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虚中论命时辰之辩讹
传说算命是从唐朝人李虚中开始的,他推算时只要了解人出生的年、月、日,而不问人出生的时辰,这种说法来自韩愈为他写的墓志铭。
李虚中论述算命的书,在《宋史·艺文志》中有记载,现在已经失传很久了,只有《永乐大典》还保存了他的《命书》三卷,还算是个完好无缺的本子。书上说他算命实际上兼论到生辰八字,并不是不问出生的时辰。有人怀疑《命书》是宋朝人假冒的,没有谁能说得清。
查考《殿中侍御李君墓志铭》,韩愈认为李虚中对阴阳五行学说最精通,他只要把人出生的年月日以及生辰记录下来,就可以利用干支相生、盛衰死生的规律推求,推算出人的寿命长短、地位高低以及顺利不顺利等等。
按,一天有十二个辰,所以一天分为十二个时。太阳运行到某一辰,也就是到了某一时刻,因此“时”也叫作“日辰”。《国语》中说“星与日辰的位置,都在天空的北方”就是这个意思。《诗经》中说:“织女星缓缓移动,从早到晚历经七辰。”孔颖达的注释说:“织女星从清晨到天黑经历了七个时辰,因此人们把这称作‘七襄’。”这就是日辰即时辰的证明。《楚辞》中有“吉日啊良辰”的句子,王逸作注说:“此中之日指的是甲乙,而辰指的就是寅卯。”把“辰”与“日”分开说,就显得格外明白了。
根据上述推论,似乎“所直日辰”这四个字,应该与上文的“年月日”相连,变成一句话。后人却错误地把这四个字与下文拼接在一起了,因此才出现李虚中算命不考虑出生时辰的说法。我在编写《四库全书总目》时,也说过李虚中算命不考虑出生的时辰,仍然沿用了旧说。现在把这事写在这里,记录自己的过失。
至于用金、木、水、火、土来算命的学问,传说是从唐朝人张果开始的。可他的学说在典籍中没有记载。考查《列子》上说,人禀承天命,隶属于星辰,命中该吉则吉,该凶则凶,命数早已注定,即使鬼神也不能改变,即使有超凡才智的人也无力回天。
王充在《论衡》中指出,自然界给人元气而众星散布光明。天施予元气而众星之气也就包含在其中了。人的命运取决于含气的多少,元气充足生命才能生长,该贵则贵,该贱则贱。尊贵的人有等级高低的差五别,富裕的人钱则有多有少,这些差别都是人所归属的星位的大小尊卑决定的。因此利用五星算命,自古就有,不一定是从张果开始的。
此外,韩昌黎的《三星行》中写道:“我出生的时刻,正值月亮居于南斗之位,牛宿用力昂起犄角,簸宿张开了簸箕口。”杜牧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说:“我出生时正值角宿、星宿、昴宿、毕宿同时出现在中天,而角宿居于主疾患、厄运、生杀的第八宫,即“疾厄宫”,也叫做“八杀宫”,当时土星正守在这里,而木克土,火克木,火星不久将紧随木星运行到土星所守的位置。星工杨晞说:“木星守于张宿,刚好角宿处于第十一福德宫。木星是福分大的星,所以您不会有忧患。”
我认为,我担任湖州刺史还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当然是木星把福分带给了角宿,对我来说也就足够了。而火星步木星后尘,运行到土星所守的位置,又把死亡带给了角宿,这对我来说也是应该的。”
这种五星算命的说法,本来起源于唐代,占卜的方法也和今天没什么两样。术士们假冒张果的名字,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只不过他们伪托的书籍,语言都俗不可耐,水平远在李虚中的《命书》之下,决不是唐人的作品。
【蓝玉森】云:《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约有八亿字,是在清•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其中也囊括了古今术数著作,比如《御定协纪辩方书》等。纪昀(纪晓岚)是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1948年,国民政府撤离大陆,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唐韩愈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附一《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年少长,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星官历翁,莫能与其校得失。……”
八府巡按是多大的官?别看是正七品,三品官见他都下拜
在一些影视剧或小说中,我们常常听到“八府巡按”这个官职的提及。光从名字看,人们就会认为这个官职的权力一定非常大,毕竟可以管理八个府。然而,历史上确实存在巡按这个官职,但与小说作品中略有不同。从官职等级来看,巡按只是正七品官。然而,尽管如此,巡按的权力却异常巨大,甚至连三品官见到他都得下拜。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巡按实际上是监察御史。明朝设立了都察院,作为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他们在京城时,任务包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等事项。出京时,他们则负责“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等事务。换句话说,巡按就是监察御史前往地方上审查、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
尽管监察御史的品级只有正七品,即七品芝麻官,不高不低,但在明朝官场上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巡按的权威无与伦比,甚至可以说是“俯首至膝”。无论是布政使这种二品官,还是按察使这种正三品官,当他们见到巡按时都要毕恭毕敬。而知府这种正五品官,以及知县这种正七品官,见到巡按更是要长时间跪拜。当巡按发话时,这些地方官员只能唯唯诺诺,绝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实际上,监察御史在巡按地方时代表的是皇帝,正如所说的那样,“代天子巡狩”。因此,御史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还能“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他们还负有关心孤老、巡视仓库、核算财政、鼓励学校、表扬善良之人、铲除贪污之徒等任务。可以看出,巡按是明朝朝廷监察地方官员的重要机构。
为了达到“小大相制、内外相维”的目的,明朝特意设置了巡按制度。尽管监察御史的品级较低,但他们的权力却很大。这是因为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实际上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事务。这也是为了防止监察御史滥用权力,故意降低他们的品级,使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
然而,尽管巡按制度的设计如此,明朝仍然出现了一些不畏强权的巡按御史。例如,嘉靖年间,御史王仪奉命“巡按陕西”,他发现秦王府有“豪占民产”的情况,坚决追回了被侵占的财产。在延绥发生饥荒时,王仪的弹劾导致巡抚胡忠被免职。后来,他又奉命“巡按河南”,揭发了赵府宗室朱祐椋的罪行,尽管朱祐椋一直逍遥法外。这些例子表明,巡按御史在明朝官场中发挥了重要的监察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