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八股文也称“时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因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而名之。说到底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结构,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诸如“引议联结”的行文模式。回顾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有好多优秀的范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我们以明代会试状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来予以说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八股文。
先来看看白话文
【白话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破题)
国君的财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会有单剩下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诉鲁哀公,君与民本是相辅相成的。(承题)
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得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起讲)
(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第一股)
(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沧海一粟:这句翻译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养育孩子和给老人送终呢?),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 ?(出题)
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第三股)
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第五股)
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供祭祀用的家畜和谷米足以供祭祀之用,玉帛以及盛物之器,足以满足会见天子的费用。如果费用不足,百姓自然会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自己所有供给,国君又怎么会用度不足呢?(第七股)
食用物品足以供养活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供征战之用。如果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己之所有满足供应,国君怎么会用度不够呢?(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啊!十取一税法的确立,本来就是为百姓着想的,国家用度的满足也是因为有这个税法,又何必加重税赋来求得国君富足呢?(收结)
【原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王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NextPage]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结)
【解析】
这篇文章是王鏊的一篇考场作文,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写作的方式和我们今天的高考都极为相似,面对这样作文,考生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即审题、构思、写作。
1、从审题的角度来看,考场所给的作文题目是,“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意思是说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这显然是一个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要依据所给的材料来展开论证,于是王鏊将自己的作文题目写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谓切中要害,是在作文的范围内来立意的。
2、从构思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就结构来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句可谓开篇点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一句则是对自己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说明。起讲后的第一股和第二股则是一个原因性的说明,从“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一句起作者将关注的视角指向现实,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文章的收束部分从方法层面上入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和办法。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在行文结构上结构严密,无可挑剔,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符合当代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比我们当下的考场作文还要好,原因是这篇作文是针对现实所发的议论。
3、然而,这篇文章也是存在问题的,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空洞无物。通观整篇文章,全文都是作者的“空谈”,而缺少现实生活的支撑,作者并没有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自己的观点架空,让中心论点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缺少生命活力的,自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源于读书人的自己的投机取巧,为了应试而写作,为了应试而学习。逐渐的在这种偷懒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八股文走向了呆滞和死板。
沧海一粟: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对八股文是不是有正确认识了呢?八股文作为一种久被诟病的文章体裁,其实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明清后期日益腐朽的科举制度!
文化考据:您知道八股文吗
(八股文考卷)
(八股文考卷)
嗟夫!吾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华夏大陆生人,于乱世,由毛氏《反对党八股》一文,方知明清两朝有“八股文”之应试文体,然除以偏概全之“打倒斗臭、死板教条、僵化死亡”之类贬义判定外,固不知明清八股文之庐山真貌,乃至当今大学文科讲师、教授之侪,多有不识“八股文”为何方神圣约或妖孽者。尝叹,高丽韩国泡菜尚可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堂堂中华近五百年以来科举经国济世人才之唯一文体,何以如此快速销声匿迹而无人问津!其虽不合时宜,亦不可毁尸灭迹,令后人识恐龙而不识八股文,或虽知其名,难晓其实。仅知其名止于批驳歪曲,难晓实盖为道听途说。以至于言诸恐龙,可绘声绘色,指证于化石;言诸八股,则不免以讹传讹,终不见骸骨。噫!
夫八股文者,明清两朝科举应试“制义”文体之俗称也。窃以为,善作八股文者之文,如今日职场之就职演讲、施政纲领,或等同于公之标准化应试之作;而善为诗词歌赋者之诗词歌赋,如今日之演义、小品诗文,或等同于剧作家、小说家诸如贾平凹、莫言等作品。是故,善作八股文者,以制为文,循规蹈矩,多用逻辑思维头脑;善为文学作品者,率性而创,天马行空,多用形象思维头脑。前者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后者志在语不惊人死不休。故而,诸如蒲松龄者,数试科举不得入围,然一部《聊斋志异》流播四海,足以傲视王侯;诸如纪晓岚者,虽有《阅微草堂笔记》传世,然终不可与《聊斋志异》并驾齐驱。以封疆大吏之一言九鼎竟不胜一袭布衣之齐东野语,何以故?养由基,卖油翁,各擅其长耳。据此而论,八股文,古诗文,乃至五四新文化后之白话诗文,各有千秋,不可一视同仁,亦不可以偏概全,进而赶尽杀绝。
然则,何为“八股文”?八股文体肇始宋代科考之“经义”,制式于明朱元璋、刘伯温君臣,明成化间制式大成,或称“八比文、时文、制义”,凡童试、乡试、会试,每试必考。此外,清康熙后,尚有五言八韵仄起格排律,也在必考之列,称试帖诗,然较之于八股文,其侧重等而次之。其八股文之考,最为紧要。每考,由《四书大全》任抽一句为题制卷,考生据八股文制式限时作文。其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提二比、中二比、过接、后二比、束小比、大结”等构成。其结构之严谨、章法之细密,代圣人立言之神圣,无十数年浸润于五经四书之功底,无临场不乱、思维缜密之品性,其限时依制而为文,难也矣!是故,能为八股文者,读圣贤书,达周公礼,又心思缜密、临场不乱,若委以治国平天下重任,庶几可矣。一言以蔽之,八股文能大行其道五百年,令读书人皓首穷经,恪守仁义礼智信,益之首也,凡经科考入仕途者,多数皆因“八股文”而具备心思缜密、逻辑顺序之公干能力,益之二也。光绪二十七年,科举考试寿终正寝,八股文退出朝野,然当年之功绩,不可一概抹煞,此其“历史唯物主义”乎?
(八股文汇集)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一通半文半白穷酸拽文后,说点正事。某日,在旧书摊前无意中发现泛黄的故纸堆里有明清年间科考“复习资料”---八股文经典范文。古董商文化不高,当然不识这本面目全非的“金镶玉”,经“我老人家”一番卖弄,古董商恍然大悟,便“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起来, “我老人家”也亲自断送了想买下这本难得一见的八股文汇集的机会。因为,经我的提醒,古董商的要价,早已超出了我老穷酸的承受能力。心有不甘,网上一查,嗨!还真有许多现成的明清年间的八股文,且有相当不错的解释。百度真好啊!劝有心搜古寻论的同道们,上网去开开眼界吧。我这里仅举一例,以飨网友。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这是考试题目,出自《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这是破题,一般以两句为正例)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这是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正例)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这是起讲,所谓代圣人立言。可以不用四六骈句,语句可多可少,主要是根据题意假设圣人会如何阐述。要求用的典故不能是孔孟二位老先生过世之后才有的,因为所写文章是代圣人说话的。)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这是提二比,也就是八股文的前两股,相当于一副长长的对联。)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这是过接,相当于过渡段。)
吾知(这是接语,可不计入四比八股中。)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这是中二比,也就是八股文的第三、四股,相当于一副比上面更长的对联。)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这是后二比,也是八股文的第五、六股,更像是一副对联。不过,下联“备”字是仄声,犯对联之忌。或许在八股文中可以这样。)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这是束小比,也是八股文的第七、八股,可算一副更长的对联。)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这是大结,不要求对仗。)
作者王鏊,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科举考试的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这就是他当年步入仕途的应试作文。文章大意是说,只要百姓们富足了,皇上、官家也就富足了,因此,官家不必与民争利,不必增加赋税。他写文章代圣人立言是这样说的,他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也是如此做的。王鏊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朝居官30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时人称“天下穷阁老”。辞官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死后葬东山梁家山,其墓前曾有唐寅手书的“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牌坊。
说句公道话,大明江山几百年,除朱元璋、朱棣外,几乎没有一个能坐稳江山的好皇帝,江山之所以能够“维稳维和”,完全归功于那些凭八股文考上来的中央、地方官员们。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八股文也称“时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因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而名之。说到底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结构,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诸如“引议联结”的行文模式。回顾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有好多优秀的范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我们以明代会试状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来予以说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八股文。
先来看看白话文
【白话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破题)
国君的财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会有单剩下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诉鲁哀公,君与民本是相辅相成的。(承题)
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得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起讲)
(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第一股)
(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沧海一粟:这句翻译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养育孩子和给老人送终呢?),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 ?(出题)
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第三股)
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第五股)
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供祭祀用的家畜和谷米足以供祭祀之用,玉帛以及盛物之器,足以满足会见天子的费用。如果费用不足,百姓自然会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自己所有供给,国君又怎么会用度不足呢?(第七股)
食用物品足以供养活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供征战之用。如果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己之所有满足供应,国君怎么会用度不够呢?(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啊!十取一税法的确立,本来就是为百姓着想的,国家用度的满足也是因为有这个税法,又何必加重税赋来求得国君富足呢?(收结)
【原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王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NextPage]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结)
【解析】
这篇文章是王鏊的一篇考场作文,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写作的方式和我们今天的高考都极为相似,面对这样作文,考生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即审题、构思、写作。
1、从审题的角度来看,考场所给的作文题目是,“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意思是说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这显然是一个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要依据所给的材料来展开论证,于是王鏊将自己的作文题目写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谓切中要害,是在作文的范围内来立意的。
2、从构思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就结构来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句可谓开篇点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一句则是对自己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说明。起讲后的第一股和第二股则是一个原因性的说明,从“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一句起作者将关注的视角指向现实,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文章的收束部分从方法层面上入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和办法。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在行文结构上结构严密,无可挑剔,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符合当代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比我们当下的考场作文还要好,原因是这篇作文是针对现实所发的议论。
3、然而,这篇文章也是存在问题的,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空洞无物。通观整篇文章,全文都是作者的“空谈”,而缺少现实生活的支撑,作者并没有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自己的观点架空,让中心论点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缺少生命活力的,自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源于读书人的自己的投机取巧,为了应试而写作,为了应试而学习。逐渐的在这种偷懒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八股文走向了呆滞和死板。
沧海一粟: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对八股文是不是有正确认识了呢?八股文作为一种久被诟病的文章体裁,其实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明清后期日益腐朽的科举制度!
这是清代会试第一名的八股文考卷,不知各位能否看懂?
明清科举考试主要是八股文文体,对于八股文,估计很多人不太了解。从文体上来讲,八股文是一种糅合散文的章法、骈文和排偶和近体诗的格律而形成的一种文体。
按照清代《钦定科场条例》的记载,乡、会试共分三场,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
八股文并不是三场考试中都要用到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实际上,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基本上不被重视,甚至只是走个过场,对于录取与否没有重要影响。因此,明清两朝科举,考的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题目都来源于《四书》《五经》。一篇合格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通篇要求文意连贯顺畅,结构严谨细密,搭配整齐巧妙,其大的原则就是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说了这些,恐怕有人还是不懂八股文之“奥妙”,这里就以康熙十二年会试第一名韩菼的试卷为例,来看一看清代的八股文是什么样子的。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提比)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祇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这样一篇八股文,不知各位是否能看懂,反正御史是不知所云。但基本上还是可以看到,八股文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拨出了一批才智之士,但其内容空疏,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
换言之,科举以八股文取士,所选的进士们,根本就不是实用性的人才,这些人被放到地方担任长官,既不懂钱粮也不知刑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那么,八股文百无一用,为何自明始一直延续了五百多年时间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八股文的题目都来自四书五经,而且对考生的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不仅要被淘汰,可能还会被治罪。而所谓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都是在维护封建帝制,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统治。
其二、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阅卷公平公正。现代的作文属于主观题,因为阅卷老师的审美不一样,最后所得的分数自然也不一样。而八股文完全可以杜绝这一问题。
上面说道,八股文是不能够自由发挥的,需要在一个框架中进行写作。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是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的,用这种格式来写作,一眼就能看出好坏。也就是说,不同的阅卷官对同样一篇八股文,评价基本上相同的,不会有太多的争议。
科举考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体现公平、公正,所以八股文尽管迂腐俗套、陈词滥调,但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选择。
怎么写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方式,一种格式固定、内容不灵活、没有思想创新和个性特点的文章。它是中国古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教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和写作需求。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八股文和如何写八股文。
一、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四句话文章,是一种在中国历史的科举考试中常被考察的文体,其形式固定、内容单调、思想僵化。八股文要求文章结构严谨,词语方面必须使用成语和文言语汇,主张陈述格式化、模式化的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格式,轻内容的特点。
在八股文中,段落划分和内容布局都是固定的,包括开头有明确主题的“入”、“说”、“题”、“义”、“奏”五个部分,为以下八个部分:“概说”、“分析”、“总合”、“举例”、“对策”、“评价”、“扩充”和“归纳”。“概说”一般是对文章主题及其基本内容的总体概括;“分析”主要包括对文章主旨的阐述及其背景、特点、原因等的详细分析;“总合”是总结前面段落的论点,指出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方案;“举例”则是提供实例锤炼或表现主旨;“对策”指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评价”是对文章所述问题的影响或威望的评价;“扩充”是增加论据证明文章的论点;“归纳”则是总结和回顾文章内容,强调文章主旨。
二、如何写八股文?
1.选择好题材
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写作中,选择好题材是写好八股文的第一步。选择的题材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按照题目要求安排有序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符合老师或考官的口味,有助于得高分。
2.明确写作结构
写作时结构分明建议明确,一般采取观点-论据-细节-结论的形式。在写作中,要注意首先明确自己的主题和观点以及对应的论据和细节,必须结构化地组织和展开论述。同时,要注意写作明确片断解决复杂问题,分析各个不同的观点并思考是否符合自己的论断。
3.运用修辞手法
为了写出好的八股文,必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描写等。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清晰,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据。
4.选用合适的词语和语法
在使用词语时,必须使用大量成语和文言语汇,并尽量地考虑语法和句型的完整和表达技巧的优秀。语言润饰是八股文的重要元素,使用句子组成清晰,尽量减少歧义,避免过多的俗语或俚语,使学术性和规范性更强。
5.注意结论的表达
为了使八股文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在文章的最后应总结归纳以上提出的各种观点并提出符合结论的解决办法。
总之,八股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需要遵循一套儒家经典要求的写作方式。尽管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和创新的写作方式,但在一些特定的考试和学术环境中,学习并掌握八股文的规范和技巧仍然非常有必要。最终,成功与否取决于文学的实际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通知删除】
原创不易,感谢点赞关注支持!感谢关注!我会更加嗷嗷叫的为您提供更好的内容!
#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