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派(杨派老生创始人)

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

若提到申曲或沪剧,杨飞飞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当年,她以一曲《泪》中“金媛自叹”而蜚声剧坛,俗称“杨八曲”。

起先,我主要是受父母喜爱沪剧的影响,从小就听着杨飞飞老师的《卖红菱》密纹唱片长大,后来家里有了录音机,杨飞飞的录音磁带,是家里戏曲磁带中最多的,这便有了我对沪剧的最初印象。沪剧使我耳濡目染,听着听着,渐渐地对杨飞飞的唱腔产生浓厚兴趣,认为杨飞飞的唱腔最为朴实,无花腔却动情。

《情探》剧照

当年,我曾问奶奶:“为什么全家人都喜欢杨飞飞?”。后来知道,因为我爷爷是罗店人,非常喜欢听滩簧,空时经常去剧场看演出。当时我们家就住在西摩路(陕西北路南阳路有一“西摩教堂”而命名)附近,这里有一个西摩剧场,而刚出道不久的杨飞飞便在这里登台表演。期间,附近有许多沪剧观众去为这位年轻的演员捧场,熟悉之后,杨飞飞就和他们结拜十兄妹,九男一女,杨飞飞是小妹妹,他们中的“大阿哥”(陶瑞福)就是我的爷爷。之后,杨飞飞老师还曾应我爷爷之邀去过罗店老家做客。

有次,杨飞飞在逸夫舞台演出,我去看戏,演出后我特意闯进后台,与杨飞飞老师合影留念,这便是我与杨飞飞老师的首次相识。后来熟了,我还问过杨老师,可记得“‘大阿哥’(陶瑞福)”。她爽朗回答,我怎么不认识,他是我的大阿哥。

杨飞飞,宁波慈溪观海卫人,1923年出生,原名翁凤清,小名阿清,从小随父母来上海谋生,住在成都路大洁路附近的荣康里,从小饱受生活的艰辛。在“大世界”学习文明戏后,她被小囡班的申曲演出所吸引,更为汪秀英的表演所着迷。在朱炎的介绍下,阿清进小囡班拜丁婉娥为师学戏。起初丁婉娥开口要100元拜金钿,阿清无法承受准备另投师门,由于丁婉娥已经帮阿清做好了一套衣服,不能毁约了,只能免了“拜金钿”(拜师钱)。当时丁婉娥老师的丈夫叫杨炳华(杨阿炳)非常喜欢阿清,就让阿青随他的姓,取艺名杨飞飞。

抗战之后,社会动荡,小囡班只得解散。杨飞飞后又参加了鸣英、新雅、文滨等剧团的演出。杨飞飞学艺不久参加新雅社演出,那时还沿用幕表制的形式,杨飞飞自己组织唱词的本事还比较小,经验还不足,经常唱不满三分钟。有一次,隔天要演出《四香缘》,解洪元在后台看幕表(演出人员安排),就问剧中冬香谁唱啊?。排戏先生说,杨飞飞唱,解洪元讥讽说:“又是两分钟”。杨老师听到后,不服气,回家通宵用功,她想到老戏中有许多“一到十”、“十到一”的句子,自己再按照剧情加几句,三十句有了,唱腔上再运用长过门、三送,起码唱十分钟。演出时,杨老师运用浑身解数,足足唱了十五分钟,在观众面前挽回了面子。

1948年8月,离开了文滨剧团的杨飞飞和赵春芳、赵云鸣、钱逸梦等创建了正艺沪剧团,在龙门大戏院上演了开幕大戏《富贵贫贱》,之后又演出了《杨柳村》、《金童玉女》等大戏。“正艺正艺整整一年”,可能感觉名称不吉利,不到一年剧团就结束了。1949年8月,杨飞飞、赵春芳再次联合凌爱珍、丁国斌、金耕泉等组建勤艺沪剧团并在东方剧场上演《丽人行》、《蛾媚悲秋》等戏。凌爱珍、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金耕泉被称为“勤艺五领导”。不久,凌爱珍等也相继离开剧团,惟独杨飞飞等孤军奋战。为了体现团风格特色,赵春芳老师情愿退居二线,在剧团琴师毛羽和黄海滨的合作下,剧目大多以旦角为主线,为杨派艺术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方珍珠》、《龙风花烛》、《家》、《为奴隶的母亲》、《泪》等一系列“杨派“名剧成为戏曲舞台一个响当当的沪剧品牌。

明星大戏院时期是杨飞飞剧团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上演了许多有影响的代表剧目。《为奴隶的母亲》是剧团编剧金人根据柔石同名小说改编,是勤艺沪剧团的“杨派”经典保留剧目。1954年此剧由杨飞飞、丁国斌、赵春芳主演,首演于明星大戏院,连演数百场,反响热烈。“回家路上”中第一句“翻上高山把路赶”的甩腔是运用南方歌剧的曲调,优美动听。

实际上,在杨老师小的时候她就想参加南方歌剧的演出,可惜,当时因不收女演员而未能如愿。1962年,上海电影厂与剧团联系准备将该剧拍成电影,并根据电影戏曲艺术片拍摄要求,重新修改、设计、整理,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机拍摄时,接到上面紧急通知,“反映旧意识题材的剧目不准拍电影”,此事成了杨老师一生的遗憾。

1997年,我第一次去杨飞飞老师家,那是杨美梅老师带我去的。她家位于新闸路、泰兴路口的星邨。杨飞飞老师很热情,与杨美梅聊着天,我在一旁听得入神。我以为在这样有韵味的上海老房子里“嘎山河”(或称“谈山海经”)是最适宜,一杯茶、一席话,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温馨的一页。有缘的是,这天正遇上杨飞飞老师的生日纪念,中午,杨飞飞老师特意下排骨面给我们吃,杨老师说我年轻多吃点,结果我又吃了一大碗排骨面,整整两块大排骨,味道特别好。虽然很普通的生活场景,但给我的印象极深,终身难忘。

杨飞飞与作者

1999年,杨飞飞欲与王盘声联袂举办沪剧专场,除了要演出一些他们的名段外,还准备合演一个节日。他们考虑演出有别于《小庵堂》的《大庵堂》。《大庵堂》整场的人物角色众多。他们准备演其中的《盘夫》一折。剧中有陈宰庭、金秀英、进兴、红云、老师太等人物,解放以后这出戏基本没演过,于是大家都想到了“小嬢嬢”,杨美梅正好在上海,杨飞飞请“小嬢嬢”上门,为他们“排戏”。一句句,一段段,除唱词,还有念白,绕口令似的练。大名鼎鼎的杨飞飞在学戏时,表现出了极其的认真与谦逊。

1999年9月5日,“梦圆夕阳时”杨飞飞、王盘声沪剧精品展演在上海逸夫舞台连演二场,场场爆满。《大庵堂》“盘夫”一折中杨飞飞饰演金秀英,王盘声饰演陈宰庭、小筱月珍饰演老师太、施筱轩饰演进兴、刘美琴饰演红云,名家合演珠联壁合。我是连看两场,越看越爱看,杨飞飞出场就是一个满堂彩。这是绝迹舞台多少年的旧剧目,现在演来却感觉耳目一新。结束后我连忙跑去后台,一再赞誉,“老戏真好”。杨飞飞老师对我说,她觉得将《大庵堂》原汁原味地演绎,是沪剧老戏的一次展示,也是希望后辈能对沪剧老戏予以传承。

2004年,在百年纪念筱文滨追思会上,杨飞飞、赵春芳两位老师不顾年迈体弱,双双参加。这天天气炎热,杨飞飞担心赵春芳体力吃不消,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而赵春芳老师却执意要去,还起身得很早,自己在找衣服。悉悉索索的声音,把杨飞飞也吵醒了。一看,赵老师正在找出门衣服,竟拿了一套毛料西装,可是外面38.39度高温。后来,还是杨飞飞老师,开着空调,亲自为赵老师找了一件。这种对沪剧事业充满热忱的老人,令我们后辈敬畏。

会上,杨飞飞老师表扬和肯定了我对沪剧的热爱与执着,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她再三说没有“文派”何有今天的沪剧后人。杨飞飞老师还说起在文滨剧团的往事。上世纪40年代,邵滨孙介绍杨飞飞进入了名家云集有“水泊(bo)梁山”之称的文滨剧团。1944年,剧团要排《碧海春恨》,女主角由凌爱珍担任,当时凌爱珍己是非常出名的红人,杨飞飞则扮演剧中女主角的妹妹,虽不是主角,但她也认真演绎。其中只有一段唱腔,描写她被姐夫后悲怒万分,准备投海自尽的复杂心情。为了塑造好角色和内心悲愤,虽然仅仅只有一段“投海曲”,但杨飞飞却下足功夫,精心设计这段唱腔非常凄凉委婉。筱文滨在乐队中改革创新,运用钢琴伴奏,更加烘托出效果,使杨飞飞一曲成名,也为“杨派”形成打下基础。后来,杨飞飞告别文滨剧团,面对文滨老师时却是欲言又止。其实,筱文滨也知道,这是一个规律。

2001年间,王雅琴、邵滨孙等一些老艺术家设想找一位香港朋友,联合筹办沪剧博物馆,并准备联合演出,筹点资金。八字还没一撤,杨飞飞、赵春芳等已经在准备演出的剧目了,我正好碰到他们,我提议《拔兰花》、《酒楼逼吊》这两出老戏,赵春芳、杨飞飞两位老师觉得蛮好,就是要整理整理剧本,并说好我帮他们一起搞,但遗憾的是最终无果。

许多人都认为,嗓音不好学唱杨派,我就要为杨老师抱打不平。杨飞飞老师小时候就能唱京剧大花脸,被称为“小金少山”,她的嗓音如同金属一般,运腔高低自如,高音区高亢激昂,中音区醇厚动人,低音区委婉深沉。只要去听一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的《刘胡兰》、《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录音,杨老师唱来是如此的跌宕起伏,紧扣人心。

丽人行剧照

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剧团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卖红菱》和《小分礼》成了杨飞飞、赵春芳两位老师潜心钻研的重点剧目。他们凭借前辈艺人口述进行大胆的整理加工,删除了原来的调侃唱词,使人物丰满,演唱紧凑,通过他俩的努力,《卖红菱》、《小分礼》不仅成为了“杨派”的代表剧目,更成为了久演不衰的沪剧经典,一句“六月荷花结莲心”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杨飞飞老师为人低调、随和,再加上其性格原因,她大多饰演的是平民百姓,表演的是底层人物中的悲情角色,与评弹名家徐丽仙、锡剧名家梅兰珍、越剧名家戚雅仙一并合称戏曲舞台上的“四大悲旦”而广为人们所赞颂。

杨飞飞老师运用唱腔所塑造的各色女性,风情万种。如传统戏《卖红菱》中的范凤英、《王魁负桂英》中的敫桂英、经典名著《家》中的梅芬和瑞珏、《雷雨》中的四凤、西装旗袍戏《泪》中的金媛等,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尤其,她独具魅力的“杨派叫头”不知倾倒多少痴迷者。

当初,许多观众排队购票观看杨老师演出的《家》,为的就是欣赏她饰演梅芬所唱的句“大表哥,伤心人怕听伤心话”。甚至文坛泰斗巴金也曾亲临剧场观摩。杨老师在演唱时,更是曲调未成先有情,其唱腔一句唱词三次掌声,而且连续数百场,场场如此。比如,那句“四面一片是荒凉”……杨老师在幕后唱“四面”,走上舞台再唱“一片”,整句“凤凰头结束,又赢得掌声一片。有人说,唱戏人听到观众的掌声,那比吃三只童子鸡还滋补,杨飞飞老师当仁不让。

杨飞飞街头宣传

2012年,杨老师“走了”。去世前,我去看望她,她躺在床上,虽然消瘦了许多,但是照样很乐观,感到很幸福、很满足。杨飞飞老师从旧社会走来,生活上无欲无求,一碗泡饭、一碗熟泡面就能让她满足,只有唱戏是她唯一的爱好,仿佛她就是为沪剧而生。

朗诵:高佩明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

从事播音工作近40年,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2014年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播音:高佩明

制作:刘帆

顾问:洪立勇

制片:孙立、周俊

监制:茅杰

编辑:姚怡莹

《易经》风水02:风水起源与流派:之二

第二章:风水流派

(一)形势派:

(1)峦头派

(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理气派:

(1)八宅派: 游年八宅、伪诀八宅

(2)阳宅三要派:与八宅派相似,不过少了命理的结合

(3)乾坤国宝派:正宗八宅

(4)命理派: 近代兴旺,但古有之 

(5)三合长生派与廿四山头派:

(6)翻卦派: 

(7)玄空飞星派

(8)玄空大卦派

(9)星宿派 

(10)八卦派 

(11)九星飞泊派

(12)奇门派  

(13)五行派

形势派

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向来论吉凶。代表人物是称之为风水祖师管辂和郭璞。唐末杨筠松在继承管辂和郭璞的风水理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形势派理论,在此基础上揉入了理气内容,创立了三合派风水

形势派虽然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小门派,但实际上这三个小门派是互相关联的,并没有完全分离。

1、峦头派: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自然地理的峦头包括龙、砂、山。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 脉;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

代表作有金锁玉关派,则是“峦头派”也即“形势派”中的代表派系,曾被邵伟华先生誉为“风水学王冠顶上的明珠”。自1997年金锁玉关经文传世以来,由于断事准确、调整有效,被社会广为推崇。

金锁玉关四字相当神秘,顾名思义就是用金的锁玉的匣收起来的意思,表示此书定贵不可多得。它的理论源于先天河图、后天洛书,强调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后天通气、先后天八卦配合来推算阴阳宅的吉凶祸福,真正达到了阴阳不外河洛之理,配合不离八卦之法。

结束语:金锁玉关以简单实用著称于世,它断事的准确度超过任何风水门派。金锁玉关又称过路阴阳,只要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为人断阴阳宅时,不用罗盘,只需在阴阳宅四周转上一圈就可断出该阴阳宅的吉凶祸福,一目了然。

2、形象派。形象实际上是风水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把山的形势生动地看做某一种动物或其他物体。例如某个山的形状象一只狮子。有关形象的名称很多,如美女照镜、七星伴月等不胜枚举。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础上展开的峦头中的一些法则,主要是论述形象与穴场配合的法则。例如有一条道路与穴场对冲,在形法派中称为“一箭穿心“。

总之看形象的,离不开山体(峦头):看山体的,也脱离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国很多山势高崇的地方,由于其山势影响大,很多风水师都重视山势形象与峦头。

理气派(又称屋宅派或三元理气派)

由于理气派将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象、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几乎所有五术的理论观点都纳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风水学说。

1、八宅派。

(1)八宅派综合起来只有两点:

一是将坐山配游星论吉凶。所谓游星就是:伏位、天医、生气、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绝命、祸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据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别将此游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则吉,配凶则凶。

二是根据住宅八卦坐山,分为东四宅与西四宅,然后与人命结合,即东四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论吉凶。

一般来说,八宅派计算命卦都是以年支为准。换句话说,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性别相同他们的命卦都是相同的,对他们的风水布局也是相同的。

(2)关于八宅派的传说

①春秋战国时期聿明氏大规模东迁的路上所写的风水概述。现代的八宅风水有3处和古代不同,这个差异是因为唐玄宗“三秋之乱”后整体风水变差使得原有的小吉、玄吉、幺吉位置变成了绝命、六煞、祸害。在现代的日本还可以看到早期八宅风水的痕迹。

②八宅由唐代著名僧人一行所创,他精通历法和天文,著有《大衍历》。在唐代被杨公(杨筠松)否定,宋代以后又有人将其重新包装上市,得以重新流传。据说唐朝风水堪舆乃帝王之学,秘藏宫中不外传。当时,外邦藩属国仰慕中华,屡派使者到大唐以求风水之术,太宗李世民怕天机绝学为蛮夷所得,日后势大威胁天朝,遂派“一行法师”做伪风水“灭蛮经”,此即“八宅风水”。并将“伪法”授于高丽、安南、扶桑诸蕃,弱其国势,永固天朝。

但据考证,所谓《灭蛮经》,年代久远不可考,正史也无关联资料。据称高丽旧史有载,但记录的只是有大唐风水传於高丽。从朝鲜、日本、越南的古代建筑看,明显受到八宅风水影响,应该说风水学外传确有其事。此法从唐至今已千年,如果完全没有价值,怎麼可能生命力如此之强。当年外邦如八宅运用无效何不停用,反而回流中土。况且,八宅法在中国远比藩属国盛行,而且歷史久远。因此说八宅派是伪法并不成立。

2、阳宅三要派

阳宅三要派的理论与八宅派非常相似,只不过是去掉了年命,以房子的大门、主房、灶位三者宫位的生克原理来判断吉凶。

3、乾坤国宝派

乾坤国宝风水,原名“先后天八卦水法”,江湖上称之为龙门八局,龙门八宅派(正宗八宅派即《乾坤国宝》)

相传是唐朝国师邵延瀚所传,其理论是从先后天八卦方位演变而来,三元水法是根据二十四山先后天水的来去决定吉凶的:以先后天八卦决定人丁旺衰,用后天八卦推测财运成败,其他方面如工作前程、事业兴衰,以及富贵贫贱、穷通寿天等等,都以各方位的水法来决定吉凶。乾坤国宝风水最灵验的内容是先后天水法合三曜煞。

4、命理派。

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飞星进行风水布局,配合装饰颜色等,对各类阳宅的室内装潢以及风水调整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命理派风水虽是当代兴起,其实自古有之。此派强调以个人命理(八字)为准,根据命主喜忌神寻找对应位置,之后对住宅的相对空间进行能量放大或抑制,从而达到改变命运目的。

5、三合长生派与二十四山头派。

以山水为主,将廿四山与坐宅配山论生克关系,所谓坐宅山,实际上是指坐宅在罗盘上的五行与宅外山峰或各个建筑物之间构成的五行生克关系。配水则以十二长生位来论吉凶。

十二长生就是命理学中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来去论吉凶,主要是用于阴宅。

但在三合派中向上配水与十二长生存在阴阳混杂之象,运用起来往往会有偏差。以十二长生论水的来去之吉凶,不可全用,一定要分辨阴阳,配尽阴尽阳为善。

“三合":一是指龙水向三者相合,即《天玉经》所说的“龙合水,水合向(实指坐度)”。二是指,十二地支的三合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地支三合局的长生十二宫理论是杨公风水术消砂纳水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

6、翻卦派。

别名有:天星风水、纳甲派、三合风水、

以八卦翻出九星卦为主,然后再配合山水以论吉凶。翻卦派有几种翻法,如辅星翻卦,又名黄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据纳甲起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来推断吉凶。

也叫纳甲派风水,是杨派风水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有时我们也叫三合风水。纳甲是指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巽纳辛,离纳壬、寅、午、戌,坎纳子、癸、申、辰,震纳庚、亥、卯、未,兑纳丁、巳、酉、丑。它包括龙上翻卦法和向上翻卦法两部分内容。向上翻卦法为向上卦为辅弼,从中爻变起,依次为武曲、破军、廉贞、贪狼' 巨门、禄存、文曲,辅弼、巨门、武曲、贪狼为吉水,破军、文曲、廉贞、禄存为凶水。该派以宋代的静道和尚为代表,代表作是《入地眼全书》。

7、玄空飞星派。

是将山向配合元运挨排山向,元盘九星,从而看水山配合室内布局论旺衰吉凶。所谓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为贪狼,二黑在坤为巨门,三碧在震为禄存,四绿在巽为文曲,五黄中央为廉贞,六白在干为武曲,七赤在兑为破军,八白在艮为左辅,九紫在离为右弼。

玄空学的实质就是注重元运的旺与衰,以及1—9九个数字的生克制化与命局中喜忌配合。

玄空飞星派出现较迟,清代的蒋大鸿被称为玄空派的祖师,主张用九宫飞星配合三元九运理气。它以洛书九星(一白水星、二黑土星、三碧木星、四绿木星、五黄土星、六白金星、七赤金星、八白土星、九紫火星)为根本,外取自然环境的山水实物为依据,结合三元运气学说,通过排龙立穴、飞星布盘和收山出煞等独特的术数运算来断验阴阳宅吉凶。其理论反映了天道运行,地势相应的自然法则。

玄空飞星派又分为若干个派别,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有六家,即“无常派”、“滇南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此外,还有李虔虚、温明远、高冠中、戴锡伦、赵鲁源、吴师青等,也都自成一家,大小流派不下百十家。近代,谈养吾先生创导二元八运之说,被称为谈氏玄空,王亭之先生创造了 “中州派”,还有骆氏玄空等等。玄空学派的小流派总数多达一百多个,主要区别在于飞星顺逆和排龙方法之异。

8、玄空大卦派。

据说它的祖师是张心言。它与玄空飞星派名称相似,实则内容完全不一样。它把周易六十四卦全部排在罗经的一层上,明确地标明各个卦的上卜运以及幺空五行,以便在风水处理上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分析旺衰和处理风水布局,它的重点是卦的旺衰,零正神及合十和合生成数。

玄空大卦派又称易经派、易理派、太易玄空派、这派师傅挂在嘴边的是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比如他们会说坐大有卦向比卦、坐地风升卦五爻。

9、星宿派。

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别代表五行属性。根据坐向论生克,主要是用来徇二十四峦头的理气吉凶。

10、八卦派

这派理论最简单,现在主要用于阳宅。这派师傅可能说:南方属火,不能用水。缺东方,东南属震,不利长男。目前,这派理论已经融入到其他门派里了

11、九星飞泊派

在八宅派风水的基础上引入了粗糙的时间因素。

九星飞泊以《洛书》的九宫顺布,将房屋坐山之星入中宫顺飞,以中宫为“我”,八方飞星为“客”,分析“我”与“客”的生克关系,从而得出生气、旺气、煞气、泄气、死气后定出吉凶祸福。

以个宅坐山为主,用后天八卦来分布九星。以一卦管三山,将本山之星安入中宫,依洛书九宫飞布法,将中宫卦之五行与其它八宫卦之五行互相生克来决定吉凶。

12、奇门派 

奇门派风水师根据奇门遁甲理论来断风水、做风水。也有人把玄空飞星风水称为奇门风水。

13、五行派

五行派基本上是早期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那个基本原则,应该说这个不是一个独立的门派。

总结一:

(1)以后天八卦为模型的是八宅派,

(2)以12地支为模型的是三合派。

(3)以洛书九宫为模型的是九星飞泊派。

以上三种都是利用了一种术数模型的,应该是风水中期发展出的理论。

(4)将天干地支八卦融合在一起的是24山派,以纳甲派为代表。

(5)24山加上洛书九星的是现在的玄空派。(分支很多,我也只看过沈氏,大玄空,谈氏的),应该说玄空不是简单的飞九星了,而是河图洛书天干地支先后天八卦纳甲纳支都加在一起了,一下子学这个很难接受,必须有前几个风水的基础。

玄空风水还跟择日联系,卦与甲子互化发展的玄空大卦最为精微。

还有的比如六壬、奇门跟风水结合出来的风水也属于这种复杂细致的风水。

总结二:

有关风水派别,严格地说就是形势派和理气派。它们的理论也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这正是万法归宗之意。正如蒋大鸿所言:峦头为体,理气为用。峦头与理气是风水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内容。所以学习风水学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并蓄。

杨派老生伴奏,上天台两段连唱

《上天台》是京剧的经典选段。

于魁智表演。

·二黄中三眼,姚皇兄请莫要告老还乡。你是擎天柱,支撑着汉江山。汉江山的繁荣离不开皇兄的努力。皇兄,你为汉江山的建立付出了太多,我怎么能舍得对开国元勋下手呢?开国元勋,我们是平民百姓,不是在金殿上的君臣。

·龙书案上臣有本启奏圣上。小姚刚杀了国丧,郭娘娘可能会对老臣不利。

·三王离开龙书案,向圣上表达敬意。为王的口谕要认真听,听仔细。今天早上,郭娘娘向我报告了一本。报告说,她要求我对姚刚进行审判和惩罚。我登基时也曾赠送过免死金牌。姚没有反叛,汉也没有处决他,他在凌烟阁上有了名字。我在南阳东逃西奔。

·老皇兄接驾时,我们在白水西村见面。我想到了你老母悬梁自尽的情景,决定在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内不戴孝。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内不戴孝,以保持乾坤的稳定。我想到你在草桥关的英勇事迹,你是开国老臣。我已经批准了你的请求,我不会听信谗言,不会处决你这样的开国老臣。

·姚皇兄,姚子匡,你是我的爱卿,请不要流泪,不要悲伤。请跟随我,坚定地走下去。

感谢津生制作团队的精彩演出,感谢大家的观看。

京剧后四大须生是这四位,你分清楚了吗?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前四大须生”当中只有马连良先生活跃在舞台上,其他三位由于身体原因相继告别舞台,因此,人们又在优秀的后备人才当中推举了三位,组成了新的“四大须生”,也就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位老生表演艺术家,即人们现在所说的“后四大须生”。

(1)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北京人,回族。8岁考入喜连成科班,师从叶善春、萧长华、蔡荣贵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入科十年,在“唱、念、做打\"诸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表演上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勇于实践,创立了继谭(鑫培)余(叔岩)之后影响深远的“马派”表演艺术马连良嗓音清亮圆润、爽朗明澈,唱腔旋律流畅,寓巧于圆,吐字善用京音,发音讲究鼻腔共鸣。

音节抑扬顿挫,十分讨俏。念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音乐美感。身段、做工讲究传神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唱、念、做、打”可用帅和美两个字来概括。马连良先生享名长达40余年,既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又是后四大须生之首。

代表剧目:《甘露寺》、《群英会》、《苏武牧羊》、《四进士》、《赵氏孤儿》等。弟子及传人:言少鹏、王和霖、王金璐、迟金声、吴俊良、周啸天、申风梅、马长礼、朱秉谦、冯志孝、张学津、张克让、安云武、薛宝臣、朱宝光、陈德俊、朱强、王文清、高彤等。

(2)谭富英

谭富英:名豫升,祖籍湖北江夏,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工老生,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家学渊源,承谭派,12岁入喜连成科班,嗓音清脆、嘹亮,吐字行腔朴素大方,不以花俏取胜,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情绪饱满酣畅淋漓。表演端正儒雅,仪态刚直大方。幼习武生,身体动作灵巧自如,干净利落。

代表剧目:《定军山》、《战太平》、《失空斩》、《将相和》、《御碑亭》等。弟子及传人:谭元寿、殷宝忠、高宝贤、孙岳、李崇善、谭孝增、韩胜存、谭正岩等。

(3)杨宝森

杨宝森(1910-1958):字钟秀,祖籍安徽,生于北京。杨宝森出身于梨园世家,为清末著名花旦杨朵仙之孙、杨小朵之侄杨孝芳之子。工老生宗余派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有副“云遮月”的嗓子,中低音圆润宽厚,富有韵味,形成了悲凉醇厚、沉郁含蓄的风格,极富韵味。其唱腔独具个人特点,世称“杨派”。

杨派表演艺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成熟于50年代。杨派表演艺术主要体现在声腔上方面。其演唱艺术特点是根据自身嗓音特点,吸收了余派的圆润委婉,着重在沉郁浑厚上下工夫,善于以声腔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出剧目以悲剧题材为特色。

代表剧目:《洪洋洞》、《失空斩》、《击鼓骂曹》、《杨家将》《伍子胥》等。弟子及传人:汪正华、程正泰、梁庆云、李鸣盛、韩玉春、马长礼、蒋慕萍、朱云鹏、叶蓬、杨乃彭、于魁智、李军、张克、杜振杰、王文清等。

(4)奚啸伯

奚啸伯(1910~1977):北京人,满族,酷爱京剧,宗谭派,20世纪30年代正式成为专业京剧演员。其嗓音不仅宽亮,而且甘润清澈,吐字讲究口劲,开齐撮合,清楚准确。唱腔严谨工整,吐字清晰,讲究四声,行腔细腻委婉,极富感情,世称“奚派”。

奚派艺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成熟于50年代。奚派表演艺术主要体现在声腔上面,善于以声腔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嗓音音量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著名戏曲学家徐慕云先生形容奚啸伯的演唱有“洞箫之美”。

代表剧目:《范进中举》、《白帝城》、《坐楼杀惜》、《连营寨》、《将相和》等。弟子及传人:欧阳中石、孟筱伯、李伯培、张荣培、张建国、杨志刚、张军强、张剑锋等。

杨丶尚丶盖二代之后的三代武生名家点将(一)

杨丶尚丶盖二代之后是著名大武生辈出的时代,以孙毓堃丶李万春等人领衔,包括李少春丶高盛麟丶厉慧良丶梁慧超丶張世麟丶茹富兰等诸位大家,分別点将如下:

————

孙毓堃(1905—1970)

斌庆社科班斌字班,在吉祥茶园、广德楼等戏院演日场,常演《长坂坡》等俞派武生戏。出科后拜杨小楼为师,颇得其师真传。他与迟月亭、范宝亭、侯喜瑞组团演出,深受欢迎。1949年后,以从事戏曲教学为主。在重大戏曲会演中,与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合作演出《龙凤呈祥》,饰赵云。还在艺术影片《借东风》中扮演赵云。外祖父俞菊笙和舅父俞振庭均为武生,叔父为武旦云中凤。

10岁拜范宝亭为师,12岁入其舅父俞振庭创办的“斌庆社”科班习艺,排名斌恒,工武生。不久便于文明茶园首演《飞波岛》饰济小塘。后常于广德楼、吉祥茶园演出,其表演风格极似俞振庭,一次甥舅合演《金钱豹》,分饰前后豹精,孙“扑帐”的精湛表演轰动全场,观众呼其“小振庭也”!自此以此为艺名享誉剧坛。后经其母出面,拜杨小楼为师。杨乃俞菊笙门徒,孙系俞振庭外甥,况孙一直私淑杨,杨亦很器重孙,曾传其《状元印》、《战宛城》、《冀州城》和《霸王别姬》等。其扮相魁梧,气宇轩昂,工架稳重,身手矫健,是难得的杨派武生传人。曾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筱翠花、朱琴心、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侯喜瑞、言慧珠、宋德珠等合作演出。杨小楼过世后,杨之老搭档便让孙挑梁演出于京津沪汉等地。

1949年后,因身体关系很少演出,以从事戏曲教学为主。曾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偶尔演出《霸王别姬》、《铁笼山》、《连环套》、《战宛城》、《霸王庄》等。在重大戏曲会演中,与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合作演出《龙凤呈祥》,饰赵云。还在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借东风》中扮演赵云。晚年曾执教于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市戏曲学校。孙洪勋、李可、李光、俞大陆、李玉声、高牧坤、李浩天、沈宝桢等均得其教益,受益最多者当属沈宝桢,不仅在戏校传授,而且在家中细说,还常为其把场,孙常说:“这是爷俩的缘分!”

1970年11月中旬因肺气肿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病故于阜外医院,享年66岁。其三子元春与沈宝桢、汪悦春等亲友于夜间用平板三轮车将其遗体运至朝阳区红领巾公园埋葬。

————

李万春(1911-1985),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满洲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李万春的妻子李纫私人是李少春二姐故后续娶李砚秀是京剧旦角演员。李万春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6岁上学读书,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杨小楼和马连良义子,文武兼长并宗黄月山,有八大关公和猴王之称。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大家。

————

骆连翔,男,京剧武生,武净。

早年入富连成科班,开蒙从该社武戏教授杨万清学武二花,如《白水滩》之青面虎,《百花山》之金眼豹子,《金钱豹》之猴子,翻打跌扑,利落已极。从教授丁俊学《竹林计》之于洪。教授丁俊为之排演《花蝴蝶》之姜永志,《赵家楼》之华云龙,《鄚州庙》之谢虎。后从教授王连平学得靠把戏《战滁州》、《战岱州》、《雁翎甲》、《洞庭湖》、《登台笑客》等剧。连翔好学不倦,尤勤于用私功,并私下遍访名师,学得《九江口》之张定边,《四平山》之李元霸,《通天犀》之青面虎,能戏最多。功底坚实、举手投足皆有准谱。曾配杨小楼演过《金钱豹》的孙悟空,富连成留科效力的“元老”之一,在富连成报散之前,骆连翔一直留在科里。

————

茹富兰,男,京剧文武小生。原名文藻,字子峰,乳名长立。北京人。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茹莱卿,先是京剧名武生演员后改琴师,其父是京剧武生演员精英的茹锡九。

他幼承家传,11岁带艺入富连成科班,从程继先习小生,武生戏则受教于杨小楼,故其艺兼程、杨两派风范。在科期间以演小生戏为主,出科后,为了让台给其内弟叶盛兰,遂专工武生。常演剧目有《群英会》、《夜奔》、《蜈蚣岭》、《黄鹤楼》、《临江会》、《借赵云》、《磐河战》、《九龙山》、《伐子都》、《战濮阳》、《八大锤》、《探庄》、《雅观楼》等。

茹富兰戏路宽博,幼功坚实,武技娴熟,功架优美,漂亮大方且演出认真,一丝不苟。虽双目近视但开打出手准确无误。他的表演既不失武生行当的威猛骁勇,又能充分展示小生行的潇洒儒雅,颇具儒将风度。50岁后,因眼疾日重,几近失明,遂脱离舞台,先后在华南戏曲学校和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他教学有方,授课有法,得其亲传者,小生有叶盛兰、张春孝、萧润德;武生有费世威、徐元珊、黄元庆、李景德、俞大陆、郭自勤、李光、宋锋、杨长秀、高牧坤等。

茹富兰1973年病故,享年72岁。有弟茹富蕙,工丑,子茹元俊,亦工武生

————

张世麟(1917年-1996年),原名张桓懋,祖籍河北文安,生于吉林长春,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武生,天津市政协委员,全国剧协理事。

代表作有《夜奔》《乾元山》《白水滩》等。

他8岁随父张德奎练功,曾在12岁时得其师兄“南派”著名武生李兰亭先生教导;14岁起在华北的济

南、烟台、天津、北京、东北一带演出,均获好评。1948年参加东北文协平剧工作团,新中国成立后入哈尔滨京剧团担任主演;1950年调入新成立的东北戏曲研究员京剧实验剧团;1957年受聘到天津市京剧团,仍然为武生头牌角色,曾任艺委会主任。 张世麟二十四岁时和东北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员任翠卿结了婚,并一起演出。当时,任翠卿在东北名震四方,演出时总是要挂头牌,张世麟排在第二位。为这事儿,俩人经常闹别扭。张世麟提出俩人的牌子调个个儿时,妻子却说:“你的艺术不如我,牌子不能调。”张世麟当场提出: “我们俩从今分开唱,再合作时非超过你不可!”从此,俩人各奔东西,你南我北。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艺术,张世麟练功更加勤奋刻苦了,念、唱、作、舞,一招一式,他都反复琢磨,认认真真地练。功夫不负苦心人。争强斗胜的进取精神使张世麟的艺术成就大大提高。夫妻俩再合作演出时,张世麟对观众的号召力果然超过了任翠卿。妻子甘拜下风,牌子调了个儿。他的艺术成就的取得,除了勤学苦练的“苦”字和争强斗胜的“斗”字外,还有一个“随”字,这叫作“鸟随鸾凤自然高”。就是善于向那些名家学习。在张世麟半个多世纪的演技生涯中,他不但虚心吸取了李兰亭、李铁如、范宝亭、郭庆兰等老艺人的演唱技艺,还多次和梅兰芳、周信芳、金少山、时慧宝、言菊朋、唐韵笙等名家同台演出,博采众家之长,成功地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他塑造的《蜈蚣岭》的武松、《挑滑车》的高宠、《恶虎村》的黄天霸、《雁荡山》的孟海公、《铁笼山》的姜维、《战冀州》的马超、《走麦城》的关羽等人物,均通过不同的高难技巧,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形神兼备。

他幼功扎实稳健,短打、长靠各有特色,其表演以开打剽悍勇猛著称。他的武功技巧非同寻常,如他的“僵身”技巧,运用时不做任何准备动作,内行说是“不起范”,直接仰身直直地挺倒在台上,干净利落至极。功力不够的演员因不能完成这项动作技巧,只好先往后“下腰”,倒下时还要踹腿。

张世麟是凭一身真功夫真本事赢得武生头牌的。他的单腿走“蹉步”和轻捷的“走边”等,都独具特色,边式利落,极见功力,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至70高龄,仍常登台示范演出。

————

张云溪1919年生,京剧演员,工武生。河北三河祖居,生于上海。父张德俊是颇负盛名的南派京剧武生,以短打武戏饮誉沪上。张云溪6岁随叔父张德武(武旦张美娟之父)练习武功,7岁在台北新舞台初次登台,用艺名“小张德俊”串演《八蜡庙》的贺仁杰,8岁在连台本戏《慈云太子》中演慈云,成为台湾观众喜爱的童伶。12岁北上深造,在天津投师学习老生和武生剧目。他的《珠帘寨》、《捉放曹》、《上天台》等文戏和《八大锤》、《白水滩》、《两将军》等武戏在天津很受欢迎。此期间还与章遏云、吴铁庵、胡碧兰等先后在津同台。14岁进北京,加入尚小云的重庆社担任三牌武生。变声后更加勤学苦练,精研武生技艺,善以武术融入剧艺之中。19岁随言菊朋去关东演出,蜚声东北。他博采南北和关东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其表演和武打注重传情,特别在短打武生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就。重返北京后,曾挑班演出。1949年后,参加中国京剧院,扮演新本《三岔口》之任堂惠,《三打祝家庄》之石秀,《猎虎记》之解珍,《三座山》之云登,《三盗令》之燕青,《金田风雷》之杨秀清,《凤凰二乔》之孙策等,塑造了新的艺术形象。1951年后,张云溪曾随团到苏联、波兰、德国、朝鲜及西欧、南美等各国演出。1982年后从事教戏、编导工作,他改编和导演的戏有《朱仙镇》、《大破铜网阵》、《美人鱼》、《东方夫人》、《霸王与虞姬》等。

张云溪 - 艺术生平

张云溪六岁开始练功学艺,七岁登台,八岁在连台本戏《慈云太子》中饰演慈云,开始以童伶蜚声于台湾。十二岁北上,师从陈秀华学老生戏,并从丁永利、李兰亭等习武生戏。一九三三年冬王瑶卿对“小武生” 张云溪大加赞赏,让他参加了名角如云的《雁门关》演出。张云溪的“光嘴巴”岳胜以技巧多姿多彩、武打紧凑火炽,而受到内外行好评,一时佳话频传。尚小云闻言亲临观看,颇为赏识,为提携后进毅然摒弃俗见,吸收张云溪加入自己的“重庆社”演戏。

一九三七年夏,张云溪跟随尚先生到上海演出,一出压轴《四杰村》的余千,打响了第一炮,他凭借罕见的艺术技巧,唱红了上海滩,又唱红了京、津、汉。他十九岁闯关东与唐韵笙合作,以武打戏挑大梁,声誉日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一直巡演于京沪,后与张春华合组“云华社”,从此艺震大江南北。建国后他率先参加国家剧院,并先后主演《三打祝家庄》、《江汉渔歌》、《猎虎记》、《三座山》、《三盗令》、《朱仙镇》等传统戏和历史剧,并多次率团在国外演出,所到之处无不艺惊四座,他受到国内外观众深切欢迎和爱戴。此外,他还参加过电影《武林志》、《沧桑梨园情》和戏曲片《岳云》的拍摄,并参与编戏、导戏、教戏的工作,他先后改编、导演了《大破铜网阵》、《东方夫人》、《奥瑟罗》、《魂断巴丘》和山西梆子《霸王与虞姬》、豫剧《花木兰》 等戏。张云溪在《三岔口》一剧中的奇绝艺技,将在张春华的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就介绍他在《四杰村》中饰余千的精湛演技。在这出戏里他惊人的绝活儿丰富多彩,并且每演至精彩处必定效果轰动。如余千出场后当台词念到“余千前往”时,他运用自己拿手技巧“弹踢大带”,随之右手抄住再向前进,动作别致、干净、熟练、利落,利落,观众的喝彩声必定开始响起;到“响边”时,他斜线向前跨右腿,踢左腿,通过“立体云手”配合“挫步”、“垫步”,左腿斜上向踢,随着锣鼓,仅小腿回收,一个脆、率的“金鸡独立”亮相,掌声必定像霹雳般响彻全场;中间他在台口换式时一个轻快、优美、落地无声的“旋子”,紧接一个又高又响的“飞脚”从武丑身上飞跃而过;下场前又是一组腰腿技巧,先是搬“朝天蹬”,撒手后,左腿仍紧贴左耳高抬不动,然后变仰身“射雁”,继变俯身“探海”,再变拧身“望月”,最后亮相收式又是一个漂亮的斜踢大带……第三场“过浮桥”,出场时是“飞天十响”,下场时以一组串“飞脚”连串“扫腿”,挂“旋子”单腿落地,连续快速旋转的技巧出奇制胜;第四场又以五十个轻快出众的“旋子”胜出;“越墙而过”时他一个“飞脚”越过两张并排的桌子。随着张云溪一次次空前罕见的艺技,必有一阵阵雷鸣般的效果,到最后这强烈的效果必会连成一片,经久不息。

————

张翼鹏,男,京剧武生。河北高阳人。盖叫天长子。

从小在上海、杭州随父练功、学戏,扎下坚实的基础。12岁拜董德春为师,学了戏立即在舞台上实践演出,经受了磨炼。几年后,盖叫天将他领回,亲自授艺。他边练功、学戏、边随父亲演出,充当下手,什么角色都演,还去杭嘉湖、京沪线、宁波等地搭班演出,使他适应各种路子,增长了才干,积累起一批剧目。后来,他带着张二鹏到关外搭班,常常客满,但是,流氓把持戏院,翼鹏兄弟受到手枪威吓,丢下行头,潜回上海。21年(1932年),张翼鹏参加其父在齐天舞台的演出,尽管演的都是一些配角,但是,他都重新加工、革新,受到观众欢迎。

23年,盖叫天在大舞台演出《狮子楼》折腿受伤,由张翼鹏顶替,领衔演出。他不愿托庇父荫,不挂“小盖叫天”艺名,并创造选演一批属于他自己的剧目。排演了连台本戏《西游记》共演了34本,在大舞台连演8年。张翼鹏的《西游记》每本戏都有特点。张翼鹏除擅演悟空戏外,他的传统表演艺术基础深厚,长靠、短打武生、武丑兼工。武戏长靠他能演《挑滑车》、《四平山》,短打能演《三岔口》、《恶虎村》;武小生能演《八大锤》、《九龙山》、《雅观楼》、《岳云锤震金蝉子》;武丑能演《盗甲》、《偷鸡》;文戏能演《四进士》,其中,不少剧目如《雅观楼》、《四平山》等戏原是北派京剧剧目,经他精心改革、加工演出,轰动剧坛。张翼鹏虽是盖派继承者,但他对其他流派、行当也都认真学习。他对学来的剧目精心加工、设计,把自己的特长溶合在内,成为精湛的张派剧目。江南的武生,甚至北方有的武生都学他的路子演出,绍剧演员六龄童亦私淑张派。

————

高盛麟(1915年12月20日-1989年2月13日),祖籍山西榆次县,生于北京,原名高春发,又名高仲麟,字晋麒。京剧演员,工武生,兼演老生。

1920年起,随张增明练武功,跟从张鸣才学老生。1921年,作为娃娃生首次登台。1924年,入富连成科班第四科学艺,改名“盛麟”,工武生,兼习老生。1935年,到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以武生挂三牌。1942年,第一次与盖叫天合作。1943年,加入杨宝森的宝华社。1946年,加入程砚秋的秋声社。1947年,第一次挑班头牌唱大轴,与李少春、谭富英在上海打擂台演出。1948年,应邀为梅兰芳配戏,演出剧目《穆天王》。1950年,应邀加入中南京工作剧团。1952年,任武汉市京剧团副团长。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8年,演出经过其整理加工的红生戏《走麦城》。1962年,赴北京交流演出《挑华车》《铁笼山》《长坂坡》等剧目。1964年,主演现代戏《节振国》。1965年,演出现代京剧《豹子湾的战斗》。1972年,调入中国戏曲学校任艺术顾问、教授,从事教学工作。1978年,演出京剧《打渔杀家》。1980年,演出剧目《八蜡庙》。1982年,担任中国戏曲学院京73级表演大专班全国巡回汇报演出指导。

1989年2月1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高盛麟唱念作打各功技艺,均有深厚根底,宗法杨门,兼得黄派风范,又受王鸿寿、周信芳、盖叫天影响,取精用宏,自成一派。表演风格英拔稳健、严谨凝练,善于武戏文唱,讲求神韵气度。他对京剧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严肃的革新和大胆探索。不足之处是脸上没戏。

————

厉慧良(1923年-1995年2月27日)北京人,

他出身梨园家庭,父厉彦芝是京剧琴师、教师,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韩凤奎、姨母韩凤英都是京剧演员。厉慧良家学渊源,天赋甚佳,他于1930年师从刘晓香在上海练功,1933年从张福通学戏,后又向潘奎祥、赵瑞春、李桂春、产保福、关盛明、沈玉秋、郭三增、敖伯言、罗孝可、钱宝森等学艺,博采众长,在上海等地演出时被誉为“神童”。厉慧良曾为《通天犀》投师刘奎官,为《艳阳楼》问艺唐韵笙之梨园佳话。1936年其父开办厉家童伶班,大哥厉慧斌工铜锤、架子花脸;大妹厉慧敏,擅青衣、花旦、刀马旦和小生;小妹厉慧兰,擅演文武老生、老旦和青衣;弟厉慧森演文武丑,被合称“厉家五虎”,在长江一带演出,颇有影响。抗战爆发后,厉家班离沪入川,后在云、贵、川三省演出,改名为斌良国剧社。这一时期厉慧良以演老生戏为主,武戏为辅,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太平》《珠帘寨》《盗宗卷》《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八大锤·断臂说书》《失印救火》《四郎探母》《赚历城》《水帘洞》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由于变声,改以演武戏为主。建国后,他先后到京、津、沪及山东等地演出。1956年组建天津京剧团,任副团长、团长兼主演。此后多次来上海演出,每来一次,必然轰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排演新编历史剧《火烧望海楼》,厉慧良成功塑造了马宏亮的英雄形象。1964年,又到北京演出了《六号门》,受到了奖励。“”中曾一度息影剧坛。1985年他复出后第一次应邀来上海,演出于人民大舞台。1993年11月中旬,厉慧良来沪参加“东方雅韵——93南北京剧名家荣誉汇演”,于11月18日在人民大舞台演出压轴戏《艳阳楼》,饰演高登,其精湛技艺引得满堂喝彩。1995年2月中旬,又一次应邀来沪参加“菊坛精英闹元宵”大型京剧汇演,于2月14日元宵节在上海商城剧院与景荣庆、张幼麟等合演京剧传统中极负盛名的功夫戏《战宛城》,他饰演张绣,他那遵循武老生正宗路数、体现大将风度的表演,博得观众连声叫好。此次演出结束返津不久,于2月27日猝然辞世。厉慧良无技不戏有十大绝技,但有时过燥。

————

李少春(1919年11月4日—1975年9月21日),名宝璘,曾用名李海,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霸州,京剧演员,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

1924年,进入上海齐鲁公学读小学。1929年,首次登台,在京剧《岳母刺字》中扮演娃娃生岳云。1931年,在教师陈秀华、丁永利的培养下文武兼学。1932年,开始试演多部京剧。1934年,与梅兰芳合演京剧《四郎探母》。1938年,在北京首演戏。1940年,与侯玉兰合作京剧《四郎探母》等。1945年,创编剧目《文天祥》。1946年,在京剧《百战兴中唐》中分饰三角。1948年,创编京剧《野猪林》。1950年,成立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凭借京剧《宋景诗》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表演奖。1953年,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54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1956年,先后赴日本、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演出。1960年,出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及加拿大。1961年,创排的剧目《满江红》上演。1962年,主演戏曲片《野猪林》。1966年,“”开始后遭到批斗。1970年,被宣布“解放”。1973年,被分配到中央五七艺大戏曲学校教戏。1974年,因意外摔倒导致脑血栓。

1975年9月21日,李少春因心脏病与脑血栓并发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尽管李少春文学余叔岩,武学杨小楼,但到了他身上已融合、发展为一个自己的体系,形成一种独有的流派,其特点是文武全才,世称“李派”。不足之处武戏略瘟。

————

李盛斌(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戏路又宽,他擅长靠把武生,并精于短打,其武丑戏别开生面,猴戏更独具特色。他与李少春、李万春同以猴戏分台献艺,被京人誉为“北京三李”。后又与高盛麟、杨盛春齐名,被观众称为富连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杰”。

————

杨盛春(1913~1958),京剧武生。北京人,9岁入富连成科班盛字科学艺,工武生,深受科班主持人叶春善的器重和培养,因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蒙师郝喜伦学《罗四虎》、《武当山》、《摩天岭》、《金锁阵》、《神州擂》及《八蜡庙》之贺仁杰等。从王连平习《长坂坡》、《艳阳楼》、《铁笼山》、《贾家楼》、《战渭南》、《战濮阳》、《洗浮山》、《武文华》及《八蜡庙》之黄天霸等。在科内“盛”字班演出《五鼠闹东京》、《铜网阵》时,他扮演白玉堂。17岁满科后,仍留在富社效力。离社后搭“承华社”,1935年,随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了《林冲夜奔》、《猴王盗丹》等片断戏。当年还将孙悟空的行头留给了苏联作为纪念。1945年,随谭富英赴沪演出,深受赞誉。曾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叶盛章、叶盛兰等合作演出。解放后与谭富英、裘盛戎合作于太平京剧社、北京市京剧二团。1953年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先后与马连良、张君秋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团,为该团当家武生,并任演员队队长,主管业务工作。1958年6月,随团赴山东演出载誉归来,8月21日于公安部礼堂演出《艳阳楼》后,回到棉花下七条寓所,宵夜尚未用完,心脏病突发,急送友谊医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5岁。

————

曹艺斌(1911~1982) 艺名小宝义。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为著名京剧武生曹善亭(曹宝义)之子。京剧演员、教师,工文武老生。

————

袁金凯 (1924—1983) ,京剧演员。原籍河北武强县,生于北京市。8岁考入北京中华戏曲学校,工京剧武生。在名师指导下,在艺术上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表演上形成了干净、利落、勇猛、飘洒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一位戏曲大家和戏曲教育家。

————

小王桂卿(1927年~2011年3月6日),男,京剧武生。原名王强华,武生王桂卿之子。

自幼随父习武生,兼学老生。青年时期自己组班,独立挑梁,驰名南北,尤以猴戏著称,与其弟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小四王桂卿合作,广受赞誉。他文武兼长,能戏甚多。擅演剧目有《水帘洞》《闹龙宫》《闹天宫》《借扇》《金沙滩》、《连环套》、《四平山》《雅观楼》《战东吴》《走麦城》等。武功底子扎实,尤其是“打出手”非常厉害,一直到晚年还照样能走“吊毛”、“抢背”以及“耍鞭”、“耍锤”等“出手活儿”。

————

傅德威(1916~1988)京剧武生演员。生于北京。他以长靠武生见长,能戏如《挑滑车》《战滁州》《青石山》等。

————

筱高雪樵,京剧武生,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跟随祖父、父亲、叔父高雪樵学戏,尤其在其著名武生叔父高雪樵的教授下成长为一名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大武生演员,备受京剧观众欢,筱高雪樵,原名高德山,天津武清区人,工京剧武生,七岁随父高月秋,叔父高雪樵学戏,其中高雪樵为著名武生演员。家传猴戏《八仙斗白猿》为筱高雪樵早先常演剧目。在高雪樵的指导教习下,筱高雪樵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1942年开始在杭嘉湖一带及温州挑班唱戏,艺术精进。1947年进上海四大公司及上海大舞台、中国大戏院等挑班演出名声大噪。随后与白玉艳、赵燕侠、李如春等合作,巡演全国。所演《潞安州》、《广太庄》、《金钱豹》、《铁公鸡》、《战宛城》、《龙谭鲍骆》、《恶虎村》等武生戏,名扬全国。

筱高雪樵也曾与著名演员李如春及周信芳大师合作演出本戏《白蛇传》、《唐明皇戏月宫》、《包公》、《荒江女侠》等。

技艺特点

筱高雪樵父亲高月秋为玉成科班出生,因此所授为科班传统,教习极为严格,使筱高雪樵从小打下扎实的武工基础。其叔高雪樵自创高派武生,名扬全国,倾力指导筱高雪樵,使之成为高派武生传承人,由于长期在杭嘉湖一带演出,极具实践经验,戏路宽广,倍受观众欢迎。

————

俞鉴,女,京剧武生。1928年(农历戊辰年)出生,浙江人。现为宁夏京剧团离休干部。定居宁夏。

她是中国京剧界罕见的女武生,有“女猴王”的美誉。1984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赴沪演出,在延安剧场演出《乾元山》《陆文龙》《人鬼鉴》《吕布试马》《双下山》《伐子都》等。主要演员有俞鉴、谭少英、李业德、王天柱、郭金光、李荣安等。《乾元山》《陆文龙》《人鬼鉴》《吕布试马》《双下山》《伐子都》等。

————

尚长春,男,京剧武生。字伯翔,曾名尚元荪。尚小云长子。出生于1928年,农历戊辰年;逝世于1993年,农历癸酉年。

6岁随父登台。初入富连成社,后入荣春社科班。从耿明义练武功,先后向王连平、沈富贵、尚和玉、丁永利、刘砚芳、钱富川、范宝亭、宋富亭等学戏,打下武生各工戏的全面基础。工架伟健凝重,身手干净稳练,唱念音清字明,吞吐有法,舞台作风严谨,上台从不惜力。坐科期间即已担纲挑梁崭露头脚。

尚小云先生不仅让他学杨小楼的“杨派”,而且学尚和玉的“尚派”,兼演这两派戏,同时长靠、短打、开脸武生戏,样样拿得起来。长春先生晚年,已年逾六旬,而且身体发胖,体重达180多斤,在《战宛城》中扮演典韦,还能走出极帅极美、干净利落的“肘棒子”,这是与他同样情况的演员难以做到的。他为父亲助演《昭君出塞》里的马童,《摩登伽女》里的阿难,也都极为称职。

建国后,先后参加了新编古代戏《吴国之灭》和现代戏《雪岭苍松》(曾获重奖,影响颇重)、《杨靖宇》、《铁流战士》、《红石钟声》、《林海雪原》、《柯山红日》等剧的排演。20世纪80年代奉调回京,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并被评为教授。

————

盖春来是京剧武生、教师。河北任丘人。,

艺名小宝泰,原名王桂林,又名王连起。

幼拜周凯亭为师学艺,10岁以小宝泰艺名在天津演出《金钱豹》等剧,颇受赞誉。后改名盖春来。出师后到东北各地演出,以《长坂坡》、《金钱豹》、《东宫扫雪》、《小桃园》等享名东北各地。1936年在天津加入稽古社,与赵美英、梁一鸣合作排演连台本戏,轰动一时。后任该社武戏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盖春来参加牡丹江市京剧团。后又到哈尔滨任教。弟子有徐俊华、蔡宝华、李阁华等。

1978年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1岁。

————

梁慧超,男,京剧武生。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戏剧学校原京剧科退休教师。2007年4月16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九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南京鼓楼医院,享年88岁。

梁慧超出身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9岁学艺,在天津拜名师李兰亭为师,12岁便登台亮相,后在河北、山东、新疆、东北诸省挑班领衔数十年,1950年曾在上海天蟾舞台创造了接连演出八个月的空前盛况;他在怀仁堂的演出曾受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鼎盛时与李少春、李万春、高盛麟等被誉为京剧四大武生,他的“腿功”、“腰功”和“枪花”被称为“三绝”,被剧评家誉为“标准金钱豹,模范挑滑车”。

他的拿手剧目有《挑滑车》、《长坂坡》、全部《武松》、《白水滩》等。

————

周少楼(1921~1980) 又名周志杰。出生于河北省青县。京剧演员、工武生。其父周凯亭,河北梆子、京剧武生。周少楼自幼随父、兄在东北各地学戏并演出,初学老生,“倒仓”后改武生。除家学外,得到刘汉臣、赵松樵、杨瑞亭、唐韵笙、俞华庭等教益。他刻苦练功,勤奋钻研,青年时代即成为挑梁武生。曾与唐韵笙、金少山、白玉昆、王芸芳、张云溪等人合作,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安东、大连等地演出,擅演剧目为《龙潭鲍骆》、《武松打虎》、《恶虎村》、《林冲夜奔》、《闹天宫》以及连台本戏《怪侠锄奸记》、《七侠五义》等

————

王少楼,保定人,(1918~2003)享年85岁。人称“江南一条腿”。王少楼的夫人新桂秋,王少楼四岁随父王德山(梆子演员)学艺,曾拜周信芳为师。十一岁随父在杭嘉湖一带经常演出《落马湖》《独木关》《连环套》,己深得观众喜爱。十七岁开始在杭州挂牌演出,头三天戏为《长坂坡》《挑滑车》《恶虎村》,一炮打响。,是继郑立恒、施子健之后,杭嘉湖水路班武生中的头号人物。

《长坂坡》-“江南一条腿”王少楼

青年时候的王少楼作为五大头牌进入上海大舞台,当时演出的剧目有《铁公鸡》《盗魂铃》《金钱豹》《周喻归天》《战马超》《十八罗汉收大鹏》《驱车战将》《英雄走国记》《牛郎织女》《收姜维》等,并经常在南京、武汉、杭州、苏州、无锡等地巡迥演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了共舞台京剧团,有演员200多人,54年改为上海新华京剧团,王少楼任团长和主演。领导剧团编演了23本《水泊梁山》,在50年上海笫一届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一等奖。解放后编演大量新戏有《九件衣》《五虎平西》《薛刚闹花灯》《忠王李秀成》《张汶祥刺马》《黄飞虎反五关》《岳飞》《还我台湾》,和现代戏《黎明的河边》《唱戏的人》等。57年春节开始演出头本《封神榜》,该剧演止七本,盛况空前。当年下半年去北京、天津、济南巡迥演出,扩大了连台本戏在北方的影响。64年编演《龙江颂》并主演支部书记郑强。65年参加了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受到一致好评。

————

高亚樵

(1919- ),河北省霸县人。幼年随父逃荒至东北,在长春跟胞兄高亚茹习艺,后又拜樊永在、李兰亭为师。

18岁便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丹东等地演出,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尤其是他将师兄孙义楼传授给他的南派武生戏《螺丝峪》,经过精心地改革、加工,由改良靠变化大靠,由单手耍锤改为双手耍锤,根据剧情需要加上舞蹈动作之后,受到行家的称赞和求教。因此人称"关东第一锤"。40年代初期,高亚樵活跃在哈尔滨各个舞台,先后与筱九霄、白玉昆、赵松樵、焦世麟、金碧玉等人搭档合作,使之技艺日臻成熟。50年代参加编导工作,如《水泊梁山》、《抗金》、《锤震金蝉子》等就是经他编导的。

————

李铁英(1917-1991),京剧演员,北京人。出身于京剧世家,其父李宝龙,在上海工武花脸,与老生罗小宝、时慧宝,著名文武老生,名净金少山搭班。李铁英7岁练功、8岁学戏,拜上海名文武老生赵松樵、崔凤鸣为师。9岁登台于上海小世界,尚末出徒,就随师到东北各地演出。20岁学艺期满,挑班主演《汴梁图》、《高平关》、《北湖洲》、《木兰关》、《追韩信》等戏,27岁以后,戏路渐宽,功底见深,擅演文武老生,红净黑净,能文能武,潇洒自如,尤以“关戏”拿手,在东北观众中颇具盛名。

————

张铁华,男,京剧武生。艺名九灵童。为东北四大武生(张铁华、张世麟、周少楼、高亚樵)之一,唐韵生得意门徒。曾任大连京剧团团长。

京剧杨派老生创始人杨宝森,他的唱腔特点有哪些?

杨宝森是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开始的时候是学习余派的,在继承京剧余叔岩余派的老生演员里,杨宝森的唱腔可以算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杨宝森不仅学到了余派的精华,而且能根据自己嗓音的特色,有所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一一杨派。

一、杨宝森的行腔特点

杨宝森的嗓子高音少低音多。他的行腔平易、朴实,但越听越有味道。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唱腔是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的。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声由情出,情赖声传”。

就拿《文昭关》和《捉放宿店》里两段(二黄慢板〕来做一个比较吧。这两段唱的曲调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可是所表达的人物心情却不一样。杨宝森能够在行腔里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所以听起来就有不同的韵味。

《文昭关》里的伍子胥,因为全家被楚平王杀害,急于要报这个不共戴天之仇。当时他的处境险恶,随时有被捕的危险,心情是悲愤而焦急的。可伍子胥毕竟是一员武将,不是文弱书生,尽管悲愤焦虑,还是不失武将的豪迈气概。

杨宝森在这出戏的一段唱腔里,比较恰当地体现了伍子胥这个人物的这种情绪。在咬字、喷口方面劲头都比较大,行腔方面也比较爽朗。比如“一连七天我的眉不展”的“不展”两个字、“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的“家犬”两个字,都唱得简练、干脆,悲愤之中有一种激昂的情绪。

《捉放宿店》里的陈宫是个文人,唱腔要体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陈宫原先以为曹操是忠义之人,所以情愿弃官出走,想和曹操共图大事,但曹操无缘无故杀掉吕伯奢一家这件事,给了陈宫一个很大的刺激。

杨宝森唱的这段比较细致地刻画了陈宫当时那种悔恨的心情,抒情的味道比较浓厚,他根据陈宫那种悔恨交加的消沉心情,常常运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方法,使曲调有起伏、有变化,跌岩有致。

比如“悔不该心猿并意马”一句,在唱出“心猿”的“猿”字以后,突然一顿,后面的腔就显得曲折悠扬了。“并意马”的“并”字使一个平易的小腔,后面的“意”字稍稍翻高,就显得起伏很大,并且突出了人物的悔恨情绪。

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可以看出,杨宝森在曲调的抑扬顿挫上,安排得是很巧妙的。

二、杨宝森的发音、咬字特点

杨宝森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他的中、低音好,高音不太够用。这样的嗓子容易带噪音,听起来觉得干涩。可是,杨宝森善于运用鼻音来作为辅助,听起来柔和、圆润,避免了噪音。

另外杨宝森的共鸣运用得很好,能够把许多闭着嘴唱的字唱得响,放得远。比如《空城计》的一段“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的“请”字,“官封到武乡候执掌帅印”的“印”字,不但圆润、动听,而且声音送得很远。

杨宝森的咬字和余叔岩一样,能够做到“显而不露”。他咬字不很重,可是清楚明确、自然流畅。如果咬得很重、很死,就会使人感到矫揉造作了。《武家坡》里的那段“一马离了西凉界”,里面有一些复音字。

杨宝森把这些复音字的“头”、“腹”、“尾”三个部分唱得很清楚,又结合得浑然一体。比如,“一马离了”的“了”字,听起来既有“立、衣、奥”三个音,又不至于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浑然一体的一个“了”字。

杨宝森还能够利用字音的变化,加强感情的表现。比如“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的“胸”字,他利用“虚乌翁”的切音,使了一个婉转动听的小腔,听起来就有点伤感的味道。

由于杨宝森的音高受限,他的音色用来表现苍凉、悲哀的感情很合适,这是他独到的地方。不过杨宝森的身体很不好,49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未能给人们留下很多作品,也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

不拘一格的杨派唱腔特点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杨宝森先生创立的“杨派”是众多须生流派中独秀的一支。杨派的唱腔特色可以用十二个字六个词来概括:低回、婉转、深沉、悲凉、沉着、凝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特点上: 一(紧拉慢唱) 这一特点在《空城计》“西皮慢板”的—段唱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后,胡琴有一大段过门,杨宝忠先生拉得有如暴风骤雨一般。听众听完了这一段奇紧的过门后听到的却是悠闲自在的慢唱,在强烈的对比气氛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二(紧打快唱) 《斩马谡》中“火在心头难消恨”一段“西皮快板”中,场面上鼓点紧密如雨,杨先生的唱也毫不松懈,一口气完成下来,将紧张气氛和紧张心情表露无遗。

三(叹声唱法) 不要腔的唱句最后收句时音调放低,力度和语气都有所下降,给听众以苍老衰败感觉的杨派名剧《文昭关》里“二黄慢板”,“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的“犬”字,以叹气的形式吐出,力道越来越轻,语气自然下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伍员悲凉凄惨的心情,达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巧妙用字) “杨派”独创了《洪洋洞》里“又谁知焦克明私自后跟”的“克”字的唱法。在谭富英先生的这出剧里的“克”字念本章“ke”,而杨宝森先生为了充分发挥他嗓音厚实的长处,将“ke”改唱为“ko”,将它唱得雄浑有力,感人肺腑“克”字的妙唱,不但体现了杨延昭懊恼的思想感情,而且成为演唱中扬长避短的典范。 五(海底捞月) 在唱高滑音时先压低嗓音,再放高,巧妙地掩饰了他高音不足的缺点让我们看看“杨派”《文昭关》里“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的“宝”字,《武家坡》里“受了苦刑”的“苦”字,都是同出一辙。

六(拖腔流畅) “杨派”的花腔圆润自然赏心悦目。《桑园寄子》里,“山又高水又深无计可奈”的“奈”字,唱的音色绝佳,自然流畅、线条舒展,真可为“绕梁三日”也。

七(杨派专利) 杨派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为表达凄凉心情的时候,大胆运用“真假音”,假音即用假嗓唱出的音,在杨宝森之前是无有的。 而杨宝森先生将其大胆地用在《文昭关》里 “爹娘呵”这个哭头上。他没有用传统的平和唱法,而在“爹”字后将衬字用假音拔高,尖似厉鬼,细如游丝,把伍员对父母的怀念和对前途的绝望心情融于唱腔中,实是超人一等的塑造手法。 八(鼻音的运用) “杨派”本来就以韵味浓厚见长,但杨宝森先生并不满足,有时还要用鼻音来增浓韵味,加深意境。比如《文昭关》里“我好比哀哀长空雁”一句的“哀哀”两字全是用鼻腔发音的办法来唱的,妙哉。 九(惜“腔”如金) “杨派”向来以长腔著称,但“杨派”的宗旨是一切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从不为了显示演员的某一优势而滥用长腔。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十(腔长字慢) 如《武家坡》中的一句“军营中好苦哇,哪里来的灯亮啊!”这13个字,其中“中”、“哇”、“哪”、“亮”、“啊”6个字都节奏鲜明地悠然吐出,悦耳动听,给人以稳当、沉着、凝重、大方的感受。 总的说, “杨派”的特色有很多。如果用书画艺术来比喻“杨派”的话,那么,深沉低回的杨派唱腔,就象一幅古朴`韵味浓厚而清醇的山水风景画令人百看不厌。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2/1697183876328247.html
上一篇:美人尖是啥(鞋上的美人尖是啥)
下一篇:号码吉凶查询大吉(号码吉凶查询大吉打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