蓄意放火后,杨汉秀跑到杨森公馆,大骂杨森军阀成性,是对重庆的大破坏,大。
当时杨森急需找一个来欺骗舆论,杨汉秀对他痛骂之后,使他恼羞成怒,对杨汉秀动了杀心。
9月17日深夜,杨汉秀第三次被捕,杨森企图让杨汉秀和大火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向邀功,又能推卸掉大火的责任,同时也算除去了家族中的心腹大患。可经过一再审讯,杨汉秀坚决不屈服,杨森也不敢公开审讯,只好将她秘密关押起来。
图丨大火灾之后的重庆
就在毛人凤准备分批将人秘密杀害时,杨森授意手下人将杨汉秀也趁机秘密杀害。
10月初的一天下午,眼看着解放军即将打进重庆,杨汉秀被带出了牢房,乘车前往一处僻静的林场。当时杨汉秀被蒙着脸坐在车内,凶手趁机掏出绳子,紧紧勒住杨汉秀的脖子。
见杨汉秀断了气,凶手将她抬出车外,放在事前挖好了坑里,拍了照之后,草草用土掩埋便扬长而去。
至此,杨汉秀失踪二十多年后,终于被人们找到。
杨汉秀的儿子后来从母亲的遗物中,找到一张“吴铭同志”见周恩来的介绍信,上面有王维舟和周恩来的亲笔批字,以此推断自己的母亲就是延安的“吴铭”。
图丨王维舟为杨汉秀写的介绍信,上面有周总理的签名
周恩来的秘书龙潜听说这个消息后,特地写信对杨汉秀的情况作了说明:“关于吴铭烈士,确系在延安经我介绍到交际处金城同志处住,利用美军观察组的飞机随周副主席一起到重庆。那时想利用她同杨森的叔侄关系,派她去做地下工作。吴铭是员,表现好,所以才派她去做地下工作,后来牺牲在渣滓洞。”
盛国玉了解到杨汉秀所经历的一切后,心中悲痛万分。后来只要有时间,就去歌乐山祭奠难友们。在她退休之后,经常被邀请去作报告,每次她都要讲杨汉秀烈士的英勇事迹,以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遗骨会说话:虽然生是开始,而死并不是结束
一位母亲正在看电视,突然惊讶地发现,在英国广播公司《刑事观察》的电视节目里,有一张印在海报上的复原面孔,跟她的儿子很像。这个母亲顿时感觉天塌地陷。
原来,就在三年前,为了躲避毒贩的欠款,她的儿子离开了家门。临走前,他告诉母亲,自己要隐姓埋名到北方去,过一阵子就会好起来。
然而三年后,有一个遛狗的人,在苏格兰北部的一个偏远林地里,发现了这个儿子的尸骨。
被发现时,他的骨头平躺在树林的地面上,大致保持着仰面解剖学的姿势。而头骨滚在脚边。
尸体的上方有一株高大的苏格兰松树树枝,上面挂着一件夹克衫的兜帽,里面有一块人骨,经查是第二颈椎。
而树下的尸体,正好缺失这一块颈椎,因而补全了整副骨架。
就此,可以推测尸体是挂在树上的。随着尸体的分解,颈部组织拉伸,最终脱离尸体掉在地面上。头部因组织分离向不同方向滚去,而胫骨落在了兜帽里。
所以,完全可以推断,这个人就是自杀。
然而这个人并没有旁证,既没有钱包,也没有驾照,更没有银行卡,没法找到他的家属,因此,只能从骨头上提取DNA。
通过人类学评估显示,这具尸体是个20~30岁的白人男性,身高1米68到1米73厘米。
通过骨架,还辨认出他曾有已经恢复的三处旧伤。一是右肋曾骨折,二是右锁骨一处骨折,三是右髌骨一处骨折。
通过这些基本特征,生成了1500条可能匹配的身份数据。
又据此进行了面部重建,根据头骨形状复原了他的特征。
这个过程是科学和艺术的巧妙结合。
将复原后的面孔印在海报上,才发现在发现尸骨的周边地区张贴,接着又通过报纸、电视、寻人启事和广播宣传寻找线索。
最后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报道此案后,出现了几条强有力的线索。
他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但是他的离去,会给他的家人带来很多忧伤。同时,为了查清事实真相,相关部门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果这位年轻人携带着身份证件,就不会有这么麻烦了。
在《法医报告》《法医报告》2《遗骨档案》《尸检报告》这四本书里,记录的各种例子还有太多。
遗骨会说话,一个人的出生代表着开始,而他或她死亡后,并不意味着结束。
《法医报告》2册,作者是英国的苏·布莱克;
《遗骨档案》,作者李衍蒨;
《尸检报告》,作者是英国的卡拉·瓦伦丁。
这四本书里,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我是天使,爱阅读,爱分享,一起来学习吧!
志愿军遗骸如何辨别?收集炸成碎片的武器零件,DNA库鉴定骸骨
2013年,也就是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周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首次提出送还由韩军暂管的志愿军战士遗骸。中韩两国历经漫长协商,最终促成了朝鲜战争以来两国直接交接、并且是最大规模的一次遗骸送还行动。
8个月后,437名在异国土地上沉睡了60多年的志愿军战士,终于过完了他们在异国飘零的最后时光,踏上回家的征程。
回望朝鲜战争,牺牲者无数,但魂归故里者却寥寥无几。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所以不得不将阵亡战士就地安葬于朝鲜境内的烈士陵园当中。就这样,许多志愿军战士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永远地埋葬在了那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些遗骸如今仍分散在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境内等待世人的发掘和收殓。
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在悼念英灵的同时,人们也关心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志愿军遗骸送回祖国。
24个国家,五百多万军人在狭窄的朝鲜半岛鏖战,伤亡之巨大是历史上少有的。根据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数据,我军牺牲人数为183108人。联合阵亡失踪人数45万余人,包括韩军41万。
双方伤亡共计近百万之多,仅韩方未找到的已方士兵遗骸就有13万具。遗骸都散落在同一片的山林里,岁月早已将敌我的标示冲刷殆尽。那么,工作人员又是如何鉴别和区分双方的呢?
一、遗骸发掘鉴定团由于发掘地点在韩国境内,所以这项工作由韩方的遗骸发掘鉴定团负责。该机构隶属于韩国国防部,成立于2007年。遗骸发掘鉴定团是继美方之后,第二个专门为战争失踪人员开设的机构。
遗骸发掘鉴定团下辖企划课、发掘课、甄别课、支援课,四个部门四个发掘班。团员85名全部是现役军人,入伍前具备人类学与考古学等相关知识,有着遗骸挖掘的相关经验。
2008年,韩国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将遗骸挖掘工作确定为永久性国家项目。主要任务是搜寻韩军,在实际挖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队遗骸。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出于外交方面的考量,韩方也会为中国志愿军遗骸修建坟墓,安葬起来妥善保管,待到有朝一日签订协议送还属国。
1954年9月1日,朝鲜战争停战后第二年,通过板门店这一渠道,交战双方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遗骸交接工作。并按照惯例由朝鲜军方交于中国。
起初,遗骸发掘鉴定团一直对外界保持沉默,因为韩国民众不能理解“厚葬敌军”的意义所在。挖掘和鉴别的详细过程直到2014年才对外公开。
二、还原战场每一具遗骸的发掘都是意义重大的任务,每一块遗骸和遗骨的出土,都需要经过专家的综合判断,才能确定主人。
在旧战场挖掘之前,挖掘团队都会先邀请军事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对大量战史进行分析,并通过实地考察和亲历者回忆,对当时的交战位置和伤亡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拟订发掘计划。
战斗是几年几月发生的?韩军在哪里,志愿军在哪里?各自的军队番号、作战部署如何?把这些基本情况都明确了才可以开展挖掘。
情报获悉完毕后,摆在挖掘团队面前的是另一项繁琐而严苛的任务,那就是还原60多年前的旧战场。
挖掘团队会在战士们可能出现的部署的位置插上红旗记号,标注重点。可能经过的地方则插上蓝旗。红蓝旗帜相串联,构成一道完整的移动路线。
紧接着,他们会用金属探测器在范围内的每一寸土地上寻找战争遗物。经过60多年的风沙堆积,如今的山林地貌已经和战时的情况截然不同。挖掘团队会根据当年军用地图上的海拔标注,把地表挖掘到战时的高度。
遗物是辨别两军的直接线索。例如在第七批归国的烈士遗骸当中,随身出土了一枚刻有“展志忠”字样的印章。中国方面立即查找相关档案和史料,确认了该名烈士是今河南省驻马店新蔡县佛阁寺镇展吴庄村人。多次寻访,帮助烈士找到了四位亲人。
志愿军和美韩联军的军装穿着、武器装备、口径都是完全不同的。韩军使用清一色的美械,例如加兰德、m1卡宾枪这些。而志愿军的携行武器则比较复杂,前期使用抗战缴获而来的日械,后期使用苏械及其仿制品。三八大盖、莫辛纳甘、德普机枪都有。虽然完整的武器早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就被收走了,但被炸成碎片的零件在今天还是可以找到的。
韩军喜欢背后镶有明星照片的小镜子,志愿军则喜欢佩戴印有领袖图像的徽章。一个小小的皮带扣、勋章、钱币、易拉罐,都要仔细整理好。因为每一件遗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三、遗骨鉴别先分析哪支部队在此战斗,进攻或防守,方向和位置。其次是遗物。但遗骸发掘鉴定团不能凭着一片小小的布匹或子弹壳就能确认死者属别。
因为在战场上双方互相缴获战利品是常有的事情。自动武器匮乏的志愿军战士就非常喜欢美军的加兰德步枪。战场上的复杂情况太多了,敌我双方为了渗透甚至会混穿军服。
这时候,遗骨就成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
经过六十多年的水土流失、动物分食、风雨冲刷。旧战场上的士兵遗骸早已散落不堪,鉴定团很难在山林里找到完整的骨骼。
鉴定团发现遗骨后,会用刷子轻轻拭去表面的泥土,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二次破坏。就连无法辨认属于哪个部分的小块骨骼也要收集,一小块也不能丢失。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遗骨放入铺满棉絮的木制灵柩之中,并在发掘现场为阵亡士兵举办一场小型的祭奠仪式。敬酒默哀之后,军人庄严地将灵柩带离山林,转移到实验室进行DNA鉴定。
这是一项极为科学和严谨的工作。2003年,韩方建立了一个DNA库。家属们可以在全国指定的保管所进行免费的dna采集与对比。
中国方面,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每个烈士家属居住的乡县设有DNA数据库。韩方采集烈士遗骸的DNA信息,并与中国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锁定身份,帮助烈士找到亲人。这个项目名为“忠骨计划”。
打扫战场是战斗结束后的环节,除了收集可用物资和武器之外,掩埋友军尸体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战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专门负责安葬阵亡战士的部队。收殓、运走已方人员的尸体,或者就地隆重掩埋。例如,中国当年在朝鲜境内就修建了八座比较大的烈士陵园。
当年的条件很艰苦,战士们也要竭尽所能为牺牲者办一场风光体面的葬礼。战争是残酷的,整个营和团全部牺牲都是常有发生的事情。没有幸存者指认死者生前信息,后续赶来的部队只能砍下树木,做成木牌,刻下“无名烈士”的铭文进行安葬。
对于敌军的遗体则不会特别重视,但为了防止尸体和滋生细菌,还是会挖个大坑将他们统一火化或者掩埋,而不是让他们曝尸荒野。
所以有时候鉴定团只需要观察遗骸的埋葬情况,就能大概分辨出这是哪方人员。
四、第八批烈士遗骸回国在多方努力下,烈士遗骸的回国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八个批次。
2021年9月2日,一架运输机从朝鲜飞抵沈阳上空。两架银灰色的战机起飞迎接。
它们分别是祖国最先进的运20和歼20。运20护送着10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和1226件遗物归国,两架歼20为他们带来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礼节。
运20:“中国空军81050号,运送志愿军战士遗骸前往沈阳。”
歼20:“我部五代机两架,打开弹仓,向烈士致敬,欢迎回家!”
运20在桃仙机场成功降落。歼20低空飞过,打开弹仓向烈士致敬。灵柩取下,放上军车,驶向烈士陵园。
七十年前,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在朝鲜战场打出新中国的威望,换来了和平盛世。七十年后,祖国用最先进的战机在空中跟随车队为归国英雄一路护航。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文/和平之风
参考资料:
1、《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闻汇
2、《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洗骨二次葬:朽其肉而弃之,埋其骨以奠之,古俗逐渐被淘汰
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丧葬文化,则是这一话题必要的延续。
万千年来,随着历史演进过程的不同,各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总会有所差异,丧葬文化也是有所不同。
就我国传统丧葬文化来说,有土葬、火葬、海葬、、树葬、悬棺葬等等,这其中又以土葬最为古老。在未被火葬取缔之前,土葬曾是分布地区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一种。
然而尽管都是埋在土中,但各地的埋法也有不同。
洗骨二次葬,便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洗骨二次葬,简而言之,便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甚至两次以上的埋葬。
洗骨二次葬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尤其是在荆楚、百越之地极为盛行。到了今天,洗骨二次葬仍普遍存在于我国华南地区,尤以广西最为常见。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墨子·节葬下》
受我国华南文化影响,日本南部的冲绳地区、越南北部地区等,也都有着洗骨二次葬的习俗。
尽管受到火葬大力推行的冲击,这种习俗正在逐渐被减弱,但其在民俗心理上的影响仍旧难以磨灭。
这种奇特丧葬习俗之所以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出于对先人遗骨的保护。
中国人向来讲究“入土为安”,若按常理来说,下葬之后就等于是已经“安”了,那为何还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易地安葬呢?
这是由于华南地区天气潮湿,并且多虫蚁,埋于土中的棺木不需几年便会腐朽损坏。若是棺材埋下之后就不再动它,那么先人的遗骨很快也会被虫蚁蛀没。
因此,洗骨二次葬也就成了一种必要。待“朽其肉”之后,便将遗骨重新安置在不易腐坏的陶瓮之中,成为了保护先人遗骨的一条良策。
在洗骨二次葬盛行的地区,山崖石洞内,村庄小路边,经常就会看到一些已经装入了先人遗骨的陶瓮。
这些陶瓮,又称为“金瓮”、“金盎”,是已经完成了洗骨之后的瓮棺。由于“十里不同俗”的差异性,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有的地方会将金瓮再次葬入土中,有些地方则不会。
与独特的洗骨二次葬习俗相伴随的,是它的各项仪式,大抵包括了“寄土”、“捡骨”、“埋骨”这三个重要步骤。
所谓“寄土”,指的是第一次埋葬死者,又称“大葬”。
人死之后,家人将会举行一场隆重的“道场”仪式,邀请死者的亲朋好友为之“送行”。
名为“大葬”,指的是这一场“送别仪式”的规模盛大。而下葬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寿衣与些许随葬品即可,以木质棺材进行下葬。
葬后三至五年,又或更久一些,已自然完成了“朽其肉”的过程。家人会通知血缘关系亲密的家族成员以及交情甚好的朋友,宴请宾客之后,进行“捡骨”仪式。
所谓“捡骨”,指的是将死者棺材打开,捡出遗骨。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二次葬所选择的就是永久墓地,关乎后世子孙昌盛,故而对“捡骨”时的各项准备工作极为重视,如二次选址、日期、时辰等。
“捡骨”的时间,普遍选择在春秋两季,春在清明前后,秋在冬至前后。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捡骨”的家庭也会更多一些。
捡骨者,多为家庭男性成员,或是一些素有威望的长者,或是专业的“捡骨人”。
所谓“洗骨”,也就是在“捡骨”的过程里完成,在捡骨的时候,以草纸沾一些山茶油,或是用柚子叶煎水,将遗骨擦拭干净。
依照人体结构从上至下的顺序,将遗骨取出并“洗骨”之后,再依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将遗骨以屈体抱膝的姿势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陶瓮之中。
所谓“埋骨”,是指“金瓮”的再次安葬。在很多时候,“捡骨”与“埋骨”也会连着进行。若是不能同时进行,则先将“金瓮”置于山洞之中,择日再埋。
仪式完成之后,这个历时数年之久的洗骨二次葬也落下了帷幕,也意味着死者已然结束了漂泊。
事实上,洗骨二次葬并不单单只是一种习俗,从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都在贯穿其中的文化信仰与宗教信仰。
在“祖先崇拜”的信仰与“崇祖重孝”的思想之外,通过其中的各个环节、仪式、禁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是脱胎于道家文化,而又融合了佛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民俗信仰。
我国华南地缘广阔,伴随着长久以来的文化迁移,也使得这其中出现了些许差异。
在洗骨二次葬极为盛行的广西,古时候盛行着巫文化。在极为长久的一段历史里,巫师们还曾经作为宗教祭祀、社会制度的领导者,在当地先民的精神生活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巫师文化的最重要特点,反映的是先祖与灵魂观念,先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人类的灵魂在其死后亦不会消散,因此只要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就能让逝去的人回归到家庭,并成为家庭的守护神。
因此,在广西的洗骨二次葬习俗中,如今尚有一道“招魂”的仪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回归到祖先的角色。
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在中国传统道教的风水学说影响下,广西等华南地区的洗骨二次葬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丧葬文化中也极为重视“风水”一说。
而在日本冲绳,受到海岛格局与闽南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洗骨”的时候所使用的就是海水,也体现了他们对的敬畏与依赖。
当然,在火葬大力推行的如今,这样的古俗也在逐渐被淘汰。
而对于这样的古俗,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地将其称为封建迷信糟粕,虽然这样的独特丧葬文化时常也会被人吐槽“劳民伤财”。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一方面通过“尽孝”的方式,也确实加强了亲族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它通过完成“亡灵”到“家庭守护神”的方式,也让死者的家属得到了一丝心灵抚慰,表达了对于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这样的习俗会延续到什么时候,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它会走向消亡。
可是不管怎么说,人类的生活原本就是多样性的、丰富性的。
历史文明:八大犹太考古发现
(爆侃网文讯)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们近年来发现了众多犹太人遗留下来的文明古迹,这些考古发现直观地反映了数千年来的犹太文明史。最有代表性的8大犹太考古发现包括死海古卷、篆刻最古老希伯来经文的陶片、圣经墙、西罗亚池遗址、《以赛亚书》、希律王陵墓、出逃隧道和马察达传奇。 1、死海古卷
60多年前,有人在犹太沙漠的一个山洞中首次发现了《死海古卷》的一些碎片。但是一直到前几年,考古学家们才又开始陆续在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了其余部分的羊皮卷碎片。这些羊皮卷碎片用希伯来文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利未记》中的部分篇章。死海古卷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从圣经的研究角度说,死海古卷使我们对圣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了解,也引发了许多的猜想和争执。古卷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主要分三大类。首先,古卷中近一百卷的书卷,是旧约圣经经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的每一卷书都出现了,而且许多卷多次出现;其次,古卷包括了许多圣经注释,圣经评论,解经书,次经和伪经;最后,还包括了非圣经文献。在非圣经文献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书,以及神毁邪恶势力,弥赛亚再来时的公义国度的著述。通过分析古卷的内容,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原来收藏者是当时的隐士派犹太人。
2、篆刻最古老希伯来经文的陶片
。在这个点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陶器碎片。陶器碎片上篆刻有五行模糊褪色的文字。考古学家推测,这种篆刻文字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因此,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字是利用原始的迦南语书写的,而希伯来语的前身就是迦南语。经文中出现的动词“ 去做”至今仍然保留于希伯来语中。考古学家们由此相信,这些文字就是希伯来语,陶器碎片上的文字就是最古老的希伯来经文。今年11月2日,以色列考古学家约瑟-加芬克尔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南部一处挖掘遗址进行考察。加芬克尔教授称,在这个遗址挖掘出来的一个陶片上刻有5行3000年前的古希伯来文字,虽然已经有所磨损,但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希伯来文字。其中一块15厘米见方的陶片上有黑线隔开的5行希伯莱文的前身古迦南文字,可解读出“判决”、“奴隶 ”和“国王”等词,这很可能是一部法律文书。
3、圣经墙
《尼希米记》中曾经提到过,在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人的攻陷和破坏后,耶路撒冷重建项目中就包括圣经墙的重建工程。但考古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发现这堵圣经墙。图中所展示的陶器碎片和艺术品发现于一堵墙附近,此前这堵墙被认为是哈希曼王朝时期留下的遗址。而这些陶制品却是公元前5世纪的物品。这表明该墙的历史应该更早,应该与《尼希米记》的说法相一致。换句话说,这应该就是圣经墙。据了解,这个新发现暗示了这个城堡和土墙很可能是《圣经》中提到过的一部分,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伯来领导人尼希米重新修建的。尼希米曾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面墙的结构,该墙随后被巴比伦人破坏。一些学者此前普遍认为这座墙的历史上溯到公元前142年至公元前37年的哈希曼王朝时期。
4、西罗亚池遗址
西罗亚池与犹太宗教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讲述了一个关于耶稣的著名奇迹。现在犹太人到圣殿山朝圣之前,都要经过西罗亚池洗一洗。《圣经-新约》中记载,耶稣曾在一位双目失明者的眼睛上抹上泥土,随后引领他到西罗亚水池清洗,结果奇迹发生了,盲人重见光明。今天,人们仍能在耶路撒冷城的南面看到西罗亚水池的遗迹,因为耶路撒冷的考古学家在《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西罗亚水池的遗迹上,发现了几处带有台阶的水池、通往水池的一条小路,以及一条连接水池与水源的沟渠。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圣经》同时期的硬币,以及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考古学家称,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西罗亚水池在2000多年前的原貌,弄清楚西罗亚水池的真实用途。目前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用于宗教目的的水池,有人则认为它不过是个普通的蓄水池。
这部分古卷发现于1947年,是一位贝多因牧羊人在库姆兰会社古遗址的一个山洞中偶然发现的。从1947年开始,有近四万个书卷或书卷的碎片被找到。这些书卷大都储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来文写在羊皮上的,少数用亚兰文(阿拉米语)写成。据估计,古卷的成书时间,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不等。古卷经过了两千年后,大部分都已变成碎片,只有少数的书卷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又经过专家们大约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书卷部分或全部的复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赛亚书》。
6、发现希律王陵墓
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们终于在耶路撒冷以南的一个山丘上发现了希律王陵墓。图片中展示的石棺是由分散在陵墓中不同位置的碎块拼凑而成。考古学家们认为石棺是被起义者击碎的。希律王去世后,他的宫殿成了起义者对抗罗马军队镇压的重要堡垒。起义被镇压后,宫殿也被损毁。根据《新约圣经》记载,希律王以残杀无辜著名,他得悉耶稣出生后,命令杀死伯利恒城的所有男婴,以避免耶稣长大后成为以色列人的新王。不过耶稣的父亲约瑟在梦中得到警告后,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到埃及,到耶稣长大后他们才回到当时的以色列地区。考古学家在墓穴里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石棺,估计完整时约有2.5米长。石棺上的蔷薇花装饰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显示这个石棺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却找不到骸骨,估计是公元66年到72年犹太人叛乱时被犹太反抗者移走。
7、古罗马潜逃隧道
公元70年,古罗马人洗劫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就是依靠地下隧道和地下室来逃跑和避难的。图中所示的就是“第二圣殿”时期众多的隧道之一,位于耶路撒冷城主要干道之下。考古学家们在其中发现的陶器碎片和硬币验证了隧道的历史和作用。历史学家约瑟夫-福那维斯在《犹太人之战》中指出,大量犹太人隐藏生活在此地道里,直到他们从此地道的南端逃离这一城市,“这是人们隐藏和逃离耶路撒冷火灾和毁灭之灾的地方”。在罗马人征服耶路撒冷前的6个世纪,第二犹太共和国维持了6个世纪,在第二犹太共和国时期,第二圣殿是犹太人朝圣的中心。这是犹太人的统治者希律王建造的最著名的建筑。第二圣殿时期大致从公元前 515年圣殿重建开始,直到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毁灭结束。
8、马察达传奇遗址
马察达山顶要塞被认为是犹太人最著名的历史遗址之一。公元73年,大约900名犹太人在遭到罗马人的袭击后,坚守于马察达山顶要塞而拒绝投降,最终于此。这一故事在以色列的民族神话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最近一些研究质疑其真实性。一些学者认为,夸大其词甚至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考古学家在澡堂里发现了二具男人骨架和一堆女人头发。1969年,以色列政府对这些遗物进行了国葬,认为他们来自马察达的犹太人。然而,最近一些考古学家表明这些遗骨确实是罗马敌军中的犹太人。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图中所示的马察达山顶要塞仍然是以色列最有吸引力的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