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搬石砸脚、众叛亲离、自投罗网:权二代徐知询的出局之路
搬石砸脚吴国已故摄臣追封齐王徐温未必能料到他的在世长子徐知询会因为急于为他奔丧耽误了夺权而坐失了继承摄政大权的机会,导致摄政大权留在了养子徐知诰手中,但总算还是确保吴国的军权和徐家的大本营金陵府(今南京)都由徐知询继承了。
在乱世,枪杆子看起来比笔杆子管用得多,一旦枪杆子要对笔杆子发难,就像狼要吃羊,一不用选日子,二不用讲道理。
如果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当然更好,眼下就有一个现成的机会,二哥啊——虽然以前我从来没把你当亲兄弟看,但现在,你看,我们的父亲死了,你做了他那么多年的儿子,你来不来奔丧?
不来,就证明父亲养了一只白眼狼。且看一个身败名裂的不孝子,还能如何带队和我争权?
来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二哥你猜我啥时候让你回去呢?
身为政治人物,具备了耍流氓的资本的徐知询显然也做好了耍流氓的准备,可他却又画蛇添足地要立牌坊,装好人,竟然假惺惺地对徐知诰的亲信周宗说:二哥辅政,公务繁忙,你去通知他一声,他不用来奔丧了,我们都理解。
事实证明,说话以前不预判对方可能的反应,后果是很严重的。
周宗说:少爷如此体谅我家少爷,这很好,可是口说无凭,少爷还是写下来吧!
徐知询全无准备,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仓促间只能推脱说自己没空。
周宗不慌不忙,从衣袖里拿出了笔,随便招呼左右就有了纸,直接把纸笔送到了徐知询跟前。
徐知询虽然具备了耍流氓的实力和准备,但在优势地位下面对一介文人时却没有那种“我就不写咋的了”的魄力,他只知道话是自己说的,得圆过来,只能照办。
于是,当徐知诰以杨溥不肯放行为由拒绝参加徐温葬礼、徐温的小儿子们在葬礼上为没看到二哥而不快时,周宗说:不能怪他,是你们的四哥体谅二哥,让他不用来的。
原本周宗空口无凭,徐知询大可以反口。可现在周宗手里有徐知询的亲笔手札,徐知询无话可说。
多好的一个让徐知诰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的百年不遇独一无二的坑竟然就这样被徐知诰堂而皇之地过去了!还是他徐知询亲手给找的台阶!
众叛亲离乾贞三年(929年),徐知询的岳父武昌军节度使李简去世了。徐知询当然希望继任的节度使也是自己的人,就扣下了李简麾下的二千亲兵,上表推荐李简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大舅哥或小舅子李彦忠继任。徐知诰的姻亲刘崇俊家族都世袭了三代濠州刺史了,我徐知询的妻族世袭个两代不过分吧?
这时候,徐知询管军不管政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徐知诰任命的新任节度使是曾带他打仗的将军柴再用。
徐知诰不可能再给徐知询增强自身实力的机会。说他不怕激怒了徐知询被徐知询发兵逼宫,那也是假的,但内枢密使王令谋为他打气:您是辅政大臣,以皇帝名义号令全国,没人敢不听您的,而您那个弟弟太年轻了,连收买人心都不会,他能做什么?
徐知询岂止是不会收买人心,甚至连自己手里的资源、支持自己的人,都留不住。
首先是徐知谏(又作徐知诲)。这位老弟很久前就曾帮助徐知诰免于被徐知训所害,这时候干脆自己去了京城广陵(今扬州),又一次投靠了徐知诰,也就是又一次背弃了自己的亲兄长。
然后是徐玠。徐玠原本因为被徐知诰弹劾过,一直努力劝说徐温千万别让徐知诰接班,当然也就把宝押在了徐知询身上。
可是,徐知询也令他失望了,他转而与徐知诰言和。
徐知询不仅对此一无所知,而且还膨胀了起来。吴越国王钱镠送给他金玉制成的鞍勒、器皿,上面都装饰着龙凤,是皇帝才能用的。徐知询却不知道是装傻还是真傻,竟然真的敢明目张胆地使用。
徐知诰这边有宋齐丘、王令谋,徐知询手下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来制止他的胡闹吗?
自投罗网其实徐知询手下也不是没有人才,比如典客周廷望,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赐我大量财物,我去广陵收买那些高官,这样少爷您再也不用担心朝中无人支持了。
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而且从广陵回到金陵后,也会把徐知诰的动向告诉徐知询。无论政治还是军事斗争,情报战都是万万输不得的。
有一天,周廷望给徐知询带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京城有人弹劾您七大不臣之罪,要您亲自回京说清楚。
徐知询身为老权臣的儿子、军权继承人和准继承人,又使用帝王用品,只被弹劾七大不臣之罪,还算便宜了他,可不知是没有自知之明还是自信心爆棚,他竟然同意了!
周廷望惊呆了,难道您忘了当初您自己原本是想怎么解决徐知诰的吗?然而,即使他甚至把话都挑明到了“去了就回不来了”的地步,也没能阻止徐知询自投罗网的脚步。
也许周廷望应该考虑把话说得再明一些:您大哥徐知训是怎么死的?
到了广陵,那就是徐知诰的天下了,原属徐知询统领的金陵大军和宁(治宣城)都被徐知诰派人接管,徐知询只挂着一个镇海军节度使(治润州,今镇江)、左统军的空名,留在广陵吃闲饭。
曾经幻想着耍流氓兵不血刃解决对方,可到头来被耍流氓被兵不血刃解决的却是他自己。
失去了一切,他只能寻求从嘴上找回场子,徒劳地斥责二哥不孝,缺席葬礼。
徐知诰反问:你要杀我,我能去吗?你身为大臣,却用帝王用品,又怎么解释?
就这样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了好几轮以后,不仅徐知询被徐知诰揭了老底,徐知诰也被徐知询揭了老底。徐知诰意识到了,自己被周廷望出卖了。原来,周廷望到了广陵以后就自称投靠徐知诰,也曾向徐知诰出卖徐知询,其实做的是双面间谍,以为不管谁赢,自己都能混个功臣做。
徐知诰愤然杀掉了周廷望。
连最卖力的手下也不过如此,可见徐温死后留给徐知询的团队是何等的人才匮乏。
权谋复苏年底,徐知诰请徐知询喝酒,举起金杯敬酒:祝弟弟活一千岁。
直到这一刻,徐温多年的扶持提携才终于在徐知询身上复苏:难道这个世界上明明可以耍流氓为所欲为,却偏要沽名钓誉、为了当众给自己的谎话打圆场连最初的目的都可以放弃的,只有我一个吗?
徐知询拿了一尊酒杯,倒了一半回敬徐知诰:谢谢兄长,既然我们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一个人活一千岁岂不是太自私了,我们各活五百岁吧!
这一次,对后续发展没做好预估反而给自己挖了坑的成了徐知诰。
同样是形势所迫为了圆谎,我敢写手札,你敢喝酒吗?
徐知诰当然不敢,可徐知询捧着酒的手也就是不放下,鉴于他说的是共享五百岁这样的吉祥话,他当时脸上应该还带着笑。
承认吧,二哥,就算赢的是你又怎么样,归根结底,你和我有何分别?
看到这样的场景,其他在场的侍者们都不知所措,直到一个叫申渐高的伶人上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说了几句诙谐的话代替二位爷圆了场,顺便把两尊酒杯也抢过来自己承包了,然后离席而去。
徐知诰赶紧派人去给申渐高送解药,晚了,申渐高已经头部溃烂而死。
了此残生这一次自作聪明害死了申渐高,下一次要是再自作聪明,死的又会是谁呢?
总之,徐知诰找到了不再害徐知询的理由,甚至允许徐知询出镇润州,履行他作为镇海军节度使的职责。
润州是徐温作为权臣最初出镇的地方,可到了儿子这一代,已然物是人非了。
徐知询当初在金陵的班底已经被徐知诰遣散,随他赴任的只有李德诚的儿子、徐温的女婿李建勋一人。
李建勋后来官拜宰相,看起来比周廷望管用,但他效力徐知询只是因为他在金陵上班罢了,并非主动择主。后来徐知诰成为了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要罢免李建勋的宰相之职,李建勋的妻子广德长公主去找他求情时,还拿他们的过往交情说事,可见李建勋之前和徐知诰关系不一般,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不见他对徐知询有所匡正了。
结合徐玠的叛变,恐怕不是因为没人匡正而一错再错,而是因为一错再错才没人匡正。
已经死过一次的徐知询也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肯为他挡毒酒的人,当然也就学乖了,经常和下属们聊天、喝酒,对当地的政务敷衍了事。
大和三年(931年),镇南节度使(治洪州,今南昌)徐知谏去世,杨溥命令徐知询代任,并以郡望封徐知询为东海郡王。至于润州,就交给徐知询的弟弟徐知谔打理。
就在赴任途中,徐知询迎面遇到了徐知谏的丧车,他抚着棺材哭道:弟弟啊,连你都选择了徐知诰,我也没啥说的,可是你到了地下,见了我们死去的父王,你想好怎么说了吗(有何面目见先王于地下)?
徐知询的语意,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你真的准备好告诉他,正是因为你,徐家已经远离了吴国的权力中心,再也没有皇帝命了吗?
大和六年(934年),徐知询也在镇南节度使任上去世,谥号康。
而两年后,就出现了上文开头徐知诰对徐知谔身为节度使不理军政的失职行为由怒转喜的一幕。
曾无限接近皇位的徐家子弟,最后却只能以吃喝玩乐作为自己在新平安生存的保护色。和吴国的杨氏皇族一样,徐氏家族所有的机会也都断送在了兄长们的手里。
等徐知询也到了地下,他又能对自己的父王说些什么呢?
南唐李煜降宋后为何被毒死?或被好医的宋太宗当成试验品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是清代诗人郭麐(lín)《南唐杂咏》中的名句。郭麐少负神童之名,因科举不第,29岁转向诗文书画,游学于姚鼐(被称为“清代古文第一人”)门下,坊间对其评价不一。晚辈诗人丁绍仪讥讽道:“郭词亦具荔枝之形,然已在一日变色,二日变味时矣。”
《南唐杂咏》得文坛领袖袁枚推重,为后人所知,该句被认为是对李后主的最准确评价,可惜只有清人才会有此误解。
清代之前,李后主文集尚存。据《宋史》载,共十卷,另集略十卷,诗一卷。明代仍存十卷。至清康熙时全部亡佚,只剩12篇文章(其中3篇疑伪),无法读出李后主的思想脉络。于是,李后主成了“专业词人+亡国之君”。
韩干《照夜白图》,有李煜题字“韩干画照夜白”
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性贡献。王国维先生说:“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伟大词人真就做不好君王吗?宋太祖赵匡胤说:“李煜(即李后主)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留下一个千古之谜:李后主如此庸懦无能,宋太宗赵光义又何必毒死他呢?
常见解释有两种:
其一,李煜并非昏君,他对赵家江山仍有威胁。
其二,宋太宗好医,李煜被当成试验品。
二说皆有一定道理。
李后主可能不姓李
南唐开国者李昪(biàn)本是孤儿,被南吴王杨行密收留。后因杨家诸子不容,转由部将徐温抚养,改名徐知诰。
徐温年轻时贩盐为业,后随杨行密起事,虽无战功,亦列为“三十六英雄”之一。杨行密去世后,徐温等起兵,杀杨行密长子,立次子,徐温得以大权独揽,成为权臣。
徐温原想把家业交给长子徐知训,没想到徐知训被部将所杀,只好暂交养子徐知诰(也就是李昪)管理,以待次子徐知询长大后接手。没想到徐温突然病故,李昪趁机崛起,干脆篡夺了南吴的江山。
一开始,李昪建的是齐国,上位三年后,又突然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并恢复了自己的“旧姓”。
对于李昪的“自称”,历代不以为然。宋代欧阳修写道:“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而徐氏父子,区区诈力,裴回(意同徘徊)三主。”意思是,“编骗”痕迹过重,所以帝位只传了三代。
僭称唐朝皇室后裔,好处是笼络北方士族,缺点则有二:
首先,杨行密余党、徐温余党深知李昪的底细,皆不服气,所以南唐从成立起,内部便派系林立,南北士族矛盾激化。
其次,南唐不得不继承唐朝的政策,当时列强割据,都渴望得到契丹帮助,南唐与契丹不接壤,彼此都有“远交近攻”的需要,双方也曾联手,可唐朝与契丹是死敌,南唐想装正统,也只好与契丹为敌。
在位十九年 十四年在打仗
李昪虽是篡位者,但英明、节俭、爱民。上位后,群臣建议:“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李昪回答说:“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
在位6年,寝殿烛台竟是马厩中的旧物,且不用蜡烛,只用乌臼子油,“宫砌无新树,宫衣无组绣,宫乐尽尘埃”。南宋陆游称赞他“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也”。
李昪立长子李璟为太子,却不喜欢李璟,认为他“聪悟迷惑,阔于听断。故多为左右所沮”。意思是聪明是聪明,但没主见,易被左右欺骗。
李昪一度喜欢小儿子李景逷,一次李昪去李璟的宫殿,见他竟自操琴,大怒。李昪的宠妃、李景逷的母亲种夫人趁机说:“李景逷的才能高于李璟。”当时李景逷才4岁,李昪立刻警觉,命令种夫人出家当尼姑,李景逷从此被冷落。到李昪死,也没封爵。
李昪去世前,曾想传位给四子李景达,李景达有军事才能,当时正在东都(今扬州)驻守,遂密诏让他回来。没想到,医官吴庭绍是李璟的卧底,李璟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半道截获密诏。
李璟得权不正,为缓和矛盾,一方面,提出兄终弟及,表示死后传位给三弟李景遂,并任李景遂为元帅,李景达为副元帅;另一方面,想多立战功,威服手下。李璟在位十九年,十四年在打仗,国力消耗一空。
李璟曾下诏检讨:“曩(nǎng)者兵连闽越,武夫悍将,不喻朕意,务为穷黩,以至父征子饷,上违天意,下夺农时,咎将谁执?在予一人。”
一招就收回主动权
李后主是李璟的第六子,本无上位可能。他一只眼睛天生重瞳,即有两个瞳孔,呈横8字形,属发育异常,但不影响视力。因其罕见,被古人视为帝王之相,仓颉、舜、重耳、项羽等均有。
李后主画像
李璟地位渐稳,立刻抛弃当初诺言,不再想传位给三弟李景遂,准备立长子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有军事才能,在对后周作战中,曾立殊勋,周世宗柴荣对他颇忌惮,明令李璟不得立其为太子。
因李弘冀与皇太弟李景遂交恶,李弘冀便毒死了李景遂,不久,自己也患病而死。
李后主此前的四个哥哥先后患病去世,李弘冀死后,他反而成了李璟诸子中最长者,成了储君。
李后主在当皇子时,醉心文艺,处处展现自己的道家风范,以掩盖野心。成为太子后,恰逢后周因南唐不肯割地,率大军来攻,19岁的李后主带兵沿江设防,柴荣见李后主布阵严整,大吃一惊,借口“白气贯空”,找术士占卜,认为不吉,便自行退兵了。
此后李后主“监国于建邺(即今南京),临事明允,甚得时誉”。
李后主登基时,南唐是个“烂摊子”。一是连年战争,财政近于崩溃,货币含铜量越来越少,民间私铸的一文钱甚至“置水上不沉”。二是贵族太多,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
李后主登基后,设置了“澄心堂”,表面看是文艺机构,其实近于清代军机处,选拔有才干的低级别官员办公,暗夺相权。经此一举,南唐再无党争,行政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没迈过大家世族这道坎
为缓解经济压力,李后主接受韩熙载建议,开铸铁钱。铁非贵金属,民间易私铸,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韩熙载是北方流落到南方的士族,李后主为平衡南北势力,重用了他。韩熙载为人奢侈,华而不实,李后主却始终包容。
李后主天性宽厚,他的七弟李从善曾对李璟污蔑李后主说:“器轻志放,无人君之度。”李后主上位后,不予追究。后来李从善出使宋朝,被宋太祖赵匡胤扣为人质,“后主愈悲思,每凭高远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词便是李后主写给弟弟李从善的。
李后主深知南唐积弱的关键——贵族太多,土地兼并严重,所以他支持“潘佑变法”。潘佑是当时名臣,提出“请复井田之法,深抑兼并”,即国家强制平均地权。“潘佑变法”对宋代“王安石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南唐土地大多被世家大族掌控,他们联手诋毁变法,李后主被蒙蔽,下令处死潘佑,虽然李后主很快意识到潘佑之忠,致以哀荣,但变法从此不了了之。
李后主延续南唐国祚达15年。在强大的宋朝面前,李后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备战”,最后一战坚持了一年多。欧阳修说李后主“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不过是赵匡胤、赵光义制造出来的负面说法。
降王无人能善终
如果李后主只会写诗、不会治国,赵匡胤、赵光义不会对他如此忌惮。
李后主被俘后,“旦夕以泪洗面”,因赵光义多次小周后。此事见于龙衮《江南录》,该书已亡,但宋代学者王銍在《默记》中有引用,即:“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宛转避之。”
赵匡胤、赵光义夺取投降者的妃子几成惯例,比如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便被赵匡胤收入内宫。花蕊夫人不忘故国,常悬挂孟昶像祭祀,赵匡胤问,就骗他说:“这是宜子之神。”
据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记,他曾亲见宋人所绘图画,记录了赵光义的恶行,上面还有元代诗人题诗,意思是难怪宋朝后来会遭遇靖康之耻,纯属活该。
赵光义画像
赵匡胤、赵光义不敢马上杀掉他,因李后主旧部尚盘踞江南,并未臣服。直到3年后,江南诸军被各个击破,对宋朝来说,李后主也就没有活下去的价值了。
赵匡胤、赵光义为人刻薄,降王无人能善终。后蜀皇帝孟昶到京后,7天便死,连主动献国的钱俶,也在六十大寿时,与朝廷贺寿使者宴饮,第二天便暴死了。
杀李后主早在计划中,让人好奇的是,为什么要用牵机药。
牵机药即马钱子,又名番木鳖,印度、缅甸、爪哇、越南皆有,我国云南亦产,但直到明代,依然只有进口,在云南发现,是后来的事。
早知道了500年?
西方人对马钱子的毒性认识较早。古希腊有位国王,名为米特里达梯六世,每天吃少量马钱子,抗毒功力精进,以致想杀谁,就和他共饮一壶含马钱子的酒,对方身亡,他仍谈笑风生。后来王国被敌国所破,全家服毒自尽,国王却怎么也毒不死,只好忍受刀剑之苦。
马钱子可提高神经兴奋度,中毒者全身抽搐,头与脚相接而死,近似牵机,故称为牵机药。
奇怪的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却认为马钱子无毒,并称它产自“回回国”(即西域),今学者认为可能是误将马钱藤当成马钱子了,但当时也有医书称马钱子“微毒”,可见,明人对马钱子的认识还不太深入。通过朝贡贸易,爪哇大量向明朝倾销马钱子,国人才对它熟悉起来,医书也称它是“大毒”了。
那么,明人尚不知马钱子之毒,远在宋朝的赵光义为何知道?
这与赵光义的爱好有关,他喜欢研究医药,戎马倥偬,却收集上千个药方。不仅有治病的药方,也有杀人的药方。据学者费振钟钩沉,一百多年后,宋徽宗在宫中,还发现了一座毒药库。杀死李后主的牵机药,是赵光义亲自配制的,显然,李后主成了他实验用的小白鼠。而史料再次提到马钱子时,已是500年后。
赵光义曾组织专业医家,经14年编纂,推出《太平圣惠方》,是我国现存的、公元10世纪以前的最大官修方书。赵光义亲自作序,称医药的作用是:“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
赵光义倒是没好意思把牵机药方也放入其中。(责编:沈沣)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蔡辉
编辑:姜宝君
流程编辑 吴越
哥哥称帝,给弟弟递毒酒:希望你能活千岁!弟弟巧妙回应捡回一命
于中国历代帝王来说,“皇权至上断不可被人染指,卧榻之侧绝不容他人酣睡”乃是一则顶级的信条,无论哪一位皇帝都不愿意自己的权力框架内出现入侵者。
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古代帝王们都不允许有异己存在,更不允许有“养痈致患”的情况发生。
在五代十国时期,原名为徐知诰的南唐初代皇帝李昪在建制称帝后,曾经为保帝位而对养父徐温的二儿子徐知询起了杀心。
身为弟弟的徐知询是个心思细密、谨小慎微之人,为了化解危机,聪明的徐知询用一句妙语便捡回了小命,成功地避免了沦为皇权斗争牺牲品的悲惨下场。
南唐初代皇帝李昪曲折却又幸运的成长之路提起南唐的初代皇帝李昪,大概很少有人能将他的一些政绩和史料脱口而出。
的确,李昪在历史上算不得是什么雄主伟帝,他辛辛苦苦地建立起了自己梦想中的国家,当上了一国的君主,却没有料到39年之后,南唐竟然断送在了软弱无能的后主李煜手中。
说起来,在治国理政方面,南唐后主李煜还真是应当多向他的祖父李昪加以学习仿效,说不定还能改变南唐历经3朝便亡国的命运和结局。
公元889年正值晚唐末期,这一年,李昪降生在了徐州彭城的一户寒门之中。
李昪的母亲姓刘,父亲名为李荣,在李昪6岁那年,其父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后来,伯父李球将侄儿李昪及嫂嫂刘氏带到了濠州生活,孰料数月之后,李昪在濠州战乱中与家人失散,攻城拔寨的吴太祖杨行密在街头将李昪救起,然后将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孩交给了部下徐温抚养。
就这样,年幼的李昪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养子,从此便与养父徐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别看年纪尚小,样貌标致、善学守礼的李昪很会讨养父一家人的欢心,不久,养母李氏便给李昪改名为徐知诰,让他与自己的6个亲生儿子一样名犯“知”字、皆冠“徐”姓。
由此可见,徐温一家人对李昪这个养子非常喜爱并由衷地表示接纳。
治军严格的徐温乃是一员武将,平日里,他对7个儿子的训练和教导从不停歇,希望孩子们能成材成器。
但是任何人做事、学习都讲究天赋和功夫,在徐温的7个儿子当中,他最看重养子徐知诰,就连他的上司杨行密也感慨道:知诰实乃俊杰,徐温诸子皆不及也。
据史料所载,徐知诰(李昪)擅读诗书、酷爱兵法、精于骑射,其人身高七尺有余,相貌堂堂、声如洪磬,当真称得上是晚唐时期一个能文能武的俊美男子。
英雄自当在乱世洪流之中崛起,李昪当然也不例外李昪在养父徐温的家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温暖,然而,别看已经改名为徐知诰的他能够极好地融入徐家、与诸位兄弟姐妹们相处融洽,可他却自始至终都清楚自己的身份有异。
在男人雄竞的世界里,李昪深知自己唯有尽量地出类拔萃、崭露头角方能博得一个充满光明和安乐的未来。
深受杨行密倚重的徐温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徐温膝下的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义子徐知诰因为武艺高强也都随军入伍,先后都成为了杨行密麾下的将帅之才。
公元905年,吴太祖杨行密病逝,因为他的继承人、南吴新帝杨渥实在软弱无能,故此2年之后,手握兵权、人心所向的徐温就怀着“取而代之”的想法暗中废掉了杨渥,并成了南吴的实际操控者。
为了掌控朝野、处理政务,徐温便重用既是儿子又是下属的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诰3兄弟。
经过长期的磨砺和考察,徐温认为还是养子徐知诰才德卓著、文武双全,政绩表现最为妥当。
没过多久,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因辱责部下而被反杀,噩耗传来,徐温痛彻心扉、难过至极。
在失去了最为信爱的长子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徐温竟渐渐开始把无限的父爱“移情”给了义子徐知诰,大有欲将自己毕生所缔造的全部权势悉数托付给徐知诰之意。
在徐温那7个素质参差不齐的儿子当中,最终仅剩次子徐知询和义子徐知诰2兄弟可堪大用。
眼见着徐温日渐老迈,若论究竟最后能继承徐温权势的人选是谁,其实众人的心里都直犯嘀咕。
在徐知诰(李昪)的心里,那个很早就想要在乱世洪流之中成功崛起的夙愿一直都未曾动摇过半分,公元927年,趁着为病殁的徐温治丧之机,徐知诰就将弟弟徐知询诱骗到了京都,然后便强行褫夺了他的兵权。
从那一天起,野心勃勃的徐知诰就开始着手为自己登上权力之巅而铺路搭桥,只要能够实现夙愿,他甚至甘愿背负骂名并不择手段。
称帝后因怕弟弟篡权夺位便故意以毒酒相与,弟弟一句妙语捡回小命公元935年,徐知诰成了南吴权倾朝野的重臣,他见新上位的吴王杨溥同样是个怂包软蛋,便萌生了篡位称帝的念头。
2年之后,吴王杨溥果然拟下了一纸诏书,宣传禅位给徐知诰。
就这样,杨溥退位让贤,徐知诰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总算实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夙愿。
然而,徐知诰不愿承袭南吴的旧有国号,他即位之初便建立了南唐新,同时将自己的名字改回“李昪”,还声称自己的宗族家谱是源自于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后人。
总而言之,多谋善断的李昪努力将自己“包装”得极其名正言顺,不但表面上做到了正本源宗,还由此而实现了取信于人的目的。
哥哥李昪截留了养父徐温的全部势力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唐并称帝为王,但他的内心却依然缺乏安全感,总是害怕弟弟徐知询不甘屈居于人下、甚至还有可能暗暗怀揣着造反谋逆之心以期图谋不轨。
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嘛!
一向心思深沉机敏的李昪并不愿陷于被动的状态之中,后来,李昪借一次宴会之机,特命仆人端来一壶毒酒,然后分别给自己和徐知询斟满了一杯酒。
接着,李昪拿起一杯毒酒敬向徐知询,并微笑着说道:愿弟弟平安顺遂,能活千岁!
徐知询与李昪共同生活了多年,心知那酒里肯定有毒,为了保命,徐知询佯装镇定,并命人拿来一个空酒杯,亲手将一杯毒酒一分为二。
然后手执半杯毒酒并劝说道:弟弟不才,愿与哥哥共分千岁之寿,还请哥哥与我对饮这杯长寿之酒。
就在兄弟二人把酒僵持之际,徐知询的一名心腹随从抢先上前一步,佯装着醉意朦胧将两小杯毒酒假意夺下并一饮而尽。
虽说这一次“鸿门宴”以牺牲掉了徐知询的一名心腹为代价,却也间接地令李昪知悉了弟弟徐知询并无谋逆的恶意,而且还甘居善良保守的人臣之位。
后来,李昪再也没有对弟弟徐知询动过杀心恶念。
说到底,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是个好面子的聪明人,他知人善任、心地不坏,最终还是保全了弟弟徐知询的性命,让他平平安安地活到了暮年。
人们常说“皇权面前无亲情”,在南唐初代皇帝李昪的帝王思维之中,自然也不希望“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
幸好机智圆滑的徐知询在危机面前应对得当,不但从皇帝哥哥的杀心之下成功躲过了一劫,还一并打消了哥哥李昪的猜忌、完美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公元934年,徐知询在担任镇南节度使的任职期间去世,谥号为康,得到了一个平安终老的结局。
皇上请弟弟吃饭,倒杯毒酒说:祝弟弟活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了命
“无情最是帝王家”
历史上有很多争权夺利的事,而最惨烈的权力争夺,那一定是发生在宫廷之中。
两个权臣之间相互顷辙,输了的一方大多被贬官流放,或许还能保一条活命。可皇位之争的两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输了的一方必死无疑,绝不会有什么心慈手软,就像是五代十国之时,杨吴后期的权力之争。
鸿门宴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虽兵败被杀,但之后各路豪杰蜂拥并起,神州大地烽火不熄,其中雄踞于江淮地区的,便是农民出身的杨行密。
乾宁二年,杨行密率部占领濠州。一日,杨行密来到濠州名胜开元寺内,只见寺庙里的大小和尚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杨行密正想离开时,却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寺庙角落处坐着。
杨行密见状,不由上去摸了摸这小孩儿的头:“你叫什么名字?”
小孩抬起头:“我没有名字,阿娘只叫我彭奴,记得我好像姓李。”
杨行密见这小孩衣衫褴褛、瑟瑟发抖,便知孩子必定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躲到了这处破庙里。这小孩若一直留在这里,不是饿死便是被乱军所杀,当即起了恻隐之心,便将这孩子带走,收为了养子。
七年后,唐昭宗被岐王李茂贞围困,请求杨行密出兵解围,便册封他为吴王。
既然杨行密如今已被封王,那待他死后,儿子之中便可有人继承王位。这时,那个被杨行密莫名其妙捡来的彭奴,也成了继承人选之一。杨行密的儿子们自然都是不愿意,平白无故多了个竞争对手,还非亲非故的,于是他们便故意排挤彭奴。
杨行密无奈之下,便将彭奴交给了自己的部将徐温,令徐温将彭奴认为义子,并且给他取了个名字,徐知诰。
徐知诰有情有义,不管是对杨行密还是徐温,他都如亲生父母一般侍奉。而且徐温的妻子恰好姓李,得知徐知诰原本也姓李后,更是引以为“本家”,对其多加照顾。
但是在徐温看来,这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待徐知诰总有一些芥蒂。
有一次,徐温带着义子徐知诰出行。在半路上,徐温不知想到了什么,眉头越皱越紧,便坐下来唉声叹气,看谁都不顺眼。
恰好在此时,徐知诰进来了:“父亲,您看您吃点什么?”
徐温听了,正好拿徐知诰撒气,当即一拍桌子:“你这熊孩子就知道吃,看你在这儿我就碍眼,赶紧滚蛋。”
随即,竟然命人将徐知诰乱棍打出。
等到徐温巡视一圈回到家的时候,竟然发现徐知诰早已经在门口跪迎自己了。
徐温见状不由一瞪眼:“你怎么又回来了?”
徐知诰跪在地上便磕头:“我身为人子,哪有舍弃自己父母的道理呢?父亲您生气了,我自然是回来找母亲呀,这不是作为儿子应该遵守的孝道吗?”
徐温听了之后也尤为感动,自己这个养子做到这一步,那绝对是没得说了,亲生儿子都比不过了呀。
从此之后,徐温对待徐知诰便逐渐亲密了起来。
但徐温其实和杨行密一样,他越宠爱徐知诰,儿子们就越讨厌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方额虎须,且熟读兵书,其端的是文武双全,就连杨行密也经常惋惜:“怎么就把这么一个好儿子给徐温了呢?只怕在我一群部将中的儿子里,谁也不及徐知诰。”
徐温也经常惆怅,怎么我的亲儿子一个个的还不如我一个养子呢?但殊不知,这就让徐温的那些亲生儿子们开始嫉恨徐知诰。
天佑二年,杨吴的开创者,“吴太宗武皇帝”杨行密病逝了,在此之后,徐温成为了“杨吴执政”,总揽杨吴大权。
然而在此时,徐温的一众儿子们对于权力的争夺,也露出了獠牙。
有一次,徐温的长子徐知训邀请徐知诰喝酒,但是在酒宴上,徐知训事先埋伏下了刀斧手,目的就是杀了徐知诰。虽然父亲宠爱徐知诰,但是自己是亲生的长子,杀了他父亲也不能拿我怎么的。
酒宴上给众人倒酒的是名士刁彦能,他知道这是“鸿门宴”,便想救徐知诰一命。
刁彦能给徐知诰倒酒时,悄悄伸手在他手上掐了一下,徐知诰见状,不由地一愣,抬头一看刁彦能,只见他对自己挤了挤眼角,又看了徐知训一眼。
顿时,徐知诰心知心领神会,便一捂肚子,直接“尿遁”了。
听说徐知诰跑了,徐知训暴跳如雷,赶紧命令刁彦能前去追杀。徐知训哪知道,刚才就是这个刁彦能放走了徐知诰。刁彦能跑到半道回来说:已经追不上了,徐知诰早跑到驻地了。就这样,徐知诰才算逃过一劫。
徐知诰知道自己处境危险,便想到自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贞明三年,徐知诰向徐温请求,把自己放到宣州为官,一切争权夺利,自己不再参与,但是在此时,徐温却犹豫了起来。
自己这个养子虽然对自己很孝顺,但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且能力出众,真把他撒出去,得势之后还会这么孝顺自己吗?还是把他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比较好。
于是徐温拒绝了徐知诰的请求,把他放到润州为官,这让徐知诰大感不快。
在此之前,润州一直是徐温亲自坐镇的,州内一切大大小小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徐温的人,把自己放到润州,如果自己是徐温亲儿子的话,那么这些官员还有可能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但自己就是一个养子,谁也不知道这些润州的官员们会不会信服自己,很有可能这些官员们就是徐温留下来监视自己的。
奈何形势比人强,最终徐知诰还是不情不愿地到润州上任了。
徐知诰自然明白父亲对自己心存芥蒂,于是就整日饮酒作乐,无所事事。徐温知道了这件事,见这个养子也没什么大能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徐知诰翻身的机会马上就来了。
徐知诰上任的第二年,徐温麾下大将朱瑾在广陵犯上作乱,并且还把徐温的长子徐知训给杀了。
徐知诰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既然自己的“父亲”不把自己当“儿子”看,那自己何必还要孝顺恭敬他呢?
徐知诰立刻请求前去平乱。徐温一是在气头上,也没多想。二是也想借朱瑾的叛军,削弱一下徐知诰的势力。在徐温看来,自己这个整日只知道寻欢作乐的养子,哪里是朱瑾的对手。
可谁知,蛰伏了一年多的徐知诰,立马控制了内外骑兵、步兵,并且火速从润州赶向了广陵,而这一路上的兵马大权,也都被徐知诰收入麾下。
从此,几乎杨吴朝政之中,一半儿的兵马大权都被徐知诰掌握在手,就此与徐温分庭抗礼。
为了壮大势力,徐知诰在自己的治下,效仿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建造了一座延宾亭,只要是饱学之士,前来投奔他的,尽皆高官厚禄以待。
有一次在酷暑之日,徐知诰暴晒在太阳底下训练军马,有手下过来给他撑伞,徐知诰一把推开了:战士们都在烈日下训练,我怎么能撑伞呢?
久而久之,与徐温那几个不成气候的儿子比,无论是军心还是民心,都越来越归附于徐知诰。
顺义七年,徐温病死了。在病死之前,他还是把自己第二个亲生儿子徐知询召到了广陵,准备让他继承自己的势力,并且再三叮嘱徐知询,一定要弄掉徐知诰,执掌杨吴大权。我办不到的事,只能指望儿子你了。
可见在此时,徐温的心里依然是“亲疏有别”,养子再好,毕竟不是亲生的。
这徐知询虽然也算个人才,但怎么能和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徐知诰相比呢?
徐知诰传书徐知询:“父亲去世,你应当入朝,承父亲之位。”
徐知询见状,竟然真的相信了,傻傻地跑进了朝廷里,当即时便被徐知诰控制住,封了他一个“左统军”之位,徐知询麾下那些徐温留下来的兵权,也被剥夺个一干二净。
也正是在这一年,“杨吴大王”杨溥,僭越称帝,改元“乾贞”,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豫章公。
如今在杨吴之中,已经无人能威胁到徐知诰的地位。但是他兄弟徐知询不死,他就寝食难安。
咱们亲兄弟,我敬你一杯过了两年,将近年末,徐知诰设宴请徐知询前来赴宴,共叙“兄弟之情”。
等到徐知询落座之后,兄弟二人把酒言欢,好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待到酒过三巡,徐知诰突然一拍手,眼中闪过一道杀机,但仍然佯装酒醉的样子说:“我昨日得了一壶好酒,愿请弟弟喝一杯。”
说着一挥手,旁边的人便把早已准备好了一壶毒酒端了上来。
徐知诰拿过一个金杯,倒了满满一杯酒:“这喝酒多是一件美事啊,来来来,兄弟满饮此杯。”
说着便向徐知询面前一递。
徐知询此时虽然也已经喝得脸蛋红扑扑的,但内心却时刻保持警惕,他见徐知诰虽然面带醉意,但眼睛却“咕噜噜”转个不停,时不时闪过一道寒冷的杀意,当即心下一惊。
完了,我大哥这是要对我下手了。
徐温的两个儿子,徐知诰、徐知询兄弟的感情,早就好到了都想迫不及待地弄死对方。
一时之间,徐知询冷汗都下来了,而徐知诰见状,依然是往前一伸手:“弟弟喝呀,为什么不喝,来,喝下这杯酒,愿弟弟能活一千岁。”
徐知询不由地打了一个哆嗦,又看着满脸“和善”的徐知诰,不由地一眯眼,伸手接过来了徐知诰手中的酒,又抬手拿过来了一个杯子,将这杯酒一分为二,倒了半杯直接递给了徐知诰。:“我愿与兄长各享五百岁。”(知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献知诰曰:“愿与兄各享五百岁。”《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瞬间,徐知询一句话将徐知诰给顶住了。
徐知诰拿着酒杯,那却是进退不得,是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没想到这徐知询反应这么快,来这么一手。
一时之间,徐知诰表情阴晴不定,当即就想一摔杯子摊牌了,直接杀了徐知询算了。
就在场面寂静无比,气氛沉重地简直要压死人的时候,却只听一声大笑传来,众人望去,只见却是在一旁吹笛子的伶人申渐高。
这申渐高乃是徐知诰养的乐师,只见他走上前来,一把将两杯毒酒都端在了手里:“主人和将军,都是富贵之极,上天庇佑之人,这区区五百岁,哪够主人和将军活的呢,不如把这点时间留给给我吧,我能伺候主人和将军一千年,那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了。”
说着,一仰脖子,便将两杯毒酒饮入肚中,又把两只金酒杯一扣,揣在了怀里,对着二人一拱手:“金杯我也收下,小人不胜酒力,暂且告退。”
说罢便退了下去,徐知诰现状,虽然脸上没表现出来什么,但内心早已经翻腾不已,又随便应付了徐知询两句,便赶紧悄悄地让人拿着解药,去救申渐高。
但是等到人带着解药找到申渐高时,却发现他早已倒在了地上,“脑裂”而死。(知诰密遣人以良药解之,已脑溃而卒。)
等到宴会结束之后,徐知诰想着一心救主而死的申渐高,又见到了安然无恙的徐知询,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跟我玩阴的是吧?这杯毒酒你不喝,不喝你也别想活着。
就这样又过了四五年,徐知诰可以说彻彻底底地控制了整个杨吴朝廷,被拜为了东海郡王,而对于徐知询,徐知诰则再也不用担心了。
公元934年,徐知询身死。
南唐空梦公元937年,徐知诰令杨溥禅位给自己,建立了齐国,广陵、健康分别为东西二都。
又两年后,一些徐家子弟纷纷上书:“圣上乃天子,望恢复本姓。”
徐知诰此时也说了:“朕一直没有忘记,朕的生父名叫李荣。”
徐知诰这话说出来了,那自然便有人去为他“查续家谱”,经过一番“艰苦考证”,最终还真的查到了徐知诰的出身。
大唐王朝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李恪生了李超,李超生了李志,李志生了李荣,而李荣便是徐知诰的父亲,瞬间无数臣民“应天请命”。
原来圣上乃是建王李恪四世孙,愿陛下改本姓,复大唐之威仪,于是徐知诰正式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这便是南唐。
如果这个身份是真的,那么从乾宁二年(895年)李昪被收养,到升元三年(939年)李昪称帝,这个秘密被他瞒了44年。
称帝之后,李昪为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庙”供奉,从李恪开始,一直追封到他的父亲李荣,四代皆为皇帝,徐温被他尊为“义祖”,建庙供奉。
但是李昪称帝之后,只是一直在守着原来的杨吴旧地,没有出兵征讨一统天下,甚至还因此被他的大臣冯延巳嘲讽为“田舍翁”。
并且在此时,也依然有人怀疑他“李唐后代”的身份,但李昪却并不在乎,因为此时选择了去做一件和自己“老祖宗”差不多的事,那就是炼丹服药。
最终,李昪吃丹药吃的性格大变,看谁都觉得不顺眼,逮到机会便要大发雷霆,最终在公元943年,吃的背上毒疮迸发,不治而亡。
李昪死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而这位,便是几乎开了宋词之先河的“南唐中主”,“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李璟。
在李璟之后,他的儿子,李昪的孙子,“南唐后主”李煜,则更是出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后面的故事,想必我们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
为了能够独揽大权而兄弟相残,甚至还害死了自己的一位忠肝义胆之臣,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却都只会舞文弄墨。自己费尽心机留下来的南唐,被这二人弄得国之不国,李煜自废国号依然难以求存,甚至最后还留下了“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千古笑话传闻,当真令人叹息。
当真不知李昪阴间有知,该作何感想?
开国皇帝墓被挖开,墓砖上面刻着8个字,专家怒骂:太嚣张了
据历史考证,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就非常的看重。在去世后,就会于要求自己的儿孙们,把自己用过的一些物品放到自己的坟墓中。尤其是在商朝建立,产生阶级有了皇帝之后,这些帝王贵族更注重这些。所以他们的陵墓越建越豪华,还放入了许多的奇珍异宝。由于这陵墓里面,随便一件宝贝就够一个人生活一辈子,因此许多人惦记着这些陵墓,因此就衍生了一个很稀奇的职业——盗墓贼。
但历代对盗墓贼的行为都是否定了,认为这些人的行为伤天害理,所以各朝各代都出了非常严厉的法律来惩罚他们。但是在价值惊人的随葬品的诱惑面前,还是有许多人铤而走险。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便有一座皇帝陵墓遭到盗墓贼光顾,这些盗墓贼不仅洗劫了陵墓里面的宝物,还刻下了八个字,连考古学家看到之后都愤怒。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南京江宁县牛首山,一群小孩子在山上玩耍,意外发现了一个洞口,几个胆大的孩子钻了进去,并随手摸出了几样东西,后来这些东西被古董商高价买走。当地的考古专家知道后,立即对这个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三十多天的挖掘,进入到了墓主棺木石室。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才知道,墓的主人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说到李昪这个人想必没人知道,但说到李煜大家都有印象吧,这李煜就是李昪的后人。
李昪是李世民的后人,唐朝灭亡后生活困苦,6岁的时候被南吴大将徐温收留。徐温见李昪长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于是便将他收为义子。徐温去世之后,将大权交给了亲生儿子徐知询,这让李昪非常愤怒。他在徐温死后,不念义父养育之恩,发动夺取了徐知询的兵权。手握兵权的李昪最后一步一步高升,成功取代了吴国建立了南唐。当了皇帝的李昪却崇尚道术,追求长生不老,做了6年皇帝就被丹药毒死,被安葬在江宁县牛首山钦陵!
由于李昪的陵墓多次被盗贼光顾,目中有价值能拿走的陪葬品早已被人洗空,墓壁上精美的彩绘因为雨水的侵蚀,都已脱落,这些状况让在场的考古的专家们心痛不已。最让专家们气愤的事情还在后面,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在一块墓砖上,发现了上面刻着8个汉字:“燕赵人士到此一游。”很显然,这些文字是近现代的盗墓贼故意刻上去的,专家当即怒骂道:“太嚣张了”。
-----------------------
大家好
这些都是精心创作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我,喜欢历史故事,欢迎留言和私信
狈论南唐(增九)长子徐知训被杀后,徐温为何不扶持次子徐知询?
南唐是在南吴的基础上建立的,开国皇帝李昪掌控了南吴的朝政,逼迫皇帝杨溥禅让皇位,才建立了这个国家。李昪之所以能建立南唐,离不开他的养父,南吴权臣徐温的支持。因为继承了徐温去世后留下的徐家的势力,他才有了掌控朝政篡夺皇位的机会。实际上在徐温将李昪列为嗣子之前,他培养的接班人是长子徐知训。徐知训因为在朝廷中嚣张跋扈被平卢军节度使朱瑾杀掉后,作为养子的李昪才接管了徐家在南吴都城的势力,成为徐家的继承人。然而让人疑惑的,徐温的部下屡次劝他用次子徐知询取代李昪,但徐温却没有接受。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是难民出身,虽然他自认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但这个说法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实际上在建立南唐之前,没有人知道李昪是唐朝皇室后人的身份,当时的人更熟悉的是他作为南吴权臣徐温养子的身份。根据史书记载,他在战乱和伯父流浪到了濠州,浪迹于濠州的开元寺。南吴王杨行密攻占濠州后得到了李昪,欲收其为养子。因为杨行密的儿子们反对,李昪没有成为杨行密的养子,而是被杨行密的部下徐温收养。徐温很看重李昪,给其取名为徐知诰,将其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杨行密去世后,杨行密的儿子杨渥继承王位,徐温成为拥立杨渥的重要大臣之一。杨渥上位权后猜忌徐温等掌权的老臣,徐温与张颢密谋刺杀杨渥。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后,徐温与张颢发动兵变夺取了朝廷大权,然后徐温撺掇张颢派人刺杀了杨渥,控制了南吴朝廷。然后徐温扶持杨渥的弟弟杨隆演为南吴王,并在政治斗争中击败张颢,成为独霸南吴朝政的权臣。徐温掌权后统领南吴全国兵权,在润州建立霸府,遥决军国大政。他留长子徐知训在南吴的首都广陵,名义上是作为杨隆演的辅政,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徐知训在广陵嚣张跋扈,杨隆演完全是他手中的傀儡皇帝,于是引发了朝廷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在引发了宿卫将李球、马谦的叛乱后,徐知训对入朝救驾的平卢军节度使朱瑾产生猜忌。双方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后朱瑾设计诱杀了徐知训,而他也被徐知训的护卫军队杀死。徐知训本是徐温重点培养的接班人,把他放在朝中既是为了控制朝廷的权力,也是为了培养他的执政能力。徐知训的死让徐温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虽然徐温赶到广陵平定了叛乱,但对于接班人的问题去出现了犹豫。最后他让先期赶到的养子徐知诰接替徐知训,继续辅政杨隆演。
徐知诰的崛起便是从此时开始的,他接管了徐知训留在广陵的势力,以徐家嗣子的身份辅政,结交朝廷大臣,逐渐拥有了控制朝廷的能力。虽然掌握军权的徐温在金陵遥控着南吴的军政大事,但都也离不开徐知诰在朝廷中的配合,父子俩内外勾结完全控制了南吴的军国大政方针。这样的政治格局比之前徐温和徐知训父子内外配合的局面更胜一筹,徐家势力由此达到了巅峰。但在徐家内部也传出了不通的声音,徐温的很多部下家臣对徐温重用徐知诰。他们认为徐知诰不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不应该以徐家嗣子的身份在朝廷辅政。
持有这种观点的徐家部将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徐温的首席谋士严可求和心腹徐玠。其中严可求是徐温掌控南吴朝廷的大功臣,徐温崛起过程中的所有计谋都是他出的。徐温能够击败老对手张颢,也是严可求从中设计谋划的。而且严可求还是徐温留给徐知训的首席顾问,他帮助徐知训平定了广陵内乱,控制住了南吴王杨隆演。他们认为徐知训虽然死了,但辅政大臣的位置应该又徐知训的弟弟徐知询接任。徐知询是徐温的次子,也是亲生儿子,比徐知诰这个养子更具有继承徐家在南吴朝廷势力的资格。
从法理上讲这种说法是毫无疑问的,徐知诰说是徐温的养子,实际上就是家奴,与亲儿子根本没法比。即便他为徐家立下再大的功劳,拥有再强的能力,也不会有继承徐家家业的资格。徐温不只一个儿子,徐知训后来好有好几个弟弟,其中次子徐知询也是适合继承徐家家业的。而且历史上不乏悲惨的案例,养子得势后杀死养父子女夺取家业的比比皆是。所以严可求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既符合当时的法定传承规则,也能防范徐知诰在徐温死后为了夺取家业与徐家兄弟大打出手,威胁到徐家兄弟的安全。
然而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徐温的支持,徐温以徐知诰孝顺为由搁置了,他还说徐知询不如徐知诰。而且徐温的夫人陈氏也说,“知诰乃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弃之!”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徐知诰不是亲身儿子,但徐温夫妇还是非常看重的。但是这里面有个疑点,不论徐知诰如何孝顺和可靠,但从法理上看他都不继承徐家的资格。就算他在徐温死后不会背叛徐家,但徐家的几个兄弟就这么甘心自家基业到了外人手里?以徐温操控南吴朝政多年的经验,这些细节他不可能想不到。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下定替换徐知诰的决心,直到临终前才让徐知询进京。
史书上给出的理由是徐温认为徐知诰一向孝顺,这其实是说不通的。徐温自己就是野心家,怎么可能如此天真,把家族的未来放在孝心上面?况且他还有好几个儿子,如果传给外人,对儿子也是没法交代的。从史料推测来看,严可求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和徐知询商量过的,否则不可能出现徐温亲自向徐知询解释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即便徐知诰没有野心,徐家几个兄弟也不会对家业外传无动于衷。徐家兄弟和徐知诰早晚会出现争夺权力的事情,徐温在世时可能压得住,徐温一死这样的矛盾必然爆发。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严可求等人的建议是合理的,徐温不采纳反而是不太合理的。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分析徐温的想法,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首先,对于徐温而言,徐知训和徐知诰才是重点培养的,其他的儿子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因此在徐知训被杀后,有能力做辅政大臣的儿子,只剩下徐知诰。虽然徐知询是亲生的,但个人能力不行,放到朝中容易惹出更大的麻烦。徐知训在严可求下尚且被人谋杀,徐知询贸然入朝是非常危险的。在当时危机四伏的朝廷中,徐温尚且选用外地遥控的手段,怎么可能让亲儿子涉险?
徐知诰长期带兵打仗,军事和政治的能力都在徐知训之上,是有能力控制朝廷局势的。在徐知训被杀后他第一个感到广陵平叛,这也体现出他杰出的军事素质。让徐知诰在广陵辅政,与徐温内外配合,是能够确保徐家控制南吴国土的。即便是广陵再次出现叛乱,徐知诰也比徐知询更适合作为平叛的统帅。如果徐知诰在叛乱中遇险,损失的也不是徐温的亲儿子,反而削弱了一个外族的势力,这对徐家来说并没有大碍。因此从能力和风险上考虑,徐温把徐知诰放在广陵辅政是比徐知询更合适的,也是风险更小的。
除此之外,徐温如此考虑还有个原因是看清了严可求和徐玠推荐徐知询的真实用意。当时徐温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徐家的未来一定在几个儿子身上。除了徐知诰是养子外,剩下几个都是亲生儿子。严可求是徐知训的心腹,与徐知诰一向不和,不敢依附于徐知诰。徐玠一开始是徐知诰的手下,后来因为贪污被罢官,所以对徐知诰有私怨。两人与徐知诰关系不好,又想要继续掌握徐家的权力,只能依附于徐知询。而徐知询年轻识浅,能非常平庸,只能依靠这些老臣与徐知诰对抗,双方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的。
如果徐知询平庸无能,严可求和徐玠甚至能仿效徐温处置杨行密儿子们的办法,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如果走到这一步,对于徐家来讲未来的威胁已经不是徐知诰,而是严可求和徐玠这两位家臣。出于这个考虑,徐温更不敢把这两人放在徐知询身边,这比面对徐知诰还危险。徐知诰还可能念个旧情放徐家兄弟一条生路,而这些权臣必须置老东家于死地,才能更好地维持自己的权势。因此直到去世前徐温都没有打算让徐知询替代徐知诰,即便是后来让徐知询入朝,也没有先免除徐知诰的职务和军权。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徐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徐知询果然不是徐知诰的对手,在他去世后便被诱入朝中夺取了军权。严可求和徐玠也果然不值得信任,在徐温去世后两人果断投靠徐知诰,将徐知询出卖给了他的对手。好在徐知诰真的是念旧情,即便是建立南唐,改名为李昇,当了皇帝,都没有忘记徐家的恩惠。他不但没有处死徐家几个兄弟,还以宗室之礼保他们荣华富贵。李昇还追尊徐温为南唐的义祖,领衔南唐的太庙祭祀。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徐温的确没有看错人,他的这个养子比两个心腹更加靠得住。